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3540B -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3540B
CN114083540B CN202111453943.6A CN202111453943A CN114083540B CN 114083540 B CN114083540 B CN 114083540B CN 202111453943 A CN202111453943 A CN 202111453943A CN 114083540 B CN114083540 B CN 1140835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rod
model
cylindrical surface
origin
mass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39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3540A (zh
Inventor
刘开颖
李婕
王婧媛
胡雅茜
贾辰星
冯晓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4539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835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3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3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3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3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02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system, structure, architecture
    • B25J9/1605Simulation of manipulator lay-out, design, modelling of manipulato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其包括将待测的金属棒放置在两个转速相同、方向相反的圆柱面上运动;根据金属棒初始位置x0、初速度v0、金属棒长度L构建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根据圆柱面两个轮相对于金属棒的相对速度不同,将知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进行修正,获得金属棒的运动模型。本发明利用增加摩擦面相对转速这一变量修正摩擦系数模型,进而获得基于类阻尼现象的产生的运动模型。本模型增加相对转速后更加贴合实际,能够提高黏驱动的性能、避免黏滑驱动过程中特有的回带和扰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模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对象不断微细化,微操作机器人成为人们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而微小零件的加工、调整和检测,微机电系统的装配作业等都对摩擦力的要求极高。
以摩擦理论为基础的典型驱动方式为惯性冲击原理和黏滑驱动原理。惯性冲击原理是利用压电陶瓷晶体快速变形产生的惯性冲击来实现微位移的一种微型驱动机构,它具有运动范围大、分辨率高、结构简单、易微小化和精确定位等优点。目前在自动化装配、微加工、细胞操作等领域都因其结构微小和易定位精确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基于惯性冲击原理的驱动器加工难度较高。近些年许多研究表明,利用黏滑现象可以产生可控的微小位移。黏滑驱动方式以其结构简单、驱动方便、高分辨率和能耗低成为微操作器中的理想驱动模式。以该驱动方式为原理的微机器人、微操作器等也成为研究热点。但如何利用黏滑驱动原理提高黏驱动的性能、避免黏滑驱动过程中特有的回带和扰动等问题依旧没有被克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以克服黏滑驱动过程中特有的回带和扰动等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待测的金属棒放置在两个转速相同、方向相反的圆柱面上运动;
步骤2、根据金属棒初始位置x0、初速度v0、金属棒长度L构建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
步骤3、根据圆柱面两个轮相对于金属棒的相对速度不同,将知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进行修正,获得金属棒的运动模型;
步骤4、将金属棒的运动模型输入到微机电系统中用于控制机器人作业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构建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具体为:
根据库伦摩擦定率可得,当两个圆柱面运动相对方向向内时,所述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为:
根据库伦摩擦定率可得,当两个圆柱面运动相对方向向外时,所述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为:
其中,μ1表示金属棒相对于圆柱面的摩擦系数,t表示圆柱面的运动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构建圆柱面摩擦系数与当前转速ν1的关系模型μ2,所述圆柱面摩擦系数与转速的关系模型μ2公式为:
其中,a、b、c和d为由材料性质和载荷决定的关系模型设定参数;
步骤3.2、根据圆柱面两个轮相对于金属棒的相对速度不同,将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结合圆柱面摩擦系数与转速的关系模型μ2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为:
其中,表示金属棒的加速度值,m表示金属棒的质量,/>表示金属棒相对于圆柱面的相对运动速度。
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增加摩擦面相对转速这一变量修正摩擦系数模型,进而获得基于类阻尼现象的产生的运动模型。本模型增加相对转速后更加贴合实际,结果更为精准,更加贴合实际,能够提高黏驱动的性能、避免黏滑驱动过程中特有的回带和扰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2a为应用本方法转速为60转/分钟时金属棒实验测的运动轨迹图;
图2b为60转/分钟时金属棒理论轨迹图;
图3a为应用本方法转速为90转/分钟时金属棒实验测的运动轨迹图;
图3b为90转/分钟时金属棒理论轨迹图;
图4a为应用本方法转速为120转/分钟时金属棒实验测的运动轨迹图;
图4b为120转/分钟时金属棒理论轨迹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如图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待测的金属棒放置在两个转速相同、方向相反的圆柱面上运动;
步骤2、根据金属棒初始位置x0、初速度v0、金属棒长度L构建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
步骤3、根据圆柱面两个轮相对于金属棒的相对速度不同,将知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进行修正,获得金属棒的运动模型;
步骤4、将金属棒的运动模型输入到微机电系统中用于控制机器人作业指令,具体的,利用金属棒的运动模型控制机器人作业指令,机器人作业指令包括机器人直线动作、旋转动作、圆弧动作、定位指定、抓取动作、移动速度等;增加相对转速后更加贴合实际,结果更为精准,更加贴合实际,可使微小零件的加工、调整和检测提升精度,定位点精确,同时机器人驱动更加准确。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构建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具体为:
根据库伦摩擦定率可得,当两个圆柱面运动相对方向向内时,所述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χ为:
根据库伦摩擦定率可得,当两个圆柱面运动相对方向向外时,所述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χ为:
其中,μ1表示金属棒相对于圆柱面的摩擦系数,t表示圆柱面的运动时间。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构建圆柱面摩擦系数与当前转速v1的关系模型μ2,所述圆柱面摩擦系数与转速的关系模型μ2公式为:
其中,a、b、c和d为由材料性质和载荷决定的关系模型设定参数;
步骤3.2、根据圆柱面两个轮相对于金属棒的相对速度不同,将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结合圆柱面摩擦系数与转速的关系模型μ2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为:
其中,表示金属棒的加速度值,m表示金属棒的质量,/>表示金属棒相对于圆柱面的相对运动速度。
由图2a、2b、3a、3b、4a、4b可知,经过修正后的实验轨迹与理论轨迹锲合度较高,证明本方法提出的运动模型合理。
在具体实验中,材料性质和载荷决定的常数如表1所示。
表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

1.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待测的金属棒放置在两个转速相同、方向相反的圆柱面上运动;
步骤2、根据金属棒初始位置χ0、初速度v0、金属棒长度L构建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
步骤3、根据圆柱面两个轮相对于金属棒的相对速度不同,将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进行修正,获得金属棒的运动模型;
步骤4、将金属棒的运动模型输入到微机电系统中用于控制机器人作业指令;
所述步骤2构建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具体为:
根据库伦摩擦定率可得,当两个圆柱面运动相对方向向内时,所述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为:
根据库伦摩擦定率可得,当两个圆柱面运动相对方向向外时,所述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x为:
其中,μ1表示金属棒相对于圆柱面的摩擦系数,t表示圆柱面的运动时间;
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构建圆柱面摩擦系数μ2与当前转速v1的关系模型,所述圆柱面摩擦系数μ2与转速的关系模型公式为:
其中,a、b、c和d为由材料性质和载荷决定的关系模型设定参数,μ2为圆柱面摩擦系数;
步骤3.2、根据圆柱面两个轮相对于金属棒的相对速度不同,将金属棒的质心离原点距离模型结合圆柱面摩擦系数与转速的关系模型μ2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为:
其中,表示金属棒的加速度值,m表示金属棒的质量,/>表示金属棒相对于圆柱面的相对运动速度。
CN202111453943.6A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Active CN1140835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3943.6A CN114083540B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3943.6A CN114083540B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3540A CN114083540A (zh) 2022-02-25
CN114083540B true CN114083540B (zh) 2024-01-02

Family

ID=8030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3943.6A Active CN114083540B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8354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9075A (zh) * 2010-04-26 2010-09-01 清华大学 一种单向支座剪力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WO2015083417A1 (ja) * 2013-12-06 2015-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摩擦同定方法および摩擦同定装置
CN109483591A (zh) * 2018-10-23 2019-03-19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力辨识方法
CN110597064A (zh) * 2019-09-24 2019-12-20 燕山大学 基于非线性和不确定模型的主动悬挂输出反馈控制方法
CN113634871A (zh) * 2021-08-16 2021-11-12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基于离线编程的机器人搅拌摩擦焊轨迹规划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3645B (zh) * 2018-12-29 2020-05-22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质心位置调整方法、装置、机器人和数据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9075A (zh) * 2010-04-26 2010-09-01 清华大学 一种单向支座剪力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WO2015083417A1 (ja) * 2013-12-06 2015-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摩擦同定方法および摩擦同定装置
CN109483591A (zh) * 2018-10-23 2019-03-19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力辨识方法
CN110597064A (zh) * 2019-09-24 2019-12-20 燕山大学 基于非线性和不确定模型的主动悬挂输出反馈控制方法
CN113634871A (zh) * 2021-08-16 2021-11-12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基于离线编程的机器人搅拌摩擦焊轨迹规划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鹏飞 ; 郭伟 ; 孙立宁 ; .球基微操作器黏滑摩擦过程建模与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11,(第15期),第1765-1769页. *
球基微操作器黏滑摩擦过程建模与分析;王鹏飞;郭伟;孙立宁;;中国机械工程(第15期);第1765-176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3540A (zh)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parasitic-type piezoelectric actuator
Kimura et al. Visual feedback control of a micro lathe
CN109927032A (zh) 一种基于高阶滑模观测器的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Gao et al. A compact 2-DOF micro/nano manipulator using single miniature piezoelectric tube actuator
CN102096392B (zh) 使高速摇动动作高精度化的伺服控制系统
CN104467526A (zh) 一种实现单向运动的惯性粘滑式跨尺度运动平台
Wang et al. Desig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of a bionic piezoelectric rotary actuator
CN109940609B (zh) 一种基于中心对称静摩擦模型的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
CN102629122A (zh) 一种大行程高速双重驱动纳米定位系统
Pan et al. A review of stick–slip nanopositioning actuators
CN105723608A (zh) 压电陶瓷平面电机及其驱动方法
TWI494725B (zh) 控制裝置、控制方法及位置命令補償方法
CN108453741A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柔性伺服控制方法
CN114083540B (zh) 一种基于类阻尼现象的运动模型构建方法
Han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n inchworm motor driven by bender-type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CN104362890A (zh) 一种实现双向运动的惯性粘滑式跨尺度精密运动平台
Liang et al. Velocity characteriz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nano-robotic systems based on piezoelectric stick-slip actuators
CN112959217B (zh) 一种减小磨抛振动的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4231226U (zh) 一种实现单向运动的惯性粘滑式跨尺度运动平台
CN206422712U (zh) 一种承载式的单向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
Kortschack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bile nanohandling robot
Ding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s of a piezoelectric stick-slip actuator for rotary motion
Yu et al. A 3-DOF piezoelectric robot with continuous walking gait aiming at cross-scale smooth motion
CN204481717U (zh) 一种实现双向运动的惯性粘滑式跨尺度精密运动平台
Jasper et al. High-speed nanorobot position control inside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