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0349B -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0349B
CN114040349B CN202010704193.4A CN202010704193A CN114040349B CN 114040349 B CN114040349 B CN 114040349B CN 202010704193 A CN202010704193 A CN 202010704193A CN 114040349 B CN114040349 B CN 1140403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or
microcontroller
display screen
user
machin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41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40349A (zh
Inventor
朱欣
罗育峰
张文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041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40349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5741 priority patent/WO202201720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040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03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403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03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G06F3/145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involving copying of the display data of a local workstation or window to a remote workstation or window so that an actual copy of the data is displayed simultaneously on two or more displays, e.g. tele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dependent on the time of the day, e.g. according to expected transmission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该电子设备包括:可分离设置的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显示屏;微控制器和显示屏设置于第一机身,处理器设置于第二机身;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建立数据连接;处理器用于生成第一图像数据,将第一图像数据发送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用于将第一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屏进行显示。相比于传统的电子设备,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均减少了一部分器件,因此机身尺寸可以更小、厚度可以更薄,更便于用户持握,也便于放置容量更大的电池。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仅需要手持第一机身即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常用功能,第二机身则可以任意放置在背包或口袋中,无需持握,因此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无线数据连接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了实现上述的各类服务和功能,智能终端设备通常会配备全功能的芯片系统,使智能终端设备具备完整的运行应用程序APP、显示图像以及和用户进行交互的能力。
近年来,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满足更多场景的需求,智能终端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以手机为例,其性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采用了架构更先进、晶体管数量更多的处理器以提升计算性能;采用了传感器尺寸更大、数量更多的摄像头模组以提升拍照性能;采用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屏幕以提升用户观感等。然而,随着智能终端设备性能的提升,其功耗也越来越高,因此智能终端设备需要配备容量更大的电池以保证续航,而电池容量越大,终端设备的体积就越大,重量也越重,严重影响了用户手持终端设备的使用体验。
并且,随着第五代移动数据连接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的逐渐普及,终端设备的功耗会进一步提升,为终端设备兼顾尺寸、重量、续航和美观等因素的设计带来了更大的考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能够使在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和重量的同时,实现更长的续航时间,便于用户持握,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可分离设置的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显示屏;微控制器和显示屏设置于第一机身,处理器设置于第二机身;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建立数据连接;处理器用于生成第一图像数据,将第一图像数据发送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用于将第一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屏进行显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机身包括显示屏和微控制器,主要用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图像显示等交互功能,第二机身包括处理器,主要用于实现电子设备的计算功能。相比于传统的电子设备,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均减少了一部分器件,因此机身尺寸可以更小、厚度可以更薄,更便于用户持握。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仅需要手持第一机身即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常用功能,第二机身则可以任意放置在背包或口袋中,无需持握,因此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另外,由于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均减少了一部分器件,因此当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厚度与传统的电子设备的厚度相同时,可以容纳更大容量的电池,获得更长的续航时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包括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用于检测用户在显示屏上的触摸输入;微控制器用于将触摸输入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根据触摸输入生成第一图像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包括按键,按键用于检测用户的按键输入;微控制器用于将按键输入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根据按键输入生成第一图像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包括传感器模块;微控制器用于将传感器模块采集的传感器数据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根据传感器数据生成第一图像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包括摄像头,摄像头用于采集第二图像数据;微控制器用于将第二图像数据发送到显示屏进行显示;微控制器还用于将第二图像数据编码后发送给第二机身。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包括蓝牙模块和/或Wi-Fi模块;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通过蓝牙模块和/或Wi-Fi模块建立数据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还包括外部接口;当使用线缆连接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外部接口时,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建立有线数据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器用于获取显示屏的显示屏参数,显示屏参数包括显示屏的分辨率和/或刷新率;处理器根据显示屏参数对第一图像数据进行调整,调整包括对第一图像数据进行缩放、裁剪、插帧、压缩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器将调整后的第一图像数据发送给微控制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微控制器用于广播信标帧,信标帧包括显示屏参数;处理器用于从信标帧中获取显示屏参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器用于向微控制器发送第一请求消息;微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请求消息向处理器发送显示屏参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如果微控制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微控制器控制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其中,第一休眠状态包括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锁屏,以及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保持数据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之后,如果微控制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微控制器控制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二休眠状态,其中,第二休眠状态包括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锁屏,以及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保持数据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机身进入第二休眠状态之后,如果微控制器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微控制器控制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三休眠状态,其中,第三休眠状态包括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锁屏,以及与第二机身断开数据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休眠方法根据用户未操作第一机身的时长,对第一机身设置了三种休眠状态,按层次逐渐断开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之间的数据连接,既使得第一机身能够在短期休眠时能够与第二机身同步数据,以便于用户再次使用,也使得第二机身能够在长期休眠时,断开与第二机身的数据连接,以节省功耗,延长续航时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屏的两侧分布设置有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机身是否被用户触摸和是否被用户拾起;微控制器用于当第一机身在第三休眠状态下被用户触摸时,控制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处理器用于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之后,获取显示屏的显示屏参数,以及根据显示屏参数生成第一图像数据;微控制器用于当第一机身被用户抬起时,向处理器发送第一唤醒消息;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唤醒消息点亮显示屏,将第一图像数据发送给微控制器。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唤醒方法中,第一机身在检测到用户触摸时,即开始与第二机身进行唤醒所需的交互,获取显示屏亮屏后需要显示的图像数据,使得第一机身能够在检测到用户抬起时迅速唤醒,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系统,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其各个实现方式提供的多个第一机身和一个第二机身;多个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建立数据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微控制器,用于支持上述第一机身实现上述各方面及其实现方式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在显示屏显示图像数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上述第二机身实现上述各方面及其实现方式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在生成图像数据。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上运行时,使得微控制器实现上述各方面及其实现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机身的功能。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第二机身的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上述各方面及其实现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机身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智能终端设备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2是目前两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共享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目前多台终端设备进行互动的场景图;
图4是第一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物理连接的示意图;
图7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在分离状态下组合使用的一个示意图;
图8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在分离状态下组合使用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9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组合使用时数据交互的逻辑框图;
图10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组合使用时数据交互的逻辑框图;
图11是第一机身、第二机身与传统形态的手机的厚度示意图;
图12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链路建立无线数据连接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机身为第一机身无线充电的示意图;
图14是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一种设备形态示意图;
图15是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另一种设备形态示意图;
图16是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另一种设备形态示意图;
图17是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另一种设备形态示意图;
图18是第二机身在第一机身的显示屏显示UI图像的示意图;
图19是第二机身的摄像头和麦克风的一种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20是第二机身的摄像头和麦克风的另一种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21是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扬声器共同播放音频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拍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3是第一机身控制第二机身进行拍照的场景示意图;
图24是第二机身进行多焦点拍摄的示意图;
图25是第二机身在第一机身的显示屏显示人物轮廓线的示意图;
图26是分布式系统的示意图;
图27是分布式系统的一个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验证方法的流程图;
图29是分布式系统的另一个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适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适配方法的示例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休眠方法的流程图;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休眠方法的流程图;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唤醒方法的流程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机身的传感器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半导体技术、无线数据连接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常见的智能终端设备例如包括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慧屏、智能投影仪、智能音箱、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等。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学习、娱乐、生活、健康管理、办公、出行等领域为用户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以用户随身携带并且使用最广泛的手机为例,用户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使用手机享受的各类服务和功能,例如拨打电话、即时数据连接、视频聊天、拍照摄像、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移动办公、多媒体服务等。
为了实现上述的各类服务和功能,智能终端设备通常会配备全功能的芯片系统,这里的全功能指的是依靠智能终端设备的芯片系统就能够使智能终端设备具备完整的运行应用程序APP、显示图像以及和用户进行交互的能力。
图1是目前智能终端设备的系统结构框图。一般来说,具备全功能的芯片系统的智能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至少需要包括以下部分: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01,包括基于ARM架构的CPU、基于X86架构的CPU或者基于MIPS架构的CPU等。CPU 101主要用于运行应用程序,执行相关的程序指令和处理数据等。
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102,用于执行绘图运算工作,以渲染应用程序或者游戏需要在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
视频编解码器103,用于对支持对不同格式的数字视频进行压缩(编码)或者解压缩(解码),以利于在智能终端设备中存储、播放或者传输,其中,常见的数字视频的格式例如可以包括高级视频编码(advanced video coding,AVC)的H.264、H.265的标准格式等。
显示子系统(display subsystem,DSS)104,例如可以包括显示控制器(displaycontroller,DISPC)等,DSS 104可以对不同应用程序的界面、状态栏等图像进行叠加、变换等操作,并最终输出到显示屏进行显示。
无线通信模块105,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芯片器件,例如基带处理器、调制解调器、Wi-Fi芯片、蓝牙芯片等,用于智能终端设备的蜂窝网络、Wi-Fi、蓝牙等至少一种数据连接功能。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上述无线数据连接信号的传输,智能终端设备还会设置有相应的天线、功率放大器等部件。
外设接口106,例如可以包括用于支持显示屏显示图像的行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显示器串行接口规范(display serialinterface specification)MIPI-DSI接口、displayport(DP)接口,用于支持摄像头的行动产业处理器接口-摄像头串行接口规范(camera serial interface specification)MIPI-CSI接口,用于支持传感器的串行外设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接口、集成电路总线(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等。
近年来,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满足更多场景的需求,智能终端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以手机为例,其性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采用了架构更先进、晶体管数量更多的处理器以提升计算性能;采用了传感器尺寸更大、数量更多的摄像头模组以提升拍照性能;采用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屏幕以提升用户观感等。然而,随着智能终端设备性能的提升,其功耗也越来越高,因此智能终端设备需要配备容量更大的电池以保证续航,而电池容量越大,终端设备的体积就越大,重量也越重,对于这样一种主要由用户手持操作的设备来说,过大的尺寸和过重的重量会十分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并且,随着第五代移动数据连接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设备会支持5G网络。为此,智能终端设备就需要额外增加5G芯片、5G天线和功率放大器等器件,然而,这些器件的增加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一)智能终端设备的功耗会进一步提升,如果要保证智能终端设备的续航需求,就必须采用容量更大的电池,但是会进一步增加智能终端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二)智能终端设备功耗的提高对机身内部的散热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智能终端设备的散热能力不足以应对智能终端设备的高功耗,那么智能终端设备的性能就会受到限制,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三)5G天线的增加对智能终端设备内部的天线设计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要求天线设计既不会过度增加智能终端设备的体积,又能够发挥出天线的性能,如果天线设计不好,极有可能会牺牲电线的性能和频段。
另外,在目前的智能终端设备中,由于要兼顾尺寸、重量、续航和美观等因素,其摄像头的尺寸也不能过大,否则不仅会增加设备重量还会压缩电池的空间,限制了拍照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另外,目前的智能终端设备在一些实际使用场景中也存在着不足。图2和图3示出了两种存在不足的使用场景。
图2是目前两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共享的场景示意图。
如图2所示,假设用户有两台智能终端设备A和B;在某一天,用户携带设备A外出办公,而将设备B置于家中。在用户外出办公期间,用户使用设备A处理了一些文档,但是仍有一部分文档没有处理完毕。那么,当用户回到家中之后,如果想要继续使用设备B处理这些文档,则可能需要通过以下方式等将设备A中的文档转移到设备B中:1、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将设备A中的文档发送给设备B;2、通过满足特定型号的设备A和B之间的一碰传等功能将设备A中的文档发送给设备B;3、通过云存储共享的方式将设备A中的文档同步给设备B。然而上述方式均要求用户在两个设备上执行多个步骤的操作,例如启动对应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文档、接收文档、将文档保存到云存储、从云存储下载文档等,对不熟悉上述操作的用户来说不够友好;并且,如果设备A不在用户身边,上述方式均无法实现。
图3是目前多台终端设备进行互动的场景图。
如图3所示,当用户1在家中使用终端设备A与用户2进行网络视频通话时,如果其他家庭成员用户3也想加入视频通话,那么用户3就需要来到终端设备A的摄像头面前,才能够使得用户2看到用户3的视频画面。这样,如果用户3希望与用户2继续进行视频通话,就不能回到自己的房间做其他事情,影响了用户3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由可分离设置的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组成,下面结合附图分别对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第一机身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机身可以包括:显示屏201、触控面板202、摄像头203、指纹识别模块204、蓝牙模块205、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206、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模块207、听筒208、扬声器209、麦克风210、马达211,电源管理模块212、电池213、按键214、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215和传感器模块216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第一机身的具体限定,第一机身主要可以包括与用户交互功能相关的模块或者器件,以及部分用于实现数据连接功能的模块或者器件。上述与用户交互功能相关的模块或者器件例如可以包括向用户传递信息的模块或者器件,如:显示屏201、麦克风210、马达211等,以及包括接收用户输入信息的模块或者器件,如:摄像头203、听筒208、指纹识别模块204等。除此之外,第一机身可以不包含用于实现电子设备主要计算能力的模块或者器件,如:应用处理器、图形处理器、调制解调器等。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包括比图4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显示屏201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微发光有机二极管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201,N为大于1的正整数。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201可以具有不同的形态,例如:平面形态、双曲面形态、四曲面形态、瀑布屏形态、可折叠形态、卷轴形态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201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例如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小尺寸显示屏,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中尺寸的显示屏,以及电视等大尺寸的显示屏等。
触控面板202可以与显示屏201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控面板202用于检测作用于显示屏201之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控面板202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自身的微控制器215或者传递给第二机身的处理器,以确定触摸操作的内容,从而通过显示屏201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2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机身的表面,与显示屏201所处的位置不同。
摄像头203用于采集图像数据,例如拍摄照片和视频等。摄像头203可以包括镜头和感光元件,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摄像头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用于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将电信号传递给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GB,RYY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ISP和DSP优选可以设置在第二机身中,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机身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20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指纹识别模块204用于采集用户指纹,第一机身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支付等功能。指纹识别模块204可以采用不同的指纹识别技术实现,例如: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光学指纹识别技术、电容指纹识别技术等。
蓝牙模块205用于实现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基于蓝牙协议的无线数据连接的功能,以及,用于实现第一机身与其他电子设备基于蓝牙协议的无线数据连接的功能。蓝牙模块205优选支持低功耗蓝牙协议,以降低功耗。
Wi-Fi模块206用于实现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基于IEEE的802.11标准的无线数据连接的功能,以及,用于实现第一机身与接入点设备AP基于IEEE的802.11标准的无线数据连接的功能,使第一机身通过AP接入到互联网。上述802.11标准例如可以包括802.11ac,802.11ax,802.11ad,802.11ay标准等。在一些实施例中,Wi-Fi模块206还可以用于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实现Wi-Fi直连(Wi-Fi Direct)数据连接,或者FlashLinQ数据连接。
GNSS模块207用于为第一机身提供位置服务,以实现定位和导航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GNSS模块207可以提供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在内的一种或者多种位置服务。
听筒208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用户使用第一机身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将听筒208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扬声器209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用户可以通过扬声器209收听音频,或收听免提通话。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扬声器209,以实现立体声效果。
麦克风210也称“话筒”,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210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210。第一机身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2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210,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210,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马达211用于产生振动,可以用于来电、信息的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当用户与第一机身接触时,马达211的振动可以传递给用户,使用户能够感受到由马达211带来的交互反馈。例如,当用户点击显示屏的输入法界面打字时,马达211可以随着用户的点击而振动;当用户按压显示屏的指纹识别区域解锁设备时,马达211可以在解锁瞬间产生振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
电源管理模块212用于管理第一机身的电池213充放电策略和监测电池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通过外部接口218等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通过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可以不包含处理器,因此显示屏201为第一机身的主要耗能器件,由于显示屏201的功耗通常远低于处理器,因此第一机身的电池213可以是小容量电池。
按键214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214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第一机身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第一机身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微控制器215,用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少部分计算能力,以满足第一机身的交互功能。例如:微控制器215可以包括视频解码器模块,用于将第二机身发送的编码的视频数据进行解码,并输出到显示屏201显示成图像;微控制器215还可以包括音频解码器模块,用于将第二机身发送的编码的音频数据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听筒208或者扬声器209以播放声音。
传感器模块216可以包括一种或者多种传感器,例如:接近光传感器216A、环境光传感器216B、重力传感器216C、指南针216D、陀螺仪216E等。传感器模块216通过一种或者多种传感器采集与设备姿态、用户行为、以及交互相关的信息,独立地或者与其他器件或者模块配合实现多种功能。例如:当用户使用摄像头203拍摄时,陀螺仪216E可以检测第一机身的抖动,根据抖动计算出镜头的补偿值,使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第一机身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216E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又例如,接近光传感器216A可以检测第一机身附近是否有物体,以实现从口袋或者包中拿出自动亮屏、贴近耳朵通话自动熄灭显示屏201等功能。
另外,第一机身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用于缓存或者保存第一机身的各个器件或者模块在运行时产生的数据,以及保存微控制器等器件或模块运行所需的程序指令等。
图5是第二机身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机身可以包括:处理器301、摄像头302、闪光灯303、激光测距传感器304、电源管理模块305、电池306、蓝牙模块307、Wi-Fi模块308、GNSS模块309、射频模块310、卡槽311、外部接口312、按键313、近距离无线数据连接(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模块314、麦克风315、扬声器316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第二机身的具体限定,第二机身主要可以包括处理器301等与计算能力相关的模块或者器件,以及用于实现数据连接功能的模块或者器件。除此之外,第二机身可以不包含用于实现电子设备主要交互能力的模块或者器件,如:显示屏、触控面板、指纹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等。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包括比图5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301承担了电子设备的主要计算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01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基带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不同的处理器301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继承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301中,例如上述各个处理器301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集成在一个系统芯片(system on a chip,SoC)中。
与第一机身中的摄像头203不同,第二机身中的摄像头302的传感器尺寸、像素尺寸和像素分辨率可以更大,因此摄像头302可以作为主摄像头使用,用于拍摄高质量的图片,而摄像头203则可以作为辅摄像头使用,用于用户自拍、视频聊天、扫描二维码等对拍摄质量要求不高的场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包括两颗或者两颗以上的摄像头302,不同的摄像头302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格,例如:微距摄像头、长焦摄像头、广角摄像头等,以实现更多的拍摄模式。
闪光灯303和激光测距传感器304用于配合摄像头实现更好的拍摄质量。闪光灯303用于在摄像头302对焦或者曝光时开启,起到补光作用,以提升拍摄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光灯303可以时双色温闪光灯,包括两颗色温不同的光源,以具备更好的补光效果,使拍摄的白平衡更准确。激光测距传感器304用于测量摄像头302与被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摄像头302的相位对焦功能(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PDAF)。
电源管理模块305用于管理第二机身的电池306充放电策略和监测电池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通过外部接口312等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通过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机身中的电池306主要为第二机身的处理器301和其他器件供电,由于处理器301属于电子设备中的主要耗能器件,因此第二机身中的电池306可以是大容量电池。
Wi-Fi模块308用于实现第二机身与第一机身基于IEEE的802.11标准的无线数据连接的功能,以及,用于实现第二机身与接入点设备AP基于IEEE的802.11标准的无线数据连接的功能,使第二机身通过AP接入到互联网。上述802.11标准例如可以包括802.11ac,802.11ax,802.11ad,802.11ay标准等。在一些实施例中,Wi-Fi模块308还可以用于第二机身与第一机身实现Wi-Fi Direct数据连接,或者FlashLinQ数据连接。
GNSS模块309用于为第二机身提供位置服务,以实现定位和导航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GNSS模块309可以提供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BAS在内的一种或者多种位置服务。
射频模块310与基带处理器等共同实现电子设备的蜂窝移动数据连接功能。射频模块310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射频功率放大器和天线等,用于实现蜂窝移动网络和/或Wi-Fi网络的电磁波信号的收发。一般来说,电子设备的蜂窝移动数据连接功能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第五代移动数据连接网络新空口技术(5th generationmobile networks new radio,5G NR)等。
卡槽311可以包括SIM卡槽,还可以包括TransFlash(TF)卡槽。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仅包含SIM卡槽。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同时包含SIM卡槽和TF卡槽。
外部接口312可以包括USB接口、3.5mm耳机接口等。外部接口312用于连接数据线、耳机等外部设备,实现充电、数据传输和音频播放等功能。
按键313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313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第二机身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第二机身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NFC模块314,用于实现各种基于NFC的功能,例如:NFC移动支付、刷公共交通卡、模拟门禁卡、读取或者写入智能卡(IC card)、身份识别卡(Identification Card)的数据等。
第二机身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31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315,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身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315,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扬声器316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用户可以通过扬声器316收听音频,或收听免提通话。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扬声器316,以实现立体声效果。
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可以组合使用,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部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可以物理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实现组合使用。
图6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物理连接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均可以被设计成手机形态。其中,第一机身100可以包括显示屏201、触控面板、指纹识别模块等用户交互相关的器件以及如图4所示的其他器件。第一机身100不包含第二机身200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器件,例如不包含处理器、大容量电池、射频模块、主摄像头等,因此,与传统的手机相比,第一机身100的厚度可以更薄、体积可以更小、重量可以更轻,当用户单独持握第一机身100时,会觉得手感更好、更加轻盈便携,并且长时间持握也不会累手。第二机身200可以包括处理器等计算相关的器件,以及大容量电池、射频模块、主摄像头和如图5所示的其他器件,第二机身200可以不包括显示屏201、触控面板、指纹识别模块等用户交互相关的器件,因此,与传统的手机相比,第二机身200的厚度也可以更薄、体积可以更小、重量可以更轻。
进一步如图6所示,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上下扣合的方式形成一个手机形态的整体。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具有相同或者接近的长度和宽度,使二者扣合之后的整体性更强。
另外,为了实现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在扣合之后能相互固定,第一机身100和/或第二机身200还可以包括固定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分别包括位置相对应的磁吸装置,当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接近时,磁吸装置相互吸引,将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当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扣合时,卡扣结构锁紧,将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中的其中一个可以设置有背夹结构,当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扣合时,设置有背夹结构的子设备通过背夹结构夹持住另一个子设备,将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组合使用时,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之间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数据交互,为实现这一目的,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还可以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数据连接接口。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数据连接接口可以设置在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的扣合面,例如,数据连接接口可以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公头端子217和母头端子317,公头端子217设置在其中一个子设备上,母头端子317设置在另一个子设备上,当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扣合时,公头端子217和母头端子317插接在一起,建立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连接接口可以基于特定的接口协议进行设计,例如:PCI Express协议(简称PCI-E)、雷电接口协议(Thunderbolt)等。在另一个实现方式中,数据连接接口可以是用于收发光信号的光接口,当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扣合时,光接口实现对接,建立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之间的光信号传输通道,使得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基于光信号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也可以实现组合使用。
图7是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在分离状态下组合使用的一个示意图。
如图7所示,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线缆401建立有线数据连接。在一个实现方式中,线缆401可以是电缆,通过电信号或者短距毫米波技术传输数据,那么,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均设置有用于线缆401的端子对接的外部接口218和312,根据线缆的端子协议类型的不同,外部接口218和312相应地可以是PCI-E接口、雷电接口、USB接口等。在另一个实现方式中,线缆401可以是光纤,通过光信号传输数据,那么,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均设置有光接口,根据光纤接头类型的不同,光接口相应地可以是SC型光纤接口、FC型光纤接口等。
图8是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在分离状态下组合使用的另一个示意图。
如图8所示,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可以建立无线数据连接。在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均包含Wi-Fi模块,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Wi-Fi模块建立无线数据连接。具体实现中,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各自的Wi-Fi模块数据连接至接入点(access point,AP)设备402,通过AP设备402的数据转发建立无线数据连接;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Wi-Fi模块建立Wi-Fi Direct数据连接,从而不需要其他设备也可建立无线数据连接。在另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均包含蓝牙模块,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蓝牙模块建立无线数据连接。在另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一机身100包含Wi-Fi模块,并且可以通过Wi-Fi模块接入到互联网,第二机身200包含射频模块与基带处理器且具备蜂窝移动数据连接功能,并且可以通过基站404接入到互联网,因此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基于互联网建立无线数据连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均具备蜂窝移动数据连接功能,因此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可以基于蜂窝移动数据连接功能建立3GPP标准的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协议的直接数据连接,从而不需要依赖其他设备。
图9和图10是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组合使用时数据交互的逻辑框图。下面基于图9和图10并且结合一些使用场景,对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在有线数据连接和无线数据连接状态下的数据交互逻辑进行示例性说明。
场景1:第一机身播放第二机身提供的图像数据。
如图9(a)所示,当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采用有线数据连接时,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将待显示的图像数据编码之后,输出至其PCI-E接口,使编码后的图像数据通过PCI-E线缆发送给第一机身;第一机身通过其PCI-E接口接收编码后的图像数据,并交由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处理;微控制器内置有视频解码器模块,可以对编码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图像数据通过MIPI-DSI接口发送给显示屏进行显示。
如图9(b)所示,当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采用无线数据连接时,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将带显示的图像数据编码之后,输出至其Wi-Fi模块;第二机身的Wi-Fi模块通过基于Wi-Fi Direct或者AP设备建立的Wi-Fi链路将编码后的图像数据发送给第一机身的Wi-Fi模块;第一机身的Wi-Fi模块接收编码后的图像数据,并交由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MCU处理;微控制器MCU内置有视频解码器模块,可以对编码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图像数据通过MIPI-DSI接口发送给显示屏进行显示。
场景2:第一机身向第二机身发送图像数据。
如图10所示,在第一机身开启摄像头的情况下,运行在微控制器MCU的摄像头驱动程序通过MIPI-CSI接口读取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经由MCU内部的视频编码器编码后输出到第二机身。其中,如图10(a)所示,当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采用有线数据连接时,微控制器可以将编码后的图像数据输出至其PCI-E接口,使编码后的图像数据通过PCI-E线缆发送到第二机身的PCI-E接口;如图10(b)所示,当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采用无线数据连接时,微控制器可以将编码后的图像数据输出至其Wi-Fi模块;第一机身的Wi-Fi模块通过基于Wi-Fi Direct或者AP设备建立的Wi-Fi链路将编码后的图像数据发送给第二机身的Wi-Fi模块。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有线数据连接状态,还是在无线数据连接状态,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之间均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从而可以相互配合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部功能。
图11是第一机身100、第二机身200与传统形态的手机的厚度示意图。如图11所示,由于第一机身100仅包含了用于实现电子设备全部功能的部分器件,不包含处理器、大容量电池、射频模块、主摄像头等,因此,与传统手机相比,在显示屏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机身100的厚度B1会更小,重量更轻,便于用户持握。另外,由于第二机身200同样仅包含了用于实现电子设备全部功能的部分器件,不包含显示屏、触控面板、指纹识别模块等用户交互相关的器件,因此,与传统手机相比,在长度和宽度相同、电池容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二机身200的厚度B2也会更小。另外,由于第二机身不需要用户经常持握,因此在设计时不需要考虑其厚度和重量是否便于持握,因此可以进一步将第二机身200的厚度增加到B3,以容纳更大容量的电池306,提升第二机身200的续航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可以配合实现手机的全部功能。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如图12所示,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通过Wi-Fi链路建立无线数据连接,当用户使用本申请的电子设备时,如图12(a)所示,可以将第二机身200放置于衣物的口袋或者背包403中,用户只需要手持第一机身100,并且在第一机身100之上执行交互操作,就可以完成拨打电话、收发信息、使用APP、播放媒体、运动监测、指纹支付、自拍等操作,无需拿出第二机身200,这些操作覆盖了用户使用手机的多数场景。对应地,用户仅会在很少数的场景中需要手持第二机身200,如图12(b)所示,当用户要拍摄高质量的照片或者视频时,可以选择从口袋或者背包403中取出第二机身200,使用第二机身200完成拍摄过程,拍摄完成后,则可以将第二机身200放回口袋或者背包403中。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在多数场景中用户都不需要手持第二机身200,第二机身200在设计时就不需要考虑设备厚度、体积、持握手感、重量等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因素,因此第二机身200可以具有更大的厚度,容纳更大容量的电池,提高更长的续航能力,这样,即使第二机身200由于支持5G网络而功耗增加,也能够实现续航不缩短甚至更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机身100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219,无线充电线圈318通过第一机身100的电源管理模块与第一机身100的电池213耦合。相应地,第二机身200也可以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318,并且无线充电线圈318通过第二机身200的电源管理模块与第二机身200的电池306耦合。这样,当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扣合成一个整体时,第二机身200的电源管理模块可以从第一机身100的电源管理模块获取第一电子设备的电池电量,如果第一电子设备的电池电量低于一定的阈值,例如100%或者50%等,则第二电子设备的电源管理模块开启无线充电功能,利用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使用第二机身200的电池中的电能为第一机身100的电池213充电,以延长第一机身100的续航时间。
除手机形态之外,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还可以具有更多其他的形态,下面结合更多附图,对其中的一部分可实现的形态进行示例性地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机身100可以是手机形态的设备,而第二机身200可以是掌上游戏机手柄形态的设备。其中,第二机身200包括用于实现游戏控制输入功能的按键320和/或摇杆321,以及用于固定第一机身100的结构。示例地,用于固定第一机身100的结构例如可以是设置在第二机身200机身之上的凹槽319,该凹槽319的形状与第一机身100的形状相匹配,使得第一机身100可以嵌入到该凹槽319内,与第二机身200构成一个整体。基于图14示出的结构,在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机身100根据用户的操作,实现拨打电话、收发信息、使用APP、播放媒体、运动监测、指纹支付、自拍等功能;在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组成一个整体的情况下,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可以共同实现掌上游戏机的功能,此时第二机身200由用户持握,用于接收用户通过按键320和摇杆321产生的游戏控制输入,第一机身100则用于显示游戏画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机身100可以是手机形态的设备,而第二机身200可以是智能音箱设备。基于图15示出的结构,在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分离的状态下,如果第一机身100接收到用户播放音频的操作,那么第一机身100会使用自身的扬声器播放音频;具体实现中,第二机身200的处理器可以将编码的音频数据通过Wi-Fi链路等发送给第一机身100,第一机身100接收到编码的音频数据之后,由MCU内的音频解码器进行解码,并输出到第一机身100的扬声器进行播放。当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NFC模块314、激光测距传感器等检测到第一机身100接近时(例如用户将第一机身100放置于第二机身200之上),第二机身200会接管第一机身100的播放音频的行为,实现不同音频播放模式的转换;具体实现中,第二机身200可以停止向第一机身100发送编码的音频数据,同时,第二机身200的处理器可以对编码的音频数据进行解码,并输出到第二机身200的扬声器316进行播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一机身100可以是可穿戴设备的形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VR设备等,第二电子设备可以是任意可放入衣服口袋、背包403中的设备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以第一机身100是智能手表为例,基于图16所示的结构,第一机身100与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各自的蓝牙模块建立低功耗蓝牙数据连接,以交互数据。第一机身100的MCU可以通过其配备的各类传感器采集用户的生理数据,例如血流量、心脏电信号等,并通过蓝牙模块发送给第二机身200,第二机身200的蓝牙模块接收到生理数据之后,交由第二机身200进行处理,以得到用户的心率、心电图等信息,并回传给第一机身100进行显示,或者通过Wi-Fi模块或蜂窝移动数据连接功能上传到云端,以供用户在其他电子设备上共享数据。这样,第一机身100不需要再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因此可以节省功耗,延长续航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机身100可以是大屏显示设备,例如电视机、显示器等,第二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智能摄像头。第二机身200可以与第一机身100分布设置在不同位置,第二机身200也可以固定于第一机身100之上。第一机身100的显示屏所显示的图像数据由第二机身200提供。第二机身200还用于接收和处理用户通过遥控器或者语音等方式传递的控制指令,运行应用程序,并在第一机身100的显示屏上显示相应的界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二机身200可以通过遥控器信号或者语音方式被唤醒,其中,用于唤醒第二机身200的语音指令可以是默认的语音指令或者是用户自定义的语音指令。示例地,当语音指令是“小艺小艺”时,用户可以在首次使用第二机身200时,通过多次朗读“小艺小艺”使第二机身200记住用户的声音特征,这样,当第二机身200在此之后检测到用户说出“小艺小艺”时,将自身唤醒。第二机身200在唤醒之后,第二机身200的处理器可以开启第二机身200的摄像头采集图像,并且将图像编码后发送到的第一机身100。第一机身100的微控制器在接收到编码的图像之后,对图像进行解码,然后发送给显示屏201进行显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8所示,第二机身在唤醒之后,还可以接管第一机身显示屏的信号源,使得第一机身显示屏所显示的图像全部由第二机身提供。具体实现中,第二机身在唤醒之后,可以根据第一机身显示屏的分辨率和刷新率等参数生成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图像501,该UI图像例如可以包括状态栏,摄像头应用程序界面等。示例地,状态栏可以包括第二机身的电池电量、网络状态、时间等信息;摄像头应用程序界面可以包括多个虚拟按键或者选项,例如:摄像头的工作模式(如、专业拍摄、录像模式、拍照模式、人像模式、夜景模式、全景模式、微录Vlog模式、慢动作模式、延时摄影等)、拍照设置(如:高动态范围成像HDR开关、人工智能AI模式开关、滤镜等)等。进一步地,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在生成UI图像之后,可以将UI图像、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502以及通过网络接收到的其他用户的图像进行图层叠加,例如将UI图像叠加到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之上,得到一个视频流,然后将视频流编码后发送给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接收到视频流之后,对视频流进行解码并发送到显示屏显示。这样,用户可以根据显示屏显示的UI图像,使用遥控器向第二机身发出操作指令,以选择不同的摄像头工作模式或者不同的拍照设置等,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如图19所示,第二机身200的摄像头302可以设置在一个转动机构322之上,该转动机构322可以使摄像头302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优选可以达到360度旋转,另外,第二机身200的麦克风315可以为多麦克风阵列。当用户进行视频通话时,第二机身200开启摄像头302以采集图像,第二机身200的处理器用于将采集的图像进行编码,然后发送给第一机身100进行显示,以及,发送给通话对方的远端设备进行显示。当有用户说话时,多麦克风阵列采集用户的声音信息,将声音信息传递给处理器进行分析处理,处理器根据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声音信息,判断出说话用户的方位,并且根据用户说话的方位向转动机构322发出转动指令,以控制摄像头302的旋转,使摄像头302始终对准说话的用户,保持该用户始终位于摄像头302采集到的图像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如图20所示,当有多个用户同时说话时(这里的同时说话可以指的时至少两个用户的说话时间存在交集),多麦克风阵列能够同时采集到多个用户的声音信息,第二机身200的处理器可以根据声纹识别或者音色识别的方式从多个用户的声音信息分别识别出每个用户的声音信息,并分别判断每个用户的方位。另外,第二机身200还可以包括激光测距传感器304,激光测距传感器304可以与摄像头302同向设置,当有多个用户同时说话时,激光测距传感器304可以分别测量每个用户相对于摄像头302的距离,将距离测量结果发送给处理器。接下来,处理器根据每个用户的方位、相对于摄像头302的距离、以及摄像头302的视角来判断是否可以调整摄像头302的方向以使得上述多个用户同时位于摄像头302的视野内;如果能够使得上述多个用户同时位于摄像头302的视野内,则处理器可以向转动机构322发送转动指令以控制摄像头302的旋转,使上述多个用户同时出现在摄像头302的视野中;如果不能够使得上述多个用户同时位于摄像头302的视野内,则处理器可以向转动机构322发送转动指令以控制摄像头302的旋转,使得摄像头302对准距离摄像头302最近的用户,使该用户位于摄像头302的视野中心位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322可以拥有自己的角度坐标系,该角度坐标可以以摄像头302面向第一机身100的显示屏正前方为0°角,以转动机构322旋转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作为坐标系的正方向。基于上述角度坐标系,处理器的转动指令可以是一个角度指令,例如:30°,使得转动机构322旋转至30°的位置。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转动指令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速度指令以及一个停止指令,该速度指令用于指示转动机构322旋转的角速度。转动机构322在接收到速度指令时开始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如果接收到了新的速度指令,则根据新的速度指令调整角速度;当转动机构322接收到停止指令时,即停止旋转。示例地,当需要将摄像头从0°旋转到30°时,处理器可以首先向转动机构322发送一个10°每秒的速度指令,在3秒钟之后,再向转动机构322发送一个停止指令。
在一些其他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二机身200的处理器根据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声音信息判断出用户一边走动一边说话时,处理器可以根据用户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方位变化,预测用户接下来的方位变化趋势,根据方位变化趋势的预测结果确定转动机构322接下来旋转的角速度,并且生成相应的速度指令发送给转动机构322。这样,当用户一边走动一边说话时,摄像头302就可以实时跟随用户的方位变化而旋转,始终保持该用户始终位于摄像头302视野的中心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均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扬声器,并且第一机身的扬声器209和第二机身的扬声器316可以同时使用以输出立体声效。具体实现中,当第二机身播放的音频资源包含多个声道时,第二机身的处理器301可以将其中一部分声道的音频解码后输出到第二机身的扬声器316进行播放;第二机身的处理器301还可以将另一部分声道的音频发送给第一机身,由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215解码后发送给第一机身的扬声器209进行播放。示例地,如图21所示,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均包含两个扬声器,每个扬声器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喇叭,第二机身播放的音频资源包含至少四个声道,例如:左声道、右声道、中央声道和重低音声道。那么,处理器301可以将中央声道和重低音声道的音频发送给第一机身,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215可以将中央声道的音频解码后发送给第一机身的其中一个扬声器209播放,将重低音声道的音频解码后发送给第一机身的另一个扬声器209播放。另外,处理器301可以将左声道的音频解码后发送给第二机身的左侧的扬声器316播放,将右音声道的音频解码后发送给第二机身的右侧的扬声器316播放。由此,第一机身的扬声器209和第二机身的扬声器316相互配合实现了立体声效输出,提高了用户的视听体验,例如:当用户看电影时,左声道和右声道可以用来播放背景音乐和环境音效,重低音声道可以用来播放鼓乐等声效,中央声道则可以用来播放角色说话的声音,层次分明,视听体验好。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二机身为智能摄像头时,其可以作为监控摄像头使用,这样当有人进入到监控区域时,第二机身可以利用其阵列麦克风锁定人员的位置,并且持续拍摄人员的画面,以及向第一机身发送报警,将拍摄到的画面实时图传给第一机身等。
当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共同使用用于拍摄视频或者照片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摄控制方法,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应用场景对该方法的步骤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2所示,当用户一个人在外游玩时,如果想为自己拍摄照片,那么用户可以拿出第一机身100和第二机身200,并且将第二机身200置于某一位置,使得第二机身200的摄像头302面向要拍摄的风景。然后,用户可以点击第一机身100显示屏201上的相机应用图标503,以启动相机应用。
接下来,如图23所示,当第一机身的显示屏检测到用户点击相机应用图标时,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向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发送启动相机应用的指令。第二机身的处理器接收到启动相机应用的指令之后,启动相机应用并且开启第二机身的摄像头。在此之后,处理器实时将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数据编码并且发送给第一机身。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接收到编码的图像数据之后,对其进行解码并且发送到第一机身的显示屏进行显示,使得用户能够在第一机身的显示屏上实时看到第一机身的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其中,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可以通过蜂窝移动网络、Wi-Fi Direct、蓝牙等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建立连接并且传输数据,当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通过Wi-Fi Direct、蓝牙等方式建立连接时,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可以在任意地点建立连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例如当用户在野外探险、登山时,即使这些地点没有通信基站,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也可以建立连接,正常使用。
接下来,如图22所示,用户可以根据显示屏201显示的图像,调整自身与第二机身200的相对位置,使得用户出现在摄像头302取景范围的合适位置。当用户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准备拍照时,用户可以在显示屏201上点击拍照按钮504。
接下来,如图23所示,当第一机身的显示屏检测到用户点击拍照按钮,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向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发送拍照指令。第二机身的处理器接收到拍照指令之后,开始拍照倒计时,例如倒计时10秒、5秒等,拍照倒计时的时长可以是预设的默认值,也可以是用户预先设置的值。在拍照倒计时的这一段时间内,用户可以进行拍照的准备活动,例如摆POSE或者将第一机身放进衣物口袋或背包中等等。在拍照倒计时结束之后,处理器即控制摄像头曝光拍照,并且将拍摄好的照片发送给第一机身,以在第一机身的显示屏显示。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在拍照倒计时结束之后,处理器可以控制摄像头连续拍摄多张照片,以避免在拍摄单张照片时用户眨眼或者移动而影响照片质量。另外,为了避免照片的焦点选取不恰当导致照片的亮度过亮或过暗、清晰度差或者白平衡不准确,上述多张照片还可以是焦点不同的照片。具体实现中,如图24所示,在拍照倒计时期间,第二机身200的处理器可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摄像头302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以识别其中的人物部分和背景部分,并且在人物部分和背景部分分别选取至少一个焦点,例如在人物的面部选取一个焦点、在人物的身体上选取一个焦点、在背景的近点选取一个焦点、在背景的远点选取一个焦点等;在拍照倒计时结束之后,处理器可以控制摄像头302分别在不同的焦点处对焦,并且在每个焦点对焦之后拍摄至少一张照片,使得用户可以从多张照片中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为提高拍摄质量,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可以相互配合实现自动构图功能。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在开启摄像头之后,可以根据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以识别其中的近景内容,例如树木、公路、山峰、建筑物等,以及识别其中的远景内容,例如天空、太阳、月亮等。然后,处理器根据这些内容在图像中的分布确定人物在取景内容中出现的合适位置,并且在该位置生成人物轮廓线506,如图25所示,该人物轮廓线506和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被共同发送给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接收到人物轮廓线506和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之后,解码并且发送到显示屏201进行显示。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人物轮廓线506调整自己相对于第二机身的位置,例如将自身的位置调整到人物轮廓线506之内,从而拍出高质量的图片,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22所示,为使用户能够获知拍照倒计时的结束时间,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在开始倒计时之后,可以向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发送倒计时提示音。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可以将接收到的倒计时提示音解码并且输出到第一机身的扬声器进行播放。示例地,倒计时提示音可以是脉冲播放的蜂鸣音,也可以是语音播报的倒计时数字等。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倒计时提示音获知拍照倒计时的结束时间,以在拍照倒计时结束之前摆好POSE,等待拍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第二机身200还可以通过无线数据连接或者有线数据连接的方式同时与多个第一机身100(A~N)建立数据连接,形成一种分布式系统,其中,N为正整数,并且多个第一机身100(A~N)共享第二机身200的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以实现多个第一机身100(A~N)之间的数据同步。下面结合更多附图,对图26示出的分布式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分布式系统由两个第一机身和一个第二机身组成,为便于描述,这里将两个第一机身分别称作第一机身A和第一机身B。基于图27,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用户携带第一机身A外出办公,而将第一机身B置于家中。在用户外出办公期间,第一机身A与第二机身通过蜂窝移动网络或者Wi-Fi网络的方式保持数据连接,用户使用第一机身A远程在第二机身中创建文档,并且编辑文档,并且这些文档均存储在第二机身中,第二机身用于生成文档的编辑页面并发送给第一机身A进行显示。这样,当用户回到家之后,就可以使用第一机身B直接打开位于第二机身中的上述文档,继续进行编辑工作,此时,第二机身用于生成文档的编辑页面并发送给第一机身B进行显示。由此,免去了如图2所示的将文档从设备A发送给设备B的操作,使得第一机身A与第一机身B之间不需要共享任何数据,简化了用户操作,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为了提高第二机身与多个第一机身同步文档或者其他数据的安全性,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验证方法。
具体实现中,当用户初次将第一机身置于第二机身之上时,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NFC模块检测能够到彼此接近,随即建立初次连接。在此之后,如图28所示,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获取第一机身的设备信息,例如设备型号、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地址、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等信息。然后,第二机身的处理器针对第一机身生成专用的种子密码,该种子密码可以随机生成,也可以采用特定的方式生成。接下来,第二机身的处理器使用种子密码对第一机身的设备信息进行加密,将加密结果作为用于在第一机身的NFC模块存储数据使用的主密码,其中,使用种子密码对第一机身的设备信息进行加密可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高级加密标准AES算法等。接下来,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为第一机身分配一个专属的安全令牌token和一个动态校验码,例如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码,并且使用主密码对token和进行加密,将加密后的数据写入到第一机身的NFC模块中。
当用户再次将第一机身置于第二机身之上时,第二机身的NFC模块读取第一机身的NFC模块中的加密数据,并交给第二机身的处理器进行解密。第二机身的处理器使用主密码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之后,对解密得到的token、动态校验码,以及第一机身的设备型号、媒体访问控制和/或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等进行一致性校验;如果一致性校验通过,则第二机身的处理器生成文档的编辑页面并发送给第一机身进行显示,实现文档同步功能;如果一致性校验未通过,则第二机身与第一机身断开连接,并且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将当前的token、动态校验码和第一机身的所有设备信息加入黑名单。另外,在一致性校验通过之后,第二机身的处理器还用于生成新的动态校验码,然后根据token和新的校验码生成新的加密数据,并且写入到第一机身的NFC模块中,以更新原有的加密数据。
这样,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利用动态校验的方式进行设备验证,由于动态校验码是变化的,当有不法设备对第一机身的NFC模块存储的加密数据进行了窃取,并尝试与第二机身进行验证时,第二机身的处理器会检测到来自不法设备的动态校验码与当前的动态校验码不一致,从而将不法设备接入黑名单,使得不法设备无法与第二机身建立连接,提高了文件同步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分布式系统由至少两个第一机身和一个第二机身组成,为便于描述,这里将至少两个第一机身分别称作第一机身A、第一机身B、…、第一机身N。其中,在家庭场景中,第二机身例如可以是智能摄像头,第一机身A例如可以是大屏显示设备、第一机身B例如可以是手机、第一机身N例如可以是平板电脑;第二机身例如可以固定在第一机身A之上,与第一机身建立有线数据连接;第一机身B~第二机身N可由不同的本地家庭成员持有,并且第一机身B~第二机身N可以与第二机身建立无线数据连接。当两个家庭之间进行视频互动通话时,一方面,第二机身可以通过网络接收来自远端家庭设备的视频图像Vr,并将视频图像Vr分发给第一机身A~第一机身N,第一机身A~第一机身N可以使用自身的微控制器解码接收到的视频图像Vr,并且在显示屏显示;另一方面,第一机身B~第一机身N的摄像头可以分别采集持有它们的家庭成员的视频图像Vb~Vn,这些视频图像Vb~Vn分别由各自的第一机身编码之后可以被发送给第二机身,第二机身在接收到视频图像Vb~Vn之后,可以对视频图像执行Vb~Vn解码、裁剪、缩放和排列等操作,并且与第二机身自身采集到的视频图像Va的叠加得到视频图像Vs,最后将Vs编码后通过网络发送给远端家庭设备,使得远端家庭设备的用户能够在一个视频图像Vs中同时看到多个本地家庭成员,并且上述多个本地家庭成员可以分别位于家中的不同位置、不同房间,不需要聚集到第二机身面前,极大地提高了多人视频的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机身显示的图像来自于第二机身时,如果第二机身发送给第一机身的图像的分辨率和帧率与第一机身的显示屏的分辨率和刷新率相匹配,则第一机身的显示屏能够呈现出最佳的显示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第二机身可能会与不同的第一机身建立数据连接,并且不同的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分辨率和刷新率也很可能不同,那么,如果第二机身向上述不同的第一机身均发送统一分辨率和帧率的图像,则必然会存在一部分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分辨率和刷新率与接收到的图像分辨率和帧率不匹配,影响显示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图像适配方法,该方法如图30所示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第二机身获取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参数。
其中,显示屏参数可以包括显示屏的分辨率和刷新率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1可以发生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的过程中。示例地,当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采用Wi-Fi或者蓝牙等无线数据连接时,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可以在Wi-Fi模块广播的信标帧beacon中携带显示屏的显示屏参数,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通过Wi-Fi模块搜寻信标帧,以获取显示屏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1可以发生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之后。示例地,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之后,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向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发送一个用于获取参数信息的请求消息,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在接收到这个请求消息之后,将显示屏参数发送给第二机身的处理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机身可以维护一个显示屏参数列表,该显示屏参数列表中可以用于记录第二机身已知的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参数,这样,当有未知的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数据连接时,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将这个未知的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参数保存在显示屏参数列表中,当有已知的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数据连接时,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直接从信息参数列表中获取这个已知的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参数。
示例地,显示屏参数列表可以如以下表1示出的形式:
设备ID 显示屏分辨率 显示屏刷新率
XX-XX-XX-XX-XX 1920×1080(1080P) 60Hz
YY-YY-YY-YY-YY 2340×1080 90Hz
ZZ-ZZ-ZZ-ZZ-ZZ 1280×720(720P) 60Hz
…… …… ……
表1
其中,设备ID例如可以是第一机身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address,MAC)、服务集标识符(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也可以是其他能够用于唯一识别第一机身身份的信息。显示屏分辨率指的是显示屏像素的行数×列数。显示屏刷新率指的是显示屏每秒能够显示的图像帧数,60赫兹(Hz)表示显示屏每秒最多能够显示60帧图像。其中,分辨率1920×1080和刷新率60Hz也可以用1920×1080@60Hz表示。
步骤S102,第二机身根据显示屏参数生成待显示的图像。
具体实现中,如果待显示的图像是操作系统UI界面、应用程序界面等非媒体类内容,那么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在绘制图像阶段直接绘制与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分辨率和刷新率相匹配的图像;如果待显示的图像是视频、图片等媒体类内容,那么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对图像进行缩放、裁剪、插帧、压缩等调整操作,以将图像转换成与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分辨率和刷新率相匹配的图像。
步骤S103,第二机身将调整后的图像发送给第一机身进行显示。
下面结合一个示例地对步骤S101-步骤S103能够实现的效果进行具体说明。如图31所示,第二机身与第一机身A、第一机身B和第一机身C建立数据连接,其中,第一机身A的显示屏参数为1920×1080@60Hz,第一机身B的显示屏参数为2340×1080@90Hz,第一机身C的显示屏参数为1280×720@60Hz。当第二机身需要将原始质量为1920×1080@60Hz的视频发送给这三个第一机身进行显示时,对于第一机身A,由于其显示屏参数与视频的原始质量相同,因此第二机身不需要对视频进行处理,而直接发送给第一机身A进行显示,对于第一机身B,第二机身可以在视频左右两侧各增加尺寸为210×1080的黑色背景,从而将视频的分辨率扩增为2340×1080@60Hz,然后再将视频发送给第一机身B进行显示,对于第一机身C,第二机身可以将视频的分辨率压缩为1280×720@60Hz,然后再将视频发送给第一机身C进行显示。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机身可以根据不同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参数对待显示的视频做不同的调整,从而确保视频能够适配每一个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参数,实现最优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为了节省功耗,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休眠方法,该方法如图32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和蓝牙建立有数据连接的情况下,如果第一机身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
其中,在第一休眠状态下,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进入到锁屏状态,但是保持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和蓝牙的数据连接。另外,在第一休眠状态下,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关闭部分物理核心core,仅保留少数用于执行后台任务的低功耗的物理核心,以节省功耗。
在步骤S201-步骤S203中,“用户操作”例如可以包括用户拿起第一机身、按下第一机身的按键、解锁第一机身、在第一机身解锁状态下在显示屏上执行滑动和点击操作等。这些用户操作可以通过第一机身的传感器、按键和触控面板感知,并传递给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如果微控制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微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
步骤S202,在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之后,如果第一机身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二休眠状态。
具体实现中,在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之后,如果微控制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微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二休眠状态。
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第一机身保持熄灭显示屏和锁屏状态,并且断开与第二机身的Wi-Fi数据连接,或者断开与第二机身的蓝牙数据连接,使得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仅通过Wi-Fi或者蓝牙中的其中一种方式保持数据连接,以进一步节省功耗。
步骤S203,在第一机身进入第二休眠状态之后,如果第一机身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三休眠状态。
具体实现中,在第一机身进入第二休眠状态之后,如果微控制器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微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三休眠状态。
其中,在第三休眠状态下,第一机身保持熄灭显示屏和锁屏状态,并且断开与第二机身的Wi-Fi和蓝牙数据连接,使得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之间不再保持数据连接,以进一步节省功耗。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在第一机身进入休眠状态之前,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之间仅通过一种方式建立数据连接,那么,该设备休眠方法如图33所示可以精简为步骤S301-步骤S302:
步骤S301,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或蓝牙建立有数据连接的情况下,如果第一机身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
其中,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进入到锁屏状态,但是保持与第二机身的数据连接。
步骤S302,在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之后,如果第一机身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三休眠状态。
其中,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第一机身保持熄灭显示屏和锁屏状态,并且断开与第二机身的数据连接,以进一步节省能耗。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休眠方法根据用户未操作第一机身的时长,对第一机身设置了三种休眠状态,按层次逐渐断开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之间的数据连接,既使得第一机身能够在短期休眠时能够与第二机身同步数据,以便于用户再次使用,也使得第二机身能够在长期休眠时,断开与第二机身的数据连接,以节省功耗,延长续航时间。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机身的唤醒速度,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唤醒方法,该方法如图34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第一机身在休眠状态下检测到被用户触摸时,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
具体实现中,第一机身可以配备超声波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毫米波传感器或者其他传感器及其传感器阵列以检测用户触摸。例如,超声波传感器可以通过向外发射超声波并且接收反射回波的方式测量物体的距离,因此可以感知用户手掌接近或者触摸第一机身的行为;电容传感器在有外部导体接近时,会产生电容变化,因此也可以感知用户手掌接近或者触摸第一机身的行为;电敢传感器在有外部导体接近时,会产生电感变化,因此也可以感知用户手掌接近或者触摸第一机身的行为。这样,当传感器监测到第一机身被触摸时,微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机身与所述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机身的传感器分布示意图。如图35所示,为检测用户触摸,第一机身100可以包含多个传感器,例如传感器S1~传感器SN,这些传感器可以是相同的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阵列,也可以是不同的传感器。传感器S1~传感器SN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第一机身的显示屏两侧,以便于当用户从任意方向接近或者触摸第一机身时,都能够被传感器监测到。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根据休眠状态的不同,步骤S401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例如:
当第一机身在第一休眠状态下时,由于第一机身保持与第二机身通过Wi-Fi和蓝牙建立数据连接,因此步骤S401可以省略。
当第一机身在第二休眠状态下时,由于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仅通过Wi-Fi或者蓝牙中的其中一种方式保持数据连接,因此如果第一机身被用户触摸,则微控制器可以启用另一种数据连接方式,使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同时通过Wi-Fi和蓝牙建立数据连接。
当第一机身在第三休眠状态下时,如果第一机身被用户触摸,则微控制器可以启用Wi-Fi或者蓝牙模块,使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同时通过Wi-Fi和蓝牙建立数据连接。
步骤S402,第二机身获取第一机身的显示屏参数,以及根据显示屏参数生成图像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之后,向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发送请求消息,以获取显示屏的显示屏参数,以及根据显示屏参数生成图像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可以在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的过程中,从第一机身广播的信标帧中获取显示屏的显示屏参数,以及根据显示屏参数生成第一图像数据。
步骤S403,第一机身检测到被用户抬起时,向第二机身发送唤醒消息。
具体实现中,第一机身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和/或陀螺仪传感器。其中,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第一机身的加速度,陀螺仪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第一机身的角加速度。加速度传感器和/或陀螺仪传感器可以将测得的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传递给微处理器,以便于微处理器判断第一机身是否被用户抬起,如果第一机身被用户抬起,则微控制器可以向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发送唤醒消息。另外,当微控制器获取到第一机身的按键被按下时,也可以向第二机身的处理器发送唤醒消息。
步骤S404,第二机身根据唤醒消息点亮显示屏,将图像数据发送到显示屏进行显示。
具体实现中,当第二机身的处理器接收到唤醒消息之后,可以向第一子设备的微控制器发送一个亮屏消息以及生成的图像数据;第一子设备的微控制器在接收到亮屏消息和图像数据之后,可以根据亮屏消息点亮显示屏,并且将图像数据解码并发送到显示屏进行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唤醒方法中,第一机身在检测到用户触摸时,即开始与第二机身进行唤醒所需的交互,获取显示屏亮屏后需要显示的图像数据,使得第一机身能够在检测到用户抬起时迅速唤醒,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微控制器,用于支持上述第一机身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在显示屏显示图像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上述第二机身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在生成图像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第一机身的微控制器上运行时,使得微控制器实现上述各方面及其实现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机身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第二机身的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处理器实现上述各方面及其实现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机身的功能。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分离设置的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显示屏;
所述微控制器和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机身,所述处理器设置于第二机身;
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建立数据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生成第一图像数据,将所述第一图像数据发送给所述微控制器;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输出到所述显示屏进行显示;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第一机身与第二机身建立初次连接时,获取第一机身的设备信息,使用种子密码对第一机身的设备信息进行加密得到主密码,使用主密码对处理器分配给第一机身分配的专属的安全令牌和动态校验码进行加密,加密后的数据用于对第一机身进行设备验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包括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用于检测用户在所述显示屏上的触摸输入;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将所述触摸输入发送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触摸输入生成所述第一图像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包括按键,所述按键用于检测用户的按键输入;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将所述按键输入发送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按键输入生成所述第一图像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包括传感器模块;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将所述传感器模块采集的传感器数据发送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数据生成所述第一图像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第二图像数据;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将所述第二图像数据发送到所述显示屏进行显示;
所述微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图像数据编码后发送给所述第二机身。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蓝牙模块和/或Wi-Fi模块;
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和/或Wi-Fi模块建立数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还包括外部接口;
当使用线缆连接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的外部接口时,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建立有线数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所述显示屏的显示屏参数,所述显示屏参数包括所述显示屏的分辨率和/或刷新率;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显示屏参数对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进行调整,所述调整包括对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进行缩放、裁剪、插帧、压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处理器将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图像数据发送给所述微控制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广播信标帧,所述信标帧包括所述显示屏参数;
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信标帧中获取所述显示屏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向所述微控制器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向所述处理器发送所述显示屏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机身与所述第二机身通过所述Wi-Fi模块和所述蓝牙模块建立数据连接的情况下,
如果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
则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机身进入第一休眠状态,
其中,
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包括所述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锁屏,以及与所述第二机身通过所述Wi-Fi模块和所述蓝牙模块保持数据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机身进入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之后,如果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二休眠状态,其中,
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包括所述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锁屏,以及与所述第二机身通过所述Wi-Fi模块或所述蓝牙模块保持数据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机身进入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之后,如果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没有获取到用户操作,则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机身进入到第三休眠状态,其中,所述第三休眠状态包括所述第一机身熄灭显示屏并且锁屏,以及与所述第二机身断开数据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的两侧分布设置有多个传感器,所述多个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机身是否被用户触摸和是否被用户拾起;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当所述第一机身在所述第三休眠状态下被用户触摸时,控制所述第一机身与所述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机身与所述第二机身建立数据连接之后,获取所述显示屏的显示屏参数,以及根据所述显示屏参数生成所述第一图像数据;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当所述第一机身被用户抬起时,向所述处理器发送第一唤醒消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唤醒消息点亮所述显示屏,将所述第一图像数据发送给所述微控制器。
15.一种分布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机身,以及一个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机身,多个所述第一机身分别与所述第二机身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建立数据连接。
CN202010704193.4A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Active CN1140403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4193.4A CN114040349B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PCT/CN2021/105741 WO2022017209A1 (zh) 2020-07-21 2021-07-12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4193.4A CN114040349B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0349A CN114040349A (zh) 2022-02-11
CN114040349B true CN114040349B (zh) 2024-04-09

Family

ID=79728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4193.4A Active CN114040349B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40349B (zh)
WO (1) WO2022017209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4927A (zh) * 2011-09-01 2013-01-30 微软公司 具有时间相关证书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CN103019521A (zh) * 2012-12-31 2013-04-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熄屏方法及装置
CN103049179A (zh) * 2012-12-03 2013-04-17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移动终端屏幕状态控制方法
CN103685762A (zh) * 2013-12-30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5430606A (zh) * 2015-12-30 2016-03-23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式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KR20170017455A (ko) * 2015-08-07 2017-02-15 주식회사 엘지씨엔에스 세션 키 및 인증 토큰에 기반한 상호 인증 장치들 간의 상호 인증 방법 및 상호 인증 장치들
CN106445080A (zh) * 2016-11-02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休眠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6534176A (zh) * 2016-12-08 2017-03-22 西安交大捷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环境下数据安全存储方法
CN107070478A (zh) * 2017-03-31 2017-08-18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分离式通信设备和移动主机
WO2017202183A1 (zh) * 2016-05-25 2017-11-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功耗的方法及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109574A (zh) * 2019-06-12 2019-08-09 南京东屋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双触摸传感器唤醒的连接器
CN111126533A (zh) * 2020-01-08 2020-05-08 牛津(海南)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和动态令牌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46032B1 (ko) * 2004-05-29 2011-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 통신 가능한 분리형 휴대용 단말기
CN201717907U (zh) * 2010-05-05 2011-0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以及终端的机身和终端的屏幕体
CN202059455U (zh) * 2011-04-18 2011-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0881254B (zh) * 2018-09-06 2021-08-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1866233A (zh) * 2019-04-29 2020-10-3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
US11543873B2 (en) * 2019-09-27 2023-01-03 Intel Corporation Wake-on-touch display screen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4927A (zh) * 2011-09-01 2013-01-30 微软公司 具有时间相关证书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CN103049179A (zh) * 2012-12-03 2013-04-17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移动终端屏幕状态控制方法
CN103019521A (zh) * 2012-12-31 2013-04-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熄屏方法及装置
CN103685762A (zh) * 2013-12-30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KR20170017455A (ko) * 2015-08-07 2017-02-15 주식회사 엘지씨엔에스 세션 키 및 인증 토큰에 기반한 상호 인증 장치들 간의 상호 인증 방법 및 상호 인증 장치들
CN105430606A (zh) * 2015-12-30 2016-03-23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式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WO2017202183A1 (zh) * 2016-05-25 2017-11-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功耗的方法及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6445080A (zh) * 2016-11-02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休眠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6534176A (zh) * 2016-12-08 2017-03-22 西安交大捷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环境下数据安全存储方法
CN107070478A (zh) * 2017-03-31 2017-08-18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分离式通信设备和移动主机
CN110109574A (zh) * 2019-06-12 2019-08-09 南京东屋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双触摸传感器唤醒的连接器
CN111126533A (zh) * 2020-01-08 2020-05-08 牛津(海南)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和动态令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0349A (zh) 2022-02-11
WO2022017209A1 (zh) 2022-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13120A1 (zh) 投屏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449332B (zh) 一种蓝牙连接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21017909A1 (zh) 一种通过nfc标签实现功能的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3691842B (zh) 一种跨设备的内容投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104104A1 (zh) 一种高能效的显示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0784830A (zh) 数据处理方法、蓝牙模块、电子设备与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72799B (zh) 一种同时响应的方法及设备
CN111726678A (zh) 一种设备间多媒体内容续播的方法
CN114040242A (zh) 投屏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173193A (zh) 一种多媒体流的播放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1492678B (zh)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593567B (zh) 视频声音转文本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040349B (zh) 一种电子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WO2022095752A1 (zh) 帧解复用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20987B (zh) 一种语音唤醒方法、电子设备及芯片系统
CN115119336A (zh) 耳机连接系统、方法、耳机、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85768B (zh) 调节光源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CN115525366A (zh) 一种投屏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436635A (zh) 分布式麦克风阵列的自校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019803B (zh) 音频处理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22252980A1 (zh) 共享屏幕的方法、相关电子设备及系统
WO2023071730A1 (zh) 声纹注册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2222780A1 (zh) 音频输出方法、媒体文件的录制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WO2023030067A1 (zh) 遥控方法、遥控设备和被控制设备
WO2024067328A1 (zh)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