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8618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8618A
CN114068618A CN202010741594.7A CN202010741594A CN114068618A CN 114068618 A CN114068618 A CN 114068618A CN 202010741594 A CN202010741594 A CN 202010741594A CN 114068618 A CN114068618 A CN 114068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base plate
display panel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415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晓泉
丁小梁
梁轩
王迎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4159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8618A/zh
Priority to US17/921,08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4579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98799 priority patent/WO202202206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8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8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30/00
    • H10K39/30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10K39/32Organic image sensors
    • H10K39/34Organic image sensors integrated with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65/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e.g. organic opto-coupl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多个发光器件,位于衬底基板之上;多个光敏器件,位于多个发光器件所在层与衬底基板之间;多个光敏器件被配置为采集经指纹反射的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射光;各光敏器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各发光器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处;遮光部,位于多个光敏器件的入光侧,遮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相互交叠;且遮光部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中间区域相互交叠。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皮肤纹路例如指纹图案或掌纹图案的唯一性,为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指纹识别功能在电子设备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比如用于手机解锁、移动支付(如支付、转账)等。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多个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
多个光敏器件,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所述多个光敏器件被配置为采集经指纹反射的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射光;各所述光敏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各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处;
遮光部,位于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入光侧,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相互交叠;且所述遮光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中间区域相互交叠。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器件为顶发射型发光器件,包括:阳极、位于所述阳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以及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
所述光敏器件包括:相对而置的金属电极和透明电极,以及位于所述金属电极与所述透明电极之间的光电转换层,其中,所述透明电极位于所述金属电极所在层与所述阳极所在层之间;
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与所述发光功能层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阳极复用为所述遮光部。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所在层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之间,且具有多个像素开口的像素界定层;
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像素开口的正投影,且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的交叠区域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内。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所在层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之间,且具有多个像素开口的像素界定层;
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像素开口的正投影,且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的部分交叠区域位于所述像素开口的正投影内。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器件为底发射型发光器件,包括:阳极、位于所述阳极面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以及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
所述光敏器件包括:相对而置的金属电极和透明电极,以及位于所述透明电极与所述金属电极之间的光电转换层,其中,所述金属电极位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与所述阴极所在层之间;
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之间的多个顶栅型晶体管,以及位于所述多个顶栅型晶体管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遮光金属层;其中,所述遮光金属层复用为所述遮光部。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遮光金属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源层的正投影、以及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完全重合。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多个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交叠的宽度相同。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光敏器件的边缘区域的宽度d满足以下关系式:
d=h*tanθ
其中,所述h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遮光部所在层与所述多个光敏器件所在层之间的距离,所述θ为经指纹反射至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光的最大反射角。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光敏器件的宽度D满足以下关系式:
D≥h*(tanθ+2tanθc),或者D=L+h*tanθ
其中,h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遮光部所在层与所述多个光敏器件所在层之间的距离,θ为经指纹反射至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光的最大反射角,θc为经指纹反射至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光的最小反射角,L为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h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4μm。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遮光部与光敏器件的投影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内”、“外”、“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目前,窄边框逐渐成为显示装置设计和制造的主流,尤其是对于例如移动电话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实现窄边框的手段之一是将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光敏器件集成到显示装置中,实现屏下指纹识别方式,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面积,进而提高屏占比。
例如,可以采用点光源、线光源或者具有一定图案的光源等作为光敏器件的感光光源,以进行指纹识别。并且,光源与光敏器件的设置方式具有多种,例如,光源可以设置在光敏器件的靠近指纹触摸的一侧,或者,光源可以与光敏器件设置在相同的平面内,又或者,光源也可以设置在光敏器件的远离指纹触摸的一侧。光源与光敏器件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设置。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作为一种电流型发光器件,具有自发光、快速响应、宽视角、以及可制作于柔性产品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高性能显示领域。下面以OLED作为光敏器件的点光源,并且点光源设置在光敏器件的靠近指纹触摸的一侧为例,对指纹识别原理进行介绍,但是这不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构成限制。
在指纹识别的过程中,在OLED点光源发出的光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到指纹按压界面(例如显示屏的外表面)上时,由于指纹按压界面的全反射作用,这些光中入射角大于或等于全反射临界角(一般显示装置与空气之间的全反射临界角约为42°,点光源的最大出射角度为70°)的部分(即42°~70°)会发生全反射,导致这部分光线不能从指纹按压界面出射,由此产生全反射区域。相应地,这些光中入射角小于全反射临界角42°的部分从指纹按压界面出射。因此,可以通过全反射区域反射的光进行纹路图像采集。换句话说,用户手指的指纹按压到全反射区域时,指纹的脊触摸到全反射区域的表面,因此与指纹的脊相应的位置的全反射条件被破坏,因此光将在该相应的位置出射,使得原有的反射路径被改变,而指纹的谷不会触摸到全反射区域的表面,因此与指纹的谷相应的位置的全反射条件没有被破坏,因此光将在该相应的位置仍然被全反射,使得原有的反射路径没有被改变。这样,全反射区域中的光线由于指纹的谷、脊对于全反射条件的不同影响,使得入射到指纹成像界面上的光在不同位置形成明暗相间的纹路图像。
然而,在指纹识别的过程中,除了OLED点光源所发出的光可被光敏器件感应外,光敏器件还可能感应经由手指等方式射入的环境光。由于光敏器件对光的接收是被动的,不会主动将OLED点光源所发出的光与环境光相区分,因此,环境光可能对光敏器件的指纹识别产生干扰,导致纹路成像模糊甚至无法成像。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
衬底基板101;
多个发光器件102,位于衬底基板101之上;
多个光敏器件103,位于多个发光器件102所在层与衬底基板101之间;多个光敏器件103被配置为采集经指纹反射的多个发光器件102的发射光;各光敏器件10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各发光器件10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处;
遮光部104,位于多个光敏器件103的入光侧,遮光部104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光敏器件103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相互交叠;且遮光部104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光敏器件103的正投影的中间区域相互交叠。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102作为光敏器件103的点光源,其发光角度在42°~70°内的光线属于指纹识别过程中的信号光,通过设置与遮挡光敏器件103的边缘区域的遮光部104,对垂直光敏器件103的感光面入射的环境光进行了有效遮挡,从而使得被光敏器件103接收的绝大部分光线为信号光,有效避免了环境光对信号光的影响,提升了光学信噪比(SNR)。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发光器件102为顶发射型发光器件,包括:阳极1021、位于阳极1021背离衬底基板101一侧的阴极1022,以及位于阳极1021与阴极1022之间的发光功能层1023,具体地,发光功能层1023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有机电致发光层或量子点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
光敏器件103包括:相对而置的金属电极1031和透明电极1032,以及位于金属电极1031与透明电极1032之间的光电转换层,其中,透明电极1032位于金属电极1031所在层与阳极1021所在层之间,具体地,光电转换层由层叠设置的P型半导体层1033、本征半导体层1034、N型半导体层1035构成;
遮光部104位于透明电极1032所在层与发光功能层1023之间。
由于光敏器件103、遮光部104与顶发射型光敏器件103在衬底基板101上依次层叠设置,使得顶发射型发光器件102的出射光线可被手指反射后,经过遮光部104所在膜层入射至光敏器件103,同时遮光部104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光的入射,因此降低了环境光的干扰,提高了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阳极1021复用为遮光部104,此时阳极1021之间的间隙即是遮光部104的第一开口。
采用相关技术中的阳极1021复用为遮光部104,避免了单独通过一道掩膜(mask)工艺来制作遮光部104,由此简化了制作流程,节省了mask成本,实现了轻薄化设计。具体地,阳极1021可以为表面经臭氧等进行灰化处理后的低反射率的电极。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在阳极1021复用为遮光部104的情况下,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来实现遮光部104对光敏器件103边缘区域的遮挡作用:
第一种实现方式,保持光敏器件103的尺寸不变,同时增大阳极1021的尺寸实现阳极1021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如图4所示;
第二种实现方式,保持阳极1021的尺寸不变,同时增大光敏器件103的尺寸来实现阳极1021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如图5所示;
第三种实现方式,同时改变光敏器件103的尺寸和阳极1021的尺寸来实现阳极1021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
由于前两种实现方式仅需要将光敏器件103或阳极1021其中之一的尺寸作出改变,相应地仅需更改用于制作光敏器件103或阳极1021的掩膜板,因此成本较低。
在具体实施时,在采用上述任一实现方式形成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后,所获得的显示面板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位于阳极1021所在层与透明电极1032所在层之间,且具有多个像素开口的像素界定层105;
阳极102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像素开口的正投影,且与光敏器件103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的交叠区域位于像素界定层105的正投影内。
另外,在采用上述第二种实现方式形成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后,所获得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如3所示,包括:位于阳极1021所在层与透明电极1032所在层之间,且具有多个像素开口的像素界定层105;
阳极102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像素开口的正投影,且与光敏器件103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的部分交叠区域位于像素开口的正投影内。
由于在指纹识别的过程中,除了发光器件103所发出的光可被光敏器件103感应外,光敏器件103还可能感应通过手指射入的环境光。该环境光可能对光敏器件103的指纹识别产生干扰。例如,当环境光照射在手指的正上方时,环境光可透过手指并激发手指内生物组织发出色素光,该色素光可能会对指纹识别产生干扰。通过检测,该色素光主要包括波长在600nm以上的光。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界定层105可配置为过滤波长大于600nm的光,例如过滤波长为600nm-900nm的光。具体地,像素界定层103的材料包括掺入有色染料的有机树脂材料,以使像素界定层105对波长在600nm-900nm的光形成一定过滤效果。该有色染料可以包括溴氨酸衍生物等。由此,通过遮光部104以及像素界定层105的配合,可以起到在保证信号光通过的同时,改善环境光以及光敏器件103的影响,提高纹路识别准确性。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6至图8所示,发光器件102为底发射型发光器件102,包括:阳极1021、位于阳极1021面向衬底基板101一侧的阴极1022,以及位于阳极1021与阴极1022之间的发光功能层1023;
光敏器件103包括:相对而置的金属电极1031和透明电极1032,以及位于透明电极1032与金属电极1031之间的光电转换层,其中,金属电极1031位于透明电极1032所在层与阴极1022所在层之间;具体地,光电转换层由层叠设置的P型半导体层1033、本征半导体层1034、N型半导体层1035构成;
遮光部104位于透明电极所在层与衬底基板101之间。
由于遮光部104、光敏器件103与底发射型光敏器件103在衬底基板101上依次层叠设置,使得底发射型发光器件102的出射光线可被手指反射后,经过遮光部104所在膜层入射至光敏器件103,同时遮光部104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光的入射,因此降低了环境光的干扰,提高了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6至图8所示,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1与透明电极1032所在层之间的多个顶栅型晶体管(具体可以包括与发光器件102电连接的第一晶体管106,以及与光敏器件103电连接的第二晶体管107),以及位于多个顶栅型晶体管所在层与衬底基板101之间的遮光金属层108;其中,遮光金属层108复用为遮光部104。
采用相关技术中的遮光金属层108复用为遮光部104,避免了单独通过一道掩膜(mask)工艺来制作遮光部104,由此简化了制作流程,节省了mask成本,实现了轻薄化设计。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在遮光金属层108复用为遮光部104的情况下,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来实现遮光部104对光敏器件103边缘区域的遮挡作用:
第一种实现方式,保持光敏器件103的尺寸不变,同时增大遮光金属层108的尺寸实现遮光金属层108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如图7所示;
第二种实现方式,保持遮光金属层108的尺寸不变,同时增大光敏器件103的尺寸来实现遮光金属层108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如图8所示;
第三种实现方式,同时改变光敏器件103的尺寸和遮光金属层的尺寸来实现遮光金属层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
由于前两种实现方式仅需要将光敏器件103或遮光金属层其中之一的尺寸作出改变,相应地仅需更改用于制作光敏器件103或遮光金属层的掩膜板,因此成本较低。
在具体实施时,在采用上述任一实现方式形成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后,所获得遮光金属层108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具体可以与有源层的正投影、以及光敏器件103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完全重合,如图7和图8所示。换句话说,遮光金属层108的一体化图案遮挡有源层、以及光敏器件103的边缘区域,并在光敏器件103的中间区域具有第一开口,在发光器件102所在区域具有第二开口。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保证指纹识别效果的整体均一性,遮光部104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多个光敏器件103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交叠的宽度相同。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为使得大角度的反射光可被光敏器件103接收,以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如图10所示,可设置光敏器件103的边缘区域(即与遮光部104的交叠区域)的宽度d满足以下关系式:
d=h*tanθ
其中,h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的方向上遮光部104所在层与多个光敏器件103所在层之间的距离,θ为经指纹反射至多个光敏器件103的光的最大反射角(例如70°)。
需要说明的是,在d=h*tanθ的条件下,最大反射角度的光S1刚好可以入射至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交叠区域的外边界,如图10所示。当然,在具体实施时,d也可以大于h*tanθ,此时最大反射角度的光S1入射至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交叠区域内。但对于包括底发射型发光器件102的显示面板而言,光敏器件103位于显示面板的非开口区,若d值较大,可能会影响像素开口率,因此,较佳地,d取值为h*tanθ。示例性地,2.7μm≤d≤11μm。
另外,d理论上应等于(h+h’)*tanθ,其中h’为遮光部104的厚度,由于遮光部104的厚度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取值为h*tanθ。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为使得小角度的反射光可被光敏器件103接收,以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可设置光敏器件103的宽度D满足以下关系式:
D≥h*(tanθ+2tanθc),或者D=L+2h*tanθ
其中,h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的方向上遮光部104所在层与多个光敏器件103所在层之间的距离,θ为经指纹反射至多个光敏器件103的光的最大反射角(例如70°),θc为经指纹反射至多个光敏器件103的光的最小反射角(即全反射临界角,例如42°),L为第一开口的宽度。示例性地,18μm≤D≤40μm。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在D≥h*(tanθ+2tanθc)的条件下,最小反射角的光S2,以及最小反射角的光S2与最大反射角度的光S1均可入射至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交叠区域之间的区域(即光敏器件的中间区域),并且在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交叠区域正上方的环境光,以及入射角度小于最小反射角的环境光均被遮光部104进行了遮挡而不能入射至光敏器件103。因此,既可使全部信号光S有效入射至光敏器件103,又避免了在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交叠区域正上方入射的环境光,以及入射角度小于最小反射角的环境光的串扰,从而最大化提高了信噪比。
另外,在保持遮光部104的尺寸不变,并通过改变光敏器件103的尺寸实现遮光部104与光敏器件103的边缘交叠的情况下,遮光部104之间的距离L保持不变,而交叠区域的宽度d为h*tanθ,因此光敏器件103的横向尺寸为D=L+2h*tanθ。具体地,L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2h*tanθc。示例性地,13.6μm≤L≤34.6μm。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根据工艺厚度设计能力值,h可以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4μm。
一般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如图1至图3、图8至图10所示,还可以包括:隔垫物层109、封装层110、第一光学胶层111、触控电极层112、第二光学胶层113、保护盖板114、第一平坦层115、侧壁保护层116、偏压线117、第二平坦层118、第一介电层119、第二介电层120、栅绝缘层121和第三平坦层122。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三个具体实施例,其中一个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作为对比例,另外两个为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分别标记为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具体地,以阳极复用为遮光部,在对比例中阳极与光敏器件互不交叠,且光敏器件的横向宽度D为18μm,相邻阳极之间的距离L为18μm;在实施例一中光敏器件的横向宽度D为18μm保持不变,阳极的横向宽度外扩,使得阳极与光敏器件交叠区域的宽度d为3μm,此时相邻阳极之间的距离L为12μm;在实施例二中相邻阳极之间的距离L保持18μm不变(即阳极的横向宽度保持不变),光敏器件的横向宽度外扩,使得阳极与光敏器件交叠区域的宽度d为3μm,此时光敏器件的横向宽度D为24μm。仿真结果显示,对比例的信噪比为12,实施例一的信噪比为48,实施例二的信噪比为28,可见本公开通过遮挡部分环境光而提升了信噪比。应当理解的是,阳极与光敏器件交叠区域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例一的信噪比与实施例二的信噪比不同,这主要是由光敏器件的受光面积不同导致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智能手表、健身腕带、个人数字助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另外,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显示面板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多个发光器件,位于衬底基板之上;多个光敏器件,位于多个发光器件所在层与衬底基板之间;多个光敏器件被配置为采集经指纹反射的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射光;各光敏器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各发光器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处;遮光部,位于多个光敏器件的入光侧,遮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相互交叠;且遮光部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中间区域相互交叠。发光器件作为光敏器件的点光源,其发光角度在42°~70°内的光线属于指纹识别过程中的信号光,通过设置与遮挡光敏器件的边缘区域的遮光部,对垂直光敏器件的感光面入射的环境光进行了有效遮挡,从而使得被光敏器件接收的绝大部分光线为信号光,有效避免了环境光对信号光的影响,提升了光学信噪比。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衬底基板;
多个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
多个光敏器件,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所述多个光敏器件被配置为采集经指纹反射的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射光;各所述光敏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各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处;
遮光部,位于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入光侧,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相互交叠;且所述遮光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中间区域相互交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顶发射型发光器件,包括:阳极、位于所述阳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以及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
所述光敏器件包括:相对而置的金属电极和透明电极,以及位于所述金属电极与所述透明电极之间的光电转换层,其中,所述透明电极位于所述金属电极所在层与所述阳极所在层之间;
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与所述发光功能层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阳极复用为所述遮光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所在层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之间,且具有多个像素开口的像素界定层;
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像素开口的正投影,且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的交叠区域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所在层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之间,且具有多个像素开口的像素界定层;
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像素开口的正投影,且与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的部分交叠区域位于所述像素开口的正投影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底发射型发光器件,包括:阳极、位于所述阳极面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以及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
所述光敏器件包括:相对而置的金属电极和透明电极,以及位于所述透明电极与所述金属电极之间的光电转换层,其中,所述金属电极位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与所述阴极所在层之间;
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透明电极所在层之间的多个顶栅型晶体管,以及位于所述多个顶栅型晶体管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遮光金属层;其中,所述遮光金属层复用为所述遮光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遮光金属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源层的正投影、以及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完全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多个所述光敏器件的正投影的边缘区域交叠的宽度相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敏器件的边缘区域的宽度d满足以下关系式:
d=h*tanθ
其中,所述h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遮光部所在层与所述多个光敏器件所在层之间的距离,所述θ为经指纹反射至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光的最大反射角。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敏器件的宽度D满足以下关系式:
D≥h*(tanθ+2tanθc),或者D=L+h*tanθ
其中,h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遮光部所在层与所述多个光敏器件所在层之间的距离,θ为经指纹反射至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光的最大反射角,θc为经指纹反射至所述多个光敏器件的光的最小反射角,L为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h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4μm。
13.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741594.7A 2020-07-29 2020-07-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0686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1594.7A CN114068618A (zh) 2020-07-29 2020-07-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7/921,081 US20230345794A1 (en) 2020-07-29 2021-06-08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PCT/CN2021/098799 WO2022022068A1 (zh) 2020-07-29 2021-06-0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1594.7A CN114068618A (zh) 2020-07-29 2020-07-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8618A true CN114068618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037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41594.7A Pending CN114068618A (zh) 2020-07-29 2020-07-2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5794A1 (zh)
CN (1) CN114068618A (zh)
WO (1) WO20220220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0615A (zh) * 2022-06-16 2022-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件及显示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72072B (zh) * 2023-03-30 2023-06-09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2742B (zh) * 2017-04-27 2019-12-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识别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6981503B (zh) * 2017-04-27 2019-11-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7422560A (zh) * 2017-09-04 2017-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638047B (zh) * 2018-12-13 2020-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显示面板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0615A (zh) * 2022-06-16 2022-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件及显示终端
CN115020615B (zh) * 2022-06-16 2023-10-3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件及显示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45794A1 (en) 2023-10-26
WO2022022068A1 (zh) 2022-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6341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61763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8596096B (zh) 指纹识别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8201800A1 (zh) 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显示面板
US11514707B2 (en) Optical sensor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WO2021047138A1 (zh) 光学感测器、光学感测系统以及光学感测器的制造方法
CN112596294B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2001337A (zh) 一种指纹识别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6861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61928B2 (en) Optical sensor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09545825B (zh) 一种顶发光显示面板
CN11236476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31468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5368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246695A1 (en) Textur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69648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30087411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Quantum Film Infrared Sensors
CN115280382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142799A (ko) 지문 센서,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CN113836968A (zh) 纹路识别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11898397A (zh) 纹路识别装置
US20240113140A1 (en) Ridge recognition substrate and ridge recognition apparatus
US2024007429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01159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320170A1 (en)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odul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