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5209B -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5209B
CN113995209B CN202010736570.2A CN202010736570A CN113995209B CN 113995209 B CN113995209 B CN 113995209B CN 202010736570 A CN202010736570 A CN 202010736570A CN 113995209 B CN113995209 B CN 1139952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strap
latch
rese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365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5209A (zh
Inventor
景小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3657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952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95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5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5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5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锁扣包括壳体、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壳体设有安装孔,安装孔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壳体的相对的两端。第一按键连接于壳体,第一按键能够在壳体处于第一位置,以将绑带沿第一方向穿入安装孔内。第二按键连接于壳体,第一按键在被按压时能够相对壳体在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与第二按键扣合,以使第一按键抵压绑带,且使绑带固定于锁扣。第二按键在被按压时能够相对壳体沿第三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按键从第二按键脱出,且使绑带能够从锁扣抽出。上述锁扣简化了用户的穿戴操作,提升了佩戴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通常采用两段式表带结构,其中一段表带的末端设有带扣,另一段表带的自由端可以穿过带扣以实现两段表带的固定连接。带扣一般为针扣式结构,表带的自由端穿入带扣后,用户通常需要操作带扣的针扣以使针扣进入表带上的通孔内,从而实现两段表带的固定连接。这种结构的带扣在佩戴过程中操作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锁扣,锁扣可用于可穿戴设备,以提升佩戴操作的便捷性。
一种锁扣,包括:
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端;
第一按键,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按键能够在所述壳体处于第一位置,以将绑带沿第一方向穿入所述安装孔内;及
第二按键,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按键在被按压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在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与所述第二按键扣合,以使所述第一按键抵压所述绑带,且使所述绑带固定于所述锁扣;所述第二按键在被按压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沿第三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按键从所述第二按键脱出,且使所述绑带能够从所述锁扣抽出。
上述锁扣用于可穿戴设备且第一按键位于第一位置时,绑带可以穿入壳体的安装孔内,用户按压第一按键以使第一按键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按键即可与第二按键相扣合并将绑带固定于锁扣;绑带固定于锁扣后,用户按压第二按键,即可使得第一按键从第二按键脱出,进而使得绑带能够从锁扣抽出。上述锁扣简化了用户的穿戴操作,提升了佩戴的便捷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绑带能够沿所述绑带的长度方向穿入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绑带的厚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键包括键帽和连接于所述键帽的扣合件,所述键帽暴露于所述壳体且能够被按压,至少部分所述扣合件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与所述第二按键相扣合,且所述扣合件能够抵压所述绑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扣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按键和所述壳体,所述扣合件从所述第二按键脱出后,所述第一复位件驱使所述第一按键移动至第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键帽和所述壳体之间,在第二位置时所述键帽压缩所述第一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背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朝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拉伸所述扣合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位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键帽和所述壳体之间,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背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朝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产生磁吸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合件的端部凸设有第一卡扣,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按键与所述第一卡扣相扣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合件的端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卡扣凸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壁,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按键的至少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为平面且与所述第一按键在所述壳体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面为弧面;在所述第一按键被按压并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能够抵压所述第二按键以驱使所述第二按键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按键相扣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键的端部凸设有第二卡扣,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相扣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键的端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卡扣凸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壁,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的至少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具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为平面且与所述第二按键在所述壳体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或者所述第二配合面为弧面;在所述第一按键被按压并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扣合件能够抵压所述第二配合面以驱使所述第二按键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相扣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键包括相对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端容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卡扣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壳体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二端暴露于所述壳体并用于按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的尺寸均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键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二端的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并伸入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一按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一按键绕第二方向相对所述壳体的转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扣包括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按键,在所述第一卡扣从所述第二卡扣脱出后,所述第二复位件驱使所述第二按键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端压缩所述第二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绑带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按键压缩所述第二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拉伸所述第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绑带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产生磁吸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键包括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缓冲件,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通过所述缓冲件抵压所述绑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为硅胶垫或橡胶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于第三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二按键。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绑带组件,绑带组件可用于可穿戴设备,以提升佩戴操作的便捷性。
一种绑带组件,包括绑带和上述的锁扣,所述绑带包括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所述第一绑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锁扣,所述第二绑带能够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并固定于所述锁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绑带组件包括卡针,所述卡针沿所述第一绑带的宽度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绑带和所述锁扣,以使所述第一绑带能够相对所述锁扣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带设有带箍,所述带箍套设于所述第一绑带并能够沿所述第一绑带移动,穿过所述锁扣的第二绑带的自由端能够收纳于所述带箍。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操作较为便捷。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电子设备和上述的绑带组件,所述第一绑带的远离所述锁扣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一端,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相对的另一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绑带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绑带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第一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按键位于第一位置;
图7为第一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按键位于第二位置;
图8为第二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的剖视图;
图9为第三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的剖视图;
图10为第四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的剖视图;
图11为第五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可穿戴设备;100、电子设备;103、卡槽;110、中框;120、显示屏模组;200、绑带组件;210、第一绑带;220、第二绑带;230、锁扣;231、壳体;231a、安装孔;231b、通孔;231c、限位孔;2311、外框;2313、底板;233、第一按键;2331、键帽;2333、扣合件;2335、缓冲件;235、第二按键;2351、第一端;2353、第二端;2355、连接部;2357、限位部;237、第一复位件;239、第二复位件;240、带箍;250、卡针;11、收容空间;A1、第一卡扣;A11、第一配合面;A2、第一限位槽;B1、第二卡扣;B11、第二配合面;B2、第二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包括电子设备100和绑带组件200,电子设备100安装于绑带组件200且能够通过绑带组件20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参考图2,电子设备100包括中框110及设于中框110内的电路板、电池等电子元器件,中框110设有安装空腔,电路板、电池等电子元器件设于安装空腔内。中框110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陶瓷或玻璃等非金属材质制成,中框110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中框110还可以为金属注塑件,即利用金属材质保证中框110的结构刚性,金属体的内表面则通过注塑形成凸起、凹槽、螺纹孔等用于装配定位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安装空腔设有电池、电路板、显示屏模组120、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电路板可以集成可穿戴设备10的处理器、存储单元、通信模块等电子元器件,电池可以为电路板、显示屏模组120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供电。显示屏模组120覆盖安装空腔并连接于中框110,其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显示屏模组120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屏和覆盖显示屏的盖板,显示屏可以为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或者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等,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等。盖板呈透明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透光率,例如,盖板的透光率在80%以上。显示屏模组120可以具备触控功能,但触控功能不是必须的,且显示屏模组120也不是必须的。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或者体脂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运动状态例如用于计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可以为智能手环等。
中框110大致呈矩形框状,矩形的四个角可以经过倒角工艺处理成圆弧过渡,以使可穿戴设备10具有较好的外观特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框110也可以呈圆形框状。中框110的侧面可以设有用于安装绑带组件200的配合结构,绑带组件200能够通过中框110的配合结构与中框110形成可靠的连接,以将电子设备100可靠地佩戴至用户的手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200还能够比较便捷地从中框110拆离,以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更换绑带组件200。例如,用户可以购买多种款式的绑带组件200,并根据使用场景更换绑带组件200,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在正式场合时用户可以使用较为正式的绑带组件200,在休闲娱乐的场合则使用休闲款式的绑带组件200。
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200包括两段绑带,即第一绑带210和第二绑带220,电子设备100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槽103,第一绑带210和第二绑带220各有一端连接电子设备100,第一绑带210和第二绑带220的背离电子设备10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形成收容空间11,以通过绑带组件200将电子设备10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200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绑带组件200的一端连接于电子设备100的一端,电子设备100的另一端可以设有供绑带穿过的扣环,绑带的自由端可以穿过扣环并固定至绑带的其他位置以形成收容空间11,且收容空间11的尺寸易于调整,以方便用户佩戴。
参阅图3和图4,绑带组件200包括锁扣230,锁扣230用于固定绑带,以使可穿戴设备10能够可靠地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绑带210的一端连接于锁扣230,第一绑带210的远离锁扣230的一端连接于中框110的一端,第二绑带220的一端连接于中框110的相对的另一端,且第二绑带220能够穿设于锁扣230并固定于锁扣230,以实现第二绑带220与第一绑带210的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展平状态下,第一绑带210的长度小于第二绑带220的长度。第一绑带210的材质与第二绑带220的材质可以相同,例如第一绑带210的材质与第二绑带220的材质可以均为软胶,以使第一绑带210和第二绑带220具备柔软、易变形的特点。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绑带210和第二绑带220的材质可以均为真皮或者合成皮革或者编织帆布等,第一绑带210和第二绑带220同样可以具备柔性、易变形的特点。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绑带210和第二绑带220的材质可以不同,第一绑带210的展平长度也可以等于或者大于第二绑带220的展平长度。
进一步,绑带组件200可以包括套设于第一绑带210且能够沿第一绑带210移动的带箍240,第二绑带220的自由端穿出锁扣230后,可以穿设于带箍240,以利用带箍240对第二绑带220的自由端进行限位,以使第二绑带220的自由端能够贴合第一绑带210。
参考图4和图5,锁扣230大致呈矩形盒状,其包括壳体231、第一按键233和第二按键235。壳体231设有安装孔231a,安装孔231a延伸至壳体231的相对的两端,第一按键233、第二按键235均设于壳体23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绑带210与第二绑带220形成收容空间11后,第一按键233暴露于第二绑带220的背离电子设备100的一侧以便于用户操作,第二按键235则暴露于第一绑带210的宽度方向。
结合图6,在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过程中,第一按键233能够在壳体231处于第一位置,以将第二绑带220穿入安装孔231a内。结合图7,第二绑带220穿入安装孔231a内后,用户可以按压第一按键233,以使第一按键233能够相对壳体231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与第二按键235扣合,并使得第一按键233抵压第二绑带220,利用第一按键233、壳体231与第二绑带220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将第二绑带220固定于锁扣230,以使绑带组件200能够将电子设备100可靠地佩戴于用户的手腕。在用户摘下可穿戴设备10的过程中,可以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二按键235相对壳体231移动,并使得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以使第二绑带220能够从锁扣230抽出,用户即可将可穿戴设备10从手腕摘下。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后,第二绑带220能够在锁扣230滑动,收容空间11的尺寸可以增大,用户可以不必完全将第二绑带220抽出锁扣230即可将可穿戴设备10从手腕摘下。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安装孔231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按键233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按键235沿第三方向移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垂直。进一步,可以以穿入锁扣230的那部分第二绑带220为参照,第一按键233在第一位置时,第二绑带220能够沿其的长度方向穿入安装孔231a,也即第一方向至少与穿设于锁扣230的那部分第二绑带220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方向与第二绑带220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三方向与第二绑带220的宽度方向平行。
进一步,参考图4,可以以第一方向为X轴、第二方向为Y轴、第三方向为Z建立直角坐标系。在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过程中,第一按键233能够处于第一位置,以使用户能够将第二绑带220沿X轴方向穿入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调整第二绑带220穿过锁扣230的长度以形成合适的收容空间11尺寸后,用户可以按压第一按键233,以使第一按键233在Y轴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利用第二绑带220与壳体231、第一按键233之间的摩擦力将第二绑带220固定于锁扣230,以使收容空间11的尺寸相对固定,从而将可穿戴设备10可靠地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由于第二绑带220利用摩擦力固定于锁扣230,第二绑带220无需沿其长度方向开设间隔设置的通孔,上述结构不仅能提升佩戴的便利性,而且可以提升第二绑带220的外观整体性,以提升可穿戴设备10的外观特性。此外,由于第一绑带210与第二绑带220所形成的收容空间11的尺寸不再利用第二绑带220上间隔设置的通孔来调整,收容空间11的尺寸可以连续变化,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用户的手腕尺寸。
在用户需要从手腕摘下可穿戴设备10时,可以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二按键235沿Z轴方向移动,第一按键233即可从第二按键235脱出,从而使得第一按键233对第二绑带220抵压作用减小甚至消失,第二绑带220即可从锁扣230抽出,用户即可将可穿戴设备10从手腕摘下。上述结构的绑带组件200,由于利用摩擦力实现第二绑带220与锁扣230的固定,锁扣230对第二绑带220的磨损较小,第二绑带220在锁扣230的受力特性相比针扣插入通孔的结构更好,第二绑带220可以保持较高的结构可靠性,其使用寿命不会因多次佩戴及摘下而降低,从而可以延长绑带组件200的使用寿命。
上述锁扣230用于可穿戴设备10且第一按键233位于第一位置时,绑带可以穿入壳体231的安装孔231a内,用户按压第一按键233以使第一按键233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按键233即可与第二按键235相扣合并将绑带固定于锁扣230。绑带固定于锁扣230后,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即可使得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进而使得绑带能够从锁扣230抽出。上述锁扣230简化了用户的穿戴操作,提升了佩戴的便捷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的设置不是必须的。例如,第二方向可以和第一方向呈锐角,第三方向可以可和第二方向呈锐角。
参考图6,壳体231可以包括外框2311和底板2313,底板2313覆盖外框2311的一端并与外框2311形成安装孔231a,第一按键233、第二按键235均安装于外框2311。底板2313和外框2311可以均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或者铝合金或者镁合金等,以使锁扣230的壳体231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并在第二绑带220穿入锁扣230的过程中,抑制第二绑带220的变形,以使穿戴较为便捷并防止第二绑带220轻易从锁扣230脱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框2311与底板2313采用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固定连接,以使锁扣230易于组装且便于拆卸维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底板2313也可以采用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外框2311。进一步,底板2313可以呈板状,且在第一绑带210与第二绑带220形成收容空间11后,底板2313可以贴合用户的身体。换言之,在第一绑带210与第二绑带220形成收容空间11后,底板2313朝向电子设备1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231可以具有其他结构形式,例如,壳体231可以沿第一绑带210的宽度方向拆分为两部分,两部分组装即形成壳体231。
进一步,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200包括卡针250,卡针250沿第一绑带210的宽度方向穿设于第一绑带210和壳体231,以使第一绑带210能够相对锁扣230转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框2311设置有凸耳,凸耳开设有用于穿设卡针250的孔,卡针250可以是两端可弹性伸缩的结构。在第一绑带210与锁扣230组装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卡针250穿设于第一绑带210的远离电子设备100的一端,再将卡针250穿设至凸耳的孔内,以实现第一绑带210与锁扣230的转动配合。第一绑带210与锁扣230的转动配合结构可以方便用户调整锁扣230的角度,进而方便用户将第二绑带220穿入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以提升穿戴的便捷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卡针250可以连接于底板2313。当然,卡针250不是必须的。例如,第一绑带210可以与锁扣230的底板2313或者外框2311固定连接。
继续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按键233包括键帽2331和连接于键帽2331的扣合件2333,键帽2331暴露于壳体231且能够被按压,至少部分扣合件2333容置于安装孔231a。在第二位置时扣合件2333与第二按键235相扣合,且扣合件2333能够抵压第二绑带220。键帽2331可以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扣合件2333可以呈倒置的T形。键帽2331可以和扣合件2333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例如,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键帽2331螺纹连接于扣合件2333,以使键帽2331与扣合件2333的组装较为便捷。在壳体231包括底板2313和外框2311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将扣合件2333从外框2311穿出,再将键帽2331连接于扣合件2333并形成可靠的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键帽2331可以采用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扣合件2333,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5,第一按键233可以包括连接于扣合件2333的缓冲件2335,结合图7,在第二位置时扣合件2333通过缓冲件2335抵压第二绑带220。缓冲件2335可以为硅胶垫或橡胶垫,其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在挤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缓冲件2335的设置,可以增大扣合件2333与第二绑带220之间的摩擦力,并避免扣合件2333与第二绑带220的摩擦造成第二绑带220的磨损或损伤。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缓冲件2335不是必须的。
进一步,参阅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扣230包括第一复位件237,第一复位件237连接于第一按键233和壳体231,扣合件23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后,第一复位件237驱使第一按键233移动至第一位置。具体地,参考图7,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为弹性件,第一复位件237设置于键帽2331和壳体231之间,在第二位置时键帽2331压缩第一复位件237,以使第一复位件237积蓄弹性势能;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时,第一复位件237释放弹性势能,以驱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位置移回第一位置,从而使得第二绑带220能够顺畅地从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抽出。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弹片或弹性柱等。
参考图8,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扣合件2333的背向键帽2331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扣合件2333压缩第一复位件237以使第一复位件237积蓄弹性势能;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时,第一复位件237释放弹性势能,以驱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位置移回第一位置,从而使得第二绑带220能够顺畅地从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抽出。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弹片或弹性柱等。
参阅图9,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扣合件2333的朝向键帽2331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复位件237拉伸扣合件2333,以使第一复位件237积蓄弹性势能;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时,第一复位件237释放弹性势能,以驱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位置移回第一位置,从而使得第二绑带220能够顺畅地从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抽出。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弹片或弹性柱等。
参阅图10,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为磁性件,第一复位件237设置于键帽2331和壳体231之间,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复位件237产生磁斥力,以使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能够保持扣合状态。具体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可以包括两个磁铁,其中一个磁铁设置于键帽2331,另一个磁铁设置于壳体231,两个磁铁的同名磁极相向设置。在第一位置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可以较小甚至为零。当用户按压第一按键233以使第一按键233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逐渐增大,并在第二位置时使得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能够保持稳定的扣合状态;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使得键帽2331向远离壳体231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第一按键233移回第一位置,以使第二绑带220能够顺畅地从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抽出。
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为磁性件且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扣合件2333的背向键帽2331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复位件237产生磁斥力。具体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可以包括两个磁铁,其中一个磁铁设置于扣合件2333,另一个磁铁设置于壳体231,两个磁铁的同名磁极相向设置。在第一位置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可以较小甚至为零。当用户按压第一按键233以使第一按键233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逐渐增大,并在第二位置时使得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能够保持稳定的扣合状态;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使得键帽2331向远离壳体231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第一按键233移回第一位置,以使第二绑带220能够顺畅地从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抽出。
在第六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为磁性件且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扣合件2333的朝向键帽2331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复位件237产生磁吸力。具体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237可以包括两个磁铁,其中一个磁铁设置于扣合件2333的朝向键帽2331的一侧,另一个磁铁设置于壳体231,两个磁铁的异名磁极相向设置。在第一位置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吸力将第一按键233吸附于壳体231。当用户按压第一按键233以使第一按键233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吸力逐渐减小,并在第二位置时使得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在磁吸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的扣合状态;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吸力使得键帽2331向远离壳体231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第一按键233移回第一位置,以使第二绑带220能够顺畅地从锁扣230的安装孔231a内抽出。
继续参阅图7,扣合件2333的端部凸设有第一卡扣A1,第二按键235的端部凸设有第二卡扣B1,在第二位置时第二卡扣B1与第一卡扣A1相扣合。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31于第三方向的两端均设有第二按键235。换言之,在第三方向上,壳体231的一端设有第二按键235,壳体231的相对端同样设有第二按键235。扣合件2333于第三方向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卡扣A1,在第二位置时扣合件2333两端的第一卡扣A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按键235相扣合,从而使得第一按键233可靠地扣合于第二按键235。在用户需要将可穿戴设备10从手腕摘下时,可以用两根手指沿第三方向夹持壳体231的两侧,并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内部缩进,第一按键233即可从第二按键235脱出。上述第二按键235的设置可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以便于用户取下可穿戴设备10。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31于第三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二按键235即可,另一侧的第二按键235可以省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扣合件2333于第三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A2,第一卡扣A1凸设于第一限位槽A2的槽壁,第二按键235的端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B2,第二卡扣B1凸设于第二限位槽B2的槽壁。在第二位置时第二按键235的至少部分结构容置于第一限位槽A2,扣合件2333的至少部分结构容置于第二限位槽B2。进一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以第二位置为参考,第一卡扣A1凸设于第一限位槽A2的槽壁的朝向第二绑带220的一侧,第二卡扣B1凸设于第二限位槽B2的背离第二绑带220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卡扣A1与第二卡扣B1能够相扣合,以使第二绑带220固定于锁扣230。在第二按键235被按压时,第一限位槽A2能够为第二按键235的移动提供避让空间,以使第二卡扣B1能够在第一限位槽A2移动并与第一卡扣A1顺利脱离,第二限位槽B2则使得第一卡扣A1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
进一步,参阅图6,第一卡扣A1具有第一配合面A11,第一配合面A11为平面且与第一按键233在壳体231的移动方向(即Y轴方向)倾斜设置,在第一按键233被按压并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面A11能够抵压第二按键235以驱使第二按键235移动,以使第一卡扣A1与第二卡扣B1相扣合。换言之,第一配合面A11能够将第一按键233沿Y轴方向的运动转化为第二按键235沿Z轴方向的运动,以使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能够顺利扣合。具体地,第一配合面A11抵压第二卡扣B1时,第一卡扣A1对第二卡扣B1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位于沿Z轴方向的分力以及沿Y轴方向的分力,沿Z轴方向的分力即可驱使第二按键235在Y轴方向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卡扣A1能够进入第二限位槽B2,并使得第二卡扣B1能够进入第一限位槽A2,以实现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的相互扣合。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面A11垂直于YOZ平面(其中O为坐标系原点)且第一配合面A11与XOY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例如,第一配合面A11与XOY平面的夹角可以为45度,以使第一配合面A11具有较好的受力特性,避免扣合件2333与第二按键235产生自锁现象。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面A11可以与YOZ平面呈锐角。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面A11还可以为弧面,弧面结构的第一配合面A11同样能够抵压第二按键235以驱使第二按键235在Z轴方向移动。
继续参阅图6,第二卡扣B1具有用于与第一配合面A11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B11,第二配合面B11为平面且与第二按键235在壳体231的移动方向(即Z轴方向)倾斜设置,在第一按键233被按压并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扣合件2333能够抵压第二配合面B11以驱使第二按键235移动,以使第一卡扣A1与第二卡扣B1相扣合。进一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合面B11可以垂直于YOZ平面且第二配合面B11与XOY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例如,第二配合面B11与XOY平面的夹角可以为45度,以使第二配合面B11具有较好的受力特性,避免第二按键235与第一按键233产生自锁现象。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合面B11可以为弧面,在第一按键233被按压并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扣合件2333同样能够抵压第二配合面B11以驱使第二按键235移动,以使第一卡扣A1与第二卡扣B1相扣合。
参阅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按键235包括相对的第一端2351、第二端2353,以及连接于第一端2351和所述第二端2353之间的连接部2355,第一端2351容置于安装孔231a,第二卡扣B1位于第一端2351,第一端2351、连接部2355和第二端2353形成第二限位槽B2。壳体231开设有通孔231b,连接部2355穿设于通孔231b,第二端2353暴露于壳体231并用于按压。进一步,第一端2351、第二端2353的尺寸均大于通孔231b的尺寸,以使壳体231能够对第二按键235进行限位,防止第二按键235轻易脱出通孔231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2351和连接部2355一体成型,第二端2353可拆卸地连接于连接部2355,以使第二按键235与壳体231的组装较为便捷。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355可以采用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与第二端2353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端2351、连接部2355及第二端2353可以一体成型,通过设计底板2313和外框2311的配合结构,第二按键235同样能够便捷地组装于壳体231,且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按键235的加工成型较为简单。
进一步,参阅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按键235包括限位部2357,限位部2357凸设于第二端2353的朝向第一端2351的一侧并伸入安装孔231a内,且第一按键233在第一位置时,限位部2357能够限制第一按键233绕第二方向(Y轴方向)相对壳体231的转动范围。壳体231设有用于穿设限位部2357的限位孔231c,在第二按键235相对壳体231沿第三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限位部2357在限位孔231c内移动。限位部2357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按键233在第一位置相对壳体231转动角度过大,以致第一按键233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因第一卡扣A1和第二卡扣B1接触面积过小而出现扣合不稳定甚至不能扣合的情况。结合连接部2355的设置,限位部2357还能够使得第二按键235在壳体231的移动更加平稳。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连接部2355的两端均设有限位部2357,两个限位部2357之间的间隔即可限定第一按键233的转动范围。特别地,在第一方向上,当两个限位部2357之间的间隔与第一卡扣A1的宽度相当时,第一按键233在第一位置时可以视为不能相对壳体231转动,从而可以对第一按键233在第二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以使第一按键233能够在第二方向稳定移动。当然,限位部2357也能够限制第一按键233在第二位置时相对壳体231的转动。当然,限位部2357的数量可以设置1个。例如,限位部2357可以限制第一按键233绕第二方向的顺时针转动范围,第一按键233绕第二方向的逆时针转动可以用锁扣230的壳体231来限制。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部2357大致呈板状,且限位部2357的远离第二端2353的一端的尺寸大于限位孔231c的尺寸,限位孔231c的尺寸小于第二端2353的尺寸。这种结构可以限制限位部2357在限位孔231c的移动范围,避免限位部2357轻易脱出限位孔231c。当然,当第一端2351和第二端2353的结构能够限制第二按键235在壳体231的移动范围时,限位部2357可以不必设置成上述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槽A2的设置不是必须的。参考图11,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同样以第二位置为参考,两个第一卡扣A1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凸设于扣合件2333的两端。两个第二卡扣B1于X轴方向错位设置,且第二绑带220穿设于第二限位槽B2。图11示出了其中一个第二按键235的剖面示意图,另一个第二按键235具有与之具有类似的结构但两者在X轴方向错位布置。换言之,对于任一个第二按键235而言,该第二按键235的第二端2353位于第二绑带220的一侧,同一第二按键235的第一端2351位于第二绑带220的相对的另一侧。按压第二绑带220一侧的第二按键235时,第二绑带220的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卡扣B1与该侧的第一卡扣A1相脱离,从而使得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以使第二绑带220能够从锁扣230抽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槽B2的设置也不是必须的。
继续参阅图5和图6,锁扣230可以包括第二复位件239,第二复位件239连接于壳体231和第二按键235,在第一卡扣A1从第二卡扣B1脱出后,第二复位件239驱使第二按键235复位。示例性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为弹性件例如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弹性柱等,第二复位件239设置于第二端2353和壳体231之间。例如,在限位部2357设置为两个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可以设置于两个限位部2357之间,以限制第二复位件239的运动范围。在第二端2353被按压以使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内缩进的过程中,第二端2353压缩第二复位件239以使第二复位件239积蓄弹性势能,第一按键233可以从第二按键235脱出;用户释放第二按键235后,第二复位件239释放弹性势能,以使第二按键235沿Z轴方向向壳体231外侧移动复位。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第一端2351或连接部2355的朝向第二绑带220的一侧,第二端2353被按压时,第二按键235压缩第二复位件239以积蓄弹性势能,第一按键233可以从第二按键235脱出;当用户释放第二按键235后,第二复位件239释放弹性势能,以驱使第二按键235沿Z轴方向向壳体231外侧移动复位。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第一端2351或连接部2355的朝向第二端2353的一侧,第二端2353被按压时,第二复位件239拉伸第一端2351以积蓄弹性势能,第一按键233可以从第二按键235脱出;当用户释放第二按键235后,第二复位件239释放弹性势能,以驱使第二按键235沿Z轴方向向壳体231外侧移动复位。
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可以为磁性件,第二复位件239设置于第二端2353和壳体231之间,第二端2353被按压时,第二复位件239产生磁斥力。示例性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可以包括两个磁铁,其中一个磁铁设置于第二端2353,另一个磁铁设置于壳体231,两个磁铁的同名磁极相向设置。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扣合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可以较小甚至为零。当然,两个磁铁之间也可以产生适宜的磁斥力以使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的扣合状态较为可靠。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内移动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逐渐增大;当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且用户释放第二按键235后,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使得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外侧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第二按键235回位。
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第一端2351或连接部2355的朝向第二绑带220的一侧,第二端2353被按压时,第二复位件239产生磁斥力。示例性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可以包括两个磁铁,其中一个磁铁设置于第二端2353,另一个磁铁设置于壳体231,两个磁铁的同名磁极相向设置。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扣合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可以较小甚至为零。当然,两个磁铁之间也可以产生适宜的磁斥力以使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的扣合状态较为可靠。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内移动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逐渐增大;当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且用户释放第二按键235后,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斥力使得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外侧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第二按键235回位。
在第六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设置于安装孔231a内并连接于第一端2351或连接部2355的朝向第二端2353的一侧,第二端2353被按压时,第二复位件239产生磁吸力。示例性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件239可以包括两个磁铁,其中一个磁铁设置于第一端2351的朝向第二端2353的一侧,另一个磁铁设置于壳体231,两个磁铁的异名磁极相向设置。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扣合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吸力可以较小甚至为零。当然,两个磁铁之间也可以产生适宜的磁吸力以使第一按键233与第二按键235的扣合状态较为可靠。当用户按压第二按键235以使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内移动时,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吸力逐渐减小;当第一按键233从第二按键235脱出且用户释放第二按键235后,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二按键235向壳体231外侧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第二按键235回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5)

1.一种锁扣,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端;
第一按键,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按键能够在所述壳体处于第一位置,以将绑带沿第一方向穿入所述安装孔内;及
第二按键,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按键在被按压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在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与所述第二按键扣合,以使所述第一按键抵压所述绑带,且使所述绑带固定于所述锁扣;所述第二按键在被按压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沿第三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按键从所述第二按键脱出,且使所述绑带能够从所述锁扣抽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绑带能够沿所述绑带的长度方向穿入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绑带的厚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绑带的宽度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包括键帽和连接于所述键帽的扣合件,所述键帽暴露于所述壳体且能够被按压,至少部分所述扣合件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与所述第二按键相扣合,且所述扣合件能够抵压所述绑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按键和所述壳体,所述扣合件从所述第二按键脱出后,所述第一复位件驱使所述第一按键移动至第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键帽和所述壳体之间,在第二位置时所述键帽压缩所述第一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背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朝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拉伸所述扣合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键帽和所述壳体之间,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背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一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朝向所述键帽的一侧,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产生磁吸力。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件的端部凸设有第一卡扣,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按键与所述第一卡扣相扣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件的端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卡扣凸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壁,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按键的至少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为平面且与所述第一按键在所述壳体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面为弧面;在所述第一按键被按压并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能够抵压所述第二按键以驱使所述第二按键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按键相扣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键的端部凸设有第二卡扣,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相扣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键的端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卡扣凸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壁,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的至少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具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为平面且与所述第二按键在所述壳体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或者所述第二配合面为弧面;在所述第一按键被按压并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扣合件能够抵压所述第二配合面以驱使所述第二按键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相扣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键包括相对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端容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卡扣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壳体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二端暴露于所述壳体并用于按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的尺寸均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键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二端的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并伸入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一按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一按键绕第二方向相对所述壳体的转动范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包括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按键,在所述第一卡扣从所述第二卡扣脱出后,所述第二复位件驱使所述第二按键复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端压缩所述第二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绑带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按键压缩所述第二复位件;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拉伸所述第一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位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绑带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产生磁斥力;或者,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或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所述第二端被按压时,所述第二复位件产生磁吸力。
20.根据权利要求4-13任一项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包括连接于所述扣合件的缓冲件,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扣合件通过所述缓冲件抵压所述绑带,所述缓冲件为硅胶垫或橡胶垫。
21.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于第三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二按键。
22.一种绑带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绑带和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锁扣,所述绑带包括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所述第一绑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锁扣,所述第二绑带能够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并固定于所述锁扣。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绑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组件包括卡针,所述卡针沿所述第一绑带的宽度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绑带和所述锁扣,以使所述第一绑带能够相对所述锁扣转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绑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带设有带箍,所述带箍套设于所述第一绑带并能够沿所述第一绑带移动,穿过所述锁扣的第二绑带的自由端能够收纳于所述带箍。
25.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设备和权利要求22-24任一项所述的绑带组件,所述第一绑带的远离所述锁扣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一端,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相对的另一端。
CN202010736570.2A 2020-07-28 2020-07-28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139952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6570.2A CN113995209B (zh) 2020-07-28 2020-07-28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6570.2A CN113995209B (zh) 2020-07-28 2020-07-28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5209A CN113995209A (zh) 2022-02-01
CN113995209B true CN113995209B (zh) 2023-12-05

Family

ID=79920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6570.2A Active CN113995209B (zh) 2020-07-28 2020-07-28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9520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13690A (ja) * 2011-06-30 2013-01-24 Birumateru Kk ロック機構付きバックル
CN103932460A (zh) * 2014-03-26 2014-07-23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锁扣结构及使用其的手表
CN103948217A (zh) * 2014-03-13 2014-07-30 裘里斯杨 一种自动扣
CN205285270U (zh) * 2015-12-16 2016-06-08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扣及具有该带扣结构的连接带
CN207506047U (zh) * 2017-10-19 2018-06-1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腕带长度调节机构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0642835U (zh) * 2019-11-15 2020-06-0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吸扣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13690A (ja) * 2011-06-30 2013-01-24 Birumateru Kk ロック機構付きバックル
CN103948217A (zh) * 2014-03-13 2014-07-30 裘里斯杨 一种自动扣
CN103932460A (zh) * 2014-03-26 2014-07-23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锁扣结构及使用其的手表
CN205285270U (zh) * 2015-12-16 2016-06-08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扣及具有该带扣结构的连接带
CN207506047U (zh) * 2017-10-19 2018-06-1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腕带长度调节机构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0642835U (zh) * 2019-11-15 2020-06-0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吸扣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5209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72315U (zh) 可穿戴设备
JP3204167U (ja) 電子装置の取り付けシステム
CN211608393U (zh) 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绑带
US20060085952A1 (en) Holder
CN113907496B (zh) 可穿戴设备
WO2018053743A1 (zh) 表带连接件、表带及手表
CN211833162U (zh) 腕戴设备
WO2020259158A1 (zh) 可穿戴设备及表壳组合件
KR20170111474A (ko) 스마트 워치
CN215603606U (zh) 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CN214047813U (zh) 快拆结构和腕戴设备
CN113995209B (zh)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3154452U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绑带和锁扣组件
CN112273807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0471217U (zh) 腕戴设备
CN217846906U (zh) 腕戴式电子设备和可穿戴设备
CN111387652A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111053335A (zh) 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以及腕戴设备
CN214151402U (zh)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114081252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1459081U (zh) 快拆模组、表带及腕戴设备
CN113876088A (zh)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4052352A (zh)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09788698U (zh) 一种卡合机构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1067205A (zh) 表带组件和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