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3426A -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 Google Patents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3426A
CN113893426A CN202111282231.2A CN202111282231A CN113893426A CN 113893426 A CN113893426 A CN 113893426A CN 202111282231 A CN202111282231 A CN 202111282231A CN 113893426 A CN113893426 A CN 113893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gas
outlet
communicated
hydr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822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昭斌
黄业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Yif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Yif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Yif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Yif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8223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934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93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342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87Environmental safety or protection means, e.g. preventing explo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03Accessories therefor, e.g. sensors, vibrators, negative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10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25B1/04Hydrogen or oxygen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21/00Applications of separation devices
    • B01D2221/10Separation devices for use in medical, pharmaceutical or laboratory applications, e.g. separating amalgam from dental treatment residu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80Wa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c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包括箱体、电解槽、负离子发生器和气水分离器组件,电解槽上设有第一氧气出气口和第一氢气出气口,负离子发生器上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和第一氢气进气口,第一氧气出气口与第一氧气进气口连通,第一氢气出气口与第一氢气进气口连通,负离子发生器上设有第二氧气出气口和第二氢气出气口,第二氧气出气口和第二氢气出气口均与气水分离器组件相连通。通过设有负离子发生器,使得经由电解槽电解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经过负离子发生器后,能够在气体中携带负离子;同时,通过在箱体内设有气水分离器组件,使得气体经过气水分离器组件后,实现了气体与水分的分离,降低了整体的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用或医用制氢、制氧、氢氧气设备、室内空气净化和杀菌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氢氧机在使用时,制得的氢气和氧气经出气孔排出,使用者在呼吸氢气和氧气过程中,气体在排出时会携带较多的水珠,因此不便直接通过呼吸器具吸入。为了减少水珠的直接吸入,在氢氧机的出气孔与呼吸器具连接处,连接一个水气分离袋,使得氢氧在经过水气分离袋时,水珠由于自重落在水气分离袋内,气体正常流动,实现水气分离。该类氢氧机在使用时,需要外置的水气分离结构,佩戴不方便,影响使用,不利于广泛推广;且水气分离结构需要经常更换,提高了使用成本。同时,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混合时,达到一定的混合比时,在点燃时容易发生爆炸,因此,氢氧机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氢气含量。同时,现有的氢氧机功能较为单一,也有部分氢氧机是携带负离子功能的,但是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主要是负离子转换器和负离子释放器,生成只是相似于大自然的小粒径负离子,甚至生成一些负电子,偏离了原生态负离子的生物医学效应的应用。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其产生的负离子,大部分只是中和和减少正离子,与此同时,中和和消除正静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包括箱体、电解槽、负离子发生器和气水分离器组件,电解槽、负离子发生器和气水分离器组件均设于箱体内,电解槽上设有第一氧气出气口和第一氢气出气口,负离子发生器上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和第一氢气进气口,第一氧气出气口与第一氧气进气口连通,第一氢气出气口与第一氢气进气口连通,负离子发生器上设有第二氧气出气口和第二氢气出气口,第二氧气出气口和第二氢气出气口均与气水分离器组件相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有负离子发生器,使得经由电解槽电解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经过负离子发生器后,能够在气体中携带负离子,负离子能够在身体内起好的作用和还原作用,具有很大的抗氧化效果与还原力;同时,通过在箱体内设有气水分离器组件,使得气体经过气水分离器组件后,实现了气体与水分的分离,使得该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在使用时,无需外置的水气分离结构,使用方便,提高使用时的整体性,在使用时,无需对气水分离器组件进行更换,降低了整体的使用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壳体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隔板,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均设于空腔内,并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壳体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喷嘴连通,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喷嘴连通,第一氧气进气口和第一氢气进气口均设于壳体的上端,并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第二氧气出气口和第二氢气出气口均设于壳体的上端,并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壳体的上端设有注水口,下端设有排水口。由此,通过设有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使得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后喷出,水在喷出时在空腔内产生负离子,无需通过电子发生器产生负离子,为原生态负离子;从而使得由第一氧气进气口和第一氢气进气口进入的气体,经过空腔后,能够携带负离子,然后经由第二氧气出气口和第二氢气出气口排出,使得排出的氢气和氧气富含原生态负离子;通过设有隔板,便于氢气和氧气的分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还包括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均设于箱体内,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一循环泵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二循环泵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由此,通过设有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可以方便壳体内流出的水在循环进入到壳体内,实现水的循环使用,达到节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侧面设有第一连通孔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孔和第三连通孔,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均与气水分离器组件相连通,第三连通孔与电解槽相连通。由此,通过设有多个连通孔,可以方便壳体与气水分离器和电解槽的连通,便于水的流动,以及实现水的内部循环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水分离器组件包括两个气水分离器,气水分离器包括盒体和前盖,盒体的底端设有第三进水口、第三出水口和进气口,前盖与盒体的顶端相配合,前盖与盒体内壁之间设有气流缓冲腔,前盖与盒体之间设有导槽,导槽与气流缓冲腔连通,导槽上设有出气口,第三进水口与第一连通孔连通,第三出水口与第二连通孔连通,其中一个气水分离器的进气口与第二氧气出气口相连通,另一个气水分离器的进气口与第二氢气出气口相连通。由此,通过在盒体的底端设有进气口,使得负离子发生器处排出的氢气或者氧气经由进气口进入到盒体内,经过盒体内的水对水气进行初步分离;通过设有气流缓冲腔,使得产生的氢气或氧气体进行缓冲,大量水珠通过气流缓冲腔的缓冲作用落回盒体内,气体进入到导槽后,气体经由出气口流出,而少量的水珠经由导槽回流至盒体内,使得经出气口流出的氢气和氧气体能够直接被人体吸入,无需外置水气分离结构,使用方便,减少了外置结构的资源浪费,利于降低整体成本。同时,通过设有气流缓冲腔,减少了气流缓冲空间,减少气体体积量,使得经由出气口的气体达到安全的燃爆能量值范围内,有效避免了产生的氢气与氧气混合后发生爆炸,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盒体包括上板,上板设于盒体其中一个侧壁的顶端,前盖的一侧与上板相贴合,前盖设有前侧面、后侧面和底面,后侧面与上板相贴合,前侧面位于后侧面的前方,底面为倾斜面,底面位于后侧面的下方,底面、前侧面与上板之间形成的空腔为气流缓冲腔。由此,通过设有上板,可以方便盒体与前盖的配合;通过设有倾斜的底面,可以方便气体沿着倾斜面向上进入到导槽,同时水珠沿着倾斜面向下流回盒体内,实现了水气分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面的顶端的一侧设有导气腔,导气腔位于前侧面的后方,导气腔的一端与气流缓冲腔连通,另一端与导槽相连通。由此,使得气流缓冲腔的气体经过导气腔进到到导槽内,通过设有导气腔,大大防止了水珠进入,使得进入到导槽内的气体基本实现了水气分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槽包括导气槽和第一导水槽,导气槽为水平设置,第一导水槽与导气槽的一端连通,并竖直设置,导气腔与导气槽的另一端连通,出气口位于导气槽与第一导水槽连接处。由此,通过设有竖直的第一导水槽,使得含有极少量水珠的气体经过导气槽后,水珠经第一导水槽流回至盒体内,而气体经由出气口排出,有效防止了水珠随着气体排出,实现了水气分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盖的后侧面设有第二导水槽,第二导水槽的顶端与导气槽连通,底端与气流缓冲腔连通。由此,通过设有第二导水槽,进一步方便气体在经过导气槽时,水珠经由第二导水槽回流至盒体,防止水珠随着气体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水槽倾斜设置,第二导水槽的顶端设有积水腔,第二导水槽的顶端与第一导水槽的中部连通,第二导水槽的底端与第一导水槽的底端相对设置。由此,通过设有积水腔,可以使得气体在流经导气槽时,水气进入到积水腔较大空间内,水珠经由积水腔的作用沉积,并沿着第二导水槽回流至盒体,而气体则继续沿着导气槽流动至出气口排出;由于第二导水槽的底端与第一导水槽的底端相对设置,便于将第一导水槽和第二导水槽的底端均位于盒体内的最低水位以下,便于两个导水槽内的水流回流,同时避免了盒体内的气泡爆破形成的气流,由两个导水槽进入到出气口,有效防止了水分由出气口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其中一个角度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另一个角度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气水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气水分离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气水分离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气水分离器中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气水分离器中上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负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负离子发生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负离子发生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中负离子发生器的另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的工作流程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1~图3中,由于箱体1内空间较小,为了方便看清各结构,未绘制出相应结构之间相连接的气管、水管和导线,
参照图1~图11、图13: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包括箱体1、电解槽2、负离子发生器3和气水分离器组件4,电解槽2、负离子发生器3和气水分离器组件4均设于箱体1内,电解槽2上设有第一氧气出气口和第一氢气出气口,负离子发生器3上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31和第一氢气进气口32,第一氧气出气口与第一氧气进气口31连通,第一氢气出气口与第一氢气进气口32连通,负离子发生器3上设有第二氧气出气口33和第二氢气出气口34,第二氧气出气口33和第二氢气出气口34均与气水分离器组件4相连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使用者对氢气和氧气的使用,在箱体1上设有氢气出口11和氧气出口12,氢气出口11与第二氢气出气口34通过气管连通,氧气出口12与第二氧气出气口33通过气管相连通。
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在氢气出口11与第二氢气出气口34连通处,以及氧气出口12与第二氧气出气口33连通处,均连接有阻火阀8,阻止了箱体1内气体发生燃爆。
本发明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制得的氢气和氧气直接用于呼吸使用,因此,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在电解槽2、负离子发生器3和气水分离器组件4内均要求加入的是纯净水或者蒸馏水,不能含有杂质。为了实现对水质的检测,在电解槽2与负离子发生器3的连通处,连接有水质传感器9,当水中含有杂质时,进行报警,便于对箱体1内各结构中的水进行及时更换,保证产生的气体的安全吸入。
如图1、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负离子发生器3包括壳体35、第一喷嘴36和第二喷嘴37,壳体35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隔板5,第一喷嘴36和第二喷嘴37均设于空腔内,并分别位于隔板5的两侧,壳体35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水口351和第二进水口352,第一进水口351与第一喷嘴36连通,第二进水口352与第二喷嘴37连通,第一氧气进气口31和第一氢气进气口32均设于壳体35的上端,并分别位于隔板5的两侧,第二氧气出气口33和第二氢气出气口34均设于壳体35的上端,并分别位于隔板5的两侧,壳体35的上端设有注水口353,下端设有排水口354。其中,隔板5与壳体35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使用时,壳体35内的水位超过隔板5的底端,通过隔板5与水的分隔作用,方便隔板5两侧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分隔,防止气体混合。通过设有注水口354,便于外界的水加入到壳体35内,使得壳体35内的水位满足使用要求;设有排水口354,便于将壳体35内的水排出。
隔板5的底端延伸至箱体1的底端,隔板5的底端设有通孔51,通孔51贯穿隔板5的两侧。通过在隔板5的底端设有通孔,可以方便箱体内水的连通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解槽1将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得到的氢气经过第一氢气进气口32进入到壳体35内,得到的氧气经过第一氧气进气口31进入到壳体35内;第一进水口351和第一进水口352进入的水定的水,经过第一喷嘴36和第二喷嘴37将水流细化喷出后喷出,产生负离子,使得壳体35的空腔内的气体含有负离子;最后含有负离子的气体再经由相应的第二氢气出气口34和第二氧气出气口33排出,输送至气水分离器组件4内,进行下一步的气水分离。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还包括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均设于箱体1内,壳体35的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355和第二出水口356,第一出水口355通过第一循环泵6与第一进水口351连通,第二出水口356通过第二循环泵7与第二进水口352连通。其中,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均为增压泵,可以增加第一进水口351和第一进水口352处的水压,利于壳体35内负离子的产生。同时,通过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可以对壳体35内排出的水进行循环使用,利于节约水资源。
在使用时,在两个循环泵与壳体35连通处安装有水流传感器,通过水流传感器,可以对水压进行检测,保证经由第一进水口351和第二进水口352进入的水,具有一定的压力,满足喷嘴处的喷水要求,便于负离子的生成。
壳体35的侧面设有第一连通孔357,壳体35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孔358和第三连通孔359,第三连通孔359与电解槽2相连通,第一连通孔357和第二连通孔358均与气水分离器组件4相连通。其中,第一连通孔357与气水分离器组件4的进水口通过第一水泵10相连通,第二连通孔358与气水分离器组件4的出水口通过第二水泵20相连通。第三连通孔359与电解槽2连通处设有水质传感器9;同时,在第三连通孔359与电解槽2连通处设有水温传感器30和离子交换树脂40。通过水温传感器30,可以对相应水温的监测,防止出现过热现象;设有离子交换树脂40,便于吸附水中的各种阴阳离子,保证了电解槽2内水质的正常电解。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壳体35的截面呈L型,壳体35的上部的宽度大于其下部的宽度。由此,可以使得壳体35的水在其下部起到增压作用,利于水循环后经由第一喷嘴36和第二喷嘴37喷出后,负离子的形成;同时,壳体35的截面呈L型,方便壳体35的安装定位。同时,由于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流量不同,因此,通过L型台阶可以平衡隔板两侧腔体内的气体对水面的压力。
负离子发生器3还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3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39,第一水位传感器38位于第一喷嘴36与第二水位传感器39之间,第二水位传感器39位于第一传感器10的下方,第二水位传感器39所在高度高于隔板5的通孔51所在的高度。由此,通过第一水位传感器3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39,可以监测壳体35内的水位,使得壳体35内的水位低于第一喷嘴36和第二喷嘴37,以及高于隔板5的底端的通孔51,防止隔板5两侧的气体发生混合,以及保证了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37处的水的正常喷出。
壳体35的底部设有多个螺丝孔位柱,由此,可以方便壳体35通过螺丝与螺丝孔位柱的配合,便于壳体35通过螺丝拧紧固定在箱体1内。
第一喷嘴36为四个,每两个第一喷嘴36为一组,第二喷嘴37为四个,每两个第二喷嘴37为一组。其中,第一进水口351与两组第一喷嘴36对应设有两个,第二进水口与两组第二喷嘴37对应设有两个。其中一组第一喷嘴36靠近第一氧气进气口31,另一组第一喷嘴36靠近第二氧气出气口33;其中一组第二喷嘴37靠近第一氢气进气口32,另一组第二喷嘴37靠近第二氢气出气口34。由此,方便负离子随着气体流出。
如图1~图8所示,气水分离器组件4包括两个气水分离器41,气水分离器41包括盒体42和前盖43,盒体42的底端设有第三进水口421、第三出水口422和进气口423,前盖43与盒体42的顶端相配合,前盖43与盒体42内壁之间设有气流缓冲腔44,前盖43与盒体42之间设有导槽45,导槽45与气流缓冲腔44连通,导槽45上设有出气口46,第三进水口421与第一连通孔357连通,第三出水口422与第二连通孔358连通,其中一个气水分离器41的进气口423与第二氧气出气口33相连通,另一个气水分离器41的进气口423与第二氢气出气口34相连通。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三进水口421可以向盒体42内加水,满足盒体42内的水位要求,通过设有第三出水口422可以将盒体42内的水排出,使得盒体42内的水位始终保持在所需水位上。当盒体42需要清洗时,通过设有第三出水口4222也可以将盒体42内的水全部排出,利于清洗。
盒体42包括上板424,上板424设于盒体42其中一个侧壁的顶端,前盖43的一侧与上板424相贴合,前盖43设有前侧面431、后侧面432和底面433,后侧面432与上板424相贴合,前侧面431位于后侧面432的前方,底面433为倾斜面,底面433位于后侧面432的下方,底面433、前侧面431与上板424之间形成的空腔为气流缓冲腔44。其中,上板424可以粘接固定在盒体42后面一侧的侧壁顶端,上板424的顶端高于盒体42前侧的顶端,便于上板424上各结构的安装。前侧面431和后侧面432的顶端相重合。
为了方便前盖43与盒体42的安装配合,盒体42的左右两侧倾斜设置,前盖43与盒体42紧密配合。在盒体42的前侧侧壁的顶端设有安装台阶425,前盖43的底端设有凸块,凸块与安装台阶425相配合固定;盒体42的左右两侧侧壁与前盖43的左右两侧侧壁相贴合,有效防止了盒体42发生漏水漏气现象。
底面433的顶端的一侧设有导气腔47,导气腔47位于前侧面431的后方,导气腔47的一端与气流缓冲腔44连通,另一端与导槽45相连通。导气腔47由底面433的一侧、前侧面431的背面以及盒体42的侧壁组成,使得气体经过气流缓冲腔44以后,进入到导气腔47内,再进入到导槽45。
在使用过程中,负离子发生器输出的相应的氢气或氧气由盒体42底部的进气口423进入到盒体42内,通过盒体42内的水对水气进行初步分离,然后气泡上升后破裂,气体释放,水珠通过气流缓冲腔44的侧壁进行回流;气体在进入到气流缓冲腔44一侧的导气腔47内,由于导气腔47为一条窄缝结构,因此,经由气流缓冲腔44后,流经导气腔47的气体只有极少量的水;然后再经过导槽45后,经出气口46流出的氢气或氧气可以被使用者直接吸入,操作方便,无需外置水气分离结构。
导槽45包括导气槽451和第一导水槽452,导气槽451为水平设置,第一导水槽452与导气槽451的一端连通,并竖直设置,导气腔47与导气槽451的另一端连通,出气口46位于导气槽451与第一导水槽452连接处。气体经过导气腔47后,进入到导气槽451内,经过导气槽451后,气体直接经由出气口46排出,残留的少量水珠顺着第一导水槽452回流至盒体42内。
前盖43的后侧面设有第二导水槽48,第二导水槽48的顶端与导气槽451连通,底端与气流缓冲腔44连通。通过设有第二导水槽48,使得气体在流经导气槽451时沉积的水珠也可以沿着第二导水槽48流入到盒体42内,对水气进行多次分离。
第二导水槽48倾斜设置,第二导水槽48的顶端设有积水腔49,第二导水槽48的顶端与第一导水槽452的中部连通,第二导水槽48的底端与第一导水槽452的底端相对设置。其中,积水腔49为圆锥形孔,靠近后侧面端面一侧的孔径较大,另一侧孔径较小;因此,当气体通过导气槽451,并流至积水腔49处时,气体中的水汽作用在积水腔49的侧壁上,使得水珠在积水腔49内发生沉积,沉积后的水经由第二导水槽48回流至盒体42内,气体经由导气槽451后由出气口排出。导气槽451内的沉积的水经由第一导水槽452回流至盒体42,实现了水气分离。
气水分离器组件4还包括第三水位传感器40和第四水位传感器50,第三水位传感器40和第四水位传感器50分别设于盒体42的两侧,第三水位传感器40和第四水位传感器50分别与气流缓冲腔44的底端和顶端相对应。通过第三水位传感器40,可以检测到盒体42内的最低水位,使得盒体42内的水位保持在气流缓冲腔44的底端位置,当水位低于该位置时,水经由进水口进入盒体42内,及时补充。由此,可以使得盒体42内的水保持在较高水位,气体经由盒体内的水形成的气泡在爆破时,水珠能够作用在气流缓冲腔44的侧壁上,实现水气分离。通过设有第四水位传感器50,并位于气流缓冲腔44的顶端,使得水位不会将整个气流缓冲腔44淹没,保证了气体能够有空间流出。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盒体42内的水位位于倾斜的底面433的上下两端,且保证第一导水槽452与第二导水槽48的底端能够位于盒体42的水位以下,防止盒体42内的水珠经由两个导水槽进入到出气口,由此,避免了水珠经由导水槽流至出气口,大大减少了水珠流出。同时,由于盒体42内的水位保持在较高位置,使得气流缓冲腔44内的氢气或氧气的气体体积保持在3~5ml范围内,从而保证了最终流出的氢气和氧气流量较小,点燃时不会发生爆炸,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盒体42的底部设有气水盒底盖426和进气底盖427,第三出水口422和第三进水口421均设于气水盒底盖426上,进气底盖427与气水盒底盖426相配合,且两者配合处设有过滤网60,进气口423设于进气底盖427上。其中,气水盒底盖426与盒体42的底部相盖合,方便第三进水口421和第三出水口422的开设;进气底盖427与气水盒底盖426相固定,气水盒底盖426上设有连通孔,方便进气口423与盒体42连通。过滤网60为微米级过滤网,氢气和氧气经由进气口423进入,经过过滤网60可以将气泡细化,大大减少气泡在盒体42内上升时的噪音,也可以降低气泡爆破时的噪音。
上板424上设有导气口70与终端出气口80,终端出气口820和导气口70相连通,并分别位于上板424相对两侧,导气口70与出气口5相连通。其中,导气口710与出气口5通过气管相连通。在负离子发生器3与气水分离器41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通过设有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相应处的气压,当气体无法正常排出时,出气口46处的压力增加,可以停止电解槽工作,停止氢氧的继续生成,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在气水分离器41与阻火阀8连接处,安装有活性炭纤维过滤器,对排出的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净化,保证了使用者吸入气体的洁净度。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盒体42在箱体1上的安装固定,在盒体42左右两侧的外侧,均安装固定有固定板428,通过固定板428可以与箱体1内相应的槽孔卡入配合,安装方便。
本发明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还包括电源90,电源90设于箱体1内,电解槽2、负离子发生器3和气水分离器组件4中的各耗电元件均与电源90通过导线电连接,便于电源对各耗电元件进行供电。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箱体1内的温度过高,在电源90的一侧设有散热风扇100,散热风扇100固定在箱体1内;同时,在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的出水口位置上连通有热交换器,通过热交换器,可以防止循环水温过高,对循环水起到降温作用。为了防止热交换器出现过热现象,在热交换器的下方也安装有散热风扇100,通过散热风扇100可以对热交换器进行散热,保证了相应结构的使用寿命。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电解槽(2)、负离子发生器(3)和气水分离器组件(4),所述电解槽(2)、负离子发生器(3)和气水分离器组件(4)均设于箱体(1)内,所述电解槽(2)上设有第一氧气出气口和第一氢气出气口,所述负离子发生器(3)上设有第一氧气进气口(31)和第一氢气进气口(32),所述第一氧气出气口与第一氧气进气口(31)连通,所述第一氢气出气口与第一氢气进气口(32)连通,所述负离子发生器(3)上设有第二氧气出气口(33)和第二氢气出气口(34),所述第二氧气出气口(33)和第二氢气出气口(34)均与气水分离器组件(4)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离子发生器(3)包括壳体(35)、第一喷嘴(36)和第二喷嘴(37),所述壳体(35)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隔板(5),所述第一喷嘴(36)和第二喷嘴(37)均设于空腔内,并分别位于隔板(5)的两侧,所述壳体(35)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水口(351)和第二进水口(352),所述第一进水口(351)与第一喷嘴(36)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352)与第二喷嘴(37)连通,所述第一氧气进气口(31)和第一氢气进气口(32)均设于壳体(35)的上端,并分别位于隔板(5)的两侧,所述第二氧气出气口(33)和第二氢气出气口(34)均设于壳体(35)的上端,并分别位于隔板(5)的两侧,所述壳体(35)的上端设有注水口(353),下端设有排水口(3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所述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均设于箱体(1)内,所述壳体(35)的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355)和第二出水口(356),所述第一出水口(355)通过第一循环泵(6)与第一进水口(351)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356)通过第二循环泵(7)与第二进水口(35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5)的侧面设有第一连通孔(357),所述壳体(35)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孔(358)和第三连通孔(359),所述第一连通孔(357)和第二连通孔(358)均与气水分离器组件(4)相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孔(359)与电解槽(2)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水分离器组件(4)包括两个气水分离器(41),所述气水分离器(41)包括盒体(42)和前盖(43),所述盒体(42)的底端设有第三进水口(421)、第三出水口(422)和进气口(423),所述前盖(43)与盒体(42)的顶端相配合,所述前盖(43)与盒体(42)内壁之间设有气流缓冲腔(44),所述前盖(43)与盒体(42)之间设有导槽(45),所述导槽(45)与气流缓冲腔(44)连通,所述导槽(45)上设有出气口(46),所述第三进水口(421)与第一连通孔(357)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422)与第二连通孔(358)连通,其中一个所述气水分离器(41)的进气口(423)与第二氧气出气口(33)相连通,另一个所述气水分离器(41)的进气口(423)与第二氢气出气口(34)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42)包括上板(424),所述上板(424)设于盒体(42)其中一个侧壁的顶端,所述前盖(43)的一侧与上板(424)相贴合,所述前盖(43)设有前侧面(431)、后侧面(432)和底面(433),所述后侧面(432)与上板(424)相贴合,所述前侧面(431)位于后侧面(432)的前方,所述底面(433)为倾斜面,所述底面(433)位于后侧面(432)的下方,所述底面(433)、前侧面(431)与上板(424)之间形成的空腔为气流缓冲腔(4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433)的顶端的一侧设有导气腔(47),所述导气腔(47)位于前侧面(431)的后方,所述导气腔(47)的一端与气流缓冲腔(44)连通,另一端与导槽(45)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气水分离器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45)包括导气槽(451)和第一导水槽(452),所述导气槽(451)为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导水槽(452)与导气槽(451)的一端连通,并竖直设置,所述导气腔(47)与导气槽(45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气口(46)位于导气槽(451)与第一导水槽(452)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水分离器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43)的后侧面设有第二导水槽(48),所述第二导水槽(48)的顶端与导气槽(451)连通,底端与气流缓冲腔(44)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气水分离器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水槽(48)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水槽(48)的顶端设有积水腔(49),所述第二导水槽(48)的顶端与第一导水槽(452)的中部连通,所述第二导水槽(48)的底端与第一导水槽(452)的底端相对设置。
CN202111282231.2A 2021-11-01 2021-11-01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Withdrawn CN1138934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2231.2A CN113893426A (zh) 2021-11-01 2021-11-01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2231.2A CN113893426A (zh) 2021-11-01 2021-11-01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3426A true CN113893426A (zh) 2022-01-07

Family

ID=79027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2231.2A Withdrawn CN113893426A (zh) 2021-11-01 2021-11-01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9342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366221U (zh) * 2016-12-16 2017-08-01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
CN208806475U (zh) * 2017-12-28 2019-04-3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水合负氧离子产生装置
CN110528015A (zh) * 2019-09-25 2019-12-03 广州久道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产氢设备
CN211814657U (zh) * 2020-03-17 2020-10-30 益生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氢氧气机用质子膜电解水制氢气和氧气混合可调装置
CN112777667A (zh) * 2021-02-02 2021-05-11 北京潞电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相分离装置
CN214075482U (zh) * 2020-09-30 2021-08-31 烟台万核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除雾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366221U (zh) * 2016-12-16 2017-08-01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
CN208806475U (zh) * 2017-12-28 2019-04-3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水合负氧离子产生装置
CN110528015A (zh) * 2019-09-25 2019-12-03 广州久道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产氢设备
CN211814657U (zh) * 2020-03-17 2020-10-30 益生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氢氧气机用质子膜电解水制氢气和氧气混合可调装置
CN214075482U (zh) * 2020-09-30 2021-08-31 烟台万核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除雾器
CN112777667A (zh) * 2021-02-02 2021-05-11 北京潞电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相分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6210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электролиза с ионообменной мембраной
CN111270255A (zh) 堆叠式产氢装置
CN108531929B (zh) 气体产生器
JP2017012501A (ja) 水素吸入装置
WO2023036068A1 (zh) 具有警示功能的氢水产生装置及其产氢系统
CN113893426A (zh) 原生态负离子氢氧生成器
CN212247222U (zh) 氢氧发生设备
CN219385342U (zh) 一种水循环汽水分离氢氧发生器
CN109868484A (zh) 一种气体产生装置
CN203128669U (zh) 电解水制氢氧气装置
CN217089603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的密封底座及电子雾化装置
KR100954545B1 (ko) 기수 분리 역화 방지기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수소산소 혼합가스 발생장치
CN211854340U (zh) 一种加湿器
CN211999934U (zh) 一种隔板式气液分离器
CN113363531A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氢气加湿系统
CN214655277U (zh) 一种带有缺水保护功能的氢氧机
CN113828124A (zh) 一种气水分离器组合体
WO2014083509A2 (en) Electrolysis gas generating apparatus
CN215532388U (zh) 一种新型洗护装置
CN216022580U (zh) 一种制氢机
CN218645546U (zh) 一种新型蒸汽开水机
CN219260203U (zh) 一种可获取干燥氢气的制氢机
CN220327302U (zh) 一种水汽分离盒及净水器
CN217209641U (zh) 加湿装置
CN211345686U (zh) 一种操控部与水箱分体的上加水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