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3234B -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3234B
CN114073234B CN202010904110.6A CN202010904110A CN114073234B CN 114073234 B CN114073234 B CN 114073234B CN 202010904110 A CN202010904110 A CN 202010904110A CN 114073234 B CN114073234 B CN 114073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b
rice
rope
fixing frame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041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73234A (zh
Inventor
尹厚壅
王业勤
尚伟龙
李泓胜
杨万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Jiuzhouda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Wujiaof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Wujiaof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Wujiaof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041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3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3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3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73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3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9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crustaceans, e.g. lobsters or shri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涉及稻蟹共生管理及检测技术领域;为了解决河蟹抓捕和蟹壳检测的问题;具体包括试验田埂区,所述试验田埂区的四角均设置有暂养池,且试验田埂区的两边侧均设置有插接有栅栏,试验田埂区靠近四个暂养池之间开有直角凹型环沟,直角凹型环沟的四角内均插接有挡板,所述试验田埂区靠近直角凹型环沟的内侧开设有水稻种植区,水稻种植区的中部开有汇流通道,且水稻种植区靠近汇流通道两侧均开有等距离分布的栽植沟,位于汇流通道两端的每两个栽植沟两侧均开有导流孔。本发明通过拦截组件对成年河蟹进行拦截,既方便了人们抓捕,又提高了收获河蟹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稻蟹共生管理及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相互结合,合理组配,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养殖水产品。水产品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并且其粪便也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绿色的养殖与种植模式。螃蟹作为水产品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例子,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且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形成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有利于形成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产出优质安全的粮食和水产品,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611038553.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第一步,设置暂养池;第二步,养殖稻田内挖蟹沟和进排水沟;第三步,栽插水稻;第四步,防逃墙;第五步,处理暂养池和河蟹苗暂养;第六步,河蟹苗暂养管理;第七步,河蟹苗暂养后放入养殖稻田的管理。
上述专利中的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存在以下不足:当人们对河蟹进行收获的时候,河蟹容易四处乱跑,而现有抓捕河蟹的方法都是人工抓捕,费时费力,且在稻蟹共生的环境中,会促使蟹壳对铅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吸收,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包括试验田埂区,所述试验田埂区的四角均设置有暂养池,且试验田埂区的两边侧均设置有插接有栅栏,试验田埂区靠近四个暂养池之间开有直角凹型环沟,直角凹型环沟的四角内均插接有挡板,所述试验田埂区靠近直角凹型环沟的内侧开设有水稻种植区,水稻种植区的中部开有汇流通道,且水稻种植区靠近汇流通道两侧均开有等距离分布的栽植沟,位于汇流通道两端的每两个栽植沟两侧均开有导流孔,每个栽植沟靠近直角凹型环沟的一端均插接有倾斜块,所述试验田埂区靠近两个栽植沟之间的两边侧均设置有同一个拦截驱动机构,拦截驱动机构内设置有拦截组件,且试验田埂区靠近两个暂养池之间的一边侧设置有蟹壳检测机构,所述试验田埂区的顶部外壁设置有U型环沟。
优选地:所述拦截驱动机构包括钢丝固定绳、限位块、第一绕绳辊、第一固定架、侧齿轮、正齿轮、减速电机、第二固定架、第二绕绳辊、限位固定架和钢丝传导绳,且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分别放置于试验田埂区两边侧,且第一绕绳辊和第二绕绳辊分别通过轴承固定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两侧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设置于第一固定架的一侧内壁上,限位固定架设置于第二固定架的两侧内壁上,限位固定架一侧开有限位卡接孔,限位卡接孔的一侧设置有螺纹调节环,钢丝固定绳设置于限位块和限位固定架相对一侧。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减速电机通过支架固定于第一固定架的一侧外壁上,第一绕绳辊的一端设置有转轴,侧齿轮套接于转轴的一端,正齿轮套接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上,正齿轮和侧齿轮相互啮合,钢丝传导绳两端分别缠绕于第一绕绳辊和第二绕绳辊的圆周上,拦截组件通过绳锁组件和L型连接板套接于钢丝传导绳和钢丝固定绳上。
在前述方案中更佳的方案是:所述绳锁组件包括U型限位块、弧形抵块、两个螺母和两个螺杆,且U型限位块卡接于钢丝传导绳上,弧形抵块套接于U型限位块的底部两端上,弧形抵块与U型限位块形成滑动配合,两个螺杆分别设置于U型限位块的底部两端面上,两个螺母分别通过螺纹套接于螺杆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拦截组件包括伸缩杆、两个Y型杆、拦截板、两个卡座、两个卡块和拦截网,且伸缩杆顶端通过两个连接柱连接于绳锁组件的底端,两个Y型杆分别设置于伸缩杆底部两侧外壁上,拦截板设置于伸缩杆的底部外壁上,两个卡座设置于拦截板底部两侧外壁上,且两个卡块分别卡接于两个卡座内,拦截网设置于两个卡块的同侧外壁上。
同时,所述蟹壳检测机构包括机座、蟹壳粉碎组件、导料板、石墨炉和盛料盒,且机座设置于试验田埂区的顶部一侧,蟹壳粉碎组件设置于机座的顶部一侧,导料板设置于机座靠近蟹壳粉碎组件一侧的顶部,盛料盒设置于机座靠近导料板下方的顶部外壁上,石墨炉设置于机座顶部外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所述蟹壳粉碎组件包括碾压辊、伺服电机、两个安装座、两个L型支撑块、承载板、两个倾斜槽、导料槽、弧形研磨槽和两个卡槽,两个安装座设置于机座的顶部两边侧,碾压辊通过轴承固定于两个安装座之间一侧外壁上,伺服电机通过支架固定于其中一个安装座的一侧外壁上,且伺服电机输出轴通过连接轴与碾压辊的一端相连接。
同时,两个所述倾斜槽分别卡于两个安装座相对一侧外壁上,承载板设置于两个安装座之间的外壁上,两个卡槽分别开于承载板底部一侧外壁上,弧形研磨槽开于承载板顶部一侧,导料槽开于承载板靠近弧形研磨槽一侧的顶部,两个L型支撑块卡接于两个卡槽内,且两个L型支撑块与两个倾斜槽相互贴合。
一种稻蟹共生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盛料盒内的蟹壳碎片放入研磨器里面研磨成粉;
S2:取蟹壳粉末1g放于150ml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20ml浓硝酸,盖上密封盖,将烧杯移动至酒精灯上进行加热消化;
S3:加热至消化液还有2-3ml时,加2-3滴双氧水,继续加热,直到硝酸赶尽,使得消化液呈现无色透明状或者是淡黄色;
S4:停止加热,将消化液的烧杯静置冷却,冷却后的消化液全部转移至一个容量杯中;
S5:取一烧杯,准确量取一定量的铅标准液,配比浓度为0、10、20、40、60、80ng/ml;
S6:将配比好的铅溶液移动至石墨炉中进行吸光度测定,并将测定多个吸光度数值和铅溶液浓度值绘制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标准曲线,以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S7:取冷却后的消化液20μl,并将其放入石墨炉中,测量出其吸光度值,并带入标准曲线中,得到消化液中铅的含量,由此,得出稻蟹共生环境对蟹壳内铅元素含量的检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该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将拦截组件通过绳锁组件和L型连接板套接于靠近第二固定架的钢丝固定绳和钢丝传导绳上,而L型连接板在钢丝固定绳上滑动,绳锁组件及其拦截组件固定在钢丝传导绳上,通过启动减速电机,减速电机带动正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了侧齿轮上的转轴旋转,从而使得钢丝传导绳向第一固定架一侧卷收,从而可将拦截组件从试验田埂区一侧拉回另一侧,进而起到了将水稻种植区内的河蟹拦截到直角凹型环沟内,既方便了人们抓捕,又提高了收获河蟹的效率,同时也提高整体装置的管理效率。
2.该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通过伸缩杆对拦截板进行高度调节,从而提高了拦截板拦截的自由度,同时拦截网可通过卡块卡接于卡座内的形式进行装卸和更换,促进了拦截网的清洗和使用效率,同时当拦截板在移动过程中,其上方的两个Y型杆在碰撞到水稻杆时,会发出一定的声响,而河蟹对声音敏感度较高,因此,起到了对河蟹进行驱赶的作用,方便了拦截网对其进行有效拦截,提高了拦截的效率。
3.该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使用时,从直角凹型环沟内随机取出一两只蟹,并将其蟹壳取下,放入弧形研磨槽内,同时,将承载板放置于两个安装座相对一侧的倾斜槽上,并通过两个L型支撑块卡接于承载板两个卡槽的方式使得承载板呈水平状态,并启动伺服电机,带动碾压辊旋转,而旋转的碾压辊促进了蟹壳在弧形研磨槽内进行全面研磨,研磨结束后,关闭伺服电机,取下两个L型支撑块,此时承载板顶部弧形研磨槽内蟹壳的研磨碎片从导料槽上倾斜落入盛料盒内,从而不仅促进了蟹壳的粉碎质量,而且也方便了蟹壳研磨碎片的收集,促进了蟹壳检测的效率。
4.该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当河蟹被驱赶和拦截至U型环沟内时,可有效通过捞具进行捞取,而不会因为直角凹型环沟内部结构问题而出现的打捞不彻底的问题。
5.该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将蟹壳研磨碎片进行化学除杂处理,并将溶液放入石墨炉内,测其铅的吸收值,同时,将其与标准的铅的吸收值进行比对,从而完成对稻蟹共生时蟹壳内铅元素检测的工作,由此可根据检测结果,定期对稻蟹共生环境进行完善,进而有效保证了稻蟹共生的安全高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中拦截驱动机构部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拦截驱动机构部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中拦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中拦截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中蟹壳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中蟹壳粉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稻蟹共生的检测方法中U型环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试验田埂区、2-暂养池、3-栅栏、4-水稻种植区、5-栽植沟、6-倾斜块、7-直角凹型环沟、8-挡板、9-导流孔、10-汇流通道、11-拦截驱动机构、12-蟹壳检测机构、13-钢丝固定绳、14-限位块、15-第一绕绳辊、16-第一固定架、17-侧齿轮、18-正齿轮、19-减速电机、20-第二固定架、21-第二绕绳辊、22-限位固定架、23-钢丝传导绳、24-绳锁组件、25-伸缩杆、26-Y型杆、27-拦截板、28-U型限位块、29-弧形抵块、30-螺母、31-螺杆、32-卡座、33-卡块、34-拦截网、35-机座、36-碾压辊、37-伺服电机、38-导料板、39-石墨炉、40-盛料盒、41-安装座、42-L型支撑块、43-承载板、44-倾斜槽、45-导料槽、46-弧形研磨槽、47-卡槽、48-U型环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如图1-2所示,包括试验田埂区1,所述试验田埂区1的四角均设置有暂养池2,且试验田埂区1的两边侧均设置有插接有栅栏3,试验田埂区1靠近四个暂养池2之间开有直角凹型环沟7,直角凹型环沟7的四角内均插接有挡板8,所述试验田埂区1靠近直角凹型环沟7的内侧开设有水稻种植区4,水稻种植区4的中部开有汇流通道10,且水稻种植区4靠近汇流通道10两侧均开有等距离分布的栽植沟5,每个栽植沟5与汇流通道10相互垂直,位于汇流通道10两端的每两个栽植沟5两侧均开有导流孔9,每个栽植沟5靠近直角凹型环沟7的一端均插接有倾斜块6;方便了河蟹可以有效爬出直角凹型环沟7进入水稻种植区4进行觅食,所述试验田埂区1靠近两个栽植沟5之间的两边侧均设置有同一个拦截驱动机构11,拦截驱动机构11内设置有拦截组件,且试验田埂区1靠近两个暂养池2之间的一边侧设置有蟹壳检测机构12。
使用时,将河蟹苗预先投放于试验田埂区1的四个暂养池2内进行养殖,待河蟹苗稍大些时,将暂养池2内的河蟹投放至直角凹型环沟7中,并在其底部堆积一层沙子,且在水稻种植区4内的栽植沟5中种上等距离分布的水稻,而在投放河蟹时,将直角凹型环沟7内的挡板8取出,同时,向水稻种植区4的汇流通道10内导入稻蟹共生所需的灌溉水,在夜间河蟹觅食时,可通过倾斜块6爬到水稻种植区4内进行觅食,而河蟹可有效对水稻种植区4内的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进行清理,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效率和质量,而河蟹在水稻种植区4内觅食,保证了河蟹生长的安全无公害,而当河蟹到了收获的季节时,可通过拦截驱动机构11驱使拦截组件从试验田埂区1一边侧滑动到另一边侧,将途经的河蟹驱赶至直角凹型环沟7内,由此,方便了人们对河蟹进行抓捕,提高了河蟹收获的效率,同时在试验田埂区1上设置有蟹壳检测机构12,可对抽样的河蟹的蟹壳内的铅元素含量进行有效检测。
为了方便对河蟹进行有效拦截和提高河蟹收获的效率;如图3-6所示,所述拦截驱动机构11包括钢丝固定绳13、限位块14、第一绕绳辊15、第一固定架16、侧齿轮17、正齿轮18、减速电机19、第二固定架20、第二绕绳辊21、限位固定架22和钢丝传导绳23,且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20分别放置于试验田埂区1两边侧,且第一绕绳辊15和第二绕绳辊21分别通过轴承固定于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20的两侧内壁上,限位块14焊接于第一固定架16的一侧内壁上,限位固定架22通过螺纹固定于第二固定架20的两侧内壁上,限位固定架22一侧开有限位卡接孔,限位卡接孔的一侧设置有螺纹调节环,钢丝固定绳13通过螺栓固定于限位块14和限位固定架22相对一侧,减速电机19通过支架固定于第一固定架16的一侧外壁上,第一绕绳辊15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有转轴,侧齿轮17套接于转轴的一端,正齿轮18套接于减速电机19的输出轴上,正齿轮18和侧齿轮17相互啮合,钢丝传导绳23两端分别缠绕于第一绕绳辊15和第二绕绳辊21的圆周上,钢丝传导绳23穿过限位卡接孔内,拦截组件通过绳锁组件24和L型连接板套接于钢丝传导绳23和钢丝固定绳13上。
使用时,将四个挡板8分别放置于直角凹型环沟7的两端,且将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20分别放置于试验田埂区1的两边侧,并将钢丝固定绳13固定于限位块14和限位固定架22之间,且将钢丝传导绳23固定于第一绕绳辊15和第二绕绳辊21之间,并使钢丝固定绳13和钢丝传导绳23绷直,同时将拦截组件通过绳锁组件24和L型连接板套接于靠近第二固定架20的钢丝固定绳13和钢丝传导绳23上,而L型连接板在钢丝固定绳13上滑动,绳锁组件24及其拦截组件固定在钢丝传导绳23上,通过启动减速电机19,减速电机19带动正齿轮18旋转,进而带动了侧齿轮17上的转轴旋转,从而使得钢丝传导绳23向第一固定架16一侧卷收,从而可将拦截组件从试验田埂区1一侧拉回另一侧,进而起到了将水稻种植区4内的河蟹拦截到直角凹型环沟7内,既方便了人们抓捕,又提高了收获河蟹的效率。
为了促进拦截组件与钢丝传导绳23之间的固定效果;如图5所示,所述绳锁组件24包括U型限位块28、弧形抵块29、两个螺母30和两个螺杆31,且U型限位块28卡接于钢丝传导绳23上,弧形抵块29套接于U型限位块28的底部两端上,弧形抵块29与U型限位块28形成滑动配合,两个螺杆31分别焊接于U型限位块28的底部两端面上,两个螺母30分别通过螺纹套接于螺杆31上。
使用时,将U型限位块28卡于钢丝传导绳23上,并通过旋转两个螺母30,使得弧形抵块29顶端弧形面与钢丝传导绳23贴合,从而有效促进了其底端拦截组件与钢丝传导绳23之间的固定效果。
为了有效对分布在水稻种植区4内的河蟹进行有效拦截;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拦截组件包括伸缩杆25、两个Y型杆26、拦截板27、两个卡座32、两个卡块33和拦截网34,且伸缩杆25顶端通过两个连接柱连接于绳锁组件24的底端,两个Y型杆26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伸缩杆25底部两侧外壁上,优选的,两个Y型杆26为铝合金材质,且Y型杆26两个杆部的厚度小于其根部的厚度,拦截板27焊接于伸缩杆25的底部外壁上,两个卡座32焊接于拦截板27底部两侧外壁上,且两个卡块33分别卡接于两个卡座32内,拦截网34焊接于两个卡块33的同侧外壁上。
使用时,可通过伸缩杆25对拦截板27进行高度调节,从而提高了拦截板27拦截的自由度,同时拦截网34可通过卡块33卡接于卡座32内的形式进行装卸和更换,促进了拦截网34的清洗和使用效率,同时当拦截板27在移动过程中,其上方的两个Y型杆26在碰撞到水稻杆时,会发出一定的声响,而河蟹对声音敏感度较高,因此,起到了对河蟹进行驱赶的作用,方便了拦截网34对其进行有效拦截,提高了拦截的效率。
为了有效对河蟹蟹壳进行粉碎研磨,从而促进了其内的铅元素的测量;如图7-8所示,所述蟹壳检测机构12包括机座35、蟹壳粉碎组件、导料板38、石墨炉39和盛料盒40,且机座35设置于试验田埂区1的顶部一侧,蟹壳粉碎组件通过螺栓固定于机座35的顶部一侧,导料板38通过螺栓固定于机座35靠近蟹壳粉碎组件一侧的顶部,盛料盒40设置于机座35靠近导料板38下方的顶部外壁上,石墨炉39通过螺栓固定于机座35顶部外壁上。
蟹壳粉碎组件包括碾压辊36、伺服电机37、两个安装座41、两个L型支撑块42、承载板43、两个倾斜槽44、导料槽45、弧形研磨槽46和两个卡槽47,两个安装座41通过螺栓固定于机座35的顶部两边侧,碾压辊36通过轴承固定于两个安装座41之间一侧外壁上,伺服电机37通过支架固定于其中一个安装座41的一侧外壁上,且伺服电机37输出轴通过连接轴与碾压辊36的一端相连接,两个倾斜槽43分别卡于两个安装座41相对一侧外壁上,承载板43设置于两个安装座41之间的外壁上,两个卡槽47分别开于承载板43底部一侧外壁上,弧形研磨槽46开于承载板43顶部一侧,导料槽45开于承载板43靠近弧形研磨槽46一侧的顶部,两个L型支撑块42卡接于两个卡槽47内,且两个L型支撑块42与两个倾斜槽44相互贴合。
使用时,从直角凹型环沟7内随机取出一两只蟹,并将其蟹壳取下,放入弧形研磨槽46内,同时,将承载板43放置于两个安装座41相对一侧的倾斜槽44上,并通过两个L型支撑块42卡接于承载板43两个卡槽47的方式使得承载板43呈水平状态,并启动伺服电机37,带动碾压辊36旋转,而旋转的碾压辊36促进了蟹壳在弧形研磨槽46内进行全面研磨,研磨结束后,关闭伺服电机37,取下两个L型支撑块42,此时承载板43顶部弧形研磨槽46内蟹壳的研磨碎片从导料槽45上倾斜落入盛料盒40内,从而不仅促进了蟹壳的粉碎质量,而且也方便了蟹壳研磨碎片的收集,促进了蟹壳检测的效率,紧接着,将蟹壳研磨碎片进行化学除杂处理,并将溶液放入石墨炉39内,测其铅的吸收值,同时,将其与标准的铅的吸收值进行比对,从而完成对稻蟹共生时蟹壳内铅元素检测的工作。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将河蟹苗预先投放于试验田埂区1的四个暂养池2内进行养殖,待河蟹苗稍大些时,将暂养池2内的河蟹投放至直角凹型环沟7中,并在其底部堆积一层沙子,且在水稻种植区4内的栽植沟5中种上等距离分布的水稻,而在投放河蟹时,将直角凹型环沟7内的挡板8取出,同时,向水稻种植区4的汇流通道10内导入稻蟹共生所需的灌溉水,在夜间河蟹觅食时,可通过倾斜块6爬到水稻种植区4内进行觅食。
当河蟹到了收获的季节时,将四个挡板8分别放置于直角凹型环沟7的两端,且将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20分别放置于试验田埂区1的两边侧,并将钢丝固定绳13固定于限位块14和限位固定架22之间,且将钢丝传导绳23固定于第一绕绳辊15和第二绕绳辊21之间,并使钢丝固定绳13和钢丝传导绳23绷直,同时将拦截组件通过绳锁组件24和L型连接板套接于靠近第二固定架20的钢丝固定绳13和钢丝传导绳23上,而L型连接板在钢丝固定绳13上滑动,绳锁组件24及其拦截组件固定在钢丝传导绳23上,通过启动减速电机19,减速电机19带动正齿轮18旋转,进而带动了侧齿轮17上的转轴旋转,从而使得钢丝传导绳23向第一固定架16一侧卷收,从而可将拦截组件从试验田埂区1一侧拉回另一侧,进而起到了将水稻种植区4内的河蟹拦截到直角凹型环沟7内,
在拦截的过程中,可通过伸缩杆25对拦截板27进行高度调节,从而提高了拦截板27拦截的自由度,同时拦截网34可通过卡块33卡接于卡座32内的形式进行装卸和更换,促进了拦截网34的清洗和使用效率,同时当拦截板27在移动过程中,其上方的两个Y型杆26在碰撞到水稻杆时,会发出一定的声响,而河蟹对声音敏感度较高,因此,起到了对河蟹进行驱赶的作用,方便了拦截网34对其进行有效拦截,提高了拦截的效率。
当需对蟹壳进行铅元素检测时,从直角凹型环沟7内随机取出一两只蟹,并将其蟹壳取下,放入弧形研磨槽46内,同时,将承载板43放置于两个安装座41相对一侧的倾斜槽44上,并通过两个L型支撑块42卡接于承载板43两个卡槽47的方式使得承载板43呈水平状态,并启动伺服电机37,带动碾压辊36旋转,而旋转的碾压辊36促进了蟹壳在弧形研磨槽46内进行全面研磨,研磨结束后,关闭伺服电机37,取下两个L型支撑块42,此时承载板43顶部弧形研磨槽46内蟹壳的研磨碎片从导料槽45上倾斜落入盛料盒40内,从而不仅促进了蟹壳的粉碎质量,而且也方便了蟹壳研磨碎片的收集,促进了蟹壳检测的效率,紧接着,将蟹壳研磨碎片进行化学除杂处理,并将溶液放入石墨炉39内,测其铅的吸收值,同时,将其与标准的铅的吸收值进行比对,从而完成对稻蟹共生时蟹壳内铅元素检测的工作,由此可根据检测结果,定期对稻蟹共生环境进行完善,进而有效保证了稻蟹共生的安全高产。
实施例2: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如图9所示,为了解决在直角凹型环沟7收蟹难问题;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优选的,所述试验田埂区1的顶部外壁设置有U型环沟48,当河蟹被驱赶和拦截至U型环沟48内时,可有效通过捞具进行捞取,而不会因为直角凹型环沟7内部结构问题而出现的打捞不彻底的问题。
一种稻蟹共生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盛料盒40内的蟹壳碎片放入研磨器里面研磨成粉;
S2:取蟹壳粉末1g放于150ml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20ml浓硝酸,盖上密封盖,将烧杯移动至酒精灯上进行加热消化;
S3:加热至消化液还有2-3ml时,加2-3滴双氧水,继续加热,直到硝酸赶尽,使得消化液呈现无色透明状或者是淡黄色;
S4:停止加热,将消化液的烧杯静置冷却,冷却后的消化液全部转移至一个容量杯中;
S5:取一烧杯,准确量取一定量的铅标准液,配比浓度为0、10、20、40、60、80ng/ml;
S6:将配比好的铅溶液移动至石墨炉39中进行吸光度测定,并将测定多个吸光度数值和铅溶液浓度值绘制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标准曲线,以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S7:取冷却后的消化液20μl,并将其放入石墨炉39中,测量出其吸光度值,并带入标准曲线中,得到消化液中铅的含量,由此,得出稻蟹共生环境对蟹壳内铅元素含量的检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包括试验田埂区(1),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田埂区(1)的四角均设置有暂养池(2),且试验田埂区(1)的两边侧均插接有栅栏(3),试验田埂区(1)靠近四个暂养池(2)之间开有直角凹型环沟(7),直角凹型环沟(7)的四角内均插接有挡板(8),所述试验田埂区(1)靠近直角凹型环沟(7)的内侧开设有水稻种植区(4),水稻种植区(4)的中部开有汇流通道(10),且水稻种植区(4)靠近汇流通道(10)两侧均开有等距离分布的栽植沟(5),位于汇流通道(10)两端的每两个栽植沟(5)两侧均开有导流孔(9),每个栽植沟(5)靠近直角凹型环沟(7)的一端均插接有倾斜块(6),试验田埂区(1)沿着栽植沟(5)的延伸方向的两边侧设置有拦截驱动机构(11),拦截驱动机构(11)内设置有拦截组件,且试验田埂区(1)靠近两个暂养池(2)之间的一边侧设置有蟹壳检测机构(12),所述试验田埂区(1)的顶部外壁设置有U型环沟(48);
所述拦截驱动机构(11)包括钢丝固定绳(13)、限位块(14)、第一绕绳辊(15)、第一固定架(16)、侧齿轮(17)、正齿轮(18)、减速电机(19)、第二固定架(20)、第二绕绳辊(21)、限位固定架(22)和钢丝传导绳(23),且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20)分别放置于试验田埂区(1)两边侧,且第一绕绳辊(15)和第二绕绳辊(21)分别通过轴承固定于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20)的两侧内壁上;
所述减速电机(19)通过支架固定于第一固定架(16)的一侧外壁上,第一绕绳辊(15)的一端设置有转轴,侧齿轮(17)套接于转轴的一端,正齿轮(18)套接于减速电机(19)的输出轴上,正齿轮(18)和侧齿轮(17)相互啮合,钢丝传导绳(23)两端分别缠绕于第一绕绳辊(15)和第二绕绳辊(21)的圆周上,拦截组件通过绳锁组件(24)套接于钢丝传导绳(23)上并且通过L型连接板套接于钢丝固定绳(13)上;所述绳锁组件(24)包括U型限位块(28)、弧形抵块(29)、两个螺母(30)和两个螺杆(31),且U型限位块(28)卡接于钢丝传导绳(23)上,弧形抵块(29)套接于U型限位块(28)的底部两端上,弧形抵块(29)与U型限位块(28)形成滑动配合,两个螺杆(31)分别设置于U型限位块(28)的底部两端面上,两个螺母(30)分别通过螺纹套接于螺杆(31)上;通过启动减速电机,减速电机带动正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了侧齿轮上的转轴旋转,从而使得钢丝传导绳向第一固定架一侧卷收,从而将拦截组件从试验田埂区一侧拉回另一侧,进而将水稻种植区内的河蟹拦截到直角凹型环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14)设置于第一固定架(16)的一侧内壁上,限位固定架(22)设置于第二固定架(20)的两侧内壁上,限位固定架(22)一侧开有限位卡接孔,限位卡接孔的一侧设置有螺纹调节环,钢丝固定绳(13)设置于限位块(14)和限位固定架(22)相对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组件包括伸缩杆(25)、两个Y型杆(26)、拦截板(27)、两个卡座(32)、两个卡块(33)和拦截网(34),且伸缩杆(25)顶端通过两个连接柱连接于绳锁组件(24)的底端,两个Y型杆(26)分别设置于伸缩杆(25)底部两侧外壁上,拦截板(27)设置于伸缩杆(25)的底部外壁上,两个卡座(32)设置于拦截板(27)底部两侧外壁上,且两个卡块(33)分别卡接于两个卡座(32)内,拦截网(34)设置于两个卡块(33)的同侧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蟹壳检测机构(12)包括机座(35)、蟹壳粉碎组件、导料板(38)、石墨炉(39)和盛料盒(40),且机座(35)设置于试验田埂区(1)的顶部一侧,蟹壳粉碎组件设置于机座(35)的顶部一侧,导料板(38)设置于机座(35)靠近蟹壳粉碎组件一侧的顶部,盛料盒(40)设置于机座(35)靠近导料板(38)下方的顶部外壁上,石墨炉(39)设置于机座(35)顶部外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蟹壳粉碎组件包括碾压辊(36)、伺服电机(37)、两个安装座(41)、两个L型支撑块(42)、承载板(43)、两个倾斜槽(44)、导料槽(45)、弧形研磨槽(46)和两个卡槽(47),两个安装座(41)设置于机座(35)的顶部两边侧,碾压辊(36)通过轴承固定于两个安装座(41)之间一侧外壁上,伺服电机(37)通过支架固定于其中一个安装座(41)的一侧外壁上,且伺服电机(37)输出轴通过连接轴与碾压辊(36)的一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倾斜槽(44)分别卡于两个安装座(41)相对一侧外壁上,承载板(43)设置于两个安装座(41)之间的外壁上,两个卡槽(47)分别开于承载板(43)底部一侧外壁上,弧形研磨槽(46)开于承载板(43)顶部一侧,导料槽(45)开于承载板(43)靠近弧形研磨槽(46)一侧的顶部,两个L型支撑块(42)卡接于两个卡槽(47)内,且两个L型支撑块(42)与两个倾斜槽(44)相互贴合。
CN202010904110.6A 2020-09-01 2020-09-01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Active CN114073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04110.6A CN114073234B (zh) 2020-09-01 2020-09-01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04110.6A CN114073234B (zh) 2020-09-01 2020-09-01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3234A CN114073234A (zh) 2022-02-22
CN114073234B true CN114073234B (zh) 2023-01-13

Family

ID=80282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04110.6A Active CN114073234B (zh) 2020-09-01 2020-09-01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732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4568A (zh) * 2022-10-26 2022-12-16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心) 一种河蟹圈围防护布置设备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1529B (zh) * 2014-04-15 2016-01-20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稻田生态养殖青虾的方法
CN106614181A (zh) * 2016-11-23 2017-05-10 乌苏市西湖镇大庄子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稻蟹共生养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3234A (zh) 202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73842A (zh)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撒料装置
CN114073234B (zh)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CN106614181A (zh) 稻蟹共生养殖方法
CN113647349A (zh) 一种基于无沟化稻田改造的稻虾综合种养方法
CN106234301A (zh) 一种高效青蛙养殖方法
CN103461240A (zh) 青虾、轮叶黑藻连作生态养殖方法
CN112335497A (zh) 一种天门冬的育苗方法
CN114081011B (zh)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CN106172190A (zh) 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
CN111758644A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智能自动化放料设备
CN109197748B (zh) 海蜇育苗用控温循环水系统
CN207836539U (zh) 一种蛙类养殖系统
CN106688476A (zh) 一种农业用粮食存储设备
CN114080958B (zh)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CN111972235B (zh) 一种稻蟹共生的管理平台及其检测方法
CN206024894U (zh) 一种小龙虾养殖大棚
CN107960351A (zh) 水蛭高产人工养殖方法
CN112335599A (zh) 一种泥鳅、蔬菜混合养殖装置
CN102550456B (zh) 一种培育一龄蟹种的方法
CN102668943A (zh) 一种猕猴桃和水产的复合种养方法
CN207219810U (zh) 一种水产品养殖培育箱
CN218977724U (zh) 一种鳗鱼养殖池自动供料装置
CN207383190U (zh) 用于评价柑橘抗逆性的液膜水培装置
CN205093383U (zh) 一种沙地甲鱼养殖场
CN109496923A (zh) 一种淡水鱼的健康高效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3

Address after: 010000 Gaoliban Taole Gacha, Horqin Right Wing Middle Banner, Xing'an Leagu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pplicant after: Inner Mongolia Wujiaof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24010 Room 501, unit 4, building 3, Xinfeng community, Jianshe street, Shuangtaizi District, Panji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Yang Wanshu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13

Address after: 137400 Gaoliban Taole Gaigacha, Horqin Right Wing Middle Banner, Xing'an Leagu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Inner Mongolia Jiuzhouda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010000 Gaoliban Taole Gacha, Horqin Right Wing Middle Banner, Xing'an Leagu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Inner Mongolia Wujiaof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