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0812A -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0812A
CN114120812A CN202010873083.0A CN202010873083A CN114120812A CN 114120812 A CN114120812 A CN 114120812A CN 202010873083 A CN202010873083 A CN 202010873083A CN 114120812 A CN114120812 A CN 114120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rotating shaft
piec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730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常亮
钟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7308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08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20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08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该转动机构包括:转轴;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通过该转轴转动连接;第一支撑部件,设置在该第一转动件上,该第一支撑部件与该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第二支撑部件,设置在该第二转动件上,该第二支撑部件与该第二转动件滑动连接;当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围绕该转轴转动时,该第一支撑部件沿该第一转动件的表面滑动,该第二支撑部件沿该第二转动件的表面滑动;其中,该第一支撑部件和该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轴线高于该转轴的转动轴线。通过虚拟转轴设计,使得转轴机构和柔性屏贴合,减小了时对柔性屏产生的拉扯,避免拉扯造成的柔性屏起拱。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折叠显示终端逐渐成为未来移动电子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折叠显示终端在展开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显示面积,提升观影效果。折叠显示终端在折叠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小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
其中,折叠显示终端至少包括:柔性显示屏和用于承载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折叠组件。
然而在折叠显示终端折弯的过程中,屏幕可能会反向起拱,或者手机长时间处于折叠状态时,屏会发生形变,再次展平时,屏会变成“M”型起拱,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解决了柔性屏拱起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动机构,转轴;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通过该转轴转动连接;第一支撑部件,设置在该第一转动件上,该第一支撑部件与该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第二支撑部件,设置在该第二转动件上,该第二支撑部件与该第二转动件滑动连接;当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围绕该转轴转动时,该第一支撑部件和该第二支撑部件随之转动,且该第一支撑部件沿该第一转动件的表面滑动,该第二支撑部件沿该第二转动件的表面滑动;其中,该第一支撑部件和该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轴线高于该转轴的转动轴线。由此,通过虚拟转轴设计,使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轴线高于该转轴的转动轴线,当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轴线和柔性屏在同一平面时,第一支撑部件、第二支撑部件、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在转动过程中可以同时和柔性屏贴合,减小了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转动时对柔性屏产生的拉扯,避免拉扯造成的柔性屏起拱。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支撑部件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位,该第二支撑部件包括第二转动连接部位,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和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呈圆弧形,其中,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和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所占用的圆心角均小于180°。由此,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和第二转动连接部位的圆心角小于180°,则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和第二转动连接部位的转动轴线高于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所在平面。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导向件,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包括第二导向件,该第一导向件和该第二导向件呈圆弧形,该第一导向件设置在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的外侧,该第二导向件设置在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的外侧,当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围绕该转轴转动时,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在该第一导向件内转动,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在该第二导向件内转动。由此,将第一转动连接部件设置在第一导向件内,以及将第二转动连接部件设置在第二导向件内,能够保护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件和第二转动连接部件。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与该转轴转动连接,该第一转动件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一导向件,该第二转动件的第一端与该转轴转动连接,该第二转动件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二导向件。由此,将第一导向件设置第一转动件远离转轴的一端,可以避免对第一转动件的转动产生干扰,同时将第二导向件设置第二转动件远离转轴的一端,可以避免对第二转动件的转动产生干扰。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支撑部件和该第二支撑部件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支撑部件的第一端靠近该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该第一支撑部件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该第二支撑部件的第一端靠近该第二转动件的第一端,该第二支撑部件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由此,实现了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绕虚拟轴转动。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转轴包括: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该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该第一连杆轴和该第二连杆轴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连杆轴的第一端和该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该第一连杆轴的第二端设有第一滑动销,该第二连杆轴的第一端与该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该第二连杆轴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滑动销,该第一支撑部件上设有第一滑槽,该第二支撑部件上设有第二滑槽,当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围绕该转轴转动时,该第一滑动销在该第一滑槽内滑动,该第二滑动销在该第二滑槽内滑动。由此,通过设置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可以控制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速度,避免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转动过快或过慢对柔性屏产生拉扯,进一步避免柔性屏起拱。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连杆轴和该第二连杆轴还包括:第三端;其中,该第一转动件上设有与该第一连杆轴的第三端适配的第一轨道,该第二转动件上设有与该第二连杆轴的第三端适配的第二轨道,当该第一转动件和该第二转动件围绕该转轴转动时,该第一连杆轴的第三端在该第一轨道内滑动,该第二连杆轴的第三端在该第二滑槽内滑动。由此,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分别插入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轨道中,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旋转转动轴线和在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的旋转转动轴线不同,第一转动件和第一连杆轴互为曲柄滑块机构,第二转动件和第二连杆轴互为曲柄滑块机构,通过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旋转,使得支撑部件和转动件的速度适配,避免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转动过快或过慢对柔性屏产生拉扯,进一步避免柔性屏起拱。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连杆轴和该第二连杆轴为Y形结构。由此,便于和转轴、转动件和支撑部件连接,组成曲柄滑块机构。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还包括: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以及所述第四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通过所述传动结构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杆轴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时,所述传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轴同步转动;或,当所述第二连杆轴驱动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时,所述传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带动第一连杆轴同步转动。由此,实现了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的同步。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三转动轴上的第三齿轮、套设在所述第四转动轴上的第四齿轮,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由此,实现了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的同步。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还包括:所述转轴还包括:导向外轴,所述导向外轴罩设于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其中,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的长度小于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相对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设置于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之间。由此,将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设置在导向外轴内,能够保护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的外侧面和所述导向外轴的内侧面围设成滑道;所述第一转动件上设有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转动件上设有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均位于所述滑道内;当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旋转件在所述滑道内绕所述第三转动轴转动,所述第二旋转件在所述滑道内绕所述第四转动轴转动。由此,使得实现了第一转动件可以绕第三转动轴旋转,以及第二转动件可以绕第四转动件旋转。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包括柔性屏,以及如上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柔性屏的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三区域与所述转轴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柔性屏所在平面。由此,采用上述转动机构的折叠显示终端受到的拉扯力更小,提高了柔性屏的平整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弯折过程示意图;
图1b为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展开过程示意图;
图2a为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弯折过程示意图;
图2b为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展开过程示意图;
图3为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3中折叠显示终端的弯折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图4中折叠显示终端的弯折过程示意图;
图5为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在弯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在弯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A-A剖视图;
图9为图8中折叠显示终端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图1a所示,折叠显示终端01包括柔性屏10。该柔性屏10可以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
AMOLED显示屏作为一种自发光显示屏,无需设置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BLM)。因此,当AM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采用柔性树脂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构成时,AMOLED显示屏能够具有可弯折的特性。
此外,如图1a所示,折叠显示终端01还包括用于承载柔性屏10的转动机构20。
该转动机构20包括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位于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之间的第三支撑部件203,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1一侧的第一转动件204、设置在第二支撑部件202一侧的第二转动件205。
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可以是壳体,也可以是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
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可以是门板,第一支撑部件201设置在第一转动件204上,并与第一转动件204滑动连接,第二支撑部件202设置在第二转动件205上,并与第二转动件205滑动连接,第三支撑部件203可以是中间板。
其中,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可以用于承载柔性屏10,使得柔性屏10在使用过程中尽量保持平整,并对柔性屏10的非显示面进行保护。
柔性屏10的一部分通过胶层30固定于第一转动件204上,一部分通过胶层30固定于第二转动件205上。该胶层30可以为涂覆胶水后形成的薄膜层,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胶层30的具体形式不进行限定。此外,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上还可以设置有其他的电子元件,例如,摄像头、耳机、听筒、按键、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上设置的其他电子元件不进行限定。
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可以分别沿折叠显示终端01的轴线进行旋转,从而带动柔性屏10折叠或者展开。
如图1a所示,柔性屏可以弯折和展平,其中,图1a为柔性屏从180°到0°的折叠过程,图1b为柔性屏从0°到180°的展平过程。
然而,在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不具备弯折特性的情况下,柔性屏10上与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通过胶层相连接的区域在折叠和展开时会受到拉扯力,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第三支撑部件203不能与柔性屏10完全贴合,使得柔性屏10与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第三支撑部件203相对的部分拱起,影响柔性屏的平整性。
如图1a所示,当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之间的夹角α为0°时,柔性屏10处于折叠状态。其中,由展平向折叠旋转的过程中,柔性屏10会向上弯曲,造成反向起拱。
或者,如图1b所示,当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之间的夹角α从0°增大至180°时,柔性屏10处于展开状态。其中,当柔性屏10长时间处于折叠状态时,会发生形变,再次展平时,柔性屏10会变成“M”型。
因此,在柔性屏10在折叠或展平的过程中,需使得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和柔性屏10贴合,避免柔性屏10起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图2b所示,可以将柔性屏10的一部分通过胶层30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201上,一部分通过胶层30固定于第二支撑部件202上。
然而,在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不具备弯折特性的情况下,柔性屏10上与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通过胶层相连接的区域在折叠和展开时会受到拉扯力,影响柔性屏10的平整性。
其中,如图3、图3a所示,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的转轴例如采用实心轴设计,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的转动轴线O距离柔性屏10较远,如果第一支撑部件201和柔性屏10贴合,旋转过程中,第一支撑部件201将拉扯柔性屏10向右运动,导致柔性屏10无法和第一转动件204贴合。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改进的转动机构。
如图4、图4a所示,该转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
还包括:第一转动件204、转轴200和第二转动件205。其中,第一转动件204通过转轴200和第二转动件205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1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件204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支撑部件202设置在第二转动件205的第一表面上,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1和所述第一转动件204滑动连接,第二支撑部件202和第二转动件205滑动连接。
当所述第一转动件204和所述第二转动件205围绕所述转轴200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202随之转动,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2沿所述第一转动件204的表面滑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202沿所述第二转动件205的表面滑动。
其中,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的转动轴线高于转轴200的转动轴线。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的转动轴线O'位于柔性屏10所在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的转动轴线采用虚拟轴设计,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的转动轴线O'位于柔性屏10所在平面,使得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在转动过程中可以同时和柔性屏10贴合,减小了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转动时对柔性屏10产生的拉扯力,避免拉扯造成的柔性屏10起拱。
本申请实施例对该虚拟轴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远离所述转轴200的一端设有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所述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所占用的圆心角小于180°,使得所述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的转动轴线高于所述转轴的转动轴线。
相应的,所述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包括圆弧形的导向件,所述圆弧形的导向件设置在所述转动连接部位的外侧,当所述第一转动件204和所述第二转动件205围绕所述转轴200转动时,所述转动连接部位在所述导向件内转动。
如图4所示,该第一支撑部件201和该第二支撑部件202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支撑部件201的第一端靠近该第一转动件204的第一端,该第一支撑部件201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该第二支撑部件202的第一端靠近该第二转动件205的第一端,该第二支撑部件202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
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和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呈圆弧形,其中,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和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所占用的圆心角均小于180°。
由此,实现了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绕虚拟轴转动。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的圆心角小于180°,则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的转动轴线高于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所在平面。
接着参考图4,该第一转动件204包括第一导向件2041,该第二转动件205包括第二导向件2051。
该第一转动件204和该第二转动件205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转动件204的第一端与该转轴200转动连接,该第一转动件204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一导向件2041,该第二转动件205的第一端与该转轴200转动连接,该第二转动件205的第二端设有该第二导向件2051。
该第一导向件2041和该第二导向件2051的内侧壁呈圆弧形,该第一导向件2041设置在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的外侧,该第二导向件2051设置在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的外侧,当该第一转动件204和该第二转动件205围绕该转轴200转动时,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在该第一导向件2041内转动,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在该第二导向件2051内转动。
由此,将第一导向件2041设置第一转动件204远离转轴200的一端,可以避免对第一转动件204的转动产生干扰,同时将第二导向件2051设置第二转动件205远离转轴200的一端,可以避免对第二转动件205的转动产生干扰。
此外,接着参考图4,该第一转动件204还包括第三导向件2042,该第二转动件205还包括第四导向件2052。
该第一转动件204和该第二转动件205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转动件204的第一端与该转轴200转动连接,该第一转动件204的第二端还设有该第三导向件2042,该第二转动件205的第一端与该转轴200转动连接,该第二转动件205的第二端还设有该第四导向件2052。
该第三导向件2042和该第四导向件2052的外侧壁呈圆弧形,该第三导向件2042设置在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的内侧,且外形与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的内圆弧相匹配。
该第四导向件2052设置在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的内侧,且外形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的内圆弧相匹配。
当该第一转动件204和该第二转动件205围绕该转轴200转动时,该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围绕该第三导向件2042内转动,该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围绕该第四导向件2052内转动。
上述第一导向件2041和第三导向件2042组成第一弧形槽2040,第二导向件2042和第四导向件围设成第二弧形槽2050,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位于该第一弧形槽2040内,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位于该第二弧形槽2050内。
其中,所述第一弧形槽2040和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的外形相匹配,所述第二弧形槽2050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50的外形相匹配。
当所述第一转动件204和所述第二转动件205围绕所述转轴200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在所述第一弧形槽2040内沿所述第一弧形槽2040滑动,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在所述第二弧形槽2050内沿所述第二弧形槽2050滑动。
由此,将第一转动连接部位2011位于该第一弧形槽2040内,第二转动连接部位2021位于该第二弧形槽2050内,能够保护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件20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件2021。
在上述实施例中,即使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可以和柔性屏10贴合,在柔性屏10在由展平向折叠旋转的过程中,还要为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提供足够的避让空间,使得柔性屏10有向下弯曲的空间,避免其向上弯曲,造成反向起拱。这是柔性屏10不反向起拱的必要条件。
其次,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也不能避让过慢或避让过快,否则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之间的柔性屏10起拱或被拉扯。
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避让过慢会导致柔性屏10起拱。
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避让过快会导致柔性屏10被拉扯。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转动机构进行进一步改进,使得第一支撑部件201、第二支撑部件202的避让速度可调。
如图7、图8、图9所示,该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杆轴206和第二连杆轴207,该第一连杆轴206和该第二连杆轴207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连杆轴206的第一端和该转轴200的第一转动轴2001转动连接,该第一连杆轴206的第二端设有第一滑动销2061,该第二连杆轴207的第一端与该转轴200的第二转动轴2002转动连接,该第二连杆轴207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滑动销2071,该第一支撑部件201上设有2012,该第二支撑部件202上设有第二滑槽2022,当该第一转动件204和该第二转动件205围绕该转轴200转动时,该第一滑动销2061在该2012内滑动,该第二滑动销2071在该第二滑槽2022内滑动。由此,通过设置第一连杆轴206和第二连杆轴207,可以控制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的转动速度,避免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转动过快或过慢对柔性屏产生拉扯,进一步避免柔性屏起拱。
接着参考图7、图8、图9,该第一连杆轴206和该第二连杆轴207还包括:第三端;其中,该第一转动件204上设有与该第一连杆轴206的第三端适配的第一轨道2043,该第二转动件205上设有与该第二连杆轴207的第三端适配的第二轨道2053,当该第一转动件204和该第二转动件205围绕该转轴200转动时,该第一连杆轴206的第三端在该第一轨道2043内滑动,该第二连杆轴207的第三端在该第二轨道2053内滑动。
由此,第一连杆轴206和第二连杆轴207分别插入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的轨道中,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的旋转转动轴线和在第一连杆轴206和第二连杆轴207的旋转转动轴线不同。
如图9所示,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一连杆轴206互为曲柄滑块机构,第二转动件205和第二连杆轴207互为曲柄滑块机构。
通过第一转动件204和第二转动件205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连杆轴206和第二连杆轴207旋转,使得支撑部件和转动件的速度适配,避免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转动过快或过慢对柔性屏产生拉扯,进一步避免柔性屏起拱。
其中,该第一连杆轴206和该第二连杆轴207为Y形结构。由此,便于和转轴200、转动件和支撑部件连接,组成曲柄滑块机构。
本申请实施例对转轴20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请参考图4、图7、图8,该转轴200包括:第一转动轴2001和第二转动轴2002、第三转动轴2003和第四转动轴2004,第三支撑部件203和导向外轴2005。
其中,第三支撑部件203和导向外轴2005共同围设成腔体。
第一转动轴2001和第二转动轴2002、第三转动轴2003和第四转动轴2004均位于所述第三支撑部件203和导向外轴2005围设的腔体中,第一转动轴2001和第二转动轴2002、第三转动轴2003和第四转动轴2004例如并列设置。
所述导向外轴2005罩设于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其中,所述第三转动轴2003和所述第四转动轴2004的长度小于所述导向外轴2005长度,所述导向外轴2005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相对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转动轴2003和所述第四转动轴2004设置于所述导向外轴2005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导向外轴2005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之间。
由此,将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设置在导向外轴2005内,能够保护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
所述第三转动轴2003和所述第四转动轴2004的外侧面和所述导向外轴2005的内侧面围设成滑道。
所述第一转动件204上设有第一旋转件2044,所述第二转动件205上设有第二旋转件2054,所述第一旋转件2044和所述第二旋转件2054均位于所述滑道内。
当所述第一转动件204和所述第二转动件205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旋转件2044在所述滑道内绕所述第三转动轴2003转动,所述第二旋转件2054在所述滑道内绕所述第四转动轴2004转动。由此,使得第一转动件可以绕第三转动轴旋转,以及第二转动件可以绕第四转动轴旋转。
第一连杆轴206与第一转动轴2001连接,第二连杆轴207与第二转动轴2002连接。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连杆轴206与第二连杆轴207转动不同步时,例如当第一转动件204转动,第二转动件205不动时,第一转动件204与第二转动件205对柔性屏的拉扯力不同,容易使得柔性屏向一侧偏移,影响柔性屏与转动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轴2001和所述第三转动轴2003、所述第三转动轴2003和所述第四转动轴2004、以及所述第四转动轴2004和所述第二转动轴2002通过所述传动结构连接;
当所述第一连杆轴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轴2001转动时,所述传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转动轴2002转动,带动第二连杆轴同步转动。
或,当所述第二连杆轴驱动所述第二转动轴2002转动时,所述传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2001转动,带动第一连杆轴同步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传动机构包括:
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2001上的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三转动轴2003上的第三齿轮、套设在所述第四转动轴2004上的第四齿轮,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2002上的第二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由此,实现了第一转动轴2001、第三转动轴2003、第四转动轴2004以及第二转动轴2002的同步转动。
下面以第一连杆轴为例对该转动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当第一连杆轴206转动时,第一齿轮随之围绕第一转动轴2001转动,同时,通过齿轮的啮合作用,可以将第一齿轮的运动和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第二齿轮,使得第二齿轮获得转速和扭矩,进而带动第一连杆轴206随第二齿轮的转动而转动。由此,实现了第一连杆轴206和第二连杆轴207的同步运动,提高了柔性屏与转动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可以通过齿轮的啮合作用为转动机构的展开和折叠传递扭矩,实现了第一连杆轴206和第二连杆轴207的同步运动,进而实现了转轴200两侧的柔性屏的同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
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
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第一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件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
第二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滑动连接;
当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随之转动,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沿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表面滑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沿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表面滑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轴线高于所述转轴的转动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位,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包括第二转动连接部位,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呈圆弧形,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所占用的圆心角均小于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包括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位的外形相匹配,所述第二弧形槽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的外形相匹配,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槽内,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二弧形槽内,当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位在所述第一弧形槽内沿所述第一弧形槽滑动,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在所述第二弧形槽内沿所述第二弧形槽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二弧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位,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杆轴和第二连杆轴,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连杆轴和所述第二连杆轴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轴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轴的第二端设有第一滑动销,所述第二连杆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轴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滑动销,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上设有第二滑槽,当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滑动销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销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轴和所述第二连杆轴还包括:第三端;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杆轴的第三端适配的第一轨道,所述第二转动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杆轴的第三端适配的第二轨道,当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杆轴的第三端在所述第一轨道内滑动,所述第二连杆轴的第三端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轴和所述第二连杆轴为Y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还包括: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
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以及所述第四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均通过传动结构连接;
当所述第一连杆轴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时,所述传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轴同步转动;
或,当所述第二连杆轴驱动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时,所述传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带动第一连杆轴同步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三转动轴上的第三齿轮、套设在所述第四转动轴上的第四齿轮,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第二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还包括:导向外轴,所述导向外轴罩设于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
其中,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的长度小于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相对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设置于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导向外轴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四转动轴的外侧面和所述导向外轴的内侧面围设成滑道;
所述第一转动件上设有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转动件上设有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均位于所述滑道内;
当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旋转件在所述滑道内绕所述第三转动轴转动,所述第二旋转件在所述滑道内绕所述第四转动轴转动。
13.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柔性屏的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三区域与所述转轴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柔性屏所在平面。
CN202010873083.0A 2020-08-26 2020-08-26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Pending CN1141208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3083.0A CN114120812A (zh) 2020-08-26 2020-08-26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3083.0A CN114120812A (zh) 2020-08-26 2020-08-26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0812A true CN114120812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7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73083.0A Pending CN114120812A (zh) 2020-08-26 2020-08-26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08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17959A1 (zh)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WO2020258887A1 (zh) 柔性屏的支撑装置、可折叠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13833741B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JP7007490B2 (ja) 折り畳み式支持装置及び折り畳み式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
CN111833748B (zh) 柔性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22152135A9 (zh) 折叠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EP3739561B1 (en) Screen body support device and foldable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196033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P4207142A1 (en) Foldable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134579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237852A1 (zh) 显示装置
CN111510538A (zh) 显示装置
CN212278267U (zh) 显示装置
CN211123830U (zh)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CN216768861U (zh) 可伸缩柔性屏的驱动装置及包含其的可伸缩柔性屏
CN112652248B (zh) 一种折叠显示面板及折叠显示装置
CN113645328B (zh) 电子设备
WO2023125645A1 (zh) 电子设备
WO2023125593A1 (zh) 电子设备
WO2023125596A1 (zh) 电子设备
CN115539490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4120812A (zh) 转动机构和折叠显示终端
CN113938543A (zh) 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CN114373383A (zh) 可折叠显示设备
CN113838367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