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43771A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43771A CN114143771A CN202111413940.XA CN202111413940A CN114143771A CN 114143771 A CN114143771 A CN 114143771A CN 202111413940 A CN202111413940 A CN 202111413940A CN 114143771 A CN114143771 A CN 1141437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message
- address
- execution
- slave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并将其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本方案中,主基站与核心网设备通信实现下行数据的转发和上行数据的汇聚上传,在数据回传的场景下,减少了各基站与核心网设备的通信链路,提高了核心网设备与主基站、主基站与各从基站的数据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数量激增,使移动通信基站需求量也急剧增大。为了满足移动用户的通信需求,快速实现网络的平滑扩容,节省基站建站成本,出现了多载波基站。通过多个载波输出,实现基站大容量运转及多制式支持,满足大量移动用户接入网进行通信的需求。
现有技术中,基站设备都是单独的设备,有独立的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独立与核心网设备进行交互。
但是,当多个基站与核心网设备进行交互时,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数据回传链路,影响了数据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减少基站与核心网设备数据传输链路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该方法包括:
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包括:
若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下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第一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包括从基站IP地址和从基站MAC地址。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包括:
将第一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一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第二报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包括:
将第二报文发送至与主基站连接的从基站,以使从基站根据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对第二报文进行处理。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包括:
若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上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与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与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第二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第二执行目标地址包括回传网络SGW IP和回传网络SGW MAC。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包括:
将第二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二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第二报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包括:
将第二报文发送至核心网设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从基站的制式类型;
根据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从基站的制式类型,为主基站和各从基站分别配置IP地址;
根据主基站和各从基站各自对应的IP地址,得到传输映射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该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包括: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确定下行报文是否为本站报文;
若下行报文为本站报文,则对下行报文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空口发送处理得到的数据;
若下行报文非本站报文,则判断是否存在级联从基站,在存在级联从基站的情况下,将下行报文转发至下一级级联从基站。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接收下一级级联从基站发送的第三报文;
根据第三报文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将第三报文发送至上一级级联从基站,以使上一级级联从基站对第三报文进行处理。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
主基站,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从基站,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从基站包括与主基站的制式相同的同制式从基站和/或与主基站的制式不同的异制式从基站。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主基站通过上联口与核心网设备通信;主基站通过级联口与同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主基站通过下联口与异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
同制式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上一级同制式从基站和/或主基站进行通信;同制式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下一级同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
异制式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上一级异制式从基站和/或主基站进行通信;异制式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下一级异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在本方案中,与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只有主基站,其中,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确定其对应的执行源地址和执行目标地址,实现了核心网设备下行数据的下级转发,以及各从基站的数据的汇聚上传,多个从基站与主基站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设备,尤其是在数据回传的场景下,减少了各个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交互的通信链路,从而减小了核心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压力,从而提高了核心网设备与主基站、主基站与各从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基站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主基站的汇聚模块的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主基站的汇聚模块的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主基站的汇聚模块的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数量激增,使移动通信基站需求量也急剧增大。为了满足移动用户的通信需求,快速实现网络的平滑扩容,节省基站建站成本,出现了多载波基站。通过多个载波输出,实现基站大容量运转及多制式支持,满足大量移动用户接入网进行通信的需求。
堆叠技术是指把多个可堆叠的设备组合在一起,从逻辑上合为一台设备,该逻辑上的单台设备可称为堆叠。可以通过增加堆叠中的设备来提升堆叠系统的整体业务容量,也可以通过堆叠中的设备实现堆叠系统中的异制式业务。
本申请基于上述两个技术构思,将上述两种技术进行融合,提出一种应用于基于多载波堆叠技术构建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针对基站与核心网设备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回传场景,在建立堆叠之前,原有基站设备都是单独的设备,有独立的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可以独立与核心侧设备进行交互,并能单独提供业务服务。当建立堆叠后,堆叠中的多个基站设备对外体现为一个逻辑设备,该逻辑设备较原有单个基站设备具有更大容量,支持更多用户,同时可以满足异制式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图1给出了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核心网设备1、主基站2以及至少一个从基站3。
其中,将用于连接核心网设备的基站设备确定为主基站,用于连接主基站的设备确定为从基站。
主基站通过上联口与核心网设备进行通信,主基站通过级联口和/或下联口与从基站进行通信,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上一级设备进行通信,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下一级设备进行通信。
可选地,如图1所示,从基站包括与主基站的制式相同的同制式从基站31,和/或,与主基站的制式不同的异制式从基站32。
示例性的,同制式从基站31均为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异制式从基站32又包括与主基站直接连接的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以及与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直接连接的异制式级联从基站,其中,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与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制式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主基站通过上联口与核心网设备通信;主基站通过级联口与同制式级联从基站进行通信;主基站通过下联口与异制式下联从基站进行通信。
相应的,同制式级联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上一级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和/或主基站进行通信;同制式级联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下一级同制式级联从基站进行通信;
异制式下联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主基站进行通信,异制式下联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异制式级联从基站进行通信;
异制式级联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上一级异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异制式级联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下一级异制式级联从基站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系统中各基站(包括主基站和从基站)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
管理模块,设置于主基站和从基站中,用于对主从基站的业务模块、汇聚模块及前传模块进行IP配置,参数配置等。
其中,IP分配具体说明如下:
管理模块、业务模块、前传模块的IP均为内部IP。基站k的IP为IP_in_k,当k等于1时,基站为主基站或异制式下联从基站,k不等于1时,基站为同制式级联从基站或异制式级联从基站。在上电过程中从基站向主基站的管理模块获取其对应的从基站的IP,可选地,各从基站的IP由主基站的管理模块来配置。从基站采用分配后的IP与主基站进行后续交互。示例性地,若主基站的制式为制式A,按照制式类型,制式A主基站、制式A级联从基站、制式B下联从基站、制式B级联从基站的管理模块、业务模块、前传模块的IP配置如表1所示:
表1
管理模块 | 业务模块 | 前传模块 | |
制式A主基站 | IP_in_A_1_MG | IP_in_A_1_SV | IP_in_A_1_FH |
异制式B下联从基站 | IP_in_B_1_MG | IP_in_B_1_SV | IP_in_B_1_FH |
制式A级联从基站k | IP_in_A_k_MG | IP_in_A_k_SV | IP_in_A_k_FH |
制式B级联从基站k | IP_in_B_k_MG | IP_in_B_k_SV | IP_in_B_k_FH |
在本实施例中,IP分为内部IP和外部IP,其中,管理模块对各个基站配置内部IP,用于在堆叠过程中的IP映射等处理,外部IP由运营商分配或基于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获取,用于与核心网设备进行交互。
示例性的,按照表1中提供的内部IP,制式A主基站汇聚模块的对内IP为IP_in_aggr_M,对外IP为IP_out_M,对外端口号为Port_out_M;异制式B下联从基站汇聚模块的对内IP为IP_in_aggr_S,对外IP为IP_out_S,对外端口号为Port_out_S,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业务模块,设置于主基站和从基站中,支持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各基站的回传相关业务数据处理(包括网管,信令面及用户面连接等)及基带数据处理;还用于实现相关制式通信系统中的协议栈及物理层功能,并提供网管监控功能。
同步模块,设置于主基站和从基站中,支持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各基站设备的系统间同步,并将同步信息分发给业务模块及前传模块;堆叠数据传输系统同步在主基站上完成,从基站均为从同步模式。
前传模块,设置于主基站和从基站中,支持空口数据传输及实现空口数据的射频收发,主从基站均有各自独立的前传设备配套,可选地,同制式从基站、异制式从基站的前传设备可以为同一设备,也可以为不同设备。
转发模块,设置于主基站和从基站中,示例性的,主基站中的转发模块实现将通过下联口接收的异制式基站业务数据、通过级联口接收到的同制式基站业务数据,均通过上联口转发至核心网设备,或者,将通过上联口接收到数据根据其携带的目标地址,通过下联口转发至异制式下联从基站,或通过级联口转发至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同制式级联从基站中的转发模块、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中的转发模块、异制式级联从基站中的转发模块,均实现将通过级联口接收的数据通过上联口转发至上一级设备,或者,将通过上联口接收的数据通过级联口转发至下一级设备。示例性地,主基站接收到的核心网设备下发的数据中包括目标地址IP_out_S,该IP_out_S为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地址,在这种情况下,主基站的转发模块将携带该目标地址IP_out_S的数据通过下联口转发至异制式下联从基站。
汇聚模块,设置于主基站及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中,其中,主基站中的汇聚模块将通过级联口接收到的各个同制式从基站的数据与业务数据(含网管,信令面及用户面等数据)进行汇聚处理,并通过上联口将汇聚处理后的处理发送至核心网设备;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中的汇聚模块将通过级联口接收到的各个异制式从基站的数据与业务数据(含网管,信令面及用户面等数据)进行汇聚处理,并通过上联口将汇聚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主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汇聚模块根据处理的数据类型不同,其对应的工作模式也不同,其中,数据类型包括网管数据、信令面数据、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场景下,汇聚模块对网管数据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设备与网管通过IP和端口号来进行数据交互,其中,不同的主从基站在向网管注册时,注册消息里携带网管反向连接时使用的端口号Port_out,该端口号由系统固定分配,可选地,分配规则可根据实时情况自定义,需要说明的是,该端口号需要与常用端口号区分开,例如,该端口号格式可以采用IP的低8位加固定偏移。
主基站的汇聚模块可以通过主基站对外IP(IP_out_M)、主基站端口号(Port_out_M)与网管进行连接;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汇聚模块可以通过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对外IP(IP_out_S)、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端口号(Port_out_S)与网管进行连接。
对于级联从基站k,汇聚模块在处理基站到网管的上行数据的情况下,将级联从基站到网管的上行网管数据包的源IP地址配置为对外IP(主基站IP_out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out_S),端口号配置为端口号Port_out_k之后,汇聚模块将该上行数据发送至回传网络;汇聚模块在处理网管到基站的下行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对外IP(主基站IP_out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out_S)接收网管下行数据,将收到的下行数据包根据反向连接的端口号Port_out_k,配置目标IP地址为对外IP(制式A级联从基站IP_in_A_k_MG/制式B级联从基站IP_in_B_k_MG),从而将下行数据转发到相应的级联从基站,其中,对外IP指的是各基站中的管理模块的对外IP,具体可参考表1所示。
在一种场景下,汇聚模块对信令面数据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汇聚模块与核心网设备间建立多个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Transmission Protocol,SCTP)连接与信令面连接,其中,不同的SCTP连接对应不同的主从基站。其中,主基站的汇聚模块采用对外IP(IP_out_M)与核心网进行通信连接;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汇聚模块采用对外IP(IP_out_S),通过主基站转发模块与核心网进行间接连接。
对于主基站和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业务模块通过自身的对外IP(主基站IP_in_A_1_SV/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in_B_1_SV)与汇聚模块的对内IP(主基站IP_in_aggr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in_aggr_S)间建立SCTP连接及信令面连接,以便与核心网设备的信令面进行间接连接。
对于级联从基站k,业务模块通过自身对外IP(制式A级联从基站IP_in_A_k_SV/制式B级联从基站IP_in_B_k_SV)与汇聚模块的对内IP(主基站IP_in_aggr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in_aggr_S)间建立SCTP连接及信令面连接,以便与核心网设备的信令面进行间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汇聚模块需要维护内部信令面连接与外部回传连接间的映射关系,可选地,汇聚模块中可以构建传输映射表,用来指示对内IP、对外IP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映射规则可以自行定义,示例性地,采用IP低8位,以便在相关的信令流程过程中查找或修改IP及TEID等字段,从而保证主从基站下UE与核心网设备的正常信令交互。同时,汇聚模块需要将上行数据包的源IP改为对外IP(主基站IP_out_M或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out_S)。
在一种场景下,汇聚模块对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与信令面类似,汇聚模块与回传网络SGW建立多个用户数据包协议(UserDatagram Protocol,UDP)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不同的UDP连接对应不同的主从基站。其中,主基站的汇聚模块采用对外IP(IP_out_M)与核心网进行通信连接;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汇聚模块采用对外IP(IP_out_S),通过主基站转发模块与核心网进行间接连接。
对于主基站和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业务模块通过自身对外IP(主基站IP_in_A_1_SV/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in_B_1_SV)与汇聚模块的对内IP(主基站IP_in_aggr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in_aggr_S)间建立UDP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以便与回传网络SGW间进行间接数据传输。
对于级联从基站k,业务模块通过自身对外IP(制式A级联从基站IP_in_A_k_SV/制式B级联从基站IP_in_B_k_SV)与汇聚模块的对内IP(主基站IP_in_aggr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in_aggr_S)间建立UDP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以便与回传网络SGW间进行间接数据传输,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汇聚模块根据处理的报文类型不同,其对应的工作模式也不同,其中,报文类型包括下行报文、上行报文。
在一种场景下,汇聚模块处理下行报文的过程包括:
汇聚模块根据下行报文中携带的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将下行报文的源IP替换为对内IP(主基站IP_in_aggr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in_aggr_S),目标IP替换为对外IP(制式A级联从基站IP_in_A_k_SV/制式B级联从基站IP_in_B_k_SV),其中,对外IP指的是各基站中的业务模块的对外IP,具体可参考表1所示。其中,对于主基站和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对外IP的字段中k=1;对于级联从基站k,源MAC替换为主基站/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MAC地址,目标MAC替换为级联从基站k的MAC地址,再将修改后的下行报文发往级联从基站k,以使从基站根据下行报文中的目标IP确定是否为本站的报文,若为本站报文,则按照正常的用户面协议流程进行处理,处理后将数据通过空口进行发送;若非本站报文且有级联从基站,则直接转发到下一级级联从基站,无需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其中,主基站的汇聚模块处理的是与核心网设备发送的下行报文;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汇聚模块处理的是由主基站的转发模块通过下联口发送的下行报文。
在一种场景下,汇聚模块处理上行报文的过程包括:
在各主从基站的上行报文字段中增加扩展信息,其中,扩展信息包括数据所对应的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服务网关SGW IP及SGW MAC,汇聚模块根据扩展信息提取数据后,将上行报文携带的源MAC地址替换为主基站/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MAC地址,目标MAC地址替换为SGW MAC,源IP替换为对外IP(主基站IP_out_M/异制式下联从基站IP_out_S),目标IP替换为SGW IP,再将修改后的上行报文发往核心网设备。其中,主基站的汇聚模块处理的是同制式级联从基站通过级联口发送的上行报文;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汇聚模块处理的是异制式级联从基站通过级联口发送的上行报文,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汇聚模块在对上行报文进行处理之后,通过上联口将上行报文发送至主基站,由主基站的转发模块将上行报文转发至核心网设备。
可选地,数据传输系统中各基站工作模式包括多种: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基站作为整个基于堆叠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主控单元,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对内管理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所有的设备。汇聚同制式从基站的业务,并与核心网设备交互;转发异制式从基站的业务,从而实现多制式从基站在数据传输系统的同步。如图3所示,端口1(上联口)用于连接核心网设备,端口2(级联口)用于连接同制式级联从基站,端口3(下联口)用于连接异制式下联从基站。
在另外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基于堆叠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异制式下联从基站指的是与主基站制式相异的基站,该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用于汇聚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业务,通过主基站的转发模块与核心网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从主基站获取同步信息,配置为从同步模式。如图4所示,端口1(上联口)用于连接主基站的下联口,端口2(级联口)用于连接与其相同制式的级联从基站。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基于堆叠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级联从基站指的是与上一级基站同制式的基站,用于实现本级业务及下一级基站业务转发。类似地,从主基站获取同步信息,配置为从同步模式。如图5所示,端口1(上联口)用于连接主基站、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及级联从基站的级联口,端口2(级联口)用于连接与其相同制式的级联从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的数据传输系统中,以执行主体为主基站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其中,第一报文可以是主基站接收到核心网设备下发的下行报文,也可以为主基站接收到从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第一报文中携带了其对应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接收到第一报文之后,可以通过报文解析方法获取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示例性地,在第一报文为下行报文的情况下,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可以为核心网设备的地址;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可以为某一个从基站或主基站的地址。在第一报文为上行报文的情况下,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可以为某一个从基站或主基站的地址,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可以为核心网设备的地址,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202,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其中,第一报文的类型指的是第一报文属于上行报文或下行报文。针对报文的类型不同,主基站对于第一报文的处理方法也不同。基于本方案提供的基于堆叠技术构建的数据传输系统,从基站呈现级联结构,一级与一级连接,最终与主基站连接,数据传输系统中核心网设备只与主基站进行通信,因此,主基站在接收到核心网设备下发的下行报文或接收到从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之后,需要对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进行适应性修改,从而实现在数据在回传网络中的汇聚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主基站可以在各个基站上电过程中为主基站、各个从基站配置其对应的地址,并根据配置后的地址与各基站的原始地址建立映射关系,从而在接收到第一报文之后,根据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可以从映射关系中查询与其对应的配置后的地址,以此来确定该报文对应的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例如,在第一报文为下行报文的场景下,主基站接收到下行报文之后,确定下行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为同制式下联从基站的IP地址,则查询映射关系表,将下行报文的初始源IP替换为配置的对内IP(IP_in_aggr_M),将初始目标IP替换为同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in_A_k_SV);若主基站接收到下行报文之后,确定下行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为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IP地址,则查询映射关系表,将下行报文的初始源IP替换为配置的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对内IP(IP_in_aggr_S),将初始目标IP替换为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in_B_k_SV),其中,配置后的各基站的对外IP均为各个基站的数据模块的对外IP,用于实现与核心网设备的直接或间接交互,具体可参考表1所示。在第一报文为上行报文的场景下,示例性地,主基站接收到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之后,提取上行报文中的扩展信息中的服务网关SGW IP,将上行报文中的初始源IP配置为主基站的对外IP(IP_out_M),将初始目标IP配置为SGW IP;主基站接收到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之后,提取上行报文中的扩展信息中的服务网关SGW IP,将上行报文中的初始源IP配置为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out_S),将初始目标IP替换为SGW IP,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203,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确定第一报文对应的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之后,根据第一报文中携带的其他信息,以及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封装生成第二报文,也即,将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原有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对替换后的报文进行封装,形成第二报文,从而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例如,在第二报文为上行报文的场景下,主基站将第二报文发送至核心网设备;在第二报文为下行报文的场景下,主基站将第二报文发送至从基站中,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中,该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在本方案中,与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只有主基站,其中,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确定其对应的执行源地址和执行目标地址,实现了核心网设备下行数据的下级转发,以及各从基站的数据的汇聚上传,多个从基站与主基站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设备,尤其是在数据回传的场景下,减少了各个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交互的通信链路,从而减小了核心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压力,从而提高了核心网设备与主基站、主基站与各从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
报文的类型包括上行报文和下行报文,在报文为下行报文的场景下,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包括:
若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下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第一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包括从基站IP地址和从基站MAC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接收到核心网设备发送的下行报文的情况下,从下行报文中获取对应的TEID,并根据TEID查询传输映射表,确定与TEID对应的第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其中,地址包括IP地址和MAC地址,示例性地,若下行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是同制式级联从基站的IP地址,则第一执行源IP地址可以为主基站的对内IP(IP_in_aggr_M),第一执行目标IP为同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in_A_k_SV);若下行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为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IP地址,则第一执行源IP地址可以为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对内IP(IP_in_aggr_S),第一执行目标IP为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in_B_k_SV)。其中,当k为1时,表示主基站和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对外IP;若k不为1,则表示为从基站的对外IP,在确定为级联从基站k的情况下,MAC地址的确定方式类似的,主基站可以根据下行报文的目标地址,确定与初始源MAC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源MAC地址为主基站,或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MAC地址,确定与初始目标MAC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目标MAC地址为从基站k的MAC地址,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中存储着用于表示各个主基站、从基站的TEID、配置好的对内IP、对外IP以及其对应的初始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主基站可以通过TEID查询传输映射表,完成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的替换更新,在报文为下行报文的情况下,实现下行报文的下级转发。
在得到第一报文对应的第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执行目标地址之后,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包括:
将第一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一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第二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得到第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执行目标地址之后,将第一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原有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一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原有的初始目标地址,从而形成携带第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执行目标地址的第二报文。可选地,主基站还可以通过对第一报文、第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执行目标地址进行报文封装,得到第二报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主基站在得到第二报文之后,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包括:
将第二报文发送至与主基站连接的从基站,以使从基站根据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对第二报文进行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得到第二报文之后,在第二报文为下行报文的情况下,若第二报文的第一执行目标地址为同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in_A_k_SV),则主基站通过级联口发送至同制式级联从基站中,以使同制式级联从基站根据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对第二报文进行处理;若第二报文的第一执行目标地址为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in_B_k_SV),则主基站将第二报文通过下联口转发至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中,以使异制式下联从基站通过级联口将第二报文发送至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类似的,异制式级联从基站根据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对第二报文进行处理,其中,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异制式级联从基站均可以根据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判断该下行报文是否为本站报文,若不是本站报文,则继续将该下行报文转发至相应的下一级级联基站中,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根据下行报文的第一执行目标地址确定将下行报文发送给同制式级联从基站或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中,以使同制式级联从基站或异制式级联从基站根据下行报文中的目标地址确定是否为本站报文,从而对下行报文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减少了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异制式级联从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交互的通信链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报文为上行报文的场景下,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包括:
若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上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与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与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第二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第二执行目标地址包括回传网络SGW IP和回传网络SGW MAC。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接收到同制式级联从基站或者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的情况下,根据其上行报文,提取其携带的SGW、回传网络SGW IP及回传网络SGWMAC地址信息,确定该上行报文对应的第二执行源地址和第二执行目标地址,示例性地,主基站在接收到同制式级联从基站的上行报文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行报文的初始源IP配置为主基站的对外IP(IP_out_M),将初始目标IP配置为基于上行报文提取到的SGW IP;主基站在接收到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上行报文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行报文中的初始源IP配置为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对外IP(IP_out_S),将初始目标IP配置为基于上行报文提取到的SGWIP。配置MAC地址类似的,主基站根据上行报文的来源,可以将初始源MAC地址替换为主基站,或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MAC地址,将初始目标MAC地址替换为SGW MAC,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中存储着用于表示主基站、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异制式级联从基站的TEID、配置好的对内IP、对外IP以及其对应的初始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主基站可以根据上行报文的来源,通过TEID查询传输映射表,实现对上行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的替换更新,实现来自同制式级联从基站或异制式下联从基站的上行报文的汇聚上传。
在得到第一报文对应的第二执行源地址和第二执行目标地址之后,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包括:
将第二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二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第二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得到第二执行源地址和第二执行目标地址之后,将第二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原有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二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原有的初始目标地址,从而形成携带第二执行源地址和第二执行目标地址的第二报文。可选地,主基站还可以通过对第一报文、第二执行源地址和第二执行目标地址进行报文封装,得到第二报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主基站在得到第二报文之后,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包括:
将第二报文发送至核心网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在得到第二报文之后,由于第二报文为上行报文,则主基站将第二报文通过上联口发送核心网设备,其中,主基站可以对多个从基站发送的上行数据进行汇聚处理,从而将汇聚处理之后的上行报文发送至核心网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将上行报文汇聚处理之后发送至核心网设备,从而避免了多个基站与核心网设备通信造成的传输链路过多的问题,减少了从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交互的通信链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从基站的制式可以与主基站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适用于多制式的基站通信场景中,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301,获取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从基站的制式类型。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可以获取数据传输系统中各个从基站的制式类型,例如,确定基站k的制式为制式A,确定基站k+1的制式为制式B。
步骤302,根据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从基站的制式类型,为主基站和各从基站分别配置IP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根据获取到的各个从基站的制式类型确定与主基站制式相同的从基站从同制式从基站,确定与主基站制式不同的基站为异制式从基站,从而为主基站、同制式从基站、异制式从基站分配其对应的IP地址,例如,主基站的制式为制式A,则确定制式为制式A的从基站为同制式从基站,确定制式为制式B的从基站为异制式从基站,并为同制式从基站、异制式从基站和主基站配置IP地址,其具体配置IP地址的方法可参考数据传输系统的实施例,本实施不做赘述。
步骤303,根据主基站和各从基站各自对应的IP地址,得到传输映射表。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根据为主基站、各个从基站配置好的IP地址确定其与各个主基站原有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得到传输映射表。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站中存储有传输映射表,在进行下行报文或上行报文的传输处理的过程中,主基站可以基于传输映射表中的地址信息,对应确定执行目标地址,从而实现下行报文的下级发送与上行报文的汇聚上传,避免了各个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交互形成的多条数据链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的数据传输系统中,以执行主体为从基站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从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其中,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参考上述系统实施例,这里的从基站主要针对的是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和异制式级联从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从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这里第二报文特指下行报文,该第二报文中携带了主基站配置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从基站可以通过报文解析算法,从第二报文中提取该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步骤402,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从基站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对第二报文进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其中包括,从基站若确定该第二报文为本站报文,则根据相应的数据协议进行数据处理并发送,若从基站确定该第二报文非本站报文,则需要对该第二报文进行转发,例如,转发至下一级级联从基站,直到该第二报文对应的从基站接收到该第二报文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从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其中,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在本方案中,与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只有主基站,从基站只需要针对上行报文进行转发,对下行报文进行转发判断,不再与核心网设备进行通信,在数据回传的场景下,减少了各个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交互的通信链路,从而减小了核心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压力,从而提高了核心网设备与主基站、主基站与各从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第二报文为下行报文的场景下,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包括:
步骤501,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确定下行报文是否为本站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从基站根据接收到的下行报文中携带的执行目标地址确定是否为本站报文,其中,从基站可以将下行报文中携带的执行目标地址与自身的地址进行匹配,来确定该下行报文是否为发送给自己的本站报文。
步骤502,若下行报文为本站报文,则对下行报文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空口发送处理得到的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若下行报文中的执行目标地址与自身的地址匹配,也即,从基站确定下行报文为本站报文,则按照常规的用户面协议流程对该下行报文进行处理,边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空口进行发送。
步骤503,若下行报文非本站报文,则判断是否存在级联从基站,在存在级联从基站的情况下,将下行报文转发至下一级级联从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若下行报文中的执行目标地址与自身的地址不匹配,也即,从基站确定下行报文非本基站报文,在这种情况下,从基站还需要判断是否存在级联从基站,若存在级联从基站,则直接转发到下一级级联从基站,不需要对该下行报文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示例性地,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在确定当前下行报文不是本站报文,则通过级联口将下行报文发送至下一级同制式级联从基站中;异制式下联从基站或异制式级联从基站在确定当前下行报文不是本站报文,则通过级联口将下行报文发送至下一级异制式级联从基站中。
在本实施例中,从基站可以根据下行报文中的执行目标地址确定是否为本站报文,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对该报文进行处理,在非本站报文的情况下,只需要对该下行报文进行转发,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从基站接收到的报文还包括另外一种情况,即,从基站还可能接收到上行报文,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601,接收下一级级联从基站发送的第三报文。
其中,第三报文即为当前从基站的下一级级联从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在本实施例中,从基站接收该第三报文,根据报文解析算法对第三报文进行报文解析,得到第三报文中携带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步骤602,根据第三报文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将第三报文发送至上一级级联从基站,以使上一级级联从基站对第三报文进行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从基站根据第三报文中携带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将第三报文转发至上一级从基站或者主基站,示例性地,同制式级联从基站将第三报文发送至上一级同制式级联从基站或主基站;异制式级联从基站将第三报文发送至上一级异制式级联从基站或异制式下联从基站,以使异制式下联从基站将第三报文发送至主基站,从而完成第三报文的转发上传。
在本实施例中,从基站对上行报文进行转发上传,从而将上行报文转发至主基站中,进而使得主基站根据至少一个第三报文进行汇聚处理,将汇聚处理周的数据发送至核心网设备,减少了从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交互的数据链路的数量。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数据传输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01,用于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确定模块02,用于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发送模块03,用于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模块02,用于若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下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第一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包括从基站IP地址和从基站MAC地址。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送模块03,用于将第一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一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第二报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送模块03,用于将第二报文发送至与主基站连接的从基站,以使从基站根据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对第二报文进行处理。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模块02,用于若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上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与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与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第二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第二执行目标地址包括回传网络SGW IP和回传网络SGW MAC。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送模块03,用于将第二执行源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第二执行目标地址替换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第二报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送模块03,用于将第二报文发送至核心网设备。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配置模块04;
配置模块04,用于获取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从基站的制式类型;根据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从基站的制式类型,为主基站和各从基站分别配置IP地址;根据主基站和各从基站各自对应的IP地址,得到传输映射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1,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执行模块12,用于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执行模块12,用于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确定下行报文是否为本站报文;若下行报文为本站报文,则对下行报文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空口发送处理得到的数据;若下行报文非本站报文,则判断是否存在级联从基站,在存在级联从基站的情况下,将下行报文转发至下一级级联从基站。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执行模块12,还用于接收下一级级联从基站发送的第三报文;根据第三报文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将第三报文发送至上一级级联从基站,以使上一级级联从基站对第三报文进行处理。
上述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4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XX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4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执行源地址和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为从基站或核心网设备。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从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从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从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为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根据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基站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类型、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所述执行源地址和所述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所述目标设备为所述从基站或所述核心网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类型、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包括:
若所述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下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一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所述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所述第一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所述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所述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包括从基站IP地址和从基站MAC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所述执行源地址和所述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包括:
将所述第一执行源地址替换所述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所述第一执行目标地址替换所述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所述第二报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包括:
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至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从基站,以使所述从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执行目标地址对所述第二报文进行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类型、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包括:
若所述第一报文的类型为上行报文,则查询预设的传输映射表,确定与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源地址,以及确定与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对应的第二执行目标地址;
其中,所述初始源地址包括初始源IP地址和初始源MAC地址;所述第二执行源地址包括主基站IP地址和主基站MAC地址;所述初始目标地址包括初始目标IP和初始目标MAC地址;所述第二执行目标地址包括回传网络SGW IP和回传网络SGW MA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所述执行源地址和所述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包括:
将所述第二执行源地址替换所述第一报文中的初始源地址,将所述第二执行目标地址替换所述第一报文中的初始目标地址,得到所述第二报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包括:
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至所述核心网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所述从基站的制式类型;
根据所述主基站的制式类型和各所述从基站的制式类型,为所述主基站和各所述从基站分别配置IP地址;
根据所述主基站和各所述从基站各自对应的IP地址,得到所述传输映射表。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从基站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所述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所述执行目标地址和所述执行源地址为所述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和所述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和所述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和所述执行源地址确定所述下行报文是否为本站报文;
若所述下行报文为所述本站报文,则对所述下行报文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空口发送处理得到的数据;
若所述下行报文非所述本站报文,则判断是否存在级联从基站,在存在级联从基站的情况下,将所述下行报文转发至下一级级联从基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下一级级联从基站发送的第三报文;
根据所述第三报文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将所述第三报文发送至上一级级联从基站,以使所述上一级级联从基站对所述第三报文进行处理。
12.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主基站、至少一个从基站和核心网设备;
所述主基站,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所述从基站,用于执行权利要求9-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基站包括与所述主基站的制式相同的同制式从基站和/或与所述主基站的制式不同的异制式从基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站通过上联口与所述核心网设备通信;所述主基站通过级联口与所述同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主基站通过下联口与所述异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同制式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上一级同制式从基站和/或主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同制式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下一级同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异制式从基站通过上联口与上一级异制式从基站和/或主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异制式从基站通过级联口与下一级异制式从基站进行通信。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报文,并获取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和初始目标地址;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类型、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所述执行源地址和所述第一报文生成第二报文,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至目标设备;所述目标设备为所述从基站或所述核心网设备。
16.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第二报文,从所述第二报文中获取执行目标地址和执行源地址;所述执行目标地址和所述执行源地址为所述主基站根据第一报文的类型、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源地址、所述第一报文的初始目标地址确定的;
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执行目标地址和所述执行源地址,执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操作。
17.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13940.XA CN114143771B (zh) | 2021-11-25 | 2021-11-25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13940.XA CN114143771B (zh) | 2021-11-25 | 2021-11-25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3771A true CN114143771A (zh) | 2022-03-04 |
CN114143771B CN114143771B (zh) | 2024-02-27 |
Family
ID=80391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13940.XA Active CN114143771B (zh) | 2021-11-25 | 2021-11-25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43771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030374A1 (en) * | 2010-07-27 | 2012-02-02 | Horino Hironori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CN105873097A (zh) * | 2016-03-28 | 2016-08-17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及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
CN106455127A (zh) * | 2016-11-10 | 2017-02-22 |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基站和基站堆叠系统 |
CN108924050A (zh) * | 2018-06-29 | 2018-11-30 | 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转发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和网卡设备 |
WO2020233249A1 (zh) * | 2019-05-23 | 2020-1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CN112584393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站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3438108A (zh) * | 2021-06-22 | 2021-09-24 |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加速方法、装置、基站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11-25 CN CN202111413940.XA patent/CN1141437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030374A1 (en) * | 2010-07-27 | 2012-02-02 | Horino Hironori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CN105873097A (zh) * | 2016-03-28 | 2016-08-17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及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
CN106455127A (zh) * | 2016-11-10 | 2017-02-22 |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基站和基站堆叠系统 |
CN108924050A (zh) * | 2018-06-29 | 2018-11-30 | 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转发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和网卡设备 |
WO2020233249A1 (zh) * | 2019-05-23 | 2020-1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CN112584393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站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3438108A (zh) * | 2021-06-22 | 2021-09-24 |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加速方法、装置、基站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3771B (zh) | 2024-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92830B (zh) | 在Mesh网络中应用TCP/IP协议的方法 | |
CN110213148B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
CN107317752B (zh) | 一种转发数据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4320267A (zh) | 基于SDN框架实现VxLAN的ARP广播抑制系统及方法 | |
CN112134776B (zh) | 生成组播转发表项的方法和接入网关 | |
WO2021008591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20207176A1 (zh) | 自适应频率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EP3446512B1 (en) | Dynamic multi-destination traffic management in a distributed tunnel endpoint | |
WO2021022806A1 (zh) | 一种网络业务集中处理的网络系统、方法及通信设备 | |
US20220174538A1 (en) | Configur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1711571B (zh) | 支持ip透传的自组网按需路由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
JP2018521599A (ja) | Sdnベースのarp実装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12068952B2 (en) | Routing information publish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US20220263794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forwarding information | |
CN104486227A (zh) | 通过VxLAN技术实现IPv6灵活部署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3795635B (zh) | 控制报文广播的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8494687B (zh) | 基于wifi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多路径组网通信方法及系统 | |
CN108092896B (zh) | 堆叠系统和聚合组建立装置 | |
US20160112311A1 (en) | Enhanced connectivity to end devices via access points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 | |
CN114221895A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 |
JP7298606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
CN103873339A (zh) | 一种虚拟网关路由器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 |
CN114143771B (zh)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WO2023284367A1 (zh) | Dbng-up的备份方法及装置 | |
CN107613033B (zh) | 适用于移动无线节点的分布式虚拟局域网实现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