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85096B -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85096B CN113885096B CN202010620623.4A CN202010620623A CN113885096B CN 113885096 B CN113885096 B CN 113885096B CN 202010620623 A CN202010620623 A CN 202010620623A CN 113885096 B CN113885096 B CN 1138850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porosity
- lithology
- mark
- log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6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9855 Histone H1.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7368 Histone H1.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035375 Homo sapiens Histone H1.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009450 Homo sapiens Histone H1.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35126 Faci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O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37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可以包括:确定目的层的岩性,进而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对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本发明通过目的层段岩心与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建立岩心‑测井‑地震综合响应模式,进行层序界面识别与小层对比,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精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碎屑岩地层划分对比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利用测井曲线对碎屑岩地层对比主要根据测井曲线形态,砂对砂、泥对泥。60-70年代,根据河流-三角洲沉积的特点,采用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逐级控制”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按照层序特征进行构造层序划分,确定不同级别的层序,利用测井曲线研究沉积旋回性,从而划分对比地层。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与对比。常用的小层等时对比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1)以区域标志层为等时对比依据的韵律层逐层对比法;(2)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方法等,这些方法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地层对比都是基于地层层序旋回性特征完成。“标志层控制,分级控制,旋回对比”是对这一方法的深刻表述。这一对比的原则是基于地层沉积的周期性特征所造就的旋回性,尤其强调的是特殊沉积过程或沉积作用所造就的具有标识性的沉积层段,即标志层的作用。因此,地层对比首先寻找标志层,在明确标志层特征后,再对邻井整体观察,分析旋回特征,以旋回转换的位置作为地层分层的界线。
一般情况下,若标志层清晰、识别准确,地层对比质量就高,因此,大型整装油藏等时地层对比相对容易实现,而复杂岩性油气藏受岩性、地层尖灭等的影响,对比中往往发现有些层段缺乏标志层,从而使得对比难度增大,可靠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旋回对比的方法,常会造成串旋回的特征。采用常规的测井曲线旋回对比技术、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对比技术时,测井曲线划分小层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等时、准确合理地开展地层对比难度大。而且,由于该技术往往依托密井网,在稀疏井网条件下对比效果难以保证;同时,由于河道的侵蚀下切作用,较小级次的沉积界面易被破坏,分布不稳定且难以识别,导致该技术在河流相地层对比中存在穿时现象。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运用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用于开发阶段的储层划分与对比上,其精度还远远不够,而高频层序地层学的兴起,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手段。高频层序地层学(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是近年来层序地层学新的分支,它的出现表明层序地层学不仅要进行高级别层序和全球性等时对比研究,而且要向米级和更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高频层序的概念是由Mitchum提出的,系指由四级或四级以上旋回形成的地层记录序列。沉积层序的发育受海(湖)平面变化、构造沉降、物源和气候等因素控制,尽管这几种因素的配置是偶然的,但沉积层序却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受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天文周期的控制。对于不同级别高频层序的厚度和时限划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四级层序和五级层序与米兰科维奇天文周期有关。四级层序是在米兰科维奇长周期内形成的,其时限为0.1-0.4Ma,大致相当于王鸿祯的亚层序(subsequence)或Brett的准层序组(parasequenceset)。五级层序是在米兰科维奇短周期内形成的,其时限为0.01-0.04Ma,相当于Vail的单层序(simple sequence)或Brett的准层序(parasequence)。四级和五级层序属高频层序,由在高频率海(湖)平面变化周期内形成的沉积旋回有序叠加而成,其界面往往为间断-加深面。
单井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虽然很高,但只能约束井孔内小层的界面位置,井间的层位变化往往比较复杂。横向上,中长井距井间容易发生岩性突变或砂体尖灭,仅仅利用单井资料进行小层对比无法客观反映这些变化,单井小层对比方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无论何种方法和技术,在复杂地层对比中还面临着沉积相相变快、旋回识别不清楚,标志层不稳定等问题。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地震资料在横向上具有连续性,可以很好地反映地层的横向分布。主要地震反射代表两种地质界面——层理面和不整合面,并指出层理面和不整合面是一个时间分界面,界面之上的地层相对于下伏地层的沉积时期晚。地震信息具有覆盖面广,可提供无井区及井间地质信息优势,因而成为(油)气藏描述及地层划分与对比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由于地震分辨率有限的原因,一般认为不能利用地震资料进行陆相油藏小层等时对比。在垂向上,陆相油藏属于薄互层结构,单层厚度往往低于地震分辨率——四分之一主波长,无法达到真正薄层意义上的地震成像。
由于河流相储层的复杂性,特别是横向变化快的辫状河沉积,在进行地层对比时也存在着地层划分精度的问题。如果划分太粗,则忽略了地层沉积单元内砂体结构特征的变化;如果划分太细,则一方面增大了地层对比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可能将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砂体划归为不同的单元。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其能够通过目的层段岩心与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建立岩心-测井-地震综合响应模式,进行层序界面识别与小层对比,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精细度。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包括:
确定目的层的岩性,进而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
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对所述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
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
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
优选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三孔隙度曲线。
优选地,获得三孔隙度曲线包括:
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获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
通过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使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获得所述三孔隙度曲线。
优选地,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包括: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标志层的地震剖面;
通过标志层的岩性、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建立标志层的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
通过所述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装置,包括:
敏感曲线确定模块,确定目的层的岩性,进而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
标志层识别模块,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对所述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
标志层对比模块,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
高频层序界面识别模块,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小层对比模块,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
优选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三孔隙度曲线。
优选地,获得三孔隙度曲线包括:
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获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
通过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使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获得所述三孔隙度曲线。
优选地,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包括: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标志层的地震剖面;
通过标志层的岩性、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建立标志层的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
通过所述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所述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其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主要目的层段岩心详细观察,与测井曲线相互标定,优选反映岩性的敏感曲线,总结岩性以及标志层界面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在低频层序界面识别约束及沉积认识指导下,对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进行识别,并建立岩心-测井-地震综合响应模式,形成了一种针对河流相(三角洲)地层的(高频)层序界面识别与小层对比方法,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精细度,解决了取心少及代表性差难以准确识别层序界面,或仅通过岩心样品无法全井段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和河流相岩性复杂地区地层及小层划分对比难度大的问题。该方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符合层序地层学与测井学原理,经实际气藏应用证实,该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并准确识别出不同的(高频)层序界面,并通过井震联合,开展井间小层对比,为辫状河的层序沉积认识、综合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地层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特征照片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测井曲线岩性识别的交会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A1井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校正并重合结果的示意图。
图5a、图5b、图5c、图5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标志层不同级次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上古地层标志层岩心-测井-地震界面相互标定结果及响应特征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级别标志层地震界面识别结果在地震剖面上的追踪情况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标志层在连井剖面上的对比结果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A1井岩心高频层序界面识别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定的结果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高频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A6井高频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在研究区高频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装置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1、敏感曲线确定模块;202、标志层识别模块;203、标志层对比模块;204、高频层序界面识别模块;205、小层对比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包括:
详细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确定目的层主要岩性与大致沉积环境,进而将常规测井曲线进行组合,详细标定测井常规曲线,确定不同岩性的各种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以及岩性敏感测井曲线随岩性变化的变化趋势;在一个示例中,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三孔隙度曲线;在一个示例中,获得三孔隙度曲线包括: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获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通过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使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获得三孔隙度曲线。
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结合区域钻井地层、岩性特征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突变特征所反映的岩性突变,对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将识别的标志层按照岩心-测井的难易识别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级次。
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包括:通过标志层划分结果结合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标志层的地震剖面;通过标志层的岩性、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建立标志层的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通过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总结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初始高频层序界面;利用岩心识别的初始高频层序界面,进一步标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计算三孔隙度曲线,总结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在辫状河沉积特征及规律的指导下,根据高频层序界面建立高频层序划分格架,并依据砂体分布和实际开发需要,在标志层间进一步划分小层,进而在地震剖面和标志层对比剖面的约束下,开展小层对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装置,包括:
敏感曲线确定模块,详细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确定目的层主要岩性与大致沉积环境,进而将常规测井曲线进行组合,详细标定测井常规曲线,确定不同岩性的各种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以及岩性敏感测井曲线随岩性变化的变化趋势;在一个示例中,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三孔隙度曲线;在一个示例中,获得三孔隙度曲线包括: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获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通过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使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获得三孔隙度曲线。
标志层识别模块,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结合区域钻井地层、岩性特征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突变特征所反映的岩性突变,对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将识别的标志层按照岩心-测井的难易识别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级次。
标志层对比模块,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包括:通过标志层划分结果结合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标志层的地震剖面;通过标志层的岩性、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建立标志层的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通过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高频层序界面识别模块,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总结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初始高频层序界面;利用岩心识别的初始高频层序界面,进一步标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计算三孔隙度曲线,总结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小层对比模块,在辫状河沉积特征及规律的指导下,根据高频层序界面建立高频层序划分格架,并依据砂体分布和实际开发需要,在标志层间进一步划分小层,进而在地震剖面和标志层对比剖面的约束下,开展小层对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处理器,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及其效果,以下给出四个具体应用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该示例仅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其任何具体细节并非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该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包括:步骤101,确定目的层的岩性,进而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步骤102,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对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步骤103,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步骤104,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步骤105,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地层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特征照片的示意图。
详细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确定目的层主要岩性与大致沉积环境。如T组-H组气藏研究区目的层段,厚约250-300m,对取心段岩心、薄片岩性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确定岩性。目的层段的取心,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与薄片镜下鉴定结果显示,目的层以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砂岩为主,层理类型多样,高能辫状河道典型岩相发育;主要目的层盒1段的河道类型多以向上变浅的米级沉积旋回为主,呈非典型二元结构,下部河床沉积厚度远大于上部堤岸、河漫沉积,反映了典型的辫状河道沉积;S组-H1段泛滥平原沉积总体以深灰色、灰绿色、灰色等(弱)还原色为主,盒2+3段褐色等氧化色逐渐增多,反映了沉积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向上变浅的河漫浅灰色粉砂岩与灰绿色、灰色泥岩交互沉积为主,如图2所示。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测井曲线岩性识别的交会图。
根据岩心岩性观察结果,将常规测井曲线进行组合,详细标定测井常规曲线,确定不同岩性的各种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从中寻找对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以及岩性敏感测井曲线随岩性变化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通过岩性鉴定结果标定测井曲线,首先经过单井岩心分析发现,在识别不同的岩性方面,自然伽马曲线和中子曲线在识别岩性方面效果最好。因此,研制了岩性识别图版主要是中子(CNL)与自然伽玛(GR)结合的交会图,图3即为取心段不同岩性的测井曲线交会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砂岩测井响应重叠性很高,基本可以归为一类。因此,将锦72地区岩性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粗岩性类(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细砂岩类和泥岩。自然伽玛和中子曲线随着这三类岩性的粒度变细,测井值呈由低到高变化。
进一步选取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深侧向电阻率(LLD)、浅侧向电阻率(LLS)和三孔隙度曲线(密度(DEN)、声波时差(AC)和中子孔隙度(CNL))八条常规测井曲线,并将CAL、GR、SP曲线至于一道,将三孔隙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分别至于另外两道。
选取致密砂岩段,利用声波和密度的孔隙度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和密度孔隙度,并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形成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利用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然后将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A1井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校正并重合结果的示意图,A1井在3027m-3034m处,岩心样品孔隙度值介于1.2%-8.7%,平均4.07%,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段。密度骨架平均值和声波骨架平均值分别取值约为2.63g/cm3和180μs/m,通过计算密度孔隙度和声波孔隙度,并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形成计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利用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然后将三孔隙度曲线在该层段处大致重合。
图5a、图5b、图5c、图5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标志层不同级次的示意图。
结合区域钻井地层、岩性特征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突变特征所反映的岩性突变,对研究区目的层已有钻井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然后,将识别的标志层按照岩心-测井的难易识别程度,大致将标志层划分为不同的级次。
1)全区分布稳定的明显标志层界面
T组/下古生界奥陶系(O)界面:奥陶系碳酸盐岩为标志层,顶面为一区域岩溶风化壳不整合面界面,界面上下岩性与常规曲线(如自然伽玛、三孔隙度曲线、电阻率曲线等)呈突变特征,层序界面特征明显如图5a所示。
P2sh组/P1s组界面:P1s组低阻厚层状湖相泥岩为标志层。标志层界面为高阻中厚层状河流相砂岩与低阻厚层状湖相泥岩的分界面。三孔隙度、电阻率、自然电位为岩性特征曲线,易于识别。
2)全区分布较稳定、易识别的标志层界面
S组/T组和S2段/S1段(S1)。
T组顶部煤层和S1段顶部煤层为标志层。标志层地层界面为河流-三角洲碎屑岩(底部以砂岩为主)与沼泽相厚煤层的界面。电测曲线上,煤层呈高阻、高声波时差、高中子、低密度“三高一低”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与上覆地层电性差异明显,为易识别区域标志层,如图5b所示。
3)大部分地区分布较稳定、较易识别的标志层界面
H组/S组界面:H组砂岩通常为标志层,标志层界面为H组砂岩与S组顶面平原沼泽灰黑色泥岩的界面。界面上下,自然伽玛(GR),深侧向电阻率(LLD)和三孔隙度曲线突变特征也较明显,为较易识别的标志层,如图5c所示。
S1-1小层/S1-2小层小层界面:S1-1小层顶部煤层为标志层。标志层界面为S1-2小层河流-三角洲碎屑岩(底部以砂岩为主)与S1-1小层顶部沼泽相煤层的界面。电测曲线上,三孔隙度、深侧向电阻率(LLD)曲线突变特征也较明显,为较易识别的标志层。
4)局部分布较稳定、可识别的标志层界面
P2s组/H组界面:P2s组厚层状低阻泥岩为标志层。P2s组岩性主要为暗紫色、灰紫色湖湘泥岩夹杂色砂岩;测井曲线上,自然电位(SP)明显偏正,电阻率偏低。与下伏H3段泥岩或砂岩具有一定的区别,因而可形成一个标志层界面,但在研究区部分地区,界面差异特征不明显。
H2段(H2)/H1段(H1)界面:H1段顶部低阻泥岩为一局部标志层。研究区大部分地区H1段顶部通常发育低阻泥岩层,与上覆H2段相对高阻的砂岩层,可形成较明显的岩性界面,如图5d所示。
H1段内部H1-3/H1-2界面:H1-2顶部通常发育低阻泥岩层,为一局部标志层,与上覆H1-3段相对高阻的砂岩层具有较明显的区别,为可识别的局部标志层界面。
利用标志层划分结果,通过地震合成记录,详细标定地震剖面,并建立标志层的岩性界面-测井界面-地震界面的综合响应特征模式。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上古地层标志层岩心-测井-地震界面相互标定结果及响应特征的示意图,图中测井曲线的种类与图5a-图5d相同。
进一步井震结合,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将标志层测井界面标定地震界面,总结标志层的岩性界面-测井界面-地震界面的综合响应特征模式。如通过井震结合和标志层界面横向追踪综合分析,研究区有三个标志层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可以很好识别和区域追踪,分别是全区分布稳定的标志层界面,即T组/下古生界界面、P2sh组/P1s组界面,和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稳定、较易识别的H组/S组的标志层界面,如图6所示。分别对应的地震解释层位为T9bc、T8、T9d。有两个局部分布较稳定、可识别的标志层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大致可以识别和追踪,分别对应的地震解释曾为为T9e、T9f(图6)。一个大部分地区较稳定、较易识别的标志层在地震剖面上也可局部追踪,对应的地震解释层位为T9c1。
在标志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约束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在以上不同级别的标志层岩性-测井-地震识别结果的逐级约束下,利用地震剖面进行标志层井间约束对比,为高频层序和主要目的小层的进一步精细划分提供依据。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级别标志层地震界面识别结果在地震剖面上的追踪情况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标志层在连井剖面上的对比结果的示意图。
首先将区域稳定分布的标志层界面在连井剖面上进行对比,然后进行全区较稳定易识别的标志层开展连井对比,以此类推,采用标志层界面逐级约束的方法,开展对比。在以上两级标志层岩性-测井界面对比格架的约束下,以井震标定的结果作为井间横向对比重要的参考依据,横向上的厚度变化参考地震剖面,如图7所示,开展下一级别标志层的井间对比,避免对比串层。即在对比过程中,利用地震剖面横向上厚度变化的趋势,对测井曲线标志层相对不明显的H组/S组、S1-1/S1-2标志层界面和局部分布较稳定可识别的标志层界面P2s组/H组、H2段/H1段、H1-3/H1-2小层界面进行约束。图8即为通过井震紧密结合约束后的不同级次标志层界面的对比结果。
以标志层井间对比作为约束,总结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高频层序界面。然后,利用岩心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进一步标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计算三孔隙度曲线,总结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而完成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识别。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A1井岩心高频层序界面识别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定的结果的示意图,其中,(1)为冲刷面滞留砾岩与粉细砂岩的界面,(2)为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的界面,(3)为河道冲刷面砂砾岩与下伏泥岩的分界面,(4)为粗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的界面,(5)为河道冲刷面含砾砂岩与下伏泥岩的界面。
如在低频层序界面约束下,进一步详细观察岩心,对高频层序界面进行识别,本区四级高频层序界面一般为砂岩/泥岩的岩性突变界面、河道冲刷面等,电测曲线响应突变特征较明显(如伽马曲线、计算三孔隙度曲线等)。如以上岩性岩相界面或河道冲刷面等高频层序界面上下表现为由高伽马突变为低伽马,计算的三孔隙度组合曲线往往由重合的突变为分开(密度孔隙度易受井径变化影响,结果用于参考);在每个高频层序内,测井伽马曲线随着岩石中泥质含量增加逐渐升高,计算三孔隙度曲线总体呈重合和分开的特征,由此构成一个明显向上变细沉积的高频层序,如图9所示。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高频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的示意图。
在辫状河沉积特征及规律的指导下,根据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建立高频层序划分格架,并依据砂体分布和实际开发需要,划分小层,并在地震剖面和标志层对比剖面的约束下,开展小层对比。如研究区主要为辫状河-泛滥平原沉积,平原化特征明显,各高频旋回或各小层厚度变化小,因此,高频旋回间横向对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依据高频层序的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泥岩隔夹层在地层中的分布,将主要目的层T组-H组划分为26-28个高频旋回,13个小层,每个小层厚度15-20m左右,并在标志层对比剖面和地震剖面的约束下,开展小层对比,如图10所示。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A6井高频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的示意图。
将本方法识别出的层序界面进行对比验证。主要根据其它井岩心观察的高频层序界面与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计算三孔隙度曲线比对,验证是否可靠。利用A6井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的结果,如利用A6井岩心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对测井曲线特征进行标定。结果表明,A6井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曲线GR、LLD、LLS及计算的三孔隙度曲线的变化特征与其它井的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曲线GR、LLD、LLS及计算的三孔隙度曲线变化特征相似,且小层对比良好,如图11所示,表明验证可靠。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层段在研究区高频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的示意图。
经证实可行后,将本方法在研究区推广应用,对其它井的目地层进行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识别,并在沉积环境认识指导下,通过井震结合,开展高频层序划分和小层对比。如图12为利用上述方法,对研究区南北向B1-A5-B2-B3井进行全井段各级标志层界面划分后,并对研究区内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结果。由此,以对比标志层进行约束,井震结合,高频层序逐一对比的方法,最终建立连井的高频层序格架,并开展小层划分。
实施例2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装置的框图。
如图13所示,该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装置,包括:
敏感曲线确定模块201,确定目的层的岩性,进而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
标志层识别模块202,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对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
标志层对比模块203,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
高频层序界面识别模块204,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小层对比模块205,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
作为优选方案,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三孔隙度曲线。
作为优选方案,获得三孔隙度曲线包括:
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获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
通过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使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获得三孔隙度曲线。
作为优选方案,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包括: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标志层的地震剖面;
通过标志层的岩性、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建立标志层的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
通过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实施例3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处理器,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该存储器用于存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指令。具体地,存储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该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闪存等。
该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它形式的处理单元,并且可以控制电子设备中的其它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器用于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该计算机可读指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为了解决如何获得良好用户体验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包括诸如通信总线、接口等公知的结构,这些公知的结构也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有关本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相应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该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指令由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前述的本公开各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存储介质(例如:CD-ROM和DVD)、磁光存储介质(例如:MO)、磁存储介质(例如:磁带或移动硬盘)、具有内置的可重写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媒体(例如:存储卡)和具有内置ROM的媒体(例如:ROM盒)。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4)
1.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目的层的岩性,进而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
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对所述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
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
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
其中,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三孔隙度曲线,获得三孔隙度曲线包括:
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获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
通过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使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获得所述三孔隙度曲线;
其中,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包括: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标志层的地震剖面;
通过标志层的岩性、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建立标志层的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
通过所述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包括:
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确定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初始高频层序界面;
利用岩心识别的初始高频层序界面,进一步标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计算三孔隙度曲线,确定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包括:
在辫状河沉积特征及规律的指导下,根据高频层序界面建立高频层序划分格架,并依据砂体分布和实际开发需要,在标志层间进一步划分小层,进而在地震剖面和标志层对比剖面的约束下,开展小层对比。
2.一种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敏感曲线确定模块,确定目的层的岩性,进而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
标志层识别模块,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对所述目的层的标志层进行测井识别;
标志层对比模块,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
高频层序界面识别模块,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小层对比模块,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
其中,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三孔隙度曲线,获得三孔隙度曲线包括:
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获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
通过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使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砂岩段处重合,获得所述三孔隙度曲线;
其中,开展不同级次标志层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为约束的井间对比包括: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标志层的地震剖面;
通过标志层的岩性、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建立标志层的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
通过所述岩性-测井-地震的响应特征模型,开展标志层的井间横向对比;
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通过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包括:
以标志层的井间对比为约束,确定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初始高频层序界面;
利用岩心识别的初始高频层序界面,进一步标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计算三孔隙度曲线,确定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划分小层,开展小层对比包括:
在辫状河沉积特征及规律的指导下,根据高频层序界面建立高频层序划分格架,并依据砂体分布和实际开发需要,在标志层间进一步划分小层,进而在地震剖面和标志层对比剖面的约束下,开展小层对比。
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20623.4A CN113885096B (zh) | 2020-07-01 | 2020-07-01 |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20623.4A CN113885096B (zh) | 2020-07-01 | 2020-07-01 |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85096A CN113885096A (zh) | 2022-01-04 |
CN113885096B true CN113885096B (zh) | 2024-07-23 |
Family
ID=79012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20623.4A Active CN113885096B (zh) | 2020-07-01 | 2020-07-01 |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8509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95946B (zh) * | 2022-02-17 | 2023-07-25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一种海域理论最低潮面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43399B (zh) * | 2017-06-28 | 2021-11-09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方法 |
CN110274859A (zh) * | 2018-03-14 | 2019-09-2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碳酸盐岩储层对比方法 |
CN110275210A (zh) * | 2018-03-14 | 2019-09-2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
CN110824557B (zh) * | 2019-10-22 | 2021-04-3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定量岩溶古地貌恢复方法 |
-
2020
- 2020-07-01 CN CN202010620623.4A patent/CN113885096B/zh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基于井-震结合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展布分析与评价-以什邡气藏JP35砂组为例;李宏涛等;岩性油气藏;第78-8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85096A (zh) | 2022-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16018B (zh) | 一种地球物理勘探中岩性约束下的孔隙度反演方法 | |
Simenson et al. | Depositional facies and 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Bakken Formation, Parshall Field and surrounding area, Mountrail County, North Dakota | |
Bergmann et al. | Combina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and constrained resistivity invers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4D imaging of the CO 2 storage site, Ketzin, Germany | |
CN109143399B (zh) | 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方法 | |
Infante-Paez et al. | Seismic analysis of paleotopography and stratigraphic controls on total organic carbon: Rich sweet spot distribution in the Woodford Shale, Oklahoma, USA | |
Xu et al. | A novel high-definition inversion of deep directional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s while-drilling enhances layered reservoir mapping | |
Imam et al. | Mapp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Ras El Ush field (Gulf of Suez, Egypt), based o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3D modeling techniques | |
Hassan et al. | An advanced workflow to compress the uncertainties of stochastic distribution of Bahariya reservoir properties using 3D static modeling: an example from Heba Oil Fields, Western Desert, Egypt | |
CN113885096B (zh) |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
Holden et al. |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logs helps to understand heterogeneity of Mishrif reservoir in Rumaila | |
Fawad et al. | Sequence stratigraphic divisions and correlation of the middle sub-member of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Bonan Sag of Bohai Bay Basin (China): Implication for facies and reservoir heterogeneities | |
Nanda |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 |
CN115857047A (zh) | 一种地震储层综合预测方法 | |
Sun et al. | Architectural analysis of subsurface meander-belt sandstones: A case study of a densely drilled oil field, Zhanhua sag, east of Bohai Bay Basin | |
Svanes et al. | Integration of subsurface applications to develop a dynamic stochastic modeling workflow | |
Verma et al. | Imaging and interpretation: Seismic, rock physics and image log analysis workflows for deepwater systems | |
Fluckiger* et al. | Predicting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Frontier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Powder River Basin-An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 Sedimentologic, Petrophys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y | |
Li et al. | Multiscale Modeling of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Based on Multiple‐Point Geostatistics: A Case Study of the Minghuazhen Formation, Yangerzhuang Oilfield, Bohai Bay Basin, China | |
Abu-El Ata et al. | Geologic Causatives and Seismic Attributes Heterogeneities for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Interplays, Sitra Area, North Western Desert, Egypt | |
Hu et al. |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 |
Song et al. | A workflow for turbidit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Macedon member, Northern Carnarvon Basin, NW Australia | |
Su et al. |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Layered Intrusive Masses and Sublacustrine Fans in Faulted Basins—A Case Study from the Hailar Basin, Eastern China | |
Williams-Rojas et al. | Geologic controls on reservoir performance in Muspac and Catedral gas fields, southeastern Mexico | |
Duvbiama et al. | 3D Static Modelling of an offshore field in the Niger-delta | |
Abe et al. |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and 3D model-based approach to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KO” field, Niger Delt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