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4556B -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4556B
CN113994556B CN202080044211.9A CN202080044211A CN113994556B CN 113994556 B CN113994556 B CN 113994556B CN 202080044211 A CN202080044211 A CN 202080044211A CN 113994556 B CN113994556 B CN 1139945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active ingredient
discharge
case
meta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42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4556A (zh
Inventor
川崎基资
平井康一
伊东幹夫
裏谷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94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4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4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4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5/00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Spray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harging the spray electrically; Apparatus for spra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other electric means
    • B05B5/025Discharge apparatus, e.g. electrostatic spray guns
    • B05B5/03Discharge apparatus, e.g. electrostatic spray gu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gas, e.g. electrostatically assisted pneumatic spray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5/00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Spray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harging the spray electrically; Apparatus for spra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other electric means
    • B05B5/025Discharge apparatus, e.g. electrostatic spray guns
    • B05B5/053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power, e.g. charging power
    • B05B5/0533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5/00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Spray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harging the spray electrically; Apparatus for spra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other electric means
    • B05B5/025Discharge apparatus, e.g. electrostatic spray guns
    • B05B5/053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power, e.g. charging power
    • B05B5/0533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 B05B5/0535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t least two electrodes having different potentials being held on the discharge apparatus, one of them being a charging electrode of the corona type located in the spray or close to it, and another being of the non-corona type located outside of the path for th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5/00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Spray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harging the spray electrically; Apparatus for spra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other electric means
    • B05B5/1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4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spark gaps or other discharge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内部零部件(2)和壳体(3)。内部零部件(2)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21)。壳体(3)以具有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31)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2)。壳体(3)具有金属体(30),该金属体(30)包围内部零部件(2)中的至少放电部(21),且包括底板和周壁(36)。金属体(30)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301)。由此,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向壳体(3)外放射的电磁噪声而降低电磁噪声向外部的影响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

Description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备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有在壳体内收容有包括电路基板在内的内部零部件的结构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静电雾化装置)。电路基板保持包括放电部(放电电极)在内的静电雾化产生部、驱动电路(高电压施加部)以及送风部等。这些内部零部件作为一个单元收容于壳体内。
壳体构成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轮廓。电路基板支承于已设置到壳体内的支承部,由固着器具固定。壳体由金属这样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将电路基板固定于壳体的固着器具兼用作接地。由此,减少了在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放电时产生的电磁噪声。而且,在壳体配设有供空气流入的供气口(孔)和由于静电雾化而产生的带电微粒子水的排放口。
然而,以往,上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壳体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以箱状形成,以便能够收容内部零部件。利用弯曲加工形成的壳体在弯曲后的金属板的接缝等产生间隙。因此,电磁噪声从间隙泄漏,无法充分地降低电磁噪声向壳体外的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35453A1号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电磁噪声向壳体外的影响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具备内部零部件和壳体。内部零部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壳体形成为具有用于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壳体具有金属体,该金属体包围内部零部件中的至少放电部,包括底板和周壁。金属体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
另外,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壳体形成步骤和收容步骤。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具备内部零部件和壳体。内部零部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壳体形成为具有用于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壳体形成步骤是对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壳体的步骤。收容步骤是将内部零部件收容于壳体内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电磁噪声向壳体外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1B是从别的方向观察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盖体、风路构件以及缓冲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放大了图4的区域Z1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8A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图8B是表示图8A的区域Z2中的支承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C是表示图8A的区域Z3中的限制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将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局部剖切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俯视图。
图11A是实施方式2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壳体侧的立体图。
图11B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盖体侧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且局部剖切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2B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且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分项说明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
(1)概要
首先,参照图1A~图3而对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21(参照图2)。在实施方式1中,放电部21具有放电电极211(参照图5)和相对电极212(参照图5)等。并且,通过对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施加电压,在放电部21的电极之间产生放电。
此外,本公开的“有效成分”是由于放电部21处的放电而生成的成分。作为一个例子,有效成分意味着含有OH自由基的带电微粒子液、OH自由基、O2自由基、负离子、正离子、臭氧、或硝酸根离子等。这些有效成分不限于除菌、脱臭、保湿、保鲜、或病毒的灭活,成为在各种场面中起到有用的效果的基。
另外,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除了具备包括放电部21在内的内部零部件2(参照图2),还具备壳体3。壳体3构成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轮廓。壳体3用于在内部收容内部零部件2。由此,构成单元化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壳体3具有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31和向壳体3内引进空气的供气口32。
内部零部件2还包括送风部22。送风部22产生从壳体3的供气口32朝向排放口31流动的气流(风)。由此,从供气口32引进到壳体3内的空气从排放口31向壳体3外排放。其结果,在放电部21处所产生的有效成分乘着由送风部22产生的气流而从排放口31向壳体3的外部排放。
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包括放电部21在内的内部零部件2和壳体3。放电部21产生有效成分。壳体3以具有供气口32和排放口31的箱状形成。排放口31是用于排放有效成分的口(开口)。壳体3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2。壳体3具有至少包括底板35和周壁36的金属体30。金属体30包围内部零部件2中的至少放电部21。也就是说,以后,以金属体和壳体是相同的要素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金属体是包围放电部的结构即可,因此,也可以是将金属体设置于壳体的一部分的结构。金属体30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301。
此外,本公开的“无缝部”意味着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处使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无缝连结的部位。
也就是说,无缝部301在周壁36的角部处填埋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使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连续地无缝连接。
此外,无缝部301是以填埋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缩小间隙的结构即可。因此,作为无缝部301,包括完全填满间隙的结构和仅填埋间隙的一部分的结构这两者。也就是说,无缝部301是在金属体30的角部处以缩小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封堵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即可。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中,虽然具有无缝部301,但也可以是在金属体30的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微小的间隙或孔的结构。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至少放电部21由金属体30包围。因此,金属体30针对在放电部21处的放电时产生的电磁噪声作为屏蔽件发挥功能。而且,金属体30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301。可利用无缝部301减少从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的间隙漏出的电磁噪声。也就是说,根据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有如下优点: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电磁噪声向壳体3外的影响。
(2)详细情况
接着,参照图1A~图10而对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如图中所示,设定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这三个轴。具体而言,将沿着壳体3的长度方向的轴设为“X轴”,将沿着壳体3与盖体4组合的方向的轴设为“Z轴”。另外,“Y轴”是与这些X轴和Z轴的中任一者都正交且沿着壳体3的宽度方向的轴。而且,将从壳体3的排放口31排放有效成分的朝向规定为X轴的正向,将从盖体4观察的壳体3侧规定为Z轴的正向。另外,存在将从Z轴的正向观察的状态以下表述为“俯视”的情况。X轴、Y轴、以及Z轴均是假想的轴,附图中的表示“X”、“Y”、“Z”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注的,实质上均不存在。另外,这些方向并不旨在限定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使用时的方向。
以下,作为一个例子,设想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是车载用的情况而进行说明。也就是说,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例如配置于仪表板等的内侧。由此,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以向车载用的空调设备的管道排放有效成分并利用空调设备的吹出口向车内排放有效成分等的形态使用。
(2.1)整体结构
接着,参照图1A~图3而对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有包括放电部21在内的内部零部件2和壳体3。放电部21利用放电产生有效成分。壳体3以具有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31的箱状形成。而且,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除了具备内部零部件2和壳体3之外,还具备盖体4、缓冲体41(参照图2)以及风路构件5等。
盖体4与壳体3接合。壳体3具有与排放口31不同的在周壁36形成的开口部33。盖体4以在其与壳体3之间收容有内部零部件2的状态以封堵开口部33的方式与壳体3接合。也就是说,壳体3以一面(与Z轴正交的一面)开口为开口部33的箱状形成。盖体4与壳体3接合而封堵开口部33。由此,盖体4与壳体3一起构成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轮廓。并且,内部零部件2收容于由壳体3和盖体4围成的壳体3的内部空间。由此,内部零部件2在从开口部33组装到壳体3内的状态下由盖体4覆盖,以便不从开口部33暴露。
此外,将在“(2.5)壳体和盖体的接合构造”这栏中详细地说明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接合构造。
实施方式1的壳体3由例如SECD等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因此,壳体3的整体成为金属制的金属体30。另外,盖体4也与壳体3同样地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因此,盖体4的整体也是金属制的。由此,内部零部件2收容于由金属制的构件(壳体3和盖体4)围成的空间。
此外,内部零部件2在壳体3内固定于壳体3而收容,关于这一点,将在“(2.6)内部零部件的固定构造”这栏中详细地说明。另外,将在“(2.4)壳体的详细结构”这栏中详细地说明壳体3。
盖体4以在俯视时将X轴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宽度方向的长方形形状形成。另外,盖体4具有封堵壳体3的排放口31的一部分的第1封闭片42和封堵壳体3的连接器口34的一部分的第2封闭片43。第1封闭片42和第2封闭片43分别由构成盖体4的金属板的切起(日文:切り起こし)部(切弯部)形成。而且,盖体4具有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肋44。肋44加强针对盖体4的弯曲等的强度。
盖体4以长度方向的尺寸比壳体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的尺寸形成。因此,在将盖体4与壳体3接合起来的状态下,在俯视时,至少盖体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从壳体3向外侧突出。也就是说,盖体4具有在俯视时从壳体3的X轴方向的外周缘伸出到外侧的伸出部45。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盖体4的伸出部45例如螺钉固定于安装对象物(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为车辆)。由此,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安装于车辆等安装对象物。
缓冲体41配置于盖体4与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之间,由盖体4与内部零部件2夹持。即,缓冲体41与内部零部件2一起收容于由壳体3和盖体4围成的壳体3的内部空间。在实施方式1中,缓冲体41以粘贴于盖体4的与壳体3相对的相对面的方式设置。
具体而言,缓冲体41以夹在作为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的送风部22与盖体4之间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内部零部件2包括产生用于将有效成分从排放口31向壳体3的外部输出的气流的送风部22。并且,缓冲体41以至少与送风部22接触的方式配设。
因此,送风部22未直接接触盖体4,缓冲体41介于送风部22与盖体4之间。缓冲体41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作为一个例子,缓冲体41由三元乙丙橡胶(EPDM)泡沫等缓冲材料等形成。因此,在盖体4与壳体3接合起来的状态下,缓冲体41被压缩在盖体4与送风部22之间。由此,内部零部件2由于缓冲体41的弹性力而被向壳体3的底板35的底面310(参照图4)侧按压。其结果,内部零部件2的向远离壳体3的底面310的朝向产生的移动和内部零部件2的振动等被缓冲体41吸收,并被抑制。在实施方式1中,尤其是,使由于具有可动部而易于产生机械振动的送风部22与缓冲体41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送风部22处产生的机械振动。
风路构件5收容于壳体3内。也就是说,风路构件5与内部零部件2和缓冲体41一起收容于由壳体3和盖体4围成的壳体3的内部空间。在实施方式1中,风路构件5以固定到盖体4的状态配置于内部零部件2与盖体4之间。风路构件5在壳体3的供气口32与排放口31之间形成用于供气流(风)通过的风路。并且,风路构件5将壳体3的内部空间划分成用于供气流通过的空间和除此之外的空间。由此,风路构件5在壳体3内形成风路。
并且,在由风路构件5形成的风路的中途配置有内部零部件2的送风部22和放电部21。送风部22产生经由风路内而从供气口32朝向排放口31流动的气流(风)。在实施方式1中,放电部21配置于风路中的送风部22的下游侧即送风部22与排放口31之间。
因此,从供气口32引进到壳体3内的空气经由风路构件5的风路而在壳体3内移动到排放口31,从排放口31向壳体3外排放。此时,在放电部21处产生的有效成分乘着送风部22所产生的气流而从排放口31向壳体3的外部排放。也就是说,在风路的位于供气口32与放电部21之间的部分配置有送风部22。由此,在放电部21处产生的有效成分被送风部22向排放口31推出,并向壳体3的外部排放。
另外,风路构件5所形成的风路包括处于送风部22的上游侧的供气风路和处于送风部22的下游侧的排气风路。供气风路使送风部22与供气口32之间相连。排气风路使送风部22与排放口31之间相连。由此,风路构件5控制空气(含有有效成分)的流动,以便向壳体3的外部效率比较良好地排放有效成分。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风路构件5由例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合成树脂形成。并且,由树脂成形品构成的风路构件5固定于由金属板构成的盖体4。如图3所示,风路构件5例如利用热铆接等方法固定于盖体4。
而且,风路构件5一体地形成有排放含有有效成分的空气的喷嘴51。即,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与风路构件5一体形成的喷嘴51。喷嘴51配置于壳体3的排放口31。由此,从排放口31向壳体3的外部排放的空气经由喷嘴51向壳体3外排放。
(2.2)内部零部件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图4以及图5而对内部零部件2的结构进行说明。
内部零部件2除了包括放电部21和送风部22之外,还包括驱动电路23和液体供给部24(参照图5)。
如图5所示,放电部21具有放电电极211和相对电极212等。放电部21还具有保持块213,该保持块213例如由SPS(间规聚苯乙烯)等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上所述,放电部21通过向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放电。
放电电极211是沿着X轴延伸的柱状的电极。放电电极211是至少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顶端部211a形成为顶端变细形状的针电极。其中,“顶端变细形状”并不限于顶端尖锐地变细的形状,也包括顶端带有圆度的形状。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放电电极211的顶端部211a是球状,具体而言,顶端部211a中的靠放电电极211侧的那半部分(X轴的正侧的半球部分)是带有圆度的顶端变细形状。放电电极211由例如钛合金(Ti合金)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相对电极212以与放电电极211的顶端部211a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实施方式1中,相对电极212由金属板形成,配置于向X轴的正向与放电电极211的顶端部211a分开的位置。相对电极212具有贯通孔212a,该贯通孔212a形成于相对电极212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X轴方向)上贯通金属板。而且,相对电极212包括从贯通孔212a的周缘朝向贯通孔212a的中心突出地形成的多个(例如四个)突出电极部212b。相对电极212例如由钛合金(Ti合金)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保持块213用于保持放电电极211和相对电极212。保持块213例如利用热铆接等与相对电极212结合。由此,相对电极212保持于保持块213。在放电电极211和相对电极212保持到保持块213的状态下,从放电电极211的中心轴线的一方看来,贯通孔212a的中心位于放电电极211的中心轴线上。
作为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的送风部22例如由风扇马达构成。也就是说,送风部22具有风扇和与风扇机械连接的马达。对于送风部22,通过向马达供电,马达旋转,使风扇旋转。由此,送风部22产生沿着风扇的旋转轴流动的气流。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1中,以风扇的旋转轴与X轴平行的方式配置送风部22。因此,送风部22沿着X轴产生从壳体3的供气口32朝向排放口31向X轴的正向流动的气流(风)。
作为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的驱动电路23包括电路基板230和变压器25等各种安装零部件。变压器25等安装零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230。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不仅是构成驱动电路23的安装零部件(变压器25等),放电部21、送风部22、液体供给部24以及连接器27等也安装于电路基板230。连接器27将驱动电路23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其中,安装是指相对于电路基板230的机械连接且电连接。也就是说,安装零部件(变压器25等)、放电部21、送风部22、液体供给部24以及连接器27例如利用软钎焊、或连接器连接等方法与电路基板230机械连接(接合)且电连接。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送风部22相对于电路基板230的机械连接例如通过使设置到送风部22的爪(钩)钩挂于电路基板230的卡扣来实现。
驱动电路23是驱动放电部21的电路。也就是说,驱动电路23将施加电压施加于构成放电部21的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由此,驱动电路23使放电部21的电极之间产生放电。此外,本公开的“施加电压”是指,为了在放电部21处产生放电,驱动电路23施加于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的电压。
也就是说,驱动电路23例如从外部的电源接受供电而生成施加于放电部21的电压(施加电压)。其中,“电源”是向驱动电路23等供给动作用的电力的电源。具体而言,电源例如产生几V~十几V程度的直流电压,并向驱动电路23输入所产生的电压。驱动电路23利用变压器25使来自电源的输入电压升压,将升压后的电压作为施加电压向放电部21输出。也就是说,驱动电路23在变压器25的二次侧生成用于使放电部21产生放电的高电压(施加电压)。
其中,驱动电路23包括与金属体30电连接的基准电位点。在实施方式1中,基准电位点相当于驱动电路23中的地线。也就是说,壳体3的金属体30与作为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的地线电连接。由此,可实现驱动电路23的机壳地。
驱动电路23与放电部21(放电电极211和相对电极212)电连接。具体而言,驱动电路23中的作为变压器25的二次侧端子的连接端子252(参照图10)借助线束26与放电部21电连接。在实施方式1的驱动电路23中,将放电电极211设为负极(地线),将相对电极212设为正极而对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施加高电压。
也就是说,在放电部21中的相对电极212连接有变压器25的连接端子252,在放电电极211连接有地线作为设定到电路基板230的基准电位点。由此,驱动电路23对放电部21施加将放电电极211作为低电位侧、将相对电极212作为高电位侧的高电压。其中,“高电压”是以在放电部21处产生后述的完全击穿放电或局部击穿放电的方式设定的电压即可。高电压例如是峰值为6.0kV左右的电压。
此外,将在“(2.3)动作”这栏中详细地说明完全击穿放电和局部击穿放电。
作为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的液体供给部24向放电部21的放电电极211供给液体。并且,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利用在放电部21处产生的放电使从液体供给部24供给来的液体静电雾化。
具体而言,从液体供给部24供给的液体附着于放电电极211的表面。并且,在液体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状态下,从驱动电路23向放电部21施加施加电压。由此,在放电部21处产生放电。在该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放电部21处产生的放电的能量,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利用放电被静电雾化。此外,在本公开中,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即成为静电雾化的对象的液体也简称为“液体”。
液体供给部24向放电电极211供给静电雾化用的液体。液体供给部24包括例如帕尔贴元件等。帕尔贴元件冷却放电电极211而在放电电极211产生冷凝水,向放电电极211供给液体(冷凝水)。也就是说,液体供给部24由于从驱动电路23向帕尔贴元件的通电而冷却与帕尔贴元件热结合的放电电极211。由于冷却,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作为冷凝水附着于放电电极211的表面。也就是说,液体供给部24冷却放电电极211而在放电电极211的表面生成作为液体的冷凝水。根据该结构,液体供给部24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而向放电电极211供给液体(冷凝水)。因此,无需追加向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供给液体和补给液体等的构成要素。
(2.3)动作
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利用以下所示的驱动电路23的动作使放电部21(放电电极211和相对电极212)产生放电。
其中,驱动电路23包括第1模式和第2模式这两个模式作为动作模式。第1模式是如下模式:随着时间经过使施加电压上升,从电晕放电进展而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介质击穿而成的放电路径,从而产生放电电流。第2模式是将放电部21设为过电流状态而用于阻断放电电流的模式。此外,本公开的“放电电流”是指经由放电路径流动的比较大的电流。因此,放电电流不包括在形成放电路径之前的电晕放电中产生的几μA左右的微小电流。另外,本公开的“过电流状态”是指由于放电而设想值以上的电流向放电部21流动的状态。
并且,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以驱动电路23在驱动期间内交替地反复上述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方式动作。也就是说,驱动电路23以使施加于放电部21的施加电压的大小周期性地变动的驱动频率进行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切换。此外,本公开的“驱动期间”是使放电部21产生放电的驱动电路23动作的期间。
具体而言,驱动电路23不是使施加于包括放电电极211在内的放电部21的电压的大小保持在恒定值,而是以预定范围内的驱动频率使电压周期性地变动。由此,驱动电路23使放电部21间歇地产生放电。也就是说,与施加电压的变动周期相应地周期性地形成放电路径,周期性地产生放电。此外,以下,存在将产生放电(完全击穿放电或局部击穿放电)的周期表述为“放电周期”的情况。
由于上述的驱动电路23的动作,作用于被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的电能的大小根据驱动频率周期性地变动。其结果,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根据驱动频率的变动而机械振动。
也就是说,驱动电路23对包括放电电极211在内的放电部21施加电压。由此,由电场形成的力作用于被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而液体变形。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放电部21中,向相对的相对电极212与放电电极211之间施加电压。因此,利用电场对液体作用向相对电极212侧拉拽的朝向的力。其结果,保持于放电部21的放电电极211的液体沿着放电电极211的中心轴线(沿着X轴)向相对电极212侧伸长,形成被称为泰勒锥(Taylorcone)的圆锥状的形状。并且,若对放电部21施加的电压变小,则因电场的影响而作用于液体的力也变小,因此,液体自泰勒锥的状态变形。其结果,保持于放电部21的放电电极211的液体收缩。
也就是说,若施加于放电部21的电压的大小根据驱动频率周期性地变动,则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沿着放电电极211的中心轴线(沿着X轴)伸缩。并且,若在泰勒锥的状态下电场集中于顶端部(顶点部),则产生放电。因此,在泰勒锥的顶端部尖细的状态下,产生空气的介质击穿。由此,与驱动频率相应地间歇地产生放电(完全击穿放电或局部击穿放电)。
即,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受到由电场形成的力而形成泰勒锥。因此,电场易于集中于例如泰勒锥的顶端部(顶点部)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由此,在液体与相对电极212之间产生能量比较高的放电。并且,使在保持到放电电极211的液体产生的电晕放电进一步进展到高能量的放电。其结果,可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断续地形成介质击穿而成的放电路径。
并且,保持于放电电极211的液体由于高能量的放电而静电雾化。其结果,在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中,可生成含有OH自由基的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子液。也就是说,在放电部21处产生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子液。所生成的带电微粒子液经由壳体3的金属体30的排放口31向壳体3外排放。
如以上这样,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动作而将生成的带电微粒子液向外部排放。
接着,对作为上述放电形态的完全击穿放电和局部击穿放电进行说明。
完全击穿放电是从电晕放电进展而一对电极(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达到完全击穿的放电形态。也就是说,在完全击穿放电中,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产生整体地介质击穿而成的放电路径。
此外,本公开的“介质击穿”是指,将导体之间隔离的绝缘体(包括空气等气体在内)的电绝缘性被破坏,不能保持绝缘状态的状态。具体而言,对于气体的介质击穿,例如,离子化的分子被电场加速而与其他气体分子碰撞,使其他气体分子离子化。由此,离子浓度激增而引起气体放电,因此,产生介质击穿。
另一方面,局部击穿放电是从电晕放电进展而一对电极(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被局部地介质击穿而形成放电路径的放电形态。也就是说,在局部击穿放电中,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产生局部地介质击穿而成的放电路径。即,局部击穿放电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形成不是整体介质击穿而是部分地(局部地)介质击穿而成的放电路径。因此,对于局部击穿放电,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形成的放电路径由未达到完全击穿,而由局部地介质击穿而成的路径形成。
不过,在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中,在完全击穿放电和局部击穿放电中的任一放电形态的情况下,一对电极(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的介质击穿都不是持续地产生,而是间歇地产生。因此,在一对电极(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产生的放电电流也间歇地产生。
此时,在电源(驱动电路23)不具有维持放电路径所需要的电流容量的情况下,刚一从电晕放电进展到介质击穿的时候,施加于一对电极之间的电压就降低。因此,放电路径中断而放电停止。此外,“电流容量”是电源可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电流的容量。
并且,由于反复上述放电的产生和停止,放电电流间歇地流动。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放电形态反复放电能量较高的状态和放电能量较低的状态。在这点,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放电形态与介质击穿持续地产生的(放电电流持续地产生的)辉光放电和电弧放电不同。
由此,与电晕放电相比较,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在完全击穿放电或局部击穿放电中以较大的放电能量生成自由基等有效成分。具体而言,与电晕放电相比较,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生成2倍~10倍程度的大量的有效成分。并且,所生成的有效成分不限于除菌、脱臭、保湿、保鲜、病毒的灭活,成为在各种场面中起到有用的效果的基。
另外,在局部击穿放电中,与完全击穿放电相比较,能够抑制因过大的放电能量导致的有效成分的消失。因此,局部击穿放电与完全击穿放电相比较,能够谋求提高有效成分的生成效率。也就是说,完全击穿放电的与放电有关的放电能量过高,因此,所生成的有效成分的一部分消失。因此,在完全击穿放电中,存在有效成分的生成效率的降低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局部击穿放电中,与完全击穿放电相比较,与放电有关的放电能量被抑制得较小。因此,在局部击穿放电中,能够减少因暴露于过大的放电能量导致的有效成分消失的消失量,能够谋求提高有效成分的生成效率。
而且,在局部击穿放电中,与完全击穿放电相比较,电场的集中被缓和。也就是说,在完全击穿放电中,较大的放电电流经由已完全击穿而成的放电路径瞬间地向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流动。因此,完全击穿放电之际的电阻变得非常小。
即,在局部击穿放电中,在形成局部地介质击穿而成的放电路径时,与完全击穿放电相比,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瞬间地流动的电流的最大值被抑制得较小。由此,局部击穿放电与完全击穿放电相比较,可抑制氮氧化物(NOx)的产生。而且,在局部击穿放电中,也可抑制电磁噪声的产生。
(2.4)壳体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1A、图1B以及图4而对壳体3的更详细的结构成进行说明。
壳体3以Y轴方向的尺寸比X轴方向的尺寸小、Z轴方向的尺寸比Y轴方向的尺寸小的箱状的长方体形状形成。因此,壳体3在俯视时(从Z轴的正向看来)成为将X轴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宽度方向的长方形形状。
壳体3具有在朝向Z轴的负向的面(周壁36)开口的开口部33。另外,壳体3具有在朝向X轴的正向的面(周壁36)形成的排放口31。
而且,壳体3具有在朝向Y轴的正向的面(周壁36)形成的供气口32和连接器口34。连接器口34构成使安装到电路基板230的连接器27向壳体3外暴露的开口。在从连接器口34暴露的连接器27电连接有例如外部电路等。由此,驱动电路23借助连接器27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3具有底板35、周壁36以及凸缘部37等。周壁36以从底板35的外周缘朝向Z轴的负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且,底板35中的朝向Z轴的正向的面即由周壁36的顶端(底板35侧)包围的面成为壳体3的底面310(参照图4)。凸缘部37以从周壁36的顶端(开口部33侧)向外侧(X轴方向和Y轴方向)伸出的方式设置。并且,壳体3借助凸缘部37与盖体4接合。
此外,将在“(2.5)壳体和盖体的接合构造”这栏中详细地说明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接合构造。
另外,实施方式1的壳体3具有金属体30。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壳体3由金属板形成,因此,壳体3整体成为金属体30。并且,金属体30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301。无缝部301在角部处填埋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相当于壳体3的金属体30由无缝的构造构成。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包括放电部21和驱动电路23在内的内部零部件2由壳体3的金属体30包围。因此,金属体30针对在放电部21和驱动电路23等处产生的电磁噪声作为屏蔽件发挥功能。
若金属体30是无缝的构造,则易于抑制电磁噪声向壳体3的外部泄漏。由此,例如,当在放电部21处产生放电时,能够降低因电磁噪声向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周边设备泄漏造成的影响。
另外,若金属体30是无缝的构造,则也易于抑制电的噪声向壳体3的内部进入。由此,内部零部件2不易受到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周边所产生的电磁噪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利用壳体3的金属体30实现EMI(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和EMS(电磁抗扰: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这两者的对策。也就是说,能够利用金属体30实现EMC(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对策。
而且,若金属体30是无缝的构造,则能够减少50kHz以上且200kHz以下的频带范围的电磁噪声。更详细而言,本公开者等确认了尤其是能够减少100kHz以上且160kHz以下的频带范围的电磁噪声。
相当于上述壳体3的金属体30具体而言利用金属板的拉深加工(方筒拉深加工)形成为箱状。因此,所形成的壳体3在底板35与周壁36之间的角部当然没有产生接缝,对于周壁36中的在俯视时位于四角的四个角部,也没有产生接缝。换言之,在实施方式1中,至少周壁36中的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两面之间的角部的间隙由无缝部301完全填埋。例如,周壁36中的朝向X轴的正向的面与朝向Y轴的正向的面之间的角部的间隙由无缝部301填满。也就是说,包围壳体3的底面310的周壁36由在底面310的周向上无缝地连续的一张金属板构成。
一般而言,在利用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形成为箱状的壳体的情况下,在弯曲后的金属板的接缝等必然产生间隙。另一方面,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壳体3利用金属板的拉深加工而形成。因此,间隙被无缝部301填埋。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壳体3与利用金属板的弯曲加工形成的箱状的壳体相比较,可消除或者缩小在金属体30的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产生的间隙。
另外,实施方式1的壳体3的金属体30还具有固定部61。固定部61是将内部零部件2固定于壳体3的底板35的底面310的部位。固定部61与金属体30一体地形成,因此,与金属体30无缝地且连续地设置。具体而言,内部零部件2利用螺钉71和螺母72使电路基板230固定于固定部61。由此,内部零部件2固定于壳体3的底面310。也就是说,壳体3具有将电路基板230固定于壳体3的底面310的固定部61。
此外,将在“(2.6)内部零部件的固定构造”这栏中说明详情。
固定部61由从壳体3的金属体30的底板35的底面310朝向盖体4侧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位构成。固定部61配设于壳体3的底面310的中央部。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对壳体3的底板35实施拉深加工(圆筒拉深加工),与金属体30的底板35一体地形成圆筒状的固定部61。因此,在所形成的固定部61与底板35之间未产生接缝。也就是说,在固定部61与底板35之间在固定部61的整周上未产生间隙。由此,作为金属体30的一部分的底板35和固定部61由无缝地连续的一张金属板构成。
另外,壳体3还具有支承部62。支承部62具有支承驱动电路23所包含的电路基板230的功能。支承部62与壳体3中的周壁36一体地形成。在实施方式1中,在周壁36的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内侧面设置有一对支承部62。一对支承部62以从一对内侧面中的彼此相对的部位向相互靠近的朝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另外,壳体3还具有限制部63。限制部63配设于壳体3的金属体30的底板35的底面310与电路基板230之间的位置。限制部63具有限制电路基板230向靠近底面310的朝向移动的功能。限制部63与壳体3中的周壁36一体地形成。在实施方式1中,在周壁36的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内侧面设置有一对限制部63。一对限制部63以从一对内侧面中的彼此相对的部位向相互靠近的朝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1中,支承部62和限制部63分别由构成壳体3的金属体30的金属板的切弯部形成。具体而言,首先,在周壁36的一部分形成与X轴平行的两条狭缝(切缝)。然后,两条狭缝之间的部位以向壳体3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起。由此,形成支承部62或限制部63。
此外,将在“(2.6)内部零部件的固定构造”这栏中详细地说明固定部61、支承部62以及限制部63。
(2.5)壳体和盖体的接合构造
接着,参照图6和图7而对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接合构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盖体4以在其与壳体3之间收容有内部零部件2的状态以封堵开口部33的方式与壳体3接合。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3和盖体4借助壳体3中的从周壁36的顶端伸出到外侧的凸缘部37接合。也就是说,在俯视时,在位于开口部33的周围的凸缘部37的多个接合部处,壳体3与盖体4接合。在实施方式1中,在Z轴方向上叠置起来的两张金属板(壳体3的凸缘部37和盖体4)在密合起来的状态下借助多个接合部例如利用销钉铆接等铆接接合。也就是说,多个接合部分别构成铆接接合部。由此,能够缩小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间隙。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减少从间隙漏出的电磁噪声。
具体而言,多个接合部以在俯视时沿着底板35的外周缘在周向上排列成一列的方式配置于壳体3的凸缘部37。多个接合部以从四方包围壳体3的底板35的方式分散配置于凸缘部37的四边。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一个例子,设置有包括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3接合部83以及第4接合部84在内的十个接合部80~89。此外,除了单独说明多个接合部以外,简述为“接合部”。
如图7所示,第1接合部81和第2接合部82在俯视时分别位于金属体30的开口部33的角部、且配置于凸缘部37的开口部33的对角线上的位置。第3接合部83和第4接合部84相对于金属体30的开口部33位于Y轴方向的两侧、且配置于凸缘部37的在X轴方向上不相对的位置。
另外,第5接合部85和第6接合部86在俯视时配置于凸缘部37的相对于喷嘴51而言的Y轴方向的两侧。第7接合部87和第8接合部88在俯视时分别位于金属体30的开口部33的角部,且配置于凸缘部37的开口部33的对角线上的位置。此外,第7接合部87与第1接合部81、第8接合部88与第2接合部82在Y轴方向上相对配置。第9接合部89和第10接合部80以相对的方式相对于金属体30的开口部33配置于Y轴方向的两侧。
实施方式1的多个接合部80~89包括位于开口部33的角部且配置到凸缘部37的角接合部。即,上述十个接合部80~89中的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7接合部87以及第8接合部88这四个接合部构成角接合部。也就是说,四个角接合部(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7接合部87以及第8接合部88)配置于凸缘部37的四角的位置。由此,在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制造步骤或组装步骤等中,例如,即使是在凸缘部37的四角钩挂的情况下,由于角接合部,也不易产生凸缘部37的翘起。其结果,能够防止因翘起导致的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间隙的扩大。
其中,如图7所示,设想连结第1接合部81和第2接合部82的第1直线L1以及连结第3接合部83和第4接合部84的第2直线L2。此外,第1直线L1和第2直线L2均是假想线,实质上并不存在。第1直线L1和第2直线L2在俯视时在壳体3的开口部33内相互交叉。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3和盖体4借助形成于开口部33的周围的凸缘部37的位置的包括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3接合部83以及第4接合部84在内的多个接合部80~89接合。并且,连结第1接合部81和第2接合部82的第1直线L1以及连结第3接合部83和第4接合部84的第2直线L2在开口部33内相互交叉。
而且,第1直线L1和第2直线L2在俯视时在缓冲体41上通过。更详细而言,第1直线L1与第2直线L2之间的交点在俯视时从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接合方向的一方(Z轴的正向)看来位于缓冲体41上。即,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方式设定缓冲体41与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3接合部83以及第4接合部84之间的位置关系。
因此,缓冲体41在盖体4与壳体3接合了的状态下被夹在盖体4与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送风部22)之间,从而被压缩。并且,由于缓冲体41的弹性力,将内部零部件2向壳体3的底面310侧按压。由此,在壳体3与盖体4之间接合时,盖体4从缓冲体41受到反作用力。
此时,想到如下情况:由于来自缓冲体41的反作用力,在壳体3中的开口部33的周缘(凸缘部37)与盖体4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如上述那样确定缓冲体41与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3接合部83以及第4接合部84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可靠地压紧盖体4中的与缓冲体41接触的部位。
也就是说,在盖体4中,两个张力作用于缓冲体41。一个张力是由于盖体4借助第1接合部81和第2接合部82与壳体3接合而产生的张力。另一个张力是由于盖体4借助第3接合部83和第4接合部84与壳体3接合而产生的张力。由此,可在盖体4处压制从缓冲体41受到的反作用力而抑制因反作用力导致的盖体4的浮起、或者因反作用力导致的盖体4的变形。其结果,不易在壳体3的开口部33的周缘(凸缘部37)与盖体4之间产生间隙。
(2.6)内部零部件的固定构造
接着,参照图8A~图10而对内部零部件2相对于壳体3的固定构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在壳体3形成有固定部61、支承部62以及限制部63。
如图8A所示,内部零部件2利用螺钉71和螺母72使电路基板230固定于固定部61。由此,电路基板230固定于壳体3的金属体30的底板35的底面310。
此外,固定部61以从壳体3的底面310朝向盖体4侧(Z轴的负向)突出的方式利用拉深加工(圆筒拉深加工)与壳体3的底板35一体地形成。并且,内部零部件2的电路基板230的中央部固定于固定部61。由此,电路基板230固定于壳体3。
如图8B所示,支承部62从电路基板23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Z轴的正向)与电路基板230接触。由此,支承部62支承电路基板230。支承部62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壳体3的底面310与电路基板230之间的位置。也就是说,支承部62通过与电路基板230的靠壳体3的底面310侧的相对面接触,支承电路基板230。
支承部62包括连接部621,与金属体30一体地形成。连接部621通过与电路基板230接触,与基准电位点(地线)电连接。具体而言,电路基板230在与壳体3的底面310相对的相对面的一部分具有成为基准电位点的导电焊盘231(参照图9)。导电焊盘231例如由焊锡等形成。支承部62的连接部621与电路基板230的导电焊盘231接触。由此,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与连接部621电连接。而且,实施方式1的导电焊盘231也兼用作电路基板230中的与支承部62接触的接触部位的保护和加强。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固定部61也与支承部62同样地与金属体30一体地形成。固定部61也通过与电路基板230接触来与基准电位点(地线)电连接。即,电路基板230利用螺钉71和螺母72固定于固定部61,因此,不仅与支承部62和连接部621接触,也与固定部61接触。因此,成为基准电位点的导电焊盘231在电路基板230的与壳体3的底面310相对的相对面中不仅形成于与支承部62和连接部621接触的部位,也形成于与固定部61接触的部位。也就是说,固定部61通过与导电焊盘231接触来与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电连接。而且,导电焊盘231也兼用作电路基板230中的与固定部61接触的接触部位的保护和加强。
一对支承部62设置于壳体3的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周壁36。因此,如图9所示,电路基板230以一个固定部61和一对支承部62这三个点支承于壳体3的底板35的底面310。并且,壳体3所包含的金属体30以一个固定部61和一对支承部62这三个点与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地线)电连接。尤其是,在实施方式1中,至少一个支承部62所接触的导电焊盘231配置于电路基板230的电源部(连接器27)的附近。因此,金属体30的电位易于稳定。由此,易于抑制产生因电位的变动而易于产生的电磁噪声。
另外,如图8A所示,固定部61形成于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Z轴的负方向)比连接部621的形成位置低的位置。也就是说,固定部61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H1(参照图8A)设定得比连接部621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H2(参照图8B)稍低(H1<H2)。根据上述尺寸关系,在电路基板230固定到固定部61的状态下,电路基板230易于以适度的接触压与连接部621接触。
另外,如图8C所示,限制部63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壳体3的底面310与电路基板230之间的位置。不过,限制部63与支承部62不同,其以与电路基板230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设。因此,限制部63基本上不与电路基板230接触。然而,在例如电路基板230产生了翘曲等的情况下,限制部63从电路基板23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Z轴的正向)与电路基板230接触。由此,限制电路基板230向靠近金属体30的底面310的朝向进一步移动(翘曲)。也就是说,在电路基板230产生了翘曲等的情况下,限制部63与电路基板230的同壳体3的底面310相对的相对面接触而限制电路基板230的移动。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限制部63也与支承部62同样地与构成壳体3的金属体30一体地形成。
其中,限制部63形成于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Z轴的负方向)比固定部61的形成位置低的位置。也就是说,限制部63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H3(参照图8C)设定得比固定部61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H1(参照图8A)稍低(H3<H1)。根据上述尺寸关系,在电路基板230未产生翘曲等的稳定时,可在限制部63与电路基板230之间确保间隙。
另外,如图10所示,驱动电路23所包含的变压器25具有绕组部251和与放电部21连接的连接端子252。放电部21和连接端子252在X轴方向上从绕组部251看来分别配设于相反侧的位置。
变压器25具有由绕中心轴线Ax1卷绕的导线构成的绕组部251和作为二次侧端子的连接端子252。绕组部251的中心轴线Ax1沿着X轴。
变压器25使来自电源的输入电压在绕组部251处升压。然后,变压器25将升压后的电压作为施加电压从作为二次侧端子的连接端子252向放电部21输出。也就是说,连接端子252借助线束26与放电部21电连接。
而且,变压器25以从绕组部251看来放电部21和连接端子252位于相反侧的朝向安装于电路基板230。具体而言,从绕组部251看来,放电部21位于X轴的正向,连接端子252位于X轴的负向。换言之,在沿着X轴(绕组部251的中心轴线Ax1)的正方向上,连接端子252、绕组部251以及放电部21配置为按照连接端子252、绕组部251以及放电部21的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在沿着X轴(绕组部251的中心轴线Ax1)的正方向上,在连接端子252与放电部21之间配置有绕组部251。线束26经由变压器25与金属体30的周壁36之间引绕,将连接端子252和放电部21连接起来。
由此,能够将变压器25的绕组部251配置于电路基板230的中央部附近。其结果,变压器25的绕组部251以与壳体3的周壁36分开一定距离以上的方式配置。其中,绕组部251在驱动电路23处的升压时有可能成为电磁噪声的产生源。然而,通过将绕组部251与壳体3的周壁36分开地配置,易于抑制电磁噪声向壳体3(金属体30)的外部泄漏。尤其是,在绕组部251的中心轴线Ax1上,连接端子252介于绕组部251与壳体3的周壁36之间。由此,能够增大绕组部251与壳体3的周壁36之间的间隔。其结果,易于进一步抑制电磁噪声向壳体3(金属体30)的外部泄漏。
此外,并不限于变压器25的绕组部251,优选的是,能成为电磁噪声的主要产生源的例如电感器等零部件也配置于电路基板230的中央部附近的结构。也就是说,优选将成为电磁噪声的产生源的零部件配置于壳体3内的与壳体3的周壁36分开一定距离以上的位置。
(2.7)制造方法
以下,对上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制造方法基本上包括分别制作内部零部件2、壳体3以及盖体4的步骤和装配它们的步骤。
在制作内部零部件2的步骤中,首先,制作电路基板230等。然后,执行将构成驱动电路23的安装零部件(变压器25等)、放电部21、送风部22、液体供给部24以及连接器27等向电路基板230安装的步骤。
另外,在制作盖体4的步骤中,首先,制作盖体4。然后,执行将缓冲体41和风路构件5向盖体4固定的步骤。
而且,对于制作壳体3的壳体制作步骤,执行对金属板实施拉深加工(方筒拉深加工)而制作箱状的壳体3的步骤。在该壳体制作步骤中,可制作如下无缝的构造的壳体3:底板35与周壁36之间的角部当然没有产生接缝的无缝的构造,对于在俯视时周壁36的位于四角的四个角部,也没有产生接缝。
并且,在装配内部零部件2、壳体3以及盖体4的步骤中,首先,执行将内部零部件2向壳体3内收容并且接合壳体3和盖体4的步骤。
另外,在将内部零部件2收容于壳体3内的收容步骤中,首先,将通过放电部21和送风部22等向电路基板230的安装而构成的内部零部件2收容于壳体3内。接着,执行利用螺钉71和螺母72将电路基板230固定于固定部61的步骤。由此,内部零部件2固定于壳体3的底板35的底面310。
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制造方法具有壳体制作步骤和收容步骤。
如上所述,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内部零部件2和壳体3。内部零部件2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21。壳体3以具有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31的箱状形成,收容内部零部件2。壳体制作步骤是利用金属板的拉深加工形成壳体3的步骤。收容步骤是将内部零部件2收容于壳体3内的步骤。
(3)变形例
实施方式1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之一。对于实施方式1,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就可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另外,本公开中所参照的附图均是示意性的图。因此,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和厚度各自的比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比。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可适当组合使用。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用途,以车载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也可以用于例如住宅或办公室等所使用的冰箱、洗衣机、干燥机、空调、电扇、空气净化器、加湿器或美容仪等用途。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利用拉深加工形成壳体3来实现金属体30的无缝的构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即,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也可以是在金属体30的角部处以缩小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利用无缝部301堵塞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金属体30的角部,利用焊接、或金属片、金属带、金属板或者金属糊剂等填埋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间隙而实现无缝部301。在该情况下,即使是在利用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以箱状形成的壳体3的情况下,通过以上述方法填埋在弯曲后的金属板的接缝等产生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从而也可以实现无缝部301。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壳体3整体由金属体30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壳体3整体是金属体30的结构并不是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仅壳体3的一部分由金属制的金属体30构成。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利用例如嵌入成形等并通过金属体与树脂成形品之间的一体化以包括金属体和树脂成形品的形态构成壳体3。或者,也可以是,以对树脂成形品进行金属镀敷的施工、或粘贴金属片等方法在树脂成形品的表面形成金属体而构成壳体3。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缓冲体41由三元乙丙橡胶(EPDM)泡沫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也可以由例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构成缓冲体41。而且,缓冲体41除了缓冲材料以外也可以由例如橡胶构件、聚氨酯构件、海绵、或者弹簧构件(包括板簧在内的)等具有弹性的构件实现。即使是在这些情况下,缓冲体41也由于缓冲体41的弹性而被向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例如送风部22)按压。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缓冲体41与内部零部件2中的送风部22接触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缓冲体41夹在盖体4与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之间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是缓冲体41夹在作为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的变压器25与盖体4之间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缓冲体41的弹性力,变压器25被向壳体3的底板35的底面310侧按压。由此,获得保持的稳定性等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放电电极211和相对电极212由钛合金(Ti合金)形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由铜钨合金(Cu-W合金)等铜合金形成。由此,可获得低成本化等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放电电极211的顶端是顶端变细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是顶端鼓出的形状。由此,可获得增加冷凝水保持量等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从驱动电路23对放电部21施加的高电压是6.0kV左右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优选的是,电压根据例如放电电极211和相对电极212的形状、或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的距离等适当设定。
另外,内部零部件2的固定构造并不限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的构造。在实施方式1中,以使用螺钉71和螺母72等紧固器具而实现例如电路基板230相对于固定部61的固定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铆接接合、粘接或卡扣等实现。此外,粘接包括使用了粘接剂或粘合带等的接合。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利用铆接接合来接合壳体3和盖体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焊接、使用了紧固器具的接合、或粘接等。此外,在使用了紧固器具的接合的情况下,包括使用了螺钉或铆钉等的接合。而且,即使是在除了铆接接合以外的焊接的情况下,也优选的是,如实施方式1这样焊接位于开口部33的周围的多个接合部80~89的部位而接合壳体3和盖体4。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利用支承部62(连接部621)以及固定部61与驱动电路23的导电焊盘231之间的接触来实现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与金属体30之间的电连接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引线、线束、或者螺钉等构件连接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和金属体30而实现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与金属体30之间的电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更牢固的连接。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具有液体供给部24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液体供给部24不是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必须的结构,因此,也可以适当省略。在该情况下,放电部21成为利用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产生的放电(完全击穿放电或局部击穿放电)而生成负离子等有效成分的结构。由此,可获得低成本化等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冷却放电电极211而产生冷凝水的结构的液体供给部24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液体供给部24例如也可以设为使用毛细管现象、或泵等供给机构而从罐向放电电极211供给液体的结构。由此,可获得低成本化等效果。而且,液体并不限于水(包括冷凝水在内),也可以是除了水以外的具有例如杀菌作用的功能性液体等。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如下结构为例而进行了说明:驱动电路23将放电电极211作为负极(地线),将相对电极212作为正极,对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施加高电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将放电电极211作为正极,将相对电极212作为负极(地线),对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而且,只要是在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产生电位差(电压)的结构,就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因此,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驱动电路23将高电位侧的电极(正极)作为地线,将低电位侧的电极(负极)作为负电位,对放电部21施加负的电压。由此,能够降低因接触高电位侧的电极带来的触电的风险。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两值间的比较中,“以上”包括两值相等的情况和两值中的一者超过另一者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不过,并不限于此,“以上”也可以与仅包括两值中的一者超过另一者的情况的“大于”同义。也就是说,是否包括两值相等的情况能够根据阈值等的设定而任意地变更。因此,“以上”还是“大于”没有技术上的差异。同样地,“小于”也可以与“以下”同义。
(实施方式2)
以下,一边参照图11A~图12B一边对实施方式2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A进行说明。
如图11A~图12B所示,实施方式2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A在具备屏蔽壁46这点与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不同。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通用的附图标记而适当省略说明。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A的屏蔽壁46设置于盖体4,在壳体3内,从排放口31看来配置于与放电部21重叠的位置。换言之,屏蔽壁46在俯视时配设于放电部21与排放口31之间的位置。
如图11B~图12B所示,设置到盖体4侧的屏蔽壁46在盖体4与壳体3的组合时被插入于放电部21与排放口31之间的空间。
壳体3具有为了向壳体3外排放在放电部21处产生的有效成分而形成的排放口31。屏蔽壁46在壳体3内配置于与排放口31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屏蔽壁46屏蔽在放电部21等处产生的电磁噪声。其结果,屏蔽壁46减少电磁噪声经由排放口31向壳体3外的放射。
屏蔽壁46例如由SECC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
如图12B所示,屏蔽壁46以大致L字状(包括L字状在内)形成,其一边(短边)与盖体4接合。因此,屏蔽壁46的另一边(长边)成为与盖体4大致垂直(包括垂直在内)地延伸的形状。并且,屏蔽壁46通过与盖体4之间的接合而与盖体4和壳体3(金属体30)电连接。此时,金属体30与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地线)电连接。因此,屏蔽壁46借助盖体4和金属体30与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另外,屏蔽壁46例如由PBT等电绝缘性的保护构件52覆盖。在实施方式2中,俯视时的屏蔽壁46的整周(包括顶点部在内)由上述保护构件52覆盖。由此,即使是于在放电部21处产生的有效成分带电的情况下,带电的有效成分也难以吸附于屏蔽壁46。因此,如图12A所示,在放电部21处产生的有效成分乘着绕过屏蔽壁46和保护构件52的气流F1而被运送,不会吸附于屏蔽壁46地从配置于壳体3的排放口31的喷嘴51向壳体3外顺利地排放。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12B所示,保护构件52与风路构件5一体地形成。也就是说,风路构件5与喷嘴51和保护构件52一体成形。因此,即使设置保护构件52,也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的增加。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以利用盖体4与屏蔽壁46之间的接合实现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与屏蔽壁46之间的电连接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引线、线束、或者螺钉等构件连接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和屏蔽壁46而实现驱动电路23的基准电位点与屏蔽壁46之间的电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以保护构件52与风路构件5一体地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保护构件52例如也可以由覆盖屏蔽壁46的电绝缘性的带(绝缘带)、或电绝缘性的涂装膜实现。另外,也可以是,将屏蔽壁46设为嵌入件,通过对风路构件5进行嵌入成形,一体地形成屏蔽壁46和风路构件5。由此,可获得提高装配性等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结构也可以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结构适当组合而构成有效成分产生装置。
(总结)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这样,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具备内部零部件(2)和壳体(3)。内部零部件(2)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21)。壳体(3)以具有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31)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2)。壳体(3)具有金属体(30),该金属体(30)包围内部零部件(2)中的至少放电部(21),包括底板(35)和周壁(36)。金属体(30)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301)。
根据该结构,至少放电部(21)由壳体(3)的金属体(30)包围。因此,金属体(30)针对在放电时产生的放电部(21)的电磁噪声作为屏蔽件发挥功能。而且,金属体(30)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301)。因此,能够利用无缝部(301)减少从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漏出的电磁噪声。由此,能够抑制电磁噪声向壳体(3)外的放射而进一步降低电磁噪声对配设于外部的电气设备等的影响。
另外,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还具备盖体(4)。盖体(4)与壳体(3)接合。壳体(3)具有设置于与排放口(3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开口部(33)。盖体(4)以在盖体(4)与壳体(3)之间收容有内部零部件(2)的状态以封堵开口部(33)的方式与壳体(3)接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内部零部件(2)经由开口部(33)收容于壳体(3)内。而且,盖体(4)封堵开口部(33)。由此,可减少从开口部(33)泄漏的电磁噪声。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壳体(3)和盖体(4)由多个接合部接合。多个接合部配置于开口部(33)的周围的位置,至少包括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3接合部(83)以及第4接合部(84)。第1接合部(81)、第2接合部(82)、第3接合部(83)以及第4接合部(84)以连结第1接合部(81)和第2接合部(82)的第1直线(L1)与连结第3接合部(83)和第4接合部(84)的第2直线(L2)在开口部(33)内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接合壳体(3)和盖体(4)的多个接合部以包围开口部(33)的方式配置于开口部(33)的周围的整周上。由此,不易在壳体(3)与盖体(4)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可减少从间隙泄漏的电磁噪声。
另外,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还具备缓冲体(41)。缓冲体(41)夹在盖体(4)与内部零部件(2)的一部分之间。第1直线(L1)与第2直线(L2)之间的交点从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接合方向的一方看来位于缓冲体(41)上。
根据该结构,盖体(4)能够容易地抑制从缓冲体(41)受到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够抑制因缓冲体(41)的反作用力导致的盖体(4)的浮起、或者因反作用力导致的盖体(4)的变形。其结果,不易在壳体(3)的开口部(33)的周缘(凸缘部(37))与盖体(4)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可减少从间隙泄漏的电磁噪声。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内部零部件(2)还包括送风部(22)。送风部(22)产生用于从排放口(31)向壳体(3)的外部输出有效成分的气流。缓冲体(41)以至少与送风部(22)接触的方式配设。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缓冲体(41)吸收在送风部(22)处产生并向壳体(3)或盖体(4)传递的振动而降低该振动。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多个接合部包括配置于开口部(33)的角部的角接合部(81、82、87、88)。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的制造步骤或组装步骤等中抑制壳体(3)的开口部(33)的角部附近因钩挂导致的翘起的产生。也就是说,在各步骤中,例如,即使是在开口部(33)的角部钩挂了的情况下,也由于角接合部而不易产生壳体(3)的翘起。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壳体(3)与盖体(4)之间的间隙的扩大。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内部零部件(2)还包括驱动电路(23)。驱动电路(23)驱动放电部(21)。
根据该结构,可利用壳体3的金属体30抑制在驱动电路(23)处产生的电磁噪声向外部的放射。由此,能够降低电磁噪声对壳体(3)外的电气设备等的影响。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驱动电路(23)包括变压器(25)。变压器(25)具有绕组部(251)和与放电部(21)连接的连接端子(252)。放电部(21)和连接端子(252)从绕组部(251)看来配置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绕组部(251)配设于与壳体(3)分开的位置。由此,易于抑制电磁噪声向壳体(3)外的泄漏。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驱动电路(23)包括基准电位点。基准电位点与金属体(30)电连接。
根据该结构,金属体(30)的电位成为基准电位点。由此,金属体(30)的电位稳定。其结果,能够抑制因电位的变动导致的电磁噪声的产生而提高屏蔽效果。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壳体(3)具有支承部(62)。支承部(62)支承驱动电路(23)所包含的电路基板(230)。支承部(62)与金属体(30)一体地形成。支承部(62)还包括连接部(621)。连接部(621)通过与电路基板(230)接触而与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根据该结构,电路基板(230)借助支承部(62)的支承兼用作金属体(30)与基准电位点之间的电连接。由此,能够简化金属体(30)与基准电位点之间的电连接结构。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壳体(3)具有固定部(61)。固定部(61)将电路基板(230)固定于壳体(3)的底面(310)。固定部(61)与金属体(30)一体地形成。固定部(61)通过与电路基板(230)接触而与基准电位点电连接。固定部(61)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比连接部(621)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低。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固定部(61)和连接部(621)与电路基板(230)可靠地接触。由此,能够利用固定部(61)和连接部(621)这两者将金属体(30)和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壳体(3)具有限制部(63)。限制部(63)设置于壳体(3)的底面(310)与电路基板(230)之间的位置。限制部(63)限制电路基板(230)向靠近底面(310)的朝向移动。限制部(63)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比固定部(61)的距壳体(3)的底面(310)的高度低。
根据该结构,在限制部(63)与电路基板(230)之间基本上设置有间隙。因此,能够抑制产生因限制部(63)与电路基板(230)接触导致的电路基板(230)的翘曲等。
另外,在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中,壳体(3)具有固定部(61)。固定部(61)将内部零部件(2)固定于壳体(3)的底面(310)。固定部(61)与金属体(30)一体地形成。固定部(61)与金属体(30)无缝地且连续地设置。
根据该结构,在固定部(61)与金属体(30)之间未形成间隙。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减少电磁噪声从间隙的漏出。
另外,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还具备屏蔽壁(46)。屏蔽壁(46)在壳体(3)内配置于从排放口(31)看来与放电部(21)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可利用屏蔽壁(46)减少从排放口(31)泄漏的电磁噪声。
另外,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的制造方法具有壳体(3)形成步骤和收容步骤。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具备内部零部件(2)和壳体(3)。内部零部件(2)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21)。壳体(3)以具有用于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31)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2)。壳体形成步骤是利用金属板的拉深加工形成壳体(3)的步骤。收容步骤是将内部零部件(2)收容于壳体(3)内的步骤。
根据该结构,至少放电部(21)由壳体(3)包围,该壳体(3)由金属板构成。因此,壳体(3)针对在放电时产生的放电部(21)的电磁噪声作为屏蔽件发挥功能。而且,壳体(3)是利用金属板的拉深加工形成的。因此,在金属体(30)中,能够缩小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产生的间隙。由此,能够减少从相邻的周壁(36)的两面之间的角部的间隙漏出的电磁噪声。也就是说,能够抑制电磁噪声向壳体(3)外的放射而降低电磁噪声对外部的电气设备等的影响。
此外,对于本公开的上述结构,不是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必须的结构,可适当省略。由此,能够根据用途等提供恰当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1A)。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能够适用于期望抑制电磁噪声的放射的冰箱、洗衣机、干燥机、空调、电扇、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美容仪以及汽车等多样的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1A、有效成分产生装置;2、内部零部件;3、壳体;4、盖体;5、风路构件;21、放电部;22、送风部;23、驱动电路;24、液体供给部;25、变压器;26、线束;27、连接器;30、金属体;31、排放口;32、供气口;33、开口部;34、连接器口;35、底板;36、周壁;37、凸缘部;41、缓冲体;42、第1封闭片;43、第2封闭片;44、肋;45、伸出部;46、屏蔽壁;51、喷嘴;52、保护构件;61、固定部;62、支承部;63、限制部;71、螺钉;72、螺母;80、第10接合部;81、第1接合部(角接合部);82、第2接合部(角接合部);83、第3接合部;84、第4接合部;85、第5接合部;86、第6接合部;87、第7接合部(角接合部);88、第8接合部(角接合部);89、第9接合部;211、放电电极;211a、顶端部;212、相对电极;212a、贯通孔;212b、突出电极部;213、保持块;230、电路基板;231、导电焊盘;251、绕组部;252、连接端子;301、无缝部;310、底面;621、连接部;L1、第1直线;L2、第2直线。

Claims (30)

1.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具备:
内部零部件,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以及
壳体,其以具有排放所述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内部零部件,
所述壳体具有金属体,该金属体包围所述内部零部件中的至少所述放电部,且包括底板和周壁,
所述金属体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所述周壁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与所述壳体接合的盖体,
所述壳体具有设置于与所述排放口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开口部,
所述盖体以在其与所述壳体之间收容有所述内部零部件的状态以封堵所述开口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接合,
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由多个接合部接合,该多个接合部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位置,至少包括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第3接合部以及第4接合部,所述第1接合部、所述第2接合部、所述第3接合部以及所述第4接合部以连结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的第1直线与连结所述第3接合部和所述第4接合部的第2直线在所述开口部内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夹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部零部件的一部分之间的缓冲体,
所述第1直线与所述第2直线之间的交点从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的接合方向的一方看来位于所述缓冲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内部零部件还包括产生从所述排放口向所述壳体的外部输出所述有效成分的气流的送风部,
所述缓冲体以至少与所述送风部接触的方式配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接合部包括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角部的角接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内部零部件还包括驱动所述放电部的驱动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
所述变压器具有绕组部和与所述放电部连接的连接端子,
所述放电部和所述连接端子从所述绕组部看来配置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基准电位点,
所述基准电位点与所述金属体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支承所述驱动电路所包含的电路基板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且还包括通过与所述电路基板接触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的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电路基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底面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通过与所述电路基板接触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所述固定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比所述连接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所述底面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位置,限制所述电路基板向靠近所述底面的朝向移动,
所述限制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比所述固定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低。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内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底面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与所述金属体无缝地且连续地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屏蔽壁,该屏蔽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从所述排放口看来与所述放电部重叠的位置。
12.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具备:
内部零部件,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以及
壳体,其以具有排放所述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内部零部件,其中,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
利用金属板的拉深加工形成所述壳体的壳体形成步骤;以及
将所述内部零部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收容步骤,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与所述壳体接合的盖体,
所述壳体具有设置于与所述排放口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开口部,
所述盖体以在其与所述壳体之间收容有所述内部零部件的状态以封堵所述开口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接合,
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由多个接合部接合,该多个接合部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位置,至少包括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第3接合部以及第4接合部,所述第1接合部、所述第2接合部、所述第3接合部以及所述第4接合部以连结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的第1直线与连结所述第3接合部和所述第4接合部的第2直线在所述开口部内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夹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部零部件的一部分之间的缓冲体,
所述第1直线与所述第2直线之间的交点从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的接合方向的一方看来位于所述缓冲体上。
13.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具备:
内部零部件,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以及
壳体,其以具有排放所述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内部零部件,
所述壳体具有金属体,该金属体包围所述内部零部件中的至少所述放电部,且包括底板和周壁,
所述金属体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所述周壁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
所述内部零部件还包括驱动所述放电部的驱动电路,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
所述变压器具有绕组部和与所述放电部连接的连接端子,
所述放电部和所述连接端子从所述绕组部看来配置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基准电位点,
所述基准电位点与所述金属体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支承所述驱动电路所包含的电路基板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且还包括通过与所述电路基板接触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的连接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电路基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底面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通过与所述电路基板接触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所述固定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比所述连接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低。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所述底面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位置,限制所述电路基板向靠近所述底面的朝向移动,
所述限制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比所述固定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低。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内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底面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与所述金属体无缝地且连续地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屏蔽壁,该屏蔽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从所述排放口看来与所述放电部重叠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屏蔽壁,该屏蔽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从所述排放口看来与所述放电部重叠的位置。
21.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具备:
内部零部件,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以及
壳体,其以具有排放所述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内部零部件,
所述壳体具有金属体,该金属体包围所述内部零部件中的至少所述放电部,且包括底板和周壁,
所述金属体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所述周壁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
所述内部零部件还包括驱动所述放电部的驱动电路,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基准电位点,
所述基准电位点与所述金属体电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支承所述驱动电路所包含的电路基板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且还包括通过与所述电路基板接触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的连接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电路基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底面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通过与所述电路基板接触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所述固定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比所述连接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低。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所述底面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的位置,限制所述电路基板向靠近所述底面的朝向移动,
所述限制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比所述固定部的距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高度低。
25.根据权利要求21~2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内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底面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与所述金属体无缝地且连续地构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1~2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屏蔽壁,该屏蔽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从所述排放口看来与所述放电部重叠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屏蔽壁,该屏蔽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从所述排放口看来与所述放电部重叠的位置。
28.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具备:
内部零部件,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以及
壳体,其以具有排放所述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内部零部件,
所述壳体具有金属体,该金属体包围所述内部零部件中的至少所述放电部,且包括底板和周壁,
所述金属体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所述周壁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内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底面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金属体一体地形成,与所述金属体无缝地且连续地构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屏蔽壁,该屏蔽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从所述排放口看来与所述放电部重叠的位置。
30.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具备:
内部零部件,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以及
壳体,其以具有排放所述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内部零部件,
所述壳体具有金属体,该金属体包围所述内部零部件中的至少所述放电部,且包括底板和周壁,
所述金属体在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所述周壁的两面之间的角部具有无缝部,
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屏蔽壁,该屏蔽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从所述排放口看来与所述放电部重叠的位置。
CN202080044211.9A 2019-06-26 2020-06-18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39945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9110A JP7213467B2 (ja) 2019-06-26 2019-06-26 有効成分発生装置
JP2019-119110 2019-06-26
PCT/JP2020/023998 WO2020262196A1 (ja) 2019-06-26 2020-06-18 有効成分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4556A CN113994556A (zh) 2022-01-28
CN113994556B true CN113994556B (zh) 2022-10-25

Family

ID=74060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4211.9A Active CN113994556B (zh) 2019-06-26 2020-06-18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55317A1 (zh)
EP (1) EP3993188A4 (zh)
JP (1) JP7213467B2 (zh)
KR (1) KR20220025809A (zh)
CN (1) CN113994556B (zh)
WO (1) WO2020262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93755S (zh) * 2020-12-01 2021-08-30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2635A (en) * 1981-04-17 1982-10-23 Hitachi Ltd Magnetron
WO2013035453A1 (ja) * 2011-09-05 2013-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CN103181042A (zh) * 2010-11-01 2013-06-2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
CN108454534A (zh) * 2017-02-17 2018-08-28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用电气仪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6315Y2 (zh) * 1986-10-13 1993-12-03
JP2009231472A (ja) 2008-03-21 2009-10-0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子機器
JP4728416B2 (ja) 2009-06-09 2011-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2011067771A (ja) * 2009-09-25 2011-04-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放電装置
JP5992715B2 (ja) * 2012-04-05 2016-09-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2635A (en) * 1981-04-17 1982-10-23 Hitachi Ltd Magnetron
CN103181042A (zh) * 2010-11-01 2013-06-2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
WO2013035453A1 (ja) * 2011-09-05 2013-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CN108454534A (zh) * 2017-02-17 2018-08-28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用电气仪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4556A (zh) 2022-01-28
TW202103544A (zh) 2021-01-16
JP7213467B2 (ja) 2023-01-27
EP3993188A1 (en) 2022-05-04
EP3993188A4 (en) 2022-08-17
WO2020262196A1 (ja) 2020-12-30
KR20220025809A (ko) 2022-03-03
JP2021005503A (ja) 2021-01-14
US20220355317A1 (en) 2022-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8074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これの製造方法
JP5041495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5992715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US11400465B2 (en) Electrode device,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electrostatic atomization system
CN113994556B (zh)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4173935B (zh) 有效成分产生装置
JP7241316B2 (ja) 有効成分発生装置
TWI838546B (zh) 有效成分產生裝置
JP2011067771A (ja) 放電装置
EP3185376B1 (en) Discharge unit
JP6899542B2 (ja) 放電装置
JP7249564B2 (ja) 放電装置
JP7108942B2 (ja) 放電装置
JP7339035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EP3185375A1 (en) Discharge unit
CN114825052A (zh) 放电装置以及头发护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