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54900A - 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54900A CN114154900A CN202111500582.6A CN202111500582A CN114154900A CN 114154900 A CN114154900 A CN 114154900A CN 202111500582 A CN202111500582 A CN 202111500582A CN 114154900 A CN114154900 A CN 1141549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ity
- power
- fuzzy
- time period
- determ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8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BULVZWIRKLYCBC-UHFFFAOYSA-N phor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P(=S)(OCC)SCSCC BULVZWIRKLYCB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2—Marketing; Price estimation or determination; Fundraising
- G06Q30/0201—Market modelling; Market analysis; Collecting market data
- G06Q30/0206—Price or cost determination based on market facto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50/00—Market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related to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 Y04S50/14—Marketing, i.e.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surveying, promotions, advertising, buyer profiling, customer management or reward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包括:确定出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针对每个时段,确定用电用户在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确定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针每个时段,结合整体模糊用电总量及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该时段的第一激励电价,结合整体模糊用电总量、第一激励系数、第二激励系数、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及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确定该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针对每个时段,结合原始恒定电价、该时段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该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并执行电网调控。本申请的方案可以更为合理的确定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电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逐年增长,电网尖峰负荷屡创新高,而以家庭用电为主的季节性和区域性高峰供电紧张现象已成为全国普遍问题。
充分挖掘居民家庭负荷可调潜力,引导居民家庭负荷参与电网互动成为提升电网峰谷调节能力的重要措施。而为了推动电网削峰填谷、促进居民积极响应配置网的电力需求响应行为,合理确定供电的电价,因此,如何更为合理的确定电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以更为合理的确定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电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方法,包括:
获得待分析的台区中各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
针对所述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结合该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出所述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结合台区中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确定所述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偏离尖峰期望值的第一激励系数、偏离低谷期望值的第二激励系数、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以及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确定所述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原始恒定电价、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包括:
依据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模糊用电总量;
依据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模糊用电总量;
依据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模糊用电总量;
将所述第一模糊用电总量、第二模糊用电总量以及第三模糊用电总量之和,确定所述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之后,还包括: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在所述台区内各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确定所述台区内各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各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为所述用电用户中属于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用电总量;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时段的分时电价以及设定的响应度模型,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抑制响应度和促进响应度;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每种柔性负荷类型,结合所述时段的抑制响应度、促进响应度和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所述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中属于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所有用电设备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所述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表示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与所述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所述柔性负荷类型下各用电设备的用电总量的差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之后,还包括:
依据所述台区内各个时段的分时电价,结合潮流计算模型,获得潮流计算结果。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装置,包括:
历史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待分析的台区中各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
功率确定单元,用于针对所述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结合该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出所述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
总量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平均确定单元,用于结合台区中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确定所述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第一电价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
第二电价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偏离尖峰期望值的第一激励系数、偏离低谷期望值的第二激励系数、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以及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确定所述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
调控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原始恒定电价、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
由以上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申请依据台区内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并利用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构建出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在一天内不同时段的模拟用电功率,为合理确定分时电价提供数据依据。另外,本申请针对不同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的不同用电特征,针对每个时段,结合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以及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并利用不同中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用电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实现了更为合理估计出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基于此,结合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便可以更为准确和合理估计出该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该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另外,结合台区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平均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激励系数以及电网尖峰以及低谷的期望值,从两个维度来确定影响到分时电价的两种激励电价,并最终确定出每个时段的分时电价。由于每个时段的分时电价考虑了各个时段的用电用户的用电情况、台区的整体模糊用电、平均用电总量以及电网尖峰以及低谷的期望值,从而使得每个时段的分时电价更为合理,也就能够更为有效促进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并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潮流计算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控制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S101,获得待分析的台区中各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
其中,电网(配电网)中的台区是指在电力系统中,台区是指(一台)变压器的供电范围或区域。如,一个台区可以为一个居民小区等。
其中,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可以包括用电设备在一天中一个或者多个时段内的用电功率。
S102,针对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结合该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出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无法很全面的获得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用电功率。基于此,为了能够获得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的用电功率,本申请考虑到用电用户的用电设备有功出力受运行模式、气温、电压、人为使用等多方面影响,同时受有限有功出力统计数据限制,故其概率分布参数即具有模糊性,故对用电设备的用电功率进行随机模糊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针对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可以结合该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出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
其中以正态分布曲线来描述用电设备的用电功率的随机分布概率,在本申请中采用的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参见如下公式一:
在本申请中,以一天作为一个运行周期为例说明,一天中可以划分为多个时段,比较常用的方式为,每个小时为一个时段,因此一天可以划分为24个时段。
S103,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该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用电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其中,该模糊用电总量为结合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的模拟用电功率,确定出的该用电用户的所有用电设备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量的总和。
如,对于每个时段,可以先针对不同柔性负荷类型,计算用电用户中属于该柔性负荷类型的各用电设备的总模糊用电量。然后,将该用电用户对应的不同柔性负荷类型的总模糊用电量相加,便可以得到该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其中,柔性负荷类型可以划分为,可消减负荷(可消减用电设备)、可平移负荷(可平移用电设备)以及可转移负荷(可转移用电设备)。不同柔性负荷类型的用电设备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可平移负荷的可控性很强,其指负荷供电时间可按计划变动的负荷,主要有洗衣机、热水器、消毒柜等。而削减负荷一般用来定量评估发输电系统充裕度的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用电用户的模糊用电总量:
依据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用电量估计模型,该用电用户中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该用电用户所有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模糊用电总量;
依据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用电量估计模型,该用电用户中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该用电用户所有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模糊用电总量;
依据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用电量估计模型,该用电用户中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该用电用户所有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模糊用电总量;
将该第一模糊用电总量、第二模糊用电总量以及第三模糊用电总量之和,确定该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其中,第一用电估计模型可以如公式二所示:
其中,为时段t内,用电用户的所有可削减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总量,为了便于区分,称为第一模糊用电总量;为用电用户的可消减用电设备l在时段t内的模糊用电功率,xI.l(t)为时段t中可消减用电设备l的运行状态,其中,
hI表示用电设备l的工作时长,[ts,te]为可削减用电设备的固定工作时间区间,M1为用电用户中可消减用电设备的总数量,或者是属于可消减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的总种类数量。
其中,第一用电估计模型的约束条件可以参见如下公式三:
Pr{}表示概率分布密度。
其中,可以表示用电用户的任意一个可消减用电设备在时段t内的模糊用电功率;PI.min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内所有可消减用电设备的最小输出功率,PI.max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内所有可削减用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PI.0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所有可削减用电设备的输出功率的期望值,τ1为针对可消减用电设备设定的置信水平。
其中,第二用电估计模型可以如公式四所示:
其中,为时段t内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模糊用电总量,为可平移用电设备k在时段t内的模糊用电功率,xT.k(t)为时段t内用电设备k的运行状态,hT表示工作时长,trun为可平移用电设备k开启运行时间,hT.k为可平移用电设备k的额定工作周期,M2为用电用户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总个数或者是属于可平移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数量。
其中,第二用电估计模型的约束条件如公式五:
PT.min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内所有可平移用电设备的最小输出功率,PT.max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内所有可平移用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PT.0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所有可平移用电设备的输出功率的期望值,τ2为针对可平移用电设备设定的置信水平。
其中,适用于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用电估计模型可以如公式六所示:
其中,为时段t内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模糊用电总量。为可转移用户设备u在时段t内的模糊用电功率,δR.u(t)为时段t内可转移用户设备u的工作时长,ψ为运行周期T(也就是一天)内可转移用户设备u总工作时长。M3为用电设备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总数量或者设备类型数量。
其中,第三用电估计模型具有如下公式七所示的约束条件:
PR.min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内所有可转移用电设备的最小输出功率,PR.max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内所有可转移用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PR.0为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所有可转移用电设备的输出功率的期望值,τ2为针对可转移用电设备设定的置信水平。
S104,结合台区中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确定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其中,针对一个时段,台区内该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为台区内所有用电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之和。
其中,平均模糊用电为台区内所有用电用户在一天内的模糊用电总量的平均值。
S105,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
其中,该第一激励电价基于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该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出的,一个时段内用电用户参与电网调控(或者说电网需求响应)的随机模糊激励电价。
确定该第一激励电价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可能。
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基于第一激励电价模型,并利用该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该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该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
其中,所述第一激励电价模型可以参见如下公式八:
S106,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整体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偏离尖峰期望值的第一激励系数、偏离低谷期望值的第二激励系数、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以及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确定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
其中,该第二激励电价为一个时段内用电用户用电偏离电网峰谷期望值的随机模糊激励电价。
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一个时段,按照第二激励电价模型以及该整体模糊用电总量,确定该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
其中,所述第二激励电价模型可以参加如下公式九:
其中,为时段t的第二激励电价,λ为设定的第一激励系数,也是用电用户总用电量偏移尖峰期望值的激励系数,μ为设定的第二激励系数,也是用电用户总用电量偏移低谷期望值的激励系数;LP为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LV为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
S107,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原始恒定电价、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基于分时电价执行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
其中,原始恒定电价为在不采用电网调控的情况下,供电网恒定的电价。
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确定该原始恒定电价减去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以及第二激励电价所得的剩余电价,将所述剩余电价确定为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
其中,C0为原始恒定电价。
电力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指通过检测用户对价格或者激励信号做出的响应,继而改变正常电力消费模式的过程,用户可通过需求响应项目,主动参与电网调度,提高用户侧经济效益的同时,辅助实现削峰填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申请依据台区内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并利用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构建出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在一天内不同时段的模拟用电功率,为合理确定分时电价提供数据依据。另外,本申请针对不同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的不同用电特征,针对每个时段,结合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以及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并利用不同中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用电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实现了更为合理估计出用户在该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基于此,结合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便可以更为准确和合理估计出该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该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另外,结合台区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平均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激励系数以及电网尖峰以及低谷的期望值,从两个维度来确定影响到分时电价的两种激励电价,并最终确定出每个时段的分时电价。由于每个时段的分时电价考虑了各个时段的用电用户的用电情况、台区的整体模糊用电、平均用电总量以及电网尖峰以及低谷的期望值,从而使得每个时段的分时电价更为合理,也就能够更为有效促进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并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
可以理解的是,在基于各时段的分时电价执行电力需求响应相关的电力调控之后,为了便于直观了解到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后的用电量差距,本申请还可以执行如下操作: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在该台区内各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确定该台区内各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该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该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该用电用户对应的各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该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为该用电用户中属于该柔性负荷类型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用电总量;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该时段的分时电价以及设定的响应度模型,确定该时段适合的抑制响应度和促进响应度;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每种柔性负荷类型,结合该时段的抑制响应度、促进响应度和该用电用户对应的该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该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该用电用户中属于该柔性负荷类型的所有用电设备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该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表示该用电用户对应的该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与该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该柔性负荷类型下各用电设备的用电总量的差值。
其中,为了便于区分,将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网调控后,确定出的用电设备的用电功率称为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其中,针对每个用电用户的每台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在一个时段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可以是采集得到的。
当然,在用电用户参与电网调控后,如果仅能采集到用电用户的用电设备在部分时段的响应后历史用电功率,那么同样可以利用响应后用电功率,对公式一中和以和的取值。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确定出的和的取值,以及公式一,构建出用电设备在不同时段的响应后用电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一个时段,可以结合该时段的分时电价,按照抑制响应度模型确定该时段适合的抑制响应度,按照促进响应度模型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促进响应度;
其中,抑制响应度模型可以参见如下公式十一:
该促进响应度模型可以参见如下公式十二:
其中,Ri(t)为时段t的促进响应度,Cr.min为设定的下限理想饱和电价,Cr.2为设定的下限临界激励电价。
在以上基础上,本申请可以针对不同柔性负荷类型的用电设备,分别确定用电用户中每种柔性负荷类型下的用电用户的用电总量差值。
具体的可以包括:
(1)、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可消减用电设备,结合该时段的抑制响应参数、促进响应参数以及该用电用户中可消减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该用电用户的所有可消减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一用电总量差值。
其中,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可参见如下公式十三:
其中,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关联有如下公式十四所示的功率范围约束条件:
(2)、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可平移用电设备,结合该时段的抑制响应参数、促进响应参数以及该用电用户中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可平移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该用电用户的所有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二用电总量差值。
其中,可平移响应差估计模型可参见如下公式十五:
其中,为用电用户在时段t对应的第二用电总量差值,为一天中第一个时段t0内所述用电用户中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为在时段t内所述用电用户中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为一天内最低的分时电价。
(3)、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可转移用电设备,结合该时段的抑制响应参数、促进响应参数以及该用电用户中可转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该用电用户的所有可转移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三用电总量差值。
其中,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可参见如下公式十六:
其中,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关联有如下公式十七所示的总用电量恒定约束以及如下公式十八所示的负荷用电量范围约束:
其中,总用电量恒定约束如下:
T为一天中时段t的总个数;
负荷用电量范围约束如下:
在本申请中,以上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可平移响应差估计模型以及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还需满足如下公式十九所示的居民用电成本约束、公式二十所示的电网销峰填谷约束以及公式二十一所示的客户用能舒适度约束,其中:
居民用电成本约束如下:
该电网销峰填谷约束如下:
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电网总用电量峰值;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电网总用电量谷值;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电网总电用量峰值;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电网总电用量谷值;
所述客户用能舒适度约束如下:
其中,μmax为设定的居民最大可容忍度。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确定采用分时电价进行电网调控的效果,本申请可以在基于分时电价进行电网调控前,也可以是在基于分时电价进行电网调控后,依据台区内各个时段的分时电价,结合潮流计算模型,获得潮流计算结果。
可以理解的是,潮流计算,是指给定电网中一些参数、已知值和未知值中假设的初始值,通过重复迭代,最终求出潮流分布的精确值。
对于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判断电网母线电压、支路电流和功率是否越限,如果有越限,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运行方式。对于正在规划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为选择电网供电方案和电气设备提供依据。潮流计算还可以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整定计算、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和稳定计算等提供原始数据。
为了便于理解,对潮流计算模型涉及到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介绍。潮流计算可以涉及到如下内容的计算:
对于任意时段t有ADN(主动配电网)的有功无功功率平衡可以涉及到如下公式二十二和公式二十三:
其中,假设所有用电设备都以恒功率因数运行。L指一个用电用户内所有可削减用电设备的集合,K指一个用电用户内所有可平移用电设备的集合,U指一个用电用户内所有可转移用电设备的集合,θ为功率因数角。其中,为节点i在时段t的有功功率,为节点i在时段t的无功功率。
式中Δμt为节点在时段t的动态变化率。
式中ΦADN为ADN的所有节点集合,ΓADN为ADN中所有与节点i相连的节点集合,都分别表示节点i和节点bi在t时段的电压,Gi,bi,t、Bi,bi,t分别表示节点i与节点bi之间的线路的电导和电纳,δi,bi,t则表示节点i与节点bi的相角差。
其中,潮流计算涉及到的约束函数可以参见如下:
1)AND中节点电压约束
2)节点电压上下限约束
下面结合一种输出潮流计算结果的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中提供的潮流计算的一种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包括:
其中,确定分时电价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前面实施例的相关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根节点对应一个台区中接入电网的节点。
S205,获取各个节点电压幅值,并结合以上步骤计算得到的潮流结果以及公式二十七,确定ADN在时段t的有功网损。
S206,判断是否完成完整调度周期(一天)T内所有时段的潮流计算,若是,则输出潮流计算结果,若未达到,则令t=t+1返回步骤S201。
对应本申请的一种供电控制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装置。
如图3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供电控制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
历史获得单元301,用于获得待分析的台区中各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
功率确定单元302,用于针对所述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结合该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出所述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
总量确定单元303,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平均确定单元304,用于结合台区中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确定所述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第一电价确定单元305,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
第二电价确定单元306,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偏离尖峰期望值的第一激励系数、偏离低谷期望值的第二激励系数、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以及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确定所述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
调控单元307,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原始恒定电价、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总量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模糊量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依据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模糊用电总量;
第二模糊量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依据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模糊用电总量;
第三模糊量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依据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模糊用电总量;
总模糊量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模糊用电总量、第二模糊用电总量以及第三模糊用电总量之和,确定所述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功率确定单元,用于在调控单元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之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在所述台区内各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确定所述台区内各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
响应总量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各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为所述用电用户中属于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用电总量;
参数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时段的分时电价以及设定的响应度模型,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抑制响应度和促进响应度;
差值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每种柔性负荷类型,结合所述时段的抑制响应度、促进响应度和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所述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中属于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所有用电设备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所述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表示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与所述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所述柔性负荷类型下各用电设备的用电总量的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同时,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相互替换或者组合,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待分析的台区中各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
针对所述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结合该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出所述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结合台区中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确定所述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偏离尖峰期望值的第一激励系数、偏离低谷期望值的第二激励系数、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以及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确定所述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原始恒定电价、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包括:
依据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消减用电设备的第一模糊用电总量;
依据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平移用电设备的第二模糊用电总量;
依据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用电量估计模型,所述用电用户中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确定所述用电用户所有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第三模糊用电总量;
将所述第一模糊用电总量、第二模糊用电总量以及第三模糊用电总量之和,确定所述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原始恒定电价、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包括:
确定所述原始恒定电价减去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以及第二激励电价所得的剩余电价,将所述剩余电价确定为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之后,还包括: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在所述台区内各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确定所述台区内各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后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各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为所述用电用户中属于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用电总量;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时段的分时电价以及设定的响应度模型,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抑制响应度和促进响应度;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每种柔性负荷类型,结合所述时段的抑制响应度、促进响应度和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所述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中属于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所有用电设备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所述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表示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与所述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所述柔性负荷类型下各用电设备的用电总量的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每种柔性负荷类型,结合所述时段的抑制响应度、促进响应度和所述用电用户对应的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所述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中属于所述柔性负荷类型的所有用电设备对应的用电总量差值,包括: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可消减用电设备,结合所述时段的抑制响应参数、促进响应参数以及所述用电用户中可消减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的所有可消减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一用电总量差值;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可平移用电设备,结合所述时段的抑制响应参数、促进响应参数以及所述用电用户中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可平移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的所有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二用电总量差值;
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且针对可转移用电设备,结合所述时段的抑制响应参数、促进响应参数以及所述用电用户中可转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并利用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的所有可转移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三用电总量差值;
其中,所述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如下:
其中,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关联有如下功率范围约束条件:
其中,可平移响应差估计模型如下:
其中,为用电用户在时段t对应的第二用电总量差值,为一天中第一个时段t0内所述用电用户中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为在时段t内所述用电用户中可平移用电设备对应的响应用电总量,为一天内最低的分时电价;
其中,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如下:
其中,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关联有总用电量恒定约束以及负荷用电量范围约束:
其中,总用电量恒定约束如下:
T为一天中时段t的总个数;
负荷用电量范围约束如下:
其中,可消减响应差估计模型、可平移响应差估计模型以及可转移响应差估计模型还需满足居民用电成本约束、电网销峰填谷约束以及客户用能舒适度约束,其中:
所述居民用电成本约束为:
所述电网销峰填谷约束为:
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电网总用电量峰值;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前,电网总用电量谷值;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电网总电用量峰值;为所述台区内用电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后,电网总电用量谷值;
所述客户用能舒适度约束为:
其中,μmax为设定的居民最大可容忍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之后,还包括:
依据所述台区内各个时段的分时电价,结合潮流计算模型,获得潮流计算结果。
10.一种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历史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待分析的台区中各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
功率确定单元,用于针对所述台区内每个用电用户,结合该用电用户中不同用电设备的历史用电功率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出所述用电用户的每个用电设备分别在一天中多个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功率;
总量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用电用户的各用电设备所属的柔性负荷类型、各用电设备的模糊用电功率以及每种柔性负荷类型对应的用电量估计模型,确定所述用电用户在所述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
平均确定单元,用于结合台区中各用电用户分别在不同时段的模糊用电总量,确定所述台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台区一天内的平均模糊用电量;
第一电价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以及所述平均模糊用电量,确定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
第二电价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所述整体模糊用电总量、设定的偏离尖峰期望值的第一激励系数、偏离低谷期望值的第二激励系数、电网尖峰用电量期望值以及电网低谷用电量期望值,确定所述时段的第二激励电价;
调控单元,用于针对一天中每个时段,结合原始恒定电价、所述时段对应的第一激励电价和第二激励电价,确定所述时段适合的分时电价,基于所述分时电价执行所述时段内电力需求响应的供电控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00582.6A CN114154900A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00582.6A CN114154900A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54900A true CN114154900A (zh) | 2022-03-08 |
Family
ID=80454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00582.6A Pending CN114154900A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54900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28687A (zh) * | 2022-11-25 | 2022-12-27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计量中心) | 一种有限成本约束下的电力系统柔性响应能力优化方法 |
CN115659228A (zh) * | 2022-12-26 | 2023-01-31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 一种用户用电激励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6544955A (zh) * | 2023-07-03 | 2023-08-04 | 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 | 负荷调控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7039910A (zh) * | 2023-10-09 | 2023-11-10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 一种基于多模型的电力能源需求的管理方法及管理装置 |
CN118676940A (zh) * | 2024-08-20 | 2024-09-20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 一种柔性负荷聚合特性辨识与优化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14804A (zh) * | 2019-07-08 | 2019-11-05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多维度响应特性的价格型需求响应建模方法 |
CN112288173A (zh) * | 2020-10-30 | 2021-01-29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考虑分时电价和激励补偿的尖峰负荷调整方法 |
US20210056647A1 (en) * | 2019-08-23 | 2021-02-25 |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 Method for multi-dimensional identification of flexible load demand response effect |
-
2021
- 2021-12-09 CN CN202111500582.6A patent/CN11415490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14804A (zh) * | 2019-07-08 | 2019-11-05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多维度响应特性的价格型需求响应建模方法 |
US20210056647A1 (en) * | 2019-08-23 | 2021-02-25 |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 Method for multi-dimensional identification of flexible load demand response effect |
CN112288173A (zh) * | 2020-10-30 | 2021-01-29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考虑分时电价和激励补偿的尖峰负荷调整方法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28687A (zh) * | 2022-11-25 | 2022-12-27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计量中心) | 一种有限成本约束下的电力系统柔性响应能力优化方法 |
CN115528687B (zh) * | 2022-11-25 | 2023-02-03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计量中心) | 一种有限成本约束下的电力系统柔性响应能力优化方法 |
CN115659228A (zh) * | 2022-12-26 | 2023-01-31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 一种用户用电激励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6544955A (zh) * | 2023-07-03 | 2023-08-04 | 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 | 负荷调控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6544955B (zh) * | 2023-07-03 | 2023-11-24 | 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 | 负荷调控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7039910A (zh) * | 2023-10-09 | 2023-11-10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 一种基于多模型的电力能源需求的管理方法及管理装置 |
CN117039910B (zh) * | 2023-10-09 | 2024-01-05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 一种基于多模型的电力能源需求的管理方法及管理装置 |
CN118676940A (zh) * | 2024-08-20 | 2024-09-20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 一种柔性负荷聚合特性辨识与优化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154900A (zh) | 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 |
Shafie-Khah et al. | A stochastic 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considering satisfaction cost and response fatigue | |
Huang et al. | Analytics and transactive control design for the pacific northwest smart grid demonstration project | |
Quezada et al. | Assessment of energy distribution losses for increasing penetration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 |
Setlhaolo et al. | Optimal scheduling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with a battery storage system and coordination | |
Karami et al. | Stochastic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micro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 |
Roux et al. | Comfort, peak load and energy: Centralised control of water heaters for demand-driven prioritisation | |
CN110414762A (zh) |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的需求响应建模方法 | |
CN113991655B (zh) | 定频空调负荷聚合需求响应潜力评估方法、装置及介质 | |
CN105162113A (zh) | 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微电网与配电网互动成本计算方法 | |
CN107231001B (zh) | 一种基于改进灰色预测的楼宇微网在线能量管理方法 | |
Koskela et al. | Utiliza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with power-based distribution tariffs in households | |
CN113746089B (zh) | 面向多用户的多时间尺度电力套餐与家庭能量优化方法 | |
Celik et al. | Coordinated energy management using agents in neighborhood areas with RES and storage | |
CN111679573B (zh) | 一种居民家庭用能优化方法及装置 | |
Singh et al. | Optimal battery utilization for energy management and load scheduling in smart residence under demand response scheme | |
CN113988471A (zh) | 一种微电网运行多目标优化方法 | |
Bandyopadhyay et al. | Energetic potential for demand response in detached single family homes in Austin, TX | |
CN111585272B (zh) | 一种基于社区集群和集中式储能的家庭需求侧响应方法 | |
Gupta et al. | Optimal provision for enhanced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energy savings by an intelligent househol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 |
JP6549896B2 (ja) | 電力需要調整装置、電力需要調整方法及び電力需要調整プログラム | |
Dai et al. | A demand response scheme in smart grid with clustering of residential customers | |
Elgazzar et al. | A centralized fuzzy controller for aggregated control of domestic water heaters | |
CN116432807A (zh) | 考虑耦合效应与不确定性的综合需求响应系统及其方法 | |
CN116091092A (zh) | 一种基于弹性能量状态的电网储能运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