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1673A - 蓄电组 - Google Patents

蓄电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1673A
CN114051673A CN202080042076.4A CN202080042076A CN114051673A CN 114051673 A CN114051673 A CN 114051673A CN 202080042076 A CN202080042076 A CN 202080042076A CN 114051673 A CN114051673 A CN 114051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storage module
heat transfer
transfer member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20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51673B (zh
Inventor
藏满和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51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16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516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16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4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01G11/18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against thermal overloads, e.g.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8Cooling arrangements; Heating arrangements;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蓄电组具备:具有在第1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以及约束多个蓄电装置的约束构件的多个蓄电模块;和在多个蓄电模块之间使热移动的传热构件。多个蓄电模块至少包含第1蓄电模块以及第2蓄电模块。传热构件具有:与第1蓄电模块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1连接部;与第2蓄电模块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2连接部;和将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热连接的连结部。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相互在第1方向X错开来配置。

Description

蓄电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蓄电组。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车辆用等要求高的输出电压的电源,已知将多个蓄电装置(例如电池)串联连接的蓄电模块。一般,蓄电模块具备:多个蓄电装置;配置于相邻的蓄电装置间的多个隔板;配置于蓄电装置的排列方向上的两端的一对端板;跨架于一对端板间来在排列方向上约束多个蓄电装置的绑条。此外,一般,蓄电模块在外壳中收容多个,从而以蓄电组的状态搭载到车辆等(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2-1819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蓄电装置有因种种要因而发热的情况。在排列有多个蓄电装置的蓄电模块中,有可能产生过热的连锁,其中,任意的蓄电装置的温度过度上升,其热也传到相邻的蓄电装置,从而该相邻的蓄电装置的温度也过度上升。若产生过热的连锁,则蓄电模块的性能会降低。特别是,近年来推进蓄电装置的高容量化,蓄电装置的发热量也有增加的倾向。因此,愈发期望针对过热的连锁导致的蓄电模块的性能降低的对策。
本公开鉴于这样的状况而提出,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用于抑制蓄电模块的性能降低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某方案是蓄电组。该蓄电组具备:具有在第1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以及约束多个蓄电装置的约束构件的多个蓄电模块;和在多个蓄电模块之间使热移动的传热构件。多个蓄电模块至少包含第1蓄电模块以及第2蓄电模块。传热构件具有:与第1蓄电模块的相对于第1方向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1连接部;与第2蓄电模块的相对于第1方向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2连接部;和将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热连接的连结部,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相互在第1方向上错开配置。
将以上的构成要素的任意的组合、本公开的表达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变换而得到的方案作为本公开的方案也是有效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抑制蓄电模块的性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蓄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蓄电组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组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
图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组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根据适合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公开,而是例示,实施方式所记述的全部特征、其组合不一定限于是本公开的本质的方案。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构件、处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适宜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各图所示的各部的比例尺、形状为了使说明容易而简便地进行了设定,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不是限定性的解释。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使用“第1”、“第2”等用语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该用语就不表征顺序、重要度,而是用于区别某结构和其他结构。此外,在各附图中,省略说明实施方式时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的显示。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组的分解立体图。蓄电组1具备壳体2、多个蓄电模块4、传热构件6和冷却板8。
壳体2包含:具有开口的容器状的壳体主体2a;和堵塞壳体主体2a的开口的盖体2b。在壳体主体2a收容多个蓄电模块4、传热构件6以及冷却板8。壳体主体2a和盖体2b通过螺丝紧固等相互固定。此外,壳体2对车体等安装对象(未图示)通过螺丝紧固等进行固定。
多个蓄电模块4至少包含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本实施方式的蓄电组1除了具有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以外,还具有第3蓄电模块4c。另外,蓄电模块4的数量只要是2个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以下适宜在不需要区别第1蓄电模块4a~第3蓄电模块4c的情况下汇总称作蓄电模块4。
蓄电模块4具有由约束构件12约束在第1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10的构造。图2是蓄电模块4的分解立体图。蓄电模块4具有电池层叠体14和一对约束构件12。电池层叠体14具有多个蓄电装置10、多个隔板16和一对端板18。
各蓄电装置10例如是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能充电的二次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是所谓的方形电池,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外壳20。外壳20由外装罐22以及封口板24构成。外装罐22在一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开口,经由该开口将电极体、电解液等收容到外装罐22。电极体具有将分别片状的多个正极、多个负极以及多个多孔质隔板层叠的构造。在层叠体中,在正极与负极之间配置多孔质隔板。此外,各正极和各负极具有从层叠体的端部向封口体延伸的引线。该引线直接或经由集电构件与后述的输出端子26连接。另外,电极体可以是具有将带状的正极、带状的负极和带状的隔板卷绕的构造的卷绕体。外装罐22可以被收缩管等未图示的绝缘薄膜被覆。通过将外装罐22的表面用绝缘薄膜进行被覆,能抑制相邻的蓄电装置10间的短路、和蓄电装置10与端板18、约束构件12以及冷却板8各自之间的短路。在外装罐22的开口设有堵塞开口来将外装罐22密封的封口板24。
在封口板24,靠近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与电极体的正极电连接的输出端子26,靠近另一端设置与电极体的负极电连接的输出端子26。以下适宜地将与正极连接的输出端子26称作正极端子26a,将与负极连接的输出端子26称作负极端子26b。此外,在不需要区别一对输出端子26的极性的情况下,将正极端子26a和负极端子26b汇总称作输出端子26。外装罐22以及封口板24是导电体,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外装罐22和封口板24例如通过激光、摩擦搅拌接合、钎焊等接合。或者,外装罐22以及封口板24由绝缘性的树脂构成。
外装罐22具有:与封口板24对置的底面;和将开口以及底面相连的4个侧面。4个侧面当中的2个是与开口的对置的2个长边连接的一对长侧面。各长侧面是外装罐22所具有的面当中面积最大的面即主表面。除了2个长侧面以外的剩余的2个侧面是与外装罐22的开口以及底面的短边连接的一对短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外装罐22的底面、长侧面以及短侧面分别设为外壳20或蓄电装置10的底面、长侧面以及短侧面。此外,将封口板24设为外壳20或蓄电装置10的上表面。此外,在蓄电模块4中,将蓄电装置10的上表面侧的面设为蓄电模块4的上表面,将蓄电装置10的底面侧的面设为蓄电模块4的底面,将蓄电装置10的短侧面侧的面设为蓄电模块4的侧面。此外,将蓄电模块4的上表面侧设为铅直方向上方,将蓄电模块4的底面侧设为铅直方向下方。这些方向以及位置是为了方便而规定的。因此,例如本公开中规定为上表面的部分不一定意味着位于比规定为底面的部分更上方的位置。因而,封口板24并不限于位于比外装罐22的底面更上方的位置。此外,以下,将2个输出端子26所排列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Y,将蓄电装置10的上表面和底面所排列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Z。第1方向X、第2方向Y以及第3方向Z是相互正交的方向。
在封口板24,在一对输出端子26之间设有安全阀(未图示)。安全阀构成为在外壳20的内压上升到给定值以上时开阀,从而能将外壳20的内部的气体放出。安全阀例如由设于封口板24的一部分的比其他部分厚度薄的薄壁部和形成于该薄壁部的表面的线状的槽构成。在该结构中,若外壳20的内压上升,薄壁部就以槽为起点裂开,由此安全阀开阀。
多个蓄电装置10使相邻的蓄电装置10的长侧面彼此对置,以给定的间隔在第1方向X上排列。此外,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26配置成相互朝向相同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26为了方便而配置成朝向铅直方向上方。另外,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26也可以配置成朝向不同方向。
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10排列(层叠)成一方的蓄电装置10的正极端子26a和另一方的蓄电装置10的负极端子26b相邻。正极端子26a和负极端子26b经由汇流条(未图示)串联连接。另外,也可以将相邻的多个蓄电装置10中的同极性的输出端子26彼此用汇流条并联连接来形成蓄电装置块,将蓄电装置块彼此串联连接。
隔板16也称作绝缘间隔物,是平板状,配置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10的对置的长侧面间,来将该2个蓄电装置10间电绝缘。隔板16例如由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作为构成隔板16的树脂,例示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酯(PC)、Noryl(注册商标)树脂(变性PPE)等热可塑性树脂。多个蓄电装置10和多个隔板16交替层叠。此外,隔板16也配置于蓄电装置10与端板18之间。由此将蓄电装置10和端板18绝缘。
并设的多个蓄电装置10以及多个隔板16被一对端板18在第1方向X所夹。端板18例如由金属板、树脂板构成。在端板18设有在第1方向X上贯通端板18且由螺丝36进行螺合的螺丝孔18a。
一对约束构件12也称作绑条,是以第1方向X为长边方向的长条状的构件。一对约束构件12排列成在第2方向Y上相互面对面。电池层叠体14介于一对约束构件12之间而存在。各约束构件12具备主体部38和一对固定部44。
主体部38是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矩形的板状体。主体部38相对于各蓄电装置10的侧面平行地延伸。另外,也可以将约束构件12中的与电池层叠体14对置的面用绝缘片(未图示)覆盖。一对固定部44是从第1方向X上的主体部38的两端部向第2方向Y突出的板状体。一对固定部44在第1方向X上对置。在各固定部44设有插通螺丝28的贯通孔44a。通过一对固定部44将约束构件12固定在电池层叠体14。另外,约束构件12和端板18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来固定。
蓄电模块4例如如以下那样组装。即,通过多个蓄电装置10和多个隔板16交替排列,被一对端板18在第1方向X上所夹,来形成电池层叠体14。电池层叠体14被一对约束构件12在第2方向Y上所夹。将各约束构件12对位成使得贯通孔44a与端板18的螺丝孔18a重叠。在该状态下,将螺丝36在贯通孔44a插通,此外在螺丝孔18a螺合。如此地,通过一对约束构件12卡合在一对端板18,来约束多个蓄电装置10。电池层叠体14以在第1方向X上被施加给定的压力的状态被约束构件12紧固。各蓄电装置10通过被约束构件12在第1方向X上紧固,来进行第1方向X的定位。
作为一例,在这些定位完成后,在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26安装汇流条,将多个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26彼此电连接。例如将汇流条以焊接固定在输出端子26。之后,电池层叠体14的上表面被外罩构件(未图示)覆盖。通过外罩构件防止冷凝水、尘埃等与输出端子26、汇流条、安全阀等的接触。外罩构件例如由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能通过包括螺丝、周知的卡止机构在内的周知的固定构造(未图示)固定在电池层叠体14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那样,各蓄电模块4使底面朝向冷却板8的主表面侧地载置于冷却板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蓄电模块4a、第2蓄电模块4b以及第3蓄电模块4c依次在第2方向Y上排列,来载置于冷却板8。各蓄电模块4通过螺丝紧固等固定于冷却板8。此外,冷却板8通过螺丝紧固等固定于壳体主体2a。另外,也可以省略冷却板8,在该情况下,各蓄电模块4例如直接固定于壳体主体2a。
冷却板8是用于冷却多个蓄电模块4的机构。冷却板8由金属等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各蓄电模块4的蓄电装置10通过与冷却板8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在冷却板8可以设有在内部流通冷媒的冷媒管(未图示)。
传热构件6是使热在多个蓄电模块4之间移动(传导)的构件。传热构件6由铝等金属这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传热构件6a~第4传热构件6d和蓄电模块4交替排列,被收容于壳体2。具体地,第3传热构件6c、第1蓄电模块4a、第1传热构件6a、第2蓄电模块4b、第2传热构件6b、第3蓄电模块4c以及第4传热构件6d依次在第2方向Y上排列。第3传热构件6c配置于壳体主体2a的内侧面与第1蓄电模块4a之间,第4传热构件6d配置于壳体主体2a的内侧面与第3蓄电模块4c之间。
第1传热构件6a将第1蓄电模块4a的热传递到第2蓄电模块4b,将第2蓄电模块4b的热传递到第1蓄电模块4a。第2传热构件6b将第2蓄电模块4b的热传递到第3蓄电模块4c,将第3蓄电模块4c的热传递到第2蓄电模块4b。第3传热构件6c将第1蓄电模块4a的热传递到壳体主体2a。第4传热构件6d将第3蓄电模块4c的热传递到壳体主体2a。以下适宜地在不需要区别第1传热构件6a~第4传热构件6d的情况下汇总称作传热构件6。
传热构件6通过粘接、螺丝紧固等固定于相邻的蓄电模块4所具备的约束构件12的主体部38。另外,也可以在约束构件12的主体部38具备贯通孔38a(参考图2)的情况下,通过在贯通孔38a嵌合传热构件6,来将传热构件6相对于蓄电模块4固定。在该情况下,例如将第1连接部46或第2连接部48收容在贯通孔38a。贯通孔38a以约束构件12的轻量化等为目的而设。
此外,也可以在各蓄电模块4中的电池层叠体14的各侧面配置多个主体部38,通过用相邻的主体部38夹着传热构件6,换言之,通过在相邻的主体部38的间隙收容传热构件6的一部分,来将传热构件6相对于蓄电模块4固定。这样的构造例如是将带状的约束构件12在第3方向Z上空开间隔配置多个、在第3方向Z上在相邻的约束构件12之间嵌合传热构件6的构造。此外,也可以在主体部38设置凹部,在该凹部收容传热构件6的一部分。此外,也可以将传热构件6固定在端板18。此外,还可以将传热构件6固定在壳体2、冷却板8。
图3是蓄电组1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在图3中,将蓄电装置10的内部构造以及隔板16的图示简化。第1传热构件6a具有:与第1蓄电模块4a热连接的第1连接部46;与第2蓄电模块4b热连接的第2连接部48;和将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热连接的连结部50。
第1连接部46与第1蓄电模块4a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能热传导地)连接。第2连接部48与第2蓄电模块4b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连接。所述“热连接”不仅包含连接部和蓄电模块直接相接的情况,还包含隔着热传导性片、热传导性粘接剂等间接相接的情况。
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相互在第1方向X上错开配置。因此,假设在第1蓄电模块4a的任一个蓄电装置10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下,该蓄电装置10的热经过第1连接部46、连结部50以及第2连接部48传递到第2蓄电模块4b中的与过热的蓄电装置10在第1方向X上远离的部分。由此,能使过热的蓄电装置10的热扩散到相邻的蓄电装置10以外的蓄电装置10、相邻的蓄电模块4等,能抑制过热的连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部46和第2连接部48错开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以上而配置。由此,由于散热的路线(path)增加,因此能使过热的蓄电装置10的热更迅速地扩散。所谓所述“错开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以上”,是指在第1方向X上相邻的2个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中,相对于与热连接第1连接部46的第1蓄电模块4a的蓄电装置10在第2方向Y上相邻的第2蓄电模块4b的蓄电装置10,第2连接部48从第2方向Y观察不重叠。例如在第1方向X上相邻的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中,第1连接部46的一方的端部46a与第2连接部48的一方的端部48a的第1方向X上的间隔L1为1个蓄电装置10的第1方向X的大小(厚度)以上。或者,相邻的2个第1连接部46的距离为1个蓄电装置10的第1方向X的大小以上。连结部50的第1方向X的尺寸优选比相邻的蓄电装置10的间隔小。由此,能更确实地抑制相邻的蓄电装置10间的热的移动。第1方向X上相邻的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是用1个连结部50连接的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端部46a以及端部48a是在第1方向X上相同侧的端部。即,在相邻的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若将第1连接部46的端部46a设为第2连接部48侧的端部,则第2连接部48的端部48a是远离第1连接部46一侧的端部。在图3中图示了相邻的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错开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的构造。因此,从第2方向Y观察,第1连接部46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10的一方重叠,第2连接部48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10的另一方重叠。
此外,第1传热构件6a分别具有多个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而且,多个第1连接部46以及多个第2连接部48在第1方向X上交替排列。由此,能对更多的蓄电装置10抑制过热的连锁。
此外,多个第1连接部46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第1连接部46在第1方向X上夹着1个蓄电装置10。同样地,多个第2连接部48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第2连接部48在第1方向X上夹着1个蓄电装置10。即,在第1方向X上相邻的2个第1连接部46中,从第2方向Y观察,1个蓄电装置10收在一方的第1连接部46中的另一方的第1连接部46侧的端部46b与另一方的第1连接部46中的一方的第1连接部46侧的端部46c之间(间隔L2)。同样地,在第1方向X上相邻的2个第2连接部48中,从第2方向Y观察,1个蓄电装置10收在一方的第2连接部48中的另一方的第2连接部48侧的端部48b与另一方的第2连接部48中的一方的第2连接部48侧的端部48c之间(间隔L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面5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配置成相互侧面对置。因此,各蓄电模块4的侧面相当于第1面52。而且,第1传热构件6a由在2个第1面52之间蜿蜒的同时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板材54构成。即,第1传热构件6a具有凸凹在第1方向X上连续的形状。
此外,在蜿蜒的板材54中,向第1蓄电模块4a侧突出的多个第1部分56构成多个第1连接部46,由向第2蓄电模块4b侧突出的多个第2部分58构成多个第2连接部48。由此,能用具有简单的形状的传热构件6抑制蓄电装置10的过热的连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部分56具有相对于第1蓄电模块4a的第1面52平行的面。同样地,多个第2部分58具有相对于第2蓄电模块4b的第1面52平行的面。由此,能增加各第1连接部46以及各第2连接部48向蓄电模块4的接触面积。各第1连接部46从第2方向Y观察与1个蓄电装置10重叠。此外,各第2连接部48从第2方向Y观察与1个蓄电装置10重叠。
此外,连结部50相对于第1方向X垂直地延伸。因此,板材54具有蜿蜒的周期为2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的矩形波形状。由此,能更加增加各第1连接部46以及各第2连接部48向蓄电模块4的接触面积。另外,连结部50也可以相对于第1方向X斜向地延伸。例如,第1部分56以及第2部分58从相对于第1方向X以及第2方向Y垂直的方向观察也可以是梯形的凸部。
在将具有上述的构造的第1传热构件6a配置于第1蓄电模块4a与第2蓄电模块4b之间的情况下,例如,若第1蓄电模块4a的某蓄电装置10的温度过度上升,则该蓄电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如以下那样传递到其他蓄电装置10。即,若蓄电装置10过度发热,则热首先传到与该蓄电装置10在第2方向Y上重叠的最接近的第1连接部46。
接下来,热从最接近的第1连接部46传到位于斜横方的位置的第2连接部48。到达第2连接部48的热的一部分传到第2蓄电模块4b的约束构件12、与第2连接部48在第2方向Y上重叠的蓄电装置10。此外,到达第2连接部48的热的另一部分从第2连接部48传到在远离发热的蓄电装置10一侧而位于斜横方的位置的第1连接部46。到达该第1连接部46的热传到第1蓄电模块4a的约束构件12、与第1连接部46在第2方向Y上重叠的蓄电装置10。即,在第1蓄电模块4a内,绕过与发热的蓄电装置10相邻的(旁边的)蓄电装置10,将热传递到旁边的旁边的蓄电装置10。由此,能抑制与发热的蓄电装置10相邻的蓄电装置10的温度过度上升。
第2传热构件6b~第4传热构件6d具有与第1传热构件6a同样的构造,发挥同样的热传递作用。关于第2传热构件6b所发挥的热传递作用,能通过在上述的说明中将第1蓄电模块4a置换成第2蓄电模块4b,将第2蓄电模块4b置换成第3蓄电模块4c来进行说明。另外,第3传热构件6c以及第4传热构件6d使与壳体2的接触部分在第1方向X上断续地形成,但该接触部分也可以在第1方向X上连续地形成。
通过在相邻的蓄电模块4之间、以及蓄电模块4与壳体主体2a之间设置传热构件6,能对第1蓄电模块4a~第3蓄电模块4c的全部蓄电装置10分配第1连接部46或第2连接部48。例如,若是第1蓄电模块4a,第1传热构件6a的第1连接部46跳过一个地与第1蓄电模块4a的蓄电装置10对应。此外,被第1传热构件6a跳过的蓄电装置10与第3传热构件6c的第2连接部48对应。由此,第1蓄电模块4a的全部蓄电装置10能受到第1传热构件6a以及第3传热构件6c的热传递作用。
此外,例如在着眼于第2蓄电模块4b的情况下,第2蓄电模块4b被第1传热构件6a以及第2传热构件6b所夹。第1传热构件6a的多个第2连接部48与第2蓄电模块4b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且相互对置的2个面(第1面52)当中的一方的面热连接。第2传热构件6b的多个第1连接部46与2个面当中的另一方的面热连接。此外,第2传热构件6b的多个第1连接部46夹着第2蓄电模块4b与第1传热构件6a的多个第1连接部46对置。即,从第2方向Y观察,第1传热构件6a的第1连接部46和第2传热构件6b的第1连接部46重叠。同样地,从第2方向Y观察,第1传热构件6a的第2连接部48与第2传热构件6b的第2连接部48重叠。另外,关于针对第1蓄电模块4a的第1传热构件6a以及第3传热构件6c的配置、和针对第3蓄电模块4c的第2传热构件6b以及第4传热构件6d的配置,也是同样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组1具备:具有在第1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10以及约束多个蓄电装置10的约束构件12的多个蓄电模块4;和在多个蓄电模块4之间使热移动的传热构件6。多个蓄电模块4至少包含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传热构件6当中配置于第1蓄电模块4a与第2蓄电模块4b之间的第1传热构件6a具有:与第1蓄电模块4a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1连接部46;与第2蓄电模块4b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2连接部48;和将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热连接的连结部50。而且,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相互在第1方向X上错开配置。
通过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第1传热构件6a,能在第1蓄电模块4a与第2蓄电模块4b之间形成传热路径,并且在相同模块内,能绕过与过热的蓄电装置10相邻的蓄电装置10来使热扩散。由此,在任意的蓄电装置10的温度过度上升时,能抑制其热集中传递到相邻的蓄电装置10。因而,能抑制过热的连锁,能抑制各蓄电模块4的性能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部46和第2连接部48错开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以上来配置。此外,第1传热构件6a分别具有多个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多个第1连接部46以及多个第2连接部48在第1方向X上交替排列。此外,多个第1连接部46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第1连接部46在第1方向X上夹着1个蓄电装置10。多个第2连接部48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第2连接部48在第1方向X上夹着1个蓄电装置10。
此外,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面52。第1传热构件6a在对置的2个第1面52之间蜿蜒的同时在第1方向X上延伸,向第1蓄电模块4a侧突出的多个第1部分56构成多个第1连接部46,向第2蓄电模块4b侧突出的多个第2部分58构成多个第2连接部48。此外,多个第1部分56具有相对于第1蓄电模块4a的第1面52平行地延伸的面,多个第2部分58具有相对于第2蓄电模块4b的第1面52平行地延伸的面。此外,连结部50相对于第1方向X垂直地延伸。通过这些结构,能更进一步抑制过热的连锁。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除了传热构件6的形状以及配置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共通的结构简单进行说明,或省略说明。图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组1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在图4中,将蓄电装置10的内部构造以及隔板16的图示简化。
第1传热构件6a具有:与第1蓄电模块4a热连接的第1连接部46;与第2蓄电模块4b热连接的第2连接部48;和将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热连接的连结部50。第1连接部46与第1蓄电模块4a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连接。第2连接部48与第2蓄电模块4b的相对于第1方向X平行的面热连接。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相互在第1方向X上错开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部46和第2连接部48错开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以上来配置。
此外,第1传热构件6a分别具有多个第1连接部46以及第2连接部48。而且,多个第1连接部46以及多个第2连接部48在第1方向X上交替排列。此外,多个第1连接部46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第1连接部46在第1方向X上夹着1个蓄电装置10。同样地,多个第2连接部48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第2连接部48在第1方向X上夹着1个蓄电装置10。
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分别具有相互朝向相同方向的第2面60(参考图2)。而且,第1传热构件6a配置成与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的第2面60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蓄电模块4a以及第2蓄电模块4b的底面相当于第2面60,第1传热构件6a与各蓄电模块4的底面在第3方向Z上重叠。另外,第1传热构件6a优选配置成与各蓄电模块4的底面抵接,但也可以配置于各蓄电模块4的上表面侧。
传热构件6配置于各蓄电模块4与冷却板8之间,各蓄电模块4的热经由传热构件6移动到冷却板8。传热构件6可以固定于各蓄电模块4的第2面60,也可以固定于冷却板8。此外,传热构件6还可以不隔着冷却板8地固定于壳体2。
连结部50由第1方向X上长的板材构成,从第1传热构件6a与第2面60重叠的第3方向Z观察,在第1蓄电模块4a与第2蓄电模块4b之间在第1方向X上延伸。此外,多个第1连接部46分别由第2方向Y上长的板材构成,从连结部50向第1蓄电模块4a侧突出。多个第2连接部48分别由第2方向Y上长的板材构成,从连结部50向第2蓄电模块4b侧突出。即,第1传热构件6a是从连结部50的第2方向Y上的两侧突出了多个齿的梳齿形状的板。此外,第1连接部46、第2连接部48以及连结部50是一体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连接部46具有相对于第1蓄电模块4a的第2面60平行的面。同样地,多个第2连接部48具有相对于第2蓄电模块4b的第2面60平行的面。由此,能增加各第1连接部46以及各第2连接部48向蓄电模块4的接触面积。各第1连接部46具有与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对应的宽度(第1方向X的大小),从第3方向Z观察与1个蓄电装置10重叠。此外,各第2连接部48具有与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对应的宽度,从第3方向Z观察与1个蓄电装置10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传热构件6,也能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传热构件6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2传热构件6b~第4传热构件6d具有与第1传热构件6a同样的构造,发挥同样的热传递作用。能通过在上述的说明中将第1蓄电模块4a置换为第2蓄电模块4b,将第2蓄电模块4b置换为第3蓄电模块4c,或者通过在图4中将第2蓄电模块4b理解成第1蓄电模块4a,将第3蓄电模块4c理解成第2蓄电模块4b,来说明第2传热构件6b所发挥的热传递作用。
第3传热构件6c仅具有从连结部50向第1蓄电模块4a侧突出的连接部。同样地,第4传热构件6d仅具有从连结部50向第3蓄电模块4c侧突出的连接部。但并不限于该结构,第3传热构件6c以及第4传热构件6d也可以具有向壳体主体2a侧突出并与壳体主体2a热连接的连接部。通过在相邻的蓄电模块4之间、以及蓄电模块4与壳体主体2a之间设置传热构件6,能对第1蓄电模块4a~第3蓄电模块4c的全部蓄电装置10分配第1连接部46或第2连接部48。
例如在着眼于第2蓄电模块4b的情况下,第1传热构件6a的多个第2连接部48与第2蓄电模块4b的一部分蓄电装置10热连接。第2传热构件6b的多个第1连接部46与另一部分蓄电装置10热连接。优选地,不与第1传热构件6a的第2连接部48热连接的全部蓄电装置10与第2传热构件6b的第1连接部46热连接。此外,第2传热构件6b的多个第1连接部46夹着第1传热构件6a的连结部50与第1传热构件6a的多个第1连接部46对置。即,从第2方向Y观察,第1传热构件6a的第1连接部46和第2传热构件6b的第1连接部46重叠。同样地,从第2方向Y观察,第1传热构件6a的第2连接部48和第2传热构件6b的第2连接部48重叠。另外,关于针对第1蓄电模块4a的第1传热构件6a以及第3传热构件6c的配置、和针对第3蓄电模块4c的第2传热构件6b以及第4传热构件6d的配置,也是同样的。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前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实施本公开时的具体例。实施方式的内容并不限定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能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构成要素的变更、追加、删除等许多设计变更。加进设计变更的新的实施方式一并具有组合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各自的效果。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变更的内容,附加“本实施方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等标注来进行强调,但在没有这样的标注的内容中,也容许设计变更。此外,各实施方式中所含的构成要素的任意的组合作为本公开的方案也是有效的。附在附图的截面的阴影并不限定附加了阴影的对象的材质。
在实施方式1中,使板材蜿蜒来构成第1连接部46、第2连接部48以及连结部50,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图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组1的一部分的水平截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组1所具备的第1传热构件6a具有:沿着蓄电模块4的第1面52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平板状的连结部50;由从连结部50的朝向第1蓄电模块4a侧的面向第1蓄电模块4a侧突出的凸部构成的第1连接部46;和由连结部50的朝向第2蓄电模块4b侧的面向第2蓄电模块4b侧突出的凸部构成的第2连接部48。第2传热构件6b~第4传热构件6d也具有与第1传热构件6a同样的构造。根据该构造,能易于扩大在传热构件6内移动的热的路径的截面积。
传热构件6优选对全部蓄电模块4设置,但并不限于此,电可以仅对一部分蓄电模块4设置。蓄电模块4所具备的蓄电装置10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包含端板18、约束构件12的构造的蓄电模块4的各部的构造并没有特别限定。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蓄电组、
4 蓄电模块、
4a 第1蓄电模块、
4b 第2蓄电模块、
6 传热构件、
10 蓄电装置、
12 约束构件、
46 第1连接部、
48 第2连接部、
50 连结部。

Claims (12)

1.一种蓄电组,具备:
具有在第1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以及约束所述多个蓄电装置的约束构件的多个蓄电模块;和
在所述多个蓄电模块之间使热移动的传热构件,
所述多个蓄电模块至少包含第1蓄电模块以及第2蓄电模块,
所述传热构件具有:
与所述第1蓄电模块的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1连接部;和
与所述第2蓄电模块的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平行的面热连接的第2连接部;和
将所述第1连接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部热连接的连结部,
所述第1连接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部相互在所述第1方向上错开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连接部错开1个蓄电装置的相应量以上来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传热构件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部,
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以及多个所述第2连接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所述第1连接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夹着1个所述蓄电装置,
多个所述第2连接部空开间隔排列,以使得相邻的2个所述第2连接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夹着1个所述蓄电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第1蓄电模块以及所述第2蓄电模块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面,
所述传热构件在2个所述第1面之间蜿蜒的同时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向所述第1蓄电模块侧突出的多个第1部分构成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向所述第2蓄电模块侧突出的多个第2部分构成多个所述第2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多个第1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蓄电模块的所述第1面平行的面,
所述多个第2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蓄电模块的所述第1面平行的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连结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垂直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第1蓄电模块以及所述第2蓄电模块分别具有相互朝向相同的方向的第2面,
所述传热构件配置成与2个所述第2面重叠,
所述连结部从所述传热构件和所述第2面重叠的方向观察,在所述第1蓄电模块与所述第2蓄电模块之间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
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从所述连结部向所述第1蓄电模块侧突出并与所述第1蓄电模块的所述第2面连接,
多个所述第2连接部从所述连结部向所述第2蓄电模块侧突出并与所述第2蓄电模块的所述第2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蓄电模块的所述第2面平行的面,
多个所述第2连接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蓄电模块的所述第2面平行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蓄电组具备至少包含第1传热构件以及第2传热构件的多个所述传热构件,
所述第2蓄电模块被所述第1传热构件以及所述第2传热构件所夹,
所述第1传热构件的多个所述第2连接部与所述第2蓄电模块的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平行且相互对置的2个面当中的一方的面热连接,
所述第2传热构件的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2个面当中的另一方的面热连接,并且夹着所述第2蓄电模块与所述第1传热构件的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蓄电组具备至少包含第1传热构件以及第2传热构件的多个所述传热构件,
所述第1传热构件的多个所述第2连接部与所述第2蓄电模块的一部分蓄电装置热连接,
所述第2传热构件的多个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蓄电模块的另一部分蓄电装置热连接,并且夹着所述第1传热构件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1传热构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对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组,其中,
所述约束构件具有:
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和
设于所述主体部的贯通孔、凹部或间隙,
所述传热构件的一部分被收容在所述贯通孔、所述凹部或所述间隙中。
CN202080042076.4A 2019-09-26 2020-09-18 蓄电组 Active CN1140516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6098 2019-09-26
JP2019-176098 2019-09-26
PCT/JP2020/035650 WO2021060222A1 (ja) 2019-09-26 2020-09-18 蓄電パ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1673A true CN114051673A (zh) 2022-02-15
CN114051673B CN114051673B (zh) 2024-04-05

Family

ID=75165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2076.4A Active CN114051673B (zh) 2019-09-26 2020-09-18 蓄电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0624A1 (zh)
JP (1) JP7489630B2 (zh)
CN (1) CN114051673B (zh)
WO (1) WO20210602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128562A1 (en) * 2022-10-13 2024-04-18 Sk On Co., Ltd. An eco-friendly power source such as battery module for a transportation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ttery modul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8295A (zh) * 2010-02-02 2013-05-08 达纳加拿大公司 用于电池单元堆的共形热交换器
CN103296233A (zh) * 2013-06-14 2013-09-11 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用轻量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
JP2014149929A (ja) * 2013-01-31 2014-08-21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蓄電モジュール
WO2017217313A1 (ja) * 2016-06-14 2017-1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2018006210A (ja) * 2016-07-05 2018-01-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拘束治具
CN109478619A (zh) * 2016-08-05 2019-03-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9046578A (ja) * 2017-08-30 2019-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19061736A (ja) * 2017-09-22 2019-04-1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09690818A (zh) * 2016-07-12 2019-04-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8653B2 (ja) 2015-09-02 2019-11-20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9139879A (ja) * 2018-02-07 2019-08-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8295A (zh) * 2010-02-02 2013-05-08 达纳加拿大公司 用于电池单元堆的共形热交换器
JP2014149929A (ja) * 2013-01-31 2014-08-21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蓄電モジュール
CN103296233A (zh) * 2013-06-14 2013-09-11 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用轻量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
WO2017217313A1 (ja) * 2016-06-14 2017-1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2018006210A (ja) * 2016-07-05 2018-01-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拘束治具
CN109690818A (zh) * 2016-07-12 2019-04-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09478619A (zh) * 2016-08-05 2019-03-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9046578A (ja) * 2017-08-30 2019-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19061736A (ja) * 2017-09-22 2019-04-1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1673B (zh) 2024-04-05
JP7489630B2 (ja) 2024-05-24
JPWO2021060222A1 (zh) 2021-04-01
WO2021060222A1 (ja) 2021-04-01
US20220320624A1 (en)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7502B2 (en)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a heat transfer component and a thermal expansion material between cells
US10978759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performance
KR101501026B1 (ko)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과 콤팩트한 구조의 전지모듈
EP2416439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excellent heat dissipation ability and battery pack employed with the same
EP2535962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enhanced welding reliability and medium or larg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JP7438147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20040226A1 (en) Battery Module
KR20180131602A (ko) 에너지 저장 디바이스를 위한 냉각 장치
KR20120074425A (ko)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109643833B (zh) 电池模块
CN111033809A (zh) 电池组
JP7276896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2703632B (zh) 电池模块
WO2020174804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1712940B (zh) 电池模块
KR101305229B1 (ko) 외장부재와 방열부재를 포함하는 단위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CN114051673B (zh) 蓄电组
JP732544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30052085A1 (en) Electrical storage module
EP3937272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module
JP2021140914A (ja) 電池パック
KR20220039158A (ko) 전지셀의 수명이 향상된 전지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CN115668610A (zh) 蓄电模块
CN114026723A (zh) 方形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