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62213B -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62213B
CN114162213B CN202111010689.2A CN202111010689A CN114162213B CN 114162213 B CN114162213 B CN 114162213B CN 202111010689 A CN202111010689 A CN 202111010689A CN 114162213 B CN114162213 B CN 1141622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circuit
conversion chip
capacitor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06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62213A (zh
Inventor
李丰军
周剑光
高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068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622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62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62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62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62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转向助力系统,本申请通过在转向助力系统中增加第一目标电路,当闭合第二开关时,第一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一微控制单元和第一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第一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目标电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第一驱动电路驱动转向助力电机工作;当断开第二开关时,第一目标电路基于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使得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进行软关断,从而使第一微控制单元下电,在实现转向助力系统功能转向助力功能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电路中的漏电流,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辆所需要自动控制的功能越来越多。在车辆受控关闭后,汽车电池依旧会产生一些电流,这种电流被称为漏电流,也可以叫作静态电流或暗电流。整个车辆中的漏电流参数,关系到一套满电的车辆,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仍然有足够的电量确保整车的启动。控制车辆中功能实现的功能系统,基本都会存在漏电流。因此随着车辆电气化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电子零部件的增多,电子零部件功能更加复杂化,功能系统数量增多,总的漏电流就会变大。这将导致待机时间的缩短,增大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助力系统,可以大大降低电路中的漏电流,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达到上述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向助力系统,该系统包括:
第一接入端、第二接入端、第一目标电路、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功能电路、第一驱动电路、转向助力电机、第一微控制单元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接入端和所述第二接入端均与外部电源连接,当闭合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一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被唤醒,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所述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目标电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所述转向助力电机工作;
当断开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所述第二电容的存储电经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分压,向所述第一目标电路提供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路基于所述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经所述第一电容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下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目标电路可以包括:
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接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和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后与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接着与所述第四电阻串联;
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助力电机可以为三项转向助力电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助力电机可以为六项转向助力电机,当转向助力电机为六项转向助力电机时,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目标电路、第二电源转换芯片、第三开关、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二功能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二微控制单元和第二二极管;
当闭合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二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被唤醒,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所述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目标电路,控制第三开关闭合,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所述六项转向助力电机工作;
当断开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开关断开,所述第四电容的存储电经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分压,向所述第二目标电路提供第二目标电压,所述第二目标电路基于所述第二目标电压延时断路,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经所述第三电容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下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汇总,第二目标电路可以包括:
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接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连接;
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阻并联后与所述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接着与所述第八电阻串联;
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五电阻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第一二极管连接在第一接入端和第一目标电路之间,第二二极管连接在第二开关和第一电阻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三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入端和所述第二目标电路之间;
所述第四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五电阻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一功能电路、所述第五电容连接,所述第五电容接地;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所述第六电容连接,所述第六电容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二功能电路、所述第七电容连接,所述第七电容接地;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所述第七电容连接,所述第七电容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多个电阻,用于限制通过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电流。
实施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在转向助力系统中增加第一目标电路,第一接入端和第二接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当闭合第二开关时,第一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第一电源转换芯片为被唤醒,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一微控制单元和第一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第一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目标电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第一驱动电路与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转向助力电机工作。当断开第二开关时,第一目标电路基于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使得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经第一电容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从而使第一微控制单元下电,在实现转向助力系统功能转向助力功能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电路中的漏电流,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目标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目标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接入端、20-第二接入端、30-第一目标电路、40-第一电源转换芯片、50-第一开关、60-第二开关、70-第一电容、80-第二电容、90-第一电阻、100-第二电阻、110-第一功能电路、120-第一驱动电路、130-转向助力电机、140-第一微控制单元、150-第一二极管、301-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3-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5-第一稳压二极管、92-第三电阻、94-第四电阻、31-第二目标电路、45-第二电源转换芯片、51-第三开关、71-第三电容、81-第四电容、91-第五电阻、101-第六电阻、111-第二功能电路、121-第二驱动电路、145-第二微控制单元、151-第二二极管、302-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4-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6-第二稳压二极管、93-第七电阻、95-第八电阻、152-第三二极管、153-第四二极管、154-第五二极管、155-第六二极管、82-第五电容、83-第六电容、84-第七电容、84-第八电容、Iq31-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驱动电路120的电流、Iq32-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电流、Iq33-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电流、Iq34-第二接入端20流经第二驱动电路121的电流、Iq35-第二接入端20流经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的电流、Iq36-第二接入端20流经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电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让更多的工程技术工作者容易了解和应用本申请,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的工作原理。
本申请可应用于汽车领域。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至少可以包括:
第一接入端10、第二接入端20、第一目标电路30、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第一开关50、第二开关60、第一电容70、第二电容80、第一电阻90、第二电阻100、第一功能电路110、第一驱动电路120、转向助力电机130、第一微控制单元140和第一二极管150。
如图1中所示,第一接入端10和第一目标电路30连接,第二接入端20通过第二开关60和第一目标电路30连接,第一目标电路30接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电源输入端401和第一目标电路30连接,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电源输入端401还与第一电容70连接并接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第一电源输出端402与第一功能电路110连接,该第一电源输出端402接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第二电源输出端403与第一微控制单元140连接,第一微控制单元140的第一引脚141与第一二极管150连接后,再连接到第二开关60,第一微控制单元140接地。第二开关60还分别和第一电阻90、第二电阻100连接,第一电阻90与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使能端404连接,第一电阻90和第二电容80连接后,与第二电阻100连接接地。第一驱动电路120通过第一开关50和第一接入端10连接,转向助力电机130和第一驱动电路120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端10和第二接入端20均与外部电源连接。当闭合第二开关60时,第一目标电路30转变为通路状态,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使能端404进行使能,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被唤醒。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对接收的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一微控制单元140和第一功能电路110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第一微控制单元140通过第一二极管150和第一目标电路30,控制第一开关50闭合,第一驱动电路120与外部电源由此接通。第一驱动电路120与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转向助力电机130工作。
当断开第二开关60时,第一微控制单元140控制第一开关50断开,第二电容80的存储电经第一电阻90和第二电阻100分压,向第一目标电路30提供第一目标电压,第一目标电路30基于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经第一电容70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第一微控制单元140下电。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向助力系统中添加第一目标电路30,可以不改变原有转向助力系统中第一微控制单元140的上电/下电时序控制逻辑,还可以使第一接入端10至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漏电流大大减小,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目标电路30可以包括:
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第一稳压二极管305、第三电阻92和第四电阻94。
第一接入端10分别和第一稳压二极管305的负极、第三电阻92以及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源极相连,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漏极和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电源输入端401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305的正极分别和第三电阻92、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栅极连接,再和第四电阻94连接。第四电阻94接着和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漏极连接,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栅极和第一电阻90、第二电阻100均有连接,连接点记为第一唤醒点,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源极接地。
实际应用中,当第二开关60闭合时,第一唤醒点与外部电源连接,此时第一唤醒点为高电平,该电压到达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栅极,栅极相对源极的电压Vgs大于等于其开启电压,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导通,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漏极电压降低到接地电压。基于此,第三电阻92和第四电阻94在电路中串联,第一接入端10接入的外部电源电压VBAT在第三电阻92和第四电阻94上进行分压。记第三电阻92和第四电阻94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分压点,第三电阻92的阻值为R1,第四电阻94的阻值为R2。第一分压点的电压由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未导通时的接近于VBAT,降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导通时的VBAT*R2/(R1+R2)。由于该第一分压点还与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栅极连接,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Vgs为负值,因此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导通,外部电源VBAT向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电源输入端401供电。同时,第一唤醒点与第二接入端20连接,第一唤醒点分压后经第一电阻90向第二电容80充电。随着第二电容80电压逐渐升高,直至达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使能端404启动门限,使能端404进行使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稳压二极管可以在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正常工作,产生过高的Vgs=VBAT*R1/(R1+R2)时,对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进行限压、稳压,保护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GS栅极不被过压击穿,从而保证第一目标电路30不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电源输入端得电提前于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使能端404得电。在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使能端404使能后,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上电成功,转向助力系统被唤醒,第一微控制单元140的第一引脚141拉高电平,转向助力系统正常工作。
当第二开关60断开时,第一微控制单元140的第一引脚141还保持高电平。第一微控制单元140处理完工作后,拉低第一引脚141的电平,第一唤醒点的电压此时为第二电容80存储电经第一电阻90和第二电阻100的分压值,第二电阻100的阻值远小于第一电阻90的阻值,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栅极的电压来源于第一唤醒点的电压。经第一电阻90和第二电阻100分压后,第一唤醒点的电压过低,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随着第一微控制单元140的第一引脚141拉低电平立即关断。第三电阻92和第四电阻94串联接地的回路断开,第三电阻92和第四电阻94第一分压点的电压随着回路断开转变为VBAT,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栅极电压转为VBAT,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关断。第一接入端10断开对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供电,此时,将进入整车级的休眠状态。但是在转向助力系统内部,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继续依靠第一电容70的存储电进行工作,并靠内部网络消耗该存储电。在与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使能端404连接的第二电容80放电几毫秒后,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使能端404逻辑低水平后软关断,从而使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进入休眠。
该实施例中,从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驱动电路120的电流Iq31为20uA,从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电流Iq32为5uA,从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电流Iq33为5uA,即该实施例中转向助力系统漏电流的总量为20uA+5uA+5uA=30uA,通过大大减小转向助力系统中的漏电流总量,可以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助力电机可以为三项转向助力电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基于对功能安全的高要求,需要将转向助力系统设计为双冗余结构。当转向助力系统为双冗余结构时,转向助力电机可以为六项转向助力电机。相应的,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目标电路31、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第三开关51、第三电容71、第四电容81、第五电阻91、第六电阻101、第二功能电路111、第二驱动电路121、第二微控制单元145和第二二极管151。
当闭合第二开关60时,第一目标电路30转变为通路状态,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的使能端404进行使能,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被唤醒。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对接收的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一微控制单元140和第一功能电路110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第一微控制单元140通过第一二极管150和第一目标电路30,控制第一开关50闭合,第一驱动电路120与外部电源由此接通。第一驱动电路120与外部电源接通。同时,第二目标电路31转变为通路状态,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的使能端454进行使能,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被唤醒。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对接收的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二微控制单元145和第二功能电路111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第二微控制单元145通过第二二极管151和第二目标电路31,控制第三开关51闭合,第二驱动电路121与外部电源由此接通。第二驱动电路121与外部电源接通。在第一驱动电路120或/和第二驱动电路121与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六项转向助力电机130工作。
当断开第二开关60时,第一微控制单元140控制第一开关50断开,第二电容80的存储电经第一电阻90和第二电阻100分压,向第一目标电路30提供第一目标电压,第一目标电路30基于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经第一电容70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第一微控制单元140下电。同时,第二微控制单元145控制第三开关51断开,第四电容81的存储电经第五电阻91和第六电阻101分压,向第二目标电路31提供第二目标电压,第二目标电路31基于第二目标电压延时断路,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经第三电容71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第二微控制单元145下电。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双冗余结构的转向助力系统中加入第一目标电路30和第二目标电路31,可以大大减小双冗余结构的转向助力系统中的漏电流总量,可以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目标电路31可以包括:
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第二稳压二极管306、第七电阻93和第八电阻95。
具体的,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的源极与第一接入端连接,漏极与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306和第七电阻93并联后与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的栅极连接,接着与第八电阻95串联。第八电阻95与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漏极相连,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源极接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栅极与第五电阻连接。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栅极和第五电阻91、第六电阻101均有连接,连接点记为第二唤醒点。
实际应用中,当第二开关60闭合时,第二唤醒点与外部电源连接,此时第二唤醒点为高电平,该电压到达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栅极,栅极相对源极的电压Vgs大于等于其开启电压,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导通,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漏极电压降低到接地电压。基于此,第七电阻93和第八电阻95在电路中串联,第一接入端10接入的外部电源电压VBAT在第七电阻93和第八电阻95上进行分压。记第七电阻93和第八电阻95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分压点,第七电阻93的阻值为R3,第八电阻95的阻值为R4。第二分压点的电压由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未导通时的接近于VBAT,降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导通时的VBAT*R3/(R3+R4)。由于该第二分压点还与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的栅极连接,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的Vgs为负值,因此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导通,外部电源VBAT向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的电源输入端451供电。同时,第二唤醒点与第二接入端20连接,第二唤醒点分压后经第五电阻91向第四电容81充电。随着第四电容81电压逐渐升高,直至达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使能端454启动门限,使能端454进行使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稳压管可以在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正常工作,产生过高的Vgs=VBAT*R3/(R3+R4)时,对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进行限压、稳压,保护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的GS栅极不被过压击穿,从而保证第二目标电路31不失效。
实际应用中,从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驱动电路120的电流Iq31为20uA,从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的电流Iq32为5uA,从第一接入端10流经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电流Iq33为5uA,从第二接入端20流经第二驱动电路121的电流Iq34为20uA,从第二接入端20流经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的电流Iq35为5uA,从第二接入端20流经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电流Iq36为5uA,该实施例中转向助力系统漏电流总量为Iq31+Iq32+Iq33+Iq34+Iq35+Iq36=20uA++5uA+5uA+20uA++5uA+5uA=60uA,大大减小了双冗余结构的转向助力系统中的漏电流总量,可以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三二极管152和第四二极管153。第三二极管152连接在第一接入端10和第一目标电路30之间,第四二极管153连接在第二开关60和第一电阻90之间。第三二极管和152和第四二极管153可以使电流进行单向流通,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当该系统为双冗余结构时,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五二极管154和第六二极管155。第五二极管154连接在第一接入端10和第二目标电路31之间,第六二极管155连接在第二开关60和第五电阻91之间。第五二极管154和第六二极管155可以使电流进行单向流通,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所示,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五电容82和第六电容83。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分别和第一功能电路110、第五电容连接82,第五电容82接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分别和第一微控制单元140、第六电容83连接,第六电容83接地。
该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端口增加电容,可以在电路中进行储能和滤波,提高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供电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当该系统为双冗余结构时,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七电容84和第八电容85。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分别和第二功能电路111、第七电容84连接,第七电容84接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分别和第二微控制单元145、第八电容85连接,第八电容85接地。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端口和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端口增加电容,可以在电路中进行储能和滤波,提高第一电源转换芯片40和第二电源转换芯片45供电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多个电阻,该多个电阻可以用于限制通过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和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的电流。当该系统为双冗余结构时,该多个电阻可以用于限制通过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301、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302、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和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的电流。例如,可以在第一唤醒点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303之间串联电阻,在第二接入端20与第一唤醒点之间串联电阻,当该系统为双冗余结构时,还可以在第二唤醒点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304之间串联电阻,在第二接入端20与第二唤醒点之间串联电阻。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系统中添加多个电阻,可以限制通过系统中的场效应管的电流,防止系统中的场效应管被过大的电流击穿。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本发明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设备或者系统程序(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发明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也可以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者步骤等。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系统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系统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Claims (10)

1.一种转向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接入端、第二接入端、第一目标电路、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功能电路、第一驱动电路、转向助力电机、第一微控制单元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接入端和所述第二接入端均与外部电源连接,当闭合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一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被唤醒,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所述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目标电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所述转向助力电机工作;
当断开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所述第二电容的存储电经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分压,向所述第一目标电路提供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路基于所述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经所述第一电容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下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电路包括:
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接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和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后与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接着与所述第四电阻串联;
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助力电机为三项转向助力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助力电机为六项转向助力电机;
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目标电路、第二电源转换芯片、第三开关、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二功能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二微控制单元和第二二极管;
当闭合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二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被唤醒,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所述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目标电路,控制第三开关闭合,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所述六项转向助力电机工作;
当断开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开关断开,所述第四电容的存储电经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分压,向所述第二目标电路提供第二目标电压,所述第二目标电路基于所述第二目标电压延时断路,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经所述第三电容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下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目标电路包括:
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接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连接;
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阻并联后与所述第二P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接着与所述第八电阻串联;
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五电阻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三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入端和所述第一目标电路之间;
所述第四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一电阻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五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入端和所述第二目标电路之间;
所述第六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五电阻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一功能电路、所述第五电容连接,所述第五电容接地;
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所述第六电容连接,所述第六电容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二功能电路、所述第七电容连接,所述第七电容接地;
所述第二电源转换芯片分别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所述第七电容连接,所述第七电容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多个电阻,用于限制通过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电流。
CN202111010689.2A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Active CN1141622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0689.2A CN114162213B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0689.2A CN114162213B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62213A CN114162213A (zh) 2022-03-11
CN114162213B true CN114162213B (zh) 2022-09-06

Family

ID=80476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0689.2A Active CN114162213B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6221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8695A (ja) * 2008-04-04 2009-10-29 Jtekt Corp 車両用電源システム
CN102745227A (zh) * 2011-04-18 2012-10-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9787193A (zh) * 2017-11-14 2019-05-2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力转换装置
CN210867548U (zh) * 2019-10-11 2020-06-26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的电机续流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1934B2 (ja) * 2008-06-16 2014-01-2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4903178B (zh) * 2012-11-06 2017-02-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8695A (ja) * 2008-04-04 2009-10-29 Jtekt Corp 車両用電源システム
CN102745227A (zh) * 2011-04-18 2012-10-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9787193A (zh) * 2017-11-14 2019-05-2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力转换装置
CN210867548U (zh) * 2019-10-11 2020-06-26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的电机续流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62213A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2987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tandby leakage current using a leakage control transistor that receives boosted gate drive during an active mode
CN108288735B (zh) 电动汽车的电源唤醒控制电路
KR101202204B1 (ko) 전력 mosfet 구동기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US9350238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vehicle including a boosting converter circuit
CN110829375B (zh) 具有改进反向极性保护功能的电源输入电路
WO2022016549A1 (zh) 电源输入保护装置、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US20150008973A1 (en) Switching control circuit for target switching element
EP3996225A1 (en) Power supply switching control system
CN114865912A (zh) 用于无人车的电压保持装置及无人车
CN114162213B (zh) 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WO2018223741A1 (zh) 电池冗余电路、无人飞行器及其电池供电的控制方法
CN109194110A (zh) 大功率电机驱动控制器充电与上电时序电路
US11165417B2 (en) Efficient high-voltage digital I/O protection
CN104199535A (zh) 一种数字电源供电装置及方法
CN109478780B (zh) 极性变换保护电路
CN112133238B (zh) 驱动电路与电子设备
CN113872176A (zh) 一种基于场效应管的双母线正线防反灌电路
JP2011077698A (ja) 負荷駆動装置
CN115085357A (zh) 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车
CN115842400A (zh) 用于tbox的供电系统
CN111342442A (zh) 防反接的电源保护电路、电源管理系统及机器人
CN216805182U (zh) 一种模拟前端控制电路及含有该电路的电池管理系统
CN106339066B (zh) 一种功耗控制方法、电路及穿戴类电子产品
CN107745687B (zh) 一种电动汽车多性能使能逻辑上电电路及控制方法
CN216056960U (zh) 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asc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