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9413A -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9413A
CN114049413A CN202210034462.XA CN202210034462A CN114049413A CN 114049413 A CN114049413 A CN 114049413A CN 202210034462 A CN202210034462 A CN 202210034462A CN 114049413 A CN114049413 A CN 114049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target
bay
corner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344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49413B (zh
Inventor
王彦文
王鼎明
萨努布·萨纳库马尔
范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k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k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k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k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344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494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49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9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49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9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20Drawing from basic elements, e.g. lines or circles
    • G06T11/206Drawing of charts or graph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0/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generation 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0/04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ior desig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建筑平面进行划分的方式得到建筑的平面图,能够在自动生成建筑平面图的前提下,减少异形开间的数量,提高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和利用率。

Description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会采用模块化的设计逻辑完成酒店、公寓在概念设计阶段的设计方案。然而,采用模块化的设计逻辑所生成的设计方案,会导致建筑存在较多的异形空间,造成建筑空间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以减少建筑的异形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开间划分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根据该走廊宽度信息将该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根据该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该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建筑平面进行划分的方式得到建筑的平面图,能够在自动生成建筑平面图的前提下,减少异形开间的数量,提高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和利用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建筑中心线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建筑中心线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目标转角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延长后的内角边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平内角边的平行线示意图;
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切分后的轮廓线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走廊中心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走廊轮廓线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子开间区域对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子开间区域对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单段式建筑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单段式建筑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单段式建筑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第四种单段式建筑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建筑终段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10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建筑终段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11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建筑中段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11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建筑中段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11c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建筑中段的候选划分起点示意图;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矩形区域示意图;
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切分余量示意图;
图12c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合并切分余量后的开间示意图;
图12d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划分得到的开间示意图;
图13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开间列表示意图;
图13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开间列表示意图;
图14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逃生通道与电梯间的示意图;
图14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逃生通道与电梯间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平面图的生成装置执行,其中,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可配置于计算机设备中,典型的,可以配置在具有平面图生成功能的设备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适用于自动生成建筑的平面图的场景,尤其适用于自动生成箱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酒店和/或公寓的设计场景中的平面图的场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可以包括:
S101、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其中,目标建筑可以理解为当前需要生成其平面图的建筑。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中可以绘制有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线。目标建筑的设计信息可以理解为与目标建筑的平面设计相关的信息,如目标建筑的走廊宽度和目标开间宽度。该走廊宽度和目标开间宽度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在箱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酒店和/或公寓的设计场景中,出于对各尺寸箱体的生产运输的难易程度的考量,该走廊宽度优选可以为2m-4m之间的某一宽度,该目标开间宽度优选可以为2.4m-4.5m之间的某一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建筑的建筑轮廓图以及建筑的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自动生成建筑的平面图。
具体的,在需要生成某一建筑(即目标建筑)的平面图时,可以获取该建筑的建筑轮廓图以及设计信息,如获取自动生成的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或者设计人员导入的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并获取设计人员输入的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等。
S102、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其中,走廊区域可以理解为建筑轮廓图中与目标建筑的走廊对应的区域,即用于设置走廊的区域。开间区域可以为建筑轮廓图中与目标建筑的开间对应的区域,即开间所位于的区域。
具体的,可以根据走廊宽度信息将建筑轮廓图所围成的建筑区域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例如,可以以建筑轮廓图在目标建筑的走向上的中心线作为中心线,在建筑轮廓图中划分出走向与目标建筑的走向相同且宽度信息与所获取到的走廊宽度信息相同的区域,作为走廊区域;并进一步将建筑区域中除走廊区域之外的区域作为开间区域。
S103、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划分得到开间区域后,可以根据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得到的开间区域进行划分,从而得到走廊和开间设置完成的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示例性的,在划分得到开间区域后,可以沿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将每一段连续的开间区域划分为宽度信息与所获取到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相符的开间;或者,在建筑的转角位置处对位于走廊两侧的开间区域分别进行切分,得到多段不存在转角的子开间区域,并沿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将每一段子开间区域划分为宽度信息与所获取到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相符的开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划分的方式生成建筑的平面图,无需预先生成各种类型的设计模块,并通过拼接的方式将相应类型的设计模块添加至建筑区域内,即无需通过拼接的方式生成建筑的平面图,使得每一段子开间区域中至多在其端点位置处存在两个异形开间,能够尽可能的将建筑区域切分为合理的使用空间,减少异形开间的存在,从而,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并为工厂生产箱型结构以及现场施工提供便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位置处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得到多个子开间区域对,其中,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包含的两个子开间区域位于同一段走廊区域的两侧,各段走廊区域均不存在拐角;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包括: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按照子开间区域对进行开间划分,即自相同的划分起点对位于同一段走廊两侧的子开间区域进行划分,从而保证走廊两侧划分得到的使用空间相互对位,即尽可能保证位于同一段走廊两侧的开间沿该段走廊相互对称的,为后续建筑结构的布置和设计提供便利。
具体的,当目标建筑为单段建筑时,即当目标建筑不存在转角时,可以直接将位于目标建筑的走廊区域两侧的两个子开间区域作为一个子开间区域对;当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时,即当目标建筑存在转角时,可以自转角处对建筑区域进行切分,如通过连接建筑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直线将开间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开间区域,以及,通过连接建筑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直线将走廊区域划分为多段不存在拐角的走廊,并将位于同一段走廊两侧的子开间区域作为一个子开间区域对。在此,多段式建筑例如可以包括L形多段式建筑、S形多段式建筑、C形多段式建筑或其他形状的多段式建筑等,以下以S形多段式建筑为例进行说明。
从而,在得到子开间区域对之后,可以针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中的两个子开间区域,沿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自相同的划分起点对此两个子开间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宽度信息与所获取到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相符的开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的情况,在确定子开间区域对时,可以不考虑目标建筑的转角的大小,直接采用连接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直线进行子开间区域的划分。
优选的,针对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的情况,在确定子开间区域对时,可以考虑目标建筑的转角的大小,仅在转角的角度较大时,采用连接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直线进行子开间区域的划分;而在转角的角度较小时,通过转角区域进行子开间区域的划分,以对建筑空间进行充分利用,避免出现包含角度较小的转角的异形开间。
此时,可选的,所述在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位置处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包括:针对所述目标建筑的每一个转角,如果当前转角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则采用连接所述当前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线段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如果当前转角小于第二预设角度,则构建以所述当前转角的第一内角和所述走廊区域在所述当前转角处的第二内角的补角作为内角的转角区域,并采用所述转角区域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其中,所述转角区域为四边形区域,所述转角区域中除所述第一内角和所述第二内角的补角之外的其他内角为直角。
其中,第二预设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可以将第二预设角度设置为位于100°-135°范围内的某一角度值,如可以将第二预设角度设置为120°。
示例性的,如果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则可以针对目标建筑的每一个转角,判断该转角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若是,则绘制连接该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线段,通过该线段将将开间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开间区域;若否,则自该转角的内角顶点向走廊边界(即此开间区域的边界)作垂线,将此两条垂线同此开间区域的边界所围成的区域作为转角区域,通过该转角区域将开间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开间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根据该走廊宽度信息将该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根据该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该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建筑平面进行划分的方式得到建筑的平面图,能够在自动生成建筑平面图的前提下,减少异形开间的数量,提高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和利用率。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优化为: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根据所述建筑中心线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依据所述走廊中心线和所述走廊宽度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轮廓线;通过所述走廊轮廓线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可选的,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进行开间划分,包括:针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选取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最少的候选划分起点作为目标划分起点;以所述目标划分起点为划分起点,根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的每一个子开间区域进行划分。
可选的,在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之后,还包括: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依据所述逃生通道的位置,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二目标开间作为电梯间。
相应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可以包括:
S201、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S202、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
具体的,可以生成目标建筑沿其建筑走向的建筑中心线。例如,可以首先根据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中每条边的长度和方向,确定目标建筑的走向;或者,根据目标建筑的目标建筑的建筑进深,确定目标建筑的走向。然后在建筑进深1/2的位置生成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如图3a和图3b所示。其中,目标建筑的建筑进深可以基于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分析得到,或者,由设计人员输入。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时,可以不考虑目标建筑的各转角的角度大小,直接绘制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也可以考虑目标建筑的各转角的角度大小,仅在目标建筑的各转角的角度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绘制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以避免出现转角角度过小的开间,提高建筑的实用性,此时,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包括:如果所述目标建筑不存在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则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其中,第一预设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可以将第一预设角度设置为位于45°-75°范围内的某一角度值,如可以将第二预设角度设置为60°;目标转角可以理解为角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建筑转角。
此外,当目标建筑存在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时,可以在目标转角处对目标建筑进行切分,将目标建筑切分为至少两栋独立的子建筑,并分别生成每一栋子建筑的平面图,此时,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所述目标建筑存在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则将所述目标建筑切分为至少两栋不存在所述目标转角的子建筑,并分别将每一栋子建筑作为目标建筑,生成所述子建筑的平面图。
从而,在生成目标建筑的中心线时,可以根据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判断目标建筑是否存在角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若是,则在目标转角处对目标建筑进行切分,得到至少两栋子建筑,并分别将每一栋子建筑作为目标建筑,返回执行S201;若否,则根据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绘制目标建筑沿其建筑走向的中心线。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设计信息还包括山墙间距信息,所述将所述目标建筑切分为至少两栋不存在所述目标转角的子建筑,包括:将所述目标转角的任意一条内角边沿朝向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边的方向进行延长,直至与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边相交,得到延长后的内角边;在远离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顶点的一侧,绘制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的平行线,其中,所述平行线与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之间的距离信息为所述山墙间距信息;根据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和第一子建筑轮廓线生成第一子建筑的子建筑轮廓图,并根据所述平行线和第二子建筑轮廓线生成第二子建筑的子建筑轮廓图,其中,所述第一子建筑轮廓线为所述建筑轮廓图中位于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远离所述平行线一侧的子建筑轮廓线;所述第二子建筑轮廓线为所述建筑轮廓图中位于所述平行线远离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一侧的子建筑轮廓线。
示例性的,假设目标转角如图4a所示,可以通过如下过程对目标建筑进行切分:首先,将目标转角的内角的任意一条边进行延长,同目标转角的外角边相交,如图4b所示。其次,在该延长后的内角边远离目标转角的外角顶点的一侧,做该延长后的内角边的平行线,如图4c所示,其中,该平行线与该延长后的内角边之间的距离信息与所获取到的山墙间距信息相同。再次,将延长后的内角边同位于目标转角的外角顶点一侧的外角边围合成其中一栋子建筑的轮廓线,并将该平行线同未位于目标转角的外角顶点一侧的外角边围合成另一栋子建筑的轮廓线,如图4d所示。
S203、根据所述建筑中心线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
示例性的,可以直接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作为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或者,对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进行一定的处理(如延长),并将处理后的建筑中心线作为走廊中心线,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制。
为了使得各开间均能够与走廊连接,保证后续划分得到的各开间的通达性,并进一步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优选的,当目标建筑存在较小的转角(如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时,可以对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进行一定的处理,此时,所述根据所述建筑中心线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包括:如果所述建筑中心线不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目标拐角,则将所述建筑中心线作为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如果所述建筑中心线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目标拐角,则将所述目标拐角的任意一条边沿朝向所述目标拐角的顶点的方向延长,直至所述任意一条边与所述目标建筑的轮廓线相交,并将延长后的建筑中心线作为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其中,目标拐角为角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拐角;走廊中心线为目标建筑的走廊的中心线。
具体的,当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时,可以判断目标建筑是否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转角,即判断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是否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目标拐角,若是,则将建筑中心线在该目标拐角处的任意一条边沿朝向该目标拐角的顶点的方向延长,直至其与目标建筑轮廓线相交,并将延长后的该边与目标建筑的其他段中心线作为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如图5所示;若否,则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作为其走廊中心线。
S204、依据所述走廊中心线和所述走廊宽度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轮廓线。
具体的,可以绘制与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平行且与走廊中心线相距走廊宽度的1/2的平行线,如可以分别将目标建筑的各段走廊中心线分别向两侧平移走廊宽度的1/2距离,并适当的延长或缩短各段平行线的长度,直至与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线相交或与另一段走廊中心线的平行线相交为止,从而得到目标建筑的走廊轮廓线,如图6所示(图6中的斜线填充区域即为走廊区域)。其中,走廊轮廓线可以理解为目标建筑的走廊的轮廓线。
S205、通过所述走廊轮廓线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具体的,在得到走廊轮廓线之后,可以将走廊轮廓线所围成的区域作为走廊区域,并将建筑区域中除走廊区域之外的区域作为开间区域,如图6所示(图6中的斜线填充区域为走廊区域,未填充区域为开间区域)。
S206、在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位置处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得到多个子开间区域对,其中,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包含的两个子开间区域位于同一段走廊区域的两侧,各段走廊区域均不存在拐角。
具体的,当目标建筑为单段式建筑(如建筑轮廓为四边形的建筑)时,可以直接将位于走廊两侧的两个子开间区域作为划分得到的子开间区域,并将其组成一个子开间区域对,如图7a所示。当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时,可以针对目标建筑的每一个转角,如果该转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阈值,则通过经过该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直线对目标建筑的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如果该转角的角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阈值,则通过位于该转角的内角处的转角区域(如图7b中的黑色填充区域)对目标建筑的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并在切分完成后,将位于同一段走廊两侧的子开间区域组成子开间区域对,如图7b所示。
以第一预设角度为60°,第二预设角度为120°为例,目标建筑的走廊区域和子开间区域对的确定过程可以描述为:
a1、根据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判断目标建筑是否为单段式建筑,若是,则执行步骤a2;若否,则执行步骤a4。
a2、确定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并根据该建筑走向生成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
a3、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作为其走廊中心线,基于走廊宽度信息确定目标建筑的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执行步骤a14
a4、判断目标建筑是否存在小于60°的转角,若是,则执行步骤a5;若否,则执行步骤a7。
a5、根据目标建筑的山墙间距信息对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进行切分,得到至少两栋子建筑的建筑轮廓图。
a6、分别将切分后的每一栋子建筑作为目标建筑,根据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判断目标建筑是否为单段式建筑,若是,则返回执行步骤a2;若否,则执行步骤a7。
a7、确定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并根据该建筑走向生成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
a8、判断目标建筑是否存在角度小于120°的转角,若是,则执行步骤a9;若否,则执行步骤a12。
a9、将建筑中心线在其角度小于120°的转角处的任意一条边沿朝向该转角处的建筑轮廓线的方向延长,得到目标建筑在该转角处的走廊中心线。
a10、基于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以及目标建筑的走廊宽度信息确定目标建筑的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a11、在目标建筑的角度小于120°的转角的内角位于生成转角区域,并通过该转角区域和/或经过目标建筑的角度大于或等于120°的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直线对开间区域进行切分,执行步骤a14。
a12、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作为其走廊中心线,并基于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以及目标建筑的走廊宽度信息确定目标建筑的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a13、通过经过目标建筑的每一个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直线对开间区域进行切分。
a14、成对组织的各子开间区域,得到子开间区域对。
a15、输出或显示各子开间区域对,并输出走廊中心线。
S207、针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
本实施例中,候选划分起点的确定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示例性的,由于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包含两个子开间区域,每个子开间区域存在四个内角、四个内角顶点以及在沿建筑走向的两端,故每个子开间区域对包含八个内角、八个内角顶点和四端。
从而,在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时,可以不考虑各内角的角度,直接将经过至少一个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均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
也可以考虑各内角的角度值,当当前子开间区域对存在直角内角时,仅将经过该直角内角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当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不存在直角内角时,将将经过至少一个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均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或者,仅将经过钝角内角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
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各内角顶点是否为转角区域的顶点,当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存在同时为转角区域的顶点的内角顶点时,将经过该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均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当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不存在同时为转角区域的顶点的内角顶点时,判断当前子开间区域对是否存在直角内角,若是,则将经过该直角内角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若否,则将经过至少一个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均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或者,仅将经过钝角内角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
为了提高目标建筑的稳固性,并减少异形开间的数量,本实施例优选可以采用不同的确定方式确定单段式建筑中的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以及多段式建筑中的子开间区域对待候选划分起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包括:针对所述目标建筑不存在转角的情况,如果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存在直角内角,则将任意一条第一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直线经过所述直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如果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不存在直角内角,则将第二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直线经过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至少一个钝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目标建筑为单段式建筑时,优选可以采用目标建筑的直角端头作为候选划分起点,以减少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
具体的,如图8a和图8b所示,针对目标建筑为单段式建筑的情况,当目标建筑的两端均为直角端头时,即当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8个内角均为直角时,或者,当目标建筑仅有一端为直角端头时,即当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仅有4个内角为直角时,可以任选一个直角内角,将经过该直角内角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的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由此得到一个候选划分起点。此时,后续进行开间划分后,目标建筑至多存在两个异形开间。
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目标建筑的两端均不为直角端头时,即当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8个内角均不为直角时,可以将经过距离相应子开间区域的中心较近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即将经过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各钝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由此得到四个候选划分起点。此时,后续进行开间划分后,目标建筑存在四个异形开间。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包括:针对所述目标建筑存在转角的情况,如果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存在以转角区域的边界作为目标边界的子开间区域,则将所述目标边界所位于的第三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三目标直线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在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如果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不存在以转角区域的边界作为目标边界的子开间区域,则将第四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四目标直线经过所述子开间区域对的目标钝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在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所述目标钝角内角为位于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处的钝角内角。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时,优选可以采用经过位于目标建筑的转角处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以提高目标建筑的稳固性。
具体的,针对当前子开间区域位于目标建筑的建筑终段情况,即针对当前子开间区域仅有一侧位于目标建筑的转角处的情况,如果该转角处存在转角区域,即如果当前子开间区域存在同时为转角区域的顶点的内角顶点,则可以将经过该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由此得到一个候选划分起点,如图10a所示。此时,后续进行开间划分后,目标建筑至多存在三个异形开间。
如果该转角处不存在转角区域,即如果当前子开间区域不存在同时为转角区域的顶点的内角顶点,则可以将经过距离相应子开间区域的中心较近且位于目标建筑的转角处的内角顶点,并且,垂直于目标建筑的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即将经过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位于目标建筑处的各钝角内角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的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由此得到两个候选划分起点,如图10b所示。此时,后续进行开间划分后,目标建筑至多存在四个异形开间。
针对当前子开间区域位于目标建筑的建筑中段的情况,即针对当前子开间区域的两侧均位于目标建筑的转角处的情况,如果转角处存在转角区域,即如果当前子开间区域存在同时为转角区域的顶点的内角顶点,则可以将经过该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均作为候选划分起点,由此得到一个或两个候选划分起点,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此时,后续进行开间划分后,目标建筑至多存在三个异形开间。
如果各转角处均不存在转角区域,即如果当前子开间区域不存在同时为转角区域的顶点的内角顶点,则可以将经过距离相应子开间区域的中心较近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即将经过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各钝角内角的内角顶点且垂直于目标建筑在当前子开间区域处的建筑走向的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由此得到四个候选划分起点,如图11c所示。此时,后续进行开间划分后,目标建筑至多存在四个异形开间。
S208、选取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最少的候选划分起点作为目标划分起点。
其中,异形开间可以理解为形状和/或尺寸与标准开间的形状和/或尺寸不相同的开间,如形状不为矩形和/或宽度信息与S201中所获取到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不相符的开间。
具体的,当仅得到一个候选划分起点时,可以将该候选划分起点作为目标划分起点。当得到至少两个候选划分起点时,可以选取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最少的候选划分起点作为目标划分起点。当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最少的候选划分起点存在多个时,可以任选一个作为目标划分起点;也可以选取切分余量最小的候选划分起点作为目标划分起点,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在此,切分余量的总长度可以为每个切分余量在沿建筑走向的方向上的长度之和;各候选划分起点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和/或切分余量的总长度可以通过基于相应候选划分起点对当前子开间区域进行预划分确定。
S209、以所述目标划分起点为划分起点,根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的每一个子开间区域进行划分。
具体的,在得到目标划分起点后,可以首先以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的每个钝角顶点和/或直角顶点为顶点,将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的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均优化为矩形区域,如图12a所示。其次,以目标划分起点作为划分起点,基于目标建筑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每个矩形区域进行划分,如图12b所示。再次,判断矩形区域中的切分余量(即切分剩余的每一个宽度小于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应的目标开间宽度的区域)的宽度是否小于箱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箱体的最小生产宽度(如2.4m),若是,则将该切分余量与其相连的开间合并为一个开间,如图12c所示;若否,则将该切分余量单独作为一个开间。最后,基于每个子开间区域的原始轮廓调整位于子开间区域端点处的开间的轮廓,如将位于矩形区域之外的端点区域同其相邻的开间合并为一个开间,如图12d所示。
以箱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箱体的最小生产宽度为2.4m为例,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开间划分过程可以描述为:
b1、判断目标建筑是否为单段式建筑,若是,则执行步骤b2;若否,则执行步骤b4。
b2、判断目标建筑是否有至少一端为直角端头,若是,则执行步骤b3;若否,则执行步骤b11。
b3、根据目标建筑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自任意一个直角端头为向另一端进行切分,执行步骤b13
b4、判断当前子开间区域对是否位于目标建筑的终段,若是,则执行步骤b5;若否,则执行步骤b7。
b5、判断当前子开间区域是否有一端存在转角区域,若是,则执行步骤b10;若否,则执行步骤b6。
b6、根据目标建筑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分别自靠近建筑转角的两个钝角顶点向相对端进行切分,执行步骤b12。
b7、判断当前子开间区域的是否有两端存在转角区域,若是,则执行步骤b8;若否,则执行步骤b9。
b8、根据目标建筑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分别自存在转角区域的两端向相对端进行切分,执行步骤b12
b9、判断当前子开间区域是否有一端存在转角区域,若是,则执行步骤b10;若否,则执行步骤b11。
b10、根据目标建筑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自存在转角区域的一端向相对端进行切分,执行步骤b13
b11、根据目标建筑的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分别自四个钝角顶点向相对端进行切分。
b12、选取切分余量最小的切分方式。
b13、判断每一个切分余量是否小于2.4m,若是,则执行步骤b14;若否,则执行步骤b15。
b14、将该切分余量与其相邻的开间合并为一个开间,执行步骤b16。
b15、将该切分余量作为一个开间。
b16、生成开间轮廓。
b17、梳理目标建筑在每一楼层的开间轮廓数据结构。
例如,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可以自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的任意一个端点为起点,按照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依次对划分得到的各开间进行排序,得到目标建筑的开间列表。
S210、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
其中,第一目标开间可以理解为可用于设置逃生通道的开间。预设逃生距离阈值可以包括两安全出口之间的第一逃生距离阈值和/或袋型走道的第二逃生距离阈值,其可以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目标建筑的防火等级进行设置,如当目标建筑的防火等级为一级或二级时,该第一逃生距离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40m的某一距离值,该第二逃生距离阈值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2m的某一距离值;当目标建筑的防火等级为三级时,该第一逃生距离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35m的某一距离值,该第二逃生距离阈值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0m的某一距离值;当目标建筑的防火等级为四级时,该第一逃生距离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5m的某一距离值,该第二逃生距离阈值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5m的某一距离值。以下以目标建筑的防火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第一逃生距离阈值为40m、第二逃生距离阈值为22m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可以分别在距离目标建筑的各端头小于或等于第二逃生距离阈值处设置道生通道,和/或,在所设置的此两个逃生通道之间,按照小于或等于第一逃生距离阈值的二倍的间隔,设置其余逃生通道,从而,确保在距离目标建筑端头第二逃生距离阈值范围内设置有逃生通道,且每一个逃生通道与其相邻逃生通道之间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第一逃生距离阈值的二倍。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当目标建筑的转角小于第二预设角度阈值时,在目标建筑的转角处划分出了转角区域,故,当目标建筑存在转角区域时,可以优先将该转角区域设置为逃生通道,以进一步提高目标建筑的空间利用率。此时,可选的,在所述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之前,还包括:如果存在转角区域,则将所述转角区域作为逃生通道和电梯间;所述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包括:如果在转角区域设置逃生通道后,所述目标建筑的逃生距离仍大于预设逃生距离阈值,则根据所述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
具体的,可以首先计算需要在开间中设置的道生通道的数量,然后按照该数量、第一逃生距离阈值和第二逃生距离阈值为设置逃生通道。
举例而言,假设第一逃生距离阈值为LM,第二逃生距离阈值为LD
1)针对目标建筑为单段式建筑或者目标建筑为转角均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阈值的多段式建筑的情况,可以根据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的长度L,确定需要在开间中设置的逃生通道的数量N。
例如,当L≤2LD时,N=1,此时,可以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按照长度取中点,并将距离该中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
当2LD<L≤2LD+2LM时,N=2,此时,可以分别在距离各端头LD处设置逃生通道,即针对每一个端头,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D的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或者,分别在距离各端头L·LD/(2LD+2LM)处设置逃生通道,即针对每一个端头,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LD/(2LD+2LM)的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也可以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按照长度六等分,并分别在第一个等分点和最后一个等分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距离第一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以及将距离最后一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以减少逃生通道设置过程中所需的计算量。
当2LD+2LM<L≤2LD+4LM时,N=3,此时,可以分别在距离各端头LD处以及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的中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针对每一个端头,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D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并将距离该中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或者,分别在距离各端头L·LD/(2LD+4LM)处以及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的中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针对每一个端头,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LD/(2LD+4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并将距离该中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也可以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按照长度十等分,并分别在第一个等分点、第五个等分点和最后一个等分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分别将距离第一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距离第五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以及距离最后一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以减少逃生通道设置过程中所需的计算量。
当L>2LD+4LM时,因建筑超长,不予考虑。
2)针对目标建筑为存在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阈值的转角的多段式建筑的情况,可以将目标建筑中的转角区域设置为逃生通道和电梯间,故可以按照转角区域处设置有逃生通道进行考虑,分段确定需要新增的逃生通道的数量。
例如,当目标建筑中存在两个转角区域时,针对目标建筑的建筑中段,若目标建筑的建筑中段的建筑中心线长度L1≤2LM,则建筑中段需要新增的逃生通道的数量N1=0;若2LM<L1≤4LM,则N1=1,此时,可以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段的中心线按照长度取中点,并将距离该中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若4LM<L1≤6LM,则N1=2,此时,可以分别在距离建筑中段的中心线的端点2LM处(即沿建筑中段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分量为2LM)设置逃生通道,即针对建筑中段的中心线的每一个端点,将与该端点的距离最接近2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也可以将目标建筑的建筑中段的中心线按照长度三等分,并针对每一个等分点,将距离该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若L1>6LM,因建筑超长,不予考虑。
针对目标建筑的建筑终段,若目标建筑的建筑终段的中心线长度L2≤LD,则建筑终段需要新增的逃生通道的数量N2=0。
若LD<L2≤LD+2LM,则N2=1,此时,可以在距离端头LD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该建筑终段的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D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或者,在距离端头L2·LD/(LD+2LM)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2·LD/(LD+2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也可以将该建筑终段的中心线按照长度5等分,并在距离端头最近的等分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距离该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以减少逃生通道设置过程中所需的计算量。
若LD+2LM<L2≤LD+4LM,则N2=2,此时,可以在距离端头LD处设置逃生通道,并在该逃生通道与转角区域设置的逃生通道的中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D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并将距离该中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或者,在距离端头L2·LD/(LD+4LM)处以及距离端头L2·(LD+2LM)/(LD+4LM)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2·LD/(LD+4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并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2·(LD+2LM)/(LD+4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也可以将该建筑终段的中心线按照长度九等分,并以端头为起点,分别在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五个等分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分别将距离第一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以及距离第五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以减少逃生通道设置过程中所需的计算量。
当L2>LD+4LM时,因建筑超长,不予考虑。
当目标建筑中仅存在一个转角区域时,可以在该转角区域所位于的转角处将该目标建筑分为两段,针对每一段,若当前段的中心线长度L3≤LD,则当前段需要新增的逃生通道的数量N3=0。
若LD<L3≤LD+2LM,则N3=1,此时,可以在距离端头LD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当前段的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D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或者,在距离端头L3·LD/(LD+2LM)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3·LD/(LD+2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也可以将该建筑终段的中心线按照长度5等分,并在距离端头最近的等分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距离该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以减少逃生通道设置过程中所需的计算量。
若LD+2LM<L3≤LD+4LM,则N3=2,此时,可以在距离端头LD处设置逃生通道,并在该逃生通道与转角区域设置的逃生通道的中点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D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并将距离该中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或者,在距离端头L3·LD/(LD+4LM)处以及距离端头L3·(LD+2LM)/(LD+4LM)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将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3·LD/(LD+4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并与该端头的距离最接近L3·(LD+2LM)/(LD+4LM)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也可以将该建筑终段的中心线按照长度九等分,并以端头为起点,分别在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五个等分处设置逃生通道,即分别将距离第一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以及距离第五个等分点最近的一个开间作为第一目标开间,以减少逃生通道设置过程中所需的计算量。
当L3>LD+4LM时,因建筑超长,不予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建筑终段或当前段的端头指的是建筑终段或当前段中所包含的目标建筑的端头,而并非指该建筑终段或当前端的两端。当确定需要在某一位置处设置逃生通道时,若距离该位置处最近的开间的数量存在多个,则可以自此多个开间中随机选取一个开间设置逃生通道;也可以根据目标建筑的位置进行确定,如当目标建筑位于北半球时,可以优先自此多个开间中选取位于目标建筑北侧的开间设置逃生通道,当目标建筑位于南半球时,可以优先自此多个开间中选取位于目标建筑南侧的开间设置逃生通道。
S211、依据所述逃生通道的位置,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二目标开间作为电梯间,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目标开间选取完成后,可以根据所选取的第一目标开间,确定电梯间的位置。例如,当目标建筑为单段式建筑或者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且不存在转角区域时,可以选取与第一目标开间(如图14a中所示的开间6与开间19)相邻且靠近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的中点的开间作为第二目标开间(如图14a中所示的开间7),即选取第一目标开间向建筑中心线的中点方向相邻的一个开间作为电梯间。当目标建筑为多段式建筑且存在转角区域时,可以将转角区域同时作为逃生通道和电梯间,如图14b所示(图中开间3与开间30为第一目标开间)。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不仅能够自动生成符合建筑设计标准的建筑平面图,还能够减少建筑中所包含的异形开间的数量,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并提升建筑的稳固性。
实施例三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可配置于计算机设备中,典型的,可以配置在具有平面图生成功能的设备中,可通过执行平面图的生成方法生成建筑的平面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装置可以包括:获取模块1501、区域划分模块1502和开间划分模块1503,其中,
获取模块1501,用于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区域划分模块1502,用于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开间划分模块1503,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装置,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通过区域划分模块根据该走廊宽度信息将该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通过开间划分模块根据该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该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建筑平面进行划分的方式得到建筑的平面图,能够在自动生成建筑平面图的前提下,减少异形开间的数量,提高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和利用率。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区域划分模块1502可以包括:建筑中心线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走廊中心线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建筑中心线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轮廓线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走廊中心线和所述走廊宽度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轮廓线;区域划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走廊轮廓线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建筑中心线生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如果所述目标建筑不存在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则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内的平面图的生成装置还可以包括:建筑切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建筑存在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时,将所述目标建筑切分为至少两栋不存在所述目标转角的子建筑,并分别将每一栋子建筑作为目标建筑,生成所述子建筑的平面图。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设计信息还可以包括山墙间距信息,所述建筑切分模块可以包括:延长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转角的任意一条内角边沿朝向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边的方向进行延长,直至与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边相交,得到延长后的内角边;绘制单元,用于在远离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顶点的一侧,绘制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的平行线,其中,所述平行线与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之间的距离信息为所述山墙间距信息;轮廓图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和第一子建筑轮廓线生成第一子建筑的子建筑轮廓图,并根据所述平行线和第二子建筑轮廓线生成第二子建筑的子建筑轮廓图,其中,所述第一子建筑轮廓线为所述建筑轮廓图中位于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远离所述平行线一侧的子建筑轮廓线;所述第二子建筑轮廓线为所述建筑轮廓图中位于所述平行线远离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一侧的子建筑轮廓线。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走廊中心线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如果所述建筑中心线不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目标拐角,则将所述建筑中心线作为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如果所述建筑中心线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目标拐角,则将所述目标拐角的任意一条边沿朝向所述目标拐角的顶点的方向延长,直至所述任意一条边与所述目标建筑的轮廓线相交,并将延长后的建筑中心线作为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内的平面图的生成装置还可以包括:区域切分模块,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之后,在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位置处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得到多个子开间区域对,其中,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包含的两个子开间区域位于同一段走廊区域的两侧,各段走廊区域均不存在拐角;所述开间划分模块1503可以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区域切分模块具体可以用于:针对所述目标建筑的每一个转角,如果当前转角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则采用连接所述当前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线段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如果当前转角小于第二预设角度,则构建以所述当前转角的第一内角和所述走廊区域在所述当前转角处的第二内角的补角作为内角的转角区域,并采用所述转角区域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其中,所述转角区域为四边形区域,所述转角区域中除所述第一内角和所述第二内角的补角之外的其他内角为直角。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开间划分模块1503可以包括:起点确定单元,用于针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起点选取单元,用于选取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最少的候选划分起点作为目标划分起点;开间划分单元,用于以所述目标划分起点为划分起点,根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的每一个子开间区域进行划分。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起点确定单元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针对所述目标建筑不存在转角的情况,如果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存在直角内角,则将任意一条第一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直线经过所述直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如果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不存在直角内角,则将第二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直线经过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至少一个钝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起点确定单元可以包括: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针对所述目标建筑存在转角的情况,如果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存在以转角区域的边界作为目标边界的子开间区域,则将所述目标边界所位于的第三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三目标直线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在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如果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不存在以转角区域的边界作为目标边界的子开间区域,则将第四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四目标直线经过所述子开间区域对的目标钝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在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所述目标钝角内角为位于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处的钝角内角。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内的平面图的生成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逃生通道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之后,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电梯间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逃生通道的位置,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二目标开间作为电梯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内的平面图的生成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逃生通道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之前,如果存在转角区域,则将所述转角区域作为逃生通道和电梯间;所述第一逃生通道确定模块具体可以用于:如果在转角区域设置逃生通道后,所述目标建筑的逃生距离仍大于预设逃生距离阈值,则根据所述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装置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具备执行平面图的生成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
实施例四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平面图的生成设备包括处理器160和存储器161,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162和输出装置163;平面图的生成设备中处理器16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16中以一个处理器160为例;平面图的生成设备中的处理器160、存储器161、输入装置162和输出装置163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16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16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平面图的生成装置中的获取模块1501、区域划分模块1502和开间划分模块1503)。处理器16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61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平面图的生成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
存储器16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6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61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6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平面图的生成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162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平面图的生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163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四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方法操作,还可以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中的相关操作。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 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平面图的生成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6)

1.一种平面图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
根据所述建筑中心线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
依据所述走廊中心线和所述走廊宽度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轮廓线;
通过所述走廊轮廓线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包括:
如果所述目标建筑不存在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则基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生成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中心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目标建筑存在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的目标转角,则将所述目标建筑切分为至少两栋不存在所述目标转角的子建筑,并分别将每一栋子建筑作为目标建筑,生成所述子建筑的平面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信息还包括山墙间距信息,所述将所述目标建筑切分为至少两栋不存在所述目标转角的子建筑,包括:
将所述目标转角的任意一条内角边沿朝向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边的方向进行延长,直至与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边相交,得到延长后的内角边;
在远离所述目标转角的外角顶点的一侧,绘制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的平行线,其中,所述平行线与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之间的距离信息为所述山墙间距信息;
根据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和第一子建筑轮廓线生成第一子建筑的子建筑轮廓图,并根据所述平行线和第二子建筑轮廓线生成第二子建筑的子建筑轮廓图,其中,所述第一子建筑轮廓线为所述建筑轮廓图中位于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远离所述平行线一侧的子建筑轮廓线;所述第二子建筑轮廓线为所述建筑轮廓图中位于所述平行线远离所述延长后的内角边一侧的子建筑轮廓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建筑中心线确定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包括:
如果所述建筑中心线不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目标拐角,则将所述建筑中心线作为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
如果所述建筑中心线存在小于第二预设角度的目标拐角,则将所述目标拐角的任意一条边沿朝向所述目标拐角的顶点的方向延长,直至所述任意一条边与所述目标建筑的轮廓线相交,并将延长后的建筑中心线作为所述目标建筑的走廊中心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位置处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得到多个子开间区域对,其中,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包含的两个子开间区域位于同一段走廊区域的两侧,各段走廊区域均不存在拐角;
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包括:
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位置处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包括:
针对所述目标建筑的每一个转角,如果当前转角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则采用连接所述当前转角的内角顶点和外角顶点的线段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
如果当前转角小于第二预设角度,则构建以所述当前转角的第一内角和所述走廊区域在所述当前转角处的第二内角的补角作为内角的转角区域,并采用所述转角区域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切分,其中,所述转角区域为四边形区域,所述转角区域中除所述第一内角和所述第二内角的补角之外的其他内角为直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进行开间划分,包括:
针对每一个子开间区域对,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
选取划分得到的异形开间的数量最少的候选划分起点作为目标划分起点;
以所述目标划分起点为划分起点,根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中的每一个子开间区域进行划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包括:
针对所述目标建筑不存在转角的情况,如果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存在直角内角,则将任意一条第一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直线经过所述直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
如果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不存在直角内角,则将第二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直线经过所述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至少一个钝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的建筑走向。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当前子开间区域对的候选划分起点,包括:
针对所述目标建筑存在转角的情况,如果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存在以转角区域的边界作为目标边界的子开间区域,则将所述目标边界所位于的第三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三目标直线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在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
如果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中不存在以转角区域的边界作为目标边界的子开间区域,则将第四目标直线作为候选划分起点,其中,所述第四目标直线经过所述子开间区域对的目标钝角内角的顶点且垂直于所述目标建筑在所述子开间区域对位置处的建筑走向,所述目标钝角内角为位于所述目标建筑的转角处的钝角内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
依据所述逃生通道的位置,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二目标开间作为电梯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之前,还包括:
如果存在转角区域,则将所述转角区域作为逃生通道和电梯间;
所述根据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包括:
如果在转角区域设置逃生通道后,所述目标建筑的逃生距离仍大于预设逃生距离阈值,则根据所述预设逃生距离阈值,自划分得到的各开间中选取第一目标开间作为逃生通道。
14.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建筑的建筑轮廓图和设计信息,所述设计信息包括走廊宽度信息和目标开间宽度信息;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走廊宽度信息将所述建筑轮廓图划分为走廊区域和开间区域;
开间划分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目标开间宽度信息对所述开间区域进行开间划分,得到所述目标建筑的平面图。
15.一种平面图的生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平面图的生成方法。
CN202210034462.XA 2022-01-13 2022-01-13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049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34462.XA CN114049413B (zh) 2022-01-13 2022-01-13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34462.XA CN114049413B (zh) 2022-01-13 2022-01-13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9413A true CN114049413A (zh) 2022-02-15
CN114049413B CN114049413B (zh) 2022-04-19

Family

ID=8019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4462.XA Active CN114049413B (zh) 2022-01-13 2022-01-13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4941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6090A (zh) * 2022-04-07 2022-05-06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 地面停车场的车位排布方案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5966A (ja) * 2004-08-06 2006-02-16 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 Ltd 集合住宅
CN110532602A (zh) * 2019-07-19 2019-12-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平面图图像的室内自动制图与建模方法
CN113256029A (zh) * 2021-06-23 2021-08-13 合肥量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内寻路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81648A (zh) * 2021-08-06 2021-12-10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平面交通空间的骨架提取与特征识别方法
CN113868816A (zh) * 2021-09-30 2021-12-31 武汉大学 一种室内路径拓扑的构建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5966A (ja) * 2004-08-06 2006-02-16 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 Ltd 集合住宅
CN110532602A (zh) * 2019-07-19 2019-12-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平面图图像的室内自动制图与建模方法
CN113256029A (zh) * 2021-06-23 2021-08-13 合肥量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内寻路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81648A (zh) * 2021-08-06 2021-12-10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平面交通空间的骨架提取与特征识别方法
CN113868816A (zh) * 2021-09-30 2021-12-31 武汉大学 一种室内路径拓扑的构建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丽玫: ""数据中心主机房机柜布局的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6090A (zh) * 2022-04-07 2022-05-06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 地面停车场的车位排布方案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446090B (zh) * 2022-04-07 2022-06-21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 地面停车场的车位排布方案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9413B (zh)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8413B2 (en) Method for automatic modeling of an architecture based on an architectural drawing
CN107898393B (zh) 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区块调整方法、装置及机器人
US20190026402A1 (en) Generative space plann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efficient design space exploration
Jan et al. An $\bm {O (n\log n)} $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Based on Delaunay Triangulation
CN114049413B (zh) 平面图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3529843A (zh) Lambda*路径规划算法
EP4155167A1 (en) Multi-station integrated code sending control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dium
CN114329706A (zh) 自动布线方法及装置
CN117561514A (zh) 用于对集成电路的宏单元进行布局的方法
CN112380803A (zh) 配网单线图人工智能布局方法、系统及介质
CN111723544A (zh) X结构下考虑障碍内布线的Steiner树构建方法
US20140164664A1 (en) Orthogonal layout generation
CN112287433A (zh) 空间拓扑结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292793B (zh) 一种户型设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360981B (zh) 家具自动布局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CN109949421A (zh) 三角网切割方法及装置
Wu et al. Antenna avoidance in layer assignment
Takahashi et al. Finding shortest non-crossing rectilinear paths in plane regions
CN114818226A (zh) 板楼建筑的管线排布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25436A (zh) 基于单层户型图生成楼宇建筑模型的方法和系统
CN114282293A (zh) 自动布线方法及装置
CN111062180B (zh) 一种fpga布线方法及装置
CN109256774B (zh) 一种基于电压等级的电网子图划分方法及装置
CN112996009A (zh) 无线设备的部署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50439B (zh) 双向rrt路径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