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5916A -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5916A
CN114125916A CN202210097180.4A CN202210097180A CN114125916A CN 114125916 A CN114125916 A CN 114125916A CN 202210097180 A CN202210097180 A CN 202210097180A CN 114125916 A CN114125916 A CN 1141259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anomaly
ims network
terminal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71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5916B (zh
Inventor
李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971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59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25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5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9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16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第二用户设备端、第一基站、第二基站、第一IMS网络端和第二IMS网络端。第一用户设备端用于通过第一基站和第一IMS网络端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第一IMS网络端用于向第二IMS网络端传输第一异常检测请求,以及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临时响应,第二用户设备端,用于通过第二基站和第二IMS网络端向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最终响应。因此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至少根据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从而进行对应的修复措施以使通信恢复。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用户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通话的过程中,由于手机内部可能存在异常,基站信号覆盖差、IMS网络处理异常等多种情况可能导致电子设备一端无法接收到另一端所发送的消息,通话无法继续进行,造成掉线,影响用户的通话体验。
而由于可能存在上述多种情况均可能造成通话掉线,难以确定具体存在故障的类型,因此无法采取自愈措施以使通话恢复。
因此,亟需一种通信异常检测方法,确定异常类型从而进行对应的措施以使通话恢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第二用户设备端、第一基站、第二基站、第一IMS网络端和第二IMS网络端,该系统能够通过异常检测确定异常类型从而采取自愈措施以使通话恢复。本申请还提供了通信系统对应的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第二用户设备端、第一基站、第二基站、第一IMS网络端和第二IMS网络端。其中,第一用户设备端用于通过第一基站和第一IMS网络端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第一基站用于向第一IMS网络端传输第一异常检测请求,以及从第一IMS网络端接收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并向第一用户设备端传输第一临时响应,第一IMS网络端用于向第二IMS网络端传输第一异常检测请求,以及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一临时响应,第二IMS网络端用于从第一IMS网络端接收第一异常检测请求,并向第二基站传输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第二基站用于向第二用户设备端传输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第二用户设备端用于通过第二基站和第二IMS网络端向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最终响应,第二IMS网络端、第二基站、第一IMS网络端和第一基站,还用于传输第一最终响应,第一用户设备端还用于至少根据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
其中,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第一异常类型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二异常类型包括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三异常类型包括第一IMS网络端与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在该系统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通过系统中第一IMS网络端与第二用户设备端对于第一异常检测请求所反馈的第一临时响应与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即该通信异常的具体位置,第一用户设备端从而可以根据异常类型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以使该通信恢复,避免通信掉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由第一用户设备端执行。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终端。
具体地,第一用户设备端通过第一基站、第一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和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然后至少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与第一最终响应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其中第一临时响应由第一IMS网络端生成,第一最终响应由第二用户设备端生成。异常检测请求具体包括表征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的第一异常类型、表征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的第二异常类型以及表征第一IMS网络端与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的第三异常类型。
在该方法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通过根据第一异常请求所返回的第一临时响应与第一最终响应确定异常检测,确定异常为第一用户设备端、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第一IMS网络端与第二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或者第二用户设备端,以便采取对应的修复措施使通信重新建立,维护通信的稳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在通过第一基站、第一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进行通信异常检测。
在该方法中,第二用户设端备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用户设备端开启异常检测,以使通信两端用户设备均同步进行异常检测,以便两端分别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初始检测结果为第二用户设备端在第一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的数据包时进行通信异常检测得到。至少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以及初始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异常检测结果。
在该方法中,第二用户设备端可以触发异常检测,并将获得的初始检测结果发送至第一用户设备端,以使第一用户设备端综合两端的检测情况,进一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所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一异常类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二异常类型或者第三异常类型。
在该方法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是否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确定异常检测结果,以便进一步判断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或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且初始检测结果表征非第二异常类型时,确定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三异常类型。
在该方法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初始检测结果区分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二异常类型或者第三异常类型,从而可以准确获取异常位置,以便进行准确修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初始检测结果表征非第二异常类型时,该方法还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接收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异常修复指示;第一用户设备端根据所述异常修复指示进行异常修复。
在该方法中,第二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初始检测结果向第一用户设备端发出异常修复指示,以使第一用户设备端执行异常修复,从而提高了修复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类型为第一异常类型时,该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以及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确定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其中,子类型包括第一子类型、第二子类型或第三子类型,第一子类型表征异常为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二子类型表征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基站的链路异常,第三子类型表征异常为第一基站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以及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确定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包括:当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子类型为第一子类型;当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中任意一个数据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子类型为第二子类型;当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均不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子类型第三子类型。
在该方法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进一步确定第一异常类型中的子类型,从而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出为用户设备端异常或者链路异常,从而进行准确的修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检测结果表征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时,第一用户设备端还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以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所述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以重建数据资源承载;或者,当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检测结果表征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基站的链路异常时,第一用户设备端还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测量服务小区和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邻接小区,所述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或者,将出现异常的小区进行标记,以降低所述小区的优先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检测结果表征第一异常类型为第一基站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时,第一用户设备端还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当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或者,对语音的编解码方式或者带宽进行重新协商。
在给方法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所确定的异常类型与子类型,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以使通信重新建立,实现对于通信修复的准确性,提高通信的稳定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第一基站、第一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第一临时响应由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生成,第一最终响应由第二用户设备端生成,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第一异常类型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二异常类型包括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三异常类型包括第一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执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电子设备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通信方法。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对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或类似语言的描述并不是暗示在任意的单个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所有的特点和优点。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特征或有益效果的描述意味着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因此,本说明书中对于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的描述并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进而,还可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无需特定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即可实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没有体现所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中识别出额外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方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通话掉线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发送RTP包和RTCP包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正常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常情况(2)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常情况(2)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常情况(3)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下述各实施例的描述清楚简洁,首先给出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方通信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叫终端与被叫终端通过基站和IMS网络进行通信。但是在通信过程中,可能存在手机异常或者网络故障导致掉话,导致通信无法继续进行。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系统也可以为三方通信、四方通信等多方通信的情况,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以双方通信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方案并不局限于双方通信。
具体地,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通话异常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通过IMS网络进行通信,其中还包括基站(未体现)。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互相发送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protocol,RTP)数据包,并且周期性地通过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 transportcontrol protocol,RTCP)数据包通知对方实时传输协议数据包的收发情况。
实时传输协议可以应用于多点传送(多播)或单点传送(单播)的网络服务上,提供端对端的网络传输功能。RTP数据包(也称RTP包)可以用于传输实时数据。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可以用于监控服务质量。RTCP数据包(也称RTCP包)可以用于提供关于RTP所提供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反馈信息。
在通信过程中,RTP和RTCP联合工作,RTP包用于语音业务数据的传输,RTCP包用于将控制数据定期发送至通信的参与者,控制数据中包括RTP正在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反馈信息。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发送RTP包和RTCP包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正常通信中,用户设备间周期性发送RTCP包。
正常情况下,用户设备端在收到RTP包后会启动定时器,定时器到期没有收到RTP包或者RTCP包时,则认为通话掉线,没有收到RTP包或者RTCP包的一端会主动发送结束命令(bye)结束通话。这种情况下,通信两端(A端和B端)无法确定是A端的异常还是B端的异常所导致的掉话,并且无法确定是用户设备端、基站还是IMS网络端导致的异常,因而用户设备端无法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异常修复(用户设备端无法进行自我修复即自愈),导致通话结束,影响用户的通话体验。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中,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可以通过定时器开启异常检测。下面以用户设备端B通过定时器开启异常检测为例进行说明。在异常检测过程中,用户设备端A通过第一基站、第一网际互连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对端用户设备端即用户设备端B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然后确定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与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以及根据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类型检测结果。其中,第一临时响应由本端IMS网络即第一IMS网络端生成,第一最终响应由对端用户设备端生成。
进一步地,用户设备端A还可以接收用户设备端B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并根据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以及初始检测结果确定异常类型检测结果。异常类型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其中,第一异常类型包括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或者用户设备端A异常。第二异常类型包括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或者用户设备端B异常。第三异常类型包括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
当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时,该方法还可以具体确定出为用户设备A异常、用户设备端A与基站A的链路异常或者基站A至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当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时,该方法还可以具体确定出为IMS网络端B与基站B的链路异常、基站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或者用户设备端B异常。
基于对异常类型的判断,用户设备启动对应的修复措施,使通话重新建立,维护通信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RTCP包中包括发送端发送数据包和接收端接收数据包的统计数据,具体包括发送数据包的数量、丢失数据包的数量。例如,发送端可以根据统计数据调整传输速率,接收端可以根据统计数据确定传输是否丢包,网络管理员也可以根据RTCP包中的信息来评估网络质量。
根据所携带的控制信息的不同,RTCP包可以根据字段PT的值的不同分为发送端报告(sender report,SR)包、接收端报告(receiver report,RR)包、源点描述(sourcedescription Items,SDES)包、结束传输(BYE)包以及特殊应用(application,APP)包。其中,PT=202对应的SDES包和PT=204对应的APP包可以自定义格式,用于进行私有协商。
对于RTCP包类型为SDES包类型的自定义格式来说,当被叫端接通后,会通过SDES包交互主被叫端的信息,此时可以通过复用SDES包中的CNAME字段或者使用SDES包中的私有扩展字段(PRIV)表示该终端支持某些功能,例如本实施例中支持在RTP/RTCP连续无包时的检测与修复功能。
对于RTCP包类型为APP包类型的自定义格式来说,可以根据需要定义标签、长度和值(tag-length-value,TLV)。其中,标签表示对应的执行动作,长度表示value长度,值表示对应数值。例如,标签1,长度4,值k可以表示启动异常检测,将发送RTCP包的时间间隔调整为k秒;标签2,长度4,值m可以表示第一临时响应与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例如,m为1可以表示未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m为2可以表示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标签3,长度4,值n可以表示判断结果以及对应的修复措施,不同的n代表不同的结果与措施。
基于对RTCP包的自定义格式,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端B无法接收到用户设备端A发送的RTP包时,可以通过私有RTCP包传输信息。
下面结合图4至图7对本申请中的通信方法进行介绍。通信系统包括用户设备端A、基站A(图中未体现)、IMS网络端A、IMS网络端B、基站B(图中未体现)以及用户设备端B,具体用于确定用户设备端A至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的异常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方案中,场景可以为主叫设备端无法接收到被叫设备端所发出的RTP包,其中,用户设备端A可以为被叫用户设备端,IMS网络端A为被叫IMS网络端,用户设备端B为主叫用户设备端以及IMS网络端B为主叫IMS网络端。
本申请的方案中,场景也可以为被叫设备端无法接收到主叫设备端所发出的RTP包,其中,用户设备端A可以为主叫用户设备端,IMS网络端A为主叫IMS网络端,用户设备端B为被叫用户设备端以及IMS网络端B为被叫IMS网络端。
如图4所示,用户设备端B包括定时器A和定时器B,其中定时器A用于判定通话是否掉线。具体地,用户设备端B在收到RTP包后会启动定时器A,而当再收到新的RTP包后会清零重新计时。当定时器A到期(例如可以为20秒或30秒)没有接收到RTP包或者RTCP包,表明通话掉线。定时器B用于判断是否启动异常检测。当定时器B到期(例如可以为3秒)没有接收到RTP包或者RTCP包,则启动异常检测。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时器A继续执行对应的计时功能,当定时器A的值到达第一预设阈值时,向用户设备端A发送结束命令(bye)。
当定时器B的值到达第二预设阈值时,用户设备端B启动异常检测,通过私有RTCP包发送控制信息通知用户设备端A也启动异常检测。
用户设备端A启动异常检测具体包括:用户设备端A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请求消息(例如可以为re-invite),然后用户设备端A根据收到的应答,确定异常通信线路。其中,re-invite是一种用于“提问/回答”模型中的请求消息,下一个设备(IMS网络端A)接收到re-invite后,会向初始发送设备(用户设备端A)返回100 trying,并继续将re-invite发送至下一个设备,末端设备(用户设备端B)接收到re-invite后,会向初始发送设备返回200 OK。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端A通过IMS网络端A、IMS网络端B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re-invite。当用户设备端A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正常时,如图4所示,IMS网络端A收到re-invite后,会向用户设备端A端返回临时响应(100 trying),并继续向IMS网络端B发送re-invite。IMS网络端B收到re-invite后,继续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re-invite。用户设备端B收到re-invite 后,会向用户设备端A返回最终响应(200 OK)。
在用户设备端A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异常时,可能存在的异常类型包括:(1)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第一异常类型)、(2)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第三异常类型)以及(3)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第二异常类型)。由于用户设备端A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异常,因此可能存在第一异常检测请求无法到达对应的设备,因此用户设备端A可以根据返回的临时响应与最终响应,确定异常类型。
用户设备端B也可以启动异常检测。具体地,用户设备端B也会向用户设备端A发送第二异常检测请求(re-invite),根据收到的响应确定出现异常的线路。在用户设备端B向用户设备端A发送异常时,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包括:(1)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2)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以及(3)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由于用户设备端A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异常,而用户设备端B向用户设备端A发送正常,因此可能存在设备返回的响应无法到达用户设备端B,用户设备端B可以根据返回的临时响应与最终响应,确定出现异常的异常类型。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正常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端A向用户设备端B数据包发送正常时,如图4所示,IMS网络端B收到用户设备端B发送的re-invite后,会向用户设备端B返回100 trying,并继续将re-invite发送至IMS网络端A。IMS网络端A收到re-invite后,继续将re-invite发送至用户设备端A。用户设备端A收到re-invite后,会向用户设备端B端返回200 OK。
当出现异常情况(1)即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时,对于用户设备端A来说,用户设备端A无法收到IMS网络端A返回100 trying,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B返回的200OK,但是可以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re-invite。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用户设备端B可以收到IMS用户设备端B返回的100 trying,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OK,并且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发送的re-invite。
当出现异常情况(2)即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时,对于用户设备端A来说,用户设备端A可以收到IMS网络端A返回100 trying,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B返回的200OK,但是可以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re-invite。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用户设备端B可以收到IMS网络端B返回的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 OK,并且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发送的re-invite。
当出现异常情况(3)即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时,对于用户设备端A来说,用户设备端A可以收到IMS网络端A返回100 trying,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B返回的200 OK,但是可以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re-invite。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用户设备端B无法收到IMS网络端B返回的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OK,并且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发送的re-invite。
其中,由于用户设备端B的定时器超时启动异常检测,因此可以初步判断用户设备端A至用户设备端B的通信异常,因此用户设备端B无法接收到用户设备端A发送的re-invite。而用户设备端B至用户设备端A的通信正常的情况下,用户设备端A可以接收到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re-invite。
下面结合图5至图7,对于三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常情况(1)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异常情况(1)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的情况。当用户设备端A触发异常检测时,用户设备端A开始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re-invite。由于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因此IMS网络端A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故无法向用户设备端A返回100 trying。并且,由于IMS网络端A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也无法进一步将re-invite发送至IMS网络端B。由于用户设备端A到IMS网络端A存在异常,因此用户设备端B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通过IMS网络端A和IMS网络端B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无法向用户设备端A返回200 OK。
当用户设备端B触发异常检测时,用户设备端B可以向IMS网络端B发送re-invite请求,并接收到IMS网络端B所返回的100 trying。IMS网络端B可以继续将re-invite发送至IMS网络端A,IMS网络端A接收到该re-invite并可以继续将re-invite进一步发送至用户设备端A,用户设备端A接收到该re-invite请求,但是由于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因此所返回的200 OK无法到达IMS网络端A,进而无法被用户设备端B所收到。
对于用户设备端A来说,无法收到IMS网络端A返回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B返回的200 OK。并且,可以收到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用户设备端A可以根据对于100 trying、200OK以及re-invite的接收情况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1),当为异常情况(1)时,可以进一步判断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的子类型。
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可以收到IMS网络端B返回的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OK。并且,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用户设备端B可以根据对于100 trying、200OK以及re-invite的接收情况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1),当为异常情况(1)时,可以将异常判断结果作为初始检测结果发送至用户设备端A,使用户设备端A进行修复。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常情况(2)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为异常情况(2)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的情况。当用户设备端A触发异常检测时,用户设备端A开始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re-invite。IMS网络端A接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后,向用户设备端A返回100 trying。由于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因此IMS网络端A无法继续将re-invite发送至IMS网络端B,故IMS网络端B无法收到IMS网络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并且,由于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因此用户设备端B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无法向用户设备端A返回200 OK。
当用户设备端B触发异常检测时,用户设备端B可以向IMS网络端B发送re-invite,并接收到IMS网络端B所返回的100 trying。IMS网络端B可以继续将re-invite发送至IMS网络端A。IMS网络端A可以将re-invite进一步发送至用户设备端A,用户设备端A接收到该re-invite请求,但是由于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因此所返回的200 OK无法到达IMS网络端A,进而无法被用户设备端B所收到。
对于用户设备端A来说,可以收到IMS网络端A返回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B返回的200 OK。并且,可以收到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re-invite请求。因此,用户设备端A可以根据对于100 trying、200OK以及re-invite的接收情况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2)。当为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时,通常可以认为是IMS网络端B异常,因此可以通知用户设备端B执行IMS网络端B异常对应的修复措施。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端A也可以执行IMS网络端A异常相应的修复措施。
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可以收到IMS网络端B返回的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OK。并且,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用户设备端B可以根据对于100 trying、200OK以及re-invite的接收情况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2)。当为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的链路异常时,IMS网络端B进行对应的修复措施。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常情况(3)时的异常检测数据收发情况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异常情况(3)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的情况。当用户设备端A触发异常检测时,用户设备端A开始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re-invite请求。IMS网络端A接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后,向用户设备端A返回100 trying。IMS网络端A继续向IMS网络端B发送re-invite,IMS网络端B接收到用户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后,进一步将re-invite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由于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因此用户设备端B无法收到IMS网络端B所发送的re-invite,故无法向IMS网络端B返回200 OK。
当用户设备端B触发异常检测时,用户设备端B可以向IMS网络端B发送re-invite,但是由于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因此无法接收到IMS网络端B所返回的100trying。IMS网络端B可以继续将re-invite发送至IMS网络端A,IMS网络端A接收到该re-invite,可以将re-invite请求进一步发送至用户设备端A,用户设备端A接收到该re-invite,但是由于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因此所返回的200 OK无法被用户设备端B所收到。
对于用户设备端A来说,可以收到IMS网络端A返回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B返回的200 OK。并且,可以收到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用户设备端A可以根据对于100 trying、200OK以及re-invite的接收情况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3)。
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无法收到IMS网络端B返回的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 OK。并且,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re-invite。因此,用户设备端B可以根据对于100 trying、200OK以及re-invite的接收情况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3)。当为异常情况(3)时,用户设备端B可以进一步判断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的子类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时器A用于判定通话是否掉线,定时器B用于判断是否开启异常检测,定时器C可以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预期信号。例如,上述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可以通过定时器C对于100 trying以及200 OK的接收情况进行定时,当在预期时间内没有收到IMS网络端B返回的100 trying以及没有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 OK,则可以认为用户设备端B无法收到IMS网络端B返回的100 trying以及无法收到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 OK。
由此,根据用户设备端A和用户设备端B对于响应(临时响应100 trying和最终响应200 OK)的接收情况,可以确定出所出现的异常类型。用户设备端A可以根据是否接收到临时响应确定是否出现异常情况(1),然后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其中,对于用户设备端A对于临时响应和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说,异常情况(2)和异常情况(3)对于响应的接收情况相同,因此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端B所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进一步确定异常类型,从而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
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异常情况(1)和异常情况(2)对于响应的接收情况相同,因此可以通过私有RTCP包将初始检测结果发送至用户设备端A。当为异常情况(3)时,确定为本端(用户设备端B)问题,进行修复。进一步地,当判断结果为异常情况(1)用户设备端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时,用户设备端A可以综合信号强度、信号质量、IMS、L2层以及L1层确定出是异常情况(1-A)用户设备端(终端)内部异常(第一子类型)、异常情况(1-B)用户设备端A与基站A的链路异常(第二子类型)还是异常情况(1-C)基站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第三子类型)。
具体地,用户设备端A可以通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1-A)终端内部异常。具体地,用户设备内部物理层(即L1层)和数据链路层(L2层)会记录数据的收发情况,因此当预期发送数据与所收到的数据发送情况(即实际发送数据)相差较大时,表明该用户设备内部异常。当用户设备内部无异常时,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1-B)用户设备端A与基站A的链路异常。当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中任意一个数据低于预设阈值时,可以认为用户设备端A与基站A的链路异常。如果手机内部无异常且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均高于预设阈值,则可以认为基站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
当确定出异常情况可能为(1-A)用户设备端A内部异常时,用户设备端A对应执行用户设备端A内部的修复措施;当确定出异常情况可能为(1-B)用户设备端A与基站A的链路异常时,用户设备端A对应执行基站A的修复措施;当确定出异常情况可能为(1-C)基站A与IMS网络端A的链路异常时,用户设备端A对应执行IMS网络端A的修复措施。
当判断结果为异常情况(3)IMS网络端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时,用户设备端B可以综合信号强度、信号质量、IMS、L2层以及L1层确定出是异常情况(3-D)IMS网络端B与基站B的链路异常、异常情况(3-E)基站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还是异常情况(3-F)用户设备端B内部异常。
具体地,用户设备端B可以通过L1层和L2层所记录的对于数据的收发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3-F)终端内部异常。当终端内部无异常时,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确定是否为异常情况(3-E)基站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当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中任意一个数据低于预设阈值时,可以认为基站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如果终端内部无异常且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均高于预设阈值,则可以认为是异常情况(3-F)IMS网络端B与到基站B的链路异常。
当确定出异常情况可能为(3-D)IMS网络端B与基站B的链路异常时,用户设备端B执行基站B的修复措施;当确定出异常情况可能为(3-E)基站B与用户设备端B的链路异常时,用户设备端B执行用户设备端B的修复措施;当确定出异常情况可能为(3-F)用户设备端B内部异常时,用户设备端B执行用户设备端B的修复措施。
进一步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确定出的异常情况,进行异常修复。
在本实施例中,修复措施可以分为三类:用户设备(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B)异常,用户设备执行用户设备异常对应的修复措施;基站(基站A和基站B)异常,用户设备执行基站异常对应的修复措施以及IMS网络(IMS网络端A和IMS网络端B)异常,用户设备执行IMS网络异常对应的修复措施。
对于用户设备的修复措施,用户设备可以采用重建或者换域的方式进行。具体地,用户设备的修复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措施:(1)用户设备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2G/3G/4G/5G)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2)用户设备发起重建立,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以重建数据资源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重建DRB可以修复或者基站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异常所导致的基站收发包异常。(3)在主叫端下次进行呼叫时,换域起呼,例如上次因为RTP/RTCP超时掉话,下次直接在线路交换(circuit switch,CS)上起呼)。
对于基站的修复措施,用户设备可以采用小区级别逃生。具体地,基站的修复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措施:(1)用户设备测量服务小区和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邻接小区。(2)用户设备发起重建立,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3)用户设备将有问题的小区记录为黑小区,后续接入时降低优先级。
对于IMS网络端的修复措施,用户设备可以采用换域或者描述会话的协议(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具体地,IMS网络端的修复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措施:(1)用户设备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2G/3G/4G/5G)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向异系统小区的切换;(2)主叫端下次起呼的时候,换域起呼。(3)用户设备通过re-invite消息或者更新(update)消息对语音编解码方式、带宽等SDP信息进行重新协商。
如此,对于用户设备端A来说,如果为用户设备端A、基站A或者IMS网络端A的问题,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如果为对端(即用户设备端B、基站B或者IMS网络端B)的问题,如果用户设备端A可以通过私有RTCP包通知用户设备端B进行修复。如果用户设备端A无法通过私有RTCP包通知用户设备端B,由于用户设备端B也在同时启动异常检测,因此用户设备端B可以自行确定出异常情况,并确定对应的修复措施进行修复。用户设备端B向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中,也可以包括异常修复指示,用户设备端A可以根据异常修复指示进行异常修复。
类似地,对于用户设备端B来说,如果为用户设备端B、基站B或者IMS网络端B的问题,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如果为第一异常类型,如果用户设备端B可以通过私有RTCP包通知用户设备端A进行异常修复。用户设备端B向用户设备端A所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中,也可以包括异常修复指示,用户设备端A可以根据异常修复指示进行异常修复。
在采取修复措施以使通信恢复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一修复措施并不能解决该问题,因此可以采用其他修复措施以使该通信恢复。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建立共享网络平台,该平台中可以记录经过上述判断后的各种异常情况以及对应的修复措施的解决情况,用户设备端可以提前在该平台中获取不同问题所对应的成功率较高的修复措施,当用户设备端A对于当前通信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后,能够较快地对于异常情况进行解决,使通信尽快恢复。
基于以上内容的描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中,用户设备端A通过基站A、IMS网络端A、IMS网络端B、基站B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然后根据由IMS网络端A生成的第一临时响应以及用户设备端B生成的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如此可以确定通信异常的具体类型,从而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
下面结合图8对本申请中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进行介绍。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802:第一用户设备端通过第一基站、第一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第一异常检测请求是指用于本方案中通信异常检测的请求。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第一IMS网络端以及第二用户设备端收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后返回的响应进行异常检测的判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异常检测请求可以为re-invite,第一IMS网络端接收到第一用户设备端所发送的re-invite后,会向第一用户设备端返回100 trying。第二用户设备端接收到第一用户设备端所发送的re-invite后,会向第一用户设备端返回200 OK。
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为图4至图7中的用户设备端A,S802可以体现在图4至图7中的用户设备端A通过IMS网络端A与IMS网络端B向用户设备端B发送re-invite。
S804:第一用户设备端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
其中,第一临时响应由第一IMS网络端生成,第一最终响应由第二用户设备端生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临时响应可以为100 trying,第二临时响应可以为200 OK。
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二最终响应可以体现在图4至图7中的IMS网络端A向用户设备端A发送100 trying,以及用户设备端B通过IMS网络端B与IMS网络端A向用户设备端A返回200 OK。
其中,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当第一用户设备端没有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并且没有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时,则可以认为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一异常类型即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或者可以根据异常类型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用户设备端进行异常检测时,第二用户设备端也在执行异常检测。其中,第一用户设备端和第二用户设备端分别为通信的双方,第二用户设备端可以为无法接收到第一用户设备端所发送的数据包的用户设备。当第二用户设备端中一段时间没有接收到第一用户设备端所发出的数据包时,则可以向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用于指示第一用户设备端进行通信异常检测的控制信息。如图4所示,用户设备端B中定时器B超时后,可以通过私有RTCP包向用户设备端A发送用于指示第一用户设备端进行通信异常检测的控制信息。
由于第二用户设备端与第一用户设备端均执行异常检测,并且由于第二用户设备端可以通过私有RTCP包发送信息,因此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端所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与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确定异常检测结果。
初始检测结果为第二用户设备端在第一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的数据包时进行通信异常检测得到。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设定时间可以由定时器B设定,例如可以为3s。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用户设备端根据初始检测结果向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异常修复指示,异常修复指示为初始检测结果所对应的修复措施。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该异常修复指示进行异常修复。
其中,第二用户设备端所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可以通过与第一用户设备端进行异常检测类似的过程得到。具体地,第二用户设备端可以通过第二IMS网络端向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二异常检测请求,然后确定针对第二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二临时响应和第二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其中第二临时响应由第二IMS网络端生成,第二最终响应由第一用户设备端生成,然后根据第二临时响应和第二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确定初始检测结果。如图4至图7中,用户设备端B向用户设备端A发送re-invite,以及对IMS网络端B所返回的100 trying和用户设备端A返回的200 OK。
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异常类型为第一异常类型。其中第二设定时间的计时可以通过上述定时器C实现。第一异常类型包括第一子类型(上述异常情况1-A)、第二子类型(上述异常情况1-B)以及第三子类型(上述异常情况1-C)。
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异常类型为第二异常类型或者第三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包括上述异常情况3-D、异常情况3-E或者异常情况3-F。第三异常类型包括第一IMS网络端与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上述异常情况2)。
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且初始检测结果表征非第二异常类型时,则可以确定异常类型为第三异常类型即第一IMS网络端与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异常情况2)。
进一步地,第一用户设备端可以根据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以及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确定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包括第一子类型(异常情况1-A),第二子类型(异常情况1-B)以及第三子类型(异常情况1-C)。其中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可以根据第一用户设备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所记录的数据包的收发情况确定。
具体地,当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第一异常类型为第一子类型(异常情况1-A即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当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中任意一个数据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第一异常类型为第二子类型(异常情况1-B即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基站的链路异常)。当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均不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第一异常为第三子类型(异常情况1-C即第一基站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根据所确定的异常情况,第一用户设备端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参见上述描述,当异常情况为1-A时,第一用户设备端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根据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然后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发起重建立,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以重建数据资源承载;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当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当异常情况为1-B时,第一用户设备端测量服务小区和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根据服务小区和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然后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邻接小区;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发起重建立,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将出现异常的小区进行标记(例如记录为黑小区),在接入选择小区时降低黑小区的优先级。当异常情况为1-C时,第一用户设备端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根据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然后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或者,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对语音的编解码方式或者带宽进行重新协商。
如此,该方法中第一用户设备可以通过IMS网络端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确定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然后根据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确定异常检测结果。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异常检测结果执行对应的修复措施,使通话重新建立,维护通信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9所示,该终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10、存储器920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930,上述各器件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940连接。其中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930被存储在上述存储器920中,并被配置为被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10执行,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930包括指令,上述指令可以用于执行如图4相应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端执行的各个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0示出了上述和实施例中涉及的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终端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如图10所示,所述装置可以包括:通信模块1002,用于通过第一基站、第一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确定模块1004,用于至少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第一临时响应由第一IMS网络端生成,第一最终响应由第二用户设备端生成,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第一异常类型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二异常类型包括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三异常类型包括第一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还用于: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用户设备端进行通信异常检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还用于: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初始检测结果为第二用户设备端在第一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的数据包时进行通信异常检测得到;
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针对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以及初始检测结果,确定异常检测结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一异常类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二异常类型或者第三异常类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第一最终响应,且初始检测结果表征非第二异常类型时,确定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三异常类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初始检测结果表征非第二异常类型时,通信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异常修复指示;
该装置还包括修复模块,用于根据异常修复指示进行异常修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类型为第一异常类型时,确定模块还用于:
根据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以及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确定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子类型包括第一子类型、第二子类型或第三子类型,第一子类型表征异常为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第二子类型表征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基站的链路异常,第三子类型表征异常为第一基站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子类型为第一子类型;
当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中任意一个数据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子类型为第二子类型;
当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均不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子类型第三子类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检测结果表征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时,修复模块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
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以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
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以重建数据资源承载;或者,
当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检测结果表征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基站的链路异常时,修复模块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
测量服务小区和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邻接小区,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
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或者,
将出现异常的小区进行标记,以降低小区的优先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异常检测结果表征第一异常类型为第一基站与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时,修复模块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
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
当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或者,
对语音的编解码方式或者带宽进行重新协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电子设备,以使电子设备执行相应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指令,当上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图4中的相关方法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终端执行如图4中的相关方法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端、第二用户设备端、第一基站、第二基站、第一网际互连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网络端和第二IMS网络端: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一IMS网络端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所述第一基站,用于向所述第一IMS网络端传输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以及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接收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并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传输所述第一临时响应;
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用于向所述第二IMS网络端传输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以及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临时响应;
所述第二IMS网络端,用于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接收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并向所述第二基站传输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所述第二基站,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传输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第二IMS网络端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最终响应;
所述第二IMS网络端、所述第二基站、所述第一IMS网络端和所述第一基站,还用于传输所述第一最终响应;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还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临时响应和所述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所述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所述第一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二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二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三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用户设备端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基站、第一网际互连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所述第一临时响应由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生成,所述第一最终响应由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生成,所述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所述第一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二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二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三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第一基站、第一网际互连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进行通信异常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初始检测结果,所述初始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在第一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发送的数据包时进行通信异常检测得到;
所述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
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以及所述初始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异常检测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临时响应和所述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所述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一异常类型。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所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最终响应时,确定所述异常检测结果为第二异常类型或者第三异常类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包括: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在第二设定时间内接收到所述第一临时响应且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最终响应,且所述初始检测结果表征非第二异常类型时,确定所述异常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三异常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检测结果表征非第二异常类型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接收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的异常修复指示;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根据所述异常修复指示进行异常修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异常类型为第一异常类型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以及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确定所述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所述子类型包括第一子类型、第二子类型或第三子类型,所述第一子类型表征异常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二子类型表征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与第一基站的链路异常,所述第三子类型表征异常为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以及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确定所述第一异常类型的子类型,包括: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子类型为所述第一子类型;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中任意一个数据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子类型为所述第二子类型;
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信号强度与信号质量均不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子类型所述第三子类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异常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还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
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以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所述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
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以重建数据资源承载;或者,
当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异常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链路异常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还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
测量服务小区和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邻接小区,所述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
重新选择新小区驻留和接入;或者,
将出现异常的小区进行标记,以降低所述小区的优先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异常检测结果表征所述第一异常类型为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还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进行异常修复:
测量服务小区和异系统邻接小区的信号强度,向基站上报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引导网络触发切换至异系统邻接小区,所述调整后的测量信号强度根据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或者;
当再次发起通话时,更改接入域;或者,
对语音的编解码方式或者带宽进行重新协商。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部署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第一基站、第一网际互连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确定模块,用于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所述第一临时响应由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生成,所述第一最终响应由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生成,所述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所述第一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二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二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三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以实现以下动作:
通过第一基站、第一网际互连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网络端、第二IMS网络端与第二基站向第二用户设备端发送第一异常检测请求;
至少根据针对所述第一异常检测请求的第一临时响应和第一最终响应的接收情况来确定异常检测结果,所述第一临时响应由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生成,所述第一最终响应由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生成,所述异常检测结果包括第一异常类型、第二异常类型和第三异常类型,所述第一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与所述第一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二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二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的链路异常或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端异常,所述第三异常类型包括所述第一IMS网络端与所述第二IMS网络端的链路异常。
16.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2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
当所述指令被电子设备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2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097180.4A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41259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7180.4A CN114125916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7180.4A CN114125916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916A true CN114125916A (zh) 2022-03-01
CN114125916B CN114125916B (zh) 2022-06-10

Family

ID=8036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7180.4A Active CN114125916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5916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24777A1 (en) * 2008-03-25 2010-12-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bnormality detection device, abnormalit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bnormalit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676850A (zh) * 2013-11-27 2014-03-26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Tcms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故障检测方法
CN111401707A (zh) * 2020-03-06 2020-07-10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异常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556506A (zh) * 2020-04-28 2020-08-18 锐迪科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异常链路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1556517A (zh) * 2020-04-28 2020-08-18 锐迪科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异常链路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WO2020248291A1 (en) * 2019-06-11 2020-12-17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omaly detection
US20210021624A1 (en) * 2019-07-19 2021-01-21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etecting abnormal network request
CN112398689A (zh) * 2020-11-13 2021-02-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恢复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953904A (zh) * 2021-01-27 2021-06-11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异常检测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存储介质
CN113296991A (zh) * 2020-11-16 2021-08-2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异常检测方法以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24777A1 (en) * 2008-03-25 2010-12-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bnormality detection device, abnormalit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bnormalit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676850A (zh) * 2013-11-27 2014-03-26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Tcms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故障检测方法
WO2020248291A1 (en) * 2019-06-11 2020-12-17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omaly detection
US20210021624A1 (en) * 2019-07-19 2021-01-21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etecting abnormal network request
CN111401707A (zh) * 2020-03-06 2020-07-10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异常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556506A (zh) * 2020-04-28 2020-08-18 锐迪科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异常链路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1556517A (zh) * 2020-04-28 2020-08-18 锐迪科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异常链路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2398689A (zh) * 2020-11-13 2021-02-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恢复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296991A (zh) * 2020-11-16 2021-08-2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异常检测方法以及装置
CN112953904A (zh) * 2021-01-27 2021-06-11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异常检测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NG SHAOHUA,ET AL: "Abnormal traffic monitoring methods based on a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IEE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ANALYTICS(ICCCBDA)》 *
何梦梦: "面向信息中心网络的路由行为异常检测方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916B (zh) 2022-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9790C (zh) 在弱信号环境的移动站中提供视频呼叫服务的方法
US7830863B2 (en)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call continuity
US852631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provide service assurance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11586782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US8873368B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channel switching failure case, terminal device, and channel switching server
US864425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break duration in handover of VoIP conversation
US20100062776A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eamless handover method
US1014934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volte call
US10448348B2 (en)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39308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urate reporting of fault for failed internet protocol-based calls
CN113395785B (zh) 一种辅助链路补偿通话的系统、装置及芯片
CN106804049B (zh) 一种异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5830485A (zh) 一种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及ue
CN111294870A (zh) 语音业务切换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105464B (zh) 一种网络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US8737237B2 (en) Network fault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629384B (zh) 一种通话接通率提升方法及基站
CN114125916B (zh) 一种通信系统、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2738450B (zh) 会议召开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901841B (zh) 将cs域和ps域融合连通的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EP3783953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resuming call after network handover
KR20100113853A (ko) 이종망간 핸드오버시 적응적 코덱 변환 방법 및 적응적 코덱 변환 기능을 갖는 sip 클라이언트 장치
CN110896392B (zh) 一种无线参数调整方法、节点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US20240129806A1 (en) System for determin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type
US11943669B2 (en) Method of preventing call drop in voice communication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