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0981A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0981A
CN114110981A CN202111417546.3A CN202111417546A CN114110981A CN 114110981 A CN114110981 A CN 114110981A CN 202111417546 A CN202111417546 A CN 202111417546A CN 114110981 A CN114110981 A CN 1141109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dehumidification
heat exchange
temperature
exchang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175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振坤
李金波
杜顺开
黄剑云
高卓贤
刘步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175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109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10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09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所述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获取新风温度;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进行新风换气的过程中,通过获取新风温度的方式来判断除湿再热和除湿降温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对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从可准确地判断新风控制需求,使进行节能控制的时机更准确。

Description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热管循环效果受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的压力差影响,当压力差足够时,冷媒循环流速高,换热效果强,反之效果差。而蒸发压力与新风进风温度相关,冷凝压力与除湿后温度相关,而且热管再热后的温度低于新风进风温度,因此在新风进风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热管的再热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并且,除了除湿再热的需求之外,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有除湿降温的需求,现有的方案无法准确地判断新风控制需求,存在节能控制的时机不准确的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如何准确地判断新风控制需求,使进行节能控制的时机更准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新风组件和除湿换热组件;
所述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所述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
获取新风温度;
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
可选地,所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风机,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包括:热管蒸发器、除湿换热器以及热管冷凝器,所述热管蒸发器、所述除湿换热器和所述热管冷凝器依次设置在新风风道内;
所述控制所述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包括:
开启所述新风风机,使新风在所述新风风道内依次经过所述热管蒸发器、所述除湿换热器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后进入室内。
可选地,所述除湿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压缩机、电磁阀以及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第一端与所述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磁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第二端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热管冷凝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热管蒸发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热管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包括: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一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二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在所述新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通过第一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包括:
开启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泵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可选地,所述通过第二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包括:
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还包括:
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并开启所述电磁阀,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或,
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关闭节流,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可选地,所述除湿换热组件还包括再热换热器,所述再热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并位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下游;
所述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还包括: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开启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泵循环,所述除湿换热器制冷,所述再热换热器制热,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控制装置,所述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新风换气模块,用于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新风温度;
状态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中,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所述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获取新风温度;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进行新风换气的过程中,通过获取新风温度的方式来判断除湿再热和除湿降温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对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从可准确地判断新风控制需求,使进行节能控制的时机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新风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第一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第二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第三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第四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整体逻辑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372947320000041
Figure BDA000337294732000005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新风设备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新风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按键,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新风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新风设备控制程序。
在图1所示的新风设备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外网,与其他网络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用户设备,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本发明设备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新风设备控制程序,并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基于上述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实施例。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新风组件和除湿换热组件;
所述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所述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为新风设备,所述新风设备可以包括新风机或者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还可包括其他具有新风功能的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以新风设备为新风机为例进行说明。新风除湿模式包括新风制冷除湿模式和新风制热除湿模式。在新风制冷除湿模式下,新风设备向室内送风的送风温度低于新风温度;在新风制热除湿模式下,新风设备的送风温度高于新风温度。本申请以新风制冷除湿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新风设备具体可为具有新风除湿再热功能的热管新风机,该热管新风机可通过将热管冷凝器布置在冷源的前后,新风先经过热管蒸发器吸热降温,然后经过冷源进一步除湿降温,然后再经过热管冷凝器加热升温送入室内。其中,热管蒸发器从高温新风吸热将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压差进入热管冷凝器中,并经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受到在节流部件流动产生的虹吸作用,流入热管蒸发器完成热管循环。除此之外,上述热管新风机还可具有新风除湿降温等功能,也可具有其他更多的功能,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可参照图3,图3为第一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该热管新风机可包括新风组件、除湿换热组件等部件,新风组件可包括图中的新风风机9,除湿换热组件可包括图3中的热管蒸发器7、除湿换热器8以及热管冷凝器5。
并且,除此之外,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第一节流部件6以及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节流部件6分别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一端和热管蒸发器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支路的两端分别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一端和热管蒸发器7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支路可以包括:管路和第二单向阀3,第一支路的连接关系可为:第二单向阀3的第一端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支路可以包括:第一压缩机1、电磁阀4以及第一单向阀2,第一压缩机4的第一端与第一单向阀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单向阀2的第二端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第二端与电磁阀4的第一端连接,电磁阀4的第二端与热管蒸发器7的第二端连接。
热管新风机还可包括连通室内和室外的新风风道,热管蒸发器7、除湿换热器8、热管冷凝器5以及新风风机9依次设置在热管新风机的新风风道内,新风可在新风风道内依次经过这些部件,从而达到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者除湿降温的效果。其中,除湿换热器8内的冷源可以是水或冷媒,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压缩机可为用于对冷媒做功和制冷循环提供动力的装置,将低压冷媒压缩成高温冷媒。节流部件可为用于对冷媒节流降压的装置。换热器可为用于冷媒和空气换热的装置,通过不同温度冷媒对空气降温除湿或升温再热。风机可为用于对空气做功和空气循环提供动力的装置,室外风机使室外空气与换热器对流换热,新风风机使新风与换热器对流换热。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可用于使冷媒在管路中单向流通。
可以理解的是,除湿指冷媒低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露点温度,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的处理过程。再热指冷媒高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温度,对空气进行升温再热的处理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热管循环:蒸发器的液态冷媒从新风吸热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压差下进入低压的冷凝器中,冷凝器的气态冷媒对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散热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受到在节流部件流动产生的虹吸作用,流入蒸发器完成热管循环。热泵循环:蒸发器的液态冷媒从新风吸热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经过第一压缩机做工增压升温,冷凝器的气态冷媒对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散热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部件节流降压,流入蒸发器吸热完成热泵循环。
在具体实现中,还可参照图4,图4为第二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图4中的再热换热器10,该再热换热器10可设置在新风风道中的新风风机9与热管冷凝器5之间。其中,再热换热器可以使用电加热,或冷媒加热,或热水加热,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和图4的热管新风机系统中,除湿换热器8可设置在相同的位置,也可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只要将除湿换热器8在新风风道中设置在热管冷凝器5与新风风机9之间即可,本实施例对其具体位置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可参照图5,图5为第三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除湿换热器8和再热换热器10可以组合成热泵系统,结构形态优选图5所示的系统原理。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图5中的再热换热器10、第二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换热器13、第二节流部件14、第三节流部件15以及室外风机16。
按照图5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在除湿换热器8上设置两个接口,并在再热换热器10上也设置两个接口,将再热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与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13的第一端连接,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连接,将再热换热器10的第二接口与第三节流部件15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三节流部件15的第二端与除湿换热器8的第一接口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连接,并将第二压缩机11的两端也分别与四通阀连接。
其中,对于四通阀12的连接情况具体可为: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一端与四通阀12的第二端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12的第三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四端连接。可将室外风机1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3外部的一定区域内,通过室外风机16来对室外换热器13内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可通过控制第二节流部件14关闭节流,第三节流部件15开启节流的方式,使热泵系统具备除湿再热功能,与热管系统组合后调温范围更广。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除湿换热组件可包括热管系统和热泵系统,热管系统包括:除湿换热组件可包括热管蒸发器7、除湿换热器8、热管冷凝器5、电磁阀4、第一压缩机1、第一节流部件6、第一单向阀2以及第二单向阀3,热泵系统可包括除湿换热器8、再热换热器10、第二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换热器13、第二节流部件14、第三节流部件15以及室外风机16,从而将热管和热泵集成为一套系统,可以通过热管循环的自然能源再热,也可开启热泵除湿再热,降低系统功耗。通过集成的系统,可以解决常规热管系统低温再热温升小,应用范围窄的问题,并解决常规热泵系统再热温升高,应用范围窄的问题。通过热管和热泵可切换系统,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通过检测判断新风温度,使制冷或制热全工况均能进行节能的运行控制。
进一步地,可参照图6,图6为第四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除湿换热器8可以通过低温冷媒除湿,结构形态优选图6所示的系统原理。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图6中的第二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换热器13、第二节流部件14以及室外风机16。
按照图6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在除湿换热器8上设置两个接口,可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与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13的第一端连接,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12连接,并将第二压缩机11的两端也分别与四通阀连接。
其中,对于四通阀12的连接情况具体可为: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一端与四通阀12的第二端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12的第三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四端连接。可将室外风机1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3外部的一定区域内,通过室外风机16来对室外换热器13内的冷媒进行换热。
应当理解的是,在热管新风机进入新风除湿模式的情况下,除湿换热器8制冷除湿运行,可通过开启新风风机的方式,使新风经新风风道进入室内。
步骤S20,获取新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新风温度可以包括新风进风温度和室外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以新风温度为新风进风温度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新风进风温度指的是新风进口处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设备可包括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一般可将新风进口设置在室外,将新风出口设置在室内,从而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室内,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因此,本步骤具体可为检测新风设备的新风进口的新风温度,其中,可在新风进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检测新风温度,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来检测新风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新风温度为室外温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室外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温度,并将室外温度作为新风温度。
步骤S30,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季节、天气的原因,室外环境的温度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例如,夏季室外环境温度较高、冬季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等。在使用新风机的新风除湿模式时,可通过对新风温度进行检测的方式来判断除湿再热和除湿降温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对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如果存在除湿再热的需求,则控制除湿换热组件进行除湿再热,如果存在除湿降温的需求,则控制除湿换热组件进行除湿降温,从而可使节能控制的时机更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进行新风换气的过程中,通过获取新风温度的方式来判断除湿再热和除湿降温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对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从可准确地判断新风控制需求,使进行节能控制的时机更准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基于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所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风机,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包括:热管蒸发器、除湿换热器以及热管冷凝器,所述热管蒸发器、所述除湿换热器和所述热管冷凝器依次设置在新风风道内;
所述步骤S10,包括:
步骤S101,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开启所述新风风机,使新风在所述新风风道内依次经过所述热管蒸发器、所述除湿换热器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后进入室内,进行新风换气。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风道中除了可设置上述部件之外,还可将新风风机也设置在新风风道内,其中,可将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内并位于热管冷凝器的下游,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基于图3和图6所示的热管新风机,在热管新风机进入新风除湿模式时,可打开新风风机6,以使新风在新风风道内先经过热管蒸发器7,再经过除湿换热器8,再经过热管冷凝器5,最后进入室内,从而进行新风换气。
应当理解的是,基于图4和图5所示的热管新风机,在热管新风机进入新风除湿模式时,可打开新风风机6,以使新风在新风风道内先经过热管蒸发器7,再经过除湿换热器8,再经过热管冷凝器5,再经过再热换热器10,通过再热换热器10对新风进行进一步的换热,最后进入室内,从而进行新风换气。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可通过上述新风组件以及除湿换热组件的设置,使新风依次经过上述这些部件,从而达到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者除湿降温的效果,提高了新风的舒适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基于第二实施例提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包括:
步骤S301,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一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应当理解的是,本方案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和除湿再热的节能控制。可检测新风温度Tj,并查找对应的第一温度阈值T1和第二温度阈值T2,其中,T1>T2。可通过分别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和第二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的方式来确定除湿再热需求和除湿降温需求。
在具体实现中,可同时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和第二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也可先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进行比较,再将新风温度Tj与第二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也可先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再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进行比较,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在Tj<T1、且Tj<T2时,判定需要除湿再热,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一控制方式对除湿换热组件的状态进行调整,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控制方式具体可为:开启第一压缩机和电磁阀,并开启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泵循环,以控制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步骤S302,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二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应当理解的是,在Tj<T1、且Tj≥T2时,判定需要除湿再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二控制方式对除湿换热组件的状态进行调整,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控制方式具体可为:开启除湿换热器,关闭第一压缩机和电磁阀,并开启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管循环,以控制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步骤S303,在所述新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应当理解的是,在Tj≥T1时,判定需要除湿降温,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三控制方式对除湿换热组件的状态进行调整,以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控制方式具体可为:关闭第一压缩机,开启电磁阀或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关闭节流,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即第三控制方式可为以下两种控制方式中的任意一种:1、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并开启所述电磁阀,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2、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关闭节流,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可以理解的是,在电磁阀开启的情况下,会将冷媒分流,使冷媒回到压缩机,而压缩机又是关闭的,所以冷媒会聚集在压缩机内部,从而中断热管循环。
在一实施例中,可参照图9,图9为整体逻辑示意图,可先将Tj与T1进行比较,判断除湿降温和除湿再热需求,若Tj≥T1,判断新风温度高,需要除湿降温,通过控制第一压缩机1关闭,电磁阀4打开,或节流部件6关闭,来中断热管循环,进行高效的除湿降温运行。若Tj<T1,需要除湿再热,进一步与T2比较,若Tj≥T2,判断新风温度中,需要开启热管循环再热,通过控制第一压缩机1关闭,电磁阀4关闭,节流部件6打开,来形成热管循环,进行高效的除湿再热运行。若Tj<T2,判断新风温度低,需要开启热泵循环除湿再热,通过控制第一压缩机开启,电磁阀4关闭,节流部件6打开,来形成热泵循环,进行高效除湿再热运行。阈值T1优选10~40℃之间某一范围或某一值,阈值T2优选10~40℃之间某一范围或某一值,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其中T1>T2。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阈值T1为35℃,阈值T2为25℃为例进行说明。例1,用户设定除湿模式,当新风温度32℃,需要除湿再热,关闭电磁阀4和第一压缩机1,打开节流部件6节流,形成热管循环,新风经过热管蒸发器7降温至27℃,后经过除湿系统8进一步降温至12℃,经过热管冷凝器5加热至17℃送入室内。例2,用户设定除湿模式,当新风温度20℃,需要除湿再热,关闭除湿换热器8,打开电磁阀4和第一压缩机1,打开节流部件6节流,形成热泵循环,新风经过热泵蒸发器7降温至12℃,经过热管冷凝器5加热至25℃送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可根据新风温度与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确定除湿降温和除湿再热的需求,进而采用合适的控制方式来对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使进一步提高了节能控制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换热组件还包括再热换热器,再热换热器设置在新风风道内并位于热管冷凝器的下游;
所述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还包括: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开启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泵循环,所述除湿换热器制冷,所述再热换热器制热,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如此,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再热换热器制热,能够避免新风设备的送风温度过低。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的步骤。
由于本存储介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参照图1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控制装置,所述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新风换气模块100,用于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新风设备具体可为具有新风除湿再热功能的热管新风机,该热管新风机可通过将热管冷凝器布置在冷源的前后,新风先经过热管蒸发器吸热降温,然后经过冷源进一步除湿降温,然后再经过热管冷凝器加热升温送入室内。其中,热管蒸发器从高温新风吸热将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压差进入热管冷凝器中,并经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受到在节流部件流动产生的虹吸作用,流入热管蒸发器完成热管循环。除此之外,上述热管新风机还可具有新风除湿降温等功能,也可具有其他更多的功能,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可参照图3,图3为第一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该热管新风机可包括新风组件、除湿换热组件等部件,新风组件可包括图中的新风风机9,除湿换热组件可包括图3中的热管蒸发器7、除湿换热器8以及热管冷凝器5。
并且,除此之外,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第一节流部件6以及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节流部件6分别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一端和热管蒸发器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支路的两端分别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一端和热管蒸发器7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支路可以包括:管路和第二单向阀3,第一支路的连接关系可为:第二单向阀3的第一端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支路可以包括:第一压缩机1、电磁阀4以及第一单向阀2,第一压缩机4的第一端与第一单向阀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单向阀2的第二端与热管冷凝器5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第二端与电磁阀4的第一端连接,电磁阀4的第二端与热管蒸发器7的第二端连接。
热管新风机还可包括连通室内和室外的新风风道,热管蒸发器7、除湿换热器8、热管冷凝器5以及新风风机9依次设置在热管新风机的新风风道内,新风可在新风风道内依次经过这些部件,从而达到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者除湿降温的效果。其中,除湿换热器8内的冷源可以是水或冷媒,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压缩机可为用于对冷媒做功和制冷循环提供动力的装置,将低压冷媒压缩成高温冷媒。节流部件可为用于对冷媒节流降压的装置。换热器可为用于冷媒和空气换热的装置,通过不同温度冷媒对空气降温除湿或升温再热。风机可为用于对空气做功和空气循环提供动力的装置,室外风机使室外空气与换热器对流换热,新风风机使新风与换热器对流换热。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可用于使冷媒在管路中单向流通。
可以理解的是,除湿指冷媒低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露点温度,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的处理过程。再热指冷媒高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温度,对空气进行升温再热的处理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热管循环:蒸发器的液态冷媒从新风吸热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压差下进入低压的冷凝器中,冷凝器的气态冷媒对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散热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受到在节流部件流动产生的虹吸作用,流入蒸发器完成热管循环。热泵循环:蒸发器的液态冷媒从新风吸热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经过第一压缩机做工增压升温,冷凝器的气态冷媒对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散热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部件节流降压,流入蒸发器吸热完成热泵循环。
在具体实现中,还可参照图4,图4为第二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图4中的再热换热器10,该再热换热器10可设置在新风风道中的新风风机9与热管冷凝器5之间。其中,再热换热器可以使用电加热,或冷媒加热,或热水加热,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和图4的热管新风机系统中,除湿换热器8可设置在相同的位置,也可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只要将除湿换热器8在新风风道中设置在热管冷凝器5与新风风机9之间即可,本实施例对其具体位置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可参照图5,图5为第三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除湿换热器8和再热换热器10可以组合成热泵系统,结构形态优选图5所示的系统原理。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图5中的再热换热器10、第二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换热器13、第二节流部件14、第三节流部件15以及室外风机16。
按照图5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在除湿换热器8上设置两个接口,并在再热换热器10上也设置两个接口,将再热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与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13的第一端连接,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连接,将再热换热器10的第二接口与第三节流部件15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三节流部件15的第二端与除湿换热器8的第一接口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连接,并将第二压缩机11的两端也分别与四通阀连接。
其中,对于四通阀12的连接情况具体可为: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一端与四通阀12的第二端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12的第三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四端连接。可将室外风机1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3外部的一定区域内,通过室外风机16来对室外换热器13内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可通过控制第二节流部件14关闭节流,第三节流部件15开启节流的方式,使热泵系统具备除湿再热功能,与热管系统组合后调温范围更广。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除湿换热组件可包括热管系统和热泵系统,热管系统包括:除湿换热组件可包括热管蒸发器7、除湿换热器8、热管冷凝器5、电磁阀4、第一压缩机1、第一节流部件6、第一单向阀2以及第二单向阀3,热泵系统可包括除湿换热器8、再热换热器10、第二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换热器13、第二节流部件14、第三节流部件15以及室外风机16,从而将热管和热泵集成为一套系统,可以通过热管循环的自然能源再热,也可开启热泵除湿再热,降低系统功耗。通过集成的系统,可以解决常规热管系统低温再热温升小,应用范围窄的问题,并解决常规热泵系统再热温升高,应用范围窄的问题。通过热管和热泵可切换系统,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通过检测判断新风温度,使制冷或制热全工况均能进行节能的运行控制。
进一步地,可参照图6,图6为第四种热管新风机系统原理示意图,除湿换热器8可以通过低温冷媒除湿,结构形态优选图6所示的系统原理。除湿换热组件还可包括图6中的第二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换热器13、第二节流部件14以及室外风机16。
按照图6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在除湿换热器8上设置两个接口,可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与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节流部件14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13的第一端连接,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12连接,并将第二压缩机11的两端也分别与四通阀连接。
其中,对于四通阀12的连接情况具体可为:将室外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一端与四通阀12的第二端连接,将除湿换热器8的第二接口与四通阀12的第三端连接,将第二压缩机11的第二端与四通阀12的第四端连接。可将室外风机1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3外部的一定区域内,通过室外风机16来对室外换热器13内的冷媒进行换热。
应当理解的是,在热管新风机进入新风除湿模式的情况下,除湿换热器8制冷除湿运行,可通过开启新风风机的方式,使新风经新风风道进入室内。
数据获取模块200,用于获取新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新风温度可以包括新风进风温度和室外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以新风温度为新风进风温度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新风进风温度指的是新风进口处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设备可包括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一般可将新风进口设置在室外,将新风出口设置在室内,从而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室内,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因此,本步骤具体可为检测新风设备的新风进口的新风温度,其中,可在新风进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检测新风温度,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来检测新风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新风温度为室外温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室外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温度,并将室外温度作为新风温度。
状态调节模块300,用于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季节、天气的原因,室外环境的温度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例如,夏季室外环境温度较高、冬季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等。在使用新风机的新风除湿模式时,可通过对新风温度进行检测的方式来判断除湿再热和除湿降温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对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如果存在除湿再热的需求,则控制除湿换热组件进行除湿再热,如果存在除湿降温的需求,则控制除湿换热组件进行除湿降温,从而可使节能控制的时机更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进行新风换气的过程中,通过获取新风温度的方式来判断除湿再热和除湿降温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对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从可准确地判断新风控制需求,使进行节能控制的时机更准确。
在本发明所述新风设备控制装置的其他实施例或具体实现方法可参照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估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估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智能设备(可以是手机,估算机,新风设备,或者网络新风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新风组件和除湿换热组件;
所述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所述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
获取新风温度;以及
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风机,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包括:热管蒸发器、除湿换热器以及热管冷凝器,所述热管蒸发器、所述除湿换热器和所述热管冷凝器依次设置在新风风道内;
所述控制所述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包括:
开启所述新风风机,使新风在所述新风风道内依次经过所述热管蒸发器、所述除湿换热器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后进入室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换热组件还包括:节流部件以及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节流部件分别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热管蒸发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热管蒸发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电磁阀,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第一端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第二端与所述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磁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热管蒸发器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包括: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一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二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在所述新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一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包括:
开启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泵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二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包括:
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包括:
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并开启所述电磁阀,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或,
开启所述除湿换热器,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关闭节流,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换热组件还包括再热换热器,所述再热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并位于所述热管冷凝器的下游;
所述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还包括: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开启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电磁阀,并开启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形成热泵循环,所述除湿换热器制冷,所述再热换热器制热,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8.一种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新风换气模块,用于在所述新风设备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控制新风组件进行新风换气;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新风温度;
状态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新风温度调整除湿换热组件的运行状态,以使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除湿降温。
9.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CN202111417546.3A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1109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7546.3A CN114110981A (zh)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7546.3A CN114110981A (zh)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0981A true CN114110981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73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17546.3A Pending CN114110981A (zh)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10981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2938A (ja) * 1994-06-02 1996-02-16 Lg Electronics Inc 空気調和機の除湿装置及び方法
KR20040069616A (ko) * 2003-01-30 2004-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기의 재열 제습 운전방법
JP2004293941A (ja) * 2003-03-27 2004-10-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1995062A (zh) * 2010-11-09 2011-03-30 帝思迈环境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的调湿新风热泵
CN203364317U (zh) * 2013-07-31 2013-12-25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空调一体机
WO2014118871A1 (ja) * 2013-01-29 2014-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3994504A (zh) * 2013-02-17 2014-08-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除湿机
CN106931554A (zh) * 2017-03-09 2017-07-07 江西清华泰豪三波电机有限公司 一体化节能型除湿机组
CN110925871A (zh) * 2018-09-15 2020-03-27 陈俐 一种自平衡恒温除湿空调系统
CN112254209A (zh) * 2020-11-05 2021-01-22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管制冷凝再热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2457189U (zh) * 2020-06-15 2021-02-02 广州同方瑞风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热回收功能的mau空调机组
CN113294900A (zh) * 2020-09-29 2021-08-24 南京三尼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末端可变额定功率的变频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3669860A (zh) * 2021-07-29 2021-11-19 中洁环境科技(西安)集团有限公司 热泵型新风一体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2938A (ja) * 1994-06-02 1996-02-16 Lg Electronics Inc 空気調和機の除湿装置及び方法
KR20040069616A (ko) * 2003-01-30 2004-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기의 재열 제습 운전방법
JP2004293941A (ja) * 2003-03-27 2004-10-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1995062A (zh) * 2010-11-09 2011-03-30 帝思迈环境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的调湿新风热泵
WO2014118871A1 (ja) * 2013-01-29 2014-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3994504A (zh) * 2013-02-17 2014-08-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除湿机
CN203364317U (zh) * 2013-07-31 2013-12-25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空调一体机
CN106931554A (zh) * 2017-03-09 2017-07-07 江西清华泰豪三波电机有限公司 一体化节能型除湿机组
CN110925871A (zh) * 2018-09-15 2020-03-27 陈俐 一种自平衡恒温除湿空调系统
CN212457189U (zh) * 2020-06-15 2021-02-02 广州同方瑞风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热回收功能的mau空调机组
CN113294900A (zh) * 2020-09-29 2021-08-24 南京三尼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末端可变额定功率的变频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2254209A (zh) * 2020-11-05 2021-01-22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管制冷凝再热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669860A (zh) * 2021-07-29 2021-11-19 中洁环境科技(西安)集团有限公司 热泵型新风一体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2042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4633837B (zh) 空调器的除湿控制方法
CN10367310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US20210116153A1 (en) Heat pump system
CN104949377A (zh) 空调器
WO2014029316A1 (zh) 带除霜结构的热泵及其除霜方法
CN206488406U (zh) 一种双蒸发温度的空调机组
CN209819742U (zh) 一种变频多联辐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
US20150159935A1 (en) Apparatus with dehumidification and defrosting abilitie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CN114060974A (zh)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87740B (zh)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10981A (zh)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593017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6755650U (zh) 一种双温热源热泵系统
CN109556257A (zh) 空调器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CN210004512U (zh) 恒温除湿空调器
CN204787396U (zh) 空调器
KR102257544B1 (ko) 에너지 절감이 가능한 공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0892241U (zh) 空调系统
CN114061041B (zh)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344599B (zh) 空调系统
CN216281895U (zh) 新风设备
CN207936356U (zh) 一种除湿机
CN114110984B (zh)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CN114087743B (zh) 热管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