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72767A - 可通电的绕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通电的绕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72767A
CN113972767A CN202110843726.1A CN202110843726A CN113972767A CN 113972767 A CN113972767 A CN 113972767A CN 202110843726 A CN202110843726 A CN 202110843726A CN 113972767 A CN113972767 A CN 1139727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housing
pair
winding
winding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437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72767B (zh
Inventor
阿努尔夫·格林
托比亚斯·霍尔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laxis Innovat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laxis Innovat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laxis Innovat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laxis Innovat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72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2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72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27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7Air-gap windings, i.e. iron-fre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通电的绕组装置,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其包括多个沿着从动轴线依次设置的线圈对,线圈对具有横向于从动轴线取向的虚拟线圈对绕组轴线,每个线圈对具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分别具有与线圈对绕组轴线平行或共线的线圈绕组轴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关于线圈对绕组轴线彼此轴向相邻地设置为,使得其绕组彼此轴向相邻,并且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眼孔区域彼此轴向相邻,以形成共同的线圈对眼孔区域,线圈对绕组轴线贯穿线圈对眼孔区域,至少一个线圈对构成为单导线线圈对,第一和第二线圈分别具有关于线圈对绕组轴线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用于连接到能量供应装置的一个相位上或连接到另一线圈上并在线圈对眼孔区域中相互导电连接。

Description

可通电的绕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通电的绕组装置,所述绕组装置用于在绕组装置的空间环境中产生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磁场,所述绕组装置包括多个线圈,其中每个线圈具有以数匝围绕虚拟的线圈绕组轴线缠绕的金属丝,其中所述线圈绕组轴线贯穿线圈的径向内部的不具有金属丝绕组的眼孔区域,其中所述绕组装置具有第一层的第一线圈和第二层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沿着从动轴线与彼此平行的线圈绕组轴线无重叠地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线圈沿着从动轴线与彼此平行的绕组轴线无重叠地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绕组装置包括多个沿着从动轴线依次设置的线圈对,所述线圈对具有横向于从动轴线取向的虚拟的线圈对绕组轴线,其中每个线圈对具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分别具有与线圈对绕组轴线平行或共线的线圈绕组轴线,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关于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彼此轴向相邻地设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线圈的金属丝绕组彼此轴向相邻,并且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眼孔区域彼此轴向相邻,以形成共同的、在空间上连贯的线圈对眼孔区域,其中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贯穿所述线圈对眼孔区域。
背景技术
从WO 2016/202798 A1中已知这种绕组装置。已知的绕组装置还包括扁平的冷却壳体,所述冷却壳体能够被冷却液穿流。所述冷却壳体在与线圈对绕组轴线正交的每个方向上大致具有容纳所述绕组装置的线圈壳体的尺寸。由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构成的每个线圈对中的至少一个线圈接触所述冷却壳体,使得在线圈对中由于欧姆电阻产生的热量能够以传导的方式传递到冷却壳体上,并且从该处以传导的方式通过冷却液传输出去。
扁平的冷却壳体能够设置在每个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之间或者设置在线圈对的一侧上。
对这种绕组装置的恒定的要求是:它们沿着线圈绕组轴线以及沿着线圈对绕组轴线的厚度尺寸是尽可能小的。
从DE 10 2006 023 493 B4中已知在线圈壳体中在铜密度高的情况下具有小的这种厚度尺寸的绕组装置。从该文献中甚至已知具有多于两个线圈层的绕组装置。在这些已知的绕组装置中,不同层的线圈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沿着从动轴线相对于彼此错开地设置,使得对于每个线圈适用:其与从动轴线正交地伸展的线圈部段与另一线圈层的沿着线圈绕组轴线相邻的线圈的绕组的同样与从动轴线正交地伸展的线圈部段相对置,并且该线圈部段配设有相同的电相位,并且在该时间点沿相同的方向被电流穿流,而同一线圈的相应另一与从动轴线正交的线圈部段在同一相邻的线圈层中不与线圈部段相对置。
因为通常在制造绕组装置时首先设置有线圈,并且在设置线圈之后相互电连接,即互连,从DE 10 2006 023 493 B4中已知的绕组装置的线圈的复杂的设置和互连带来各个线圈相互错误地互连的不期望的高风险,这会引起对错误互连的绕组装置的损坏和/或不期望的修理耗费。此外,大量交叉的导体部段的复杂的伸展提高了短路的风险。
在WO 2016/202798 A1中已知的绕组装置的容纳所述线圈和所述扁平的冷却体的线圈壳体将两个壳体构件完全相互分开,所述壳体构件形成已知的线圈壳体。扁平的冷却体与壳体构件面积相同地延伸。从WO 2016/202798 A1中已知的绕组装置根据其在WO2016/202798 A1的图5中示出的实施形式公开了与设置在第一线圈层和第二线圈层之间的冷却壳体分开的线圈层,所述线圈层分别本身独自已经必须作为绕组装置起作用并且仅沿着它们的线圈绕组轴线彼此并排地设置,以便在线圈的区域中通过形成线圈对来提高铜份额。因此,线圈仅与同一层的线圈电连接。在此,虽然为了简化安装,能够制备结构相同的线圈层,并且然后彼此并排地设置。然而,这也引起在相应的层中的各个线圈的电连接的高的耗费。
此外,扁平的冷却体提高了运行准备就绪的绕组装置的要沿着线圈对绕组轴线测量的宽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开始提及的绕组装置,使得所述绕组装置能够在基本上相同的功率下以尽可能小的厚度和绕组装置的线圈对的互连的减小的潜在错误构成。
本发明通过开始提及类型的绕组装置来实现该目的,其中至少一个线圈对构成为单导线线圈对,其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线圈分别具有关于线圈对绕组轴线径向向外的联接部段,所述联接部段用于连接到能量供应装置的一个相位上或连接到另一线圈上,并且在线圈对眼孔区域中相互导电连接。
通过在眼孔区域中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电连接,整个线圈对通过唯一的连贯的电导体形成。出于该原因,这种线圈对在下文中称为“单导线线圈对”。
在眼孔区域中单导线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导电连接能够实现在最初未被占用的结构空间区域中两个线圈的连接,使得存在足够空间用于单导线线圈对的两个线圈的导电连接。这样形成的单导线线圈对仅还具有两个联接部段,即各一个联接部段用于与沿着从动轴线在先的线圈或能量供应装置互连,尤其与在先的单导线线圈对互连,以及与沿着从动轴线在后的线圈或能量供应装置互连,尤其是与在后的单导线线圈对互连。
原则上,所述绕组装置只能够具有刚好一个单导线线圈对。然而,由于上述优点,所述绕组装置优选具有多个单导线线圈对。因此,能够设想:仅分别借助在第一层或第二层中的或者部分地在第一层中并且部分地在第二层中的单独的线圈占用绕组装置的线圈的各个占用位置。例如,所述绕组装置沿着从动轴线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占用位置仅能够被单个线圈占用,以便在绕组装置的接入端和输出端处在进行量值上预设的通电的情况下提供引入或导出较弱的磁场,而在第一和最后一个线圈之间占用的所有占用位置都被单导线线圈对占用,以便局部产生尽可能强的磁场。特别优选地,所述绕组装置仅仅具有单导线线圈对,以用于在整个从动轴线上提供尽可能均匀的磁场。
所述绕组装置的线圈的线圈绕组轴线,尤其是绕组装置的线圈对绕组轴线优选彼此平行并且沿着从动轴线依次地设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所述绕组装置用作为线性马达的绕组装置,并且以在同步马达的情况下与磁体装置或者在异步马达的情况下与感应装置,例如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板共同作用的方式将沿着从动轴线作用的力施加到沿着从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绕组装置运动的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上。通常,由于在将线性马达的一部分用作为线性马达定子的情况下所需的能量供应,所述绕组装置以路线固定的方式设置在由线性马达驱动的车辆所经过的路线上,而所述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以车辆固定的方式设置在车辆中。所述车辆优选是有轨的。在本文中讨论的绕组装置优选用于大众游乐的游乐场,例如过山车、幽灵火车、激流勇进,其中然而也不应排除在公共或私人轨道交通中的使用。因此,所述车道够通过单个轨、轨对或这也通过沟槽限定。所述车道能够是封闭的轨道,所述轨道能够在有轨车辆没有方向改变的情况下被多次依次经过,或者所述车道能够是敞开的轨道,所述敞开的轨道能够被有轨车辆在轨道端部之间始终仅在方向变化之后才依次重复经过。
虽然在本申请中主要焦点在于线性马达驱动器中使用绕组装置,但是所述绕组装置也能够通过其线圈或单导线线圈对的有针对性的短路而用作为线性感应制动器的一部分,其中所述绕组装置然后以与相对于其运动的磁体装置共同作用的方式用作为线性发电机。
为了确保:由单导线线圈对的两个线圈在其通电时产生的磁场相互增强,在沿着其线圈对绕组轴线观察所述单导线线圈对时,第一和第二线圈中的一个线圈沿着缠绕方向从径向外部向着径向内部缠绕,而相应的另一线圈沿相同的缠绕方向从径向内部向着径向外部缠绕。通过在观察所述单导线线圈对时参与形成单导线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的沿着线圈对绕组轴线相反的缠绕方向,所述绕组金属丝能够从所述一个线圈从径向外部向着径向内部引导到该一个线圈的眼孔区域中,在该处其与相应另一线圈在其眼孔区域中的绕组金属丝电连接,并且能够通过另一线圈再次从径向内部向着径向外部引导。因此,单导线线圈对的两个联接部段有利地分别在径向外部易于接近,而在线圈对眼孔区域中能够建立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导电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设置为,使得在沿着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观察时其与从动轴线正交的两个部段重叠,并且其与从动轴线平行的两个部段重叠。有利的是,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是相同大小的,使得它们以基本上相同的程度对由单导线线圈对产生的磁场做出贡献。因此,单导线线圈对的两个线圈的欧姆电阻也能够构成为大致相同大小的,使得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两个线圈在通电运行中承受在量值上大致相同的热负荷。
遵循该优选的实施形式,能够通过如下方式简化由第一和第二线圈构成的单导线线圈对的制造: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相同地构成并且相对于彼此围绕与从动轴线以及线圈对绕组轴线正交的设置轴线转动180°地设置。然后足够的是,仅制成某种类型的线圈并且将各两个线圈在所提及的相对于彼此替代的设置中连接成单导线线圈对。为了简化制造,在线圈对眼孔区域中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导电连接优选是材料配合的接合连接,例如通过钎焊,在期望情况下利用包围第一和第二线圈的两个径向内部的端部的连接护套进行。所述连接护套能够是围绕第一和第二线圈的两个径向内部的端部缠绕的材料条带,或者能够是套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两个径向内部的端部上的套筒。
然而,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径向内部的端部区域的导电连接不必是材料配合的接合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也能够通过绕组金属丝的一件式长度形成,然而这与使用单独制造并且随后接合的线圈相比使得单导线线圈对的制造变难。
虽然第一和第二线圈能够是任意类型的线圈,为了确保足够的热负荷能力,即尽可能低的欧姆电阻,在沿着线圈绕组轴线的尺寸尽可能小和制造耗费尽可能低的同时优选的是,至少一个单导线线圈对的第一和第二线圈分别是具有仅一个绕组平面的线圈,由于可实现的较高的铜密度优选为扁平金属丝线圈。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具有四个直线的线圈部段,其中各两个围绕线圈绕组轴线直接相继的线圈部段形成70°至110°、优选90°的角度。在直线的线圈部段之间能够构成弯曲的线圈部段,其中其曲率半径优选随着越来越接近线圈眼孔区域而减小,以便能够尽可能紧密地并且尽可能无间隙地设置相应的线圈的绕组金属丝的铜。
原则上,所述绕组装置能够是单相的绕组装置,所述单相的绕组装置仅构成为用于连接到电能供应装置的单个相上。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线圈,并且尤其是单相的绕组装置的所有单导线线圈装置串联地电连接。然而,为了产生在线性马达中期望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磁场,有利的是,所述绕组装置构成为用于连接到具有不同的电相位的能量供应装置上。然后,对于每个可连接的电相位,所述绕组装置优选包含具有串联地电连接的线圈、尤其是单导线线圈对的支路。该支路在下文也称为“相位支路”。如上所述,每个这种相位支路优选分别包括多个单导线线圈对。
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获得配设给相应不同的电相位的各个单导线线圈对的有利的设置:所述绕组装置具有至少三个单导线线圈对,所述单导线线圈对沿着从动轴线直接彼此相继,其中每个单导线线圈对配设给与沿着从动轴线直接相邻的两个单导线线圈对不同的相位,在其之间设置有单导线线圈对。因此,沿着从动轴线能够产生从单导线线圈对到后续的单导线线圈对精细分级地变化的磁场。
通过组合彼此轴向地关于其线圈绕组轴线相邻地设置以形成共同的线圈对眼孔区域的线圈:第一和第二线圈,一方面由唯一的可通电的电导体形成的单导线线圈对还产生在绕组装置的各个单导线线圈对相互间的互连方面的显著简化。为了简化互连,对于分别具有多个单导线线圈对的每个连接到另一电相位上的支路适用:从在相位支路中沿着从动轴线直接相继的、即电直接地、在没有中间设置相同相位的另外的线圈的情况下相互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在先的单导线线圈对的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与在后的单导线线圈对的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连接,以形成将两个单导线线圈对导电连接的连接导线部段。在此,所述一个联接部段置于出自第一和第二层中的一个层的层区域中,而相应另一联接部段置于出自第一和第二层中的相应另一层的层区域中。将两个在相位支路中沿着从动轴线直接相继的单导线线圈对导电地连接的连接导线部段因此始终在位于第一线圈层和第二线圈层之间的虚拟的分界面上伸展。与上述的现有技术相反,两个单导线线圈对,即四个线圈,能够借助连接导线部段相互电连接。这适用于单相绕组装置以及多相绕组装置。
因为在能够与多个电相位连接的多相绕组装置的情况下,所述连接导线部段交叉,为了提供对于交叉所需的结构空间有利的是,所述连接导线部段从在另一层区域中的每个通过所述连接导线部段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伸展远离相应的单导线线圈对,并且在以一定间距远离两个通过连接导线部段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的变换部段在两个层区域之间伸展。因此,从一个线圈层到相应另一线圈层的变换仅可以在下述变换部段中进行,所述变换部段与参与的单导线线圈对间隔开地设置。该间距在此是与通过连接导线部段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的线圈对绕组轴线正交的间距。
优选地,变换部段能够位于沿着从动轴线伸展的并且与单导线线圈对间隔开地设置的变换区域中。沿着所述从动轴线的变换区域的尺寸在此是其最大尺寸。
优选地,在绕组装置的沿着从动轴线伸展的容纳所有线圈的线圈部段和优选容纳所有变换部段的变换区域之间存在连接区域,在所述连接区域中设置有相位支路的将相应的变换部段与其直接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连接的连接部段。为了更好的清晰度,优选在连接区域中没有设置变换部段。优选地,相位支路的电导体的连接部段以与单导线线圈轴线正交的路线分量和沿着从动轴线的路线分量伸展。同样优选地,相位支路的电导体的变换部段以沿着从动轴线的线路分量和沿着线圈对绕组轴线的路线分量伸展。特别优选地,所提及的部段分别仅以所提及的路线分量伸展,以简化其铺设。
优选地,对于连接导线部段的尽可能无碰撞的铺设而言,至少一个连接导线部段、优选所有连接导线部段的变换部段延伸越过轴向间距的--关于从动轴线--的轴向的纵向中心,通过连接导线部段直接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相互间具有该轴向间距。因此,所述变换部段在轴向的间距纵向中心的两侧上延伸。特别优选地,所述变换部段朝向间距纵向中心的两个轴向侧同等程度地延伸远离所述间距纵向中心。对于有利地无碰撞铺设同样有利的是,从单导线线圈对朝向变换部段伸展的连接部段直线地伸展。特别优选的是,至少一个连接导线部段,优选每个连接导线部段,关于既与从动轴线也与线圈对绕组轴线正交的对称轴线关于围绕所述对称轴线旋转180°是不变的。这表示:连接导线部段与围绕对称轴线旋转180°的连接导线部段没有区别。
优选的是,为了防止外部影响,至少一个单导线线圈对,特别优选整个绕组装置容纳在线圈壳体中。为了能够尽可能有效地固定所述绕组装置的在运行中能够有相当大的机械力作用于其上的线圈,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能够在用于出自多个单导线线圈对中的每个单导线线圈对的线圈壳体中分别构成容纳腔。在所述容纳腔中于是容纳有相应相关联的单导线线圈对。所述容纳腔优选构成为与其所容纳的单导线线圈对互补,使得所述容纳腔的壁部无间隙地或者以优选小于1mm的小的间隙尺寸跟随所容纳的单导线线圈对的分别与所述壁部相对置的外面部段。通过提供间隙尺寸,能够在运行中考虑所述线圈的热延展。所述绕组装置的参考状态是在20℃的室温下的不通电的状态。
为了便于安装,所述线圈壳体能够包括两个壳体构件。相互连接的两个壳体构件形成所述线圈壳体。安装测试表明:对于有效的、尽可能无错的简单的安装而言优选的是,每个容纳腔中的一部分构成为在一个壳体构件中的凹部,而另一部分构成为在另一壳体构件中的凹部,其中在不同的壳体构件中构成的两个部件在同一容纳腔中优选大小不同。因此,单导线线圈对能够置入一个壳体构件的较大的凹部中,并且沿着线圈对绕组轴线从该凹部中伸出,使得置入形成容纳腔的两个凹部中较大的凹部中的单导线线圈对对于安装工人而言是可接近的和可操作的。此外,因此获得比一个壳体构件仅作为未成型的盖覆盖相应另一壳体构件的情况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的线圈壳体。
通过在另一壳体构件中也构成有助于形成容纳腔的凹部,其设置相对于在置入单导线线圈对的情况下的壳体构件易于识别并且通常仅在单一的取向上可行,这进一步降低了在安装中的出错风险。
有利地,所述凹部从线圈壳体的壳体构件的在已连接状态下共同的接合平面以不同的深度伸入到两个壳体构件中。出于简单性,所提及的接合平面优选与平行的线圈对绕组轴线正交地取向。因此,形成容纳腔的两个凹部中较大的凹部的深度优选大于选自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线圈的厚度,然而小于由这些线圈形成的单导线线圈对的厚度。
所述壳体构件例如能够以注塑方法制造,其中为了提高构件强度能够以注塑技术加工纤维增强的热塑性材料。同样地,所述壳体构件也能够通过增材制造方法制造,例如通过3D打印制造。
对于机械强度特别高的壳体构件,能够使用纤维增强的、优选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固性塑料,其中所述凹部能够切削加工到壳体构件中。所述热固性塑料在所述绕组装置运行中预期的发热时不会改变其强度或者与热塑性塑料相比至少明显更小地改变。
两个壳体构件能够在中间设置包围容纳在所述线圈壳体中的所有线圈的密封件的情况下相互连接。被所述密封件包围的区域此外也能够包括连接导线部段。所述密封件能够作为固体密封件置入壳体构件之间或者作为粘性密封件以密封带的构型涂覆到至少一个壳体构件上。优选地,粘性的密封件在其被涂覆之后弹性固化,尤其在将壳体构件接合成线圈壳体之后如此。用于容纳密封件的密封腔优选构成在至少一个壳体构件中,优选构成在两个壳体构件中。所述密封腔与容纳腔一样,也能够不同深度地伸入两个壳体构件中的每一个中。
如上所述,所述线圈壳体能够具有线圈区域,在该线圈区域中设置有容纳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容纳腔。所述线圈壳体还能够具有与线圈区域相邻的联接区域,所述连接导线部段设置在该联接区域中。所述联接区域能够具有上述连接区域和上述变换区域。为了使线圈区域对于与其相互作用的磁体装置或具有尽可能小的空气隙的感应装置是易于接近的,优选所有容纳腔位于联接区域的同一侧上。
因为通常只有线圈区域与线性马达的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相互作用,所以所述线圈区域能够构成为实现比联接区域更小的厚度的尽可能小的空气隙。如上所述,在此,能够沿着线圈绕组轴线或线圈对绕组轴线测量所述厚度。
当前讨论的绕组装置也能够借助可流动的冷却介质主动地以强制性对流的方式冷却,以便能够从所述绕组装置引出热量,进而所述绕组装置能够承受更高的电功率的负荷。为此,能够在线圈壳体中构成至少一个冷却通道,出自多个单导线线圈对中的每个单导线线圈对的至少相应一个部段伸入所述通道中,使得伸入的部段能够被穿流所述冷却通道的冷却介质润湿。因此,所述单导线线圈对能够直接将热量输出给穿流所述冷却通道的冷却介质。对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这种冷却不需要或仅需要绕组装置的线圈区域的厚度尺寸的可忽略不计的增大。
虽然所述冷却通道基本上能够构成为在线圈壳体中与在壳体构件中的其余凹部分开的通道,但是如果所述容纳腔形成至少一个冷却通道的一个部段,则有利于减少对于制造线圈壳体所需的耗费。优选的是,容纳有单导线线圈对的每个容纳腔是能够被冷却介质穿流的冷却通道的一个部段。
为了能够连续地向多个容纳腔供应冷却介质,多个容纳腔能够通过流动通道相互连接,通过所述流动通道,所述冷却介质能够从一个容纳腔流入沿着从动轴线在后的腔中。因此,在线圈壳体的关于所述从动轴线轴向的纵向端部上将冷却介质引入其中以及在相反的轴向的纵向端部上再次将具有较高温度的冷却介质引出就足够了。
优选的是,所述容纳腔是环形的。所述线圈对眼孔区域能够容纳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相互连接的径向内部的线圈端部,并且其余部分填充有线圈壳体的材料或铁磁芯材料,使得对于容纳所述单导线线圈对而言基本上保留包围所述眼孔区域的填充物的环形空间。
将所述冷却介质引入所述容纳腔中优选从上述联接区域起进行。为了确保:穿流所述容纳腔的冷却介质润湿置入容纳腔中的单导线线圈对的尽可能大面积的部段,并且为了防止在进行引入和引出的流动通道之间的流体机械短路,能够将单导线线圈对与容纳其的环形容纳腔的壁部仅局部材料配合地连接,使得材料配合的连接允许冷却介质从向容纳腔输送冷却介质的流动通道在沿着环形容纳腔的仅一个流动方向上朝向从容纳腔引出冷却介质的流动通道流动。所述材料配合的连接例如能够通过粘合或局部浇注来实现。因此,材料配合的连接例如能够中断在进行输送和引出的流动通道之间的两条可行的连接路径中较短的连接路径,使得穿流所述容纳腔的冷却介质始终沿着在输送和引出冷却介质之间的尽可能最长的流动路径流入所述容纳腔中或者从所述容纳腔流出。
不仅单导线线圈对能够容纳在相应配设的容纳腔中,而且连接导线部段也能够容纳在线圈壳体中的为此专门构成的导线腔中。这些导线腔又优选构成为与容纳它们的连接导线部段互补,使得所述导线腔的伸展基本上对应于容纳在其中的连接导线部段的伸展。优选地,所述导线腔能够是流动通道的一部分,以减少制造耗费。于是,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方案中,在将容纳腔相互连接的流动通道的中容纳有至少一个连接导线部段,优选多个连接导线部段。因为所述连接导线部段本来在两个单导线线圈对之间伸展,容纳它们的导线腔在两个容纳腔之间伸展,并且流体机械地连接所述导线腔。然后优选地,在线圈壳体中构成多个供应有冷却介质的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数量特别优选地对应于所述绕组装置可连接于的电相位的数量。最优选地,为每个相位支路构成自己的冷却通道。
所述线圈壳体能够具有安装结构,所述线圈壳体能够借助于所述安装结构与承载结构连接。所述承载结构优选也是利用绕组装置驱动的并且优选也制动的有轨车辆的车道的承载结构。所述绕组装置和围绕所述绕组装置的线圈壳体的上述构造允许将安装结构有利地构成为沿厚度方向穿透所述线圈壳体的通孔。所述通孔也能够以上述方式通过将密封件中间设置在壳体构件之以简单的方式密封。所述线圈壳体与所述承载结构的连接优选是可松开的连接,例如通过螺丝或者螺丝和螺母。
所述连接导线部段的上述铺设能够实现在联接区域中形成完全不具有电功能组件的区域,使得优选所述安装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和/或构成在联接区域中。
如果所述安装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包括贯穿所述线圈壳体的通孔,则每个通孔能够在联接区域内设置在被连接导线部段包围的窗口区域中。这种窗口区域是不具有电功能组件的区域。
同样,线圈壳体的不具有线圈的电导线和连接所述电导线的连接导线部段的区域能够构成为用于容纳至少一个传感器。例如,能够在线圈壳体中构成用于容纳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的至少一个传感器凹部。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凹部也位于联接区域中。将所述传感器与控制装置连接的信号传输导线能够铺设在线圈壳体中的单独的信号导线腔中,尤其铺设在其联接区域中。所述信号导线腔能够分部段地与用于容纳连接导线部段的上述导线腔相同,使得所述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导线和连接导线部段分部段地铺设在线圈壳体的同一腔中。分部段地,尤其在线圈壳体的连接区域中,所述信号导线腔能够设置在线圈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之外,以便避免与连接导线部段发生碰撞。
为了精确控制由绕组装置产生的磁场,相对于绕组装置移动的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的或通常相对于绕组装置移动的车辆的位置的认知是有利的。在此,尤其是在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一方和绕组装置另一方重叠之前不久的位置的认知是有利的,以便能够控制绕组装置的磁场尽可能适配于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的运动。因此优选地,所述绕组装置包括用于检测与绕组装置以线性马达的方式相互作用的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的位置和/或运动的探测器。优选地,所述绕组装置包括探测器壳体,所述探测器容纳在所述探测器壳体中,并且所述探测器壳体与所述线圈壳体连接。因为所述绕组装置优选设计为在同步线性马达中使用,该同步线性马达使用具有多个永磁体的磁体装置作为与绕组装置相互作用的线性马达构件,因此所述探测器优选是磁场敏感探测器,例如霍尔探测器。
术语“探测器”与术语“传感器”在此是同义的并且仅用于在语言上与在线圈壳体内部中确定绕组装置的运行参数如温度的上述传感器进行区分。
原则上,所述探测器壳体能够以与线圈壳体一件式地连接的方式构成。然而,因为还有多个绕组装置能够沿从动轴线的方向依次地设置,其中只有沿磁体装置或感应装置的相对运动方向最先和进而作为第一个到达的绕组装置需要位置探测器,所以所述探测器壳体优选根据规定与所述线圈壳体可松开地连接。
为了将探测器壳体与线圈壳体在机械上特别可靠和持久可松开地连接,能够在探测器壳体上构成紧固结构,所述紧固结构能够与构成在线圈壳体上的紧固配合结构接合,以连接线圈壳体和探测器壳体。所述接合优选是形状配合的接合。由紧固结构和紧固配合结构构成的结构能够是凸起,所述凸起接合到相应另一结构的凹部中,优选互补地构成。为了当在线圈壳体上不需要探测器壳体时避免在线圈壳体上不必要地伸出的构件部段,所述紧固结构优选是凸起,而所述紧固配合结构是凹部。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附图示出:
图1示出具有线圈壳体的线性马达定子的俯视图,所述线圈壳体具有容纳在其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绕组装置;
图2示出不具有与其连接的探测器壳体的图1中的定子,然而所述定子安装在承载结构上;
图3示出沿着图2的剖面III-III穿过图2中的定子的横截面视图;
图4示出在第一壳体构件被取下的情况下图1至3中的定子;
图5示出具有多个冷却通道和容纳有连接导线部段的流动通道的图4中的定子的第二实施形式;和
图6示出不具有冷却通道的图4中的定子的第三实施形式,然而所述定子具有容纳在线圈壳体上的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以沿着容纳在线圈壳体12中的并因此在图1中未示出的可通电的线圈的线圈绕组轴线的观察方向示出线性马达定子10的俯视图。所述线圈绕组轴线与图1中的绘图平面正交地伸展。从动轴线F平行于图1的绘图平面伸展,其中各个线圈作为单导线线圈对沿着所述从动轴线以互连的方式相继设置。
由于可实现的高的机械和热学强度的原因优选由用玻璃纤维织物增强的热固性塑料例如环氧树脂形成的线圈壳体12包括两个壳体构件,其中图1和图2的观察者观察沿观察方向位于前方的、较小的第一壳体构件12a,所述第一壳体构件遮挡在图1和图2中位于后方的较大的第二壳体构件12b(参见图3至6)。
沿着所述线圈壳体12的边缘构成多个通孔14,所述通孔完全贯穿所述线圈壳体12并且容纳连接机构,例如螺丝-螺母组合,以便能够可靠地并且优选根据规定可松开地连接两个壳体构件12a和12b。为了更好的清晰度,仅通孔14中的一部分设有附图标记。
在线圈壳体12中,沿着从动轴线F等距地相继地构成多个安装孔16作为安装结构,所述安装孔同样在与图1中的绘图平面正交的和进而平行于线圈绕组轴线的厚度方向D上完全贯穿所述线圈壳体12。其中同样地为了更好的清晰度,七个安装孔中的仅三个设有附图标记,安装孔16用于将线圈壳体12或定子10固定在仅由虚线表示的承载结构T上,例如固定在框架18上,所述框架承载用于引导有轨车辆V的轨装置S。
所述车辆V沿着从动轴线F移动经过定子10。通常,所述车辆V携带磁体装置MA,所述磁体装置具有沿着从动轴线F相继的多个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具有交替的极化部。这种磁体装置MA与定子10一起形成同步线性马达。所述车辆V优选是车厢或由游乐设施的多个车厢构成的列车,例如过山车。
所述线圈壳体12具有线圈区域20,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线圈区域20中,并且所述线圈壳体12具有与线圈区域20相邻的联接区域22,在所述联接区域中容纳有各个连接线圈的电导线段。因为所述车辆V的磁体装置MA仅与在线圈区域20中的线圈以产生力的方式相互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尽可能小的空气隙,所述线圈区域20构成为具有比联接区域22更小的厚度,所述联接区域的厚度不那么重要。优选地,此外由于联接区域22的较大的厚度以及该构件部段的与所述较大的厚度相关联的较高的强度,所述安装孔16设置在联接区域22中。
经由纵向端部侧的接线盒24和26,在线圈壳体内部的线圈能够被供给电能。当前,所述定子10示例性地是被供给三相电流的三相定子。所述三相电流通过未示出的变频器以本身已知的方式操纵,以控制由定子10在与磁体装置MA共同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驱动力。
在图1中左侧的接线盒24上,除了分别用于电相位的三个接入端之外,还设有用于信号传输线路的另一接入端,其能够引向容纳在线圈壳体12中的传感器。在两个接线盒24和26上此外还存在用于仅用虚线表示的冷却介质管线28的空间,以便能够将冷却介质引导到线圈壳体12的内部中并且再次从线圈壳体12导出,进而以对流的方式冷却容纳在线圈壳体12中的线圈。
在图1中左侧的轴向(关于从动轴线F)的纵向端部处,探测器壳体30根据规定例如通过螺丝-螺母组合可拆卸地安装到线圈壳体12上。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磁场敏感的探测器32,例如霍尔探测器容纳在探测器壳体30中,所述探测器检测由车辆V携带的磁体装置MA的磁场,从中确定车辆沿着所述轨装置S的当前位置,并且经由信号传输线路传输给未示出的控制装置。在考虑由探测器32确定的车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为线圈壳体12中的线圈通电的变频器。
为了与线圈壳体12简单但牢固地连接,所述探测器壳体30具有伸出的凸起34作为紧固结构36,所述凸起形状配合地接合到作为线圈壳体12中的紧固配合结构40的凹部38中。在图1中右侧的线圈壳体12的轴向的纵向端部处能够看到构成为凹部38的紧固配合结构40,在其上没有安装探测器壳体30。
所述紧固结构36分别成对地彼此沿厚度方向D相对置地设置在探测器壳体30上,其中所述线圈壳体12的沿厚度方向位于紧固配合结构40之间的部段设置在紧固结构36之间。因此,探测器壳体30借助紧固结构36叉形地包围线圈壳体12的部段。所述紧固结构36和所述紧固配合结构40的构型构造为彼此互补的,使得借助在紧固结构36和紧固配合结构40之间建立形状配合的接合,所述探测器壳体30相对于线圈壳体12的相对方位基本上是固定的。在紧固结构36中的紧固开口42和在紧固配合结构40中的紧固开口44在紧固结构36和紧固配合结构40之间建立形状配合的接合之后相互对齐,使得所述紧固结构36能够通过根据规定可松开的连接机构,例如螺丝-螺母组合固定在紧固配合结构40上。
在图2和图3中示出了在探测器壳体30未安装到承载结构T上的情况下的定子10。图3是定子10沿着图2中的平面III-III的横截面视图。
在第一壳体构件12a的侧上,所述定子10借助多个螺丝-螺母组合46固定到角型材48上,其中所述螺丝贯穿所述安装孔16。所述角型材48又借助多个螺丝-螺母组合50安装到另一承载体52上。
在第二壳体构件12b的侧上,所述定子10借助多个螺丝-螺母组合46安装在扁平型材54上。所述角型材48、所述承载体52和所述扁平型材54优选是由钢制成的构件,其中也不应排除其它材料。
如从图3中可看到,在沿厚度方向D具有较小的厚度尺寸的线圈区域20中,更靠近第一壳体构件12a的第一线圈56和更靠近较大的第二壳体构件12b的第二线圈58容纳在线圈壳体12中。为此,所述线圈壳体12具有容纳腔60,所述第一线圈56和所述第二线圈58容纳在所述容纳腔中。
在所述线圈56和58通电时,所述线圈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在其周围环境中产生在时间上和位置上发生改变的磁场M。
所述容纳腔60较大部分构成在第二壳体构件12b中并且仅较小部分构成在第一壳体构件12a中,这简化了定子10的安装。所述容纳腔60沿厚度方向居中地构成在线圈壳体12中,而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12a或12b的接合平面12c沿厚度方向从线圈壳体12的中心错开地设置。因此,所述第二线圈58完全容纳在第二壳体构件12b中的有助于形成容纳腔60的凹部60b中,而第一线圈56部分地容纳在凹部60b中,而另一部分容纳在第一壳体构件12a的有助于形成容纳腔60的凹部60a中。由此,所述线圈56和58最初能够设置在第二壳体构件12b上,并且在设置之后被操纵。所述第一壳体构件12a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12b的组装补充了用于容纳腔60的两个凹部60a和60b,并且将两个线圈56和58固定在线圈壳体12中。
所述第一线圈56和所述第二线圈58围绕虚拟的共线的线圈绕组轴线SW缠绕并且沿着共同的线圈绕组轴线SW几乎完全重叠。每个线圈56和58在其径向内部区域中具有没有线圈绕组的眼孔区域62或64。所述剖面III-III在中心贯穿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56或58,使得设想在中心贯穿眼孔区域62和64的线圈绕组轴线SW位于剖面III-III中。
所述定子10具有沿着从动轴线F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线圈56,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共同的第一线圈层66中。同样地,所述定子10具有沿着从动轴线F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二线圈58,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共同的第二线圈层68中。这两个线圈层66和68沿着线圈绕组轴线SW彼此紧邻。
第一和第二线圈56或58在它们的径向内部的边缘区域中,更准确地说在共同的眼孔区域62和64中与它们的径向内部的纵向端部56a(见图4;纵向端部56a在图3中直接位于平面III-III前方)或58a导电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线圈56和所述第二线圈58形成由不间断的导电的电导体构成的单导线线圈对70。设想在中心贯穿眼孔区域62和64形成的线圈对眼孔区域72的虚拟的线圈对绕组轴线PW与线圈绕组轴线SW共线。
在联接区域22中,剖面III-III与联接腔74的在剖面III-III中相互分离的区域相交。
不同的连接导线部段80的两个电导体76和78在上部区域中伸展,所述电导体在线圈壳体12中沿着从动轴线F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并且连接成属于同一电相位的单导线线圈对70,其中没有连接导线部段80与剖开的单导线线圈对70连接。在剖面III-III中沿厚度方向D彼此相邻的电导体76和78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电绝缘材料层79彼此电隔离。
在联接腔74的下部区域中可看到连接导线部段80的位于剖面III-III后方的变换部段80a。
以点线还示出了磁体装置MA,所述磁体装置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地设置的部分磁体装置,其中在车辆固定的坐标系中观察的情况下,在车辆V的行驶运行中,所述定子10运动穿过在部分磁体装置之间形成的间隙。
图4以图2的立体图示出图1至图3的定子10,然而取下了第一壳体构件12a。因此能够看到具有示例性六个单导线线圈对70的定子10的绕组装置11。
所述绕组装置11是三相绕组装置11,所述三相绕组装置能够连接到三相电流供应装置的三个电相位u、v和w上。三相构成方案仅是示例性的。为了区分各个单导线线圈对70与各个电相位的根据联接的关联性,将电相位作为附图标记70的索引提供给单导线线圈对。如从图4中可看到,沿着从动轴线F不存在两个配设给相同的电相位的单导线线圈对70彼此相邻。在任意伸出的沿着从动轴线F直接相继的三个单导线线圈对70中,中间的单导线线圈对始终分配给与沿着从动轴线F在先的单导线线圈对和沿着从动轴线F在后的单导线线圈对不同的电相位。此外,如果所述绕组装置11仅构成为两相的,这也适用。
在观察单导线线圈对70时,图4的观察者沿着线圈对绕组轴线PW观察所述单导线线圈。分别可看到只有在第一线圈层66中的更靠近观察者的相应的第一线圈56,所述第一线圈几乎完全遮盖在第二线圈层68中的相应的单导线线圈对70的第二线圈58。在第一线圈56的径向内部的纵向端部56a旁仅能够看到第二线圈58的径向内部的纵向端部58a以及引导远离第二线圈58的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58b。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线圈56的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56b形成到第一线圈56的电流的引线。出于清晰度,仅对两个左侧的单导线线圈对70的联接部段56b和58b进行标记。
如在图4中在最左侧的单导线线圈对70处所示,在图4的观察方向上,第一线圈56以顺时针从径向外部向着径向内部缠绕直至径向内部的端部56a。在相同的观察方向上,位于第一线圈56后方的第二线圈58以顺时针从径向内部向着径向外部缠绕。事实上,每个单导线线圈对70的第一线圈56和第二线圈58相同地制成并且以仅相对于彼此围绕与从动轴线F以及线圈对绕组轴线PW正交的改变轴线CA转动180°的方式设置,其中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对应于线圈绕组轴线SW。以这种方式,仅一种结构类型的线圈就足以制造绕组装置11,所述线圈仅必须以相对于彼此相应地取向的方式设置。
相同的电相位的单导线线圈对70分别通过连接导线部段80以导电的方式相互连接。这以相位u的示例来阐述:在图4中最左侧的单导线线圈对70u通过联接部段56b穿过接线盒24与电能源,例如变频器连接。与整个第一线圈56u一样,所述联接部段56b仅位于第一线圈层66中(参见图3)。
通过将径向内部的纵向端部56a和58a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线圈56u的联接部段56b通过唯一的电导线与第二线圈58u的联接部段58b连接,其中联接部段58b以及第二线圈58u仅位于第二线圈层68中。
最左侧的单导线线圈对70u的联接部段58b是连接导线部段80的一部分,其首先与在第二线圈层68中的连接部段80a一起伸展到联接腔74的变换区域82中,在该处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的变换部段80b从第二线圈层68伸展到第一线圈层66中,并且从该处起在另一连接部段80c中作为联接部段56b朝向第四单导线线圈对70伸展,该第四单导线线圈对是从左到右第二单导线线圈对70u。又再为了更好的清晰度,并非在图4中的所有连接部段80a和80c都设有附图标记。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基本上相同地构造。
如在图1中由于清晰度仅针对相位w相示出,所有连接导线部段80的变换部段82都延伸跨越轴向间距AA的--关于从动轴线F--轴向的纵向中心LM,通过相应的连接导线部段80直接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70相互间具有该轴向间距。所述变换部段82延伸至间距纵向中心LM的两个轴向的侧,更确切地说特别优选延伸离开间距纵向中心LM同样远。从一个相位的单导线线圈对70伸展至连接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变换部段82的连接部段80a和80c直线地伸展。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关于既与从动轴线F也与线圈对绕组轴线PW正交的、伸展穿过间距纵向中心LM的对称轴线SA关于围绕所述对称轴线SA旋转180°是不变的。每个连接导线部段80因此通过围绕对称轴线转动180°而映射到其自身上。
如果存在相位u的另外的单导线线圈对70,所述单导线线圈对以相应的方式经由另外的连接导线部段80与已经描述的单导线线圈对串联地电连接。然而,在图4中,所述第四单导线线圈对70的联接部段58b从左侧经由接线盒26再次与电能供应装置连接。
关于电相位u所述的内容相应地适用于相应其它电相位v和w的支路。其连接导线部段80与电相位u的连接导线部段80一样地构成。
第一线圈56的联接部段56b或连接导线部段80的连接部段80a具有分别沿着从动轴线F以及沿着变化轴线CA的路线分量。同样内容适用于第二线圈58的联接部段58b或连接导线部段80的连接部段80c,其中在连接导线部段80内联接部段56b和58b或连接部段80a和80c相对于从动轴线F围绕与线圈对绕组轴线PW正交的倾斜轴线的倾斜度在量值上是相同大小的,然而相反地指向。优选地,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的连接部段80c仅具有所提及的路线分量。
与连接导线部段80的连接部段80a和80c相反,所述变换部段80b伸展,优选仅围绕平行于变化轴线CA的倾斜轴线倾斜,以便能够引起在第一线圈层66和第二线圈层68之间的变换。
如图4所示出的,所述安装开口16形成在窗口区域81中,所述窗口区域81分别通过彼此交叉的三个不同电相位或相位支路的连接导线部段80形成。因此,将所述定子10安装到承载结构T上一方面以距单导线线圈对70足够的距离进行,而另一方面以距线圈壳体12的边缘足够的距离进行,使得无需另外的辅助机构就能够仅通过16中的安装开口实现与承载结构T的非常牢固的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构件12b具有用于容纳密封件的环绕的容纳槽84,所述密封件径向向外地相对于壳体构件12a和12b的接合间隙12d密封所述绕组装置11。容纳在所述容纳槽84中的密封件能够是置入容纳槽84中的固体密封件,或者能够是粘性密封件,所述粘性密封件作为粘性密封带涂覆到容纳槽84中并且然后在其中固化。
所述联接腔74具有导线腔86,联接部段56b和58b容纳在所述导线腔86中。所述导线腔86构成为用于使具有与容纳在其中的电导体73、76和78互补的至多1mm的小的间隙尺寸的线圈壳体12的强度降低最小化,所述电导体也形成电相位u、v和w的导线支路。
在线圈壳体12中能够构成冷却通道88,其中所述容纳腔60形成一部分,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在限界所述容纳腔60的壁部和容纳在所述容纳腔60中的单导线线圈对70之间的间隙中流动。因此,从冷却介质能够直接将焦耳热从单导线线圈对70引出。
所述冷却介质能够通过流动通道90从容纳腔60流至沿着从动轴线F紧邻的容纳腔60。
所述冷却介质能够通过接线盒24或26经由所述冷却介质管线28输送并且通过相应其他接线盒再次从线圈壳体12导出。下面假设:所述冷却介质通过在图4中左侧的接线盒24的冷却介质管线28输送,并且经由右侧的接线盒26的冷却介质管线28再次导出。
图4中最左侧的导线腔86能够是冷却通道88的一部分。因此,通过所述导线腔86能够使气态或液态或作为两相流的冷却介质进入在图4中最左侧的容纳腔60中。
为了确保:引入所述容纳腔60中的冷却介质不会以最短的路径流至下一流动通道90,并且为了由此使每个单导线线圈对70的被冷却介质润湿的面设计为尽可能大面积的,单导线线圈对70能够分别仅局部地在一个区域92中通过粘合剂或浇注料无间隙且无空隙地与容纳腔60的包围所述单导线线圈对的壁部连接。一方面,单导线线圈对70因此附加地以材料配合的方式固定在其相应的容纳腔60中。另一方面,由此在输入的导线腔86和流动通道90之间或在引入和引出的流动通道90之间或在输入的流动通道90和导出的导线腔86之间的较短的连接路径以流动技术被阻断,使得对于冷却介质在穿流所述容纳腔60时仅具有在围绕所述线圈对眼孔区域72的输入管线和输出管线之间的较长的路径作为流动路径可用。
因此,所述线圈壳体12能够被冷却介质穿流,其中根据该解决方案,沿着从动轴线F相继的容纳腔60各个依次地被冷却介质穿流,所述冷却介质沿着从动轴线F越来越强发热,使得在沿着穿流方向从左向右穿流时的对流热传递减少。
在图5中示出本发明的绕组装置111或定子110的第二实施形式。在图5的第二实施形式中,与在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形式相同且功能相同的构件和构件部段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然后增加了数字100。在下文中仅在其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形式不同的方面描述图5的第二实施形式,在其余方面也参考第一实施形式的描述,以用于阐述图5的第二实施形式。
在第一实施形式和图5的第二实施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冷却通道188的构造。与第一实施形式相反,在图5的第二实施形式中,在线圈壳体12内部中的冷却剂流动完全遵循电导体173、176和178的伸展。因此,导线腔186构成为流动通道190,或者反过来说:连接导线装置180设置在流动通道190中。
在此,给每个电相位各分配一个冷却通道188,其中所述流动通道190分别是其中的一部分。所述容纳腔160以及还有变换区域182此外形成每个冷却通道188的另一部分,然而所述变换区域在第二实施形式中被中断部183分成多个隔间。冷却介质能够在每个冷却通道188中流动,而不会影响另一电相位的冷却通道188中的冷却介质流动。为了该目的,所述电绝缘材料层179也能够将导线腔186以流体机械的方式相互分离,其中相应的电相位的电导体173、176和178容纳在所述导线腔中。然而替选地,在不同的电相位的导线腔186的交叉部位处,能够允许冷却介质从一个导线腔溢流到另一导线腔。由于冷却通道188与各个电相位的明确的关联性,在第二实施形式中的冷却通道以及流动通道190和变换区域182的隔间根据其与电相位的关联性设有索引u、v和w。
变换区域182的对于冷却介质形成流动屏障的细分部183优选与壳体构件112a和112b一件式地构成,然而也能够作为单独的构件密封地设置在首先如在第一实施形式中沿着从动轴线F连续地构成的变换区域82中,其中所述变换区域182细分为多个沿着从动轴线相继的隔间。在变换区域182的隔间中优选仅设置有刚好一个变换部段180b。
接线盒124的冷却介质管线128,其在图5的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应是冷却介质输送管线,因此供应三个冷却通道188u、188v和188w。因此,所述冷却介质管线128能够被细分为三个子管线,或者在接线盒124中将冷却介质供应细分为单独的冷却通道,或者能够为每个接线盒124或/和126设有三个冷却介质管线128。与此相应地,在第二实施形式中没有设置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从容纳腔160朝向沿着从动轴线F紧邻的容纳腔160引导。
在图6中示出本发明的绕组装置211或定子210的第三实施形式。在图6的第三实施形式中,与在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形式相同且功能相同的构件和构件部段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但增加了数字200。在下文中仅就其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形式不同的方面描述图6的第三实施形式,在其余方面也参考第一实施形式的描述,以用于阐述图6的第三实施形式。
所述定子210或所述绕组装置211的第三实施形式基本上对应于第一实施形式,然而其中在第三实施形式中没有设置冷却通道。然而,能够设置所述冷却通道,更确切地说,要么作为如在第一实施形式中的串联的冷却通道,根据所述第一实施形式,流动通道90将分别沿着从动轴线F紧邻的容纳腔60相互连接,要么作为多个冷却通道,其中每个冷却通道跟随电相位的电导体的伸展。
与此相应地,变换区域282沿着从动轴线F不间断地构,因为所述变换区域不设置为用于引导冷却介质流动。
信号导线腔294作为连接导线部段280的导线腔286从变换区域282起延伸,所述信号导线腔将变换区域282与传感器凹部296或298连接,所述传感器凹部在联接区域222中的容纳腔260附近构成,但是在物理上与容纳腔260分开地构成,以便能够容纳传感器,借助所述传感器例如能够检测容纳在容纳腔160中的相应的单导线线圈对270的温度。示出所述传感器凹部296和298,以便显示,所述传感器凹部能够具有任意的形状,这取决于相应要容纳在其中的传感器。
信号传输导线能够容纳在信号导线腔294中,所述信号传输导线将分别容纳在相关联的传感器凹部296或298中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所述信号传输导线能够经由变换区域282和接线盒224或226之一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经由接线盒224从线圈壳体212引出。
在图6中省去接线盒226。因此,在各个电导体273、276和278离开所述线圈壳体212时,能够在其伸展中看到它们。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第一线圈56、156或256以及第二线圈58、158或258分别是具有刚好一个绕组平面的扁平金属丝线圈。每个绕组平面限定相关联的多个第一或第二线圈的层66或68。

Claims (22)

1.一种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所述绕组装置用于在所述绕组装置(11;111;211)的空间环境中产生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磁场(M),所述绕组装置包括多个线圈(56,58;156,158;256,258),其中每个线圈具有以数匝围绕虚拟的线圈绕组轴线(SW)缠绕的金属丝(73,76,78;173,176,178;273,276,278),其中所述线圈绕组轴线(SW)贯穿所述线圈(56,58;156,158;256,258)的径向内部的不具有金属丝绕组的眼孔区域(62,64;162,164;262,264),其中所述绕组装置(11;111;211)具有第一层(66)的第一线圈(56;156;256)和第二层(68)的第二线圈(58;158;258),所述第一线圈沿着从动轴线(F)与彼此平行的线圈绕组轴线(SW)无重叠地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线圈沿着所述从动轴线(F)与彼此平行的绕组轴线(SW)无重叠地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绕组装置(11;111;211)包括多个沿着所述从动轴线(F)依次设置的线圈对(70;170;270),所述线圈对包括横向于所述从动轴线(F)取向的虚拟的线圈对绕组轴线(PW),其中每个线圈对(70;170;270)具有第一线圈(56;156;256)和第二线圈(58;158;258),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具有与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PW)平行或共线的线圈绕组轴线(SW),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56,58;156,158;256,258)关于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PW)彼此轴向相邻地设置为,使得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56,58;156,158;256,258)的金属丝绕组彼此轴向相邻,并且所述第一线圈(56;156;256)和所述第二线圈(58;158;258)的眼孔区域(62,64;162,164;262,264)彼此轴向相邻,以形成共同的、在空间上连贯的线圈对眼孔区域(72;172;272),其中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PW)贯穿所述线圈对眼孔区域(72;172;272),
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线圈对(70;170;270)构成为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56,58;156,158;256,258)分别具有关于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PW)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56b,58b;156b,158b;256b,258b),所述联接部段用于连接到能量供应装置的一个相位上或连接到另一线圈(56,58;156,158;256,258)上,并且在所述线圈对眼孔区域(72;172;272)中相互导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PW)观察所述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时,出自第一线圈(56;156;256)和第二线圈(58;158;258)中的一个线圈(56;156;256或58;158;258)沿着缠绕方向从径向外部向着径向内部缠绕,而相应的另一线圈(58;158;258或56;156;256)沿相同的缠绕方向从径向内部向着径向外部缠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56,58;156,158;256,258)相同地构成并且相对于彼此围绕与所述从动轴线(F)以及所述线圈对绕组轴线(PW)正交的设置轴线(CA)转动180°地设置。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56,58;156,158;256,258)分别是具有仅一个绕组平面的线圈。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装置(11;111;211)构成为用于连接到具有不同的电相位的能量供应装置上,其中每个可连接的相位各配设有一个支路,所述支路分别具有多个串联电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其中所述绕组装置(11;111;211)具有至少三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所述至少三个单导线线圈对沿着所述从动轴线(F)直接彼此相继,其中每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配设给与沿着所述从动轴线(F)直接相邻的两个在其之间设置有该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不同的相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对于分别具有多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每个连接到另一电相位上的支路适用:从在支路中沿着所述从动轴线(F)直接相继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其中一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58b;158b;258b)与在后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径向外部的联接部段(56b;156b;256b)连接成将两个所述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导电连接的连接导线部段(80;180;280),其中所述一个联接部段(58b;158b;258b)置于出自第一层(66)和第二层(68)中的一个层(68)的层区域中,而相应另一联接部段(56b;156b;256b)置于出自第一层(66)和第二层(68)中的相应另一层(66)的层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180;280)从在另一层(66,68)中的每个通过所述连接导线部段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伸展远离相应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并且在以一定间距远离两个通过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180;280)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变换部段(82;182;282)在所述两个层区域之间伸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连接导线部段(80;180;280)的变换部段(82;182;282)在轴向间距(AA)的--关于所述从动轴线(F)--的轴向的纵向中心(LM)的两侧上延伸,通过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180;280)直接连接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相互间具有所述轴向间距。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容纳在线圈壳体(12;112;212)中,其中在用于出自多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中的每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线圈壳体(12;112;212)中分别构成容纳腔(60;160;260),在所述容纳腔中容纳有与所述容纳腔(60;160;260)相关联的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包括两个壳体构件(12a,12b;112b;212b),所述壳体构件相互连接形成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其中每个容纳腔(60;160;260)中的一部分构成为在所述一个壳体构件(12a)中的凹部(60a),而另一部分构成为在另一壳体构件(12b;112b;212b)中的凹部(60b;160b;260b),其中在不同的壳体构件(12a,12b;112b;212b)中构成的两个部分在同一容纳腔(60;160;260)中具有不同的大小,尤其从在已连接状态下共同的接合平面以不同的深度伸入到两个所述壳体构件(12a,12b;112b;212b)中,其中所述接合平面与平行的线圈对绕组轴线(PW)优选是正交的。
11.在引用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的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具有:线圈区域(20;120;220),在所述线圈区域中设置有容纳所述单导线线圈对(70;170;270)的容纳腔(60;160;260);和与所述线圈区域(20;120;220)相邻的联接区域(22;122;222),所述连接导线部段(80;180;280)设置在所述联接区域中,其中优选所有容纳腔(60;160;260)位于所述联接区域(22;122;222)的同一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壳体(12;112)中构成至少一个冷却通道(88;188),出自多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中的每个单导线线圈对(70;170)的至少相应一个部段伸入所述冷却通道中,使得伸入的部段能够被穿流所述冷却通道(88;188)的冷却介质润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60;160)形成至少一个冷却通道(88;188)的部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其特征在于,多个容纳腔(60;160)通过流动通道(90;190)相互连接,通过所述流动通道,所述冷却介质能够从一个容纳腔(60;160)流入沿着所述从动轴线(F)在后的容纳腔(60;160)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其特征在于,单导线线圈对(70;170)与容纳其的环形容纳腔(60;160)的壁部仅局部材料配合地连接,使得所述材料配合的连接允许冷却介质从向所述容纳腔(60;160)输送冷却介质的流动通道(90;190)在沿着所述环形容纳腔(60;160)的仅一个流动方向上朝向从所述容纳腔(60;160)引出冷却介质的流动通道(90;190)流动。
16.在引用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的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其特征在于,在将容纳腔(160)相互连接的流动通道(190)中容纳有至少一个连接导线部段(180),优选多个连接导线部段(180)。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具有安装结构(16;116;216),尤其是贯穿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的通孔(16;116;216),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能够借助于所述安装结构与承载结构(T)连接。
18.在引用权利要求11的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16;116;21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或/和构成在所述联接区域(22;122;222)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111;21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16;116;216)的至少一部分包括贯穿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的通孔(16;116;216),其中每个所述通孔(16;116;216)设置在被连接导线部段(80;180;280)包围的窗口区域(81;181;281)中。
20.根据权利要求9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2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壳体(12;112;212)中构成用于容纳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的至少一个传感器凹部(296,298)。
21.根据权利要求9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装置包括探测器壳体(30),探测器(32),尤其是磁场敏感的探测器(32)容纳在所述探测器壳体中,其中所述探测器壳体(30)与所述线圈壳体(12)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通电的绕组装置(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壳体(30)根据规定与所述线圈壳体(12)可松开地连接,其中优选在所述探测器壳体(30)上构成紧固结构(36),所述紧固结构能够与构成在所述线圈壳体(12)上的紧固配合结构(40)接合,以连接线圈壳体(12)和探测器壳体(30)。
CN202110843726.1A 2020-07-24 2021-07-26 可通电的绕组装置 Active CN1139727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119589.3 2020-07-24
DE102020119589.3A DE102020119589A1 (de) 2020-07-24 2020-07-24 Wickl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Linearmotor mit parallel angeordneten Spulenpaaren aus einem zusammenhängenden elektrischen Lei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2767A true CN113972767A (zh) 2022-01-25
CN113972767B CN113972767B (zh) 2024-02-13

Family

ID=77021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43726.1A Active CN113972767B (zh) 2020-07-24 2021-07-26 可通电的绕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8609B2 (zh)
EP (1) EP3944468A1 (zh)
CN (1) CN113972767B (zh)
DE (1) DE102020119589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1077A (en) * 1997-03-27 1998-05-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Fluid-cooled linear motor armature
US20040201292A1 (en) * 2001-08-31 2004-10-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ctric motor with improved cooling system
DE102006023493A1 (de) * 2006-05-18 2007-11-22 Intrasys Gmbh Innovative Transport-Systeme Mehrphasiges Wicklungsteil für einen Linearmotor oder Lineargenerator
JP2012147630A (ja) * 2011-01-14 2012-08-02 Toshiba Mach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用コイル、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リニアモータ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WO2016202798A1 (de) * 2015-06-16 2016-12-22 Indrivetec Ag Linearmotorantriebssystem
CN110235338A (zh) * 2017-01-11 2019-09-13 无限电气公司 用于轴向场旋转能量装置的系统和设备
CN110729853A (zh) * 2018-07-17 2020-01-24 盖多·瓦伦蒂尼 具有磁性齿轮布置的电动机
CN110785312A (zh) * 2017-04-21 2020-02-11 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 驱动模块及线性传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UD20010209A1 (it) 2001-12-14 2003-06-16 Gisulfo Baccini Motore lineare e procedimento di fabbricazione di tale motore lineare
DE102005025672A1 (de) * 2004-09-30 2006-04-27 Siemens Ag Polygonartig aufgebaute elektrische Maschine
EP2733833B1 (de) 2012-11-15 2017-07-19 Etel S. A.. Primärteil eines eisenlosen Linearmotors
US11075556B2 (en) 2017-01-30 2021-07-27 Kesatoshi Takeuchi Coreless electric machine with magnet coils with effective coil part and end coil parts
DE102018209687A1 (de) 2018-06-15 2019-12-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pul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hybrid-elektrisches Luft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1077A (en) * 1997-03-27 1998-05-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Fluid-cooled linear motor armature
US20040201292A1 (en) * 2001-08-31 2004-10-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ctric motor with improved cooling system
DE102006023493A1 (de) * 2006-05-18 2007-11-22 Intrasys Gmbh Innovative Transport-Systeme Mehrphasiges Wicklungsteil für einen Linearmotor oder Lineargenerator
JP2012147630A (ja) * 2011-01-14 2012-08-02 Toshiba Mach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用コイル、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リニアモータ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WO2016202798A1 (de) * 2015-06-16 2016-12-22 Indrivetec Ag Linearmotorantriebssystem
CN110235338A (zh) * 2017-01-11 2019-09-13 无限电气公司 用于轴向场旋转能量装置的系统和设备
CN110785312A (zh) * 2017-04-21 2020-02-11 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 驱动模块及线性传输系统
US20200048016A1 (en) * 2017-04-21 2020-02-13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Drive module and linear transport system
CN110729853A (zh) * 2018-07-17 2020-01-24 盖多·瓦伦蒂尼 具有磁性齿轮布置的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08609B2 (en) 2024-02-20
US20220028600A1 (en) 2022-01-27
DE102020119589A1 (de) 2022-01-27
CN113972767B (zh) 2024-02-13
EP3944468A1 (de) 202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20164A (en) Brushless linear motor
US10181780B2 (en) Stator device for a linear motor and linear transport system
US8324768B2 (en) Rotational angle de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manent magnet dynamo-electric machin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6580185B2 (en) Integrated system of a permanent magnet excited motor and a non-contact power feeding apparatus
US10340761B2 (en) Electric device and a stator assembly for the electric device
CN106030990B (zh) 永磁体型电动机
CN104380585A (zh) 线性马达定子器件及线性传送系统
WO2015011747A1 (ja) 永久磁石型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Masmoudi et al. Optimizing the overlap between the stator teeth of a claw pole transverse-flux permanent-magnet machine
KR102552879B1 (ko) 코일 어셈블리 및 전기모터의 코일 어셈블리용 하우징 모듈 세트
US20200106338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ontroller, vehicle system, and maintenance method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6636184B2 (ja) 電動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9962575B (zh) 旋转电机
JP2014505184A (ja) 構造キットからレールの異なるバリアント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レール部分上で移動可能な車両を有する配置
CN113972767B (zh) 可通电的绕组装置
JP2022500991A (ja) 単極線形同期機
US11411445B2 (en)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13765259A (zh) 一种永磁电动悬浮式直线驱动装置
JP2019122225A (ja) 回転電機
CN108702041A (zh) 用于电动机的定子和制造定子的方法
RU2605957C1 (ru) 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ческая трансмиссия самоходной машины
CN110176835B (zh) 旋转电机
Ravikumar et al. Linear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for High Speed Transit System
CN113692687A (zh) 马达单元
CN108475975B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