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7493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7493A
CN114127493A CN201980098517.XA CN201980098517A CN114127493A CN 114127493 A CN114127493 A CN 114127493A CN 201980098517 A CN201980098517 A CN 201980098517A CN 114127493 A CN114127493 A CN 114127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ource side
side heat
heat source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85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7493B (zh
Inventor
滨口淳平
森本裕之
木村隆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27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7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4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主回路,其通过配管而连接有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负荷侧热交换器、负荷侧节流装置、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供制冷剂循环;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其用于对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作除霜运转模式时,控制装置对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并联制冷剂流路是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相互并联连接的制冷剂流路。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三个热源侧热交换器,且能够切换这三个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对于楼宇用多联空调等空调装置而言,公知有具备经由配管将配置于建筑物外的作为热源机的室外机(室外单元)与配置于建筑物内的室内机(室内单元)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而且,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利用制冷剂的放热或吸热来加热或冷却室内空气,从而进行对空调对象空间的制热或制冷。
在并联连接的多个热交换器中,当如室外热交换器那样在制热运转时用作蒸发器的情况下,将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连接来供制冷剂流动。由此,能够降低蒸发器的压力损失,提高蒸发器的性能,提高制热性能。
但是,当在制冷运转时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由于将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连接来供制冷剂流动,在各导热管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由此,管内热传递率下降,冷凝器的性能下降,制冷性能下降。
因此,存在使用多个流路切换阀来切换流路,以使得作为冷凝器和作为蒸发器的性能均提高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在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以将多个热交换器串联连接来供制冷剂流动的方式切换流路。由此,制冷剂的流速上升,从而冷凝器的性能提高。另外,在用作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将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连接来供制冷剂流动的方式切换流路。由此,降低压力损失,从而提高蒸发器的性能。提出有这种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的性能提高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1019号公报
在现有的空调装置中,在为了防止在蒸发器结霜而导致蒸发器的性能下降从而实施除霜运转时,使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进行运转。此时各热交换器成为串联,所以在尾游侧的热交换器存在除霜能力不足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实施除霜运转时使除霜能力提高的空调装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主回路,其通过配管而连接有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负荷侧热交换器、负荷侧节流装置、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供制冷剂进行循环;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其用于对上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上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在将上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作除霜运转模式时,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将上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上述并联制冷剂流路是上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相互并联连接的制冷剂流路。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实施除霜运转时切换为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相互并联连接的并联制冷剂流路而使得除霜能力提高的空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控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仅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说明。并且,说明书全文所示出的结构要素的方式仅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1-1.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
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00是通过第一主管4a及第二主管4b连接室外机1和室内机2而成的结构。
此外,在图1中,以一台室内机2经由第一主管4a及第二主管4b而与室外机1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图示。但是,与室外机1连接的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并不限定于一台,也可以连接多台。
[室外机1]
室外机1作为主回路的结构要素,具有压缩机10、第一四通阀11、第二四通阀12、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
此外,第一四通阀11及第二四通阀12相当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主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3而依次连接有压缩机10、第一四通阀11、第二四通阀12、负荷侧热交换器21、负荷侧节流装置22、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供制冷剂进行循环。
此外,制冷剂配管3是使空调装置100中使用的制冷剂流通的配管的总称。制冷剂配管3构成为包括例如第一主管4a、第二主管4b、第一总管5a、第二总管5b、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串联出口配管7、并联出入口配管8、第一出入口配管9a、第二出入口配管9b、第三出入口配管9c、第一集管14a、第二集管14b、第三集管14c、第四集管14d、第一分配器15a以及第二分配器15b等。
另外,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除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以外,也可以具备其他热源侧热交换器。
第一主管4a及第二主管4b将室外机1和室内机2连通。第一总管5a将第一四通阀11和第一集管14a连通。第二总管5b将第二四通阀12和第二集管14b连通。
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使第四集管14d和第二集管14b合流,并经由第二总管5b将第四集管14d及第二集管14b与第二四通阀12连通。即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将第二集管14b和第四集管14d连通。
并联出入口配管8分别连接第一出入口配管9a、第二出入口配管9b以及第三出入口配管9c,并将第一出入口配管9a、第二出入口配管9b以及第三出入口配管9c与到达负荷侧节流装置22的第二主管4b连通。
串联出口配管7将连接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和第四集管14d的连接部与到达负荷侧节流装置22的第二主管4b连通。
室外机1作为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而具有第一开闭装置31、第二开闭装置32、能够调整Cv值的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以及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
另外,在室外机1搭载有作为送风机的风扇16。对于风扇16而言,可以采用位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上方的顶流方式、或者位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侧方的侧流方式等。
压缩机10吸入并压缩制冷剂,使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压缩机10例如由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压缩机10例如使用如下结构,即:在封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封闭容器内是低压的制冷剂压力环境,吸入并压缩封闭容器内的低压制冷剂的低压壳结构。
第一四通阀11及第二四通阀12对制冷运转模式和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以及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
此外,制冷运转模式是指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中的至少一个被用作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的情况。在实施方式1中,具有制冷运转模式和制热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是指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被用作蒸发器的情况。
第一四通阀11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向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进行供给或截断。
第二四通阀12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向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或负荷侧热交换器21中的任一个进行供给。
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具有作为热交换器结构要素的多个导热管、和作为热交换器结构要素的多个散热片。
多个导热管分别是扁平管或圆管。多个导热管沿水平方向延伸。多个导热管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内构成多个制冷剂流路。
多个散热片为板状,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重叠。多个散热片沿与导热管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铅垂方向延伸,并插通有多个导热管。
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分离而独立配置。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配置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铅垂线上的上方。
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设置有一个第一集管14a及一个第一分配器15a。
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配置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铅垂线上的上方。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一部分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共享作为热交换器结构要素的散热片而一体地构成。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一部分和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一部分在相同的散热片插通有彼此的导热管。
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除一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独立构成。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除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和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除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在不同的散热片插通有各自的导热管。
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设置有一个第二集管14b及一个第二分配器15b。
在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设置有一个第三集管14c及一个第四集管14d。
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在制冷运转模式时、除霜运转模式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在从风扇16供给的空气与在多个导热管流通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根据各种模式而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全部或仅一部分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这里,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导热面积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导热面积之和的导热面积形成为比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导热面积大。因此,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导热管数之和的数量被设置为比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导热管数多。
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及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第一集管14a设置于成为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位置。
第一集管14a具有多个枝管、和连接多个枝管的主配管,其中,该多个枝管是分别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导热管连接的细配管。主配管连接于与第一四通阀11连通的第一总管5a。主配管的上部与第一总管5a连接。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及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第一集管14a使从第一总管5a流入主配管的制冷剂通过多个枝管而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用作蒸发器时,第一集管14a使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流出至多个枝管的制冷剂通过主配管而流出至第一总管5a。
在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及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第二集管14b设置于成为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位置。
第二集管14b具有多个枝管、和连接多个枝管的主配管,其中,该多个枝管是分别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导热管连接的细配管。主配管连接于与第二四通阀12连通的第二总管5b。主配管的下部与第二总管5b连接。在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及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第二集管14b使从第二总管5b流入主配管的制冷剂通过多个枝管而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在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用作蒸发器时,第二集管14b使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至多个枝管的制冷剂通过主配管而流出至第二总管5b。
在将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或蒸发器时,第三集管14c设置于成为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位置。
第三集管14c具有多个枝管、和连接多个枝管的主配管,其中,该多个枝管是分别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导热管连接的细配管。主配管与并联出入口配管8连接。主配管的下部与并联出入口配管8连接。在将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模式时的冷凝器或蒸发器时,第三集管14c使从并联出入口配管8流入主配管的制冷剂通过多个枝管而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在将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第三集管14c使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至多个枝管的制冷剂通过主配管而流出至并联出入口配管8。
在将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第四集管14d设置于成为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位置。
第四集管14d具有多个枝管、和连接多个枝管的主配管,其中,该多个枝管是分别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导热管连接的细配管。主配管与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及串联出口配管7连接。主配管的下部与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及串联出口配管7连接。在将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第四集管14d使从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流入主配管的制冷剂通过多个枝管而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在将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及蒸发器时,第四集管14d使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至多个枝管的制冷剂通过主配管而流出至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
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用作蒸发器时,第一分配器15a设置于成为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位置。
第一分配器15a具有多个细配管和主体,其中,该多个细配管分别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导热管连接,该主体是使多个细配管合流为一个的合流部。主体连接于与并联出入口配管连通的第一出入口配管9a。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用作冷凝器时,第一分配器15a使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流出至多个细配管的制冷剂通过主体而流出至第一出入口配管9a。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用作蒸发器时,第一分配器15a使从第一出入口配管9a流入主体的制冷剂通过多个细配管而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
在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用作蒸发器时,第二分配器15b设置于成为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流路的位置。
第二分配器15b具有多个细配管和主体,该多个细配管分别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导热管连接,该主体是使多个细配管合流为一个的合流部。主体连接于与并联出入口配管连通的第二出入口配管9b。在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用作冷凝器时,第二分配器15b使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至多个细配管的制冷剂通过主体而流出至第二出入口配管9b。在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用作蒸发器时,第二分配器15b使从第二出入口配管9b流入主体的制冷剂通过多个细配管而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
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将第四集管14d、第二集管14b以及第二总管5b连通。在将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蒸发器时,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使从第四集管14d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而使制冷剂流出至第二集管14b的出口。
在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设置有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
第一出入口配管9a将第一分配器15a和并联出入口配管8连通。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蒸发器时,第一出入口配管9a使低干燥度的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低压制冷剂经由第一分配器15a而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
第二出入口配管9b将第二分配器15b和并联出入口配管8连通。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蒸发器时,第二出入口配管9b使低干燥度的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低压制冷剂经由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及第二分配器15b而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
在第二出入口配管9b设置有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
第三出入口配管9c将第三集管14c和并联出入口配管8连通。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蒸发器时,第三出入口配管9c使低干燥度的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低压制冷剂经由第三集管14c而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
并联出入口配管8将第一出入口配管9a、第二出入口配管9b以及第三出入口配管9c合流并将它们和第二主管4b连通。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蒸发器时,并联出入口配管8使低干燥度的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低压制冷剂经由第一开闭装置31且分支而流入第一出入口配管9a、第二出入口配管9b以及第三出入口配管9c。在并联出入口配管8设置有第一开闭装置31。
串联出口配管7经由第二开闭装置32而将第四集管14d和第二主管4b连通。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冷凝器时,串联出口配管7经由第二开闭装置32而使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二主管4b。
在串联出口配管7设置有第二开闭装置32。
第一开闭装置31配置于并联出入口配管8,进行对从第二主管4b向并联出入口配管8流入的制冷剂的通过或截断。即,第一开闭装置31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成为闭状态,以使得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制冷剂不流入第二主管4b。另外,第一开闭装置31在制热运转模式时成为开状态,以使得从第二主管4b流出的制冷剂向并联出入口配管8流入。并且,第一开闭装置31在除霜运转模式时成为开状态,以使得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二主管4b。
第一开闭装置31为开闭阀,例如由二通阀、电磁阀、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开闭制冷剂的流路的装置构成。
第二开闭装置32配置于串联出口配管7,进行对在串联出口配管7流通的制冷剂的通过或截断。即,第二开闭装置32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成为开状态,以使得从第四集管14d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二主管流入。另外,第二开闭装置32在制热运转模式时成为闭状态,以使得从第二主管流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而不向第二总管5b流入。并且,第二开闭装置32在除霜运转模式时成为闭状态,以使得从第二总管流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而不向第二主管流出。
第二开闭装置32为开闭阀,例如由二通阀、电磁阀、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开闭制冷剂的流路的装置构成。
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配置于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进行对在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流通的制冷剂的通过或截断。即,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成为闭状态,以使得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不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另外,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为了调整从并联出入口配管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制冷剂的量,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以调整Cv值的方式进行动作。并且,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在除霜运转模式时成为开状态,以使得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
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例如由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通过开度变化来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节流装置构成。
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配置于第二出入口配管9b,进行对在第二出入口配管9b流通的制冷剂的通过或截断。即,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成为开状态,以使得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另外,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为了调整从并联出入口配管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制冷剂的量,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以调整Cv值的方式进行动作。并且,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在除霜运转模式时成为开状态,以使得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
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例如由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通过开度变化来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节流装置构成。
[室内机2]
室内机2作为主回路的结构要素,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21和负荷侧节流装置22。
负荷侧热交换器21经由第一主管4a及第二主管4b而与室外机1连接。负荷侧热交换器21在通向室内空间的空气与在第一主管4a或第二主管4b流通而来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此外,从未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送风室内空气。
负荷侧节流装置22例如由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控制来变更开度的装置构成,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而使制冷剂减压膨胀。负荷侧节流装置22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除霜运转模式时设置于负荷侧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
控制装置60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并设置于室外机1,基于用各种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息及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空调装置100的各种设备。控制装置60所控制的对象是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风扇16的包括启动(ON)或停止(OFF)在内的转速、第一四通阀11的切换、第二四通阀12的切换、第一开闭装置31的开闭、第二开闭装置32的开闭、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的开度或开闭、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的开度或开闭、负荷侧节流装置22的开度等。通过控制装置60这样对各种设备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
控制装置60由专用硬件或执行储存于存储器中的程序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也称为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处理器)构成。
在控制装置60为专用硬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例如相当于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或者它们的组合。可以通过单独的硬件实现控制装置60所实现的各功能部的每一个,也可以通过一个硬件实现各功能部。
在控制装置60为CPU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所执行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及固件被记述为程序,存储于存储器。CPU通过读出并执行储存于存储器中的程序,来实现控制装置60的各功能。这里,存储器例如为RAM、ROM、闪存、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
此外,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实现控制装置60的功能的一部分,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一部分。
此外,对控制装置60设置于室外机1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是,控制装置也可以设置于每个单元,也可以设置于室内机2。
1-2.动作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00基于来自室内机2的指示,进行制冷运转模式或制热运转模式,或者基于来自控制装置60的指示进行除霜运转模式。
此外,在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中,有正在驱动的室内机2执行制冷运转的三个制冷运转模式、正在驱动的室内机2执行制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模式、以及正在驱动的空调装置100执行除霜运转的除霜运转模式。
以下,针对各运转模式,与制冷剂的流动一并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模式]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图2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产生有冷热大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大负荷制冷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用实线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如图2所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支而流入第一四通阀11和第二四通阀12。然后,流入第一四通阀11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总管5a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
另外,流入第二四通阀12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总管5b,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此时,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被切换为闭状态。由此,在第二总管5b流通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不经由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
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一边向从风扇16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成为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另外,流入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一边向从风扇16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成为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
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一出入口配管9a而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另外,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出入口配管9b而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由此,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和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在并联出入口配管8合流。此时,第一开闭装置31被切换为闭状态。由此,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或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不经由并联出入口配管8流入第二主管4b。
已合流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然后,流入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在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一边向从风扇16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该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配置有被切换为开状态的第二开闭装置32的串联出口配管7从室外机1流出,并通过第二主管4b向室内机2流入。
即,在室外机1中,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在上游侧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相互并联连接,并且在下游侧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串联连接。
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构成为: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冷凝器,通过第一四通阀11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通过第二四通阀12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将第一开闭装置31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闭装置32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设置为闭状态,将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设置为开状态。
在室内机2中,高压液体制冷剂在负荷侧节流装置22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使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从室内空气吸热,从而一边冷却室内空气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2的开度由控制装置60控制为过热度恒定。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一主管4a,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室外机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再次被向压缩机10吸入。
根据以上,在制冷运转模式中,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而作为串联制冷剂流路连通。由此,制冷剂的流速上升,冷凝器的性能能够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在制冷剂的流速较慢的情况下的下游侧的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中,制冷剂作为液体制冷剂积存的制冷剂的滞留。
另外,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设置有一个第一集管14a及一个第一分配器15a,该一个第一集管14a及一个第一分配器15a无分割地独立配置。此外,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使一部分一体地构成。但是,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设置有一个第二集管14b及一个第二分配器15b。另外,在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设置有一个第三集管14c及一个第四集管14d。因此,与在一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设置两个以上的集管及分配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成本,并且减小设置空间。
另外,在制冷运转模式中,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的上游侧、即并联连通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容积、和下游侧、即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容积被调整为相对于下游侧而增大上游侧的容积。这是为了调整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容积比,以使得下游侧的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流入制冷剂成为低干燥度的制冷剂,从而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效率最大。
[制热运转模式]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图3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产生有温热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热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中,用实线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如图3所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而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一主管4a,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向室内空气放热,从而一边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2的开度由控制装置60控制为过冷却度恒定。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负荷侧节流装置22膨胀而成为中温中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并通过第二主管4b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
流入室外机1的中温中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被切换为开状态的第一开闭装置31而向并联出入口配管8流入。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的制冷剂并行地向第一出入口配管9a、第二出入口配管9b以及第三出入口配管9c流入,从而分别向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入。此时,第二开闭装置32被切换为闭状态。由此,在第二主管4b流通的制冷剂不向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流入。
这里,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在制热运转模式时通过开度变化来调整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制冷剂量,以使得各热交换器成为最佳的制冷剂循环量。另外,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在制热运转模式时通过开度变化来调整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制冷剂量,以使得各热交换器成为最佳的制冷剂循环量。
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一边从室外空气吸热,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之后,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而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入。另外,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的制冷剂通过配置有被切换为开状态的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的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并通过配置有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的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的制冷剂在第二总管5b,与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并通过第二四通阀12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入。
即,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热运转模式时,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相互以并联制冷剂流路并联连接。
并联制冷剂流路构成为:通过第一四通阀11截断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负荷侧热交换器21,将第一开闭装置31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闭装置32设置为闭状态,将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设置为开状态。
根据以上,在制热运转模式时,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并联连通。由此,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下降,蒸发器的性能能够提高。
[除霜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图4中,用实线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如图4所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支而流入第一四通阀11和第二四通阀12。然后,流入第一四通阀11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总管5a而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
另外,流入第二四通阀12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总管5b而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此时,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被切换为开状态。由此,在第二总管5b流通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而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此时,第二开闭装置32被切换为闭状态。由此在串联并联切换配管6流通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不经由串联出口配管7向第二主管4b流入。
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一边融化已结霜于热交换器的霜,一边成为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另外,流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一边融化已结霜于热交换器的霜,一边成为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并且流入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一边融化已结霜于热交换器的霜,一边成为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
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一出入口配管9a而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另外,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出入口配管9b而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并且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三出入口配管9c而流入并联出入口配管8。由此,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以及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在并联出入口配管8合流。此时,第一开闭装置31被切换为开状态。由此,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流出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经由并联出入口配管8并通过第二主管4b而向室内机2流入。
即,在室外机1中,在除霜运转模式时,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并联连接。
在除霜运转模式时,构成为: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冷凝器,通过第一四通阀11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通过第二四通阀12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将第一开闭装置31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闭装置32设置为闭状态,将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设置为开状态。
在室内机2中,高压液体制冷剂在负荷侧节流装置22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使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从室内空气吸热,从而一边冷却室内空气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而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2的开度由控制装置60控制为开度为全开。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一主管4a而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至室外机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再次被向压缩机10吸入。
根据以上,在除霜运转模式中,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虽然作为冷凝器运转,但作为并联制冷剂流路连通。由此,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并联流入,能够得到最大的除霜能力。
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控制装置6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60判断是否是制冷运转模式(S11)。当在步骤S11中,控制装置60判断为是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S11的是),对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串联制冷剂流路的指示(S12)。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0进行如下控制,即: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冷凝器,通过第一四通阀11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通过第二四通阀12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将第一开闭装置31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闭装置32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设置为闭状态,将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设置为开状态。
当在步骤S11中控制装置60判断为不是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S11的否)、以及在步骤S12中的处理之后,控制装置60判断是否是制热运转模式(S13)。
当在步骤S13中,控制装置60判断为是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S13的是),控制装置60对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的指示(S14)。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0进行如下控制,即:通过第一四通阀11截断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负荷侧热交换器21,将第一开闭装置31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闭装置32设置为闭状态,将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设置为开状态。
当在步骤S13中控制装置60判断为不是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S13的否)、以及在步骤S14中的处理之后,控制装置60判断是否是除霜运转模式(S15)。
当在步骤S15中,控制装置60判断为是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S15的是),控制装置60对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的指示(S16)。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0进行如下控制,即:通过第一四通阀11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通过第二四通阀12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将第一开闭装置31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闭装置32设置为闭状态,将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设置为开状态,将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设置为开状态。
当在步骤S15中控制装置60判断为不是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S15的否)、以及在步骤S16中的处理之后,返回至步骤S11。
1-3.效果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1,空调装置100具备主回路,该主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3而连接有压缩机10、第一四通阀11、第二四通阀12、负荷侧热交换器21、负荷侧节流装置22以及至少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供制冷剂循环。
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在上游侧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相互并联连接,并且在下游侧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串联制冷剂流路串联连接。
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热运转模式时,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相互以并联制冷剂流路并联连接。
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除霜运转模式时,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相互以并联制冷剂流路并联连接。
空调装置100具有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该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切换为串联制冷剂流路,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热运转模式时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除霜雨天模式时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是第一开闭装置31、第二开闭装置32、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以及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
根据该结构,具有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该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切换为串联制冷剂流路,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热运转模式时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
由此,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能够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流路切换为串联或并联。而且,串联制冷剂流路是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在上游侧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相互并联连接,并且在下游侧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串联连接。因此,对于第一串联制冷剂流路而言,即使制冷剂的流速较慢,也能够在冷凝器的下游侧仅配置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能够减小蒸发器的下游侧的容积,在蒸发器的下游侧抑制液体制冷剂积存的制冷剂的滞留,能够供制冷剂良好地循环。
根据实施方式1,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设置有一个第一集管14a及一个第一分配器15a。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设置有一个第二集管14b及一个第二分配器15b。在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设置有单一的第三集管14c及单一的第四集管14d。
根据该结构,在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分别设置有集管和分配器合计两个。由此,与现有这种在一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设置两个以上的集管及分配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成本,并且能够减小设置空间。
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及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是能够通过开度变化来调整流量的节流装置。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在以制热运转模式构成制冷剂流路的情况下,变更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3及第二开度调整装置34各自的开度,调整分别流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制冷剂量。
根据该结构,在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用作制热运转模式时,制冷剂量能够最佳地分配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
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的导热面积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导热面积之和的导热面积形成为比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导热面积大。
根据该结构,对于第一串联制冷剂流路而言,即使制冷剂的流速较慢,也能够在蒸发器的下游侧仅配置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能够减小蒸发器的下游侧的容积,在蒸发器的下游侧抑制液体制冷剂积存的制冷剂的滞留,能够供制冷剂良好地循环。
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独立配置。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一部分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共享作为热交换器结构要素的散热片而一体地构成。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的除一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与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独立构成。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独立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也共享散热片的情况,可以减小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中使用的集管总数及分配器总数,从而实现作为制冷剂配管3的连接配管的简化,实现空调装置100的小型化。
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的作为热交换器结构要素的导热管为扁平管。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导热管的剖面设为扁平形状,能够不增大通风阻力地增大室外空气与导热管的接触面积。由此,即使在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a、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b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3c小型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热交换性能。
1-4.变形例
此外,对于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以使用低压壳型的压缩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使用高压壳型的压缩机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以使用了不具有使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中间压部的构造的压缩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应用于具备使制冷剂流入压缩机的中间压部的喷射口的构造的压缩机。
另外,一般而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及负荷侧热交换器,通常安装有通过送风来促进制冷剂的冷凝或蒸发的风扇等送风机,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提高负荷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的方法,能够使用利用了放射的面板加热器这种装置。另外,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能够使用通过水、防冻液等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水冷式的类型的热交换器。对于热交换器而言,只要是能够进行制冷剂的放热或吸热的装置,能够使用任何装置。在使用水冷式的类型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例如,设置使用板式热交换器、双管式热交换器等水制冷剂间热交换器即可。
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示,并不意图限定实施方式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施方式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施方式的范围以及要旨。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2...室内机;3...制冷剂配管;4a...第一主管;4b...第二主管;5a...第一总管;5b...第二总管;6...串联并联切换配管;7...串联出口配管;8...并联出入口配管;9a...第一出入口配管;9b...第二出入口配管;9c...第三出入口配管;10...压缩机;11...第一四通阀;12...第二四通阀;13a...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13b...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13c...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14a...第一集管;14b...第二集管;14c...第三集管;14d...第四集管;15a...第一分配器;15b...第二分配器;16...风扇;21...负荷侧热交换器;22...负荷侧节流装置;31...第一开闭装置;32...第二开闭装置;33...第一开度调整装置;34...第二开度调整装置;60...控制装置;100...空调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回路,其通过配管而连接有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负荷侧热交换器、负荷侧节流装置、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供制冷剂进行循环;
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其用于对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
在将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作除霜运转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将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并联制冷剂流路,
所述并联制冷剂流路是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相互并联连接的制冷剂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作制冷运转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将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串联制冷剂流路,
所述串联制冷剂流路是在上游侧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相互并联连接,并且在下游侧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相对于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的制冷剂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作制热运转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将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为所述并联制冷剂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一个是设置有一个集管和一个分配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一个是分别在制冷剂的流入侧及流出侧设置有一个集管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具有:
第一四通阀,其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或截断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供给;以及
第二四通阀,其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及所述负荷侧热交换器中的任一个,
所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具有:
第一开闭装置,其用于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切换;
第二开闭装置,其用于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切换;
第一开度调整装置,其用于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切换;以及
第二开度调整装置,其用于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切换,
在所述串联制冷剂流路中,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四通阀被供给至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四通阀被供给至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开闭装置被设置为关状态,所述第二开闭装置被设置为开状态,所述第一开度调整装置被设置为关状态,所述第二开度调整装置被设置为开状态,
在所述并联制冷剂流路中,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四通阀被截断,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四通阀被供给至负荷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开闭装置被设置为开状态,所述第二开闭装置被设置为关状态,所述第一开度调整被设置为开状态,所述第二开度调整装置被设置为开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度调整装置及所述第二开度调整装置是能够通过开度变化来调整流量的节流装置,
所述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在切换为所述并联制冷剂流路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第一开度调整装置及所述第二开度调整装置各自的开度,从而调整分别流入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导热面积与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导热面积之和的导热面积形成为比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导热面积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相对于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独立地配置,
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共享作为热交换器结构要素的散热片而一体地构成,
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除所述一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与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独立地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一个是作为热交换器结构要素的导热管为扁平管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CN201980098517.XA 2019-07-22 2019-07-22 空调装置 Active CN114127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8595 WO2021014520A1 (ja) 2019-07-22 2019-07-22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7493A true CN114127493A (zh) 2022-03-01
CN114127493B CN114127493B (zh) 2023-09-08

Family

ID=74192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8517.XA Active CN114127493B (zh) 2019-07-22 2019-07-22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7493B (zh)
WO (1) WO20210145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707A1 (zh) * 2022-10-18 2024-04-2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换热器、换热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7833A (en) * 1991-01-10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01403543A (zh) * 2008-05-26 2009-04-08 刘雄 空调热泵装置
JPWO2018047416A1 (ja) * 2016-09-12 2019-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690209A (zh) * 2016-09-12 2019-04-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7504B2 (ja) * 1990-05-16 2000-01-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7833A (en) * 1991-01-10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01403543A (zh) * 2008-05-26 2009-04-08 刘雄 空调热泵装置
JPWO2018047416A1 (ja) * 2016-09-12 2019-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690209A (zh) * 2016-09-12 2019-04-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707A1 (zh) * 2022-10-18 2024-04-2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换热器、换热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14520A1 (ja) 2021-01-28
CN114127493B (zh) 2023-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0209B (zh) 空调装置
JP668540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8091377B2 (en) Simultaneous heating/cooling multi air conditioner
US9506674B2 (en)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a bypass pipeline for a defrosting operation
CN108027179B (zh) 空气调节机
US11506430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apacity control and controlled hot water generation
US8424333B2 (en) Air conditioner
JP688020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00069402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운전 방법
US10480837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WO2012085965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127493B (zh) 空调装置
KR101872783B1 (ko) 실외 열교환기
KR101381372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190088693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EP4012276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100631545B1 (ko) 증발탱크를 구비한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891615B1 (ko) 실외 열교환기
JP7378685B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40089796A (ko) 급탕 겸용 공기조화기
KR20110085393A (ko) 공기 조화기
WO202323818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1250738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2147878A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20200048378A (ko) 실외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