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1336A -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1336A
CN113921336A CN202010658023.7A CN202010658023A CN113921336A CN 113921336 A CN113921336 A CN 113921336A CN 202010658023 A CN202010658023 A CN 202010658023A CN 113921336 A CN113921336 A CN 113921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movable member
insertion hole
hole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80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枝良辅
福田纯久
朴木博则
渡边慎吾
辻中直人
成田一树
西村司
今泉友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5802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213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21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13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电磁体装置具备:线圈,其卷绕于中空线圈架,在通电时产生磁通量;轴,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设置于线圈架的中空空间;可动构件,其设置于线圈架的中空空间,设置有供轴插通的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及柱塞帽,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设置于线圈架的中空空间且包围可动构件,其中,轴插入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并与可动构件连结为能够一体地沿轴的轴向移动,可动构件与线圈的通断电相应地沿轴向往复移动,可动构件包括两层构造,第一层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包括可动构件的表面并具有规定厚度,第二层由磁性材料构成,并处于第一层的内侧。本发明能够减轻可动构件的磨损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体装置、具备该电磁体装置的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备触点模块和驱动模块的触点装置,触点模块具有固定触点和能够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驱动模块使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2016-165668)。
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1(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触点装置的驱动模块20具备:线圈部210,其具备线圈230和卷绕线圈230的中空圆筒状的线圈架220;轭铁部240,其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包围线圈架220,包括配置在线圈架220的上端面侧的轭铁上板241、和配置在线圈架220的下端面侧以及侧面侧的轭铁242;衬套250,其由磁性材料构成,安装于在轭铁242的底壁242a形成的圆状的插通孔242c,且配置于线圈架220的圆筒内,该衬套250与轭铁部240(轭铁上板241以及轭铁242)、固定铁芯260和可动铁芯270一起形成线圈230生成的磁场的磁路,来增强线圈部210所产生的吸引力。固定铁芯260和可动铁芯270被进行镀镍处理而在表面形成有镍镀层,另外,固定铁芯260和可动铁芯270隔着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柱塞帽290设置在衬套250的圆筒内。
在该以往的触点装置的驱动模块20中,可动铁芯270随着线圈230的通断电而反复移动,可动铁芯270随着反复移动次数的增加而产生磨损。该可动铁芯270的磨损与驱动模块20、乃至具备该驱动模块20的整个触点装置的寿命密切相关,在可动铁芯270磨损至一定程度时,驱动模块20无法正常进行驱动,触点装置变得无法正常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2016-16566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可动铁芯的磨损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的电磁体装置、具备该电磁体装置的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线圈,其卷绕于中空线圈架,在通电时产生磁通量;轴,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中空空间;可动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所述中空空间,该可动构件设置有供所述轴插通的可动构件轴插通孔;以及柱塞帽,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中空空间,且包围所述可动构件,其中,所述轴插入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并与所述可动构件连结为能够一体地沿所述轴的轴向进行移动,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线圈的通断电相应地沿所述轴向往复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包括两层构造,第一层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包括所述可动构件的表面并具有规定厚度,第二层由磁性材料构成,并处于第一层的内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磁体装置还具备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由磁性材料构成,在所述柱塞帽内设置于与所述可动构件相比靠近所述柱塞帽的开口的位置,在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同轴地设置有供所述轴插通的固定构件轴插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由银镀层构成,该第一层的厚度为3μm~9μm,所述柱塞帽由作为不锈钢的SUS304构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动构件还包括第三层,该第三层处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由与所述第一层不同的非磁性体构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由银镀层构成,该第一层的厚度为3μm~9μm,所述第三层由铜镀层构成,所述柱塞帽由作为不锈钢的SUS304构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包括:在靠所述柱塞帽的开口的一端设置的第一插通孔,在靠所述柱塞帽的底部的一端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插通孔同轴的第二插通孔,与所述第一插通孔和所述第二插通孔连通且同轴的第三插通孔,所述第一插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插通孔的孔径,所述第三插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插通孔的孔径,所述电磁体装置还具备弹簧,该弹簧以包围所述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通孔和所述第二插通孔内,该弹簧的伸缩方向为所述轴的轴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动构件的外侧表面由曲面和平面构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磁体装置还具备从所述柱塞帽的开口方向覆盖所述线圈、所述可动构件以及所述柱塞帽的轭铁上板,在该轭铁上板设置有与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同轴的供所述轴插通的轭铁上板轴插通孔,该轭铁上板轴插通孔的孔径被设定为与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的最小孔径相比大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柱塞帽之间的最大允许间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电磁体装置;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其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向设置,所述可动触点通过所述电磁体装置的驱动,来与所述轴沿所述轴向的移动相应地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者分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触点装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可动铁芯的磨损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的电磁体装置、具备该电磁体装置的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用于说明以往的触点装置的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的触点装置的线圈架内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的触点装置的线圈架内的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的触点装置的可动铁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图2所示的触点装置的可动铁芯的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8是示意性示出图7所示的触点装置的线圈架内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示出图7所示的触点装置的线圈架内的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可动铁芯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主旨。
另外,以下将图2、7的上下左右设为上下左右,将图2、7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2~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触点装置1进行说明。
【触点装置1】
触点装置1包括位于下部的驱动模块(电磁体装置)2和位于上部的触点模块3,该触点装置1收纳在通过树脂材料形成为中空箱型的壳体10内。接下来,对驱动模块2、触点模块3分别进行说明。
【驱动模块2】
驱动模块2通过进行驱动,使触点模块3的可动触点31相对于固定触点32接触和分离来进行触点的开闭。
驱动模块2具备线圈部21、轭铁模块22、可动铁芯(可动构件)23、轴24、卷绕于轴24的复位弹簧25以及柱塞帽26。
线圈部21具备: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量的线圈211;以及卷绕线圈211的中空圆筒状的线圈架212。
线圈架212由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形成,在该线圈架212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插通孔(中空空间)212a。线圈架212具备:在外表面卷绕线圈211的沿上下方向连续的卷绕主体部212b;与卷绕主体部212b的下端连续设置,向卷绕主体部212b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下侧凸缘部212c;与卷绕主体部212b的上端连续设置,向卷绕主体部212b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部212d。
可动铁芯23被插入到线圈架212的插通孔212a内并被后面详细说明的柱塞帽26收容。可动铁芯23具备作为主体部的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圆筒部(第二层)231,在该圆筒部231具有处于该可动铁芯23内的下侧的用于插入并固定轴24的下部插通孔(第二插通孔),以及处于该可动铁芯23内的上部,与下部插通孔同轴的用于插入轴24和复位弹簧25的上部插通孔232(参照图4、图6)。
上部插通孔232包括位于上部的粗径插通孔232a(第一插通孔)、以及处于该粗径插通孔232a与下部插通孔之间并将两者连通的细径插通孔232b(第三插通孔)。该粗径插通孔232a的孔径大于该细径插通孔232b的孔径,该细径插通孔232b的孔径大于下部插通孔的孔径,且该细径插通孔232b的孔径与复位弹簧25的外径大致相等或稍小于复位弹簧25的外径。
在可动铁芯23的圆筒部231的外表面的、以该圆筒部23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对称的位置形成有切面233,该切面233沿上下方向从可动铁芯23的下表面234延伸至上表面235。也即,可动铁芯23的外侧表面由平面和曲面构成。
在可动铁芯23的表面(包括内侧表面、外侧表面以及上下表面)形成有非磁性体的镀层(第一层)236,例如银(Ag)镀层,该镀层236的厚度为例如6μm。
轴24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具备:在可动铁芯23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轴向)上较长的圆棒状的轴主体部24a;和从轴主体部24a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圆板状的凸缘部24b。
轴主体部24a插入到可动铁芯23的上部插通孔和下部插通孔(两者相当于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并与可动铁芯23连结为能够一体地沿所述轴24的轴向进行移动。
柱塞帽26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例如由SUS304来形成,具备:圆筒状的主体部261,该主体部261的内径与可动铁芯23的圆筒部231的外径大致相同;从主体部26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62;以及封闭圆筒状的主体部261的下端的下端底部263。柱塞帽26的主体部261和下端底部263在线圈架212的插通孔212a内配置于后面详细说明的衬套225内,柱塞帽26的凸缘部262载置在线圈架212的上侧凸缘部212d。在柱塞帽26的主体部261的收容空间内收容可动铁芯23。
轭铁模块22包括轭铁上板223(固定铁芯)、下部轭铁224以及衬套225。
下部轭铁224由磁性材料构成,配置在线圈部21与壳体10之间。下部轭铁224具备配置在线圈架212的下端面侧的大致矩形的底壁224a、以及从该底壁224a的左右两端缘分别立起并配置在线圈架212的侧面侧的一对侧壁224b、224b,该下部轭铁224在前后方向上敞开。另外,在下部轭铁224的底壁224a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状的插通孔224c,该插通孔224c用于安装衬套225。
衬套225由磁性材料构成,形成为圆筒状,配置于线圈架212的插通孔212a内,且该衬套225的下端插入在下部轭铁224的底壁224a形成的插通孔224c来与下部轭铁224连接。在该衬套225的圆筒状的空间内收容上述的柱塞帽26。
轭铁上板223由磁性材料构成,形成为与底壁224a大致相同的矩形状,配置在下部轭铁224的一对侧壁224b、224b的上端侧,来覆盖线圈部21、可动铁芯23以及柱塞帽26。在轭铁上板223的中央部贯通设置有插通孔223a,插通孔223a具有处于上侧的上部插通孔(轭铁上板轴插通孔)和处于下侧的下部插通孔。该上部插通孔具有轴主体部24a能够插通但复位弹簧25不能插入的孔径尺寸,并且该上部插通孔的孔径与可动铁芯23的下部插通孔的孔径相比大可动铁芯23与柱塞帽之间的最大允许间隙。例如,参照图4,在可动铁芯23的外侧表面的银镀层236与柱塞帽261之间的最大允许间隙例如为0.2mm的情况下,轭铁上板223的该上部插通孔的孔径比可动铁芯23的下部插通孔的孔径大0.4mm以上。该下部插通孔与上述的上部插通孔同轴,且具有复位弹簧25能够插入的孔径尺寸。
复位弹簧25通过轭铁上板223的下部插通孔和可动铁芯23的上部插通孔232而被限位。
轴24插通可动铁芯23的下部插通孔和上部插通孔、以及轭铁上板223的插通孔223a,其上端侧(凸缘部24b侧)延伸到触点模块3。
在这样构成的驱动模块2中,衬套225与轭铁上板223(固定铁芯)、下部轭铁224、以及可动铁芯23一起形成线圈211生成的磁场的磁路。可动铁芯23与线圈211的通断电相应地沿上下方向(轴向)往复移动,轴24与可动铁芯23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进行驱动来开闭触点模块3的触点。
【触点模块3】
触点模块3设置在驱动模块2的上方,触点模块3的触点与线圈211的通断电相应地开闭。
触点模块3具备由经过干燥处理的陶瓷等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下方开口的箱状的基体(壳体)310。该基体310具备顶壁311以及从顶壁311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大致方筒状的周壁312,该周壁312的下端通过例如与周壁312的方筒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框状的连接体来与驱动模块的轭铁上板223连结,由此在基体310内形成收容空间。基体310不限于陶瓷制,例如也可以由经过干燥处理的玻璃、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在基体310的顶壁311,以在左右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有2个固定触点32。
在基体310的收容空间内,大致平板状的可动触头被后述的保持件313保持,以横跨两个固定触点32的方式配置,在该可动触头的上表面的与两个固定触电32分别相向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可动触点31。
保持件313具有上壁313a和下侧块313b,上壁313a与下侧块313b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另外,保持件313具有将上壁313a的前端与下侧块313b的前端连结的前壁以及将上壁313a的后端与下侧块313b的后端连结的后壁。保持件313呈具有在左右方向贯通的孔的中空筒状,可动触头在上壁313a与下侧块313b之间通过。
在保持件313的下侧块313b与可动触头之间配置有接触弹簧314,接触弹簧314例如压缩弹簧以轴方向(伸缩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在保持件313的下侧块313b与可动触头之间。接触弹簧314对可动触头施加向上的力,即接触弹簧314向可动触头施加接近固定触点32的力。由此,可动触头被保持件313保持。
保持件313的下侧块313b与轴24的凸缘部24b接合在一起。
在基体310的收容空间内还收容有电绝缘的遮蔽构件315,该遮蔽构件315用于对随着可动触点31的移动而在可动触点31与固定触点32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遮蔽。该遮蔽构件315例如由经过干燥处理的陶瓷、玻璃、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在这样构成的触点模块3中,保持件313随着轴24沿上下方向移动而沿上下方向移动,通过该保持件313的上壁313a与下侧块313b之间的可动触头也随之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使可动触头在可动触点31同固定触点32接触的闭位置与可动触点31同固定触点32分离的开位置之间移动。
以上对实施例1的触点装置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该结构的触点装置1能够达到以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在驱动模块2的可动铁芯23设置细径插通孔232b,能够稳定地固定复位弹簧25的端部,减轻或避免对复位弹簧25的端部施加不均衡的力而导致复位弹簧25在纵向上产生弯曲,能够减轻或避免复位弹簧25与可动铁芯23的内侧表面接触而导致可动铁芯23磨损。
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在驱动模块2的可动铁芯23的细径插通孔232b的上部设置粗径插通孔232a,即使复位弹簧25在纵向上产生弯曲,也能够减轻或避免弯曲的复位弹簧25与可动铁芯23的内侧表面接触而导致可动铁芯23磨损。
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在驱动模块2的可动铁芯23的外侧表面形成切面233,在可动铁芯23与柱塞帽26之间形成排气结构。在可动铁芯23上下移动时,空气从该排气结构排出,从而能够使可动铁芯23能够更顺畅地移动,另外,还能够减少可动铁芯23由于移动不畅而与轴24、柱塞帽26等挤压或接触的可能性,能够减轻或避免可动铁芯23由于该接触而产生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在驱动模块2的可动铁芯23的表面形成银(Ag)镀层,与以往的在可动铁芯的表面形成镍镀层相比,与作为非磁性体轴24和柱塞帽26之间的、摩擦学意义上的匹配度更好,抗磨损能力强。另外,对于形成有该银镀层的可动铁芯,在低湿度环境下进行检测,也检测到可动铁芯23抗磨损能力的提高。
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将轭铁上板223的插通孔223a中的上部插通孔的孔径设为与可动铁芯23的下部插通孔的孔径相比大可动铁芯23与柱塞帽之间的最大允许间隙,在由于可动铁芯23水平偏移的情况下,轴主体部24a不会与该上部插通孔的侧壁接触。另外,即使可动铁芯23与轴24的连结体倾斜而可动铁芯23与柱塞帽26接触,轴主体部24a也不会与该上部插通孔的侧壁接触。由此,能够减少轴24与非期望部位的接触,通过减少接触部位能够减少使轴24的滑动特性恶化的因素。
实施例2
参照图7~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触点装置1’进行说明。下面,主要以与实施例1的触点装置1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
触点装置1’具备驱动模块2’和触点模块3’。
【驱动模块2’】
驱动模块2’具备线圈部21、轭铁模块22’、可动铁芯(可动构件)23’、轴24’、卷绕于轴24’的复位弹簧25’、柱塞帽26’以及固定铁芯28。
实施例2的线圈部21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实施例2的可动铁芯23’与实施例1的可动铁芯23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具备孔径不同的多个插通孔,而是只具备用于插入并固定轴24’的单一孔径的插通孔232’(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可动铁芯23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实施例2的驱动模块2’具备固定铁芯(固定构件)28,该固定铁芯28以与可动铁芯23’相向的方式插入到线圈架212的插通孔212a内并被后面详细说明的柱塞帽26’收容。固定铁芯28具备作为主体部的圆筒部281,该圆筒部281具有与可动铁芯23’的插通孔232’同轴的用于插入轴24’和复位弹簧25’的插通孔(固定构件轴插通孔)282;以及凸缘部283,其从圆筒部28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该固定铁芯28被通电的线圈211产生的磁场磁化(磁通通过该固定铁芯28)。
实施例2的轴24’与实施例1同样地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具备轴主体部24a和凸缘部24b,插入可动铁芯23’并与可动铁芯23’连结为能够一体地沿所述轴24’的轴向进行移动,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轴24’还插通固定铁芯28的插通孔282。
实施例2的柱塞帽26’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的柱塞帽26’在主体部261的收容空间内除了收容可动铁芯23’以外还收容固定铁芯28的圆筒部281。其中,固定铁芯28配置于柱塞帽26’的开口侧,可动铁芯23’配置于柱塞帽26’的筒内的比固定铁芯28靠下侧的位置。
实施例2的轭铁模块22’与实施例1的轭铁模块22同样包括轭铁上板223’、下部轭铁224以及衬套225,其中,下部轭铁224和衬套225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仅对轭铁上板223’进行说明。
轭铁上板223’由磁性材料构成,形成为与底壁224a大致相同的矩形状。在轭铁上板223’的中央部贯通设置有供固定铁芯28贯穿的贯穿孔223a’,在轭铁上板223’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心设置有凹部223b’,该凹部223b’的直径与固定铁芯28的凸缘部283的直径大致相同。在固定铁芯28贯穿时,使固定铁芯28的圆筒部281从轭铁上板223’的上表面侧贯穿,并通过将固定铁芯28的凸缘部283嵌入到凹部223b’来防止脱落。
在轭铁上板223’的上表面侧设置有金属制的压板29,该压板29的左右端部被固定于轭铁上板223’的上表面。而且,在压板29的中央设置有凸部,以形成比轭铁上板223’的上表面突出的用于收纳固定铁芯28的凸缘部283的空间。
在压板29形成有供轴24’插入的贯穿孔291,能够使轴24’的上端侧(凸缘部24b侧)经由固定铁芯28的贯穿孔282和压板29的贯穿孔291延伸至触点模块3’。
复位弹簧25’例如由盘簧来构成,以卷绕在轴24’的周围的状态配置于固定铁芯28的贯穿孔282内。该复位弹簧25’的上端与压板29的突出空间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下端与可动铁芯23’的上表面抵接,由此被限位。
在实施例2的驱动模块2’中,衬套225与轭铁上板223’、下部轭铁224、固定铁芯28、可动铁芯23’一起形成磁路。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同样地,可动铁芯23’与线圈211的通断电相应地沿上下方向(轴向)往复移动,轴24’与可动铁芯23’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进行驱动来开闭触点模块3’的触点。
【触点模块3’】
实施例2的触点模块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可动触头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供轴24’贯通的贯通孔,轴24’的凸缘部24b与保持件313的上壁313a接合在一起,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该实施例2能够与实施例1同样地,减轻或避免可动铁芯的磨损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所说明的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变形例
在实施例中以可动铁芯具有两个切面233且两个切面233对称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可动铁芯的圆筒部的外表面的任意的一个位置或三个以上的位置形成沿上下方向从可动铁芯的下表面234延伸至上表面235的切面。另外,也可以如图10所示,可动铁芯不具备切面。
在实施例中以银镀层的厚度为6μm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对于该银镀层的厚度,能够综合考虑抗磨损能力的增强和制造成本而在例如3μm~9μm的范围内设定。此外,银镀层的厚度越厚,则抗磨损能力越强,因此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将该银镀层设置得尽量厚。
在实施例中以在可动铁芯的所有表面形成有银镀层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在可动铁芯的至少内表面或外表面形成银镀层,与以往相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可动铁芯的磨损。
在实施例中以可动铁芯表面形成有银镀层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可动铁芯的表面起按顺序层叠铜(Cu)镀层(第三层)和银(Ag)镀层(第一层)。在以铜镀层为基底层来层叠银镀层的情况下,能够增强银镀层与可动铁芯之间的密接性。另外,也可以是在可动铁芯表面起按顺序层叠银(Ag)镀层和铜(Cu)镀层。采用该结构也能减轻可动铁芯的磨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线圈,其卷绕于中空的线圈架,在通电时产生磁通量;
轴,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中空空间;
可动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所述中空空间,该可动构件设置有供所述轴插通的可动构件轴插通孔;以及
柱塞帽,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中空空间,且包围所述可动构件,
其中,所述轴插入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并与所述可动构件连结为能够一体地沿所述轴的轴向进行移动,
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线圈的通断电相应地沿所述轴向往复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包括两层构造,第一层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包括所述可动构件的表面并具有规定厚度,第二层由磁性材料构成,并处于第一层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由磁性材料构成,在所述柱塞帽内设置于与所述可动构件相比靠近所述柱塞帽的开口的位置,在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同轴地设置有供所述轴插通的固定构件轴插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由银镀层构成,该第一层的厚度为3μm~9μm,所述柱塞帽由作为不锈钢的SUS304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还包括第三层,该第三层处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由与所述第一层不同的非磁性体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由银镀层构成,该第一层的厚度为3μm~9μm,所述第三层由铜镀层构成,所述柱塞帽由作为不锈钢的SUS304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包括:在靠所述柱塞帽的开口的一端设置的第一插通孔,在靠所述柱塞帽的底部的一端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插通孔同轴的第二插通孔,与所述第一插通孔和所述第二插通孔连通且同轴的第三插通孔,所述第一插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插通孔的孔径,所述第三插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插通孔的孔径,
所述电磁体装置还具备弹簧,该弹簧以包围所述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通孔和所述第二插通孔内,该弹簧的伸缩方向为所述轴的轴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的外侧表面由曲面和平面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体装置还具备从所述柱塞帽的开口方向覆盖所述线圈、所述可动构件以及所述柱塞帽的轭铁上板,
在该轭铁上板设置有与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同轴的供所述轴插通的轭铁上板轴插通孔,该轭铁上板轴插通孔的孔径被设定为与所述可动构件轴插通孔的最小孔径相比大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柱塞帽之间的最大允许间隙。
9.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磁体装置;
固定触点;以及
可动触点,其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向设置,所述可动触点通过所述电磁体装置的驱动,来与所述轴沿所述轴向的移动相应地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者分离。
10.一种电磁继电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点装置。
CN202010658023.7A 2020-07-09 2020-07-09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Pending CN1139213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8023.7A CN113921336A (zh) 2020-07-09 2020-07-09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8023.7A CN113921336A (zh) 2020-07-09 2020-07-09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1336A true CN113921336A (zh) 2022-01-11

Family

ID=79232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8023.7A Pending CN113921336A (zh) 2020-07-09 2020-07-09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2133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9646B (zh) 电磁继电器和基体
US833922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452375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06310247A (ja) 電磁開閉装置
CN113412528A (zh) 继电器
CN112470244A (zh) 电磁继电器
CN212517054U (zh)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US2020035013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515113B2 (en) Contact device
CN113921336A (zh) 电磁体装置、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装置
US2021016690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omagnetic device
WO2022091574A1 (ja) 電磁継電器
US11735389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2640023A (zh) 电磁继电器
JP7322643B2 (ja) リレー
US11469063B2 (en) Contact device
KR102280172B1 (ko) 진동 발생기
JP5156595B2 (ja) 電磁リレー
JP2017228517A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2017228518A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2022086208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2582219A (zh) 继电器
CN115803840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6134576A (zh) 电磁开闭器的制造方法及电磁开闭器
JP2019087319A (ja) 電磁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