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7281A -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7281A
CN114057281A CN202111406247.XA CN202111406247A CN114057281A CN 114057281 A CN114057281 A CN 114057281A CN 202111406247 A CN202111406247 A CN 202111406247A CN 114057281 A CN114057281 A CN 114057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ower
ozone
ozone contact
pipe
tail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062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57281B (zh
Inventor
黄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Jinl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Jinl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Jinl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Jinl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062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572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57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7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57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7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包括第一臭氧接触塔和第二臭氧接触塔,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之间连接有连通管,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设有出水管,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连接有臭氧管,所述臭氧管的出气端位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下部,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顶部连接有尾气收集管,所述尾气收集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所述尾气收集管设有吸气件,所述吸气件用于将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臭氧尾气抽吸至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内的污水中。本申请将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臭氧尾气收集后送入第一臭氧接触塔内,使臭氧尾气处理第一臭氧接触塔内的污水,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背景技术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污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常以符号COD表示。
目前,常以臭氧作为污水COD处理的氧化剂,臭氧处理废水的方式通常是将污水与臭氧分别通过管道持续注入容器内,由于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臭氧经管道通入容器内的污水后,部分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另外部分从污水中逸出另做处理,臭氧处理污水的过程中整体利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臭氧在进行污水COD处理过程中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包括第一臭氧接触塔和第二臭氧接触塔,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之间连接有连通管,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设有出水管,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连接有臭氧管,所述臭氧管的出气端位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下部,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顶部连接有尾气收集管,所述尾气收集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所述尾气收集管设有吸气件,所述吸气件用于将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臭氧尾气抽吸至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内的污水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污水处理时,污水依次经过第一臭氧接触塔和第二臭氧接触塔,当污水进入第二臭氧接触塔时,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污水经过第一臭氧接触塔处理后COD浓度已经降低;在第二臭氧接触塔先通入臭氧,使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臭氧浓度较高,有利于对较低COD浓度的污水进行氧化处理,而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臭氧尾气通过吸气件经进水管抽入第一臭氧接触塔,第一臭氧接触塔内污水COD浓度较高,可较好地利用臭氧尾气。通过将第二臭氧接触塔消耗后剩余的臭氧通入第一臭氧接触塔内,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率,并且有利于提高对污水COD的处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吸气件为射流器,所述射流器的两端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有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射流器两端的两个部位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射流器使用过程中内部形成局部负压区,从而可以抽吸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臭氧尾气,通过射流器抽吸臭氧尾气,无需另外提供动力,较为方便;射流器以旁通管路的方式连通进水管,通过设置流量调节阀,可以调节射流器的流量和水压,以保障射流器有足够流量和水压。
可选的,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的上部,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的下部,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上部,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下部,所述出水管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上部位置后水平延伸;所述臭氧管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上部穿入,所述臭氧管延伸至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管连接第一臭氧接触塔的上部,出水管从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下部延伸至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上部后水平延伸,以及臭氧管从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上部穿入,可使第一臭氧接触塔和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水位保持较高的水位;连通管连通第一臭氧接触塔的下部,且连通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上部,有利于使第一臭氧接触塔内的污水充分流入第二臭氧接触塔内,且减少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污水回流;臭氧管延伸至第二臭氧接触塔的下部,使臭氧从臭氧管释放后从下往上逸出的过程中与更多的污水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内设有螺旋板,所述螺旋板的内螺旋边缘低于外螺旋边缘,所述螺旋板的螺旋中心线竖直设置,所述螺旋板外螺旋边缘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的内壁连接固定;所述臭氧管的出气端位于所述螺旋板沿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臭氧管的出气端位于螺旋板沿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使臭氧管排出的臭氧在污水中形成气泡,臭氧气泡受到螺旋板的遮挡作用,螺旋板的内螺旋边缘低于外螺旋边缘,使气泡倾向于靠近沿螺旋板的外螺旋边缘与第二臭氧接触塔内周壁的夹角区域,从而臭氧气泡倾向于沿螺旋板的下表面以螺旋轨迹上浮逸出,从而有利于延长臭氧在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运动轨迹,进而延长臭氧与污水的反应时间,以提升臭氧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臭氧管的下端连接有弧形管,所述弧形管位于所述螺旋板沿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所述弧形管设有多个沿自身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出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臭氧从弧形管的出气孔内排出,使臭氧管排出的臭氧在第二臭氧接触塔内形成更多的气泡,从而有利于使臭氧与污水接触更充分,以提升反应效果。
可选的,各所述出气孔的孔径沿远离所述臭氧管的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臭氧从各出气孔排出的过程中压力和流量逐渐减小,通过使各出气孔的孔径沿远离臭氧管的方向逐渐增大,有利于使出气孔的孔径变化补偿臭氧的压力变化,从而有利于使各出气孔的出气量相对均衡。
可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的下部,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下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竖直设置,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和所述连通管的进水端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隔板的上边缘高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和所述连通管的进水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管的出水端和连通管的进水端均位于第一臭氧接触塔的下部,使进水管的出水端与连通管的进水端之间的距离较近,通过设置隔板,且使隔板的上边缘高于进水管的出水端和连通管的进水端,有利于减少污水从进水管径直流向连通管的情况,从而有利于延长污水在第一臭氧接触塔内停留接受臭氧氧化处理的时间。
可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连接有分散件,所述分散件包括出水筒,所述出水筒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连接,且同轴设置,所述出水筒内设有桨叶,所述桨叶轴线与所述出水筒的轴线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进水管的出水端经分散件排入第一臭氧接触塔内,污水经过分散件的出水筒时,带动出水筒内的桨叶转动,桨叶可将污水及污水中臭氧气泡分散,使臭氧形成更多较小的气泡,有利于使臭氧与第一臭氧接触塔内的污水接触更为充分。
可选的,所述出水筒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设有端盖,所述桨叶具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端盖转动连接,所述出水筒与所述端盖均设有出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桨叶的转轴与端盖转动连接,实现桨叶的安装;通过设置出水孔,使污水经出水孔外排,出水孔可将污水及臭氧气泡进一步分散。
可选的,所述出水筒靠近所述进水管出水端的一端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出水筒的内侧,所述连接杆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出水筒的径向设置,所述转轴与所述连接杆垂直,所述转轴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杆,使转轴同时与端盖和连接杆转动连接,有利于使桨叶的连接状态较为稳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将第二臭氧接触塔消耗后剩余的臭氧通入第一臭氧接触塔内,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率,并且有利于提高对污水COD的处理效果;
通过设置螺旋板,使臭氧气泡倾向于沿螺旋板的下表面以螺旋轨迹上浮逸出,从而有利于延长臭氧在第二臭氧接触塔内的运动轨迹,进而延长臭氧与污水的反应时间,以提升臭氧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2用于体现臭氧管与螺旋板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分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臭氧接触塔;11、隔板;2、第二臭氧接触塔;21、螺旋板;3、进水管;31、流量调节阀;4、出水管;5、连通管;6、臭氧管;61、弧形管;611、出气孔;7、尾气收集管;8、吸气件;81、射流器;82、真空泵;9、分散件;91、出水筒;911、凸缘;92、端盖;93、出水孔;94、桨叶;941、转轴;9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参照图1和图2,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包括第一臭氧接触塔1和第二臭氧接触塔2,第一臭氧接触塔1连接有进水管3,第二臭氧接触塔2连接有出水管4,第一臭氧接触塔1与第二臭氧接触塔2之间连接有连通管5,第二臭氧接触塔2连接有臭氧管6,臭氧管6的出气端位于第二臭氧接触塔2塔的下部,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顶部连接有尾气收集管7,尾气收集管7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臭氧接触塔1,尾气收集管7设有吸气件8,吸气件8用于将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尾气抽入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的污水中,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顶部设有排气管。
参照图1,第一臭氧接触塔1与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高度相同,进水管3连接第一臭氧接触塔1上部的周壁,连通管5的一端连接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下部的周壁,连通管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上部的周壁,出水管4连接第二臭氧接触塔2下部的周壁,出水管4向上延伸至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上部后沿水平方向延伸;进水管3连接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高度、连通管5连接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高度以及出水管4向上延伸的高度相同,使第一臭氧接触塔1和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污水保持一定的水位高度。同理,臭氧管6与第二臭氧接触塔2周壁的连接部位高于出水管4向上延伸的高度,以保障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水位。
参照图1,吸气件8为射流器81,射流器81连接尾气收集管7远离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一端,射流器81的两端分别通过管道连通进水管3,使射流器81位于进水管3的旁通管路上;进水管3设有流量调节阀31,流量调节阀31位于进水管3连接射流器81两端的两个部位之间,通过调节流量调节阀31,可调节通过流量调节阀31的污水流量和压力,从而调节通过射流器81的污水的流量和压力,以保障射流器81有足够的流量和压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进行污水处理时,污水从进水管3进入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接着经连通管5进入第二臭氧接触塔2后从出水管4排出;臭氧发生设备产生的臭氧通过臭氧管6通入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污水,使臭氧对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污水中进行COD处理,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剩余的臭氧尾气在射流器81的作用下经尾气收集管7通入进水管3,并经进水管3进入第一臭氧接触塔1,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反应后剩余的臭氧经排气管排放后集中处理。
污水依次经过第一臭氧接触塔1和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过程均与臭氧接触,使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浓度低于第一臭氧接触塔1,臭氧先通入第二臭氧接触塔2,有利于对较低COD浓度的污水进行处理;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臭氧尾气通入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COD浓度较高的污水中,较高COD浓度的污水可充分利用臭氧尾气。通过将第二臭氧接触塔2消耗后剩余的臭氧通入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率,并且有利于提高对污水COD的处理效果。
实施例2: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设有螺旋板21,螺旋板21的中心线与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轴线重合,螺旋板21的外螺旋边缘与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内壁焊接固定,螺旋板21的内螺旋边缘低于螺旋板21的外螺旋边缘,即螺旋板21从外螺旋边缘向靠近中心线的方向向下倾斜。
参照图4,臭氧管6的下端连接有弧形管61,弧形管61沿水平面延伸,弧形管61位于螺旋板21沿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弧形管61设有多个沿自身延伸方向等距设置的出气孔611,出气孔611朝上设置,各出气孔611的孔径沿远离臭氧管6的方向逐渐增大。
臭氧管6排出的臭氧从各个出气孔611逐渐向污水中释放,弧形管61内的臭氧流量和压力沿远离臭氧管6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使出气孔611的孔径沿远离臭氧管6的方向逐渐增大,可补偿臭氧的流量和压力变化,形成大小相对均衡的臭氧气泡。臭氧气泡上浮时,在螺旋板21下表面的导向作用下,沿螺旋板21的下表面螺旋上升,从而有利于延长臭氧在污水中停留的时间,从而有利于使臭氧与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污水接触更为充分。
参照图3和图5,进水管3的出水端延伸至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下部,进水管3的出水端连接有分散件9,分散件9包括出水筒91,出水筒91的直径大于进水管3的直径,出水筒91与进水管3的出水端螺纹连接,出水筒91远离进水管3出水端的一端设有端盖92,出水筒91靠近端盖92的一端设有凸缘911,端盖92与凸缘91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出水筒91与端盖92均设有多个出水孔93,进水管3排出的污水经各出水孔93排入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使污水和污水中的臭氧气泡受到分散作用。
参照图5,出水筒91内设有桨叶94,桨叶94具有转轴941,转轴941的轴线与出水筒91的中心线重合,出水筒91靠近进水管3出水端的一端固设有连接杆95,连接杆95位于出水筒91的内侧,连接杆95的长度方向沿出水筒91的径向设置;转轴94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95和端盖92转动连接。
当污水从进水管3排入出水筒91内时,污水带动桨叶94转动,桨叶94转动将污水和位于污水中的臭氧气泡进行打散,以将臭氧气泡打散成更多较小体积的臭氧气泡,从而有利于使臭氧与污水接触更为充分。
参照图3,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下部设有隔板11,隔板11竖直设置,隔板11的下边缘与第一出塔的底壁焊接固定,隔板11的两侧边缘与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周壁焊接固定,隔板11的上边缘高于进水管3的出水端和连通管5的进水端。
隔板11分隔进水管3的出水端和连通管5的进水端,有利于减少污水从进水管3的出水端径直流向连通管5的进水端的情况,从而有利于提高污水在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停留的时间,使污水与臭氧接触较为充分。
实施例3: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吸气件8为真空泵82,真空泵82的进气端连接尾气收集管7,真空泵82的出气端通过管道连接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周壁,第一臭氧接触塔1连接真空泵82的部位齐平或低于第一臭氧接触塔1连接进水管3的部位。
真空泵82通过尾气收集管7抽吸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臭氧尾气,并将臭氧尾气排入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的污水中,使臭氧尾气与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的污水接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臭氧接触塔(1)和第二臭氧接触塔(2),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连接有进水管(3),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之间连接有连通管(5),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设有出水管(4),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连接有臭氧管(6),所述臭氧管(6)的出气端位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下部,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顶部连接有尾气收集管(7),所述尾气收集管(7)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所述尾气收集管(7)设有吸气件(8),所述吸气件(8)用于将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的臭氧尾气抽吸至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内的污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件(8)为射流器(81),所述射流器(81)的两端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设有流量调节阀(31),所述流量调节阀(31)位于所述进水管(3)连接所述射流器(81)两端的两个部位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连接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上部,所述连通管(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下部,所述连通管(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上部,所述出水管(4)连接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下部,所述出水管(4)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上部位置后水平延伸;所述臭氧管(6)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上部穿入,所述臭氧管(6)延伸至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内设有螺旋板(21),所述螺旋板(21)的内螺旋边缘低于外螺旋边缘,所述螺旋板(21)的螺旋中心线竖直设置,所述螺旋板(21)外螺旋边缘与所述第二臭氧接触塔(2)的内壁连接固定;所述臭氧管(6)的出气端位于所述螺旋板(21)沿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管(6)的下端连接有弧形管(61),所述弧形管(61)位于所述螺旋板(21)沿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所述弧形管(61)设有多个沿自身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出气孔(6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出气孔(611)的孔径沿远离所述臭氧管(6)的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的下部,所述第一臭氧接触塔(1)下部设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竖直设置,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端和所述连通管(5)的进水端分别位于所述隔板(11)的两侧,所述隔板(11)的上边缘高于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端和所述连通管(5)的进水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端连接有分散件(9),所述分散件(9)包括出水筒(91),所述出水筒(91)与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端连接,且同轴设置,所述出水筒(91)内设有桨叶(94),所述桨叶(94)轴线与所述出水筒(91)的轴线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筒(91)远离所述进水管(3)的一端设有端盖(92),所述桨叶(94)具有转轴(941),所述转轴(941)与所述端盖(92)转动连接,所述出水筒(91)与所述端盖(92)均设有出水孔(9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筒(91)靠近所述进水管(3)出水端的一端设有连接杆(95),所述连接杆(95)位于所述出水筒(91)的内侧,所述连接杆(95)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出水筒(91)的径向设置,所述转轴(941)与所述连接杆(95)垂直,所述转轴(941)远离所述端盖(9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95)转动连接。
CN202111406247.XA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Active CN1140572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6247.XA CN114057281B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6247.XA CN114057281B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7281A true CN114057281A (zh) 2022-02-18
CN114057281B CN114057281B (zh) 2024-05-24

Family

ID=80276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06247.XA Active CN114057281B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57281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5959A (ja) * 1993-11-18 1995-05-30 Kirin Brewery Co Ltd エアリフト型リアクタ
JP2009233622A (ja) * 2008-03-28 2009-10-15 Hitachi Ltd 水処理装置
KR101266260B1 (ko) * 2013-04-11 2013-05-22 김상하 회전 혼화식 오존 수처리 장치
CN203269646U (zh) * 2013-05-06 2013-11-06 江苏正本净化节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的专用穿孔曝气器
CN104512957A (zh) * 2013-09-30 2015-04-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炼油污水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6868227U (zh) * 2017-06-27 2018-01-12 孟垂欣 一种臭氧化反应用反应釜
CN108408828A (zh) * 2018-03-29 2018-08-1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螺旋式高效紫外臭氧催化氧化装置
CN207827980U (zh) * 2017-08-23 2018-09-07 浙江晋椿五金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池用曝气管
KR101923567B1 (ko) * 2018-06-14 2019-02-27 (주)지티앤 오존 나노 마이크로 버블 흡수산화 하이브리드형 스크러버장치
CN208948928U (zh) * 2018-08-24 2019-06-07 湖南湘奈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纳米气泡催化氧化装置
CN211595145U (zh) * 2020-01-07 2020-09-29 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螺旋结构催化氧化污水反应塔
CN211963769U (zh) * 2020-03-05 2020-11-20 浙江优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水混合装置及食品清洗净化机
CN214004167U (zh) * 2020-12-23 2021-08-20 福建省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印染废水末端二次脱色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5959A (ja) * 1993-11-18 1995-05-30 Kirin Brewery Co Ltd エアリフト型リアクタ
JP2009233622A (ja) * 2008-03-28 2009-10-15 Hitachi Ltd 水処理装置
KR101266260B1 (ko) * 2013-04-11 2013-05-22 김상하 회전 혼화식 오존 수처리 장치
CN203269646U (zh) * 2013-05-06 2013-11-06 江苏正本净化节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的专用穿孔曝气器
CN104512957A (zh) * 2013-09-30 2015-04-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炼油污水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6868227U (zh) * 2017-06-27 2018-01-12 孟垂欣 一种臭氧化反应用反应釜
CN207827980U (zh) * 2017-08-23 2018-09-07 浙江晋椿五金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池用曝气管
CN108408828A (zh) * 2018-03-29 2018-08-1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螺旋式高效紫外臭氧催化氧化装置
KR101923567B1 (ko) * 2018-06-14 2019-02-27 (주)지티앤 오존 나노 마이크로 버블 흡수산화 하이브리드형 스크러버장치
CN208948928U (zh) * 2018-08-24 2019-06-07 湖南湘奈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纳米气泡催化氧化装置
CN211595145U (zh) * 2020-01-07 2020-09-29 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螺旋结构催化氧化污水反应塔
CN211963769U (zh) * 2020-03-05 2020-11-20 浙江优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水混合装置及食品清洗净化机
CN214004167U (zh) * 2020-12-23 2021-08-20 福建省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印染废水末端二次脱色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7281B (zh) 2024-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99847U (zh) 一种自搅拌的污水处理曝气池
CN215627031U (zh) 一种石油化工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06232540U (zh) 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CN209052442U (zh) 高效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高级氧化装置
CN114057281A (zh) 一种提高臭氧接触塔尾气利用的设备
CN205627679U (zh) 一种溶氧仪
CN210457638U (zh) 一种用于玉米淀粉废水处理的厌氧罐
CN217297359U (zh) 一种用于树脂加工的废水处理设备
CN218435225U (zh) 一种多级气泡数量曝气控制装置
CN216998084U (zh) 一种基于罗茨风机驱动的污水处理站输送系统
CN207918519U (zh) 一种旋转式可曝气、冲刷装置
CN212610122U (zh) 活性污泥一体式处理装置
CN208948935U (zh) 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污水装置
PL92389B1 (zh)
CN215365128U (zh) 一种用于市政污水处理的曝气池
CN112933816A (zh) 一种工业污染气体收集浮控排气处理装置
CN207943956U (zh)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CN212246385U (zh) 一种污水处理曝气设备
CN108911113A (zh) 一种高效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高级氧化装置
CN220597252U (zh) 一种消毒净水装置
CN220664963U (zh) 一种人参提取过程中污水处理气浮机
CN205500890U (zh) 一种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接触氧化池
CN215559318U (zh) 高效节能曝气装置
CN214360417U (zh) 一种新型电芬顿反应装置
CN208378625U (zh) 一种微电解协同光催化处理有机废水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362200 room 402, building 6, Juzhi real estate, No. 565, Meiling Road, Bishan community, Meiling street, Jinjiang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Fujian Jinl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362200 room 402, building 6, Juzhi real estate, No. 565, Meiling Road, Bishan community, Meiling street, Jinjiang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Fujian Jinl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