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3512A -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53512A CN114053512A CN202010766658.9A CN202010766658A CN114053512A CN 114053512 A CN114053512 A CN 114053512A CN 202010766658 A CN202010766658 A CN 202010766658A CN 114053512 A CN114053512 A CN 1140535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
- infusion catheter
- catheter
- port
- inf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22—Valves or arrangement of valves
- A61M39/24—Check- or non-return val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包括:输液港、单向阀(3)和输液导管(8);输液港通过单向阀(3)与输液导管(8)连通;单向阀(3)用于实现药液由输液港至输液导管(8)的单向导通;输液导管(8)的尾端(9)设置有圆锥形端头(6)和裂隙阀门(7);圆锥形端头(6)为封闭的端头;裂隙阀门(7)设置于输液导管(8)尾端(9)的管壁上,用于药液的流出;动脉给药装置埋入人体的耳廓后边乳突部,输液导管(8)的尾端(9)植于动脉内,将药液注射入与输液导管(8)连通的输液港中,药液经过输液导管(8)从裂隙阀门(7)进入动脉中。通过本发明的上述动脉给药装置将药液注入到动脉中,达到化疗的药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颈部肿瘤化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化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之一,其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和动脉给药。
目前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已成为了静脉给药途径的主要方法。静脉化疗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静脉给药后对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均有控制作用。静脉给药可分为静脉推注、静脉点滴和静脉连续输注化疗。但全身静脉化疗进入肿瘤局部的药量与局部供血量呈正比,如颈外动脉血流量占总动脉血流量的4%,而头颈部恶性肿瘤90%以上的血供均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理论上来说,全身给药后仅4%进入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区,若加上全身给药后经肝脏水解破坏和非肿瘤区颈外动脉分支区分流,则实际到达肿瘤区药物浓度低、剂量小,效果欠佳。往往需多周期化疗才能使肿瘤有效缩小,但大部分的药物在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如肝肾毒性、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等,多数病人较难耐受,不能坚持完成整个化疗疗程。因此,在静脉化疗过程中,如何解决疗效和毒副作用这对矛盾一直困扰着临床应用。
近年来,动脉灌注化疗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给药途径,具有独特优势而日益受到关注。动脉灌注化疗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直接灌注药物,能克服部分静脉化疗无法通过的生理屏障,起到药物“首过效应”,从而显著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使药物直接经肿瘤的供血动脉到达肿瘤靶区,避免其在未杀伤瘤细胞前被肝、肾降解,去活化或排出,既增加了肿瘤局部药物的浓度,又降低了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同样会沿血液循环到全身,同时也起到全身化疗作用。据研究顺铂动脉灌注时局部药物浓度可到达静脉途径的6~10倍。动脉给药可分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皮下埋植药物泵动脉化疗和动脉栓塞化疗等。
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头颈部肿瘤的供血动脉主要来自颈外动脉分支的颌内动脉、咽升动脉、面动脉和舌动脉等,一般可根据原发灶的部位和供血来源,选择相应的供血动脉进行插管给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区域灌注化疗始于1950年,由Klopp等提出。相关研究报道:该技术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灌注区病灶退缩率高且全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多年来由于设备条件有限,技术要求高,操作烦琐且有严重的并发症,难以推广,发展缓慢。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尤其是经股动脉插管的技术操作准确,大大推动了区域化疗的发展,但操作设备昂贵,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难以普及。如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均为体外留置导管,若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局部感染和血栓形成等。所以导管留置时间不能过长,仅能完成1~2个周期给药,无法达到长期持续化疗的治疗目的,同时也只有具有相关设备和技术的医院才能开展。目前该方式已基本被淘汰弃用。
由于抗癌药物是一级动力学杀伤癌细胞,加大剂量也不能杀伤全部瘤细胞,需通过长期计划用药,才能达到逐渐消灭残存瘤细胞的目的。皮下埋植药物泵动脉化疗为长期、多疗程给药创造了简便、可靠的途径。皮下埋植式给药装置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经70年代中期开始局部应用以来,任然存在尚多问题。有学者报道:皮下埋植药物泵动脉化疗可显著控制难以忍受的疼痛、减小化疗相关毒性和取得较高的生存率。头颈部恶性肿瘤血供丰富,很难达到这一条件,但是,其供血均由颈外动脉分支供应,只要导管插到有关分支平面以下,完全可以保证疗效。目前国内外均有学者尝试,将装置主体埋置于胸前或耳前颞部皮下的动脉装置给药,均存在许多问题,如植入胸壁者其路径太长,颈部及胸部需要两处切口需要经过颈部皮肤隧道,同时操作复杂,创伤大,颈部活动极度受限,难以管理,同时还干扰了颈部后期的手术区域;后者常常由于患者咀嚼及表情肌的运动会牵扯到埋置的装置易发生移动,耳颞部突起的装置易于触碰受损,尤其是睡眠时,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植入处极易发生感染,难以维持长时间的稳定,容易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加大护理难度,患者的活动也受到很多限制,技术方法所需设备复杂昂贵,难以进一步普及推广。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动脉给药装置以及将其植入于合适的部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长期持续给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包括:输液港、单向阀和输液导管;所述输液港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输液导管连通;所述单向阀用于实现药液由所述输液港至所述输液导管的单向导通;
所述输液导管的尾端设置有圆锥形端头和裂隙阀门;所述圆锥形端头为封闭的端头;所述裂隙阀门设置于所述输液导管尾端的管壁上,用于药液的流出;
所述动脉给药装置埋入人体的耳廓后边乳突部,所述输液导管的尾端植于动脉内,将药液注射入与所述输液导管连通的输液港中,药液经过所述输液导管从所述裂隙阀门进入动脉中。
可选的,所述输液港包括输液港本体以及与所述液港本体配合使用的底座;所述输液港本体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可选的,所述动脉给药装置还包括导管连接件,所述输液导管与所述输液港通过所述导管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
可选的,所述导管连接件为具有卡扣结构或螺纹结构的管状连接件。
可选的,所述裂隙阀门为预设长度的裂口,所述裂口所在直线与所述输液导管轴线平行。
可选的,所述裂隙阀门为多个。
可选的,所述动脉给药装置还包括引导导丝,所述引导导丝用于穿入所述输液导管后引导所述输液导管的走向。
可选的,所述引导导丝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所述引导导丝的长度和所述输液导管的长度相同。
可选的,所述输液港为圆盘型输液港。
可选的,各所述裂隙阀门均匀设置在所述输液导管的尾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在输液导管的尾端设置有圆锥形端头和裂隙阀门,圆锥形端头为封闭的端头,裂隙阀门设置于输液导管尾端的管壁上,用于药液的流出。圆锥形端头的设置能够使输液导管容易插入动脉血管中;由于裂隙阀门设置在输液导管的管壁上,因此输液导管内部受到压力容易开启,使药液流出,外部受到压力会加速裂隙阀门的闭合,防止动脉血液返流;动脉给药装置埋入人体的耳廓后边,耳后隐蔽、美观、稳定,患者易于接受,同时不易损伤,输液导管不易移动,易于护理,避免了以往的并发症。
本发明中设置有两道防反流阀门,一道为设置在输液港端的单向阀,一道为裂隙阀门,双阀门+导管内压力平衡双重保护防止返流形成血栓等并发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动脉给药装置中输液导管尾端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动脉给药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动脉给药装置中单向阀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1、输液港本体,2、底座,3、单向阀,4、导管连接件,5、连接口,6、圆锥形端头,7、裂隙阀门,8、输液导管,9、尾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动脉给药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包括:输液港、单向阀3和输液导管8。输液港通过单向阀3与输液导管8连通,单向阀3用于实现药液由输液港至输液导管8的单向导通。单向阀3的具体示意图如图3所示,单向阀3的设置能够防止药液的返流。
如图1所示,输液导管8的尾端9设置有圆锥形端头6和裂隙阀门7,圆锥形端头6为封闭的端头,裂隙阀门7设置于输液导管8尾端9的管壁上,用于药液的流出。这样药液能够从裂隙阀门7流出而不是从锥形端头6流出。并且圆锥形端头6的设置能够使输液导管8容易插入动脉血管中。
动脉给药装置埋入人体的耳廓后边乳突部,具体的,动脉给药导管于耳轮脚前、耳屏上方沿皮纹行一3cm小切口处,从耳颞动脉的后支植入输液导管8至所需头颈肿瘤血供分支处。将药液注射入与输液导管8连通的输液港中,药液经过输液导管8从裂隙阀门7进入动脉中。裂隙阀门7设置在输液导管8的尾端9管壁上,输液导管8内部受到压力容易开启,使药液流出,外部受到压力会加速裂隙阀门7的闭合,防止动脉血液返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输液港包括输液港本体1以及与输液港本体1配合使用的底座2,输液港本体1设置在底座2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动脉给药装置还包括导管连接件4,输液导管8与输液港通过导管连接件4可拆卸的连接。导管连接件4为具有卡扣结构或螺纹结构的管状连接件。具体的,导管连接件4与输液导管8首端的连接口6连接,从而实现输液港与输液导管8的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裂隙阀门7为预设长度的裂口,裂口所在直线与输液导管8轴线平行。输液导管8轴线即为输液导管8轴向所在直线。裂隙阀门7为多个,各裂隙阀门7均匀设置在输液导管8的尾端9。具体的,沿输液导管8的管壁纵向平行于输液导管8轴线开取预设长度的裂口,形成裂隙阀门7,各裂隙阀门7呈圆环型等间距的设置于输液导管8的管壁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动脉给药装置还包括引导导丝,所述引导导丝用于穿入所述输液导管8后引导所述输液导管8的走向。所述引导导丝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所述引导导丝的长度和所述输液导管8的长度相同。
具体的,动脉给药装置埋入人体的耳廓后边乳突部前,将引导导丝从输液导管8的首端进入至输液导管8中,由于引导导丝为金属材料因此增加了输液导管8的硬度,使输液导管8易于进入动脉血管中,同时利用引导导丝引导输液导管8的走向,由于引导导丝为金属材料,采用B超设备就能对引导导丝进行定位,能更好的帮助输液导管8植入动脉,位置定位好后,将引导导丝取出,而将输液导管8的位置固定。实现了使用B超设备替代昂贵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设备进行操作观察,降低了成本,并且也降低了医务操作人员及患者由于放射线引起的损伤。引导导丝直径与输液导管8直径相似,使引导导丝填满整个输液导管,由于各裂隙阀门7设置于输液导管8的管壁上,引导导丝的进入不会损伤裂隙阀门7。引导导丝尾端与输液导管8的尾端在一侧,同时引导导丝尾端为圆锥状,大小与锥形端头6相似,输液导管8的尾端的圆锥形端头6管壁薄,这样引导导丝尾端能更接近输液导管8的尾端而不会穿透输液导管8的尾端。更好的帮助输液导管8定位,更加精确的植入动脉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输液港为圆盘型输液港。
本发明的优点:
1、将动脉给药装置埋置于耳后乳突区骨膜及皮下,连接植入导管,动脉给药装置均封闭埋入皮下,经皮刺入给药装置中,能随时给药。
2、耳后隐蔽、美观、稳定,患者易于接受,同时不易损伤,输液导管不易移动,避免了以往的很多并发症。埋于耳后能长期埋存,便于护理管理,患者可自由活动,不受任何限制。
3、输液导管尾端管壁设置有裂隙阀门,既可防止血液反流,又可360度给药。
4、利用引导导丝能更好的帮助输液导管植入动脉并确定输液导管的位置,从而使用B超设备替代昂贵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设备进行操作观察,降低了成本,并且也降低了医务操作人员及患者由于放射线引起的损伤。
5、输液导管尾端设置圆锥形端头易于插入动脉。
6、输液港为圆盘型,直径小,利于植入,植入乳突骨槽稳定性强。
7、设置有两道防反流阀门,一道为设置在输液港端的单向阀,单向阀为管瓣膜式防反流阀门,一道为裂隙阀门,双阀门+导管内压力平衡双重保护防止返流形成血栓等并发症。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液港、单向阀(3)和输液导管(8);所述输液港通过所述单向阀(3)与所述输液导管(8)连通;所述单向阀(3)用于实现药液由所述输液港至所述输液导管(8)的单向导通;
所述输液导管(8)的尾端(9)设置有圆锥形端头(6)和裂隙阀门(7);所述锥形端头(6)为封闭的端头;所述裂隙阀门(7)设置于所述输液导管(8)尾端(9)的管壁上,用于药液的流出;
所述动脉给药装置埋入人体的耳廓后边乳突部,所述输液导管(8)的尾端(9)植于动脉内,将药液注射入与所述输液导管(8)连通的输液港中,药液经过所述输液导管(8)从所述裂隙阀门(7)进入动脉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港包括输液港本体(1)以及与所述液港本体(1)配合使用的底座(2);所述输液港本体(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给药装置还包括导管连接件(4),所述输液导管(8)与所述输液港通过所述导管连接件(4)可拆卸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连接件(4)为具有卡扣结构或螺纹结构的管状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裂隙阀门(7)为预设长度的裂口,所述裂口所在直线与所述输液导管(8)轴线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裂隙阀门(7)为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给药装置还包括引导导丝,所述引导导丝用于穿入所述输液导管(8)后引导所述输液导管(8)的走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导丝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所述引导导丝的长度和所述输液导管(8)的长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港为圆盘型输液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裂隙阀门(7)均匀设置在所述输液导管(8)的尾端(9)。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66658.9A CN114053512A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66658.9A CN114053512A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53512A true CN114053512A (zh) | 2022-02-18 |
Family
ID=80231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66658.9A Pending CN114053512A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5351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731886A (zh) * | 2023-12-29 | 2024-03-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 一种肿瘤内科临床治疗用辅助给药装置 |
-
2020
- 2020-08-03 CN CN202010766658.9A patent/CN11405351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731886A (zh) * | 2023-12-29 | 2024-03-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 一种肿瘤内科临床治疗用辅助给药装置 |
CN117731886B (zh) * | 2023-12-29 | 2024-07-09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 一种肿瘤内科临床治疗用辅助给药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12292B2 (en) | Infiltration cannula | |
AU764894B2 (en) | Implantable device for access to a treatment site | |
US20080215010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ing an intraosseous space for moving fluid into and out of the body | |
US20050256540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vement of electricity or fluid into and out of the body | |
CN209771078U (zh) | 一种给药装置 | |
CN104800966A (zh) | 一种单向阀免封管植入式给药装置 | |
CN108042899A (zh) | 一种双重瓣膜植入式给药系统 | |
CN201710803U (zh) | 植入式给药装置 | |
CN114053512A (zh) |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 |
CN212439585U (zh) | 一种基于头颈部肿瘤的动脉给药装置 | |
CN101224315A (zh) | 一种多种药物多重速率输注的方法及其装置 | |
Baker et al. | Intra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using a totally implantable infusion pump | |
Pagana | A new technique for hepatic infusional chemotherapy | |
Cunningham et al. | Peripheral infusion ports for central venous acces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 |
CN113599620A (zh) | 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 | |
CN209630432U (zh) | 一种皮下植入式给药装置 | |
US20070073239A1 (en) | Catheter device | |
Moran et al. | Totally implantable subcutaneous devices for hemodialysis access | |
CN221845699U (zh) | 一种便携式的肿瘤病人化疗护理装置 | |
JPH0736661Y2 (ja) | カテーテル | |
CN218075915U (zh) | 一种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结构 | |
CN215460909U (zh) | 一种植入式给药装置 | |
CN220757768U (zh) | 一种心内患者护理给药装置 | |
CN208785472U (zh) | 一种肿瘤内科给药装置 | |
CN112569457B (zh) | 一种持续给药囊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