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5210A -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5210A
CN110275210A CN201810208659.4A CN201810208659A CN110275210A CN 110275210 A CN110275210 A CN 110275210A CN 201810208659 A CN201810208659 A CN 201810208659A CN 110275210 A CN110275210 A CN 110275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ry
high frequency
frequency sequence
porosity
lo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86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宏涛
胡向阳
史云清
肖开华
魏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2086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52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5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52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01V3/18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01V3/38Processing data, e.g. for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及一条常规测井曲线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并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根据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识别低频层序界面;根据低频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分析单井沉积亚相与微相划分;完成全井段沉积微相的对比及划分。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符合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原理,可以准确建立以高频层序为约束和划分单元的动静结合的沉积微相模式,并进行沉积演化分析,为碳酸盐岩气藏的沉积认识、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正演模型建立、气藏综合评价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碳酸盐微相分析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碳酸盐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学者对碳酸盐岩微相研究做出重要的论述。“微相”一词最早由Brown(1943)提出。Flügel(2004)进一步将沉积微相定义为可在薄片、揭片和磨光片中区分出所有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特征的综合,并对Wilson(1975)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模式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划分了26个标准微相类型,归入10个相应的相带。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通常强调野外工作和室内薄片研究结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常规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等来分析沉积微相。在盆地或区带勘探阶段应用广泛,即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分析沉积环境,从而寻找有利勘探区带。沉积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探索一个地区内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和平面组合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它是在沉积相及沉积序列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沉积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预测有利于油气田形成的沉积相带分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微相往往是决定有利储层分布的关键,但由于碳酸盐岩岩性复杂多变,沉积微相精细划分对比难度较大。然而沉积模式的精确划分能大大提高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高效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都提出过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但均存在一定问题(金振奎等,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2013)。首先,针对油气藏开发阶段,在五级或六级高频层序格架约束下,更加精细的开展沉积微相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的实例较少。第二,沉积模式有垂向序列和横向序列两种,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多半是横向静态的,无动态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第三,我国陆相碎屑岩沉积模式研究比较丰富、完整和细致,海相碳酸盐岩则较少,多主要集中于以三级层序的系、组、段的级别地层为研究单元的沉积相(或亚相)的沉积模式,而以五级高频层序为研究单元的微相沉积模式较少,且往往为单一的静态沉积模式,缺少了以不同高频层序为单元沉积演化分析的动态沉积微相模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在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没有露头可以有效对比的盆地覆盖区,通过将岩心资料结合,利用测井资料建立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并以此为约束,进一步开展单井沉积微相和连井沉积微相对比,总结微相沉积模式,分析沉积演化。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利用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制作岩心样品薄片,根据碳酸盐岩的岩心样品标定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步骤2、从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中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其中,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包括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和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步骤3、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其中,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包括声波孔隙度测井曲线、密度孔隙度测井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步骤4、根据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识别低频层序界面,低频层序界面为四级层序界面或其以上级别层序的界面;步骤5、根据低频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并建立相应的高频层序格架,其中高频层序界面为五级层序界面或六级层序界面;步骤6、分析目的层沉积亚相与微相相标识结果在高频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完成单井沉积亚相与微相划分;步骤7、对目的层至少三个井段的单井沉积亚相与微相划分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全井段沉积微相的对比及划分。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符合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原理,可以准确建立以高频层序为约束和划分单元的动静结合的沉积微相模式,并进行沉积演化分析,为碳酸盐岩气藏的沉积认识、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正演模型建立、气藏综合评价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1包括:步骤11、利用碳酸盐岩的目的层岩心样品制作岩心样品薄片;步骤12、观察岩心样品薄片并至少标定一条常规测井曲线。根据该方法,可确定目的层碳酸盐岩的主要岩性和沉积环境。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3包括:步骤31、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致密灰岩段;步骤32、统计致密灰岩段的声波时差骨架值和密度骨架值,并利用声波时差骨架值和密度骨架值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和密度孔隙度;步骤33、将计算的声波孔隙度和计算的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以形成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3还包括:步骤34、利用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进行校正。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4具体包括:步骤41、将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在致密灰岩段处重合;步骤42、根据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结合区域钻井地层、岩性特征资料,对低频层序界面进行识别。根据该可能的实现方式,能够将该致密灰岩段作为标准层,通过测井曲线上特征的特变来识别低频层序界面。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5具体包括:步骤51、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步骤52、总结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高频层序界面。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5还包括:步骤53、根据高频层序界面,重复步骤2和步骤3以识别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通过该可能的实现方式,能够对单井的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进行识别,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岩心样品无法全井段识别层序界面的问题。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6还包括:步骤61、进一步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确定目的层岩性和岩石类型;步骤62、识别其中的完整的沉积序列;步骤63、将完整的沉积序列与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的响应特征进行结合,识别单井沉积亚相和微相的划分。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7包括:步骤71、选取至少三个单井沉积亚相和微相划分的结果进行对比,选取横向上差异最小的区段;步骤72、将差异最小的区段的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与沉积微相划分在同一图中进行对比,分析连井沉积微相划分。
根据该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7还包括:步骤73、根据单井微相划分与连井沉积微相划分的结果,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完成所述目的层沉积演化过程。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图中: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识别方法的流程性框图。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W1井的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图。
图3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W1井的根据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标定的测井曲线图。
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Y1井的根据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标定的测井曲线图。
图5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W1井、X1井与Y1井的高频层序划分结果对比图。
图6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X1井的单井沉积微相划分结果图。
图7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W1井、X1井与Y1井的沉积微相横向对比图。
图8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层段的碳酸盐岩高频层序的沉积模式与沉积演示的分析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中,低频层序指一级层序、二级层序、三级层序和四级层序,高频层序指五级层序和六级层序。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利用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制作岩心样品薄片,根据碳酸盐岩的岩心样品标定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
步骤2、从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中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其中,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包括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和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
步骤3、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其中,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包括声波孔隙度测井曲线、密度孔隙度测井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
步骤4、根据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识别低频层序界面,低频层序界面为四级层序界面或其以上级别层序的界面。
步骤5、根据低频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并建立相应的高频层序格架,其中高频层序界面为五级层序界面或六级层序界面。
步骤6、分析目的层沉积亚相与微相相标识结果在高频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完成单井沉积亚相与微相划分。
步骤7、对目的层至少三个井段的单井沉积亚相与微相划分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全井段沉积微相的对比及划分。
在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没有露头可以有效对比的盆地覆盖区,本发明通过将岩心资料结合,利用测井资料建立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并以此为约束,进一步开展单井沉积微相和连井沉积微相对比,总结微相沉积模式,分析沉积演化。
在步骤1中,首先详细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并采样。经磨片制作后,在显微镜下详细观察、鉴定,确定目的层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与大致沉积环境。例如川西碳酸盐岩气藏研究区目的层段(厚约130-140m),对取心段岩心、薄片岩性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确定岩性。以W1井与X1井为例,W1井与X1井在目的层段的取芯相对较全且连续。因此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与薄片镜下鉴定结果显示。目的层主要为相对低能环境的云岩与灰岩。云岩主要为藻(砂)屑云岩、藻层叠云岩、藻粘结云岩、粉晶云岩。灰岩以藻砂屑灰岩、微晶灰岩为主。在目的层底部发育少量膏质云岩或云质膏岩等。生物除藻类外,其他生物相对不发育。进一步显示原始沉积环境为相对闭塞的中-低能量、相对高盐度水体环境。
然后,根据岩心、薄片样品的岩性观察鉴定结果,将常规测井曲线进行组合,详细标定测井常规曲线,确定不同岩性的各种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在步骤2中,从已经标定的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中寻找对岩性敏感的测井曲线,以及岩性敏感测井曲线随岩性变化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为组合的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从图2中可以发现,通过岩性鉴定结果标定测井曲线,多数(云质)膏岩的GR值低于30API。灰岩类的GR值稍高于30API-40API,云岩类的GR值最高,通常大于35API,通常介于35-50API。灰岩与白云岩的GR值具有一定的重叠,膏岩、灰岩、云岩的GR值总体变化趋势为逐渐增高。声波时差AC、密度DEN、中子孔隙度CNL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分云岩、灰岩(如灰岩通常相对低AC(<48us/ft)、DEN(2.75g/m3)和CNL(<4%)),但DEN、AC和CNL曲线受钻井扩径、裂缝及溶蚀作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LLD曲线受钻井扩径、溶蚀等的影响较小。LLD曲线对岩性的响应较为敏感,致密灰岩最高。LLD可达50000欧姆以上。膏岩次之,可达10000欧姆以上。纯白云岩最低,通常小于2000欧姆。而过渡岩性如云质灰岩、灰质云岩、膏质云岩,通常介于50000-2000欧姆之间。目的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和云岩,测井曲线LLD随着岩石中白云石含量增加电阻逐渐降低特征明显。因此,常规测井的岩性识别以电阻率LLD为主,GR、AC、DEN和CNL为辅。因此,选取伽马GR、井径CAL、深侧向电阻率LLD、浅侧向电阻率LLS和三孔隙度曲线(密度(DEN)、声波时差(AC)和中子孔隙度(CNL))七条常规测井曲线作为岩性敏感曲线。并将CAL、GR曲线至于一道,将三孔隙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分别至于一道。
在步骤3中,岩性分析和测井曲线识别岩性的基础上,步骤31,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选取致密灰岩段。步骤32,统计该段相应深度点的声波时差平均值和密度平均值,作为致密灰岩的声波和密度骨架值。步骤33,利用声波和密度的孔隙度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和密度孔隙度,并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形成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步骤34,利用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然后将三孔隙度曲线在致密灰岩段处重合。如图2中W1井在6177.4m-6181.7m处,电阻曲线为高阻,达200000欧姆以上。岩心样品孔隙度值介于0.26%-1.47%,平均0.56%,为典型的致密灰岩段。密度骨架平均值和声波骨架平均值分别为2.66g/cm3和47μs/ft,通过计算密度孔隙度和声波孔隙度,并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形成计算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利用实测岩心孔隙度对三孔隙度进行校正,然后将三孔隙度曲线在该层段处大致重合。将该深度的致密灰岩段作为后续层序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层。
在步骤2岩性敏感测井曲线特征识别及和步骤3孔隙度测井曲线重新排列组合的基础上,在步骤4中,结合区域钻井地层、岩性特征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突变特征所反映的岩性突变,对研究区目的层已有钻井的岩溶不整合面(或岩性转换面)等低频层序界面,以及最大海泛面等体系域界面进行测井识别。如已有研究表明,川西雷口坡组四段总体可以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吕玉珍等,2013)。进一步研究发现,雷四段进一步可以划分为三个四级层序,目的层位于雷四段顶部的四级层序,因而将目的层命名为雷四段上亚段,如图2所示,步骤41中W1井四级层序顶界面(SSB1)为区域岩溶侵蚀面,界面之下为比较典型的岩溶风化壳沉积,泥质含量增加,在测井曲线上形成了容易识别的标志层,表现为伽玛GR高值,电阻LLD降低,与界面之上的厚层状致密灰岩低GR、高LLD的电测响应特征区别明显。雷四段上亚段底界面(即四级层序顶界面(SSB2))为岩性分界面。即白云岩与膏岩的分界面。界面上下电测曲线GR、LLD以及AC、DEN、CNL亦呈较明显突变特征。由于川西坳陷雷四段上亚段整体在台地内部,缺乏台地边缘及陆棚斜坡,因而低位域不发育。步骤42,四级层序主要由次级海侵体系域(STST)和次级高位体系域(SHST)构成。次级体系域界面为层状白云岩向厚层状灰岩突变的岩性转换面的上界面。即由快速海侵形成最大海泛面(SMFS)的灰岩沉积。测井曲线表现为厚层灰岩段GR为相对高值,为最大海泛面泥质沉积相对较多造成的。在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层序界面或体系与界面由于上下岩性或物性变化,导致三孔隙度曲线呈重合或分开。
步骤5,在步骤4识别的低频层序界面内,总结向上变浅的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并利用步骤5中通过岩心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进一步标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计算三孔隙度曲线,总结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而完成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识别。
如在已识别的低频层序界面约束下,步骤51进一步详细观察岩心,对高频层序界面进行识别。步骤52,本区五级高频层序界面一般为灰岩/云岩的岩性突变界面,电测曲线响应突变特征较明显(如电阻率曲线和计算三孔隙度曲线)。六级层序界面除上述的岩性突变面,还存在岩相转换面。如深灰色微晶云岩与块状云岩的界面或鸟眼构造云岩与纹层状云岩的分界面。具有界面之上沉积水体突然加深的准层序边界的特征。将以上岩性界面或岩相界面详细标定测井曲线,高频层序界面上下表现为由高阻突变为低阻。孔隙度组合曲线往往由重合的低孔隙度突变为分开高孔隙度。在每个高频层序内,测井曲线LLD随着岩石中白云石含量增加电阻逐渐降低。孔隙度曲线总体呈由低到高变化(密度孔隙度易受井径变化影响,结果用于参考),由此构成一个明显向上变浅沉积的高频层序,如图3所示。
优选地,在按照上述方法识别出低频层序界面和高频层序界面后,还需要对该低频层序界面和高频层序界面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具体地,步骤53主要根据其它井岩心观察的高频层序界面与岩性敏感测井曲线与孔隙度测井曲线比对,验证是否可靠。例如,可以利用X1井对上述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如图4所示,利用X1井岩心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对X1井测井曲线特征进行标定。图4的结果表明,X1井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曲线LLD、LLS及计算的三孔隙度曲线的变化特征与W1井(图2)的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曲线LLD、LLS及计算的三孔隙度曲线变化特征相似,且对比良好,表明验证可靠。
经过上述步骤对已识别的低频层序界面和高频层序界面验证可行后,重复步骤1~步骤5即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识别的步骤。将上述被证实可行的方法在研究区推广应用,对其它井的目地层进行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识别。并在步骤1沉积环境认识指导下,开展高频层序对比。如图5为利用上述方法,对Y1井进行全井段高频层序划分后,并对研究区内W1井、X1井和Y1井的高频层序对比结果。研究区雷四段上亚段地层厚度变化小,可见明显的层叠石构造、纹层构造、鸟眼构造等潮坪相沉积的相标志。由此可知,研究区主要为干旱-半干旱背景下的潮坪沉积,高频层序的形成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而且,高频层序在研究区纵向上高频层序个数相同,具有良好的对比性,横向上高频层序厚度大致相当,具有同步性,揭示了这些高频层序不是由相带横向迁移形成的自旋回,而是沉积背景(海平面)变化所形成的异旋回。由此,以四级层序和五级层序界面作为六级高频层序的对比标志层进行约束,六级高频层序逐一对比的方法,最终建立连井的高频层序格架。
依据步骤1中岩心、岩屑及其薄片观察结果所鉴定的岩性和岩石类型,在步骤6中,进行沉积相标志分析。步骤61,将潮坪沉积细分为潮下带、潮间带亚相,对应的岩相标志如下:潮下带亚相,岩心颜色相对较深,以灰色、深灰色为主,沉积构造以块状层理为主,其它构造相对不发育,岩性主要为微晶灰岩、(含)砂屑微晶灰岩、(含)藻屑灰岩,云质灰岩等。进一步划分为灰坪、藻屑滩坪、云灰坪等微相。潮间带亚相:藻层叠构造、鸟眼(或窗格)构造等典型潮间带沉积构造发育,岩性以云岩为主,包括微晶云岩、(微)粉晶云岩、藻层叠构造云岩、藻粘结构造云岩、(藻)砂屑云岩、纹层状构造云岩等,也可见(藻砂屑)云质灰岩等,进一步细分为云灰坪、灰云坪、藻屑滩、藻云坪、膏云坪、云坪等微相。
利用上述观察结果,在步骤5中所建立高频层序格架内,开展沉积亚相和微相垂向沉积序列分析,以此为指导,进行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利用上述沉积相标志观察结果,在步骤6中分析沉积亚相和微相在高频层序格架内的分布。步骤62,潮下亚相主要分别发育于上部两个五级层序的中下部,而且,在六级高频层序内,灰坪、藻屑滩坪、云灰坪等微相可自下而上依次排列,可构成一个沉积序列。潮间亚相主要分布于目的层下部两个五级层序中,以及第三个五级层序(自下而上数)的上部,其中云灰坪、灰云坪、藻屑滩、藻云坪、膏云坪、云坪等微相,可在六级高频层序内自下而上依次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步骤63,潮下亚相与潮间亚相在高频层序内可构成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因此,以上高频层序内的沉积相序分析,基本反映了沉积水体向上变浅的垂向沉积相序组合。
如图6所示,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以五级和六级高频层序内向上变浅沉积变化趋势作为约束与指导,依据岩心、岩屑薄片观察到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结合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在目的层段完成单井沉积亚相和微相划分,结果见图6。
优选地,在步骤7中,根据上述的单井沉积微相划分结果,以高频层序格架为约束,开展目的层段沉积微相对比分析。步骤71,由于研究区目的层为潮坪沉积,区内已有三口井的高频层序个数相同,且厚度差异小。表明横向上,该区域地层分布稳定,高频层序在研究区纵向上具有良好的对比性。步骤72,横向上变化具有同步性,揭示了这些高频层序主要是沉积背景(如海平面升降)变化所形成的异旋回,因此高频层序在横向上完全可以对比,具有等时性。如图7所示,以五级、六级高频层序作为对比标志层进行约束,采用逐一对比的方法,最终建立连井的沉积微相对比剖面图。
优选地,以步骤6和步骤71、步骤72中的单井沉积微相和连井沉积微相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建立以五级高频层序为划分单元、动静结合的沉积微相模式,然后继续分析沉积演化过程。
优选地,如图8所示,在步骤73中依据以上连井沉积微相分析,结合研究区目的层沉积时期,沉积水体具有西深东浅的背景,以五级高频层序作为做图单元,垂向上以六级高频层序向上变浅的沉积特征为指导,完成动静结合的沉积微相模式。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以五级高频层序作为划分单元,分析了研究区沉积演化特征。最下部五级层序底部主要为潮间膏质云岩-微晶云岩沉积,随着四级低频层序海侵体系域的缓慢海侵,至第二个五级高频层沉积时,主要演化为潮间带藻云岩、(残余藻屑)粉晶云岩,藻(纹层)云岩等沉积。在这两个五级高频层序内,进一步发育多个向上变浅六级高频旋回沉积。横向上,如图7和图8所示,W1井较X1、Y1井区沉积水体稍深。至第三个五级高频层序沉积时期,早期随着大规模的海侵发生,主要发育潮下带厚层灰岩沉积,晚期发育了潮下-潮间带的微-粉晶云岩沉积,间夹薄层灰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水频繁进退的变化特征;至最上面的五级高频层序沉积时期,主要为潮下的灰岩沉积,高频层序的顶部发育少量灰云岩等沉积。
由此可见,研究区下两个五级高频层序以潮间亚相藻云坪-云坪沉积微相为主,上两个五级高频层序以潮间-潮下亚相的云坪-灰坪沉积微相为主。四级层序发育完整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但总体以沉积水体以向上变深的海侵特征更加明显,五级和六级高频层序则具有沉积水体向上变浅的海退特征,因此,沉积演化具有“低频海侵,高频海退,早潮间,晚潮下”的特征,局部地形差异导致沉积微相的分异,结果见图8。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容易地进行改变或变化,而这种改变或变化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利用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制作岩心样品薄片,根据所述碳酸盐岩的岩心样品标定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
步骤2、从所述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中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其中,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包括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和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
步骤3、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其中,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包括声波孔隙度测井曲线、密度孔隙度测井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
步骤4、根据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识别低频层序界面,所述低频层序界面为四级层序界面或其以上级别层序的界面;
步骤5、根据所述低频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并建立相应的高频层序格架,其中所述高频层序界面为五级层序界面或六级层序界面;
步骤6、分析目的层沉积亚相与微相相标识结果在所述高频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完成单井沉积亚相与微相划分;
步骤7、对目的层至少三个井段的所述单井沉积亚相与微相划分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全井段沉积微相的对比及划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
步骤31、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致密灰岩段;
步骤32、统计所述致密灰岩段的声波时差骨架值和密度骨架值,并根据所述声波时差骨架值和所述密度骨架值分别计算声波孔隙度和密度孔隙度;
步骤33、将计算的所述声波孔隙度和计算的所述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放置于同一测井曲线道,以形成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还包括:
步骤34、利用实测岩心孔隙度对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进行校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包括:
步骤41、将校正后的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在所述致密灰岩段处重合;
步骤42、根据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结合区域钻井地层、岩性特征资料,对所述低频层序界面进行识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具体包括:
步骤51、观察所述目的层岩心样品;
步骤52、总结高频沉积旋回的岩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高频沉积旋回接触面上下的岩性突变差异,识别所述高频层序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还包括:
步骤53、根据所述高频层序界面,重复步骤2与步骤3以识别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包括:
步骤61、进一步观察所述目的层岩心样品,确定所述目的层岩性和岩石类型;
步骤62、识别其中完整的沉积序列;
步骤63、将所述完整的沉积序列与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的响应特征进行结合,分析单井沉积亚相和微相的划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包括:
步骤71、选取至少三个单井沉积亚相和微相划分的结果进行对比,选取横向上差异最小的区段;
步骤72、将所述差异最小的区段的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与沉积微相划分在同一图中进行对比,分析连井沉积微相划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还包括:
步骤73、根据所述单井微相划分与所述连井沉积微相划分,结合区域沉积分析,完成所述目的层沉积演化过程。
CN201810208659.4A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Pending CN1102752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8659.4A CN110275210A (zh)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8659.4A CN110275210A (zh)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5210A true CN110275210A (zh) 2019-09-24

Family

ID=67958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8659.4A Pending CN110275210A (zh)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5210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8100A (zh) * 2020-06-30 2020-09-25 宋立才 深部薄层油气储层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084660A (zh) * 2020-09-10 2020-12-15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岩电解释模型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精细划分的方法
CN112415596A (zh) * 2020-12-09 2021-02-2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白云岩结构类型识别方法
CN112731561A (zh) * 2021-01-04 2021-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分析方法
CN113031102A (zh) * 2019-12-09 2021-06-2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碳酸盐岩储层岩性岩相测井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219153A (zh) * 2021-04-23 2021-08-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分析古湖泊盐度的方法
CN113253349A (zh) * 2021-05-10 2021-08-1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山前挠曲盆地碎屑岩储层时空演化分析方法
CN113885096A (zh) * 2020-07-01 2022-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917532A (zh) * 2020-07-10 2022-0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河流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与沉积演化的方法和系统
CN114488341A (zh) * 2020-10-26 2022-05-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沉积旋回自动划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5078434A (zh) * 2022-06-16 2022-09-20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耦合对碳酸盐岩早成岩期相控岩溶的识别方法
CN115903047A (zh) * 2022-12-27 2023-04-04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一种识别海相碳酸盐岩滩相储层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90350A1 (en) * 2005-06-27 2006-12-28 Hursan Gabor 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ervoir fluid characterization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ogging
CN103901471A (zh) * 2014-03-31 2014-07-02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恢复沉积层序原形剖面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90350A1 (en) * 2005-06-27 2006-12-28 Hursan Gabor 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ervoir fluid characterization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ogging
CN103901471A (zh) * 2014-03-31 2014-07-02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恢复沉积层序原形剖面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家瑾等: "《煤田测井资料数字处理》", 31 March 1991, 煤炭工业出版社 *
史云清等: "川西坳陷中段西部雷四段气藏沉积层序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
姚光庆等: "《油气储层地质学实训教程》", 31 January 2016,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李宏涛等: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气藏层序划分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王锋庆: "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描述与建模", 《地下水》 *
石玉江: "低渗透岩性油藏含油性与富集区测井评价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例",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 *
裘亦楠等: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修订版)》", 30 April 2001,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邓宏文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30 September 2002, 北京:地质出版社 *
陈明江等: "含沥青储层的测井识别及评价", 《测井技术》 *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1102A (zh) * 2019-12-09 2021-06-2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碳酸盐岩储层岩性岩相测井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708100A (zh) * 2020-06-30 2020-09-25 宋立才 深部薄层油气储层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708100B (zh) * 2020-06-30 2021-04-09 宋立才 深部薄层油气储层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885096A (zh) * 2020-07-01 2022-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917532A (zh) * 2020-07-10 2022-0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河流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与沉积演化的方法和系统
CN112084660B (zh) * 2020-09-10 2022-05-31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岩电解释模型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精细划分的方法
CN112084660A (zh) * 2020-09-10 2020-12-15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岩电解释模型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精细划分的方法
CN114488341A (zh) * 2020-10-26 2022-05-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沉积旋回自动划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2415596A (zh) * 2020-12-09 2021-02-2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白云岩结构类型识别方法
CN112415596B (zh) * 2020-12-09 2022-09-0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白云岩结构类型识别方法
CN112731561A (zh) * 2021-01-04 2021-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分析方法
CN112731561B (zh) * 2021-01-04 2023-05-1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分析方法
CN113219153A (zh) * 2021-04-23 2021-08-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分析古湖泊盐度的方法
CN113253349A (zh) * 2021-05-10 2021-08-1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山前挠曲盆地碎屑岩储层时空演化分析方法
CN113253349B (zh) * 2021-05-10 2022-03-0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山前挠曲盆地碎屑岩储层时空演化分析方法
CN115078434A (zh) * 2022-06-16 2022-09-20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耦合对碳酸盐岩早成岩期相控岩溶的识别方法
CN115903047A (zh) * 2022-12-27 2023-04-04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一种识别海相碳酸盐岩滩相储层的方法和装置
CN115903047B (zh) * 2022-12-27 2023-07-04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一种识别海相碳酸盐岩滩相储层的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5210A (zh) 一种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格架的沉积微相相模式的识别方法
CN101158724B (zh) 基于偶极小波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
CN109143399B (zh) 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方法
CN107121699A (zh) 一种地震相控制下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
CN103527184A (zh) 一种白云岩储层的预测方法和系统
CN108415075A (zh) 一种少井条件下的储层预测方法
CN102466815A (zh)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CN105093306A (zh) 一种地球物理勘探中储层自动解释与厚度求取方法
CN110274859A (zh) 碳酸盐岩储层对比方法
CN106569280A (zh) 一种提高断阶构造地震解释精度的标定方法
Liu* et al. Seismic lithofacies computation method based on deep learning
Duguid et al. Geological controls on Upper Permian Plattendolomit Formation reservoir prospectivity, Wissey Field, UK Southern North Sea
CN113917532A (zh) 分析河流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与沉积演化的方法和系统
McCollum et al. Depositional sequences in the Laurentian Delamaran stage, southern Great Basin, USA
CN115857047A (zh) 一种地震储层综合预测方法
Singleton Geophysical data processing, rock property inversion, and geomechanical model building in a Midland Basin development project, Midland/Ector counties, Texas
CN114482995A (zh) 一种细粒沉积物泥质含量精细确定方法
CN113514884A (zh)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方法
Wang et al. Factors controll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plex lithology in transitional shale strata: Implications from logging and 3D seismic data, Shan-2 Lower Sub-member, Eastern Ordos Basin
Guderian et al. Draugen field–successful reservoir management using 4d seismic
Dash et al. Play fairway analysi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Panna formation using high 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pre-stack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screening tools for geological risk constrained exploration
CN117665933B (zh) 一种低分辨率地震资料限制下稀井网区的沉积微相刻画方法
Meliato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ora Stratovolcano, Taranaki Basin, New Zealand.
Márquez et al. New opportunities in a mature oil field: Stretching data interpretation for complex reservoir prediction
Buswell et al. The northern Perth Basin—from marginally prospective for gas to highly prospective for both oil and ga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