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8640A -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68640A
CN113968640A CN202110713262.2A CN202110713262A CN113968640A CN 113968640 A CN113968640 A CN 113968640A CN 202110713262 A CN202110713262 A CN 202110713262A CN 113968640 A CN113968640 A CN 113968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
mixing
space
hydraulic rad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132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68640B (zh
Inventor
张崭华
张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rovirid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roviri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rovirid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roviri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1326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686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68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8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68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8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81Installations for water purification using chemical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4Flow arrang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16Regeneration of sorbents, filt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在主体内,过滤反应区设置在混合反应区的出水口的下游,过滤反应区内部设置有滤料填充区;第一流动空间设置在过滤反应区中与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相对应的部位,过滤反应区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的端面进水口,通过端面进水口流入第一流动空间的水体的流动方向平行于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的端面。本发明设置第一流动空间使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渗入滤料填充区进行过滤,同时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流可以对滤料填充区起到冲刷作用,能够将堆积或附着在滤料填充区上的污泥及杂质冲走,防止污泥及杂质堆积堵塞滤料填充区,影响滤料填充区的过滤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净水效果更好,使用时间更长。

Description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水处理是指为使水质达到一定使用标准而采取的物理、生物、化学措施,其处理过程中通常会添加药剂用于调节pH、混凝、絮凝,然后进行过滤,以去除水中的杂质。
现有的水处理设备中,其过滤方式均采用上升流或下降流,即滤料设置在设备的出水口的上游位置,使污水穿过滤料后从出水口排出。按照出水口的设置位置的不同,在上升流水处理设备中,滤料位于设备顶部,污水受力上升并朝向滤料流动;在下降流水处理设备中,滤料位于设备底部,污水受力下降并朝向滤料流动。
这两种方式均将滤料设置在污水的流动方向上,通过滤料的拦截、吸附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但是由于污水中的悬浮物均堆积或吸附在滤料上,因此在较短时间的使用后就会产生滤料堵塞的现象,进而使滤料的过滤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水处理设备是将滤料设置在污水的流动方向上,导致滤料的过滤效果在较短时间的使用后会降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包括:
主体,设有入水部和出水部;
混合反应区,位于主体内,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入水端与所述入水部相连接;
过滤反应区,设置在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出水口的下游,所述过滤反应区内部设置有滤料填充区;
第一流动空间,设置在所述过滤反应区中与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相对应的部位,所述过滤反应区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的端面进水口,水体通过所述端面进水口流入所述第一流动空间内部。
可选地,所述混合反应区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动空间的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内水体流动的方向上。
可选地,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
出水存储区,位于所述滤料填充区的上方,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出水端通过出水存储区与所述出水部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过滤反应区还包括:位于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的一侧的第一存储仓,所述第一存储仓的开口朝向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存储仓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主体的外部空间的反洗排水部。
可选地,所述反洗排水部包括:收集管和均
匀设置的多个支管,所述支管与所述第一存储仓连通,所述收集管与所述主体的外部空间连通,且所述收集管连通至少两个所述支管。
可选地,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
第二流动空间,连通所述混合反应区和所述第一流动空间;
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产生撞击的第一挡件,且所述第一挡件位于所述端面进水口的上游。
可选地,所述第一挡件连接泥水分离板,所述泥水分离板设置在所述端面进水口处,并沿与所述主体的纵向轴向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还设有第二挡件,通过所述泥水分离板流出的水体通过所述第二挡件流入所述端面进水口处。
可选地,所述第二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经由所述泥水分离板流出的水与所述第二挡件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的泥水分离折板,所述泥水分离折板与所述第一挡件之间形成朝向来水方向敞开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端面进水口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与所述第一挡件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还设有第三挡件,所述第三挡件位于所述端面进水口的下游。
可选地,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
污泥沉淀区,位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的下游。
可选地,所述污泥沉淀区为设置在所述主体底部的锥形空间,且所述污泥沉淀区的底部通过污泥排口与所述主体的外部连通。
可选地,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
第一喷管,与所述入水部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喷管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一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喷管设有向所述主体底部的污泥沉淀区延伸的污泥回流管。
可选地,所述混合反应区包括:
第一混合部,其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喷管相连通,其出口端与第二喷管相连通;
所述第一混合部内设有分流筒,所述分流筒与所述第一混合部形成第三水流通道,所述分流筒的进水端对应所述第一喷管的出水端设置,所述分流筒与所述第一喷管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缺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混合部内还设有湍流锥,所述湍流锥设置在所述分流筒远离所述第一喷管的一端,沿水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湍流锥的宽度逐渐增加。
可选地,所述第一混合部内还设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置在所述分流筒内,所述中心管与所述分流筒形成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三水流通道的流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湍流锥远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板,所述第一导板朝向所述湍流锥中心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喷管设置在所述第三水流通道中的水的运动路径前方。
可选地,所述分流筒靠近所述第一喷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板,沿朝向所述第一喷管方向,所述第二导板朝向所述中心管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喷管在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三水流通道中的交界处。
可选地,所述第二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二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混合反应区还包括:
第二混合部,与所述第二喷管相连通,且第二混合部设置有加药管。
可选地,所述第二混合部设有所述第一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混合部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二混合部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混合反应区还包括:
第三混合部,内部设有混合空间,所述混合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流动空间;
上行导向管,设置在所述第三混合部内,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第三混合部形成所述混合空间,所述上行导向管的进水端对应所述第二混合部的出水端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第二混合部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三混合部包括:
隔板,设置在主体内,所述隔板将主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混合空间和所述第二流动空间,所述混合空间和所述第二流动空间通过第一过水通道连通。
可选地,沿高度方向,所述隔板的顶端发生远离所述第二混合部的倾斜。
可选地,所述上行导向管靠近所述第二混合部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挡件,所述第四挡件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混合部的内径。
可选地,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
下行导向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中,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合部与所述第四挡件之间,所述下行导向管与所述第四挡件形成第二过水通道,所述下行导向管与所述第二混合部形成第三过水通道,所述第三过水通道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相连通,所述隔板的底端与所述下行导向管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行导向管的轴向断面面积与所述混合空间的轴向断面面积的比值为(0.01-0.05)。
可选地,所述主体位于所述上行导向管的上方设置有顶板,所述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朝向所述主体的顶板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呈扩散状。
可选地,所述上行导向管在出水端的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
可选地,所述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设有折板,所述折板与所述上行导向管的侧壁呈锐角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包括主体,设有入水部和出水部;混合反应区,位于主体内,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入水端与所述入水部相连接;过滤反应区,设置在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出水口的下游,所述过滤反应区内部设置有滤料填充区;第一流动空间,设置在所述过滤反应区中与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相对应的部位,所述过滤反应区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的端面进水口,水体通过所述端面进水口流入所述第一流动空间内部。
本发明设置混合反应区对从入水部通入主体内的水体进行污水与药剂的混合以及混凝反应,混合反应区的出水从端面进水口流入第一流动空间内,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使得水体可以从如水端的端面一侧进入到第一流动空间内,且第一流动空间的水体的流动方向平行或者近似平行于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的端面,使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渗入滤料填充区进行过滤,同时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流可以对滤料填充区起到冲刷作用,能够将堆积或附着在滤料填充区表面的污泥及杂质冲走,防止污泥及杂质堆积堵塞滤料填充区,影响滤料填充区的过滤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滤料设置在水体的流动方向上,本发明由于水体的流动方向平行于滤料填充区,能够冲刷带走堆积或附着在滤料填充区表面的污泥及杂质,因此本发明滤料填充区的过滤效果更好,使用时间更长。
此外,由于本发明第一流动空间的水体的流动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的端面设置,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滤料设置在水体的流动方向上,污泥及杂质在水流的带动下深入滤料,本发明水体中的污泥及杂质进入滤料填充区的深度更浅,因此本发明的滤料填充区更容易进行清理。
2.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混合反应区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动空间的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内水体流动的方向上。
本发明在第一流动空间内水体流动的方向上设置第一开口,使滤料填充区在冲刷作用下带出的污泥及杂质能够随流动的水体进入混合反应区,避免冲刷作用下带出的污泥及杂质留存在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中,使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体越来越浑浊,增加滤料填充区的过滤负担。
同时,当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体流速较大,即进入第一流动空间的水量过多,导致水量超出滤料填充区的过滤能力时,设置第一开口能够使超出的水量重新进入混合反应区,而避免其给滤料填充区带来过滤压力,增加水体通过滤料填充区的速度,导致水体中的污泥及杂质深入滤料填充区,而无法被水体的冲刷作用带走,进而使滤料填充区的过滤效果下降,因此设置第一开口还可以保证滤料填充区的过滤效果。
3.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出水存储区,位于所述滤料填充区的上方,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出水端通过出水存储区与所述出水部相连接。
本发明设置出水存储区,且出水存储区位于滤料填充区的上方,使得当入水部停止向主体内通入水体时,出水存储区中的水体可以对滤料填充区进行反洗,使得滤料填充区在过滤过程中附着或吸附的污泥及杂质能够被反洗的水流冲出滤料填充区,使滤料填充区再次具备较好的过滤效果。
4.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过滤反应区还包括位于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的一侧的第一存储仓,所述第一存储仓的开口朝向所述滤料填充区的入水端设置。
本发明在滤料填充区入水端的一侧设置第一存储仓,其用于在对滤料填充区进行反洗时,给从滤料填充区入水端排出的反洗污水提供容纳及缓冲空间,防止该污水进入混合反应区而影响之后的使用,同时,在反洗过程中,滤料填充区的滤料会产生膨胀,第一存储仓还能够提供用于容纳膨胀部分的空间,避免滤料填充区的滤料因没有膨胀空间而损坏。
5.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存储仓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主体的外部空间的反洗排水部。
本发明设置反洗排水部,使得当反洗的水量过大时,从滤料填充区入水端排出的反洗污水能够直接由反洗排水部排出主体外,避免因水量超出第一存储仓的容纳空间而使反洗污水进入混合反应区而影响之后的使用。
6.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反洗排水部包括:收集管和均匀设置的多个支管,所述支管与所述第一存储仓连通,所述收集管与所述主体的外部空间连通,且所述收集管连通至少两个所述支管。
本发明的反洗排水部包括收集管和均匀设置的多个支管,收集管连通至少两个支管,收集管对至少两个支管的出水起到收集作用,并对支管的出水压力起到均衡的作用,进而使得反洗排水部的出水是等压的、均匀的,避免第一存储仓内出现短流和死角,导致反洗污水无法有效的排出。
7.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第二流动空间,连通所述混合反应区和所述第一流动空间;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产生撞击的第一挡件,且所述第一挡件位于所述端面进水口的上游。
本发明设置第二流动空间连通混合反应区和第一流动空间,并在第二流动空间内设有第一挡件,且第一挡件位于端面进水口的上游,使得从混合反应区流入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与第一挡件发生撞击,进而使水流产生扰动,扰动过程中水体中的污水与药剂进一步混合形成污泥,其中较重的污泥无法在水流的带动下进入第一流动空间,而是下沉至第二流动空间底部,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的过滤压力。
8.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挡件连接泥水分离板,所述泥水分离板设置在所述端面进水口处,并沿与所述主体的纵向轴向方向延伸。
本发明设置泥水分离板使得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在撞击第一挡件后,需要绕过泥水分离板,通过回流进入端面进水口,而由于较重的污泥无法在水流的带动下随回流进行移动,进而进入端面进水口,因此泥水分离板可以进一步减少进入第一流动空间的污泥量,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的过滤压力。
9.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还设有第二挡件,通过所述泥水分离板流出的水体通过所述第二挡件流入所述端面进水口处。
本发明设置第二挡件使绕过泥水分离板向端面进水口流动的水体与第二挡件产生撞击,进而使水流产生扰动,扰动过程中水体中的污水与药剂进一步混合形成污泥,其中较重的污泥无法在水流的带动下进入第一流动空间,而是下沉至第二流动空间底部,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的过滤压力。
10.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经由所述泥水分离板流出的水与所述第二挡件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
本发明的第二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使绕过泥水分离板向端面进水口流动的水体与第二挡件的倾斜端面产生撞击,从而使水体产生涡流,相较于第二挡件设置为平板而在撞击中产生无规律的扰动,第二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而使水流产生涡流可以减少撞击对水流造成的阻力,减少水体流动的动力流失。
11.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的泥水分离折板,所述泥水分离折板与所述第一挡件之间形成朝向来水方向敞开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端面进水口相连通。
本发明在第二流动空间内设置泥水分离折板,泥水分离折板与第一挡件之间形成朝向来水方向敞开的进水口,当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与第一挡件产生撞击,使水体中的污水与药剂进一步混合形成污泥,污泥会随撞击第一挡件后回流的水体进行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进行扩散,然后随水体回落,其中一部分由进水口进入端面进水口,并通入第一流动空间内,另一部分绕过泥水分离折板向第二流动空间底部流动,因此泥水分离折板可以减少进入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污泥量,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的过滤压力。
12.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与所述第一挡件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
本发明的第一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且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与第一挡件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从而使水体产生涡流,相较于第一挡件设置为平板而在撞击中产生无规律的扰动,第一挡件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而使水流产生涡流可以减少撞击对水流造成的阻力,减少水体流动的动力流失。
13.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流动空间内还设有第三挡件,所述第三挡件位于所述端面进水口的下游。
本发明设置第三挡件与第一挡件之间形成与端面进水口连通的开口,缩短了端面进水口与第二流动空间的腔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加快了开口处的水流速度,缩短了水体中的污泥在开口处留存的时间,因此降低了污泥随水流进入第一流动空间的概率,使得进入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污泥量减少,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的过滤压力。
14.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污泥沉淀区,位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的下游。
本发明设置污泥沉淀区收集第二流动空间中沉降的污泥,便于将污泥导出主体外或进行二次利用。
15.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污泥沉淀区为设置在所述主体底部的锥形空间,且所述污泥沉淀区的底部通过污泥排口与所述主体的外部连通。
本发明的污泥沉淀区设置为锥形空间,使第二流动空间中沉降的污泥受到锥形空间腔壁的导向而聚集在锥形空间的底部,便于污泥排口将污泥排出,避免污泥堆积占用主体内的空间。
16.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第一喷管,与所述入水部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喷管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喷管使污水与药剂的混合水体由入水部进入主体内,由于第一喷管的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因此水体会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相对于现有技术需要设置进气等辅助动力装置以带动水体流动的方式,本发明通过第一喷管即可使水体流速满足要求,无需设置额外的辅助动力装置,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并降低装置的加工复杂性。
17.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本发明通过将第一喷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锥形,使得第一喷管的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进而使水体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并且按照伯努利原理,第一喷管的出口处将产生较低的水压,此外设置为锥形可以具有导向作用,其相较于设置为直角形可以有效减小水体在该处撞击产生的阻力,避免水体动力的流失。
18.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喷管设有向所述主体底部的污泥沉淀区延伸的污泥回流管。
本发明的污泥回流管连通第一喷管和污泥沉淀区,由于第一喷管的出口处具有低压,因此第一喷管与污泥沉淀区会形成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污泥沉淀区内熟化后的污泥絮体会经由污泥回流管而进入到第一喷管内,以进行二次利用,由于熟化后的污泥絮体具有吸附和网捕的作用,因此其再次参与混合反应区内的反应过程,可以有效的去除原水胶体,增加净化效果,并可以减少加药量,同时,在反应过程中,残留在污泥絮体内的药剂可以与污水进行充分的反应,使残留药剂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同样可以增加净化效果,并减少加药量。
19.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混合反应区包括第一混合部,其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喷管相连通,其出口端与第二喷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混合部内设有分流筒,所述分流筒与所述第一混合部形成第三水流通道,所述分流筒的进水端对应所述第一喷管的出水端设置,所述分流筒与所述第一喷管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缺口。
本发明设置第一混合部使污水与混凝剂进行充分的混合,并使污水在第一混合部内进行混凝反应,即使水体中的悬浮物聚集,从而起到净水的作用。
本发明的分流筒与第一混合部之间形成用于水体回流的第三水流通道,并通过在分流筒与第一喷管相对应的一端设置缺口,使第三水流通道与分流筒内部连通以形成循环,通过水体在第一混合部的循环使水体的运动轨迹更长,更有利于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并进行混凝反应,同时由于第一喷管通过内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少使得其出口处水体流速加大,按照伯努利原理,第一喷管的出口处的水压相对较低,在压力作用下水体通过第三水流通道回流,从而降低水体流动所需的动力要求。
20.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混合部内还设有湍流锥,所述湍流锥设置在所述分流筒远离所述第一喷管的一端,沿水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湍流锥的宽度逐渐增加。
本发明通过设置湍流锥对分流筒内的水体进行导向,使水体撞击湍流锥后由其宽度逐渐增加的锥体导向,向四周流动并撞击分流筒内壁,从而使水体在分流筒内形成回流,同时水体在该处产生涡流混合,进一步促进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及反应,该回流的一部分由于第一喷管处的低压的压力作用,再次转回进入分流筒内以形成循环,该回流的另一部分经由分流筒与第一喷管相对应的一端设置的缺口进入第三水流通道,并回转至湍流锥自身形成的锥形空间内,水体在该空间内形成紊流混合,进一步促进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及反应,最终由第二喷管排出,因此本发明通过设置湍流锥增加了污水与混凝剂进行混合及反应的路径及时长,并通过湍流锥形成的涡流混合和紊流混合,进一步的促进污水凝剂进行混合及反应,使得净水的效果更好。
21.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混合部内还设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置在所述分流筒内,所述中心管与所述分流筒形成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三水流通道的流向相反。
本发明设置中心管对分流筒内的水流进行分隔,使得从第一喷管喷出的水流进入中心管内,并沿中心管进行流动,而撞击湍流锥后形成的回流则进入第二水流通道,通过中心管使两种流向的水流分隔开来,防止两者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碰撞而产生阻力,避免该阻力造成水体动力的流失。
此外,位于中心管的水体从中心管流出后会作用到湍流锥的中心位置,水体在水压和惯性作用下会发生朝向湍流锥两侧的流动,然后作用在湍流锥与分流筒形成的夹角中形成湍流,进而有助于提高污水与混凝剂进行混合及反应。
22.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湍流锥远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板,所述第一导板朝向所述湍流锥中心方向延伸。
本发明设置第一导板对从第三水流通道中流出的水体起到导向作用,便于使该部分水体流入湍流锥自身形成的锥形空间内,使得污水与混凝剂在湍流锥上方的空间中形成紊流,进而提高混凝剂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23.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喷管设置在所述第三水流通道中的水的运动路径前方。
本发明的第二喷管位于第三水流通道中的水的运动路径前方,使得从第三水流通道中流出的水体在第一导板的导向作用下,与第二喷管发生撞击,从而改变该部分水体的流动方向,使其进入湍流锥自身形成的锥形空间内,同时在该撞击处形成涡流,进一步促进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与反应。
24.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分流筒靠近所述第一喷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板,沿朝向所述第一喷管方向,所述第二导板朝向所述中心管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第二导板对从第二水流通道中流出的水体起到导向作用,便于使该部分水体的部分流入第三水流通道内,使得水体可以朝向第一喷管与第一混合部之间形成的空间进行流动,从而在该空间的导向作用下顺利进入到第三水道中继续流动,进而有助于降低水体流动所受到的阻力。
25.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一喷管在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三水流通道中的交界处。
本发明的第一喷管设置在第二水流通道与第三水流通道中的交界处,使得从第二水流通道中流出的水体在第二导板的导向作用下,与第一喷管发生撞击,从而改变该部分水体的流动方向,使其进入第三水流通道内,同时在该撞击处形成涡流,进一步促进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与反应。
26.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本发明的第二喷管由于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因此从第一混合部排出的水体会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使水体流速满足要求。
27.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本发明通过将第二喷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锥形,使得第二喷管的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进而使水体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并由于伯努利原理,在第二喷管的出口处产生低压,此外设置为锥形可以具有导向作用,其相较于设置为直角形可以有效减小水体在该处撞击产生的阻力,避免水体动力的流失。
28.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第二混合部,与所述第二喷管相连通,且第二混合部设置有加药管。
本发明设置第二混合部使由第二喷管喷出的经过混凝反应之后的水体与由加药管通入的絮凝剂进行混合,使水体与絮凝剂完成预混合,促进后续的絮凝反应,提升净水效率。
29.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混合部设有所述第一开口。
本发明的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二混合部,使得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体及水体中的污泥通过第一开口进入第二混合部,同时由于第二喷管的出口处的水压较低,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体及水体中的污泥在压力作用下会进入第二混合部,从而避免冲刷作用下带出的污泥及杂质留存在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体中,使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水体越来越浑浊,增加滤料填充区的过滤负担。
此外由于水体中由滤料填充区冲刷出的污泥及杂质在混合反应区中聚集增大后,再次进入第二流动空间进行沉降,其中较大的污泥及杂质沉降至第二流动空间底部,因此会减少进入第一流动空间内的污泥量,减轻滤料填充区的过滤负担。
30.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混合部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本发明的第二混合部由于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因此从第二喷管喷出的水体与从第一流动空间再次进入第二混合部的水体会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使水体流速满足要求。
31.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二混合部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本发明通过将第二混合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锥形,使得第二混合部的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进而使水体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并由于伯努利原理,在第二混合部的出口处产生低压,此外设置为锥形可以具有导向作用,其相较于设置为直角形可以有效减小水体在该处撞击产生的阻力,避免水体动力的流失。
32.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混合反应区还包括第三混合部,内部设有混合空间,所述混合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流动空间;上行导向管,设置在所述第三混合部内,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第三混合部形成所述混合空间,所述上行导向管的进水端对应所述第二混合部的出水端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第二混合部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
本发明设置第三混合部对与絮凝剂完成预混合的水体进行絮凝反应,使污水中的脱稳胶体形成大颗粒絮体,并进一步使水中的悬浮物进一步聚集形成絮体矾花,便于污泥的沉降,从而起到净水的作用。
本发明的上行导向管与第三混合部之间形成用于水体回流的混合空间,并通过在上行导向管与第二混合部相对应的一端设置第二开口,使混合空间与上行导向管内部连通以形成循环,由于第二混合部的出口处具有低压,水体在压力作用下通过混合空间回流,并从第二开口返回至上行导向管内以进行循环,通过水体在第三混合部的循环使水体的运动轨迹更长,从而使污水与絮凝剂进行充分的絮凝反应。
33.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第三混合部包括隔板,设置在主体内,所述隔板将主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混合空间和所述第二流动空间,所述混合空间和所述第二流动空间通过第一过水通道连通。
本发明通过设置隔板将主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混合空间和第二流动空间,并使混合空间和第二流动空间通过第一过水通道进行连通,避免混合空间内水体的循环流动对第二流动空间内的水体造成扰动,进而影响第二流动空间内污泥的沉淀过程。
34.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沿高度方向,所述隔板的顶端发生远离所述第二混合部的倾斜。
本发明的隔板倾斜设置,避免混合空间底部产生死角而堆积污泥或絮体,同时隔板设置为沿高度方向顶端发生远离第二混合部的倾斜,使隔板具有导向作用,进而使混合空间内的污泥或絮体受导向的向第二混合部移动,以便于污泥或絮体受到第二混合部的低压形成的压力作用而从第二开口进入到上行导向管内进行循环,利用污泥或絮体具有的吸附作用增强净化效果。
35.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上行导向管靠近所述第二混合部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挡件,所述第四挡件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混合部的内径。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四挡件对第一过水通道起到遮挡作用,避免混合空间内的水体以及水体内的污泥或絮体直接由第一过水通道进入第二流动空间,而无法通过第二开口进入上行导向管以进行循环,通过设置第四挡件便于混合空间内的水体以及水体内的污泥或絮体进行循环,增加净化效果。
36.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还包括下行导向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中,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合部与所述第四挡件之间,所述下行导向管与所述第四挡件形成第二过水通道,所述下行导向管与所述第二混合部形成第三过水通道,所述第三过水通道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相连通,所述隔板的底端与所述下行导向管相连接。
本发明在第一过水通道中设置下行导向管,并使隔板的底端与下行导向管相连接,首先可以避免混合空间内的污泥或絮体受到第一隔板倾斜设置的导向作用而直接进入第一过水通道,进而进入第二流动空间,而无法通过第二开口进入上行导向管以进行循环,提升净化效果,同时下行导向管还起到筛选作用,混合空间内的污泥或絮体受到第二混合部处低压形成的压力作用而向上运动,进而进入第二过水通道内,由于污泥或絮体其自身体积不同,导致其质量的不同,因此体积较小、质量较轻的污泥或絮体在抽吸作用下继续上行,进而通过第二开口进入上行导向管内以进行循环,而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污泥或絮体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进入第三过水通道,进而进入第二流动空间以进行沉降。
37.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上行导向管的轴向断面面积与所述混合空间的轴向断面面积的比值为(0.01-0.05)。
本发明通过将上行导向管的轴向断面面积与混合空间的轴向断面面积的比值设置为(0.01-0.05),使得混合空间内的水体流速与上行导向管内的水体流速具有较大的差值,进而形成较高的梯值,增强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效果,使其进行充分的絮凝反应。同时由于上行导向管内较高流速的水体进入到混合空间内骤然平缓,因此会导致在混合空间内产生微观角度的内循环水力搅拌,促进分子间的混合接触,进而增强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效果,从而提升净化效率。
38.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主体位于所述上行导向管的上方设置有顶板,所述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朝向所述主体的顶板设置。
本发明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朝向主体的顶板设置,使上行导向管的出水与顶板发生撞击,进而产生紊流搅动,促进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
39.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呈扩散状。
本发明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呈扩散状,便于上行导向管的出水扩散到混合空间内,使污水与絮凝剂在混合空间内进行充分的混合。
40.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上行导向管在出水端的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
本发明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设置多个用于出水的通孔,便于上行导向管的出水扩散到混合空间内,使污水与絮凝剂在混合空间内进行充分的混合同时水体在通孔处会产生紊流,进一步促进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
41.本发明提供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所述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设有折板,所述折板与所述上行导向管的侧壁呈锐角设置。
本发明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设有折板,使上行导向管的出水在折板处产生涡流,从而促进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第一挡件与泥水分离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第一挡件与第三挡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第一挡件与第三挡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第一混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第三混合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反洗排水部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反洗排水部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入水部;2.第一喷管;3.第一混合部;4.第二喷管;5.第二混合部;6.上行导向管;7.折板;8.混合空间;9.第四挡件;10.第一挡件;11.泥水分离板;12.滤料填充区;13.第一存储仓;14.第二存储仓;15.出水连接管;16.出水存储区;17.出水部;18.封头;19.排气阀;20.污泥沉淀区;21.污泥排口;22.反洗排水部;23.主体;24.第二流动空间;25.第二挡件;26.中心管;27.分流筒;28.湍流锥;29.第一水流通道;30.第二水流通道;31.第三水流通道;32.第一导板;33.第二导板;34.污泥回流管;35.泥水分离折板;36.第三挡件;37.第二开口;38.隔板;39.第一过水通道;40.下行导向管;41.第一开口;42.第一流动空间;43.端面进水口;44.支管;45.总管;46.收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如图1-图8所示,包括主体23,为密封的罐体,该罐体的结构可以采用截面为矩形、多边形、圆形等形状,本实施例为避免罐体的侧壁产生死角而采用圆形;为使主体23密封,在主体23的人孔处设置封头18;主体23设有入水部1和出水部17;本实施例对主体23的材质不做限定,其可以采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高分子材料等。
通过入水部1,可以实现对污水的引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入水部1用于向主体23内通入已进行过混合的污水与药剂的混合物,此时可以不必在入水部1上单独设置加药管。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入水部1为管状结构,在入水部1的侧壁设置与其连通的加药管,此时入水部1用于通入污水,加药管用于通入药剂,从而可以通过加药管控制所加的药剂量。
本实施例对加药管的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加药管与入水部1垂直,且加药管的出口位于入水部1的轴线上,此时污水在流经加药管时,会受到加药管的剪切而使水体形成紊流,从而使污水与药剂完成预混合。
第一喷管2,与入水部1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第一喷管2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以对水体进行加速,使得本实施例无需设置额外的辅助动力装置,其内径较小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一喷管2的中部或出水端,本实施例为设置在出水端,并且其内径发生变化的过渡部分为了减小水体流动的阻力而呈锥形设置,第一喷管2截面可以采用矩形、多边形、圆形等形状,本实施例为避免第一喷管2的管壁产生死角而采用圆形。
混合反应区,位于主体23内,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入水端与第一喷管2相连,其用于对第一喷管2喷出的水体进行混合反应,以实现净水处理。
本实施例对混合反应区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混合反应区包括第一混合部3,用于污水在其内进行混凝反应,即使水体中的悬浮物聚集,从而起到净水的作用,此时入水部1的加药管用于向主体23内通入混凝剂;如图5所示,第一混合部3的入口端与第一喷管2相连通,其出口端与第二喷管4相连通,第一混合部3为设置在主体23内的筒状结构,优选的,第一混合部3安装在第一喷管2上,为减少第一混合部3内水体流动的阻力,将第一混合部3两端向对应的第一喷管2或与第二喷管4收缩形成锥形,上述筒状结构可以采用截面为矩形、多边形、圆形等形状,本实施例为避免第一混合部3的筒壁产生死角而采用圆形;第一混合部3内设有分流筒27,分流筒27的进水端对应第一喷管2的出水端设置,且分流筒27的内径大于第一喷管2出水端的内径,分流筒27与第一混合部3形成第三水流通道31,为使分流筒27内部的空间与第三水流通道31相通,以增加水体流动的路程,因此分流筒27与第一喷管2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缺口,使得第一喷管2喷出的水体进入分流筒27内,其中一部分由第二喷管4排出,另一部分撞击第二喷管4附近的第一混合部3腔壁而进入第三水流通道31内,然后受到第一喷管2产生的低压的压力作用,从缺口处返回至分流筒27内形成循环,通过该循环增加水体在第一混合部3内的运动轨迹,有利于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与反应。
为进一步增加水体在第一混合部3内的运动轨迹,提升污水与药剂的混凝反应效果,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湍流锥28,其锥体形状与分流筒27适配,本实施例即为圆锥结构,湍流锥28设置在分流筒27远离第一喷管2的一端,沿水流的流动方向,湍流锥28的宽度逐渐增加,湍流锥28对分流筒27内的水体起到导向作用,使水体撞击湍流锥28后由其宽度逐渐增加的锥体导向,向四周流动并撞击分流筒27内壁,从而使水体在分流筒27内形成回流,该回流的一部分由于第一喷管2处的低压,再次转回进入分流筒27内以形成循环,该回流的另一部分经由分流筒27与第一喷管2相对应的一端设置的缺口进入第三水流通道31内,并回转至湍流锥28自身形成的锥形空间内,水体在该空间内形成紊流混合,进一步促进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与反应,最终由第二喷管4排出,同时水体在分流筒27与湍流锥28形成的夹角空间内产生涡流混合,以促进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与反应。
本实施例对湍流锥28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只要可以实现沿水流的流动方向,湍流锥28的宽度逐渐增加的趋势即可,其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湍流锥28自身的截面形状为“V”型。
在设置湍流锥28的基础上,为避免分流筒27中,从第一喷管2喷出的水体与撞击湍流锥28后回流的水体发生碰撞而产生阻力,如图1和图5所示,增加中心管26,其设置在所述分流筒27内,且中心管26设置为与分流筒27适配的形状,中心管26的内径大于第一喷管2的内径,且中心管26与分流筒27之间形成第二水流通道30,中心管26自身内部空间形成第一水流通道29,使第一水流通道29内的水体撞击湍流锥28后,产生的回流进入第二水流通道30内,该回流的一部分由于第一喷管2处的低压,再次转回进入第一水流通道29内以形成循环,该回流的另一部分经由分流筒27与第一喷管2相对应的一端设置的缺口进入第三水流通道31,因此第二水流通道30和第三水流通道31的流向相反。
在设置湍流锥28的基础上,为减少第一混合部3内水体流动的阻力,在湍流锥28远离中心管26的一端设置第一导板32,且第一导板32朝向湍流锥28中心方向延伸,第一导板32可以设置为沿湍流锥28该端的圆周均匀排列的多个板件,但为使导向作用最佳,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板32采用呈圆环状结构的整体板件,使第三水流通道31流出的水体受导向的进入锥形空间内,为进一步促进污水与药剂的混合,将第二喷管4一端伸入第一混合部3内,并位于第三水流通道31中的水的运动路径前方,即第一导板32朝向第二喷管4方向延伸,使得从第三水流通道31中流出的水体在第一导板32的导向作用下,与第二喷管4的外壁发生撞击,以形成促进污水与混凝剂混合及反应的涡流。
具体地,第一导板32可以一体成型在分流筒27上,也可以采用后期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分流筒27上。
在设置湍流锥28的基础上,为减少第一混合部3内水体流动的阻力,还可以在分流筒27靠近第一喷管2的一端设置第二导板33,沿朝向第一喷管2方向,第二导板33朝向中心管26方向延伸,第二导板33可以设置为沿分流筒27的圆周均匀排列的多个板件,但为使导向作用最佳,本实施例的第二导板33采用呈圆环状结构的整体板件,使分流筒27中回流的水体或由第二水流通道30流出的水体受导向的进入第三水流通道31内,为进一步促进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合及反应,将第一喷管2的出水端设置在第二水流通道30与第三水流通道31中的交界处,即第二导板33朝向第一喷管2方向延伸,使分流筒27中回流的水体或由第二水流通道30流出的水体受导向的与第一喷管2的外壁发生撞击,从而形成促进污水与混凝剂混合及反应的涡流。
同样的,第二导板33可以一体成型在分流筒27上,也可以采用后期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分流筒27上。
本实施例对第二喷管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其可以是直管结构,为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使水体流速满足要求,减小本实施例的能耗,如图1和图5所示,第二喷管4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其内径较小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二喷管4的中部或出水端,本实施例为设置在出水端,并且其内径发生变化的过渡部分为了减小水体流动的阻力而呈锥形设置,第二喷管4截面可以采用矩形、多边形、圆形等形状,本实施例为避免第二喷管4的管壁产生死角,并与第一混合部3的结构适配而采用圆形。
在设置第一混合部3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混合反应区的净水效果,优选的,混合反应区还包括第二混合部5,其与第二喷管4相连通,且第二混合部5设置有加药管,该加药管用于向第二混合部5通入絮凝剂,使由第二喷管4喷出的经过混凝反应之后的水体与絮凝剂进行混合,使水体与絮凝剂完成预混合,促进后续的絮凝反应,提升净水效率。
本实施例对第二混合部5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直管状结构,为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使水体流速满足要求,减小本实施例的能耗,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混合部5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其内径较小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二混合部5的中部或出水端,本实施例为设置在出水端,并且其内径发生变化的过渡部分为了减小水体流动的阻力而呈锥形设置,第二混合部5截面可以采用矩形、多边形、圆形等形状,本实施例为避免第二混合部5的管壁产生死角而采用圆形。
在设置第二混合部5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混合反应区的净水效果,优选的,混合反应区还包括第三混合部,其内部设有混合空间8,混合空间8连通第二流动空间24;第三混合部内设置上行导向管6,上行导向管6与第三混合部形成混合空间8,上行导向管6的进水端对应第二混合部5的出水端设置,上行导向管6与第二混合部5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37,使第二混合部5喷出的水体进入上行导向管6,并受到上行导向管6的导向作用而在其内上行,然后从上行导向管6的顶端喷出并进入到混合空间8内,同时由于第二混合部5出口处的水体流速较大,按照伯努利原理,在第二混合部5出口处形成低压,该低压的压力作用带动混合空间8内的水体经由第二开口37返回上行导向管6内,以此使混合空间8与上行导向管6内部连通以形成循环,使水体的运动轨迹更长,是污水与絮凝剂进行充分的混合及反应,在微观角度,上行导向管6及第二开口37的设置使得水体是垂直上升、下降的流动,这种流动会对水体中的无机颗粒进行水力擦洗,有效实现有机无机物的分离;在第三混合部中,污水中的脱稳胶体形成大颗粒絮体,并使水中的悬浮物进一步聚集形成絮体矾花,同时由于混合空间8与上行导向管6的循环,使得混合空间8内的部分大颗粒絮体返回上行导向管6内与第三混合部的进水接触,此时该部分大颗粒絮体其到载体的作用,能够提高絮体矾花的形成速度,提升第三混合部的净水效率,增强混合反应区的净水效果。
本实施例对第三混合部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单独设置在主体23内的箱体,为充分利用主体23内的空间,并降低设备的生产难度,优选的,如图1所示,在主体23内设置隔板38,所述隔板38将主体2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混合空间8和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即本实施例的第三混合部为隔板38与位于隔板38上方的主体23腔壁构成,混合空间8和第二流动空间24通过第一过水通道39连通,使第三混合部的出水,即混合反应区的出水进入第二流动空间24。
为避免混合空间8内形成死角,使混合空间8内水体中的污泥或絮体堆积在死角位置而无法进入第二流动空间24,优选的,将隔板38倾斜设置,沿高度方向,隔板38的顶端发生远离第二混合部5的倾斜,使污泥或絮体可以受到隔板38的导向作用而向第一过水通道39移动。
为增强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反应效果,优选的,上行导向管6的轴向断面面积与混合空间8的轴向断面面积的比值为(0.01-0.05),使得上行导向管6内较高流速的水体进入到混合空间8内骤然平缓,进而导致在混合空间8内产生微观角度的内循环水力搅拌,促进分子间的混合接触,进而增强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反应效果,从而提升净水效率。
本实施例对上行导向管6出水端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如图1所示,主体23位于上行导向管6的上方设置有顶板,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朝向主体23的顶板设置,使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与顶板发生撞击,进而产生紊流搅动,促进污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及反应。
本实施例对上行导向管6出水端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第一种优选方案中,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呈扩散状,以便于水体进入混合空间8,且在扩散状的下部空间内水体会形成紊流,以促进污水与药剂的混合;第二种优选方案如图7所示,上行导向管6出水端的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且通孔位于扩散状位置处,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通过通孔进入混合空间8内,这种方式便于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在混合空间8内扩散,并且相对于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与顶板发生撞击的方式,可以使混合空间8内的水体更平缓,便于形成内循环水力搅拌;第三种优选方案中,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呈扩散状,并在扩散变径后沿上行导向管6的轴向延伸一定距离,以形成扩散状段及位于扩散状段下游的宽径段,上行导向管6出水端的管壁上设置的多个通孔位于宽径段;第四种优选方案如图8所示,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包括扩散状段及位于扩散状段下游的宽径段,且扩散状段与宽径段均设有通孔,其中位于扩散状段的通孔为圆形,位于宽径段的通孔为沿上行导向管6轴向方向延伸的条形,经由两种形状的通孔流出的水体会存在有方向和流速上的差异,进而使水体形成紊流,促进混合效果,同时,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外周还设有折板7,所述折板7与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侧壁呈锐角设置,优选的,折板7连接在扩散状段与宽径段的连接位置处,本实施例对折板7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直板,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弧度或角度的螺旋形板体。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行导向管6在主体23内部的稳定,在主体23内部设置有安装支架,将上行导向管6设置在安装支架上,从而实现上行导向管6在主体23内部的稳定悬挂。
进一步的,为避免混合空间8内的水体以及水体内的污泥或絮体直接由第一过水通道39进入第二流动空间24,而无法通过第二开口37进入上行导向管6以进行循环,在上行导向管6靠近所述第二混合部5的一端设置第四挡件9,所述第四挡件9的内径大于第二混合部5的内径,同时第四挡件9的内径大于上行导向管6的内径,且第四挡件9与上行导向管6之间的过渡部分设置为锥形,以防止阻碍水体流动,本实施例的第四挡件9可以与上行导向管6为一体结构的管体,也可以是单独焊接在上行导向管6上的管体。
进一步的,第一过水通道39中设置下行导向管40,且下行导向管40位于第二混合部5与第四挡件9之间,下行导向管40与第四挡件9形成第二过水通道,下行导向管40与第二混合部5形成第三过水通道,隔板38的底端与下行导向管40相连接,首先下行导向管40具有阻碍作用,其可以避免混合空间8内的污泥或絮体直接进入第一过水通道39,进而进入第二流动空间24,而无法通过第二开口37进入上行导向管6以进行循环,同时下行导向管40还起到筛选作用,混合空间8内的污泥或絮体受到第二混合部5处低压的压力作用而向上运动,进而进入第二过水通道内,由于污泥或絮体其自身体积不同,导致其质量的不同,因此体积较小、质量较轻的污泥或絮体在抽吸作用下继续上行,进而通过第二开口37进入上行导向管6内以进行循环,而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污泥或絮体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进入第三过水通道,进而进入第二流动空间24以进行沉淀。
本实施例中对下行导向管4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直筒结构,并保证第三过水通道具有一定的宽度,以避免水体在第三过水通道中流动不顺畅,优选的,下行导向管40设置为与第二混合部5适配的形状,以使第三过水通道的宽度保持一定,同时下行导向管40与隔板38相连的位置设置为倾斜结构,以避免该处形成死角。
本实施例为将混合反应区内由于水体碰撞及污水与药剂反应而产生的气体排出,在主体23的顶部设置排气阀19,避免气体积存占用混合反应区的空间,影响本设备的处理水量。
过滤反应区,设置在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出水口的下游,本实施例为提升主体23的空间利用率,减小主体23的占用空间,优选的,如图1所示,将过滤反应区设置为套设在第一混合部3或第一混合部3及第二混合部5上;过滤反应区内部设置有滤料填充区12,其填充有滤料以对水体进行过滤,本实施例优选的将滤料填充区12套设在第一混合部3上;本实施例对所述滤料的材质不做限定,滤料可以采用固定式,即滤料本身不会产生膨胀,例如:滤砖,滤网,滤布等;滤料也可以采用膨胀式,即在反洗时,所述滤料自身产生膨胀,或由于反洗水流的带动和/或浮力作用而产生膨胀或位移,例如:石英砂,无烟煤,活性炭,磁性材料等。
第一流动空间42,设置在所述过滤反应区中与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相对应的部位,过滤反应区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流动空间42相连通的端面进水口43,水体通过所述端面进水口43流入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内部。上述的设置方式使得水体可以从第一流动空间42的一侧流入,通过端面进水口43流入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的水体的流动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所述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的端面,混合反应区的出水从端面进水口43流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由于第一流动空间42内水体的流动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的端面,因此水体是在流动过程中渗入滤料填充区12进行过滤,同时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水流可以对滤料填充区12起到冲刷作用,能够将堆积或附着在滤料填充区12表面的污泥及杂质冲走,防止污泥及杂质堆积堵塞滤料填充区12,影响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效果,此外,由于第一流动空间42内水体的流动方向平行于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的端面设置,因此水体中的污泥及杂质进入滤料填充区12的深度较浅,使滤料填充区12更容易进行清理;本实施例中第一流动空间42为沿主体23的径向方向设置,即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水体沿主体23的径向方向流动,即为径向流。
具体地,从端面进水口43流入的水可以与第一流动空间42的入水端完全平行设置,也可以与入水端形成一定的锐角设置,对夹角的数值不进行限定,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夹角可以是5°-60°之间。
进一步的,为避免冲刷作用下带出的污泥及杂质留存在过滤反应区内,使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水体越来越浑浊,增加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负担,如图1所示,在混合反应区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流动空间42的第一开口41,且第一开口41位于第一流动空间42内水体流动的方向上,使冲刷作用下带出的污泥及杂质能够随水体排出过滤反应区。
本实施例对第一开口41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将第一开口41设置在第二混合部5上,使得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水体及水体中的污泥通过第一开口41进入第二混合部5,将第一开口41设置在第二混合部5上,一方面是由于第二喷管4出口处低压产生的压力作用,会促使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水体及水体中的污泥进入第二混合部5,即促进水体及水体中的污泥的排出,另一方面,由第一流动空间42进入第二混合部5的水体中的污泥可以作为絮凝反应的载体,提升絮凝反应的效率,进而提升净水效率。
进一步为实现对滤料填充区12进行反洗,使滤料填充区12在过滤过程中附着或吸附的污泥及杂质能够被反洗的水流冲出滤料填充区12,使滤料填充区12再次具备较好的过滤效果,如图1所示,在滤料填充区12的出口端设置第二存储仓14,第二存储仓14的截面大于等于滤料填充区12的截面,第二存储仓14通过出水连接管15连接设置在滤料填充区12上方的出水存储区16,出水存储区16与出水部17相连接,进行水处理时,经过滤料填充区12过滤的水体进入第二存储仓14,然后经由出水连接管15进入出水存储区16,并由出水部17排出,进行反洗时,入水部1停止向主体23通入水体,由于出水存储区16设置在滤料填充区12的上方部位,此时出水存储区16内存留的水体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并进入第二存储仓14内,进而使第二存储仓14内的水体自下而上回流对滤料填充区12进行反洗,设置第二存储仓14可以避免滤料填充区12受到反洗的水流集中,使滤料填充区12反洗不均匀,影响其过滤效果。
本实施例对出水存储区16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设置在主体23顶部,此时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撞击在出水存储区16的腔壁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为使主体23内部空间设置更合理,出水存储区16为设置在第三混合部与主体23侧壁之间的环状空间。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过滤反应区还包括位于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的一侧的第一存储仓13,第一存储仓13自身呈倒漏斗状设置,第一存储仓13的开口朝向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设置,其用于在对滤料填充区12进行反洗时,给从滤料填充区12入水端排出的反洗污水提供容纳及缓冲空间,防止该污水进入混合反应区而影响之后的使用,同时,在反洗过程中,滤料填充区12中的滤料会产生膨胀,第一存储仓13还能够提供用于容纳膨胀部分的空间,避免滤料填充区12的滤料因没有膨胀空间而损坏。
优选的第一存储仓13设有用于连通主体23外部的反洗排水部22,当反洗的水量过大时,从滤料填充区12入水端排出的反洗污水能够直接由反洗排水部22排出主体23外,避免因反洗水量超出第一存储仓13的容纳空间而使反洗污水进入混合反应区而影响之后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混合反应区通过第二流动空间24连通第一流动空间42,使混合反应区的出水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进而进行过滤,本实施例对第二流动空间24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第二流动空间24竖直设置,水体在第二流动空间24内自上而下的流动。
为使污水与药剂进一步混合形成污泥,减少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的污泥量,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在第二流动空间24内设有用于与第二流动空间24内的水体产生撞击的第一挡件10,且第一挡件10位于端面进水口43的上游,使得第二流动空间24内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与第一挡件10发生撞击,进而使水流产生扰动,促进污水与药剂进一步混合形成污泥,其中较重的污泥无法在水流的带动下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而是下沉至第二流动空间24底部,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
本实施例对第一挡件1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如图3和图4所示,其可以为直板结构,此时水体与第一挡件10撞击产生扰动;优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挡件10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第二流动空间24内的水体与第一挡件10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此时撞击产生涡流,可以减少撞击对水体造成的阻力,减少水体流动的动力流失。
在设置第一挡件10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挡件10连接泥水分离板11,泥水分离板11设置在端面进水口43处,并沿与所述主体23的纵向轴向方向延伸,此时第二流动空间24内的水体在撞击第一挡件10后,需要绕过泥水分离板11,通过回流进入端面进水口43,而由于较重的污泥无法在水流的带动下随回流进行移动,进而进入端面进水口43,使得较重的污泥会沉降至第二流动空间24的底部,仅有较轻的污泥或悬浮物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因此泥水分离板11起到筛选作用,能够进一步减少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的污泥量,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
在设置泥水分离板11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二流动空间24内还设有第二挡件25,通过泥水分离板11流出的水体通过第二挡件25流入端面进水口43处,此时绕过泥水分离板11向端面进水口43流动的水体与第二挡件25产生撞击,进而使水流产生扰动,扰动过程中水体中的污水与药剂进一步混合形成污泥,其中较重的污泥无法在水流的带动下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而是下沉至第二流动空间24底部,因此第二挡件25可以进一步减少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的污泥量,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
本实施例对第二挡件25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直板结构,此时水体与第二挡件25撞击产生扰动;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二挡件25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经由泥水分离板11流出的水与第二挡件25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此时撞击产生涡流,可以减少撞击对水体造成的阻力,减少水体流动的动力流失。
在设置第一挡件10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第二流动空间24内还设有与第一流动空间42相连通的泥水分离折板35,泥水分离折板35与第一挡件10之间形成朝向来水方向敞开的进水口,进水口与端面进水口43相连通,当第二流动空间24内的水体与第一挡件10撞击产生污泥后,污泥会随撞击第一挡件10后回流的水体进行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在第二流动空间24内扩散,然后随水体回落,此时撞击产生的污泥已经扩散在水体中,其中一部分水体及污泥由进水口进入端面进水口43,并通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另一部分水体及污泥绕过泥水分离折板35向第二流动空间24底部流动,使得泥水分离折板35可以进一步减少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污泥量,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
在设置第一挡件10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流动空间24内还设有第三挡件36,第三挡件36位于端面进水口43的下游,由于第三挡件36与第一挡件10之间形成与端面进水口43连通的开口,该开口缩短了端面进水口43与第二流动空间24的腔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加快了开口处的水流速度,缩短了水体中的污泥在该开口处留存的时间,因此降低了污泥随水流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的概率,使得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污泥量减少,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
本实施例对第三挡件36与第一挡件10的相对长度不做具体限定,如图3所示,第一挡件10长于第三挡件36,此时撞击第一挡件10产生的污泥在经过第一挡件10后会随水流以扇形的散布面朝向第三挡件36与第一挡件10形成的开口的方向流动,因此仅有散布面位于该开口处的部分污泥会进入到第一流动空间42,使得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污泥量减少,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如图4所示,第三挡件36长于第一挡件10,此时撞击第一挡件10产生的污泥会随撞击第一挡件10后回流的水体进行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在第二流动空间24内扩散,然后随水体回落,此时撞击产生的污泥已经扩散在水体中,其中落在第三挡件36上的污泥会进入端面进水口43,并通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而随水体经由第三挡件36与第二流动空间24腔壁之间的污泥则沉降至第二流动空间24底部,使得进入第一流动空间42内的污泥量减少,从而减轻滤料填充区12的过滤压力。
本实施例对第一挡件10、第二挡件25和第三挡件36的安装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中第一挡件10与第一存储仓13可以采用焊接,也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的相连,第二挡件25和第三挡件36与滤料填充区12可以采用焊接,也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的相连。
进一步的,在第二流动空间24的下游设置污泥沉淀区20,用于收集第二流动空间24中沉降的污泥,便于将污泥导出主体23外或进行二次利用,避免污泥占用主体23内的空间,导致处理水量降低。
本实施例对污泥沉淀区2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污泥沉淀区20为设置在主体23底部的锥形空间,且污泥沉淀区20的底部通过污泥排口21与主体23的外部连通。
为进一步增强对水体的净水效果,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喷管2设有向污泥沉淀区20延伸的污泥回流管34,由于第一喷管2的出口处产生低压,因此第一喷管2与污泥沉淀区20会形成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污泥沉淀区20内熟化后的污泥絮体会经由污泥回流管34而进入到第一喷管2内,再次参与混合反应区内的混合反应,以实现二次利用,由于熟化后的污泥絮体具有吸附和网捕的作用,因此其可以有效的去除原水胶体,增加净化效果,并可以减少加药量,同时,在反应过程中,残留在污泥絮体内的药剂可以与污水进行充分的反应,使残留药剂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同样可以增加净化效果,并减少加药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例1的变形结构,如图9-图11所示,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不设置出水连接管15及出水存储区16,第二存储仓14直接连通出水部17,优选的,出水部17位于第二存储仓14下方。
本实施例对反洗排水部2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第一种优选方案如图9所示,此方案中反洗排水部22为弯折管,直接连通第一存储仓13和主体23的外部空间;反洗排水部22的第二种优选方案如图10和图11所示,其包括连通的支管44、总管45和收集管46,第一存储仓13顶部均匀设置多个支管44,至少两个支管44连通一个收集管46,若干收集管46与总管45连通,本实施例优选设置两个收集管46,且收集管46优选连通两个支管44,通过设置多个支管44对反洗排水部22的出水压力进行平衡,避免第一存储仓13内出现短流和死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收集管46还可以仅设置一个,此时收集管46为环状结构,并与所有的支管44连通,通过收集管46平衡各支管44的出水量,然后由总管45排出。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41)

1.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23),设有入水部(1)和出水部(17);
混合反应区,位于主体(23)内,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入水端与所述入水部(1)相连接;
过滤反应区,设置在所述混合反应区的出水口的下游,所述过滤反应区内部设置有滤料填充区(12);
第一流动空间(42),设置在所述过滤反应区中与所述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相对应的部位,所述过滤反应区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相连通的端面进水口(43),水体通过所述端面进水口(43)流入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区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的第一开口(41),且所述第一开口(41)位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内水体流动的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水存储区(16),位于所述滤料填充区(12)的上方,所述滤料填充区(12)的出水端通过出水存储区(16)与所述出水部(17)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反应区还包括:位于所述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的一侧的第一存储仓(13),所述第一存储仓(13)的开口朝向所述滤料填充区(12)的入水端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存储仓(13)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主体(23)的外部空间的反洗排水部(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洗排水部(22)包括:收集管(46)和均匀设置的多个支管(44),所述支管(44)与所述第一存储仓(13)连通,所述收集管(46)与所述主体(23)的外部空间连通,且所述收集管(46)连通至少两个所述支管(44)。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流动空间(24),连通所述混合反应区和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
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内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内的水体产生撞击的第一挡件(10),且所述第一挡件(10)位于所述端面进水口(43)的上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件(10)连接泥水分离板(11),所述泥水分离板(11)设置在所述端面进水口(43)处,并沿与所述主体(23)的纵向轴向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内还设有第二挡件(25),通过所述泥水分离板(11)流出的水体通过所述第二挡件(25)流入所述端面进水口(43)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件(25)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经由所述泥水分离板(11)流出的水与所述第二挡件(25)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动空间(42)相连通的泥水分离折板(35),所述泥水分离折板(35)与所述第一挡件(10)之间形成朝向来水方向敞开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端面进水口(43)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件(10)至少部分设置有倾斜端面,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内的水体与所述第一挡件(10)的倾斜端面发生撞击。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内还设有第三挡件(36),所述第三挡件(36)位于所述端面进水口(43)的下游。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污泥沉淀区(20),位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的下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淀区(20)为设置在所述主体(23)底部的锥形空间,且所述污泥沉淀区(20)的底部通过污泥排口(21)与所述主体(23)的外部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8-15任一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喷管(2),与所述入水部(1)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喷管(2)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管(2)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管(2)设有向所述主体(23)底部的污泥沉淀区(20)延伸的污泥回流管(34)。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区包括:
第一混合部(3),其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喷管(2)相连通,其出口端与第二喷管(4)相连通;
所述第一混合部(3)内设有分流筒(27),所述分流筒(27)与所述第一混合部(3)形成第三水流通道(31),所述分流筒(27)的进水端对应所述第一喷管(2)的出水端设置,所述分流筒(27)与所述第一喷管(2)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缺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部(3)内还设有湍流锥(28),所述湍流锥(28)设置在所述分流筒(27)远离所述第一喷管(2)的一端,沿水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湍流锥(28)的宽度逐渐增加。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部(3)内还设有中心管(26),所述中心管(26)设置在所述分流筒(27)内,所述中心管(26)与所述分流筒(27)形成第二水流通道(30),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0)和所述第三水流通道(31)的流向相反。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锥(28)远离所述中心管(26)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板(32),所述第一导板(32)朝向所述湍流锥(28)中心方向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管(4)设置在所述第三水流通道(31)中的水的运动路径前方。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筒(27)靠近所述第一喷管(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板(33),沿朝向所述第一喷管(2)方向,所述第二导板(33)朝向所述中心管(26)方向延伸。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管(2)在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0)与所述第三水流通道(31)中的交界处。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管(4)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管(4)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28.根据权利要求19-27任一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区还包括:
第二混合部(5),与所述第二喷管(4)相连通,且第二混合部(5)设置有加药管。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合部(5)设有第一开口(41)。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合部(5)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合部(5)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其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区还包括:
第三混合部,内部设有混合空间(8),所述混合空间(8)连通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
上行导向管(6),设置在所述第三混合部内,所述上行导向管(6)与所述第三混合部形成所述混合空间(8),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进水端对应所述第二混合部(5)的出水端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6)与所述第二混合部(5)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37)。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混合部包括:
隔板(38),设置在主体(23)内,所述隔板(38)将主体(2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混合空间(8)和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所述混合空间(8)和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通过第一过水通道(39)连通。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沿高度方向,所述隔板(38)的顶端发生远离所述第二混合部(5)的倾斜。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导向管(6)靠近所述第二混合部(5)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挡件(9),所述第四挡件(9)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混合部(5)的内径。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行导向管(40),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39)中,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合部(5)与所述第四挡件(9)之间,所述下行导向管(40)与所述第四挡件(9)形成第二过水通道,所述下行导向管(40)与所述第二混合部(5)形成第三过水通道,所述第三过水通道与所述第二流动空间(24)相连通,所述隔板(38)的底端与所述下行导向管(40)相连接。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轴向断面面积与所述混合空间(8)的轴向断面面积的比值为(0.01-0.05)。
38.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3)位于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上方设置有顶板,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朝向所述主体(23)的顶板设置。
39.根据权利要求32-38任一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呈扩散状。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导向管(6)在出水端的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出水端设有折板(7),所述折板(7)与所述上行导向管(6)的侧壁呈锐角设置。
CN202110713262.2A 2021-06-25 2021-06-25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Active CN1139686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3262.2A CN113968640B (zh) 2021-06-25 2021-06-25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3262.2A CN113968640B (zh) 2021-06-25 2021-06-25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8640A true CN113968640A (zh) 2022-01-25
CN113968640B CN113968640B (zh) 2022-08-02

Family

ID=79586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13262.2A Active CN113968640B (zh) 2021-06-25 2021-06-25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68640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7912A1 (de) * 1982-12-24 1984-06-28 Deutsche Babcock Anlagen Ag, 4200 Oberhause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ontinuierlichen chemischen konditionieren von klaerschlamm
CN2173782Y (zh) * 1993-12-10 1994-08-10 华南理工大学 三重环流混凝沉淀水处理设备
JP2009172458A (ja) * 2008-01-21 2009-08-06 Kawasetsu:Kk 汚濁水の連続凝集処理装置
CN201890788U (zh) * 2010-11-29 2011-07-06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双层压力式除油器
CN201999778U (zh) * 2010-11-29 2011-10-05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单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CN103011448A (zh) * 2012-11-28 2013-04-03 秦皇岛莱特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双旋流高效浊水净化装置
KR101514239B1 (ko) * 2014-09-05 2015-05-04 (주)동양공조 화력발전소의 석탄분진 집진방법
CN207451793U (zh) * 2017-10-15 2018-06-05 北京京通沃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8245946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田采出水过滤器及其净化方法
CN207748900U (zh) * 2017-12-18 2018-08-21 桑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动力水体快速净化装置
CN211056777U (zh) * 2019-10-15 2020-07-21 周易 一种投加重介质的立式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1367234U (zh) * 2019-12-03 2020-08-28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澄清分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7912A1 (de) * 1982-12-24 1984-06-28 Deutsche Babcock Anlagen Ag, 4200 Oberhause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ontinuierlichen chemischen konditionieren von klaerschlamm
CN2173782Y (zh) * 1993-12-10 1994-08-10 华南理工大学 三重环流混凝沉淀水处理设备
JP2009172458A (ja) * 2008-01-21 2009-08-06 Kawasetsu:Kk 汚濁水の連続凝集処理装置
CN201890788U (zh) * 2010-11-29 2011-07-06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双层压力式除油器
CN201999778U (zh) * 2010-11-29 2011-10-05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单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CN103011448A (zh) * 2012-11-28 2013-04-03 秦皇岛莱特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双旋流高效浊水净化装置
KR101514239B1 (ko) * 2014-09-05 2015-05-04 (주)동양공조 화력발전소의 석탄분진 집진방법
CN108245946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田采出水过滤器及其净化方法
CN207451793U (zh) * 2017-10-15 2018-06-05 北京京通沃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7748900U (zh) * 2017-12-18 2018-08-21 桑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动力水体快速净化装置
CN211056777U (zh) * 2019-10-15 2020-07-21 周易 一种投加重介质的立式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1367234U (zh) * 2019-12-03 2020-08-28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澄清分离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戴红玲: "水力循环澄清池改造技术", 《黑龙江科技信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8640B (zh)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55430U (zh) 高效旋流污水净化装置
CN201890788U (zh) 双层压力式除油器
CN103395909A (zh) 一种二级混凝气浮分离设备与方法
CN216038973U (zh)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CN113968640B (zh) 水力径向流分离净水装置
CN101596374B (zh) 旋涡流反应斜管沉淀池
CN110204103B (zh) 基于水力流态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
CN216404045U (zh) 侧向流多级循环加密净水装置
CN202080969U (zh) 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
CN109293079B (zh)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CN114133008B (zh) 侧向流多级循环加密净水装置
CN216890150U (zh) 变循环多向流高效混合反应装置
CN206308168U (zh) 卧式承压式一体化水质净化处理装置
CN216639004U (zh) 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净水装置
CN216472639U (zh) 一种中小型水量用一体化净水设备
CN210559781U (zh) 基于水力流态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
CN113968616B (zh) 中置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CN114100403B (zh) 多级水力循环混合分离装置
CN113968639B (zh)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净水装置
CN216038844U (zh) 中置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CN112174367A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水混凝过滤分离装置
CN200987938Y (zh) 高效混凝悬浮层过滤器
CN114105271B (zh) 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净水装置
CN113968607B (zh)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装置
CN114031203B (zh)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