CN114171841A -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1841A
CN114171841A CN202111480833.9A CN202111480833A CN114171841A CN 114171841 A CN114171841 A CN 114171841A CN 202111480833 A CN202111480833 A CN 202111480833A CN 114171841 A CN114171841 A CN 114171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battery
hole
insulating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808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宁
严坤
许中煌
郝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808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718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71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18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83Flame arresting or ignition-preve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2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该盖板组件包括盖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盖板还设有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第一通孔;翻转片,包括翻转部和支撑部,支撑部环绕翻转部,支撑部设于第一通孔周侧处的第一表面上;连接件,设有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第一连接区与翻转部连接;以及第一绝缘件,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与第二表面连接,第四表面与第二连接区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连接件可通过第一绝缘件固定连接于盖板上,降低了第一连接区在外部冲击过程中与翻转部之间的连接脱落的风险,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Description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 电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工作电压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 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数码产品、电动玩具以及电动工具等领 域。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当大电流放电或短路时,电池内部温 度升高、产生气体,当产气超过一定压力时会出现爆炸或燃烧等情形。
为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通常会设置电流切断装置 CID(Current InterruptDevice),CID结构中设有一连接件,其一端与 CID结构中的翻转片连接、另一端与电极组件连接,在电池内部压力超 过安全值时,翻转片翻转,断开连接件与翻转片之间的连接,使得电池 停止工作,以防止因电池内压继续升高而爆炸。但现有CID结构中的连 接件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其与翻转片之间的连接存在脱落的风险,降低 了电池的使用可靠性;且需将CID结构固定于壳体上的滚槽等支撑构件, 再利用密封圈将CID和支撑构件整体密封,这种方式会使电池整体的高 度增加,不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 装置,以改善电池的使用可靠性,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盖板组件,盖板组件包 括盖板、翻转片、连接件以及第一绝缘件,盖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 第二表面,所述盖板还设有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第一通孔。翻转 片,包括翻转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环绕所述翻转部,所述支撑部设 于所述第一通孔周侧处的第一表面上。连接件设有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 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翻转部连接。第一绝缘件具有相对的第三 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四表面与 所述第二连接区连接。
第一绝缘件夹设于盖板与连接件之间,并将盖板与连接件连接固 定,降低了第一连接区在外部冲击过程中与翻转部之间的连接脱落的风 险,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可靠性。此外,盖板组件可通过盖板直接与电池 的壳体进行连接固定,而无需在壳体的顶部增设额外的支撑构件以固定 盖板并使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因此减少了盖板组件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部背离所述第一通孔的表面朝所 述通孔凹陷,在所述翻转部面向所述第一通孔的表面形成凸起,所述凸 起与所述第一连接区连接。当电池内部压力超过安全值时,翻转部中的 凸起向凹陷方向翻转,从而断开第一连接区与翻转部之间的连接,使得 电池停止工作,以防止因电池内压继续升高而爆炸。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部设置有应力薄弱区。当翻转部 中的凸起向凹陷方向翻转,断开第一连接区与翻转部之间的连接后,若 电池内部压力进一步升高,则应力薄弱区可被冲破,从而及时将内部气 体泄出,防止爆炸。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环绕所述第一通孔。从而 可在第一连接区的四周形成第二连接区,进一步降低第一连接区在受到 不同方向的外部冲击过程中与翻转部之间的连接脱落的风险,提升电池 的使用可靠性。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区环绕所述第一 连接区。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的厚度为0.01毫米到2 毫米。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与盖板连接的宽度大于或 等于0.5毫米。从而可提高第一绝缘件与盖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与连接件连接的宽度大于 或等于0.5毫米。从而可提高连接件与盖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在 受到外部冲击过程中,连接件与盖板之间的连接脱落的风险。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聚丙烯、聚乙烯或聚 苯硫醚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应力薄弱区包括凹槽、刻痕、材料强 度低于其周围区域的区域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 二绝缘件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周侧处的第一表面上,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 第二绝缘件上。第二绝缘件设于支撑部和盖板之间,从而使翻转片与盖 板之间相互绝缘,降低电池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厚度为0.01毫米到2 毫米。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与盖板连接的宽度大于或 等于0.5毫米,以提高第二绝缘件与盖板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电解液外 漏的风险。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与支撑部连接的宽度大于 或等于0.5毫米,以提高第二绝缘件与支撑部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电解 液外漏的风险。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包括聚丙烯、聚乙烯或聚 苯硫醚的中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盖板组件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 述支撑部连接,并且所述保护盖盖罩所述翻转部,所述保护盖和翻转部 之间具有供所述翻转部翻转的翻转空间。一方面,保护盖可作为电极输 出端子,连接外部用电设备;另一方面,保护盖的设置可防止外部应力 限制翻转片作用的发挥,导致翻转部无法有效翻转以断开第一连接区与 翻转部之间的连接,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盖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将所 述翻转空间与外界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包括壳体、 电极组件和如上述所述的盖板组件;所述壳体设有腔体和第一开口,所 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盖 板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盖板组件的盖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 述盖板组件的连接件位于所述腔体内,并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电 极组件连接。盖板组件通过盖板直接与壳体进行连接固定,无需在壳体 的顶部增设额外的支撑构件以固定盖板并使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因此减 少了盖板组件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部和自由部,所述自 由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自由部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所述固定部 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件。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盖设所述第一通孔,并且所述 固定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腔体连通。 第二通孔使得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压力能够通过第一通孔更好地作用 于翻转部,从而使翻转部在内部压力超过安全值时,能够及时翻转,提 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自由部弯折设置;从而可进一步降低 盖板组件所占用的头部空间,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电池还包 括防爆阀,所述防爆阀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处。通过设置防爆阀,可保障 在翻转部翻转,断开第一连接区与翻转部之间的连接后,电池内部压力 仍不断上升时,及时泄出气体,防止爆炸,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所 述的电池。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 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 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 限制。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盖板组件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盖板组件的另一角度下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的盖板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盖板组件中的翻转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的电池中的盖板组件装配有保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电池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 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 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 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 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 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 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 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 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 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 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盖板组件30适用于各种使用该盖板组件30的 电池,例如,硬壳电池与软包电池。由于采用该盖板组件30,因此电池 的空间能量密度得到提高。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例均以该盖板组件30 应用于圆柱形硬壳电池为例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 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2所 示的盖板组件A-A剖视图。电池包括壳体10、电极组件20以及盖板组 件30,壳体10设有腔体10a与连通腔体10a的第一开口101,电极组 件20收容于腔体10a,电极组件20的一极与壳体10电连接,盖板组件 30包括盖板31、翻转片32、连接件33以及第一绝缘件34,盖板31与 壳体10连接,盖板31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31a,第一通孔31a连通腔 体10a,翻转片32与盖板31密封连接,以封堵通孔靠近壳体10外一侧 的开口,第一绝缘件34分别与盖板31以及连接件33连接,以将连接 件33固定于盖板31,连接件33的一端与翻转片32电连接,连接件33 的另一端与电极组件20的另一极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第一绝缘件34夹设于盖板31与连接件 33之间,并将盖板31与连接件33连接固定,降低了连接件33在外部 冲击过程中与翻转片32之间的电连接脱落的风险,提升了电池的使用 可靠性。同时,由于盖板组件30可通过盖板31直接与壳体10连接固 定,省去了滚槽等支撑结构,改善了设置滚槽等支撑结构而导致的壳体 10在高度方向上存在冗余空间的问题,进而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该电池的工作原理为:盖板31、翻转片32以及壳体10三者围合成 密封的腔体10a,在电池内压未超过安全值时,翻转片32与连接件33 的电连接未失效,在电池内压升高至超过安全值时,翻转片32受到压 力的作用而产生形变,进而导致翻转片32与连接件33的电连接失效, 即电极组件20的一极处于断开状态,停止对外输出电流,电池因不再 工作,继而抑制内部继续产气以及内压继续升高,从而防止爆炸情形的 发生。
为便于说明,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7,依次对上述壳体10、电极组 件20以及盖板组件30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 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对于上述壳体10,壳体10为电极组件20与盖板组件30的安装支 撑结构,请结合图2一并参阅图1示出的示例,壳体10大致呈圆柱形, 第一开口101设置于壳体10沿其高度方向的一端。示例性地,壳体10 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硬质壳体10。如此,壳体10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不易受到应力的作用而产生形变,且因壳体10具有导电性,可与用电 装置电连接,以传输电能。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的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适应性调整, 在一些使用场景中,壳体10的形状与电极组件20的形态无关,壳体10 的形状可为方形或圆柱形等规则的形状,亦可为不规则的形状。当然, 壳体10的形状亦可随着电极组件20的形态不同而改变。例如,在本申 请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为卷绕式电极组件20,因而壳体10的形状为 圆柱形。又例如,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为平卷式 电极组件20,因而壳体10的形状亦可为方形。
对于上述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为电池实现充放电功能的核心 构件。电极组件20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 片隔开的隔离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 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集流体可为铝箔,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钴酸锂、 三元材料、锰酸锂或磷酸铁锂中的至少一种。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 和涂覆于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流体可为铜箔,负 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石墨或硅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为卷绕式电极组件20,即正极极 片和负极极片均为一个,且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为带状结构。将正极极 片、隔离膜以负极极片依次层叠并卷绕形成卷绕式电极组件20。该卷绕 式电极组件20中的正极可与盖板组件30中的连接件33电连接,该卷 绕式电极组件20中的负极可与壳体10电连接。示例性地,卷绕式电极 组件20的形状为圆柱形。
可以理解的是,电极组件20亦可为叠片式电极组件20,具体地, 正极极片以及负极极片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正极极片与至少 两个负极极片沿电极组件20的厚度方向交替层叠设置。其中,任一两 相邻极片之间设有隔离膜。
为减小电池的内阻,以适应高倍率充放电的需求,可选地,前述电 极组件20采用全极耳工艺制成的。应当说明的是,全极耳工艺具体是 指在电极组件20的一侧设置未涂覆区域,极片卷绕或叠置后,该区域 形成极耳再焊接固定于导电集流盘(未示出)的结构设计。相较于单极 耳或多极耳工艺来说,采用全极耳工艺制成的电极组件20因增大电流 传导面积且缩短电流传导距离,从而具有低内阻、电流分布均匀以及发 热量较少的特点。示例性地,导电集流盘与壳体10之间通过连接极耳 实现电连接。当然,导电集流盘与壳体10之间亦可物理接触或机械连 接实现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电极组件20的极耳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 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包括 至少两个正极耳与至少两个负极耳,各个正极耳均位于电极组件20沿 高度方向的一端,且与连接件33电连接,各个负极耳均位于电极组件 20沿高度方向的另一端,且与壳体10电连接。即电极组件20亦可采用 多极耳工艺制成的,通过增加极耳的数量,可以降低电流密度,降低电 极组件20的欧姆内阻。
为提升电极组件20的集流效果,进一步地,前述电极组件20为极 耳揉平处理得到的。应当说明的是,极耳揉平工序具体是指将原本直立 的极耳压倒,使各极耳相互接触,以起到更好的集流作用。同时,揉平 后的极耳均处于同一平面内,便于后续的集流盘焊接工作。示例性地, 前述电极组件20为机械揉平得到的,如此设置,可减少各极耳被震碎 的几率,进而避免极耳震碎后的碎屑落入电极组件20内影响电池的安 全性。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电极组件20亦可采用超声波揉平处理得到 的。
对于上述盖板组件30,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示出的示例,盖板组 件30包括翻转片32、盖板31、第一绝缘件34以及连接件33,沿电池 的高度方向,翻转片32、盖板31、第一绝缘件34以及连接件33依次 叠置。接下来,依次对前述的盖板31、翻转片32、第一绝缘件34以及连接件33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 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对于前述盖板31,请结合图1一并参阅图4以及图5示出的示例, 盖板31大致呈圆盘形板状结构,盖板3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未示出) 和第二表面(未示出)。具体地,盖板31包括主体部311与边沿部312, 边沿部312环设于主体部311的外周沿,且边沿部312与主体部311连 接。其中,主体部311用于与翻转片32以及第一绝缘件34连接,以使 得翻转片32以及第一绝缘件34固定于盖板31,边沿部312与壳体10 连接,以将盖板31固定于壳体10的第一开口101处。其中,第一通孔 31a贯穿于主体部311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其中,盖板31的边沿部312与壳体10连接具体可指,边沿部312 的第二表面与壳体10密封连接。可选地,盖板31的边沿部312与壳体 10焊接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对焊接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焊接 方式可以为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或者激光焊焊接。示例性地,盖板31 的边沿部312与壳体10为激光焊接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31不仅为前述各部件的安装支撑结构, 还为与壳体10连接的连接结构。因此,盖板31可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 以便于前述各部件安装装配,以及与壳体10的安装装配。可选地,盖 板31可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可以理解的是,盖板31亦可为复合材料制 成,也可以为其他未列举在本实施例中的但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 其他材料,只需稳定的支撑前述各部件即可。示例性地,盖板31为钢 片。
对于前述翻转片32,请继续参阅图4示出的示例,翻转片32封堵 第一通孔31a靠近壳体10外的一侧开口,翻转片32包括翻转部321与 支撑部322,支撑部322环绕设置于翻转部321的外周沿,且与翻转部 321连接。支撑部322与主体部311的第一表面连接,翻转部321与连 接件33电连接。其中,支撑部322为翻转部321提供支撑,翻转片32 用于当翻转部321面向通孔一表面受到作用力作用时,朝壳体10外方 向翻转,以断开与连接件33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翻转部321背离第一通孔31a的表面朝第一通孔31a凹 陷,翻转部321面向第一通孔31a的表面形成凸起,凸起与连接件33 电连接。
翻转片32可选用易形变且导电的材料制成,如此便可以随着电池 内压的增大而产生形变,进而可断开与连接件33的电连接。可选地, 翻转片32为铝片。可以理解的是,翻转片32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 未列举在本实施例中的但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材料,只需满 足易形变且导电的要求即可。
为避免因电池内压超过壳体10和/或盖板31的极限应力,而出现 电池爆炸的情形,请继续参阅图6示出的示例,可选地,翻转片32的 翻转部321设有应力薄弱区323,且该应力薄弱区323的极限应力小于 壳体10和/或盖板31的极限应力。如此设置,当电池内压达到应力薄 弱区323的极限应力时,可冲破打开以排放壳体10内部的高压气体, 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示例性地,应力薄弱区323包括凹槽、刻痕、材 料强度低于其周围区域的区域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前述第一绝缘件34,第一绝缘件34为盖板31与连接件33之 间的连接结构,第一绝缘件34大致呈圆环形结构,第一绝缘件34具有 相对的第三表面(未示出)和第四表面(未示出)。第三表面与盖板31 的第二表面连接。
对于前述连接件33,连接件33通过第一绝缘件34与盖板31连接。 连接件33设有第一连接区331a与第二连接区331b,且第二连接区331b 与第一连接区331a连接,第一连接区331a与翻转部321电连接,第二 连接区331b与第一绝缘件34的第四表面连接。
其中,连接件33的第一连接区331a与翻转部321电连接具体可指 焊接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对焊接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焊接方 式可以为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或者激光焊焊接。示例性地,连接件33 的第一连接区331a与翻转部321为激光焊接连接。还可以理解的是, 连接件33的第一连接区331a与翻转部321电连接为机械连接,例如, 第一连接区331a与翻转部321为缠绕连接,当翻转部321受到的电池 内压力超过二者之间的约束力时,第一连接区331a可与翻转部321脱 离。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区331b环绕第一连接区331a,此时,当电池 受到不同方向的外部冲击时,第二连接区331b均可提供较好的缓冲作 用,降低第一连接区331a与翻转部321之间的电连接脱落的风险,提 升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区331a与第二连接区331b之间的连接部分设 有贯穿的第二通孔33a,该第二通孔33a使得壳体10内的气体可通过该 第二通孔33a更好地进入盖板31的第一通孔31a内,对翻转片32的翻 转部321进行作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区331a与第二连接区331b 的连接部分亦可不设置第二通孔33a,例如,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 中,第二连接区331b与第一绝缘件34的第四表面部分连接,即连接件 33与第一绝缘件34之间存在间隙,亦可使得壳体10内的气体通过该间 隙进入盖板31的第一通孔31a内。
其中,连接件33可选用导电材料制成,可选地,连接件33为铝片, 在电池正常工作时连接片起到导电作用。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片不限于 前面所列举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未列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但被本领 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导电材料。
为提升盖板组件30的适配性,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5,连接件 33包括固定部331与自由部332,自由部332自固定部331的一端朝远 离固定部331的方向延伸,固定部331设有上述第一连接区331a与第 二连接区331b,自由部332与电极组件20的一极电连接。在盖板组件 30的组装过程中,部分自由部332与电极组件20的一极焊接,剩余部 分自由部332可折叠设置收容于壳体10内,以与电极组件30的一极电 连接。
为实现支撑部322与盖板31的第一表面密封连接,可选地,盖板 组件30还包括第二绝缘件35,第二绝缘件35分别与支撑部322以及盖 板31的第一表面密封连接,以将翻转片32固定于盖板31。
应当说明的是,翻转片32以及连接件33均为电池的一极,壳体10 为电池的另一极,为避免电池短路的情形发生,翻转片32与壳体10需 绝缘设置,以及连接件33与壳体10也需绝缘设置。可选地,第二绝缘 件35与第一绝缘件34可包括由聚合物组成的粘接剂,聚合物包括以下 中的至少一种: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偏二氟乙烯-三氯乙烯 的共聚物、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丙烯腈、聚乙烯基 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乙烯-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聚酰亚胺、聚 氧化乙烯、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氰基乙基 支链淀粉、氰基乙基聚乙烯醇、氰基乙基纤维素、氰基乙基蔗糖、支链 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钠、羧甲基纤维素锂、丙烯腈-苯乙 烯-丁二烯的共聚物、聚乙烯醇、苯乙烯-丁二烯的共聚物和聚偏二氟乙 烯。
为了进一步保证盖板组件30的连接稳定性以及减少盖板组件30的 占用空间,请继续参阅图3示出的示例,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34沿 壳体10的高度方向Z的厚度H1为0.01毫米到2毫米。可选地,第一 绝缘件34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Z的厚度H1为0.1毫米到0.5毫米。 更进一步地,沿垂直于壳体10的高度方向Z,第一绝缘件34与盖板31 连接的宽度W2大于或等于0.5毫米,第一绝缘件34与连接件33连接 的宽度W1大于或等于0.5毫米。
同理,进一步地,第二绝缘件35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Z的厚度H2 为0.01毫米到2毫米。可选地,第二绝缘件35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Z 的厚度H2为0.1毫米到0.5毫米。更进一步地,沿垂直于壳体10的高 度方向Z,第二绝缘件35与盖板31连接的宽度W4大于或等于0.5毫米, 第二绝缘件35与支撑部322连接的宽度W3大于或等于0.5毫米。
为便于盖板组件30与用电装置接触,以使得电池与用电装置形成 回路,请参阅图7示出的示例,可选地,盖板组件30还包括保护盖36, 保护盖36与翻转片32的支撑部322连接固定,并且保护盖36盖罩翻 转片32的翻转部321。其中,保护盖36与翻转部321之间具有供翻转 部321翻转的翻转空间(未示出)。通过设置翻转空间,可防止外部应 力限制翻转片32作用的发挥,导致翻转部321无法有效翻转以断开第 一连接区331a与翻转部321之间的电连接,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保护盖36设有导气孔36a,导气孔36a将翻转空间与壳 体10外连通。通过设置导气孔36a,可使翻转空间内的气压与壳体10 外的气压保持一致,便于翻转部321的及时翻转,降低电池爆炸情形的 发生。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与实施 例一提供的电池的不同之处在于:
请一并参阅图8与图9示出的示例,电池为方形电池,即电极组件 20为平卷式或叠片式电极组件20。壳体10还设有第二开口102,第二 开口102与腔体10a连通,电池还包括防爆阀40,防爆阀40设于第二 开口102处,并封闭第二开口102。进一步地,防爆阀40的防爆压力阈 值小于壳体10和/或盖板31的极限应力,且大于翻转片32与连接件33 断开的安全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防爆阀40,可保障在翻转片32向外 翻转,断开连接件33与翻转片32之间的电连接后,电池内部压力仍不 断上升时,及时泄出气体,防止爆炸,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在此不再一一 赘述。
实施例三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 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关于电池的具体结构请参阅上述实施例即可, 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电装置具体是指手机、便携 式设备、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以 及电动工具等。当然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电装置不限于此,还可适 用于任一使用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 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 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 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 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 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 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盖板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通孔;
翻转片,包括翻转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环绕所述翻转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周侧处的第一表面上;
连接件,设有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翻转部连接;以及
第一绝缘件,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1)至(7)中的至少一个:
(1)所述翻转部背离所述第一通孔的表面朝所述第一通孔凹陷,在所述翻转部面向所述第一通孔的表面形成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连接区连接;
(2)所述翻转部设置有应力薄弱区;
(3)所述第一绝缘件环绕所述第一通孔;
(4)所述第一绝缘件的厚度为0.01毫米到2毫米;
(5)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盖板连接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毫米;
(6)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毫米;
(7)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聚丙烯、聚乙烯或聚苯硫醚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薄弱区包括凹槽、刻痕、材料强度低于其周围区域的区域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周侧处的第一表面上,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a)至(d)中至少一个:
(a)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厚度为0.01毫米到2毫米;
(b)所述第二绝缘件与所述盖板连接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毫米;
(c)所述第二绝缘件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毫米;
(d)所述第二绝缘件包括聚丙烯、聚乙烯或聚苯硫醚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并且所述保护盖盖罩所述翻转部,所述保护盖和所述翻转部之间具有供所述翻转部翻转的翻转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将所述翻转空间与外界连通。
8.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
所述壳体设有腔体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盖板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盖板组件的盖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盖板组件的连接件位于所述腔体内,并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部和自由部,所述自由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自由部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中至少一个:
(i)所述固定部盖设所述第一通孔,并且所述固定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腔体连通;
(ii)所述自由部弯折设置;
(iii)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电池还包括防爆阀,所述防爆阀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处。
11.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
CN202111480833.9A 2021-12-06 2021-12-06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Pending CN1141718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0833.9A CN114171841A (zh) 2021-12-06 2021-12-06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0833.9A CN114171841A (zh) 2021-12-06 2021-12-06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1841A true CN114171841A (zh) 2022-03-11

Family

ID=80483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80833.9A Pending CN114171841A (zh) 2021-12-06 2021-12-06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7184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2466A (zh) * 2023-07-21 2023-08-22 四川易纳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结构和二次电池
WO2024032729A1 (zh) * 2022-08-10 2024-02-15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集流盘及电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5114A (zh) * 2016-06-07 2016-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CN205680728U (zh) * 2016-06-23 2016-11-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电片、过充保护组件及动力电池顶盖
WO2018090175A1 (zh) * 2016-11-15 2018-05-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08183183A (zh) * 2018-01-19 2018-06-19 东莞市奕东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锂电池的电池盖帽结构、电池单体及电池组
CN108666518A (zh) * 2017-03-31 2018-10-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组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208225930U (zh) * 2018-06-14 2018-12-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109792022A (zh) * 2016-11-15 2019-05-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5114A (zh) * 2016-06-07 2016-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CN205680728U (zh) * 2016-06-23 2016-11-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电片、过充保护组件及动力电池顶盖
WO2018090175A1 (zh) * 2016-11-15 2018-05-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09792022A (zh) * 2016-11-15 2019-05-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08666518A (zh) * 2017-03-31 2018-10-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组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108183183A (zh) * 2018-01-19 2018-06-19 东莞市奕东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锂电池的电池盖帽结构、电池单体及电池组
CN208225930U (zh) * 2018-06-14 2018-12-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729A1 (zh) * 2022-08-10 2024-02-15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集流盘及电池
CN116632466A (zh) * 2023-07-21 2023-08-22 四川易纳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结构和二次电池
CN116632466B (zh) * 2023-07-21 2023-11-07 四川易纳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结构和二次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8124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EP2273587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22028579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using secondary battery as power supply
WO2023050835A1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6054941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KR100814853B1 (ko) 전지 모듈
WO2023005408A1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02136552B (zh) 电池保护装置、电池及电池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KR100786871B1 (ko) 이차 전지
WO2024027034A1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JP2005332820A (ja) 電極組立体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CN114171841A (zh) 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182356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4227087U (zh) 圆形极耳组件及扣式电池
KR100658614B1 (ko) 이차 전지
JP4348492B2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
US20230411746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ame,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KR100627359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캡 조립체 및 밴트 플레이트
KR100684740B1 (ko) 이차 전지
US20230207984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ame,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218827490U (zh) 电池的端盖组件、电池单体、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JP4169470B2 (ja) 密閉電池
KR101121205B1 (ko) 이차전지
WO2020133662A1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KR20060125276A (ko)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