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1818A -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1818A
CN114061818A CN202111176894.6A CN202111176894A CN114061818A CN 114061818 A CN114061818 A CN 114061818A CN 202111176894 A CN202111176894 A CN 202111176894A CN 114061818 A CN114061818 A CN 114061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splacement
bearing
face
force
bear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768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振强
李文超
尹延经
王东峰
李燕春
李东亚
朱宇腾
郑昊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7689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18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1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18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L5/24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etermining value of torque or twisting moment for tightening a nut or other member which is similarly stressed
    • G01L5/243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etermining value of torque or twisting moment for tightening a nut or other member which is similarly stressed using was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43/00Assembling bearings
    • F16C43/04Assembling roll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43/06Placing rolling bodies in cages or bear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面对面组配轴承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两轴承与内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一,测量轴承组件一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一;步骤二,加上外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二,测量轴承组件二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二;步骤三,若轴向位移量二在某预紧力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一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二状态,说明轴承组件二所对应的预紧力即为所述的某预紧力;步骤四,选择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本发明考虑了内外隔圈实际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使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保持一致,有效提升组配轴承预紧力的准确性,保证轴承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状态。

Description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隔圈选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背景技术
角接触球轴承在使用时,通常是两套轴承组配使用,如图1所示的DF配(面对面组配)轴承,包括第一轴承10和第二轴承20,第一轴承10外圈的窄边端面与第二轴承20外圈的窄边端面相对设置,两套轴承之间设置有内隔圈30和外隔圈40。另外,还有如图2所示的DB配(背对背组配)轴承,包括第一轴承1和第二轴承2,第一轴承1外圈的宽边端面与第二轴承2外圈的宽边端面相对设置,两套轴承之间设置有内隔圈3和外隔圈4。
角接触球轴承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预紧,其预紧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控制轴承内、外隔圈之间的高度差值调节。目前,隔圈选配方法如下:先测量参与组配的两套轴承在所需预紧力F条件下的凸出量值,如果上述两套轴承的组配方式为DF配,则内隔圈30的高度减去外隔圈40的高度的差值与上述两套轴承的凸出量的和相等,此时,在内隔圈30和外隔圈40的调节下,即认为上述DF配轴承的预紧力达到了F力的大小;同理,如果上述两套轴承的组配方式为DB配,则内隔圈3的高度减去外隔圈4的高度的差值与上述两套轴承的凸出量的和互为相反数,此时,在内隔圈3和外隔圈4的调节下,即认为上述DB配轴承的预紧力达到了F力的大小。
上述隔圈选配方法是单独的测量两套轴承的凸出量值,再单独的测量并计算内、外隔圈之间的高度差,通过数值比较,确定隔圈的选配是否合适。但是,上述隔圈选配方法忽略了隔圈的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导致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存在差距,对轴承的应用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以解决现有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未考虑隔圈的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而导致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存在差距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以解决现有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未考虑隔圈的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而导致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存在差距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两套轴承以面对面形式与内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一,测量轴承组件一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一,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一;
步骤二,将两套轴承以面对面形式与内隔圈和外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二,测量轴承组件二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二,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二;
步骤三,若轴向位移量二在某预紧力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一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二状态,则说明轴承组件二所对应的预紧力即为所述的某预紧力;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结果,选择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首先测量不含外隔圈的轴承组件一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一,此时面对面形式的两套轴承之间仅设置有内隔圈,两套轴承的外圈产生相对移动,在不同的预紧力下,会有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一。
然后测量含有内、外隔圈的轴承组件二,测量轴承组件二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二,在不同的预紧力下,会有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二,此时由于外隔圈的存在,当外隔圈与两套轴承的外圈之间没有间隙后,两外圈的继续相对移动将会受到阻碍,因此在外隔圈与两套轴承的外圈之间尚有间隙之前,在相同的预紧力下,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是相等的,而在间隙消失之后,两者是不等的,并且轴向位移量二会小一些。
因此,若轴向位移量二在某预紧力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一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二状态,则说明轴承组件二所对应的预紧力即为所述的某预紧力。最后,在得知该组隔圈所对应的预紧力后,就可以根据面对面轴承组件的预紧力要求,选择面对面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
综上,本发明采用实际装配施加预紧力的方式,通过测量不含外隔圈的轴向位移量一,以及内、外隔圈均含的轴向位移量二,确定轴承组件二对应的预紧力,反过来指导隔圈的选配,该方法考虑了内、外隔圈实际的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使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保持一致,有效提升面对面组配轴承预紧力的准确性,保证面对面组配轴承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状态。
进一步地,在步骤一和步骤二中,采用带有凹槽的支座支撑下方轴承的外圈,采用带有凹槽的压盖压紧上方轴承的外圈,通过施力机构对压盖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带有凹槽的支座以及带有凹槽的压盖,方便对轴承外圈施力。
进一步地,利用千分表测量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测量方便。
进一步地,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均为相对位移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方便对比。
进一步地,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一的集合、及步骤二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二的集合,分别绘制预紧力和轴向位移量的变化曲线,对比两条曲线确定步骤三的结果。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绘制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对比结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两套轴承以背对背形式与外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三,测量轴承组件三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三,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三;
步骤二,将两套轴承以背对背形式与内隔圈和外隔圈组成轴承组件四,测量轴承组件四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四,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四;
步骤三,若轴向位移量四在某预紧力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三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四状态,则说明轴承组件四所对应的预紧力即为所述的某预紧力;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结果,选择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首先测量不含内隔圈的轴承组件三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三,此时背对背形式的两套轴承之间仅设置有外隔圈,两套轴承的内圈产生相对移动,在不同的预紧力下,会有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三。
然后测量含有内、外隔圈的轴承组件四,测量轴承组件四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四,在不同的预紧力下,会有不同的轴向位移量四,此时由于内隔圈的存在,当内隔圈与两套轴承的内圈之间没有间隙后,两内圈的继续相对移动将会受到阻碍,因此在内隔圈与两套轴承的内圈之间尚有间隙之前,在相同的预紧力下,轴向位移量三和轴向位移量四是相等的,而在间隙消失之后,两者是不等的,并且轴向位移量四会小一些。
因此,若轴向位移量四在某预紧力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三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四状态,则说明轴承组件四所对应的预紧力即为所述的某预紧力。最后,在得知该组隔圈所对应的预紧力后,就可以根据背对背轴承组件的预紧力要求,选择背对背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
综上,本发明采用实际装配施加预紧力的方式,通过测量不含内隔圈的轴向位移量三,以及内、外隔圈均含的轴向位移量四,确定轴承组件四对应的预紧力,反过来指导隔圈的选配,该方法考虑了内、外隔圈实际的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使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保持一致,有效提升背对背组配轴承预紧力的准确性,保证背对背组配轴承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状态。
进一步地,在步骤一和步骤二中,采用支座支撑下方轴承的内圈,采用压盖压紧上方轴承的内圈,通过施力机构对压盖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支座和压盖,方便对内圈施力。
进一步地,利用千分表测量轴向位移量三和轴向位移量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测量方便。
进一步地,轴向位移量三和轴向位移量四均为相对位移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方便对比。
进一步地,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三的集合、及步骤二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四的集合,分别绘制预紧力和轴向位移量的变化曲线,对比两条曲线确定步骤三的结果。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绘制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对比结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面对面组配轴承的结构图;
图1中:10、第一轴承;20、第二轴承;30、内隔圈;40、外隔圈;
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对背组配轴承的结构图;
图2中:1、第一轴承;2、第二轴承;3、内隔圈;4、外隔圈;
图3为本发明中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实施例1中步骤一的实施图;
图4为本发明中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实施例1中步骤二的实施图;
图3-图4中:10、第一轴承;20、第二轴承;30、内隔圈;40、外隔圈;50、支座;60、压盖;70、千分表;
图5为本发明中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实施例1中步骤三的实施图;
图6为本发明中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实施例2中步骤三的实施图;
图7为本发明中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步骤一的实施图;
图8为本发明中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步骤二的实施图;
图7-图8中:1、第一轴承;2、第二轴承;3、内隔圈;4、外隔圈;5、支座;6、压盖;7、千分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可能出现的术语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如“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等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中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实施例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如图3所示,将第一轴承10和第二轴承20以面对面形式与内隔圈30组成轴承组件一,测量轴承组件一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一,不同的预紧力对应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一。
测量时,第一轴承10和第二轴承20上下布置,上下两个轴承通过内隔圈30支撑,采用带有凹槽的支座50支撑下方轴承(第二轴承20)的外圈,采用带有凹槽的压盖60压紧上方轴承(第一轴承10)的外圈,通过施力机构对压盖60施加向下的轴向力Fa(即预紧力),利用千分表70测量上下两个轴承的外圈端面在轴向力Fa作用下的轴向位移量一。
具体测量方法为:每隔相等的轴向力记录相对位移量,即由0N~F1时,记录轴向位移量一;由F1~F2时,记录另一个轴向位移量一;依次类推,得到不同轴向力Fa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一的集合,并绘制如图5所示的轴向力和轴向位移量一的变化曲线S1
步骤二,如图4所示,将第一轴承10和第二轴承20以面对面形式与内隔圈30和外隔圈40组成轴承组件二,测量轴承组件二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二,不同的预紧力对应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二。
具体相比步骤一而言,步骤二只是增加了外隔圈40,此时轴承组在内、外隔圈同时支撑,其他仍采用支座50、压盖60以及千分表70,所施加的轴向力Fa也是一样的,测得的两轴承外圈端面在轴向力Fa作用下的轴向位移量二也是相对位移量,方法同步骤一,得到不同轴向力Fa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二的集合,绘制如图5所示的轴向力和轴向位移量二的变化曲线S2
步骤三,对比曲线S1和S2可以发现,两曲线在A点(此时轴向力为F3)之前,其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外隔圈40与两轴承的外圈之间尚有间隙,因此在相同的轴向力下,相对位移量是相等的。而在间隙消失之后,两外圈的继续相对移动将会受到阻碍,因此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是不等的。如图5所示,当轴向力由F3升至F4时,没有外隔圈的曲线S1的位移量显著大于含有外隔圈的曲线S2的位移量,也即轴向位移量二在轴向力为F3~F4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一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二状态,说明此时外隔圈已经限制了轴承外圈的位移量,说明此时轴承组件二已经预紧上,此时轴承组件二的预紧力在F3~F4之间。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结果,在得知该组隔圈所对应的预紧力后,就可以根据面对面轴承组件的预紧力要求,选择面对面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或确定某组隔圈所对应的轴承预紧力。
综上,本发明采用实际装配施加预紧力的方式,通过测量不含外隔圈的轴向位移量一,以及内、外隔圈均含的轴向位移量二,确定轴承组件二对应的预紧力,反过来指导隔圈的选配,该方法考虑了内、外隔圈实际的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使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保持一致,有效提升面对面组配轴承预紧力的准确性,保证面对面组配轴承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状态。
本发明中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实施例2如图6所示,S1仍代表轴向力和轴向位移量一的变化曲线,S2仍代表轴向力和轴向位移量二的变化曲线,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均为绝对位移量,因此均随着轴向力Fa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是两曲线仍然在A点对应的位移量相同,并且过A点后,轴向位移量二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一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二状态。
本发明中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如图7所示,将第一轴承1和第二轴承2以背对背形式与外隔圈4组成轴承组件三,测量轴承组件三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三,不同的预紧力对应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三。
与上述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相同,测量时,第一轴承1和第二轴承2上下布置,通过外隔圈4支撑,采用支座5支撑下方轴承(第二轴承2)的内圈,采用压盖6压紧上方轴承(第一轴承1)的内圈,通过施力机构对压盖6施加向下的轴向力Fa(即预紧力),利用千分表7测量上下两个轴承的内圈端面在轴向力Fa作用下的轴向位移量三。
具体测量方法为:每隔相等的轴向力记录相对位移量,即由0N~F1时,记录轴向位移量三;由F1~F2时,记录另一个轴向位移量三;依次类推,得到不同轴向力Fa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三的集合,绘制轴向力和轴向位移量三的变化曲线S3
步骤二,如图8所示,将第一轴承1和第二轴承2以背对背形式与内隔圈3和外隔圈4组成轴承组件四,测量轴承组件四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四,不同的预紧力对应不同的轴向位移量四。
具体相比步骤一而言,步骤二只是增加了内隔圈3,此时轴承组在内、外隔圈同时支撑,其他仍采用支座5、压盖6以及千分表7,所施加的轴向力Fa也是一样的,测得的两轴承内圈端面在轴向力Fa作用下的轴向位移量四也是相对位移量,方法同步骤一,得到不同轴向力Fa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四的集合,绘制轴向力和轴向位移量四的变化曲线S4
步骤三,对比曲线S3和S4会发现两曲线在某一点(此时轴向力为F3)之前,其轴向位移量三和轴向位移量四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内隔圈3与两轴承的内圈之间尚有间隙,因此在相同的轴向力下,相对位移量是相等的。而在间隙消失之后,两内圈的继续相对移动将会受到阻碍,因此轴向位移量三和轴向位移量四是不等的。当轴向力由F3升至F4时,没有内隔圈的曲线S3的位移量显著大于含有内隔圈的曲线S4的位移量,也即轴向位移量四在轴向力为F3~F4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三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四状态,说明此时内隔圈已经限制了轴承内圈的位移量,说明此时轴承组件四已经预紧上,此时轴承组件四的预紧力在F3~F4之间。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结果,在得知该组隔圈所对应的预紧力后,就可以根据背对背轴承组件的预紧力要求,选择背对背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或确定某组隔圈所对应的轴承预紧力。
本发明采用实际装配施加预紧力的方式,通过测量不含内隔圈的轴向位移量三,以及内、外隔圈均含的轴向位移量四,确定轴承组件四对应的预紧力,反过来指导隔圈的选配,该方法考虑了内、外隔圈实际的形位公差及弹性变形,使实际组配轴承的预紧力与预期预紧力保持一致,有效提升背对背组配轴承预紧力的准确性,保证背对背组配轴承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状态。
在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绘制曲线,直接通过记录的数据来进行判断。
在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其他实施例中:位移量的测量也可以用位移传感器等其他位移测量仪器。
在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其他实施例中:在对背对背组配轴承的内圈施压时,可以不用压盖,施力机构直接对内圈施力。
在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其他实施例中:在对面对面组配轴承的外圈施力时,可以不采用支座,而是将轴承直接放置在特制的工作台上。
在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的其他实施例中:如果轴向力Fa的取值比较密集,就不用将F3~F4区间作为轴承组件的预紧力,而是将更加精确的某一个轴向力作为轴承组件的预紧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两套轴承以面对面形式与内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一,测量轴承组件一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一,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一;
步骤二,将两套轴承以面对面形式与内隔圈和外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二,测量轴承组件二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二,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二;
步骤三,若轴向位移量二在某预紧力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一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一的第二状态,则说明轴承组件二所对应的预紧力即为所述的某预紧力;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结果,选择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和步骤二中,采用带有凹槽的支座支撑下方轴承的外圈,采用带有凹槽的压盖压紧上方轴承的外圈,通过施力机构对压盖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千分表测量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轴向位移量一和轴向位移量二均为相对位移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对面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一的集合、及步骤二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二的集合,分别绘制预紧力和轴向位移量的变化曲线,对比两条曲线确定步骤三的结果。
6.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两套轴承以背对背形式与外隔圈组成轴承组件三,测量轴承组件三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三,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三;
步骤二,将两套轴承以背对背形式与内隔圈和外隔圈组成轴承组件四,测量轴承组件四在所需预紧力附近的轴向位移量四,不同的预紧力对应的不同的轴向位移量四;
步骤三,若轴向位移量四在某预紧力条件下由等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三状态转变为小于轴向位移量三的第四状态,则说明轴承组件四所对应的预紧力即为所述的某预紧力;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结果,选择轴承组件在要求预紧力下的隔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和步骤二中,采用支座支撑下方轴承的内圈,采用压盖压紧上方轴承的内圈,通过施力机构对压盖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千分表测量轴向位移量三和轴向位移量四。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轴向位移量三和轴向位移量四均为相对位移量。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三的集合、及步骤二中得到的不同预紧力所对应的不同轴向位移量四的集合,分别绘制预紧力和轴向位移量的变化曲线,对比两条曲线确定步骤三的结果。
CN202111176894.6A 2021-10-09 2021-10-09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Pending CN1140618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6894.6A CN114061818A (zh) 2021-10-09 2021-10-09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6894.6A CN114061818A (zh) 2021-10-09 2021-10-09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1818A true CN114061818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34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76894.6A Pending CN114061818A (zh) 2021-10-09 2021-10-09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6181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076A (zh) * 2007-11-30 2008-07-16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测量成对轴承预紧力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
CN102435367A (zh) * 2011-09-21 2012-05-02 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对轴承预紧力测试装置
CN202886102U (zh) * 2012-10-31 2013-04-17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背靠背成对安装角接触球轴承预紧力和相对位移测量装置
CN107966092A (zh) * 2017-12-12 2018-04-27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用于轴承预紧力测量的同轴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1291844U (zh) * 2020-03-20 2020-08-18 洛阳宇耐尔精密轴承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角接触球轴承专用预紧力检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076A (zh) * 2007-11-30 2008-07-16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测量成对轴承预紧力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
CN102435367A (zh) * 2011-09-21 2012-05-02 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对轴承预紧力测试装置
CN202886102U (zh) * 2012-10-31 2013-04-17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背靠背成对安装角接触球轴承预紧力和相对位移测量装置
CN107966092A (zh) * 2017-12-12 2018-04-27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用于轴承预紧力测量的同轴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1291844U (zh) * 2020-03-20 2020-08-18 洛阳宇耐尔精密轴承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角接触球轴承专用预紧力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01899U (zh) 负载传感器
Rogers et al. Selection of glass, anodic bonding conditions and material compatibility for silicon-glass capacitive sensors
Safa et 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under a ball impacting a thin lubricant layer
Schreiner et al. Modelling of the calendering process of NMC‐622 cathodes in battery production analyzing machine/material–process–structure correlations
US9506498B2 (en) Gap sensing method for fluid film bearings
KR101033916B1 (ko) 측정센서가 부착된 탄성중심기기
JP5142600B2 (ja) 測定センサー付き弾性中心機器
CN114061818A (zh) 面对面组配轴承及背对背组配轴承的隔圈选配方法
US7188529B2 (en)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asuring apparatus
CN113340804A (zh) 一种精确测量静摩擦系数的试验装置
US20200333209A1 (en) Exchangeable process seal for a pressure sensor
CN108760153B (zh) 一种温度变化工况下零件的质心位移监测装置及方法
CN216747130U (zh) 高压容器内置载荷传感器
CN111896148B (zh) 一种气浮式微力测量装置及其摩擦力补偿方法
CN113983071B (zh) 利用预紧力选配面对面及背对背组配轴承隔圈的方法
CN110879111B (zh) 柔性电极支撑结构
CN104007032A (zh) 一种采用2个高精度力传感器的标准硬度机
JPH10253345A (ja) ベベルギア機構の寸法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13688472A (zh) 一种主泵电机推力轴承间隙获取方法及系统
CN114279826B (zh) 高压容器内置载荷传感器及载荷计算方法
Radomysel'skii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 in the compaction of iron powders
Meier et al. A System for Clearance Measurement of Bearings before and after Assembling
CN101960277A (zh) 一种使用横梁和膜片的低压传感器
Nishibata et al. A dead-weight piston manometer for use up to 2 GPa
CN112964155B (zh) 配对推力调心滚子轴承轴向游隙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