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2800A -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02800A
CN114002800A CN202111308052.1A CN202111308052A CN114002800A CN 114002800 A CN114002800 A CN 114002800A CN 202111308052 A CN202111308052 A CN 202111308052A CN 114002800 A CN114002800 A CN 114002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hell
housing
lens barre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080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成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0805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028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02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280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该镜筒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围绕镜筒的光轴方向的多个第一半遮光环,多个第一半遮光环沿光轴方向排列,且相邻的第一半遮光环之间形成第一卡槽;第二壳体的内壁上对应多个第一半遮光环形成有多个第二半遮光环,且相邻的第二半遮光环之间形成第二卡槽;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环绕光轴方向围合,以使多个第一半遮光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半遮光环对接形成遮光环,以及使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围合形成用于卡装镜片的腰圆形卡槽。使用该镜筒既可以提高镜片的校准组装效率,又可以降低镜头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用照相机或手机拍照已经成为时尚。为了提高拍摄的效果,通常会在照相机或手机的镜筒中安装有多种不同的镜片,从而提高镜头的分辨率。
相关技术中,由于镜筒通常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安装多个镜片时,需沿光轴方向将多个镜片依次安装在镜筒内,当需要校准某个镜片时,需要逐一拆出各镜片,影响校准组装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使用该镜筒既可以提高镜片的校准组装效率,又可以降低镜头生产成本。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镜筒,用于镜头,所述镜头具有多个镜片,所述镜筒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围绕所述镜筒的光轴方向的多个第一半遮光环,多个所述第一半遮光环沿所述光轴方向排列,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半遮光环之间形成第一卡槽;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上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半遮光环形成有多个第二半遮光环,且相邻的所述第二半遮光环之间形成第二卡槽;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环绕所述光轴方向围合,以使多个所述第一半遮光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半遮光环对接形成遮光环,以及使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围合形成用于卡装所述镜片的腰圆形卡槽。
首先,镜筒是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合连接形成的,也即该镜筒为分体式镜筒,且第一壳体的内壁上沿光轴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一卡槽,第二壳体的内壁上对应第一卡槽形成有第二卡槽。当安装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时,不用沿光轴方向依次进行安装,而是先将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沿垂直于光轴方向安装在第一壳体的第一卡槽内,且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可以不分先后顺序进行安装,如此,当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中的一个镜片需要校准调整时,不会影响其他镜片,示例地,当需要调整第二镜片,不需要将第一镜片和第三镜片拆出,仅对第二镜片进行校准调整即可,当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均校准调整完成后,再将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进行组装即可,可见,本实施例降低了校准组装镜片的难度,提高了镜片的校准组装效率。
重要的是,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会围合形成腰圆形卡槽,由于腰圆形结构具有两个互相平行的边,以及两个相对的半圆弧,因此当将镜片卡设在腰圆形结构的卡槽中时,镜片不能旋转,只能进行0度或180度的调整,从而降低各个镜片之间的校准难度,提高镜片的校准组装效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是通过在第一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环绕光轴方向的多个第一半遮光环,以及在第二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环绕光轴方向的多个第二半遮光环,第一半遮光环与第二半遮光环对接形成遮光环,且相邻的遮光环之间形成用于安装镜片的腰圆形卡槽,因此,相邻的遮光环既可以对镜片进行固定,重要的是,遮光环还可以对安装在腰圆形卡槽中的镜片起到遮挡杂光的作用,当组装镜片时,无须在镜片之间单独设置遮光片,只需要将镜片安装在各自的腰圆形卡槽内即可,以及校准镜片时,也无须考虑遮光环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镜片的校准组装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遮光片的使用,降低了镜头的生产成本。
综上,本申请中的镜筒既可以提高镜片的校准组装效率,又可以降低镜头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腰圆形卡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圆弧段卡槽和第二圆弧段卡槽,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圆弧段卡槽和所述第二圆弧段卡槽的第一直线段卡槽和第二直线段卡槽,其中,所述第一卡槽由所述第一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圆弧段卡槽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依次连接构成,所述第二卡槽由所述第一直线段卡槽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圆弧段卡槽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卡槽的另一部分依次连接构成。
由于第一卡槽的两端分别由第一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组成,且第一直线段卡槽与第二直线段卡槽平行,因此当镜片卡设在第一卡槽内时,第一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会为镜片卡设在第一卡槽提供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镜片的组装效率;同时,由于第一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平行,因此当镜片卡设在第一卡槽内时,第一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会配合限制住镜片,防止镜片在第一卡槽中旋转,从而提高镜片卡设在第一卡槽内时的稳定性,进而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围合,第二卡槽扣在镜片上时,不会造成镜片相对第一卡槽移动,便于降低镜片的校准组装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镜片与所述腰圆形卡槽通过粘接剂粘接,且所述腰圆形卡槽的槽底上形成有毛细槽,所述毛细槽用于引导所述粘接剂在所述槽底扩散。
由于毛细槽具有一定的毛细作用,因此在腰圆形卡槽的槽底涂抹粘接剂时,粘接剂会在毛细槽的毛细作用下进行扩散,并逐渐使胶层的厚度变得均匀,从而降低涂胶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槽沿所述腰圆形卡槽的长度方向延伸。
将毛细槽沿腰圆形卡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毛细槽可以将粘接剂沿环状进行扩散,从而使整个腰圆形卡槽内都具有粘接剂,从而提高镜片的固定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镜筒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入胶孔,且所述第一入胶孔与所述腰圆形卡槽连通。
其中,在镜筒的外周壁的第一入胶孔处打胶的方式,便于降低镜片卡装校准的难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入胶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入胶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入胶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接合处。
由于第一入胶孔处最后也会留存有胶粘剂,且第一入胶孔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因此位于第一入胶孔处的粘接剂固化后也会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粘接在一起,便于提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预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预定位结构,所述第一预定位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二预定位结构配合连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发生偏移。
当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进行安装时,可以利用第一预定位结构与第二预定位结构配合连接,以限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互相发生移动,从而便于用户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预定位结构为互相配合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凹陷部;
所述第一凸出部用于伸入所述第一凹陷部,以限制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发生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具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面具有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外边缘和垂直于所述第一外边缘的第二外边缘,所述第一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外边缘均朝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面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边缘相对的第三外边缘、与所述第二外边缘相对的第四外边缘,所述第一外边缘和所述第四外边缘均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面的方向内陷形成所述第一凹陷部。
其中,当第一凸出部与第一凹陷部匹配连接时,可以限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光轴方向、及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生偏移,便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定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具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二凹陷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三凹陷部;或,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三凹陷部,且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三凹陷部相对设置。
其中,在第一连接面上形成第二凹陷部,或在第二连接面上形成第三凹陷部,可以降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环包括第一遮光环,所述第一遮光环位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且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卡装滤光片的U型安装槽。
其中,U型安装槽可以将滤光片的两个侧面边缘及端面均卡住,可以使滤光片稳定地固定在镜筒中,从而使滤光片稳定地进行滤光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部呈矩形口。
其中,第一遮光环的内部呈矩形口,可以在像侧端遮挡住多余的杂光,从而使通过第一遮光环的光线的投影呈矩形,进而与感光芯片的结构相匹配,便于提高感光芯片处理光信号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环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遮光环的第二遮光环,且所述第二遮光环的内部呈矩形口,所述第二遮光环的矩形口与所述第一遮光环的矩形口尺寸相同。
其中,第一遮光环、第二遮光环军的内部均呈矩形口可以起到双重作用,以使进入感光芯片的杂光尽可能地少,较好地提高了感光芯片处理光信号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镜筒沿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截面呈腰圆形结构。
其中,将镜筒制成腰圆形结构,可以在垂直光轴方向的方向上减小镜筒的厚度,从而便于减小镜头的厚度,以使镜头小型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结构相同。
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通用,可以使用同一套模具进行制作,便于降低模具成本。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镜头,包括:
多个镜片,多个所述镜片均为腰圆形镜片;
第一个方面所述的镜筒,多个所述镜片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镜筒的腰圆形卡槽内。
其中,该镜筒为分体式镜筒,且镜筒中设置多个遮光环,一方面便于对镜片进行校准组装,另一方面可以省去遮光片,降低镜头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镜头还包括滤光片,所述镜筒的遮光环包括位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第一遮光环,且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壁上形成有U型安装槽,所述滤光片卡装在所述U型安装槽内。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镜头的组装方法,所述组装方法用于组装如第二个方面所述的镜头,所述组装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镜片预组装:将多个所述镜片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卡槽内;
镜片校准:对多个所述镜片分别进行校准调整;
镜片第一次固定:将所述镜片与所述第一卡槽进行粘接;
壳体连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环绕所述光轴方向围合连接。
这种组装方法对镜片的校准较为方便,可以降低校准镜片的难度,提高镜片的校准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镜筒的遮光环包括位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第一遮光环,且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滤光片的U型安装槽;所述镜片预组装的步骤还包括:将所述滤光片安装在所述U型安装槽内。
在安装多个镜片的同时,由于第一遮光环上形成有U型安装槽,因此可以将滤光片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卡装在该U型安装内,从而使滤光片和镜片均被集成在镜筒内,便于镜筒的体积微型化。
进一步地,所述镜片预组装的步骤还包括:分别确认多个所述镜片的敏感度,按所述镜片的敏感度由低至高的顺序依次安装多个所述镜片。
按镜片的敏感度由低至高的顺序依次安装多个镜片,可以降低镜片的组装难度,提高镜片的组装效率,以及易于保证镜头的拍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镜筒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入胶孔;所述镜片第一次固定的步骤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入胶孔内挤入粘接剂,以使所述粘接剂流至所述镜片的周面与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底之间,从而将所述镜片与所述第一卡槽粘接在一起。
在镜片完成校准后在镜筒的外周壁进行挤胶操作,从而粘接时镜片仍能保持校准后的状态,便于降低镜头的组装难度和保证镜头的拍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连接的步骤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粘接在一起。
可以加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便于第一壳体、镜片、第二壳体三者稳定地连接在一起,提高镜头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所述壳体连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镜片第二次固定的步骤,所述镜片第二次固定的步骤为:将多个所述镜片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第二卡槽进行粘接。
将镜片与第二卡槽粘接,从而可以加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胶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接合处;所述镜片第二次固定的步骤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入胶孔内挤入所述粘接剂,以使所述粘接剂流至所述镜片的周面与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底之间,从而将所述镜片与所述第二卡槽粘接在一起。
当从第一入胶孔进入镜片与第二卡槽之间的粘接剂饱和时,第一入胶孔处也会充满粘接剂,从而可以加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镜片预组装之前还包括第一壳体预固定的步骤,所述第一壳体预固定的步骤为:将所述第一壳体放置在组装治具上,且使所述第一卡槽朝上。
将第一壳体放置在组装治具上,借助于组装治具将第一壳体稳定地固定在工作台上,且使第一卡槽朝上,从而便于用户后续的组装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一种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镜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基于图2中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镜头的剖视图;
图7是基于图6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将镜片和滤光片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第一壳体内安装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镜片和滤光片固定在第一壳体内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二壳体向第一壳体上围合连接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围合连接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镜头的组装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基于图12改进后的镜头组装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镜筒、11-第一壳体、111-第一半遮光环、112-第一卡槽、113-第一预定位结构、114-第一连接面、1141-第一外边缘、1142-第二外边缘、1143-第二凹陷部、12-第二壳体、121-第二半遮光环、122-第二卡槽、123-第二预定位结构、124-第二连接面、1241-第三外边缘、1242-第四外边缘、1243-第三凹陷部、13-遮光环、131-第一遮光环、1311-U型安装槽、132-第二遮光环、14-腰圆形卡槽、141-第一圆弧段卡槽、142-第二圆弧段卡槽、143-第一直线段卡槽、144-第二直线段卡槽、145-毛细槽、15-第一入胶孔、16-像侧端、17-物侧端、18-第二入胶孔、2-镜片、21-第一镜片、22-第二镜片、23-第三镜片、3-遮光片、31-第一遮光片、32-第二遮光片、4-压环、5-滤光片、X-光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说明之前,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应用场景进行解释说明。
为了提高镜头的拍摄效果,通常在镜筒1中都安装有较多的镜片2,且相邻的镜片2之间设有遮光片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镜头包括镜筒1、压环4、多个镜片2和多个遮光片3,为了便于对方案进行解释说明,下文将以镜片2包括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以及遮光片3包括第一遮光片31和第二遮光片32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该镜筒1为一体成型结构,因此在组装镜头时,需要沿镜筒1的光轴方向X(图1中的上下方向)依次安装第一镜片21、第一遮光片31、第二镜片22、第二遮光片32、第三镜片23和压环4,其中第一遮光片31和第二遮光片32用于挡住进入镜片2的杂光,压环4用于当各镜片2和各遮光片3安装后对各镜片2和各遮光片3进行固定。当各镜片2和各遮光环13预组装后,此时如果第一镜片21需进行校准调整,那么就需要拆出位于其外侧的第三镜片23、第二遮光片32、第二镜片22和第一遮光片31,同时,当对各镜片2校准调整后,还需要将镜筒1中的各镜片2、各遮光片3和压环4分别进行固定,可见,这种镜筒1严重影响着各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
特别的,如果第一镜片21为敏感度最高的镜片2时,也即第一镜片21出现轻微安装偏差便会导致镜头整体的拍摄效果不佳,但在该镜筒1中仍需要最先安装第一镜片21,且由于在安装各镜片2时不能完全保证组装无偏差,因此第一镜片21组装后会具有一定的轻微偏差,同时由于第一镜片21的敏感度最高,从而会加大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的组装难度。
基于此,本申请针对镜筒1进行了改进,以解决镜片2校准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2至图7,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筒1,该镜筒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的内壁上形成有围绕镜筒1的光轴方向X的多个第一半遮光环111,多个第一半遮光环111沿光轴方向X排列,且相邻的第一半遮光环111之间形成第一卡槽112;第二壳体12的内壁上对应多个第一半遮光环111形成有多个第二半遮光环121,且相邻的第二半遮光环121之间形成第二卡槽12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环绕光轴方向X围合,以使多个第一半遮光环11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半遮光环121对接形成遮光环13,以及使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122围合形成用于卡装镜片2的腰圆形卡槽14。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镜筒1是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围合连接形成的,也即该镜筒1为分体式镜筒1,且第一壳体11的内壁上沿光轴方向X形成有多个第一卡槽112,第二壳体12的内壁上对应第一卡槽112形成有第二卡槽122。当安装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时,不用沿光轴方向X依次进行安装,而是先将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沿垂直于光轴方向X安装在第一壳体11的第一卡槽112内,且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可以不分先后顺序进行安装,如此,当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中的一个镜片2需要校准调整时,不会影响其他镜片2,示例地,当需要调整第二镜片22,不需要将第一镜片21和第三镜片23拆出,仅对第二镜片22进行校准调整即可,当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和第三镜片23均校准调整完成后,再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进行组装即可,可见,本实施例降低了校准组装镜片2的难度,提高了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
重要的是,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122会围合形成腰圆形卡槽14,可以得知的是,镜片2对应也会呈腰圆形,其中,腰圆形指的是过圆心将一个圆平分成两个半圆弧且相互反向平移,用二根等长平行线将两个半圆弧的端点连接而形成的封闭图形,因此当将镜片2卡设在腰圆形卡槽14中时,镜片2不能旋转,只能进行0度或180度的调整,从而可以降低各个镜片2之间的校准难度,提高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是通过在第一壳体11的内壁上形成有环绕光轴方向X的多个第一半遮光环111,以及在第二壳体12的内壁上形成有环绕光轴方向X的多个第二半遮光环121,第一半遮光环111与第二半遮光环121对接形成遮光环13,且相邻的遮光环13之间形成用于安装镜片2的腰圆形卡槽14,因此,相邻的遮光环13既可以对镜片2进行固定,重要的是,遮光环13还可以对安装在腰圆形卡槽14中的镜片2起到遮挡杂光的作用,当组装镜片2时,无须在镜片2之间单独设置遮光片3,只需要将镜片2安装在各自的腰圆形卡槽14内即可,以及校准镜片2时,也无须考虑遮光环13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遮光片3的使用,降低了镜头的生产成本。
综上,本申请中的镜筒1既可以提高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又可以降低镜头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卡接或磁吸连接等方式,只要能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牢固地连接即可,本申请在此不作具体地限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腰圆形卡槽1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圆弧段卡槽141和第二圆弧段卡槽142,以及连接第一圆弧段卡槽141和第二圆弧段卡槽142的第一直线段卡槽143和第二直线段卡槽144,其中,第一卡槽112由第一直线段卡槽143的一部分、第一圆弧段卡槽141和第二直线段卡槽144的一部分依次连接构成,第二卡槽122由第一直线段卡槽143的另一部分、第二圆弧段卡槽142和第二直线段卡槽144的另一部分依次连接构成。
由于第一卡槽112的两端分别由第一直线段卡槽143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144的一部分组成,且第一直线段卡槽143与第二直线段卡槽144平行,因此当镜片2卡设在第一卡槽112内时,第一直线段卡槽143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144的一部分会为镜片2卡设在第一卡槽112提供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镜片2的组装效率;同时,由于第一直线段卡槽143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144的一部分平行,因此当镜片2卡设在第一卡槽112内时,第一直线段卡槽143的一部分和第二直线段卡槽144的一部分会配合限制住镜片2,防止镜片2在第一卡槽112中旋转,从而提高镜片2卡设在第一卡槽112内时的稳定性,进而当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围合,第二卡槽122扣在镜片2上时,不会造成镜片2相对第一卡槽112移动,便于降低镜片2的校准组装难度。
为了能使镜片2在镜筒1中稳定地进行工作,镜片2与腰圆形卡槽14通过粘接剂粘接,且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上形成有毛细槽145,毛细槽145用于引导粘接剂在槽底扩散。
其中,将镜片2与腰圆形卡槽14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可以使镜片2稳定地在镜筒1中进行工作,从而提高镜头的可靠性。同时,在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上形成有毛细槽145,由于毛细槽145具有一定的毛细作用,因此在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涂抹粘接剂时,粘接剂会在毛细槽145的毛细作用下进行扩散,使胶层的厚度变得均匀,从而降低涂胶难度。另外,当光线进入镜筒1后,一部分光线会直接通过镜片2的表面,而另一部分光线会进入镜片2并照向镜片2与腰圆形卡槽14抵接的周面,然后经由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反射,从而使镜筒1内的光线变得复杂,这部分反射的光线会影响镜头的成像效果,可见减少这部分反射的光线尤为重要,此时由于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上形成有用于扩散粘接剂的毛细槽145,毛细槽145的设置能增加槽底的表面粗糙度,从而减弱了光线在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的反射,进而提高了镜头的成像效果。可见,毛细槽145的设置,既便于粘接剂的扩散,降低涂胶难度,又能减弱光线在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进行反射,提高镜头的成像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粘接剂可以为丙烯酸类、环氧类、芳纶类、聚氨酯类、聚酰胺类、聚乙烯类、热熔胶类、聚酯类或聚氯乙烯类等,只要能牢固地将镜片2与腰圆形卡槽14进行粘接即可,本申请对粘接剂的类型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地,毛细槽145沿腰圆形卡槽14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本申请中的腰圆形卡槽14是呈腰圆形,那么该腰圆形卡槽14的长度方向会呈腰圆形,可见,将毛细槽145沿腰圆形卡槽14的长度方向延伸,毛细槽145可以将粘接剂沿腰圆形进行扩散,从而使整个腰圆形卡槽14内都具有粘接剂,降低了涂抹粘接剂的难度,当镜片2卡装在腰圆形卡槽14内时,镜片2的周面均会与腰圆形卡槽14进行有效地粘接,从而提高镜片2的固定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毛细槽145的长度可以与腰圆形卡槽14的长度相同,也可以小于腰圆形卡槽14的长度,只要毛细槽145扩散粘接剂后,能将镜片2牢固地粘接在腰圆形卡槽14中即可。
为了提高用户固定镜片2的便利性,镜筒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入胶孔15,且第一入胶孔15与腰圆形卡槽14连通。
其中,如果直接在镜片2的周面涂粘接剂,或直接在腰圆形卡槽14中涂粘接剂,然后再将镜片2放置在腰圆形卡槽14中进行校准调整,提前涂粘接剂会影响镜片2的校准调整。而本申请通过在镜筒1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入胶孔15,且该第一入胶孔15与腰圆形卡槽14连通,因此用户可以先将镜片2卡装在腰圆形卡槽14内进行校准完成后,再向第一入胶孔15中挤入粘接剂,从而粘接剂会进入镜片2的周面与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之间,进而将镜片2与腰圆形卡槽14粘接在一起。可见,在镜筒1的外周壁打胶的方式,便于降低校准组装的难度,以及提高用户涂粘接剂的便利性。
此外,由于腰圆形卡槽14的槽底形成有毛细槽145,因此在第一入胶孔15处挤入粘接剂后,粘接剂首先会从第一入胶孔15进入腰圆形卡槽14,然后粘接剂会在毛细槽145的毛细作用下更好地扩散至整个腰圆形卡槽14,从而更好便于用户涂抹粘接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入胶孔15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上,由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二卡槽122围合形成腰圆形卡槽14,因此当用户在第一入胶孔15处挤入粘接剂后,粘接剂首先会进入第一卡槽112,然后会逐渐扩散至第二卡槽122,从而可以将镜片2的周面均与腰圆形卡槽14进行粘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入胶孔15可以位于第二壳体12的外周壁上,由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二卡槽122围合形成腰圆形卡槽14,因此当用户在第一入胶孔15处挤入粘接剂后,粘接剂首先会进入第二卡槽122,然后会逐渐扩散至第一卡槽112,从而可以将镜片2的周面均与腰圆形卡槽14进行粘接。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入胶孔15位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接合处,当用户在第一入胶孔15处挤入粘接剂后,粘接剂可以分别流入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122以将镜片2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进行固定;重要的是,当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122内容置粘接剂的空间饱和时,粘接剂将不再流入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122,此时粘接剂会在第一入胶孔15处停滞并固化,由于第一入胶孔15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接合处,因此,位于第一入胶孔15处的粘接剂固化后也会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粘接在一起,便于提高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镜片2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为保证镜片2稳定地进行工作,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需要牢固地连接。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2、图4和图5,第一壳体11上设有第一预定位结构113,第二壳体12上设有第二预定位结构123,第一预定位结构113用于与第二预定位结构123配合连接,以限制第一壳体11相对第二壳体12发生偏移。因此,当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进行安装时,可以利用第一预定位结构113与第二预定位结构123配合连接,以限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互相发生移动,从而便于用户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固定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发生偏移指的是,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接合的前提下,互相发生错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定位结构113包括第一凸出部,第二预定位结构123包括第一凹陷部,通过将第一凸出部伸入第一凹陷部,可以限制第一壳体11相对第二壳体12发生偏移,从而便于用户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固定在一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定位结构113包括第一凹陷部,第二预定位结构123包括第一凸出部,通过将第一凸出部伸入第一凹陷部,可以限制第一壳体11相对第二壳体12发生偏移,从而便于用户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固定在一起。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定位结构113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凹陷部,第二预定位结构123也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凹陷部,通过将第一凸出部对应伸入第一凹陷部,可以限制第一壳体11相对第二壳体12发生偏移,从而便于用户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固定在一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凹陷部的设置位置也对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固定连接有着重要作用。
具体地,第一壳体11具第一连接面114,第二壳体12具有第二连接面124,第一连接面114用于与第二连接面124接合以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连接;第一连接面114具有沿光轴方向X延伸的第一外边缘1141和垂直于第一外边缘1141的第二外边缘1142,第一外边缘1141和第二外边缘1142均朝靠近第二连接面124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凸出部,第二连接面124具有与第一外边缘1141相对的第三外边缘1241、与第二外边缘1142相对的第四外边缘1242,第一外边缘1141和第四外边缘1242均朝远离第一连接面114的方向内陷形成第一凹陷部。
其中,由于在第一外边缘1141和第二外边缘1142处设置有第一凸出部,第三外边缘1241和第四外边缘1242对应第一凸出部形成有第一凹陷部,且第一外边缘1141沿光轴方向X延伸,第二外边缘1142与第一外边缘1141垂直,因此当第一凸出部与第一凹陷部匹配连接时,可以限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沿光轴方向X、及沿与光轴方向X垂直的方向发生偏移,便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定位连接。
另外,当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粘接剂粘接时,由于第一外边缘1141和第二外边缘1142处设置有第一凸出部,第三外边缘1241和第四外边缘1242处设置有第一凹陷部,因此可以增加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胶粘连接面积,用户可以在第一凸出部的各面涂上粘接剂,在第一凹陷部的各面涂上粘接剂,以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稳定地进行粘接。
为了降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连接难度,本申请还对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进行了改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114上还形成有第二凹陷部1143。其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是通过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的接合实现连接的,由于加工工艺限制,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难以做到绝对的平整,因此在第一连接面114上形成第二凹陷部1143,当第二连接面124上与第二凹陷部1143相对的区域不平整时,由于该区域会与第二凹陷部1143相对且不会贴合,从而不会导致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接合不紧密,因此第二凹陷部1143的设置利于提高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的贴合度,以使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稳定地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面124上形成有第三凹陷部1243。其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是通过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的接合实现连接的,由于加工工艺限制,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难以做到绝对的平整,因此在第二连接面124上形成第三凹陷部1243,当第一连接面114上与第三凹陷部1243相对的区域不平整时,由于该区域会与第三凹陷部1243相对且不会贴合,从而不会导致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接合不紧密,因此第三凹陷部1243的设置利于提高第一连接面114113和第二连接面124的贴合度,以使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稳定地连接。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114上形成有第二凹陷部1143,第二连接面124上形成有第三凹陷部1243,且第二凹陷部1143与第三凹陷部1243相对设置。同理,由于加工工艺限制,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难以做到绝对的平整,因此在第一连接面114上形成第二凹陷部1143,以及在第二连接面124上形成第三凹陷部1243,且第二凹陷部1143与第三凹陷部1243相对设置,从而第二凹陷部1143和第三凹陷部1243仅会相对且不会贴合,进而在第二凹陷部1143处和第三凹陷部1243处均不会导致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接合不紧密,因此便于提高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的贴合度,以使第一连接面114和第二连接面124稳定地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镜头具有更好的拍摄效果,还需要在镜头中安装有滤光片5。具体地,请参阅图6,遮光环13包括第一遮光环131,第一遮光环131位于镜筒1的像侧端16,且第一遮光环131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卡装滤光片5的U型安装槽1311。
其中,镜筒1具有像侧端16(图6中镜筒1的左侧端)和物侧端17(图6中的右侧端),像侧端16指的是镜筒1成像的一端,物侧端17指的是镜筒1靠近待拍物体的一端,镜头的入射光线通常会依次经过物侧端17、像侧端16照射到感光芯片(图未示出)上,也即入射光线最后会经过像侧端16进入至感光芯片上,此时由于第一遮光环131位于镜筒1的像侧端16,且第一遮光环131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卡装滤光片5的U型安装槽1311,也即滤光片5会安装在像侧端16,从而滤光片5会在入射光线到达感光芯片之前将不需要的光线过滤掉,进而保证进入感光芯片的光信号质量较高。同时,由于卡装滤光片5为U型安装槽1311,U型安装槽1311可以将滤光片5的两个侧面边缘及端面均卡住,因此可以使滤光片5稳定地固定在镜筒1中,从而使滤光片5稳定地进行滤光工作。
进一步地,第一遮光环131的内部呈矩形口。其中,由于感光芯片通常为矩形结构,且感光芯片会接收通过第一遮光环131的入射光线的,此时第一遮光环131的内部呈矩形口,可以在像侧端16遮挡住多余的杂光,从而使通过第一遮光环131的光线的投影呈矩形,进而与感光芯片的结构相匹配,因此感光芯片不用识别多余的光线,提高了感光芯片处理光信号的效率。
进一步地,遮光环13还包括靠近第一遮光环131的第二遮光环132,且第二遮光环132的内部呈矩形口,第二遮光环132的矩形口与第一遮光环131的矩形口尺寸相同。
其中,遮光环13还包括靠近第一遮光环131的第二遮光环132,图6中从左至右第二个遮光环为第二遮光环132。入射光线在进入第二遮光环132后会进入第一遮光环131,此时由于第二遮光环132的内部也为矩形,且第二遮光环132的矩形口与第一遮光环131的矩形口尺寸相同,因此通过第二遮光环132的光线的投影会呈矩形,从而入射光线进入第二遮光环132时,可以先将一部分杂光遮挡掉,然后入射光线进入第一遮光环131时,可以再次将第二遮光环132未遮挡住的杂光遮挡住。可见,第一遮光环131、第二遮光环132的内部均呈矩形口,可以起到双重作用,以使进入感光芯片的杂光尽可能地少,较好地提高了感光芯片处理光信号的效率。
请参阅回图2,镜筒1沿垂直于光轴方向X上的截面呈腰圆形结构。其中,腰圆形结构指的是过圆心将一个圆平分成两个半圆弧且相互反向平移,用二根等长平行线将两个半圆弧的端点连接而形成的封闭图形。将镜筒1制成腰圆形结构,可以在垂直光轴方向X的方向上减小镜筒1的厚度,从而便于减小镜头的厚度,以使镜头小型化。
此外,第一壳体11的结构与第二壳体12的结构优选相同,一方面,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结构通用,可以使用同一套模具进行制作,便于降低模具成本;另一方面,用户在安装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时,由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结构通用,因此用户不用刻意去筛选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便于提高镜筒1的组装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至图11,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镜头,包括多个镜片2和上文所述的镜筒1,其中,多个镜片2均为腰圆形镜片,且多个镜片2一一对应安装于镜筒1的腰圆形卡槽14内。
其中,该镜筒1为分体式镜筒1,且镜筒1中设置多个遮光环13,一方面便于对镜片2进行校准组装,另一方面可以省去遮光片3,降低镜头生产成本。
另外,镜片2为腰圆形结构,以及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122围合形成腰圆形卡槽14。其中,相比于镜片为圆形,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122围合形成圆形卡槽,将圆形的镜片卡装在圆形卡槽中时,镜片可以360度进行旋转,因此对镜片校准速度较慢,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镜片2制成腰圆形结构,以及将腰圆形结构的镜片2卡装在腰圆形卡槽14中时,镜片2不能旋转,只能进行0度或180度的调整,从而便于提高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
请参阅图8至图1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上文中镜头的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镜片预组装:将多个镜片2沿垂直于光轴方向X的方向(图8中的上下方向)一一对应安装在第一壳体11的第一卡槽112内;镜片校准:对多个镜片2分别进行校准调整;镜片第一次固定:将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进行粘接;壳体连接: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环绕光轴方向X围合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的镜头在组装时,是先将镜片2沿垂直于光轴方向X的方向一一对应安装在第一壳体11的第一卡槽112内,其次分别对各镜片2进行校准调整,然后将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粘接,最后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围合连接。可见,本申请中的多个镜片2组装在第一卡槽112内时,不用沿光轴方向X依次组装,而是沿垂直于光轴方向X的方向进行组装,这种组装方式不会限制镜片2的安装顺序,从而当某个镜片2需要进行校准时,只需要调整该镜片2即可,不会影响其他镜片2,因此这种组装方法对镜片2的校准较为方便,可以降低校准镜片2的难度,提高镜片2的校准效率;同时,当镜片2校准完成时,可以将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粘接,再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进行组装即可,可见,镜片2可以不用与第二卡槽122进行粘接,从而也能提高镜片2的组装效率。
另外,由于该镜筒1无需单独设置遮光片3,因此在对镜片2进行预组装和校准时,也无需组装遮光片3和考虑遮光片3的校准,从而也提高了镜片2的校准组装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镜片2进行校准调整具体可以是,通过视觉观察或仪器确认镜片2是否倾斜、镜片2之间是否具有间隙、镜片2的中心轴是否与镜筒1的光轴方向X重合等问题,当发现某个镜片2存在上述问题时,需将该镜片2拆掉重新组装。
进一步地,镜筒1的遮光环13包括位于镜筒1的像侧端16的第一遮光环131,且第一遮光环131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滤光片5的U型安装槽1311;镜片2预组装的步骤还包括:将滤光片5安装在U型安装槽1311内。
其中,在安装多个镜片2的同时,由于第一遮光环131上形成有U型安装槽1311,因此可以将滤光片5沿垂直于光轴方向X的方向卡装在该U型安装内,从而使滤光片5和镜片2均被集成在镜筒1内,便于镜筒1的体积微型化;另外,滤光片5是安装在第一遮光环131的内壁上的U型安装槽1311内,镜片2是与第一遮光环131的侧壁抵接的,因此滤光片5的安装与镜片2的安装也不会对彼此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滤光片5固定在U型安装槽1311后,为了使滤光片5稳定地在镜筒1内工作,也可以在滤光片5与U型安装槽1311之间设置粘接剂进行粘接。具体地,可以在镜筒1的第一遮光环131的外端面上形成与U型安装槽1311连通的第二入胶孔18,通过向第二入胶孔18内挤入粘接剂,以使粘接剂流至滤光片5与U型安装槽1311之间,从而将滤光片5与U型安装槽1311粘接起来。
进一步地,镜片2的敏感度对镜头的组装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镜片2预组装的步骤还包括:分别确认多个镜片2的敏感度,按镜片2的敏感度由低至高的顺序依次安装多个镜片2。
具体地,镜片2在安装时,敏感度较高的镜片2出现轻微偏差时,便会导致镜头整体的拍摄效果不佳,敏感度较低的镜片2出现轻微偏差时,对镜头的拍摄效果影响不大。此外,由于在安装镜片2时并不能完全保证镜片2组装无偏差,如果先安装敏感度较高的镜片2,该镜片2会存在轻微偏差,从而会增加后续安装镜片2的难度;当然,如果先安装敏感度较低的镜片2,即使该镜片2存在轻微偏差,对后续安装镜片2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可见,按镜片2的敏感度由低至高的顺序依次安装多个镜片2,可以降低镜片2的组装难度,提高镜片2的组装效率,以及易于保证镜头的拍摄效果。
为了降低镜头的组装难度,在镜筒1的外周壁上设有与第一卡槽112连通的第一入胶孔15,镜片2第一次固定的步骤还包括:向第一入胶孔15内挤入粘接剂,以使粘接剂流至镜片2的周面与第一卡槽112的槽底之间,从而将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粘接在一起。
具体地,用户在将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固定时,只需要在镜筒1的外周壁直接挤入粘接剂,以使粘接剂通过第一入胶孔15流至镜片2的周面与第一卡槽112的槽底之间,从而使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粘接即可,可见,通过这种粘接方式进行粘接,无需将镜片2从第一卡槽112中取出并涂粘接剂进行粘接,而是在镜片2完成校准后在镜筒1的外周壁进行挤胶操作,从而粘接时镜片2仍能保持校准后的状态,便于降低镜头的组装难度和保证镜头的拍摄效果。
为了提高镜头的使用可靠性,壳体连接的步骤还包括: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粘接在一起。其中,通过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粘接在一起,便于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多个镜片2牢固地卡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进而使多个镜片2可以稳定地进行工作。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镜头的使用可靠性,在壳体连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镜片2第二次固定的步骤,镜片2第二次固定的步骤为:将多个镜片2分别与第二壳体12上的第二卡槽122进行粘接。
其中,由于在壳体连接的步骤之前,已经将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粘接,在壳体连接的步骤之后,再次将镜片2与第二卡槽122粘接,从而可以加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便于第一壳体11、镜片2、第二壳体12三者稳定地连接在一起,提高镜头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入胶孔15位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接合处;镜片2第二次固定的步骤还包括:向第一入胶孔15内挤入粘接剂,以使粘接剂流至镜片2的周面与第二卡槽122的槽底之间,从而将镜片2与第二卡槽122粘接在一起。
其中,由于第一入胶孔15位于镜筒1的外周壁上,因此用户将镜片2与第二卡槽122粘接时,可以在镜筒1的外周壁处挤入粘接剂,便于用户挤胶操作;重要的是,第一入胶孔15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接合处,第一入胶孔15会提高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胶粘面积,当从第一入胶孔15进入镜片2与第二卡槽122之间的粘接剂饱和时,第一入胶孔15处也会充满粘接剂,从而可以加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连接强度;另外,由于第一入胶孔15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接合处,因此镜片2与第一卡槽112、镜片2与第二卡槽12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粘接位置都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从而便于用户涂抹粘接剂。
此外,在镜片2预组装之前还包括第一壳体11预固定的步骤,第一壳体11预固定的步骤为:将第一壳体11放置在组装治具(图未示出)上,且使第一卡槽112朝上。
其中,由于第一壳体11的截面呈半圆弧状,直接将第一壳体11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壳体11容易发生晃动,因此将第一壳体11放置在组装治具上,借助于组装治具将第一壳体11稳定地固定在工作台上,且使第一卡槽112朝上,从而便于用户后续的组装操作。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23)

1.一种镜筒,用于镜头,所述镜头具有多个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围绕所述镜筒的光轴方向的多个第一半遮光环,多个所述第一半遮光环沿所述光轴方向排列,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半遮光环之间形成第一卡槽;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上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半遮光环形成有多个第二半遮光环,且相邻的所述第二半遮光环之间形成第二卡槽;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环绕所述光轴方向围合,以使多个所述第一半遮光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半遮光环对接形成遮光环,以及使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围合形成用于卡装所述镜片的腰圆形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圆形卡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圆弧段卡槽和第二圆弧段卡槽,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圆弧段卡槽和所述第二圆弧段卡槽的第一直线段卡槽和第二直线段卡槽,其中,所述第一卡槽由所述第一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圆弧段卡槽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卡槽的一部分依次连接构成,所述第二卡槽由所述第一直线段卡槽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圆弧段卡槽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卡槽的另一部分依次连接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与所述腰圆形卡槽通过粘接剂粘接,且所述腰圆形卡槽的槽底上形成有毛细槽,所述毛细槽用于引导所述粘接剂在所述槽底扩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入胶孔,且所述第一入胶孔与所述腰圆形卡槽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入胶孔;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入胶孔;或,所述第一入胶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接合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预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预定位结构,所述第一预定位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二预定位结构配合连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发生偏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定位结构和第二预定结构为相互配合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凹陷部;
所述第一凸出部用于伸入所述第一凹陷部,以限制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发生偏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面具有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外边缘和垂直于所述第一外边缘的第二外边缘,所述第一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外边缘均朝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面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边缘相对的第三外边缘、与所述第二外边缘相对的第四外边缘,所述第一外边缘和所述第四外边缘均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面的方向内陷形成所述第一凹陷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二凹陷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三凹陷部;或,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三凹陷部,且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三凹陷部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沿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截面呈腰圆形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环包括第一遮光环,所述第一遮光环位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且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卡装滤光片的U型安装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部呈矩形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环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遮光环的第二遮光环,且所述第二遮光环的内部呈矩形口,所述第二遮光环的矩形口与所述第一遮光环的矩形口尺寸相同。
14.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镜片,多个所述镜片均为腰圆形镜片;
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镜筒,多个所述镜片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镜筒的腰圆形卡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还包括滤光片,所述镜筒的遮光环包括位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第一遮光环,且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壁上形成有U型安装槽,所述滤光片卡装在所述U型安装槽内。
16.一种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方法用于组装如权利要求14-15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所述组装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镜片预组装:将多个所述镜片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卡槽内;
镜片校准:对多个所述镜片分别进行校准调整;
镜片第一次固定:将所述镜片与所述第一卡槽进行粘接;
壳体连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环绕所述光轴方向围合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遮光环包括位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第一遮光环,且所述第一遮光环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滤光片的U型安装槽;所述镜片预组装的步骤还包括:将所述滤光片安装在所述U型安装槽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预组装的步骤还包括:分别确认多个所述镜片的敏感度,按所述镜片的敏感度由低至高的顺序依次安装多个所述镜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入胶孔;所述镜片第一次固定的步骤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入胶孔内挤入粘接剂,以使所述粘接剂流至所述镜片的周面与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底之间,从而将所述镜片与所述第一卡槽粘接在一起。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连接的步骤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粘接在一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连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镜片第二次固定的步骤,所述镜片第二次固定的步骤为:将多个所述镜片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第二卡槽进行粘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胶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接合处;所述镜片第二次固定的步骤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入胶孔内挤入所述粘接剂,以使所述粘接剂流至所述镜片的周面与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底之间,从而将所述镜片与所述第二卡槽粘接在一起。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镜片预组装之前还包括第一壳体预固定的步骤,所述第一壳体预固定的步骤为:将所述第一壳体放置在组装治具上,且使所述第一卡槽朝上。
CN202111308052.1A 2021-11-05 2021-11-05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Withdrawn CN1140028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08052.1A CN114002800A (zh) 2021-11-05 2021-11-05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08052.1A CN114002800A (zh) 2021-11-05 2021-11-05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02800A true CN114002800A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28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08052.1A Withdrawn CN114002800A (zh) 2021-11-05 2021-11-05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028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7459B (zh) 透鏡模組、其製造方法以及包含該模組方法的照相模組
US20230247274A1 (en) Split lens an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8712597B (zh) 镜头、镜头加工工艺、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0942343B2 (e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3931476B2 (ja) 光学センサ及び光学ユニット
KR100450360B1 (ko) 촬상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H11125810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12437219A (zh) 摄像组件及电子设备
US6847766B2 (en)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system
CN114114683B (zh) 增强现实设备装配方法和增强现实设备
CN114002800A (zh) 镜筒、镜头及镜头的组装方法
WO2021195870A1 (zh) 镜筒、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EP3594730B1 (en) Lens unit, processing method for lens uni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9072595U (zh) 镜头模组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KR20110108183A (ko) 오토 포커싱 가능한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6526450U (zh) 镜筒、镜头和摄像模组
KR20220071294A (ko) 감광 어셈블리, 이미징 모듈, 인텔리전트 단말 및 감광 어셈블리의 제조 방법과 몰드
JP4360244B2 (ja) 撮像装置
CN113467025A (zh) 镜筒、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20029208A (ko) 카메라 모듈용 필터 패키지 및 카메라 모듈
TWI403772B (zh) 鏡頭模組與鏡頭模組組裝方法
CN214845970U (zh) 一种镜头模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720839U (zh) 镜头模组
KR100835087B1 (ko) 카메라모듈 패키지
CN212540825U (zh) 镜筒、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