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86031A -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86031A
CN113986031A CN202010732730.6A CN202010732730A CN113986031A CN 113986031 A CN113986031 A CN 113986031A CN 202010732730 A CN202010732730 A CN 202010732730A CN 113986031 A CN113986031 A CN 113986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lexible
flexible touch
substrate
noise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327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涌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73273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31A/zh
Priority to KR1020210058515A priority patent/KR102533452B1/ko
Priority to JP2021088578A priority patent/JP7157209B2/ja
Publication of CN113986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81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81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 H05K9/009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comprising electro-conductive fibres, e.g. metal fibres, carbon fibres, metallised textile fibres, electro-conductive mesh, woven, non-woven mat, fleece, cross-link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提供了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可挠式触控感应器具有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周围的走线区,且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包括基板、触控感应层以及噪声屏蔽层。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触控感应层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噪声屏蔽层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噪声屏蔽层包括基质以及分布于基质中的多个金属纳米线。噪声屏蔽层可避免可挠性显示面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的噪声干扰,从而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

Description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噪声屏蔽层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以及整合有上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数字影音播放器等携带式电子产品广泛地使用触控面板做为用户与电子装置之间的讯息沟通管道。以触控原理来区分,触控面板主要可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及电容式触控面板两种类型。一般而言,电阻式触控面板是由两组透明导电薄膜叠合而成,透过按压使得两组透明导电薄膜相互导通,并经由测量其电压变化以进一步推算出按压的位置;而电容式触控面板则是利用透明电极与使用者之间的静电结合所产生的电容变化来推算出按压的位置。随着面板产业的发展,触控面板逐渐由电容式触控面板取代电阻式触控面板。
随着人们对触控面板的需求逐渐提升,业者亦开始积极研发与使用可挠式触控面板,其可具有一定的可挠曲性,并可基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原理实现其触控定位。一般而言,可挠式触控面板的可挠曲性常需透过其中各层材料的选择、各层厚度的设置以及各层间距离的配置等来实现。然而,当调整上述特性及参数时,常影响可挠式触控面板的性能表现。因此,如何使得可挠式触控面板在具有良好的可挠曲性的前提下维持或提升其性能及可靠度,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具有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周围的走线区,且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包括基板、触控感应层以及噪声屏蔽层。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触控感应层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噪声屏蔽层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噪声屏蔽层包括基质以及分布于基质中的多个金属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噪声屏蔽层的厚度介于30nm至50n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板的厚度介于5μm至30μ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层包括导电电极层以及走线。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可视区,且为单层电极结构。走线对应设置于走线区,并电性连接导电电极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层包括第一导电电极层、第二导电电极层以及绝缘层。第一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可视区。第二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可视区,并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绝缘层设置于第一导电电极层与第二导电电极层之间。第一导电电极层、第二导电电极层及绝缘层是设置于基板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层还包括走线,对应设置于走线区,并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电极层及第二导电电极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层包括第一导电电极层以及第二导电电极层。第一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可视区,并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二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可视区,并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且设置于基板与噪声屏蔽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感应层还包括第一走线以及第二走线。第一走线对应设置于走线区,并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电极层。第二走线对应设置于走线区,并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以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电极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传感器还包括载板,其中噪声屏蔽层是形成于载板的表面,且载板或噪声屏蔽层是透过粘胶层来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载板及噪声屏蔽层的叠层总厚度介于5μm至10μ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传感器还包括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层及噪声屏蔽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传感器还包括导电线圈,对应设置于走线区,且设置于噪声屏蔽层的表面,以直接接触噪声屏蔽层,并电性连接软性电路板。
本发明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包括可挠性显示面板以及上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可挠式触控传感器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还包括盖板,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上,其中盖板的厚度介于50μm至125μ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还包括偏光层,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之间,或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与盖板之间。
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可挠式触控传感器设计有噪声屏蔽层,并且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整合有上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使得噪声屏蔽层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由于噪声屏蔽层包括基质及分布于基质中的金属纳米线,因此可进行弯折且不会因多次弯折而影响导电特性,从而维持良好的噪声屏蔽效果,以避免可挠性显示面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的噪声干扰,并提升可挠式触控传感器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此外,透过噪声屏蔽层的设置,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中各层别的厚度得以减小,从而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的可挠曲性及轻薄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内容的各方面,可由以下的详细描述,并与所附附图一起阅读,而得到最佳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产业界的普遍惯例,各个特征并未按比例绘制。事实上,为了清楚地说明和讨论,各个特征的尺寸可能任意地增加或减小。
图1A至图1D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2A至图2D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3A至图3D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a-100d,200a-200d,300a-300d: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110,210,310:可挠性显示面板
120,220,320:触控感应层
121,221,321:第一表面
122,222,322:基板
123,223,323:第二表面
124:导电电极层
224a,324a:第一导电电极层
224b,324b:第二导电电极层
126,226:走线
326a:第一走线
326b:第二走线
228:绝缘层
130,230,330:噪声屏蔽层
131,231,331:表面
132,232,332:基质
134,234,334:金属纳米线
136,236,336:导电线圈
140,240,340:盖板
150,250,350:偏光层
160,260,360:粘胶层
170,270,370:软性电路板
380:载板
190,290,390:可挠式触控传感器
H2,H3,H4,H6,H7:厚度
L:导线
TA:走线区
VA:可视区
X,Y: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示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组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此外,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顶部”的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应当理解,相对术语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组件的“下”侧的组件将被定向在其他组件的“上”侧。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决于附图的特定取向。类似地,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组件“下方”或“下方”的组件将被定向为在其它组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本发明内容提供一种具有噪声屏蔽层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以及整合有上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其中,噪声屏蔽层可避免可挠性显示面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的噪声干扰,从而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
图1A至图1D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至100d的侧视示意图。应了解到,为清楚起见,图1A至图1D分别地将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至100d中的部分层别绘示为彼此分开。然而,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至100d中的各层别实际上可为彼此直接或间接接触且紧密地堆叠,且在后续的所有的附图中皆是如此。请首先参阅图1A,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包括可挠性显示面板110、触控感应层120、基板122、噪声屏蔽层130以及盖板140。其中,触控感应层120、基板122及噪声屏蔽层130可架构成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用来提供触控感应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具有可视区VA及位于可视区VA周围(例如,水平地围绕可视区VA)的走线区TA。基板122具有第一表面121及与第一表面121相对的第二表面122。触控感应层120设置于基板122的第一表面121。噪声屏蔽层130设置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其中,噪声屏蔽层130可包括基质132以及分布于基质132中的多个金属纳米线(亦可称为金属纳米结构)1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质132可包括聚合物或其混合物,从而赋予金属纳米线134特定的化学、机械以及光学特性。举例而言,基质132可提供金属纳米线134与基板122之间良好的粘着性。再举另一例而言,基质132可提供金属纳米线134良好的机械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质132包括特定的聚合物,以使金属纳米线134具有额外的抗刮擦及抗磨损的表面保护,从而提升噪声屏蔽层130的表面强度。上述特定的聚合物可例如是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聚胺基甲酸酯、聚(硅-丙烯酸)、聚硅氧、聚硅烷或上述任意的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质132还可包括交联剂、聚合抑制剂、稳定剂(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抗氧化剂或紫外光稳定剂)、界面活性剂或上述任意的组合,从而提升噪声屏蔽层130的抗紫外线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134可包括但不限于纳米银线(silvernanowires)、纳米金线(gold nanowires)、纳米铜线(copper nanowires)、纳米镍线(nickel nanowires)或上述任意的组合。更进一步而言,本文中的“金属纳米线134”是一集合名词,其是指包括多个金属元素、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氧化物)的金属线的集合。此外,噪声屏蔽层130中所包括的金属纳米线134的数量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由于本发明的金属纳米线134具有极佳的透光率,因此可在不影响光学性质的前提下提供噪声屏蔽层130良好的噪声屏蔽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单一金属纳米线134的截面尺寸(例如,截面的直径)可小于500nm,较佳可小于100nm,且更佳可小于50n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134具有大的纵横比。具体而言,金属纳米线134的纵横比可介于10至100000之间。更详细而言,金属纳米线134的纵横比可大于10,较佳可大于50,且更佳可大于100。此外,其他用语例如丝(silk)、纤维(fiber)或管(tube)等同样具有上述的截面尺寸及纵横比,亦为本发明所涵盖的范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噪声屏蔽层130可通过使用包括有金属纳米线134的分散液经涂布、固化及干燥成型等步骤所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散液包括溶剂,从而将金属纳米线134均匀地分散于其中。具体而言,溶剂例如是水、醇类、酮类、醚类、烃类、芳香类溶剂(苯、甲苯或二甲苯等)或上述任意的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散液还可包括添加剂、接口活性剂及/或粘合剂,从而提升金属纳米线134与溶剂之间的兼容性以及金属纳米线134于溶剂中的稳定性。具体而言,添加剂、接口活性剂及/或粘合剂可例如是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含氟界面活性剂、磺基琥珀酸酯磺酸酯、硫酸酯、磷酸酯、二磺酸盐或上述任意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涂布步骤可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网版印刷、喷头涂布或滚轮涂布等制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卷对卷(roll to roll)制程将包括有金属纳米线134的分散液均匀地涂布至连续供应的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化及干燥成型步骤可使得溶剂挥发,并使得金属纳米线134随机地分布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134可固着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而不脱落,且金属纳米线134可彼此接触以提供连续的电流路径,从而形成一导电网络(conductive network),以提供良好的噪声屏蔽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进一步将一底涂层(overcoat,OC)涂布至固着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的金属纳米线134上,并经固化以使底涂层与金属纳米线134形成一复合结构层。换句话说,经固化的底涂层即为本发明的基质132,而复合结构层即为本发明的噪声屏蔽层130。详细而言,可将前述聚合物或其混合物以涂布的方式成型于金属纳米线134上,聚合物或其混合物可接着渗入至金属纳米线134之间以形成填充物,并随后经固化以形成基质132。如此一来,金属纳米线134可嵌入至基质132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用加热烘烤的方式使包括上述聚合物或其混和物的底涂层形成为基质1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烘烤的温度可介于60℃至150℃之间。应了解到,基质132与金属纳米线134之间的实体结构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质132与金属纳米线134可为两层结构的堆叠。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基质132与金属纳米线134可相互混合以形成复合结构层。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134嵌入至基质132中以形成复合结构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进一步对金属纳米线134进行后处理以提高其导电度,此后处理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加热、电浆、电晕放电、紫外线、臭氧或压力等步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一个或多个滚轮对金属纳米线134施加压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施加的压力可介于50psi至3400psi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同时对金属纳米线134进行加热步骤及加压步骤的后处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滚轮的温度可被加热至介于70℃与200℃之间。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134可暴露于还原剂中以进行后处理。举例而言,当金属纳米线134为纳米银线时,其可暴露于银还原剂中进行后处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银还原剂可包括例如硼氢化钠的硼氢化物、例如二甲基胺基硼烷(dimethylamine borane,DMAB)的硼氮化合物或例如氢气的气体还原剂。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暴露时间可介于10秒至30分钟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噪声屏蔽层130可覆盖基板122的整个第二表面123,也就是说,噪声屏蔽层130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的垂直投影可与触控感应层120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的垂直投影完全地重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噪声屏蔽层130可避开位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上的其他组件(未绘示,例如天线等)来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噪声屏蔽层130的厚度H3可介于30nm至50nm之间,以提供良好的噪声屏蔽效果,并使得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具有良好的可挠曲性及轻薄性。更详细而言,当噪声屏蔽层130的厚度H3小于30nm时,可能导致其无法具有良好的噪声屏蔽效果;当噪声屏蔽层130的厚度H3大于50nm,则可能影响整个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的可挠曲性,从而导致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不易弯折或弯折时易断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可例如是采用电容式触控感应技术,其中触控感应层120可包括设置于基板122的第一表面121的导电电极层124以及多个走线126,导电电极层124对应设置于可视区VA,且走线126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并电性连接导电电极层1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电极层124可例如设计为单层电极结构或架桥式单层电极结构的电极层。此外,导电电极层124的材料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可包括但并不限于纳米金属、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锑锡(antimony tinoxide,ATO)、氧化锑锌(antimony zinc oxide,AZO)、纳米碳管、石墨烯(graphene)或其他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还可包括软性电路板170,且导电电极层124可经由走线126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170,以进一步与外部电路组件连接,从而将触控感应层120的感应信号传输至外部集成电路以进行后续处理;另一方面,噪声屏蔽层130亦可透过导线L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170,以透过软性电路板170来宣泄噪声信号或提供稳定的接地信号。
需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噪声屏蔽层130是直接形成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还可包括一载板(未绘示),并且噪声屏蔽层130是先形成于载板的表面,进而所述形成有噪声屏蔽层130的载板再透过一粘胶层(未绘示)来贴合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形成有噪声屏蔽层130的载板可以是由载板或噪声屏蔽层130的表面来透过粘胶层贴合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
就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整体来看,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上,其中噪声屏蔽层130设置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以面对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使得噪声屏蔽层130位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与触控感应层120之间,如此一来,噪声屏蔽层130可有效地避免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与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的噪声干扰,从而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此外,盖板140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上,以对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以及可挠性显示面板110提供保护作用。在整体叠层架构上,噪声屏蔽层130、基板122、触控感应层120以及盖板140依序堆叠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性显示面板110可例如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面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板122及盖板140分别可包括具有可挠性的柔性材料,其是指在工业上兼具一定强度与一定可挠曲性的材料。举例而言,可包括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醚砜(PES)、聚酯(PE)、聚酰胺(PA)、聚丁烯(PB)、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醚醚酮(PEEK)、聚氨酯(PU)、聚醚酰亚胺(PEI)、聚四氟乙烯(PTFE)、压克力或上述任意材料的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板122的厚度H2可介于5μm至30μm之间,盖板140的厚度H4可介于50μm至125μm之间,以提供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良好的可挠曲性以及轻薄性。详细而言,当基板122的厚度H2大于30μm,可能影响基板122的可挠曲性,而当盖板140的厚度H4大于125μm时,可能影响盖板140的可挠曲性,从而导致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不易弯折或弯折时易断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还可包括偏光层150,具体可例如是液晶涂布式偏光层。偏光层150可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与盖板140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偏光层150可以是直接形成于盖板140的表面,也就是以盖板140做为基材来形成偏光层1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还可包括具有可挠性的多个粘胶层160。具体而言,粘胶层160可设置于偏光层150与盖板140之间、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与偏光层150之间及/或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之间。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粘胶层160可依实际需求设置于各层别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粘胶层160可例如是具有高透光率的光学透明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且更进一步而言,粘胶层160可以是液态光学透明胶(liquid optical clear adhesive,LOC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粘胶层160的厚度H6可介于5μm至100μm之间,从而提供良好的粘着效果,并使得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具有良好的可挠曲性以及轻薄性。详细而言,当粘胶层160的厚度H6小于5μm时,可能导致其粘着效果较弱,不利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中各层别之间的贴合;当粘胶层160的厚度H6大于100μm时,则可能影响粘胶层160的可挠曲性,导致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不易弯折或经多次弯折后易出现外观不良。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粘胶层160的厚度H6可介于5μm至25μm之间,以更佳地具备上述优点。
请接着参阅图1B,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b与图1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b还包括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的导电线圈136,其中导电线圈136设置于噪声屏蔽层130相对于基板122的表面131,以直接接触噪声屏蔽层130。此外,导电线圈136透过导线L进一步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170并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线圈136可采用导电性较佳的金属材料,例如包括但不限于银、铜、金、铝或其组合。经上述配置,噪声屏蔽层130可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discharge)防护效果,并从而提供较佳且较稳定的噪声屏蔽效果。
请接着参阅图1C,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c与图1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c中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至少包括触控感应层120、基板122及噪声屏蔽层130)以及偏光层150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具体而言,在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c中,偏光层150是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之间,进一步而言,噪声屏蔽层130是设置于基板122的第二表面123,并且面对偏光层150,使得噪声屏蔽层130是设置于偏光层150与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经上述配置,可挠式触控传感器19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距离得以进一步地被拉开,从而降低触控感应层12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噪声干扰,以较佳地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c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
请接着参阅图1D,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d与图1C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c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d还包括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的导电线圈136,其中导电线圈136设置于噪声屏蔽层130相对于基板122的表面131,以直接接触噪声屏蔽层130。此外,导电线圈136透过导线L进一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170并接地。经上述配置,噪声屏蔽层130可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防护效果,并从而提供较佳且较稳定的噪声屏蔽效果。
图2A至图2D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200d的侧视示意图。图2A至图2D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至200d大致与图1A至图1D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至100d的结构相同,其至少一差异在于,在图2A至图2D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至200d中,触控感应层220是设计为双层电极结构,相关结构内容会在后续进行详细的说明。请首先参阅图2A,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包括可挠性显示面板210、触控感应层220、基板222、噪声屏蔽层230以及盖板240。其中,触控感应层220、基板222及噪声屏蔽层230可架构成可挠式触控传感器290,用来提供触控感应功能。就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整体来看,可挠式触控传感器290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上,其中噪声屏蔽层230设置基板222的第二表面223以面对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使得噪声屏蔽层230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与触控感应层220之间,如此一来,噪声屏蔽层230可避免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与触控感应层220之间的噪声干扰,从而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此外,盖板240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290上,以对可挠式触控传感器290及可挠性显示面板210提供保护作用。在整体叠层架构上,噪声屏蔽层230、基板222、触控感应层220以及盖板240依序堆叠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上。应了解到,图2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与图1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具有大致上相同的组件配置/连接关系、材料以及功效,故于此便不再赘述,下文中将仅针对不同处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层电极结构的触控感应层220可包括设置于基板222的同一侧(例如,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1的一侧)的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多个走线226及绝缘层228。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设置于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1,绝缘层228设置于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的表面,并且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再设置于绝缘层228的表面,使得绝缘层228是设置于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与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之间,换句话说,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及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可对应设置于可视区VA且分别设置于绝缘层228的相对两表面。更具体而言,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可夹置于基板222与绝缘层228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28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的垂直投影面积可小于基板222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的垂直投影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走线226可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并且设置于基板222面对于盖板240的第一表面221,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及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与走线226是共平面地设置(例如,在坐标轴X轴与Y轴所形成的平面上设置),以彼此电性连接,而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可进一步透过绝缘层228的导电通孔(未绘示)来穿层以电性连接走线226。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走线226可以是分层设计,除了设置于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1来与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电性连接之外,还可进一步设置于绝缘层228用来形成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的表面,以与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共平面地设置而彼此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可例如是被图案化为多条彼此相互绝缘的第一轴向(例如,X轴方向,未绘示)电极,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可例如是被图案化为多条彼此相互绝缘的第二轴向(例如,Y轴方向,未绘示)电极,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与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透过绝缘层228来达到电性绝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还可包括软性电路板270,且第一导电电极层224a及第二导电电极层224b可经由走线226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270,以进一步与外部电路组件连接,从而将触控感应层220的感应信号传输至外部集成电路以进行后续处理;另一方面,噪声屏蔽层230亦可透过导线L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270,以透过软性电路板270来宣泄噪声信号或提供稳定的接地信号。
请接着参阅图2B,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b与图2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b还包括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的导电线圈236,其中导电线圈236设置于噪声屏蔽层230相对于基板222的表面231,以直接接触噪声屏蔽层230。此外,导电线圈236透过导线L进一步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270并接地。经上述配置,噪声屏蔽层230可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防护效果,并从而提供较佳且较稳定的噪声屏蔽效果。
请接着参阅图2C,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c与图2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c中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290(至少包括触控感应层220、基板222及噪声屏蔽层230)以及偏光层250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具体而言,在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c中,偏光层250是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29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之间,进一步而言,噪声屏蔽层230是设置于基板222的第二表面223,并且面对偏光层250,使得噪声屏蔽层230是设置于偏光层250与触控感应层220之间。经上述配置,可挠式触控传感器29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之间的距离得以进一步地被拉开,从而降低触控感应层22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210之间的干扰,以较佳地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c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
请接着参阅图2D,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d与图2C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c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d还包括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的导电线圈236,其中导电线圈236设置于噪声屏蔽层230相对于基板222的表面231,以直接接触噪声屏蔽层230。此外,导电线圈236透过导线L进一步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270并接地。经上述配置,噪声屏蔽层230可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防护效果,并从而提供较佳且较稳定的噪声屏蔽效果。
图3A至图3D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300d的侧视示意图。图3A至图3D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至300d大致与图2A至图2D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至200d的结构相同,其至少一差异在于,在图3A至图3D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至300d中,触控感应层320的双层电极结构与基板322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关结构内容会在后续进行详细的说明。请首先参阅图3A,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包括可挠性显示面板310、触控感应层320、基板322、噪声屏蔽层330以及盖板340。其中,触控感应层320、基板322及噪声屏蔽层330可架构成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用来提供触控感应功能。就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整体来看,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上,其中噪声屏蔽层330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与触控感应层320之间,如此一来,噪声屏蔽层330可避免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与触控感应层320之间的噪声干扰,从而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此外,盖板340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上,从而对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以及可挠性显示面板310提供保护作用。应了解到,图3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与图2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200a具有大致上相同的组件配置/连接关系、材料以及功效,故于此便不再赘述,下文中将仅针对不同处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层电极结构的触控感应层320可包括分别设置于基板322相对两侧(例如,基板322的第一表面321的一侧及第二表面323的一侧)的第一导电电极层324a及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其中,第一导电电极层324a对应设置于可视区VA,并且设置于基板322的第一表面321,而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对应设置于可视区VA,并设置于基板322的第二表面323,且设置于基板322及噪声屏蔽层330之间。触控感应层320还包括第一走线326a及第二走线326b,其中,第一走线326a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且设置于基板322面对于盖板340的第一表面321,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电极层324a,而第二走线326b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且设置于基板322面对可挠性显示面板310的第二表面323,以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电电极层324a、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基板322以及噪声屏蔽层330之间的相对位置设计,本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还可包括载板380,配置以承载噪声屏蔽层330,具体而言,噪声屏蔽层330是先形成于载板380的表面,进而所述形成有噪声屏蔽层330的载板380再透过一粘胶层360来贴合于所述形成有第一导电电极层324a及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的基板322,实际上,所述形成有噪声屏蔽层330的载板380是透过粘胶层360所提供的贴合效果而设置于基板322的第二表面323的一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形成有噪声屏蔽层330的载板380可以是由载板380或噪声屏蔽层330的一面来透过粘胶层360贴合于所述形成有第一导电电极层324a及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的基板322。借此,噪声屏蔽层330至少可透过粘胶层360来与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达到电性绝缘,进一步则是可透过粘胶层360及载板380来与第二导电电极层324b达到电性绝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载板380及噪声屏蔽层330的叠层总厚度H7可介于5μm至10μm之间,以在提供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噪声屏蔽功能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可挠曲性以及轻薄性。详细而言,当载板380及噪声屏蔽层330的叠层总厚度H7大于10μm时,可能影响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的可挠曲性,从而导致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不易弯折或弯折时易断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还可包括软性电路板370,且第一导电电极324a及第二导电电极324b可分别经由第一走线326a及第二走线326b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370以进一步与外部电路组件连接,从而将触控感应层320的感应信号传输至外部集成电路以进行后续处理;另一方面,噪声屏蔽层330亦可透过导线L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370,以透过软性电路板370来宣泄噪声信号或提供稳定的接地信号。
应了解到,虽然未绘示于各附图中,但前述图1A至图2D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100a至100d及200a至200d亦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载板380及粘胶层360来设置与固定噪声屏蔽层330,以达到良好的噪声屏蔽效果。此外,以载板380及粘胶层360来设置与固定噪声屏蔽层330,可使得触控感应层32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被拉开,从而降低触控感应层32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之间的噪声干扰,以较佳地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
请接着参阅图3B,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b与图3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b还包括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的导电线圈336,其中导电线圈336设置于噪声屏蔽层330相对于载板380的表面,以直接接触噪声屏蔽层330。此外,导电线圈336透过导线L进一步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370并接地。经上述配置,噪声屏蔽层330可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防护效果,并从而提供较佳且较稳定的噪声屏蔽效果。
请接着参阅图3C,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c与图3A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a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c中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至少包括触控感应层320、基板322及噪声屏蔽层330)以及偏光层350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具体而言,在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c中,偏光层350是设置于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之间,且噪声屏蔽层330是设置于偏光层350与触控感应层320之间。经上述配置,可挠式触控传感器39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之间的距离可进一步地被拉开,从而降低触控感应层320与可挠性显示面板310之间的噪声干扰,以较佳地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c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
请接着参阅图3D,其所绘示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d与图3C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c的至少一差异在于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300d还包括对应设置于走线区TA的导电线圈336,其中导电线圈336设置于噪声屏蔽层330相对于载板380的表面,以直接接触噪声屏蔽层330。此外,导电线圈336透过导线L进一步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370并接地。经上述配置,噪声屏蔽层330可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防护效果,并从而提供较佳且较稳定的噪声屏蔽效果。
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可挠式触控传感器设计有噪声屏蔽层,并且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整合有上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使得噪声屏蔽层设置于可挠性显示面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由于噪声屏蔽层包括基质及分布于基质中的金属纳米线,因此可进行弯折且不会因多次弯折而影响导电特性,从而维持良好的噪声屏蔽效果,以避免可挠性显示面板与触控感应层之间的噪声干扰,并提升可挠式触控传感器的报点率以及触控反应速度。此外,透过噪声屏蔽层的设置,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中各层别的厚度得以减小,从而提升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的可挠曲性及轻薄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具有一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周围的一走线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
一触控感应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一噪声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噪声屏蔽层包括一基质以及分布于所述基质中的多个金属纳米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噪声屏蔽层的厚度介于30nm至50n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厚度介于5μm至30μ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
一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所述可视区,且为单层电极结构;以及
一走线,对应设置于所述走线区,并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电极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
一第一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所述可视区;
一第二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所述可视区,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及所述绝缘层是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应层还包括一走线,对应设置于所述走线区,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及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
一第一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所述可视区,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一第二导电电极层,对应设置于所述可视区,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且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噪声屏蔽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应层还包括:
一第一走线,对应设置于所述走线区,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以及
一第二走线,对应设置于所述走线区,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载板,其中所述噪声屏蔽层是形成于所述载板的表面,且所述载板或所述噪声屏蔽层是透过一粘胶层来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及所述噪声屏蔽层的叠层总厚度介于5μm至10μ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触控感应层及所述噪声屏蔽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电线圈,对应设置于所述走线区,且设置于所述噪声屏蔽层的表面,以直接接触所述噪声屏蔽层,并电性连接所述软性电路板。
13.一种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可挠性显示面板;以及
一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挠式触控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可挠性显示面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盖板,设置于所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上,其中所述盖板的厚度介于50μm至125μm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偏光层,设置于所述可挠性显示面板与所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可挠式触控传感器与所述盖板之间。
CN202010732730.6A 2020-07-27 2020-07-27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Pending CN1139860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2730.6A CN113986031A (zh) 2020-07-27 2020-07-27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KR1020210058515A KR102533452B1 (ko) 2020-07-27 2021-05-06 플렉시블 터치 센서 및 플렉시블 터치 디스플레이 모듈
JP2021088578A JP7157209B2 (ja) 2020-07-27 2021-05-26 フレキシブル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2730.6A CN113986031A (zh) 2020-07-27 2020-07-27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6031A true CN113986031A (zh) 2022-01-28

Family

ID=79731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2730.6A Pending CN113986031A (zh) 2020-07-27 2020-07-27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57209B2 (zh)
KR (1) KR102533452B1 (zh)
CN (1) CN11398603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91985A4 (en) 2020-11-06 2024-0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NOISE DETECTION MODULE
CN114564124B (zh) * 2022-03-07 2024-07-05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压感触控组件及压感触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9369B2 (ja) * 2006-10-12 2014-02-05 カンブリオス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ナノワイヤベースの透明導電体およびその適用
JP4944975B2 (ja) 2010-04-14 2012-06-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JP5400904B2 (ja) 2011-07-15 2014-01-2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001080B2 (en) 2011-11-11 2015-04-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ouch-panel device
JP5961467B2 (ja) 2012-07-24 2016-08-0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6029972B2 (ja) 2012-12-25 2016-11-24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のタッチ検出方法
JP5931005B2 (ja) 2013-06-03 2016-06-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WO2016051695A1 (ja) 2014-09-30 2016-04-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付フィルムと、透明配線付フィルム、透明シールド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US10168844B2 (en) 2015-06-26 2019-01-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KR102443918B1 (ko) * 2016-01-22 2022-09-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US11853515B2 (en) * 2018-12-19 2023-12-26 Apple Inc. Ultra-thin touch sens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33452B1 (ko) 2023-05-16
JP7157209B2 (ja) 2022-10-19
JP2022023785A (ja) 2022-02-08
KR20220013895A (ko) 2022-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6659B (zh) 觸控面板與顯示器
TWI726741B (zh) 觸控面板及窄邊框顯示器
US9594406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7157209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
US9693436B2 (en) Flexible displaying apparatus
US11301098B2 (en) Flexible touch sensor and flexible touch display module
JP2012181781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実装方法
KR20120123845A (ko) 터치 스크린
CN113534976A (zh) 具虚设图案的触控面板
US11204672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294518B1 (en)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TWM604897U (zh) 可撓式觸控感應器及可撓式觸控顯示模組
CN212460532U (zh) 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
TWI742787B (zh) 可撓式觸控感應器及可撓式觸控顯示模組
TWI742697B (zh) 觸控電極及應用其之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器
TWM572495U (zh) 觸控感測器及其觸控面板
US11347359B2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US20220100315A1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US20140184949A1 (en) Touch panel
CN212112417U (zh) 触控电极及应用其的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器
CN213659418U (zh) 薄膜感测器及触控显示器
JP726340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デバイス
TWI760825B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CN108920035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867556A (zh) 薄膜感测器及触控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