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4139A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04139A CN113904139A CN202111066500.1A CN202111066500A CN113904139A CN 113904139 A CN113904139 A CN 113904139A CN 202111066500 A CN202111066500 A CN 202111066500A CN 113904139 A CN113904139 A CN 1139041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buffer
- insulating body
- hole
- do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接触部、自接触部的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接触部的另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对接元件接触,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弹性臂的延伸末端的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延伸末端连接有第一固持部,当所述接触部受到沿上下方向的压迫力时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而迫使主体部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缓冲部使得主体部发生的所述弹性变形变得容易。第一缓冲部与第二缓冲部的设置,能够分散端子形变时的应力,提高端子柔韧度,使得主体部发生弹性变形变得容易,提高端子的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请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966366U,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遮蔽壳体、一体成型结合于所述遮蔽壳体的顶板的内表面的第三端子模组、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结合有第三端子模组的所述遮蔽壳体安装于对接基板上并与对接基板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供承载有电子卡的卡托模块插入或拔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贴合于对接基板表面且位于遮蔽壳体的正下方。
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端子模组均包括有绝缘本体及通过一体注塑形成结合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个导电端子,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埋设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固定段、凸伸至收容空间内的弹臂状接触段及凸伸出绝缘本体外对应与对接基板电接触的对接部。
一上下两面均承载有电子卡的卡托模块插入收容空间后,对应与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端子模组电性接触实现信号传递。此类电子卡连接器通常被称为堆叠式电子卡连接器或者双层卡连接器。但是此类电子卡连接器由于本身的上下堆叠式形态,以至于卡连接器的整体厚度较厚,与现在轻薄化、小型化的设计发展路线相违背。无法运用于某些厚度尺寸较薄的电子产品(比如智能移动电话等)。
因此,确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以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以利于小型化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接触部、自接触部的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接触部的另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对接元件接触,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弹性臂的延伸末端的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延伸末端连接有第一固持部,当所述接触部受到沿上下方向的压迫力时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而迫使主体部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缓冲部使得主体部发生的所述弹性变形变得容易。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弹性臂的延伸末端的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的延伸末端连接有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二缓冲部使得主体部发生的所述弹性变形变得容易。
进一步,所述第一缓冲部成非平板状,包括延伸且位于第一固持部下方的部分和延伸且位于第一固持部上方的部分。
进一步,所述接触部大致呈弧状,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圆弧弯曲方向与所述接触部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接触部向上成凸起状,所述第一缓冲部向下成凸起状,所述第二缓冲部向下成凸起状。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相互连接的两个第一弹性子臂,所述两个第一弹性子臂的连接处呈弧状,所述两个第一弹性子臂的连接处的圆弧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相互连接的两个第一弹性子臂,其中与接触部连接的一个第一弹性子臂的倾斜角度小于远离接触部的另一个第一弹性子臂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所述端子还包括由第一固持部和/或第二固持部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两个附加臂,所述两个附加臂位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各所述附加臂包括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的用于与对接基板接触的至少一个对接脚部。
进一步,两个所述基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两侧,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固持部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对接脚部与所述基部位于不同平面内,且所述对接脚部相对所述基部更靠近所述接触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端子,还包括与所述端子一体固定的第二绝缘本体及下金属罩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下金属罩壳一体固定,所述下金属罩壳延伸形成有凸伸至第二绝缘本体外的对应与对接基板电接触结合的第二固定脚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对应主体部位置形成有贯穿孔,所述第一固持部和第二固持部分别对应埋设于贯穿孔的相对两个孔壁内,所述主体部由贯穿孔向上凸伸至第二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上方。
进一步,所述下金属罩壳形成有条状横梁部,所述横梁部越过对应的贯穿孔,横梁部的两端对应埋设于贯穿孔的相对两个孔壁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端子,还包括与所述端子一体固定的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对应主体部位置形成有贯穿孔,所述第一固持部和第二固持部分别对应埋设于贯穿孔的相对两个孔壁内,所述主体部由贯穿孔向上凸伸至第二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上方。
进一步,还包括对接基板,所述对接基板形成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对接基板上贯穿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贴合于所述对接基板的下表面,所述对接脚部电性连接结合于对接基板的下表面,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通孔且至少部分凸伸至对接基板的上表面上方,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向下未超出第二绝缘本体的下表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端子组件,还包括上罩壳模块,所述上罩壳模块包括上金属罩壳,所述上金属罩壳包括顶板、由顶板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侧板及由侧板进一步延伸形成的第一固定脚部,所述上金属罩壳对应罩设于对接基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脚部对应与所述对接基板固定,所述上金属罩壳与所述对接基板共同界定形成供对接模块插入的插拔空间,所述端子的接触部至少部分凸伸至所述插拔空间内。
进一步,还包括上端子模组,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结合的若干个信号端子件,所述上端子模组结合于所述顶板的内表面,所述上端子模组与所述对接基板之间形成所述插拔空间,所述信号端子件形成有向下凸伸至所述插拔空间内的端子接触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缓冲部与第二缓冲部的设置,能够分散端子形变时的应力,提高端子柔韧度,使得主体部发生弹性变形变得容易,提高端子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自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圆圈部分A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方框部分B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展示了结合有上端子模组的上罩壳模块、及结合有下罩壳模块与对接基板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中下罩壳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8所示,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组件10及与所述端子组件10配合的上罩壳模块6。所述上罩壳模块6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上金属罩壳61及与上金属罩壳61结合的上端子模组62。所述上端子模组62包括第一绝缘本体621及与第一绝缘本体621结合的若干个信号端子件622。所述端子组件10包括对接基板5及结合于所述对接基板5上的下罩壳模块2。所述下罩壳模块2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下金属罩壳21及与下金属罩壳21结合的下端子模组22,下端子模组2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21及与第二绝缘本体221结合的若干个端子1。上述对接基板5为一种PCB印制电路板。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端子组件10亦可仅指下罩壳模块2或者仅指下端子模组22。
上述端子组件10(包含有对接基板5)与所述上罩壳模块6共同组合形成供承载有电子卡的卡托模块(未图示)插入的插拔空间60。具体的,所述上金属罩壳61包括平板状顶板611、由顶板611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侧板612、由顶板611一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端板614、及由侧板612和端板614进一步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固定脚部613。所述下金属罩壳21包括平板状底板211及由底板211四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固定脚部213。所述多个第一固定脚部613与所述多个第二固定脚部213分别用于固定至所述对接基板5的相对两个表面。
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所述上端子模组62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结合于上金属罩壳61的顶板611的内表面。所述下端子模组22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结合于下金属罩壳21的底板211的内表面(图示视角为上表面,也就是面向对接基板5的一侧表面)。所述对接基板5定义有上表面501和下表面502,所述上金属罩壳61对应罩设于对接基板5的上表面501,所述第一固定脚部613对应与对接基板5的上表面固定,所述上金属罩壳61与对接基板5共同界定形成供对接模块(本申请中指的是卡托模块)插入的插拔空间60(具体为,所述上端子模组62与对接基板5之间形成所述插拔空间60)。所述信号端子件622形成有向下凸伸至插拔空间60内的端子接触部(未标注)。所述下金属罩壳21对应结合于对接基板5的下表面502,所述第二固定脚部213对应与对接基板5的下表面固定。
请参考图4及图8所示,所述端子1包括主体部11及连接于主体部11的两个附加臂12,两个附加臂12平行设置,所述主体部11位于两个附加臂12之间。所述主体部11包括大致呈弧状的接触部114、自接触部114的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臂111及自接触部114的另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112,所述主体部11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弹性臂111的延伸末端的第一缓冲部113及连接于第二弹性臂112的延伸末端的第二缓冲部115。所述第一缓冲部113的延伸末端连接有第一固持部116,所述第二缓冲部115的延伸末端连接有第一固持部117。所述第一固持部116与第二固持部117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1。所述第一固持部116与第二固持部117均呈平板状且均水平设置。
请参考图4至图6所示,本申请中,所述第一缓冲部113和第二缓冲部115成非平板状,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部113大致呈弧状,弧状的第一缓冲部113的圆弧弯曲方向与弧状的接触部114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第二缓冲部115大致呈弧状,弧状的第二缓冲部115的圆弧弯曲方向与弧状的接触部114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弧状的第一缓冲部113与第二缓冲部115可在端子1形变时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使得当所述接触部114受到沿上下方向的压迫力时(卡托模块插入下压)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而迫使主体部11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缓冲部113及第二缓冲部115使得主体部11发生的所述弹性变形变得容易,也使得主体部11在被迫下压时能够一定程度发生沿卡托模块插拔方向的弹性形变,进而提高端子1柔韧度,使得主体部11发生弹性变形变得容易,降低端子1塑性变形的可能,提高端子1的使用寿命。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部113与第二缓冲部115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比如W形状、横放的S形状、V形状、U形状等等。较优的事实例中,第一缓冲部113包括延伸且位于第一固持部116下方的部分(未标号,可结合参考图5和图4所示,以第一固持部116为参考平面)和延伸且位于第一固持部116上方的部分(未标号,可结合参考图5和图4所示,以第一固持部116为参考平面)。第二缓冲部115包括延伸且位于第二固持部117下方的部分(未标号,可结合参考图5和图4所示,以第二固持部117为参考平面)和延伸且位于第二固持部117上方的部分(未标号,可结合参考图5和图4所示,以第二固持部117为参考平面)。
请参考图7和图8所示,两个附加臂12连接于第一固持部116的两侧。每个附加臂12包括基部121及连接于基部121的一端的一个对接脚部122。具体地,附加臂12的基部121连接于第一固持部116,第一固持部116与基部121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均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1内。第二固持部117也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21内。对接脚部122与基部121位于不同平面内,且对接脚部122相对基部121更靠近端子1的接触部114。所述接触部114用于与对接元件(指承载于卡托模块后插入插拔空间60内的电子卡)接触。
请参考图7和图8所示,上述端子1包括两个对接脚部122,同一端子1的两个所述对接脚部122之间设有一个第二固定脚部213。所述两个对接脚部122对应与对接基板5接触。其中,第一弹性臂111包括相互连接的两个第一弹性子臂110,两个第一弹性子臂110的连接处呈弧状,两个第一弹性子臂110的连接处的圆弧弯曲方向与第一缓冲部113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
参图5并结合图4所示,进一步的,与接触部114连接的一个第一弹性子臂110的倾斜角度小于远离接触部114的另一个第一弹性子臂110的倾斜角度。本申请中,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1对应主体部11位置形成有贯穿孔2210,所述第一固持部116和第二固持部117分别对应埋设于贯穿孔2210的相对两个孔壁内,所述主体部11由贯穿孔2210向上凸伸至第二绝缘本体11的上表面上方。
请参考图4至图7所示,所述对接基板5上贯穿形成有通孔51,所述端子1的对接脚部122电性连接于对接基板5的下表面502,所述第一弹性臂111与所述第二弹性臂112穿过通孔51且接触部114至少部分凸伸至上表面501上方(凸伸至插拔空间60内)。使得端子1在对接基板5上形成沉板式的结合方式。
本申请中,进一步的,所述下金属罩壳21还形成有条状横梁部212,所述横梁部212越过第二绝缘本体221上对应的贯穿孔2210,横梁部212的两端对应埋设于贯穿孔2210的相对两个孔壁内。
本申请说明书附图中所展示的电连接器为堆叠式电连接器(也就是卡托模块的上下表面均承载有电子卡)。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上罩壳模块6亦可仅包括上金属罩壳61,而不设置上端子模组62,上金属罩壳61直接与对接基板5结合并配合端子组件10形成整个电连接器(也就是配合单层电子卡的单层电连接器)。
本申请中,通过第一缓冲部113与第二缓冲部115的结构设计,能够分散端子1形变时的应力,提高端子1的寿命,此外,充分利用了对接基板5的厚度,能够使得端子1具有足够的沿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空间,如此能够防止端子1发生塑性变形而屈服的风险。给端子1的结构设计赋予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在某些使用场景,也可以充分利用对接基板5的下表面502下方的多余空间。从而减小了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当然本申请电连接器还包括退卡机构及开关端子组件,由于退卡机构及开关端子组件均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端子,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接触部、自接触部的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接触部的另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对接元件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弹性臂的延伸末端的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延伸末端连接有第一固持部,当所述接触部受到沿上下方向的压迫力时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而迫使主体部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缓冲部使得主体部发生的所述弹性变形变得容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弹性臂的延伸末端的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的延伸末端连接有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二缓冲部使得主体部发生的所述弹性变形变得容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成非平板状,包括延伸且位于第一固持部下方的部分和延伸且位于第一固持部上方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大致呈弧状,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圆弧弯曲方向与所述接触部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缓冲部的圆弧弯曲方向与所述接触部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向上成凸起状,所述第一缓冲部向下成凸起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相互连接的两个第一弹性子臂,所述两个第一弹性子臂的连接处呈弧状,所述两个第一弹性子臂的连接处的圆弧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圆弧弯曲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相互连接的两个第一弹性子臂,其中与接触部连接的一个第一弹性子臂的倾斜角度小于远离接触部的另一个第一弹性子臂的倾斜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还包括由第一固持部和/或第二固持部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两个附加臂,所述两个附加臂位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各所述附加臂包括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的用于与对接基板接触的至少一个对接脚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基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两侧,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固持部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对接脚部与所述基部位于不同平面内,且所述对接脚部相对所述基部更靠近所述接触部。
10.一种端子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2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端子一体固定的第二绝缘本体及下金属罩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下金属罩壳一体固定,所述下金属罩壳延伸形成有凸伸至第二绝缘本体外的对应与对接基板电接触结合的第二固定脚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对应主体部位置形成有贯穿孔,所述第一固持部和第二固持部分别对应埋设于贯穿孔的相对两个孔壁内,所述主体部由贯穿孔向上凸伸至第二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上方。
11.一种端子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金属罩壳形成有条状横梁部,所述横梁部越过对应的贯穿孔,横梁部的两端对应埋设于贯穿孔的相对两个孔壁内。
12.一种端子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2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端子一体固定的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对应主体部位置形成有贯穿孔,所述第一固持部和第二固持部分别对应埋设于贯穿孔的相对两个孔壁内,所述主体部由贯穿孔向上凸伸至第二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上方。
13.如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接基板,所述对接基板形成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对接基板上贯穿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贴合于所述对接基板的下表面,所述对接脚部电性连接结合于对接基板的下表面,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通孔且至少部分凸伸至对接基板的上表面上方,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向下未超出第二绝缘本体的下表面。
14.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罩壳模块,所述上罩壳模块包括上金属罩壳,所述上金属罩壳包括顶板、由顶板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侧板及由侧板进一步延伸形成的第一固定脚部,所述上金属罩壳对应罩设于对接基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脚部对应与所述对接基板固定,所述上金属罩壳与所述对接基板共同界定形成供对接模块插入的插拔空间,所述端子的接触部至少部分凸伸至所述插拔空间内。
15.一种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端子模组,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结合的若干个信号端子件,所述上端子模组结合于所述顶板的内表面,所述上端子模组与所述对接基板之间形成所述插拔空间,所述信号端子件形成有向下凸伸至所述插拔空间内的端子接触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66500.1A CN113904139A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66500.1A CN113904139A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04139A true CN113904139A (zh) | 2022-01-07 |
Family
ID=79027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66500.1A Pending CN113904139A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904139A (zh) |
-
2021
- 2021-09-13 CN CN202111066500.1A patent/CN11390413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62339B1 (ko) | 휴대용 전기 기기의 접속 단자 | |
US8123574B2 (en) | Contact having increased resilience for use with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8100722B2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having spring arms and protrusions to increase retaining force for cards | |
CN109103646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60164Y (zh) | 电连接器 | |
JPH11233185A (ja) | 低背型表面取付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0896181A (zh) |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10571555A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10576565U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US20050130510A1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CN216015748U (zh)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
CN210806084U (zh) |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16015747U (zh)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
US8292632B2 (en) | Compression connector with sink board-mounting structure | |
CN111564730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3904139A (zh)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
CN213845573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13845572U (zh) | 母端连接器 | |
CN213245514U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13540851B (zh)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
CN21223067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822915U (zh) | Usb连接器 | |
CN103579807A (zh) | 端子、电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
CN114552309A (zh) | 一种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公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111628316A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