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3297B -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3297B
CN114123297B CN202111248432.0A CN202111248432A CN114123297B CN 114123297 B CN114123297 B CN 114123297B CN 202111248432 A CN202111248432 A CN 202111248432A CN 114123297 B CN114123297 B CN 1141232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chanical switch
output
rectifier
moto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84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3297A (zh
Inventor
秦猛
郭小江
李铮
李春华
孙财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1124843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32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23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3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3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32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8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wind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包括:风轮和与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风电机组与变流器的输入端连接,变流器内部通过机械开关可实现串并联切换,变流器的输出端与并网变压器连接。根据切换开关的不同工作状态,可以使系统工作于直流侧串联模式和直流侧并联模式,可以提高系统变流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或变流系统直流侧电压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汇集电流增加系统输出功率,网侧逆变器由三个减少为一个,降低了设备重量和成本,减少了系统线路损耗,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并网发电效率。

Description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年增长率达到25%,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以电力行业为主导,非水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将扩大两倍。风能发电作为除水力发电外技术最成熟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其装机容量占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的绝大部分,但是电力电子器件性能的限制,给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研制及应用造成了一定的瓶颈,如何合理地构建并网系统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以提高系统输出功率,降低设备重量和成本,减少系统线路损耗,降低系统控制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并网发电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包括:风电机组、四端口变流器和并网变压器,其中,所述风电机组包括风轮和与所述风轮对应的电机,所述四端口变流器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第三整流器、逆变器和机械开关;所述风轮和所述与所述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压器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风轮和与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与第三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并网变压器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统一并网系统,由四套机械式选择开关组成切换开关,根据并网系统需求,通过切换开关的动作实现并网系统直流侧串联升压、并联汇流的不同功能,根据切换开关的不同工作状态,可以使系统工作于直流侧串联模式和直流侧并联模式,可以提高系统变流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或变流系统直流侧电压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汇集电流增加系统输出功率,网侧逆变器由三个减少为一个,降低了设备重量和成本,减少了系统线路损耗,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并网发电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械开关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第三单刀双掷开关和第四单刀双掷开关。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电机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风轮和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风轮和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机为单转子单绕组电机,第二电机为双绕组单转子电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整流器、所述第二整流器和所述第三整流器为全功率整流器,所述逆变器为全功率逆变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为永磁同步发电机,所述风轮为三叶片风轮。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机械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中风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具体可包括:风电机组101、四端口变流器102和并网变压器103,其中:
风电机组101包括风轮1011和与风轮1011对应的电机1012,四端口变流器102包括第一整流器1021、第二整流器1022、第三整流器1023、逆变器1024和机械开关1025。
风轮1011和与风轮对应的电机1012连接,风电机组101用于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交流电压信号U1和第一交流电流信号I1,通过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交流电压信号U2和第二交流电流信号I2,通过第三输出端输出第三交流电压信号U3和第三交流电流信号I3。其中,电机1012具体可为永磁同步发电机,风轮1011具体可为三叶片风轮。
风电机组10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第一整流器1021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10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第二整流器1022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101的第三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第三整流器102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器1021的输出正端通过直流母线与逆变器1024的输入正端连接,第一整流器1021的输出负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5的第一自由端201(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一并联固定端202(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逆变器1024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二整流器1022的输出正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5的第二自由端203(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二并联固定端204(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逆变器1024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一串联固定端205(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5的第二串联固定端206(如图2所示)连接,第二整流器1022的输出负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5的第三自由端207(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三并联固定端208(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1024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三整流器1023的输出正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5的第四自由端209(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四并联固定端210(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逆变器1024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三串联固定端211(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5的第四串联固定端212(如图2所示)连接,第三整流器1023的输出负端通过直流母线与逆变器1024的输入负端连接,逆变器1024的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并网变压器103连接。
机械开关1025的第一自由端201(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一并联固定端202(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5的第一串联固定端205(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5的第二自由端203(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二并联固定端204(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5的第二串联固定端206(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5的第三自由端207(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三并联固定端208(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5的第三串联固定端211(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5的第四自由端209(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5的第四并联固定端210(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5的第四串联固定端212(如图2所示),使系统共有并联连接(状态1,即图1中的1对应的端点被选择连接)和串联连接(状态2,即图1中的2对应的端点被选择连接)两种工作状态,根据并网系统需求,通过切换开关的动作实现并网系统直流侧串联升压、并联汇流的不同功能。其中,第一整流器1021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第二整流器1022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第三整流器1023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逆变器1024具体可为全功率逆变器。
第一整流器1021用于根据第一交流电压信号U1生成第一直流电压信号Ud1,以及根据第一交流电流信号I1生成第一直流电流信号Id1,第一整流器1021输出功率为P1,工作效率为η1,则:
第二整流器1022用于根据第二交流电压信号U2生成第二直流电压信号Ud2,以及根据第二交流电流信号I2生成第二直流电流信号Id2,第二整流器1022输出功率为P2,工作效率为η2,则:
第三整流器1023用于根据第三交流电压信号U3生成第三直流电压信号Ud3,以及根据第三交流电流信号I3生成第三直流电流信号Id3,第三整流器1023输出功率为P3,工作效率为η3,则:
第一整流器1021、第二整流器1022和第三整流器1023在直流侧进行连接,再与逆变器1024直流输入端连接,逆变器1024直流侧输入第四直流电压信号Ud4和第四直流电流信号Id4,其中机械开关通过切换可以实现以下两种工作状态:
机械开关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整流器1021、第二整流器1022和第三整流器1023在直流侧串联连接,第四直流电压信号Ud4和第四直流电流信号Id4可基于以下公式获得:
Id4=Id3=Id2=Id1
机械开关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整流器1021、第二整流器1022和第三整流器1023在直流侧并联连接,第四直流电压信号Ud4和第四直流电流信号Id4可基于以下公式获得:
Ud4=Ud3=Ud2=Ud1
逆变器1024用于根据第四直流电压信号Ud4生成第四交流电压信号U4,根据第四直流电流信号Id4生成第四交流电流信号I4,逆变器1024将第四交流电压信号U4和第四交流电流信号I4输入至并网变压器103。可选地,逆变器1024工作效率为η4,输出功率为P4,则: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风电机组101可以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如图3所示,风机可以包括第一风机中的第一风轮3011以及第二风机中的第二风轮3012,电机可以包括第一风机中的第一电机3021和第二风机中的第二电机3022,其中第一电机3021可以为单转子单绕组电机;第二电机3022可以为双绕组单转子电机,包括转子、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
第一风机中,第一风轮3011与第一电机3021(具体为第一风轮3011与第一电机3021的转子)连接,第一电机3021的输出端作为电机机组101的第一输出端,第一风轮3011在风力的作用下转动,带动第一电机3021的转子转动,使得第一电机3021在第一风轮3011带动第一电机3021的转子转动时,从输出端即风电机组101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交流电压信号U1和第一交流电流信号I1。
第二风机中,第二风轮3012与第二电机3022(具体为第二风轮3012与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连接,第二电机3022的第一输出端作为风电机组101的第二输出端,第二电机3022的第二输出端作为风电机组101的第三输出端。第二风轮3012在风力的作用下转动,带动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转动,使得第二电机3022,具体为第二电机3022中的第一定子绕组,在第二风轮3012带动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转动时,从第二电机3022的第一输出端即风电机组10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交流电压信号U2和第二交流电流信号I2,同时使得第二电机3022,具体为第二电机3022中的第二定子绕组,在第二风轮3012带动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转动时,从第二电机3022的第二输出端即风电机组101的第三输出端输出第三交流电压信号U3和第三交流电流信号I3。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风轮和与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与第三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与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并网变压器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由四套机械式选择开关组成切换开关,根据并网系统需求,通过切换开关的动作实现并网系统直流侧串联升压、并联汇流的不同功能,根据切换开关的不同工作状态,可以使系统工作于直流侧串联模式和直流侧并联模式,可以提高系统变流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或变流系统直流侧电压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汇集电流增加系统输出功率,网侧逆变器由三个减少为一个,降低了设备重量和成本,减少了系统线路损耗,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并网发电效率。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电机组、四端口变流器和并网变压器,其中,所述风电机组包括风轮和与所述风轮对应的电机,所述四端口变流器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第三整流器、逆变器和机械开关;
所述风轮和所述与所述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
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压器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开关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第三单刀双掷开关和第四单刀双掷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
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风轮和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风轮和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为单转子单绕组电机,第二电机为双绕组单转子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器、所述第二整流器和所述第三整流器为全功率整流器,所述逆变器为全功率逆变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永磁同步发电机,所述风轮为三叶片风轮。
CN202111248432.0A 2021-10-26 2021-10-26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Active CN1141232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8432.0A CN114123297B (zh) 2021-10-26 2021-10-26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8432.0A CN114123297B (zh) 2021-10-26 2021-10-26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3297A CN114123297A (zh) 2022-03-01
CN114123297B true CN114123297B (zh) 2023-11-07

Family

ID=80376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8432.0A Active CN114123297B (zh) 2021-10-26 2021-10-26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329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4566A (zh) * 2010-01-13 2010-06-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定子双绕组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377194A (zh) * 2010-08-12 2012-03-14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风力发电并网的切换系统及方法
CN107887924A (zh) * 2017-12-20 2018-04-06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机输电系统
CN108631355A (zh) * 2017-12-26 2018-10-09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变流器、电控系统和风电场输电系统
KR20190071261A (ko) * 2017-12-14 2019-06-24 제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풍력발전 시스템 및 그 운용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4566A (zh) * 2010-01-13 2010-06-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定子双绕组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377194A (zh) * 2010-08-12 2012-03-14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风力发电并网的切换系统及方法
KR20190071261A (ko) * 2017-12-14 2019-06-24 제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풍력발전 시스템 및 그 운용 방법
CN107887924A (zh) * 2017-12-20 2018-04-06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机输电系统
CN108631355A (zh) * 2017-12-26 2018-10-09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变流器、电控系统和风电场输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3297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5207B (zh) 低电压穿越智能功率控制单元及其应用
CN101860231A (zh) 一种大功率风力发电机专用三电平全功率变流器组
CN202395465U (zh) 一种大功率风力发电机专用三电平全功率变流器组
Luqman et al. Analysis of variable 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with PMSG and Vienna rectifier
CN114123297B (zh)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CN114123304B (zh) 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CN114123306B (zh) 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CN114123305B (zh) 一种单风轮双绕组电机直流串并联切换统一并网系统
CN114123301B (zh) 一种串列双风轮单电机直流串并联切换统一并网系统
CN113937814B (zh) 一种双风轮双电机直流串并联切换统一并网系统
CN114123296B (zh) 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CN114123308B (zh) 一种单风轮双绕组电机直流串并联切换统一并网系统
CN114123298B (zh) 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CN114123299B (zh) 一种串列双风轮双转子电机直流串并联切换统一并网系统
CN202218168U (zh) 交流驱动器
CN113937813B (zh) 一种双风轮双电机直流串并联切换统一并网系统
WO2022048185A1 (zh) 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4123303A (zh) 风力发电用三输入单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CN114123295A (zh) 直流串联四输入单输出统一并网风力发电系统
CN113915064A (zh) 直流并联四输入双输出统一并网风力发电系统
CN112821736A (zh) 盘式对转永磁水力发电机的机侧变流器谐波抑制方法、系统及介质
CN201966629U (zh) 低电压穿越智能功率控制单元
CN114123307A (zh) 直流串联三输入单输出统一并网风力发电系统
CN113915065A (zh) 直流并联四输入单输出统一并网风力发电系统
CN114123300A (zh) 一种单风轮双绕组电机直流串联统一并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