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82036A -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82036A
CN113982036A CN202111243973.4A CN202111243973A CN113982036A CN 113982036 A CN113982036 A CN 113982036A CN 202111243973 A CN202111243973 A CN 202111243973A CN 113982036 A CN113982036 A CN 113982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orary
intermediate wall
frame
overlapped
pos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39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文杰
周卫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 1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 1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 1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 1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4397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820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82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20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45Underground structures, e.g. tunnels or galleries, built in the open air or by methods involving disturbance of the ground surface all along the location line; Methods of making th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本发明提出了先进行中隔墙开洞,优先完成框架柱,来满足后续水平结构的传力及竖向劲性结构钢骨的安装,辅以临时柱及临时梁确保回筑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在结构设计与围护设计在图纸叠加情况下,有主要结构与临时结构产生重叠而造成的实际施工上的问题,使得后续施工不在会有传力的空档期,而后的拆除工作因为前期的准备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创造了施工条件。

Description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块基坑在设计阶段由于对地下室空间上的规划与相邻基坑尺寸间产生偏差,会产生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的情况,导致框架柱无法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包括:
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
在中隔墙的第二区侧间隔设置第二临时柱,用一根第二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
在中隔墙的第一区域侧施工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其中,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为与中隔墙未发生重叠的部分;
在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侧的中隔墙上开洞,在开洞区域内施工框架柱的重叠部分,并将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和框架柱的重叠部分连接成一体,其中,框架柱的重叠部分为与中隔墙发生重叠的部分;
在各根框架柱之间连接主框架梁。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之前,还包括:
设置第一区为地下三层基坑,在第一区共设置四道混凝土支撑。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之前,还包括:
设置第二区为地下两层,第二区的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区的第二至第四道支撑为钢管支撑,且为每根支撑配备一套自动轴力补偿伺服系统。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包括:
在第一区侧的B1层次梁和B2层之间设置第一临时柱。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中隔墙的第二区侧间隔设置第二临时柱,用一根第二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包括:
在第二区的底板施工时,可以在第二区的B1层及首层至换撑带边缘,根据第二区的B1层结构楼板次梁位置设置第二临时柱,在第二区的结构楼板中设置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的第二临时梁。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的截面占整个框架柱截面的三分之一。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框架柱的重叠部分的截面占整个框架柱截面的三分之二。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侧的中隔墙上开洞,在开洞区域内施工框架柱的重叠部分,并将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和框架柱的重叠部分连接成一体之后,还包括:
在框架柱的顶部埋设地脚螺栓;
将劲性柱与所述地脚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之后,还包括:
在第一区的B1层与B2层侧架设型钢斜抛撑顶住中隔墙。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框架柱设置于第一临时柱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了先进行中隔墙开洞,优先完成框架柱,来满足后续水平结构的传力及竖向劲性结构钢骨的安装,辅以临时柱及临时梁确保回筑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在结构设计与围护设计在图纸叠加情况下,有主要结构与临时结构产生重叠而造成的实际施工上的问题,使得后续施工不在会有传力的空档期,而后的拆除工作因为前期的准备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创造了施工条件。
本发明针对分区施工的基坑中隔墙拆除过程中遇到的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的情况,致使需在后续的基坑施工过程中对该工况进行处理,通过对第一区基坑与第二区基坑间中隔墙拆除的工序,研究框架柱与中隔墙存在部分重叠需进行怎样的施工工序调整,以确保整个中隔墙拆除过程中减少换撑空档期,最终完成结构贯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架柱设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隔墙上开洞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架柱设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S1,在中隔墙1的第一区2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3,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3;
优选的,在第一区2侧的B1层次梁和B2层之间设置第一临时柱;
第一区可以为地下三层基坑,共设置四道混凝土支撑;第二区为地下两层,第二区的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区的第二至第四道支撑为钢管支撑,且每根钢管支撑配备一套自动轴力补偿伺服系统,先行施工第一区基坑,待第一区基坑施工完B1层后,可开始进行第二区基坑施工,待第二区基坑地下室结构完成后,需拆除第一区基坑和第二区基坑间的中隔墙,使得两个基坑连通,中隔墙为地下连续墙。
在此,六根框架柱其截面上有200mm的宽度与中隔墙产生了部分重叠,框架柱在第一区的B2层至B1层的空间内为混凝土柱,框架柱在第一区的B1层至首层标高内框架柱变为了劲性柱10,劲性柱钢骨采用在B1层标高内安放埋件进行连接的形式,在第一区的B2层至B1层的框架柱无法完全施工的情况下,B1层平面上无法满足劲性柱的埋件安放,劲性柱的无法安装,导致首层结构也无法完成施工,基坑无法与传统项目一样的施工流程进行中隔墙拆除,且框架梁无法完成施工,导致B1层及首层南北向的框架梁及次梁无法顺利与相邻框架柱、框架梁相连,形成完整的水平向传力体系。
所以,可在第一区的地下室回筑过程中B2层与B1层间,靠近地墙侧施工一排第一临时柱,临时柱位于第一区B1层次梁下,临时柱间架设一根东西向的第一临时梁,将现施工的基坑内水平结构进行支撑,使得该区域水平向的传力体系完整,同时在第一区的B1层与B2层侧架设型钢斜抛撑顶住中隔墙。在二区区基坑回筑过程中可有效的控制整个基坑的变形。
步骤S2,在中隔墙的第二区4侧间隔设置第二临时柱5,用一根第二临时梁11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5;
优选的,在第二区的底板9施工时,可以在第二区的B1层及首层至换撑带边缘,根据第二区的B1层结构楼板次梁位置设置第二临时柱,在第二区的结构楼板中设置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的第二临时梁,来减少悬挑结构的宽度,将次梁及结构楼板施工至中隔墙用于水平结构传力。在结构回筑的过程中,对地下连续墙产生约束,进而控制基坑的变形。
步骤S3,在中隔墙1的第一区域侧施工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6,其中,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6为与中隔墙1未发生重叠的部分;
在此,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的截面占整个框架柱截面的三分之一;
所述框架柱设置于第一临时柱之间;
步骤S4,在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6侧的中隔墙1上开洞7,在开洞区域内施工框架柱的重叠部分8,并将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和框架柱的重叠部分连接成一体,其中,框架柱的重叠部分为与中隔墙发生重叠的部分;
在此,框架柱的重叠部分的截面占整个框架柱截面的三分之二。
步骤S5,在各根框架柱之间连接主框架梁。
在此,中隔墙上开洞完成后,对开洞区域底板进行施工,随后进行重叠区域框架柱的200mm厚度的补缺。补缺的框架柱施工至第一区的B1层后,将剩余的地脚螺栓埋设到位,进行第一区的B1层原先作为水平换撑传力体系的次梁及结构楼板转换成新的以主框架梁作为换撑的水平换撑传力体系,第一区的B1层的结构在最后完全贯通前就不在会出现水平传力缺失的工况出现,给后续基坑施工控制变形带来一个比较优越的前提条件。
本发明提出了先进行中隔墙开洞,优先完成框架柱,来满足后续水平结构的传力及竖向劲性结构钢骨的安装,辅以临时柱及临时梁确保回筑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在结构设计与围护设计在图纸叠加情况下,有主要结构与临时结构产生重叠而造成的实际施工上的问题,使得后续施工不在会有传力的空档期,而后的拆除工作因为前期的准备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创造了施工条件。
本发明针对分区施工的基坑中隔墙拆除过程中遇到的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的情况,致使需在后续的基坑施工过程中对该工况进行处理,通过对第一区基坑与第二区基坑间中隔墙拆除的工序,研究框架柱与中隔墙存在部分重叠需进行怎样的施工工序调整,以确保整个中隔墙拆除过程中减少换撑空档期,最终完成结构贯通。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
在中隔墙的第二区侧间隔设置第二临时柱,用一根第二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
在中隔墙的第一区域侧施工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其中,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为与中隔墙未发生重叠的部分;
在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侧的中隔墙上开洞,在开洞区域内施工框架柱的重叠部分,并将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和框架柱的重叠部分连接成一体,其中,框架柱的重叠部分为与中隔墙发生重叠的部分;
在各根框架柱之间连接主框架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之前,还包括:
设置第一区为地下三层基坑,在第一区共设置四道混凝土支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之前,还包括:
设置第二区为地下两层,第二区的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区的第二至第四道支撑为钢管支撑,且为每根支撑配备一套自动轴力补偿伺服系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包括:
在第一区侧的B1层次梁和B2层之间设置第一临时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隔墙的第二区侧间隔设置第二临时柱,用一根第二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包括:
在第二区的底板施工时,可以在第二区的B1层及首层至换撑带边缘,根据第二区的B1层结构楼板次梁位置设置第二临时柱,在第二区的结构楼板中设置连接各根第二临时柱的第二临时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的截面占整个框架柱截面的三分之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框架柱的重叠部分的截面占整个框架柱截面的三分之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侧的中隔墙上开洞,在开洞区域内施工框架柱的重叠部分,并将框架柱的未重叠部分和框架柱的重叠部分连接成一体之后,还包括:
在框架柱的顶部埋设地脚螺栓;
将劲性柱与所述地脚螺栓连接。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隔墙的第一区侧间隔设置第一临时柱,用一根第一临时梁连接各根第一临时柱之后,还包括:
在第一区的B1层与B2层侧架设型钢斜抛撑顶住中隔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柱设置于第一临时柱之间。
CN202111243973.4A 2021-10-26 2021-10-26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39820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3973.4A CN113982036A (zh) 2021-10-26 2021-10-26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3973.4A CN113982036A (zh) 2021-10-26 2021-10-26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2036A true CN113982036A (zh) 2022-01-28

Family

ID=79741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3973.4A Pending CN113982036A (zh) 2021-10-26 2021-10-26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8203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8776A (ja) * 2000-09-18 2002-03-27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スーパーストラクチャー構造を含む建物を逆打ち工法で施工するための大型鉄骨柱の先行設置工法
CN101012655A (zh) * 2006-12-30 2007-08-08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分期实施地下空间刚性连接的施工方法
CN104264685A (zh) * 2014-09-28 2015-01-07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隔墙区域结构合拢的施工方法
KR101687495B1 (ko) * 2015-10-01 2016-12-16 박광호 지하 구조물 구축을 위한 부분 탑다운 공법
CN112359868A (zh) * 2020-11-02 2021-02-12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紧贴既有地下结构的地下通道施工方法
CN214245823U (zh) * 2020-12-10 2021-09-2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隔墙两侧新老结构主梁的提前贯通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8776A (ja) * 2000-09-18 2002-03-27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スーパーストラクチャー構造を含む建物を逆打ち工法で施工するための大型鉄骨柱の先行設置工法
CN101012655A (zh) * 2006-12-30 2007-08-08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分期实施地下空间刚性连接的施工方法
CN104264685A (zh) * 2014-09-28 2015-01-07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隔墙区域结构合拢的施工方法
KR101687495B1 (ko) * 2015-10-01 2016-12-16 박광호 지하 구조물 구축을 위한 부분 탑다운 공법
CN112359868A (zh) * 2020-11-02 2021-02-12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紧贴既有地下结构的地下通道施工方法
CN214245823U (zh) * 2020-12-10 2021-09-2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隔墙两侧新老结构主梁的提前贯通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蔡文杰: "中隔墙与框架柱重叠情况下中隔墙拆除技术研究", 《建筑施工》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184893A (en) Contact foundation method
RU2414563C1 (ru) Способ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многоэтажного подземного сооружения
CN109958445B (zh) 用于超浅埋大型地下空间的棚架施工法
CN105862900A (zh) 基于预制桩的装配式车库结构体系及方法
CN100357554C (zh) 板式基础托换法
CN110952569A (zh) 一种斜支式深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627391A (zh) 预制装配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施工工艺
CN111270683A (zh) 一种大跨度的基坑土层临时支撑系统
KR101051978B1 (ko) 피씨부재를 이용한 지하층 구조물 시공방법
CN109958443B (zh) 一种管廊隧道内暗作的并列竖井及其施工方法
CN113982036A (zh) 用于框架柱与中隔墙重叠时结构贯通的施工方法
CN109183805B (zh) 一种预制式基坑围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4737608B (zh) 基于自复位截断柱的叠合式地下结构抗震体系及施工方法
KR100856723B1 (ko) 캔틸레버형 지지거더를 이용한 철골조 역타설 시스템 및방법
US1827921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substructures for structures
CN115354579A (zh) 装配式桩基施工平台及桩基施工方法
CN115387378A (zh) 基于叠合侧墙及楼板简支的半无柱装配式车站及其方法
CN112796329A (zh) 用于明挖法地铁出入口基坑管线原位保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2052780U (zh) 一种斜支式深基坑支护结构
JP2003003690A (ja) 免震建物および既存建物の免震化工法
KR20110043976A (ko) 사전 제작된 기둥을 사용하는 역타 공법 및 이에 의한 건물 구조체
CN217174813U (zh) 在运营地铁隧道上方楼板与钢管撑组合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6198134U (zh) 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
CN215594059U (zh) 适用于超深工作井的逆筑框架叠合支护体系
CN221052613U (zh) 一种与地下结构协同受力的可永久使用基坑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