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24058B -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24058B
CN114024058B CN202111131810.7A CN202111131810A CN114024058B CN 114024058 B CN114024058 B CN 114024058B CN 202111131810 A CN202111131810 A CN 202111131810A CN 114024058 B CN114024058 B CN 114024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vehicle
loop
control valve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318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24058A (zh
Inventor
张新
刘振勇
王扬
刘阳
李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3181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24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24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4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24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4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其中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本体;冷却板组件,冷却板组件上形成有第一制冷区和第二制冷区,第一制冷区用于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管的一侧,电池本体设置在冷却板组件上;第一介质回路,设置在第一制冷区内;第二介质回路,设置在第二制冷区内;控制阀,连通于第一介质回路、第二介质回路和介质供给源。该电池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阀控制介质向第一介质回路内供给的介质的流量,能够使第一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更好地克服车辆排气管产生的热害,能够使电池本体的温度更加均衡,避免车辆出现热失控现象。

Description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系统、一种车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大体分为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式电动车,在混合动力车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排气管,在混合动力车通过燃烧燃油进行电池补电或通过燃烧燃油作为动力时时,排气管工作温度高达500℃左右,而排气管从车辆前部直接通过车辆尾部,势必会与电池包产生交叉,因此现在电池包都会在一侧设置几字型梁以供排气管通过,从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极高温度的热害,这与电池适宜温度区间差距太大,而目前的解决办法都是通过电池包内外增加隔热材料,可是隔热材料不仅只能起到减轻热害的效果,而且还有热老化的问题,电池内部还是有热害产生,并且靠近热害和原理热害模组之间的温差较大,对电池包的温度均匀性有很大影响,从而导致车辆有热失控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系统。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池系统,包括:
电池本体;
冷却板组件,所述冷却板组件上形成有第一制冷区和第二制冷区,所述第一制冷区用于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管的一侧,所述电池本体设置在冷却板组件上;
第一介质回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区内;
第二介质回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冷区内;
控制阀,连通于所述第一介质回路、第二介质回路和介质供给源。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板组件包括:
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包括所述第一制冷区和所述第二制冷区;
第一流道,开设在所述第一制冷区;
第二流道,开设在所述第二制冷区;
基板,覆盖在所述流道板上,所述第一介质回路是基于所述基板盖设在所述第一流道上形成的,所述第二介质回路是基于所述基板盖设在所述第二流道上形成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板组件还包括:
连接块,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连接块上形成有进液口和至少两个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
所述控制阀的第一阀口连通于所述介质供给源,第二阀口连通于所述进液口,第三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
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池系统;
介质供给源,通过所述控制阀连通于所述第一介质回路和所述第二介质回路;
排气管,设置在所述电池系统的第一介质回路的一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车辆还包括:护板,罩设在所述排气管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介质供给源的当前作业模式和所述车辆的工作模式;
在所述当前作业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所述工作模式为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车辆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当前作业模式为加热模式,且所述工作模式为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车辆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非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第一介质回路和所述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相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系统包括了电池本体、冷却板组件和控制阀,冷却板组件的第一制冷区内设置了第一介质回路,冷却板组件的第二制冷区内设置了第二介质回路,控制阀连通于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经由介质供给源供给的介质通过控制阀分配后再流入到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内。在使用过程中在电池系统安装时,可以将第一介质回路布置在车辆的排气管的一侧,而通过控制阀、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的设置,可以控制介质向第一介质回路内供给的介质的流量,甚至可以通过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经由介质供给源排出的介质全部供给到第一介质回路内,能够使第一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更好地克服车辆排气管产生的热害,能够使电池本体的温度更加均衡,避免车辆出现热失控现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系统的分解状态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系统的第一流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系统和排气管的一个角度位置关系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系统和排气管的另一个角度位置关系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步骤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冷却板组件、200控制阀、300排气管、400护板;
101流道板、102第一流道、103基板、104连接块、105第二流道;
1041进液口、1042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本体;冷却板组件100,冷却板组件100上形成有第一制冷区和第二制冷区,第一制冷区用于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管300的一侧,电池本体设置在冷却板组件100上;第一介质回路,设置在第一制冷区内;第二介质回路,设置在第二制冷区内;控制阀200,连通于第一介质回路、第二介质回路和介质供给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系统包括了电池本体、冷却板组件100和控制阀200,冷却板组件100的第一制冷区内设置了第一介质回路,冷却板组件100的第二制冷区内设置了第二介质回路,控制阀200连通于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经由介质供给源供给的介质通过控制阀200分配后再流入到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内。在使用过程中在电池系统安装时,可以将第一介质回路布置在车辆的排气管300的一侧,而通过控制阀200、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的设置,可以控制介质向第一介质回路内供给的介质的流量,甚至可以通过调节控制阀200的开度使得经由介质供给源排出的介质全部供给到第一介质回路内,能够使第一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更好地克服车辆排气管300产生的热害,能够使电池本体的温度更加均衡,避免车辆出现热失控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在冷却板组件100上形成了两个制冷区,而每个制冷区内均设置了一个介质回路,通过控制阀200的设置可以有选择的开启介质回路,也可以控制介质向介质回路内的供给量。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油电混合的增程式电动车,可以通过燃烧燃油以为车辆的电池系统进行充电,而燃油燃烧后需要通过排气管300道排放尾气,在此过程中排气管300的温度会远超电池系统所能承受的温度,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系统在有尾气经由排气管300排出时,可以调节控制阀200的开度,使得经由介质供给源排出的介质优先流入到第一介质回路内,以克服排气管300产生的热害。
而在油电混合的增程式电动车,未燃烧燃油,排气管300并未排放尾气,排气管300的温度接近于车辆的温度时,可以调节控制阀200,使得流入到第一介质回路内和第二介质回路内的流量相同,使得电池本体温度的一致性更加。
可以理解的是,介质供给源可以为经由压缩机,介质供给源供给出的介质可以为用于为电池本体进行加热的热态介质,也可以为用于为电池本体进行制冷的冷态介质。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阀200可以为电磁膨胀阀(TXV),通过电磁膨胀阀的设置便于调节介质向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供给量,使得控制阀200的控制更加方便。同时电磁膨胀阀(TXV)可以基于电磁膨胀阀的出口温度自动调节介质供给量,使得控制阀200的控制更加便捷、准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冷却板组件100包括:流道板101,流道板101包括第一制冷区和第二制冷区;第一流道102,开设在第一制冷区;第二流道105,开设在第二制冷区;基板103,覆盖在流道板101上,第一介质回路是基于基板103盖设在第一流道102上形成的,第二介质回路是基于基板103盖设在第二流道上形成的。
冷却板组件100包括了流道板101和基板103,流道板101上形成了第一流道102和第二流道105,通过基板103与流道板101连接形成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便于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的加工成型。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冷却板组件100还包括:连接块104,设置在基板103上,连接块104上形成有进液口1041和至少两个出液口1042,进液口1041和出液口1042连通于第一流道102;控制阀200的第一阀口连通于介质供给源,第二阀口连通于进液口1041,第三阀口连通于第二流道105。
冷却板组件100还包括了连接块104,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具备了进液口1041和至少两个出液口1042,使得第一介质回路的介质流通能力更强,更高进一步提高第一介质回路对抗排气管300热害的能力。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介质供给源,通过控制阀200连通于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排气管300,设置在电池系统的第一介质回路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了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因此该车辆具备上述技术方案的电池系统的全部有意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了电池系统、介质供给源和排气管300,车辆可以启用燃油模式,可以理解的是,燃油模式即为混合动力车的工作模式为燃烧燃油,通过燃烧燃油可以为电池本体进行充电,也可以作为车辆行驶的动力,而车辆的排气管300则用于排放燃油产生的尾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电池系统的设置,当车辆的排气管300排放尾气时,且电池系统中的电池本体需要制冷时,可以通过控制控制阀200的开度,使得更多的介质流入到第一介质回路内,以更好地消除排气管300产生的热害对电池本体造成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当车辆未启用燃油模式,既车辆并未燃烧燃油,排气管300并未排出尾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节控制阀200使得经由介质供给源供给的介质均匀供给到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内。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车辆还包括:护板400,罩设在排气管300上。
车辆还包括了护板400,通过护板400罩设在排气管300上,能够避免排气管300的高温损失车辆的车体。
如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车辆,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601:获取介质供给源的当前作业模式和车辆的工作模式。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整车控制器获取车辆的介质供给源的当前作业模式,介质供给源的当前作业模式可以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步骤602:在当前作业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工作模式为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大于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在介质供给源的当前作业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说明当前的电池系统中电池本体的温度高于预期的温度,因此需要介质供给源输出冷态的介质以为电池本体进行降温,而燃油模式为车辆燃烧燃油为电池本体进行充电,提高车辆续航能力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车辆会产生尾气,尾气会经由排气管排出,因此排气管处的温度较高,通过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大于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能够使电池系统更好地抵消排气管产生的高温,使得电池本体温度一致性更佳。
在一些示例中,车辆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当前作业模式为加热模式,且工作模式为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小于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
在当前作业模式为加热模式的情况下,说明电池本体的温度低于预期的温度,因此需要介质供给源输出热态的介质以为电池本体进行升温,而燃油模式为车辆燃烧燃油为电池本体进行充电,提高车辆续航能力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车辆会产生尾气,尾气会经由排气管排出,因此排气管处的温度较高,通过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小于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能够使更多的热态介质流入到第二介质回路内,热态介质能够更好地加热电池本体远离于排气管的一侧,而电池本体靠近于排气管的一侧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回路内的热态介质和排气管共同加热,能够提高电池本体加热的效率,能够保证电池本体温度的均衡性。
在一些示例中,车辆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工作模式为非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使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相同。
在工作模式为非燃油模式的情况下,既车辆并未燃烧燃油,车辆的排气管并未排出尾气,这种情况下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使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相同,能够使电池本体的温度更为均衡。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701,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701存储有计算机程序702,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701,因计算机程序702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701具备上述控制方法的全部有意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801,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02,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802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控制装置,因处理器802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因此该控制装置具备上述控制方法的全部有意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本体;
冷却板组件,所述冷却板组件上形成有第一制冷区和第二制冷区,所述第一制冷区用于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管的一侧,所述电池本体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组件上;
第一介质回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区内;
第二介质回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冷区内;
控制阀,连通于所述第一介质回路、第二介质回路和介质供给源;
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包括所述第一制冷区和所述第二制冷区;
第一流道,开设在所述第一制冷区;
第二流道,开设在所述第二制冷区;
基板,覆盖在所述流道板上,所述第一介质回路是基于所述基板盖设在所述第一流道上形成的,所述第二介质回路是基于所述基板盖设在所述第二流道上形成的;
连接块,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连接块上形成有进液口和至少两个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
所述控制阀的第一阀口连通于所述介质供给源,第二阀口连通于所述进液口,第三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
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
介质供给源,通过所述控制阀连通于所述第一介质回路和所述第二介质回路;
排气管,设置在所述电池系统的第一介质回路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护板,罩设在所述排气管上。
4.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介质供给源的当前作业模式和所述车辆的工作模式;
在所述当前作业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所述工作模式为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当前作业模式为加热模式,且所述工作模式为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回路内加热介质的流速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非燃油模式的情况下,调节所述控制阀的开度,使第一介质回路和所述第二介质回路内的介质流速相同。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实现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8.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111131810.7A 2021-09-26 2021-09-26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Active CN114024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1810.7A CN114024058B (zh) 2021-09-26 2021-09-26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1810.7A CN114024058B (zh) 2021-09-26 2021-09-26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4058A CN114024058A (zh) 2022-02-08
CN114024058B true CN114024058B (zh) 2024-04-16

Family

ID=80054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31810.7A Active CN114024058B (zh) 2021-09-26 2021-09-26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2405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015007A1 (de) * 2016-12-16 2017-07-27 Daimler Ag Kühlsystem, insbesondere Hochvolt-Batterie-Kühl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8749609A (zh) * 2018-05-30 2018-11-06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ng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09037850A (zh) * 2018-09-16 2018-12-18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以液体为媒介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9774407A (zh) * 2018-12-10 2019-05-21 江苏大学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015007A1 (de) * 2016-12-16 2017-07-27 Daimler Ag Kühlsystem, insbesondere Hochvolt-Batterie-Kühl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8749609A (zh) * 2018-05-30 2018-11-06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ng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09037850A (zh) * 2018-09-16 2018-12-18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以液体为媒介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9774407A (zh) * 2018-12-10 2019-05-21 江苏大学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4058A (zh)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10040061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ler of vehicular battery
CN111129541A (zh) 车用燃料电池的热循环管理系统
CN111403849B (zh) 一种混联式可控型动力电池风冷热管理实验系统
CN112572235B (zh) 车辆温控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10668556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水压力控制系统
CN109841928B (zh) 电池加热方法
CN111251807B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631021A (zh) 电池温度管理系统
CN114024058B (zh) 电池系统、车辆、车辆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控制装置
CN114583231A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工作方法
US20030165725A1 (en) Fuel cell system
CN113517454A (zh)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热管理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403852A (zh) 一种基于交替性开闭的可控式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6783306U (zh) 一种燃料电池集成式整车热管理集成系统及汽车
CN113954697B (zh) 燃料电池辅助系统与电池热管理集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3692127U (zh) 车辆及其电池动力系统
CN117134015A (zh) 动力电池调温系统、电池组件与电动汽车
JPS62252075A (ja) 空冷式燃料電池の温度制御装置
CN113547896A (zh) 具有电池加热功能的车载空调系统
CN218085008U (zh) 一种氢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9534643U (zh) 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
CN114843550B (zh) 一种热管理集成系统和车辆
CN219154183U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KR20230088931A (ko) 연료전지 열관리 시스템의 성능 향상 구조
WO2024067854A1 (zh) 控制方法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