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0371B -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0371B
CN114070371B CN202010779256.2A CN202010779256A CN114070371B CN 114070371 B CN114070371 B CN 114070371B CN 202010779256 A CN202010779256 A CN 202010779256A CN 114070371 B CN114070371 B CN 1140703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arrival angle
arrival
terminal equipment
v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92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70371A (zh
Inventor
耿莉娜
李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792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03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0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03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70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03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5/005Reducing noise, e.g. humm, from the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降低对相邻小区的终端设备的干扰,提高用户下行频谱效率。接入网设备估计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得到到达角估计值,到达角估计值包括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和垂直到达角估计值;根据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第一到达角根据到达角估计值确定;映射关系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根据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不同的到达角对应不同的角度偏移量,并以此在对波束进行展宽,一定程度上避免展宽的波瓣超出本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用户下行频谱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天线系统,比如,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assive MIMO)系统或者3维(3D)-MIMO系统中常使用波束表格算法(Grid of Beams,GOB)赋形使信号能量更集中,方向更精准,从而提升用户下行频谱效率以及小区吞吐量。例如,D频段64通道3D-MIMO业务赋形的水平3dB波宽通常在20度左右,远低于普通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定向天线覆盖的65度水平波宽。
然而,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设备(Use Equipment,UE)通常上行干扰较大,信道估计性能有所恶化。此时,可以采用波束赋形的方式来提高小区边缘UE的通信性能。但是,如果基站估计的UE的信号水平到达角(Azimuth Angle of Arrival,AOA)大于50°,采用GOB执行波束赋形后的业务主波瓣会超出本小区覆盖边缘,进而会对相邻小区的UE造成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降低对相邻小区的终端设备的干扰。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赋形方法,包括:
接入网设备估计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得到到达角估计值;
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中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所述第一到达角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确定;
其中,映射关系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通过上述方案,不同的到达角对应不同的角度偏移量,并以此在对波束进行展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展宽的波瓣超出本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用户下行频谱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包括:
确定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需要执行向小区覆盖区域中心方向展宽的单侧波束赋形。
通过上述方案,在到达角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并以此在对波束进行单侧展宽,降低展宽的波瓣超出本小区的覆盖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一赋形矢量,并根据偏移后的到达角确定第二赋形矢量,所述偏移后的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一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二赋形矢量,c为常数,cInner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加权系数。
上述方案中,需要向小区内单侧波束展宽的UE,根据估计的第一到达角确定合理的展宽角度。这个展宽角度最终会简化成一个通用公式从而满足大多数场景下不超出本小区覆盖的情况,但可能会出现部分场景超出小区边界的情况,降低展宽的波瓣超出本小区的覆盖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包括: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接收到的用于信道估计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为无效信号,以及存储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有效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
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存储的且有效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包括: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SRS信干噪比SINR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或者,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包括左侧角度偏移量和右侧角度偏移量;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三赋形矢量,并根据左偏移到达角确定第四赋形矢量,并根据右偏移到达角确定第五赋形矢量;所述左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左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所述右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右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左侧加权系数和不同右侧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三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四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五赋形矢量,c为常数,clef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左侧加权系数,crigh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右侧加权系数。
上述方案中,需要双侧波束展宽的UE,根据估计的第一到达角确定合理的展宽角度。这个展宽角度最终会简化成一个通用公式从而满足大多数场景下不超出本小区覆盖的情况,降低展宽的波瓣超出本小区的覆盖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合理阈值,以及根据第一到达角确定合理的展宽角度,比如角度偏移量和相应的加权系数cInner。降低超出本小区覆盖范围的可能性,减少对其它小区的终端设备的干扰。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波束赋形装置,包括:
估计单元,用于估计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得到到达角估计值;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中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所述第一到达角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确定;
其中,映射关系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需要执行向小区覆盖区域中心方向展宽的单侧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一赋形矢量,并根据偏移后的到达角确定第二赋形矢量,所述偏移后的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一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二赋形矢量,c为常数,cInner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加权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接收到的用于信道估计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为无效信号,以及存储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有效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
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存储的且有效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SRS信干噪比SINR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或者,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MCS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包括左侧角度偏移量和右侧角度偏移量;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三赋形矢量,并根据左偏移到达角确定第四赋形矢量,并根据右偏移到达角确定第五赋形矢量;所述左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左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所述右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右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左侧加权系数和不同右侧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三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四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五赋形矢量,c为常数,clef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左侧加权系数,crigh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右侧加权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的。
上述第二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的相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赋形装置,该装置可以应用于接入网设备,装置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第一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硬件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硬件设备执行上述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经过展宽的波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经过展宽的波束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波束赋形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装置600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装置700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其中,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示例一种通信系统架构,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系统中,此外,图1中的装置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从功能上划分的软件或者以上二者结合后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架构包括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于系统中包括的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的数量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UE),又称之为终端设备、终端、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接入网设备还可以称为基站、网络设备或者接入节点(英文:Access Node,简称:AN),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接入服务。接入网设备具体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英文:Evolutional Node B,简称:eNB或eNodeB),或者第五代(5G)网络中的基站设备(gNB),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采用大规模天线系统。在目前网络业务的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小区容量扩充和用户感知提升的需求日益凸显。在频谱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升频率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采用大规模天线系统,比如Massive MIMO/3D-MIMO能够充分发挥大规模天线阵列优势,通过使用类似雷达的天线阵列,可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动态调整信号方向,从而实现立体MIMO的效果,使信号能量更集中,方向更精准,并且能够降低小区间干扰,支持更多用户空分复用、多流传输,从而达到提升用户速率及小区吞吐量的效果。
目前大规模天线系统大多采取了等幅加权的均匀线阵,其3dB波束宽度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
其中λ为波长,d为振元间距,M为振元数。
若采用非等幅加权方式,主瓣会更宽。按照上述公式(1),目前各设备厂商64通道3D MIMO若采用等幅加权方式,D频段业务赋形的水平3dB波宽通常在20度左右。
场景一中,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常采用一站三小区,每小区覆盖120度的方式同频组网。在采用同频组网的情况下,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上行干扰通常较大,信道估计性能会有所恶化,并且窄波束的赋形增益远大于定向天线的宽波束,此时若业务赋形的主波瓣未对准UE或超出本扇区覆盖边缘,会比传统定向天线覆盖场景带来更加严重的性能恶化,如图2所示,目标UE的水平方向的到达角(Angle-of-Arrival,AOA)的估计值为53度,业务波束赋形的主波瓣在对准该目标UE的同时会超出本小区的覆盖范围,可能会干扰到相邻小区中使用相同物理资源的UE。若波束未对准目标UE,则会带来进一步的性能损失。
场景2中,在3D MIMO的经典使用场景——密集城区热点覆盖。密集城区热点覆盖场景中,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用户移动的随机性造成了无线信道的多变性,多用户、高负荷场景加剧了SRS资源的稀缺性。以上这些因素为上行信道估计的准确性提出了严峻考验。受限于运营商对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的面积和重量要求,3D MIMO单通道的天线增益通常小于传统定向天线,这会使远点功率受限用户的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信道估计性能进一步恶化,而上行SRS信道估计的性能将直接影响目标用户的AOA估计和下行赋形矢量计算。如图3所示,受限于上行信道估计性能,下行业务波束并未对准目标UE,造成用户下行频谱效率降低。
目前,针对下行小区间干扰,通常采用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 Cell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ICIC)、多点协作传输(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CoMP)等技术,ICIC是通过小区间调度信息交互,基站协同调度不同无线资源块的发送功率,或者避免边缘UE使用相同的物理资源块从而减少小区边缘用户的干扰。CoMP是指地理位置上分离的多个传输点,协同为一个UE传输数据(比如,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的数据)或者联合接收一个UE发送的数据(比如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的数据)。参与协作的多个传输点通常指多个小区;针对上行SRS信道估计,通常的做法是为小区内的用户自适应配置SRS资源,其总体原则为:信道条件较好、距离基站较近、移动速度较低的用户配置较长的SRS周期并占用较少的频域资源,以节省资源开销;反之,信道条件较差、距离基站较远、移动速度较高的用户配置较短的SRS周期并占用较多的频域资源,以及时跟踪UE的信道变化。
ICIC、CoMP这些降低小区间干扰的方案主要依赖于基于X2/S1口的大量小区间调度信息交互,这类方法的信令开销大,算法复杂度高,并且,实现复杂度从板内信息交互、板间信息交互到机框间信息交互依次递增。关于上行信道估计,密集城区热点区域的小区用户数多、负载高,自适应SRS资源配置算法复杂度高,信令开销大。此外,为了保证SRS信道估计性能,需要为用户分配更多的物理资源,这与热点小区的上行高吞吐量需求是相互矛盾的。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在用户AOA角度显示UE处于小区边缘或上行信道质量较差、信道估计性能受限时,将下行赋形波束根据不同场景适当展宽,并将业务主波瓣尽量限制在本扇区覆盖范围内,可实现减低小区间干扰,并且为UE的上行信道估计提供一定的容错空间,同时算法复杂度和实现复杂度均较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更好的发挥大规模天线的赋形优势,提高用户体验、小区下行频谱效率及吞吐量。
参见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赋形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比如方法由接入网设备执行,或者由接入网设备中的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执行。
S401,接入网设备估计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得到到达角估计值。
其中,所述到达角估计值可以包括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和垂直到达角估计值。
接入网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信道估计,经过子载波间的平滑得到信道估计结果H。
可选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可以采用角度功率谱估计的方法。根据信号阵列响应矢量Sθ计算角度功率谱其中,R=HHH,R表示信道相关矩阵。HH表示信道估计结果的共轭。/>表示信号阵列响应矢量的共轭。天线阵列响应矢量是阵列天线对某一方向来波的响应能力。由于64天线呈现平面排列方式,因此可以对水平到达角和垂直到达角分别得到天线阵列响应矢量。
再获得角度功率谱后,可以按照一定角度步长搜索P(θ)的最大值即可得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常见大规模天线系统的天线阵为平面阵列,能够同时对终端设备来波的水平方向到达角(简称水平到达角)和垂直方向到达角(简称垂直到达角)进行区分,因此终端设备到达角估计值中包含水平到达角AOA和垂直到达角EOA(Evolution Angle ofArrive)。HH表示信道估计结果的共轭。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双极化天线阵列,同一极化方向的组内信号阵列响应矢量Sθ具有唯一形式,不同极化方向的组间天线接收信号的相位之间不再具有确定的关系,因此对同一极化方向的组内阵列天线计算角度功率谱,将不同极化方向的天线阵列角度功率谱做合并处理,最后得到终端设备到达角估计结果。
S402,根据所述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所述第一到达角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确定;其中,映射关系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S403,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可选地,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其中,波束赋形可以包括单侧波束赋形和双侧波束赋形。单侧波束赋形可以是向小区覆盖中心方向展宽。上述映射关系中可以包括针对单侧波束赋形的第一映射关系和针对双侧波束赋形的第二映射关系。针对单侧波束赋形仅需要向小区覆盖中心方向展宽,则第一映射关系中包括不同到达角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针对双侧波束赋形需要对波束双侧均需要展宽,则第二映射关系中包括不同到达角与不同角度偏移量(包括左侧角度偏移量和右侧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作为一种示例,在确定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向小区覆盖区域中心方向展宽的单侧波束赋形。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根据所述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的。不同的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可能不同,不同的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方向上覆盖范围内的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可能不同。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根据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单侧波束赋形的条件,可以减少经过波束赋形后,波束超过小区的覆盖区域,导致的对其它小区的终端设备产生信号干扰。
在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单侧波束赋形时,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一赋形矢量,并根据偏移后的到达角确定第二赋形矢量,所述偏移后的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进一步地,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比如,可以对第一赋形矢量和第二赋形矢量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其中加权系数可以是配置值,或者不同的到达角范围对应不同的加权系数。则不同的到达角范围与不同的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可以包含在映射关系(例如第一映射关系)中。
所述波束赋形矢量满足如下公式(2)所示的条件: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一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二赋形矢量,c为常数,cInner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第一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加权系数。
比如,第一到达角中水平到达角通过来表示,垂直到达角通过θEOA来表示。角度偏移矢量通过/>来表示,偏移后的到达角中的水平到达角通过/>来表示,偏移后的到达角中的垂直到达角通过/>来表示,则/>其中,/>将/>θEOA代入如下公式(3)得vGOB,将/>带入公式(3)得/>则最终单侧波束赋形矢量如公式(2)所示。
其中,φ为双极化天线不同极化方向的补偿系数。SAOA为水平到达角对应的天线阵列响应矢量,SEOA为垂直到达角θEOA对应的天线阵列响应矢量。
作为另一种示例,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接收到的用于信道估计的SRS为无效信号,以及存储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有效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终端设备将存储的且有效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作为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执行双侧波束赋形。结合信号估计结果来对终端设备执行双侧波束赋形,使得下行业务波束对准目标UE,提高用户下行频谱效率。
作为又一种示例,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SRS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或者,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
在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时,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其中,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包括左侧角度偏移量和右侧角度偏移量: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三赋形矢量,并根据左偏移到达角确定第四赋形矢量,并根据右偏移到达角确定第五赋形矢量;所述左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左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所述右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右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进一步地,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比如,可以对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第五赋形矢量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其中加权系数可以是配置值,或者不同的到达角范围对应不同的加权系数。双侧波束赋形场景中,加权系数可以包括左侧加权系数和右侧加权系数。则不同的到达角范围与不同的加权系数(包括左侧加权系数和右侧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可以包含在映射关系(例如第二映射关系)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映射关系中还可以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左侧加权系数和不同右侧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的,通过如下方来实现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通过如下方式(4)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三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四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五赋形矢量,c为常数,clef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左侧加权系数,crigh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右侧加权系数。
比如,第一到达角中水平到达角通过来表示,垂直到达角通过θEOA来表示。左侧角度偏移矢量通过/>来表示,右侧角度偏移矢量通过/>来表示。双侧波束赋形中,需要计算三组赋形矢量,分别为第三赋形矢量vGOB、第四赋形矢量/>和第五赋形矢量第一组到达角为终端设备根据角度功率谱估计的/>和θEOA;第二组波束向左展开,左偏移到达角中左偏移水平到达角为/>左偏移垂直到达角第三组波束向右展开,右偏移到达角中右偏移水平到达角为右偏移垂直到达角/>将三组到达角分别带入公式(3),分别得到vGOB、/> 则最终得到双侧展宽波束对应的波束赋形矢量。
可选地,在对SRS进行有效性判断时,可以通过瞬时SINR或峰均比平滑或剔除奇异值等方式来判断。在对终端设备进行信道估计后得到信道估计结果H,可以基于信道估计结果再结合拟合算法得到上行SRS的SINR。另外,针对终端设备执行上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业务调度后,接入网设备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解调来自终端设备的业务数据得到ACK/NACK,从而修正通过上行信道估计得到的MCS。其中,针对ACK/NACK,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反馈给UE,从而控制终端设备的业务重传。针对上行调度MCS,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发送给终端设备。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5所示。
S501,接入网设备对小区中的终端设备进行SRS信道估计,并估计小区中终端设备的到达角获得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接入网设备的小区附着的终端设备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后续以针对一个终端设备为例进行说明,以第一终端为例。
接入网设备对小区内每个终端设备进行SRS信道估计和接收到的用于信道估计的SRS有效性判断,经过子载波间的平滑得到信道估计结果H,以及根据信道估计结果获得上行SRS的信干噪比SINR,并结合获得上行反馈结果得到修正后的上行业务调度的MCS。
S502,所述接入网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是否需要执行波束展宽,单侧波束赋形或者双侧波束赋形,若是需要执行单侧波束赋形,执行S503,若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执行S505,若确定执行普通波束赋形,执行S507。普通波束赋形方法可以是波束表格(Grid OfBeam,GOB)方法。波束表格方法也可以称为波束扫描法。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的不同型号天线阵列在相应工作频段、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不同角度的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需要向小区中心单向展宽的AOA门限值(即第一预设阈值)。若第一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则该第一终端设备为需要向小区内单向波束展宽的终端设备。
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再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双侧波束赋形。若本次实时收到的SRS判断为无效值,需查询接入网设备存储的该第一终端设备的AOA在当前时刻是否有效;若有效,则判定该第一终端设备为需要基于存储有效的终端设备的到达角进行双向展宽的终端设备,即将存储的有效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作为进行双向波束赋形的第一到达角(水平到达角和垂直到达角)。若本次实时收到的SRS判断为有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SRS SINR低于门限值SINRThr(第二预设阈值)或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MCS低于门限值MCSThread(第三预设阈值),则判定该第一终端设备为需要基于本次实时估计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到达角进行双向展宽的终端设备,即将实时估计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作为用于进行双向波束赋形的第一到达角。
应理解的是,若本次收到的SRS判断为无效值且基站存储的该终端设备的到达角超出有效时间,则通常需要进行模式切换,不再使用波束赋形。
作为一种示例,本次实时收到的SRS判断为有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SRS SINR大于或等于门限值SINRThr(第二预设阈值)或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MCS大于或等于门限值MCSThread(第三预设阈值),则判定针对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普通波束赋形。
步骤S501为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即为接入网设备对该终端设备进行实时估计得到的。由于无线信道实时变化的,终端设备也是移动的,因此,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存在有效时间的限制。终端设备的到达角的有效时间可以是配置的,在估计的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在有效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可以对保存的终端设备的到达角进行更新。如果接收到的SRS为有效的,则该获得的到达角估计值为有效的,接入网设备就会为该终端设备储存这个最新的有效的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设定一个老化时间。如果接收到的SRS为无效的,则该获得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为无效的,接入网设备会丢弃本次的估计值。
S503,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所在的到达角范围对应的角度偏移量和加权系数。
S504,根据角度偏移量和加权系数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单侧波束展宽场景中,对满足的到达角划分合理的区间段,为不同区间设置合理的角度偏移量/>和相应的加权系数cInner。此时,需计算两组赋形矢量:一组到达角是针对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角度功率谱估计的水平到达角/>和垂直到达角θEOA,另外一组的到达角为经过偏移后的水平到达角偏移后的垂直到达角/>其中,/>将/>θEOA代入公式(3)得vGOB,将/>带入公式(3)得/>则最终根据公式(2)确定展宽波束对应的波束赋形矢量。
S505,根据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所在的到达角范围对应的左侧角度偏移量、右侧角度偏移量、左侧加权系数和右侧加权系数。
S506,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到达角估计值、左侧角度偏移量、右侧角度偏移量、左侧加权系数和右侧加权系数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对于位于范围内的到达角划分多个到达角范围,不同的到达角对应于不同的左侧角度偏移量/>右侧角度偏移量/>左侧加权系数cleft和右侧加权系数cright。对需要进行双侧波瓣展宽的终端设备,需要计算三组赋形矢量。第一组到达角为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包括的水平到达角/>和垂直到达角θEOA;第二组波束向左展开,其水平到达角为/>垂直到达角/>第三组波束向右展开,其水平到达角为/>垂直到达角/>将三组到达角分别带入公式(3),分别得到vGOB、/>最终根据公式(4)确定展宽波束对应的波束赋形矢量。
S507,接入网设备采用GOB方法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在大规模天线系统小区中根据SRS信道估计和水平到达角AOA计算结果筛选需要进行波束展宽的用户,包括单侧波束展宽和双侧波束展宽。进而根据各不同型号天线阵列在相应工作频段、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不同角度的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将所有水平到达角划分合理的区间段,为所有区间段设置合理的单侧/双侧角度偏移量和相应的加权系数;使得降低经过展宽的波束超出小区覆盖范围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对其它小区的终端设备产生影响。结合信号估计结果来对终端设备执行双侧波束赋形,使得下行业务波束对准目标UE,提高用户下行频谱效率。
基于与上述方法实施例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波束赋形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执行,或者接入网设备中的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用于实现接入网设备功能的接入网设备中的模块。参见图6所示,装置可以包括估计单元601,第一确定单元602,第二确定单元603。
估计单元601,用于估计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得到到达角估计值,所述到达角估计值包括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和垂直到达角估计值;
第一确定单元602,用于根据所述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所述第一到达角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确定;
其中,映射关系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第二确定单元603,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602具体用于:
确定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第一终端需要执行向小区覆盖区域中心方向展宽的单侧波束赋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60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一赋形矢量,并根据偏移后的到达角确定第二赋形矢量,所述偏移后的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可选地,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确定单元603,具体用于: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一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二赋形矢量,c为常数,cInner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加权系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602,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接收到的用于信道估计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为无效信号,以及存储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有效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
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存储的且有效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602,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SRS信干噪比SINR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或者,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MCS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
可选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包括左侧角度偏移量和右侧角度偏移量;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603,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三赋形矢量,并根据左偏移到达角确定第四赋形矢量,并根据右偏移到达角确定第五赋形矢量;所述左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左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所述右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右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可选地,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左侧加权系数和不同右侧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603,具体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三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四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五赋形矢量,c为常数,clef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左侧加权系数,crigh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右侧加权系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波束赋形装置700,参见图7所示,包括:
通信接口701,存储器702以及处理器703;
其中,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通信接口701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比如接收数据;存储器70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处理器703,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702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执行的方法。上述估计单元601,第一确定单元602,第二确定单元603的功能可以由处理器703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701、存储器702以及处理器703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比如总线,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还可以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0)

1.一种波束赋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网设备估计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得到到达角估计值;
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中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所述第一到达角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确定;
其中,映射关系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包括:
确定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向小区覆盖区域中心方向展宽的单侧波束赋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一赋形矢量,并根据偏移后的到达角确定第二赋形矢量,所述偏移后的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一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二赋形矢量,c为常数,cInner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加权系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包括: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接收到的用于信道估计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为无效信号,以及存储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有效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
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存储的且有效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包括: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SRS信干噪比SINR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或者,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
7.如权利要求1、5-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包括左侧角度偏移量和右侧角度偏移量;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三赋形矢量,并根据左偏移到达角确定第四赋形矢量,并根据右偏移到达角确定第五赋形矢量;所述左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左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所述右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右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左侧加权系数和不同右侧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包括: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三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四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五赋形矢量,c为常数,clef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左侧加权系数,crigh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右侧加权系数。
9.如权利要求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的。
10.一种波束赋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估计单元,用于估计终端设备的到达角得到到达角估计值;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中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确定终端设备需要执行波束赋形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所述第一到达角根据所述到达角估计值确定;
其中,映射关系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角度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和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向小区覆盖区域中心方向展宽的单侧波束赋形。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一赋形矢量,并根据偏移后的到达角确定第二赋形矢量,所述偏移后的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二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一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二赋形矢量,c为常数,cInner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加权系数。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接收到的用于信道估计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为无效信号,以及存储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有效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
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存储的且有效的所述终端设备的到达角。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SRS信干噪比SINR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或者,
在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水平到达角估计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业务信道的业务调度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需要执行双侧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到达角为所述到达角估计值。
16.如权利要求10、14-1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达角对应的角度偏移量包括左侧角度偏移量和右侧角度偏移量;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确定第三赋形矢量,并根据左偏移到达角确定第四赋形矢量,并根据右偏移到达角确定第五赋形矢量;所述左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左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所述右偏移到达角是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到达角偏移所述第一到达角对应的右侧角度偏移矢量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三赋形矢量、第四赋形矢量和所述第五赋形矢量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波束赋形矢量。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还包括不同到达角范围与不同左侧加权系数和不同右侧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波束赋形矢量:
其中,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矢量,vGOB表示所述第三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四赋形矢量,/>表示所述第五赋形矢量,c为常数,clef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左侧加权系数,cright是所述第一到达角在所述映射关系中对应的右侧加权系数。
18.如权利要求11、14-1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天线阵列型号所在的工作频段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小区水平覆盖范围内业务赋形水平3dB波宽确定的。
19.一种波束赋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硬件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硬件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779256.2A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0703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9256.2A CN114070371B (zh)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9256.2A CN114070371B (zh)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0371A CN114070371A (zh) 2022-02-18
CN114070371B true CN114070371B (zh) 2023-08-11

Family

ID=80232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9256.2A Active CN114070371B (zh) 2020-08-05 2020-08-05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703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70870B (zh) * 2024-02-26 2024-05-10 之江实验室 一种基于双线阵超声波场分离的超声成像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7031A (zh) * 2017-12-22 2018-07-27 南京理工大学 大规模mimo中基于根值music的混合到达角估计
WO2018176328A1 (zh) * 2017-03-30 2018-10-04 南通朗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被用于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50003A (zh) * 2018-04-17 2018-10-12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大规模mimo高速移动场景下联合多普勒补偿的混合传输方法
CN109327248A (zh) * 2017-07-31 2019-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波束赋形方法及基站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6328A1 (zh) * 2017-03-30 2018-10-04 南通朗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被用于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9327248A (zh) * 2017-07-31 2019-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波束赋形方法及基站
CN108337031A (zh) * 2017-12-22 2018-07-27 南京理工大学 大规模mimo中基于根值music的混合到达角估计
CN108650003A (zh) * 2018-04-17 2018-10-12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大规模mimo高速移动场景下联合多普勒补偿的混合传输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larification of Beam Forming Weights;KEYSIGHT TECHNOLOGIES;3GPP TSG-RAN WG4 Meeting #94-e R4-200248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0371A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0366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5557712B2 (ja) アンテナ送信電力制御を行う無線基地局装置
JP2023029370A (ja) 方法、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US2018026291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RU2613526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полнения фрагментарног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диаграммы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и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крупномасштабной системы mimo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2020510383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のサウンディング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CN108271175B (zh) 功率控制方法和通信设备
KR20190068623A (ko) 하나 이상의 빔 쌍 링크를 사용하는 제어 정보의 송신
US9755768B2 (en) Method for measuring channel and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97180B1 (en) Coordinated beamform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150304997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multiple cell-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110121905A (zh) 路径损耗估计方法和设备
CN105308879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基于部分天线阵列的波束形成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14461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于大规模mimo在天线端口之间配置qcl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0962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用于3维波束形成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CN105340193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针对自适应天线缩放的预编码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432025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用于基于部分天线阵列的波束成形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WO2015016487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antenna shuffling using partial antenna array based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1827048A1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US2013010093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JP2018516498A (ja) アダプティヴダウンリンクCoMP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EP3834304A1 (en) Beamforming in non-reciprocal uplink and downlink channels
JP6625747B2 (ja) 共通セル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マルチアンテナ伝送方法、及び基地局
Na et al. Interference alignment based dynamic TDD for small cells
CN114070371B (zh)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