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9685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9685B
CN114079685B CN202010851040.2A CN202010851040A CN114079685B CN 114079685 B CN114079685 B CN 114079685B CN 202010851040 A CN202010851040 A CN 202010851040A CN 114079685 B CN114079685 B CN 114079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display screen
buffer
middle fram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510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79685A (zh
Inventor
徐钟麒
吴承勋
涂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5104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9685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1708 priority patent/WO202203743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9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9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79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9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u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中框;导电部件,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件将所述显示屏与所述中框电连接;其中,所述导电部件设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到所述显示屏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利用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以在保证天线性能的同时,降低连接部件的内应力,以提高显示屏和中框连接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于手机等需要信号传递的电子产品,其内部的天线性能越好,所能够传输的信号越好,且随着5G的到来,为了保证更好的天线性能,需要在手机内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更多数量的天线,并且,在布置天线的同时,为了避免天线的性能受到显示屏的干扰,需要在内部空间布置有一定数量的弹片,将显示屏和中框电连接以形成“接地”的结构,保证了天线的性能。但是此种利用设置的弹片电连接的形式,弹片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内应力,容易将显示屏顶起,进而破坏显示屏和中框之间胶粘连接的稳定性,如果布置的降低弹片的数量,又会降低天线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以在保证天线性能的同时,降低连接部件的内应力,以提高显示屏和中框连接的结构稳定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屏;
中框;
导电部件,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件将所述显示屏与所述中框电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部件设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到所述显示屏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在通过导电部件将显示屏和中框电连接时,在导电部件中设置的缓冲部,该缓冲部到显示屏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通过缓冲部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不变的设置,以限制导电部件产生的内应力作用于显示屏而将显示屏顶起。同时,此种设置的缓冲部不会破坏导电部件与中框、显示屏连接位置的完整度,即不会降低电连接位置的最大接触面积,避免接触面积降低而使连接的牢靠性降低,进而导致该位置容易脱胶。不需要通过降低电连接位置的接触面积来实现降低内应力,避免影响天线性能和显示屏的显示性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部件包括导电部和支撑部,所述导电部包覆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撑部,所述导电部将所述显示屏和所述中框电连接;
所述导电部设置有所述缓冲部,或者,所述支撑部设置有所述缓冲部,或者,所述导电部和所述支撑部均设置有所述缓冲部。
以通过导电部和支撑部的组合设置,而使导电部件在能够保证较好的导电性能的同时,不会由于自身内应力过大而将显示屏顶起,使显示屏和中框之间脱胶。而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内部所需要布置的天线的数量增多,布置于天线附近的导电部件也会随之增多,为了避免导电部件的增多带来的总的内应力增大而造成将显示屏顶起的情况,故而通过在导电部和支撑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缓冲部的方式,进一步释放内应力,缓冲部与显示屏之间维持预设距离,能够保证较好的天线性能的同时不会造成显示屏与中框脱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电连接显示屏,所述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中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所述支撑部;
所述导电部还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覆盖于所述支撑部的外表面,所述连接段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相邻所述连接段之间的空隙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缓冲部。
保证能够实现显示屏和中框的电连接,且不会受到设置的缓冲部的影响而降低导电性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部包覆所述支撑部时,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具有中间段,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中框;
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横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横截面积为S2,所述中间段的最小横截面积为S3,S3<S1,且S3<S2;
其中,所述中间段的横截面积为S3的位置形成所述缓冲部。
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连接显示屏和中框,能够在不降低与显示屏、中框连接的接触面积而保证电连接的“接地”性能的基础上,在中间段形成的缓冲部能够具有导电性能而不会影响显示屏和中框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同时,能够降低导电部件的内应力,缓冲部到显示屏的距离始终处于预设距离,即可避免导电部件通过过大的内应力将显示屏顶起的情况。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厚度方向H,所述缓冲部到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方向,所述中间段的截面积逐渐增大,从所述缓冲部到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方向,所述中间段的截面积逐渐增大。
通过此种变截面的设置,而在降低了导电部件内应力的同时,降低了内部占用的空间,提高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S1=S2时,所述中间段的最小横截面积S3不低于四分之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横截面积S1。
以保证中间段的最小横截面积不超过该范围值,即可保证导电部件中导电部的导电性能,避免受到设置为变截面的缓冲部影响。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四边形、多边形、菱形。
以适应不同空间布局的要求,提高导电部件的应用范围。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部和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者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形成所述缓冲部。
通过此种凹陷部的设置,可以根据内部空间的实际布局需求,将缓冲部设置于导电部和支撑部的至少一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以使凹陷部到显示屏之间的距离处于预设距离,其形成的缓冲部能够达到较好的降低内应力的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导电部件的导电性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部和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形成所述缓冲部。
以通过贯穿的通孔的设置,通孔到显示屏的距离始终处于预设距离,避免显示屏与中框胶粘位置发生脱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相邻的所述通孔之间相互连通或断开。
可以根据不用内应力要求的导电部件在安装于显示屏和中框之间时,做相应的调整。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撑部为泡棉。
通过泡棉的设置,与金属件相比,降低了导电部件自身的内应力,有利于显示屏和中框连接的结构稳定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导电胶,所述导电胶将所述导电部件分别与所述中框和所述显示屏胶粘连接。
避免过多的导电胶在为凝固时流入内部的电子部件,而造成电子部件的损坏,同时有利于手机的轻薄化。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屏;
中框;
导电部件,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件将所述显示屏与所述中框电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部件设有缓冲部,沿厚度方向H,至少一个所述缓冲部贯穿所述导电部件。
通过沿厚度方向H贯穿导电部件的设置,能够破坏导电部件完整性的同时,贯穿的设计能够使导电部件与显示屏、中框连接的接触面积降低,而降低导电部件产生的内应力对显示屏的作用力,从而避免内应力过大而导致显示屏和中框之间容易脱胶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部件包导电单元,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单元分别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中框电连接;
多个所述导电单元组合形成具有相互连通的贯通孔结构,所述贯通孔形成所述缓冲部。
通过多个导电单元组合的形式,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根据显示屏和中框之间的空腔在安装其他零部件后,根据不同位置所留有的空间的大小,适应性调整导电单元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提高导电部件使用的通用性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单元还包括开孔;
所述开孔将所述贯通孔与外部连通。
对于设置通孔的导电部件或任一导电单元,能够进一步释放自身的内应力,提高显示屏和中框之间胶粘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局部简单示意图,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厚度方向H;
图2为图1中第一种导电部件剖面图,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厚度方向H;
图3为图1中第二种导电部件剖面图,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厚度方向H;
图4为图1中第三种导电部件剖面图,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厚度方向H;
图5为图1中导电部件中设置缓冲部位置的剖面俯视图;
图6为图1中第四种导电部件剖面图;
图7为图1中第五种导电部件剖面图;
图8为图1中第六种导电部件剖面图;
图9为图1中第七种导电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导电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第八种导电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局部简单示意图,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厚度方向H;
图13为图12中的导电部件俯视图。
附图标记:
1-中框;2-显示屏;3-导电部件;31-缓冲部;32-导电部;321-第一连接端;322-第二连接端;323-中间段;324-第一端;325-第二端;326-连接段;33-支撑部;34-导电单元;341-开孔。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和图12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2和中框1,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手机5G的逐渐普及,在内部布置的天线数量较多,以提高手机信号接收和发送的能力。由于其对内部的天线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布置于中框1的天线的数量有可能也会随着增多,而将天线布置在手机内部时,天线在接受或发送信号时,与显示屏2很容易产生干涉,而降低天线的性能或使显示屏2的显示界面受影响。为了避免产生此种问题,电子设备设有导电部件3,沿厚度方向H,导电部件3将显示屏2与中框1电连接;以通过将显示屏2与中框1电连接的形式,而实现将显示屏2“接地”,从而避免天线与显示屏2的干涉,避免天线产生杂波,进而提高显示屏2的抗干扰能力。
而对于设置的导电部件3,可以为多个,根据天线在手机内部布置的位置和数量的不同,适应性的在靠近天线的位置布置导电部件3,以保证导电部件3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而避免天线与显示屏2之间的干涉。其中,在靠近天线位置布置的导电部件3,导电部件3在天线周围布置的形式和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对于设置的导电部件3,随着天线性能的提升,为了避免显示屏2受到影响而产生花屏等情况,其内部设置的导电部件3的数量会增加,而使导电部件3分别与显示屏2和中框1的接触面积增加。但是对于设置的导电部件3,由于其需要保持与显示屏2和中框1的电连接,在三者的配合中,导电部件3自身产生的内应力会作用于中框1和显示屏2,由于显示屏2和中框1采用胶粘连接,在导电部件3的内应力下,很容易使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脱胶,而使显示屏2局部凸起的情况。并且,随着导电部件3数量的多,使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胶粘连接的稳定性更差,更容易产生脱胶的情况。
其中,为了避免设置的导电部件3由于其内应力而造成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脱胶,影响两者连接的可靠性,故可以在导电部件3设有缓冲部31,该缓冲部31用于降低导电部件3的内应力,而避免其作用显示屏2而影响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胶粘的牢靠性。
更为具体的,对于设置的能够降低导电部件3内应力的缓冲部31,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配合形式,以下以设置的不同的缓冲部31结构配合为例做具体说明: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对于设置于导电部件3的缓冲部31,可以设置为,沿厚度方向H,至少一个缓冲部31贯穿导电部件3。通过沿厚度方向H贯穿导电部件3的设置,破坏导电部件3完整性的同时,贯穿的设计能够使导电部件3与显示屏2、中框1连接的接触面积降低,而降低导电部件3产生的内应力对显示屏2的作用力,从而避免内应力过大而导致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容易脱胶的问题。
具体的,通过设置的缓冲部31而降低与显示屏2、中框1电连接的接触面积同时降低了自身的内应力的结构配合中,对于设置的缓冲部31,可以为在导电部件3直接设置的沿厚度方向H贯穿的一个或多个通孔结构,以便于批量加工生产,节约成本。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导电部件3拆分为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导电单元34,沿厚度方向H,导电单元分别与显示屏2和中框1电连接;多个导电单元34组合形成具有相互连通的贯通孔结构,贯通孔形成缓冲部31。通过多个导电单元34组合的形式,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根据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的空腔在安装其他零部件后,根据不同位置所留有的空间的大小,适应性调整导电单元34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提高导电部件3使用的通用性能。
可选的,无论是直接在导电部件3开设通孔还是通过导电单元34组合形成贯通孔的结构配合形式,所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通孔/贯通孔可以包括圆形、棱形、网格形、蜂巢型等多种不同的形状,以通过内部局部挖空的形式来降低导电部件3自身的内应力,其具体结构配合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对于设置通孔的导电部件3或任一导电单元34,为了能够进一步释放自身的内应力,其上还设置一个或多个开孔341,开孔341将贯通孔与外部连通,该开孔341的延伸方向不限,只要能够将通孔/贯通孔与外部连通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中通过沿厚度方向H设置的缓冲部31来贯穿导电部件3的结构配合形式,虽然能够通过内部的局部挖空来降低内应力,而避免导电部件3容易将显示屏2顶起而脱胶。但是此种结构配合中,也会导致导电部件3分别与显示屏2和中框1电连接的接触面积降低,此种情况下,降低了导电部件3和显示屏2、导电部件3和中框1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容易使配合位置脱落,为了避免产生此种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缓冲部31到显示屏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即在通过导电部件3将显示屏2和中框1电连接时,在导电部件3中设置的缓冲部31,该缓冲部31到显示屏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通过缓冲部31与显示屏2之间的距离不变的设置,以限制导电部件3产生的内应力作用于显示屏2而将显示屏2顶起。同时,此种设置的缓冲部31不会破坏导电部件3与中框1、显示屏2连接位置的完整度,即不会降低电连接位置的最大接触面积,避免接触面积降低而使连接的牢靠性降低,进而导致该位置容易脱胶。不需要通过降低电连接位置的接触面积来实现降低内应力,避免影响天线性能和显示屏2的显示性能。
其中,为了能够实现导电部件3的导电,该导电部件3可以设置为金属件,如金属弹性片,弹性片的设置不会占用过大的内部空间的同时,能够保证较好的导电性能,以保证天线性能和显示屏2的显示性能。但是,对于金属件来说,由于自身的特性,其内应力过大,如果天线性能提升,所需要在手机内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更多的导电部件3时,金属件在内应力下更容易将显示屏2顶起,而造成脱胶。如图2所示,故可以使导电部件3包括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导电部32包覆至少部分的支撑部33,导电部32将显示屏2和中框1电连接;导电部32设置有缓冲部31,或者,支撑部33设置有缓冲部31,或者,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均设置有缓冲部31。导电部32为金属件,支撑部33为内应力较小的非金属件,以通过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的组合设置,而使导电部件3在能够保证较好的导电性能的同时,不会由于自身内应力过大而将显示屏2顶起,使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脱胶。而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内部所需要布置的天线的数量增多,布置于天线附近的导电部件3也会随之增多,为了避免导电部件3的增多带来的总的内应力增大而造成将显示屏2顶起的情况,故而通过在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缓冲部31的方式,进一步释放内应力,缓冲部31与显示屏2之间维持预设距离,能够保证较好的天线性能的同时不会造成显示屏2与中框1脱胶。
可选的,对于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的配合,可以直接选用导电泡棉等将内部支撑部33完全包覆的结构,内部的支撑部为泡棉,外部导电部32为金属件,金属薄片包覆整个泡棉,也可以自行制作非完全包覆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对于设置的包覆(为完全包覆或未完全包覆)于支撑部33外部的导电部32,为了保证能够实现显示屏2和中框1的电连接,且不会受到设置的缓冲部31的影响而降低导电性能。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沿厚度方向H,导电部32包括第一端324和第二端325,第一端324用于电连接显示屏2,第二端325用于电连接中框1,第一端324和第二端325之间设置支撑部33;导电部32还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连接段326,连接段326覆盖于支撑部33的外表面,连接段326将第一端324和第二端325连接,相邻连接段326之间的空隙形成至少部分缓冲部31。以通过设置连接段326将第一端324和第二段连接的结构配合来实现导电部32将显示屏2与中框1的电连接,并且,多个连接段326之间形成的中空结构能够将部分的支撑部33露出,形成导电部32未完全包覆支撑部33的结构,降低了导电部32的内应力,提高显示屏2和中框1胶粘连接的稳定性。
或者,在导电部32完全包覆支撑部33时,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沿厚度方向H,导电部件3包括第一连接端321和第二连接端322,第一连接端321和第二连接端322之间具有中间段323,第一连接端321用于连接显示屏2,第二连接端322用于连接中框1;第一连接端321的横截面积为S1,第二连接端322的横截面积为S2,中间段323的最小横截面积为S3,S3<S1,且S3<S2;其中,中间段323的横截面积为S3的位置形成缓冲部31。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端321和第二连接端322分别连接显示屏2和中框1,能够在不降低与显示屏2、中框1连接的接触面积而保证电连接的“接地”性能的基础上,在中间段323形成的缓冲部31能够具有导电性能而不会影响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同时,能够降低导电部件3的内应力,缓冲部31到显示屏2的距离始终处于预设距离,即可避免导电部件3通过过大的内应力将显示屏2顶起的情况。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导电部32包覆支撑部33而形成的导电部件3中,其设置的中间段323为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的组合,第一连接端321、第二连接端322可以为两者的组合,也可以仅为导电部32的一部分,只要最终与显示屏2和中框1接触的面为导电部32的一部分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如图6所示,由于导电部件3需要设置在手机内部的有限空间内,且随着手机的轻薄化,内部空间的减小,为了保证设置的导电部件3在能够保证较好的天线性能的同时,导电部件3不会由于内应力过大而将显示屏2顶起,并且,在通过设置缓冲部31时能够减少导电部件3在内部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手机的轻薄化。导电部件3沿厚度方向H,缓冲部31到第一连接端321的方向,中间段323的截面积逐渐增大,从缓冲部31到第二连接端322的方向,中间段323的截面积逐渐增大。通过此种变截面的设置,而在降低了导电部件3内应力的同时,降低了内部占用的空间,提高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另外,为了能够保证导电部件3通过设置的变截面而降低内应力的同时,不会降低天线的性能,故第一连接端321和第二连接端322分别与显示屏2、中框1的接触面积在设置缓冲部31的前后均不会变化。且为了保证导电部件3较好的导电性能,对于设置的第一连接端321和第二连接端322,两者分别与显示屏2、中框1的接触面积相同,即S1=S2,并且,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变截面的设置在能够姐节约内部空间、降低导电部件3内应力的同时,变截面的设置不会造成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接地”性能降低,而造成显示屏2对天线性能的影响,故对于设置的变截面,需要使其横截面积最小的位置大于某一范围值而避免过小的设置而使该位置导电部32的周长较小,而造成在显示屏2和中框1之间没有足够的导电性能。可选的,中间段的最小横截面积S3不低于四分之三的第一连接端321的横截面积S1,以保证中间段323的最小横截面积不超过该范围值,即可保证导电部件3中导电部32的导电性能,避免受到设置为变截面的缓冲部31影响。
可选的,对于设置的导电部件3,由于其需要布置于内部有限的空间中,为了能够节约空间,需要能够适应在不同形状的空间下布置导电部件3,故对于设置的导电部件3,对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包括多种,可以为规则的形状,如导电部件3的横截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四边形、多边形、菱形,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图7和图8所示,当手机内部的空间减少或不足时,而又需要布置数量更多的导电部件3来保证天线的性能,对于设置的导电部件3,也可以为在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的至少一者设有凹陷部,凹陷部形成缓冲部31。通过此种凹陷部的设置,可以根据内部空间的实际布局需求,将缓冲部31设置于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的至少一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以使凹陷部到显示屏2之间的距离处于预设距离,其形成的缓冲部31能够达到较好的降低内应力的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导电部件3的导电性能。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和图11所示,也可以在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的至少一者设有通孔,通孔形成缓冲部31。以通过贯穿的通孔的设置,通孔到显示屏2的距离始终处于预设距离,避免显示屏2与中框1胶粘位置发生脱胶。
具体的,对于在相应的导电部32和支撑部33的至少一者设置通孔,而使通孔到显示屏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的结构配合中,设置的通孔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相邻的通孔之间相互连通或断开,即在设置有多个通孔时,可以形成多个相互连通的蜂窝状结构,也可以在距离显示屏2预设距离的平面形成网格状结构,如图5所示,亦或者为多个相互不连通的通道结构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并且,对于设置的通孔,其轴线方向与厚度方向H之间可以为相互垂直的设置,也可以为具有一定非零夹角的倾斜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对于导电部件3电连接中框1和显示屏2的连接结构中,可以采用通过金属件锁扣或焊接的形式连接,也可以通过导电胶将导电部件3分别与中框1和显示屏2胶粘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而通过导电胶胶粘连接时,由于设置的缓冲部31降低了导电部件3的内应力,导电胶也无需涂覆过厚的涂层即可保证电连接的结构稳定性,避免过多的导电胶在为凝固时流入内部的电子部件,而造成电子部件的损坏,同时有利于手机的轻薄化。
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申请文件的一部分包含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除了对专利局的专利文件或记录的专利文档内容制作副本以外,著作权人保留著作权。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
中框;
导电部件,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件将所述显示屏与所述中框电连接,所述导电部件包括导电部和支撑部,所述导电部包覆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撑部,所述导电部件设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到所述显示屏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所述导电部包覆所述支撑部时,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具有中间段,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中框;
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横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横截面积为S2,所述中间段的最小横截面积为S3,S3<S1,且S3<S2;
其中,所述中间段的横截面积为S3的位置形成所述缓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厚度方向H,所述缓冲部到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方向,所述中间段的截面积逐渐增大,从所述缓冲部到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方向,所述中间段的截面积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S1=S2时,所述中间段的最小横截面积S3不低于四分之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横截面积S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四边形、多边形、菱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和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者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形成所述缓冲部。
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
中框;
导电部件,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件将所述显示屏与所述中框电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部件包括导电部,所述导电部设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到所述显示屏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沿厚度方向H,所述导电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电连接显示屏,所述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中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支撑部;
所述导电部还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覆盖于所述支撑部的外表面,所述连接段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相邻所述连接段之间的空隙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缓冲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和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形成所述缓冲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相邻的所述通孔之间相互连通或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泡棉。
10.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导电胶,所述导电胶将所述导电部件分别与所述中框和所述显示屏胶粘连接。
CN202010851040.2A 2020-08-21 2020-08-21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0796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1040.2A CN114079685B (zh) 2020-08-21 2020-08-21 电子设备
PCT/CN2021/111708 WO2022037435A1 (zh) 2020-08-21 2021-08-10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1040.2A CN114079685B (zh) 2020-08-21 2020-08-2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9685A CN114079685A (zh) 2022-02-22
CN114079685B true CN114079685B (zh) 2023-07-18

Family

ID=80282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51040.2A Active CN114079685B (zh) 2020-08-21 2020-08-2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79685B (zh)
WO (1) WO202203743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8966A (zh) * 2018-09-29 2018-12-2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屏背光组件的接地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9151122A (zh) * 2018-10-24 2019-01-0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显示屏组件的组装方法
CN208782036U (zh) * 2018-04-28 2019-04-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208820830U (zh) * 2018-10-19 2019-05-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210270703U (zh) * 2019-10-30 2020-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8029B (en) * 2003-09-09 2006-07-11 Tpo Displays Corp Tou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quipment
CN201584189U (zh) * 2009-08-05 2010-09-15 田悦明 导电泡棉组合体及显示屏组件
CN206212406U (zh) * 2016-10-18 2017-05-31 常州瑞讯电子有限公司 包边型柔性电路板
CN108215357A (zh) * 2016-12-15 2018-06-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制作方法
CN109348695B (zh) * 2018-09-29 2020-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泡棉和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782036U (zh) * 2018-04-28 2019-04-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088966A (zh) * 2018-09-29 2018-12-2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屏背光组件的接地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08820830U (zh) * 2018-10-19 2019-05-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151122A (zh) * 2018-10-24 2019-01-0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显示屏组件的组装方法
CN210270703U (zh) * 2019-10-30 2020-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9685A (zh) 2022-02-22
WO2022037435A1 (zh) 2022-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2319B2 (en) Hybrid antenna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P2109185B1 (en) Hybrid antenna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U2008205147B2 (en) Antennas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CN1225878C (zh) 通信终端装置
JP2021073701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回路基板
CN103474748A (zh) 用于具有导电边框的手持式电子设备的天线
JP2017535183A (ja) Rfユニット
CN108476587B (zh) 柔性电路板
US20230254967A1 (en) Earphone
EP2961007B1 (en) Headphone socket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14079685B (zh) 电子设备
JP2016502262A (ja) 電子装置及びランド・グリッド・アレイモジュール
US8369559B2 (en) Speaker assembly
WO2022088929A1 (zh) 电子设备
US8227707B2 (en) Coaxial connector mounted circuit board
CN209897343U (zh) 电子设备及柔性电路板
CN111405415A (zh) 电子设备
JP6320791B2 (ja) 伝送線路構造体、筐体および電子装置
CN216289118U (zh) 电连接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7546481B (zh) 一种贴片天线结构、天线馈线板及基站收发信机
EP3432416B1 (en) Multifunctional signal transceiver
CN217509129U (zh) 电路板、电池和电路板的组合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4836486U (zh) 耳机座的安装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19575923U (zh) 电子设备
CN212752719U (zh) 传输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