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6815A -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6815A
CN102466815A CN2010105348535A CN201010534853A CN102466815A CN 102466815 A CN102466815 A CN 102466815A CN 2010105348535 A CN2010105348535 A CN 2010105348535A CN 201010534853 A CN201010534853 A CN 201010534853A CN 102466815 A CN102466815 A CN 102466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plitude
seismic
seismic amplitude
oily
threshol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48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6815B (zh
Inventor
漆立新
李宗杰
杨林
张永升
石玉
张旭光
徐丽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5348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668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66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6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6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6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包括:利用地震数据提取测试对象的地震振幅;利用所述地震振幅以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的量化标准和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为依据对测试对象进行油气预测。本发明识别方法能提高产能比例。

Description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和石油开发,具体涉及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塔河油田构造位置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是在前震旦系变质岩结晶基底上发育的阿克库勒古凸起上形成的多层系含油气的大型复式油气田。塔河地区以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为主要勘探开发对象,取得了极大的油气勘探成果与经济效益。而随着外围勘探难度的增大,同时也受到区块限制,为进一步扩大油气勘探成果,针对塔河油田碎屑岩低幅度构造、岩性及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的特点,形成了一套以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地质研究为指导,以地球物理新技术为手段,结合钻井、测井进行综合分析和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描述的方法和思路,建立并完善了利用地震振幅识别塔河碎屑岩油气藏的技术系列,及与之配套的低幅度、岩性等隐蔽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有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目标处理为基础,以精细储层标定为前提,综合精细相干断裂解释、地震属性提取与优选、地震测井联合反演、三维可视化地质体检测、精细速度研究及模式识别油气识别等主要技术进行碎屑岩隐蔽油气藏识别。上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科研成果及时投入工业应用,为西北油田分公司储、产量任务的完成及产能建设阵地的有效接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前期塔河碎屑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主要停留在针对背斜等大型构造类圈闭的识别与评价层次,主要技术是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方法简单、认识粗浅,对于低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等隐蔽型圈闭构造成图技术研究、薄砂层储层识别、圈闭描述及综合评价研究更是十分薄弱,造成前期三叠系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滞后于钻井勘探,储备圈闭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原有技术在塔河碎屑岩油气藏识别与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三叠系低幅度、岩性油气藏的隐蔽性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局限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针对微幅构造、薄层砂岩岩性圈闭的地震解释综合技术,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如提高低序级断层解释精度,落实受断层控制的构造、岩性圈闭,另外塔河地区碎屑岩横向速度变化较大,速度场的建场精度,直接影响了超深低幅度构造及隐蔽型圈闭发现和落实;
3)砂岩储层及其含油气后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不够深入,砂岩层中泥岩夹层或砂岩相变,薄层砂岩引起的地震波的调谐作用与前者的地震响应特征相互交织在一起,识别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深入地震属性提取(振幅、频率、反射强度等)与分析研究,利用已知井的储层、油气层标定结果、钻井统计分析,并结合模型正演分析结果,建立储层及油气的识别标准,对有利的砂体展布特征及含油气性进行识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能够提高三叠系圈闭的落实、评价精度,从而寻找隐蔽型圈闭,加快碎屑岩勘探开发步伐,扩大油气发现。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这样解决:构建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利用地震数据提取测试对象的地震振幅;
1.2)利用所述地震振幅以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的量化标准和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为依据对测试对象进行油气预测。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所述量化标准是分区建立的三叠系含油气振幅门槛值量化标准。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所述分区是横向上分三维工区或再细分为小的圈闭区块、纵向上分油组。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所述量化标准是:三叠系中油组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为180无量纲,地震振幅值大于18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下油组含油气的地震振幅门槛值为240无量纲,大于24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所述异常分级标准是以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为基础结合与地质条件的配合关系建立的。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所述地质条件包括局部构造和断裂等等。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所述异常分级标准具体分为五个级别,包括:第一级,地震振幅大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与背斜、断背斜等低幅度构造相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最大;第二级,地震振幅大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与砂岩尖灭线、非构造圈闭相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较大;第三级,地震振幅大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与局部构造或岩性圈闭均不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低。所述异常是指地震振幅大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所述异常分级标准还包括:第四、第五为衍生的分级类型,即低幅度构造但地震振幅小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的,有不出油和钻获油气的两种情况。
本发明提供的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利用地震振幅识别碎屑岩油气藏技术在塔河油田进行了广泛试验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及效果。本发明识别方法能提高产能比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首先,说明本发明思路:
塔河油田构造位置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是在前震旦系变质岩结晶基底上发育的阿克库勒古凸起上形成的多层系含油气的大型复式油气田。随着油气勘探地质理论水平和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一套系统地以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地质研究为指导,以地球物理新技术为手段,结合钻井、测井进行综合分析的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描述的方法和思路,并依托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对油气分布与受控制因素的深入认识,建立起适合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技术系列,具体包括建立并不断提高了地震振幅与含油气性关系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与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相配套的低幅度构造、岩性或复合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并通过在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与实践,相继发现了一些三叠系砂岩油气藏,扩大了盐边构造带三叠系油气勘探成果,拓展了塔河南~阿克亚苏盐上勘探领域,实现了中油组尖灭带井区、河道砂井区等区块岩性圈闭的油气突破,丰富了三叠系油气藏类型,展示了三叠系岩性油气藏领域的良好勘探前景。
本发明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利用地震数据提取测试对象的地震振幅;和步骤2,利用所述地震振幅以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的量化标准和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为依据对测试对象进行油气预测。
步骤2中所述量化标准是分区建立的三叠系含油气振幅门槛值量化标准。所述分区是横向上分三维工区或再细分为小的圈闭区块、纵向上分油组。所述量化标准是:三叠系中油组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为180无量纲,地震振幅值大于18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下油组含油气的地震振幅门槛值为240无量纲,大于24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
所述异常分级标准是以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为基础结合与地质条件的配合关系建立的。所述地质条件包括局部构造和断裂。上述将在以下说明本发明关键中详细描述。
第二步,说明本发明关键:
1)从理论研究、技术方法、资料统计方面,总结建立了三维地震振幅识别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藏技术方法。
2)建立并不断提高了地震振幅与含油气性关系的认识。建立了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的量化标准,与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
分区是横向上分三维工区或再细分为小的圈闭区块、纵向上分油组。建立含油气振幅门槛值量化标准;结合与局部构造、断裂等地质条件的配合关系,确定振幅异常分级标准。以上振幅信息的进一步分析认识为利用地震振幅进行油气预测奠定了定量分析依据和地质构造综合解释依据,是振幅异常进行油气预测的重要应用条件,减少地震预测的多解性,进一步扩大三叠系油气勘探、开发成果。
3)初步建立了与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相配套的低幅度构造、岩性或复合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方法。
第三步,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
建立、完善了利用地震振幅属性识别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的技术系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了针对目的层的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及目标性处理技术攻关研究,提高了中生界目的层的分辨率和保真度,为隐蔽圈闭的识别与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从目标处理效果分析来看,明显提高了数据的分辨率,并且基本保持了原始数据的信噪比、相对振幅关系和时频特性。目的层频率平均拓宽40HZ,子波主频提高15HZ,分频效果较好,噪音得到一定程度压制,地震品质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具体表现在:大套复波反射层间出现很多的细节反射,有助于薄互储层的分析,并且反射连续性得到改善,相邻反射的接触关系清楚,反射更易于识别和追踪。时间切片上,目标处理后,平面展布上微幅构造、层间小断层的形态及地层界面在空间上的变化更加清楚。
2.模型正演技术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或VSP资料,进行地震资料准确标定。根据钻、测井资料,对断层、含油气低幅度构造、各种叠置关系的含油气砂岩等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并结合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结果,建立与砂体及储层含油气性有关的地球物理识别模式,为利用地震振幅识别油气提供科学依据。
对含油气砂岩正演模型表明,本区三叠系地震振幅与油气密切相关,砂层含油气后,剖面上“同相轴下拉”,构造时间幅度降低,也就是说,造成了在时间域低幅度构造识别的困难,同时随着含油气砂岩的速度降幅,振幅随之增强,为低幅度构造油气藏深度域构造恢复及三叠系隐蔽油气藏识别提供了理论基础。
3.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分析,建立了以地震资料层位精细标定、精细相干断裂解释、自动追踪层位对比、等时切片、精细速度分析、地震振幅提取、多参数综合分析为主要技术的三叠系低幅度圈闭识别与评价的技术方法系列。
1)层位综合标定技术主要利用VSP资料和合成地震记录建立准确的钻井地质层位与地震反射波之间的深时对应关系,并且赋于地震反射波确切的地质属性。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制作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分析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②测井曲线的准确性分析和校正(进行环境校正和标准化处理);⑧准确判断地震资料的极性(地震同可分为正极性和负极性两类,对一个大反射系数的地层界面,当正反射系数界面对应波峰时,此剖面为正极性剖面,反之,为负极性剖面);④选用正确的平均速度(利用VSP速度能准确地反映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提高时一深转换的精度);⑤用密度曲线和声波曲线联合提取反射系数(在解决高精度岩性问题时,密度参数的准确与否不容忽视);⑥提取精确的子波(由井旁地震道与井资料联合提取子波,使合成记录的频率与剖面的频率比较协调,吻合较好,对于提高合成记录整体面貌很有帮助);⑦对局部的时一深关系进行微调。
2)层位精细解释技术以地质、沉积、构造模式为指导的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开展点、面、体相结合的层位自动追踪全三维解释。首先,利用地震资料等时切片,发现低幅度构造线索;尽量采用层位自动追踪的方法进行解释,以保证地震波追踪波形位置的一致性,例如:波峰、波谷、零值点,保证后续振幅属性等参数提取、分析的数据准确,并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解释的层位进行对比检查和显示,发现圈闭目标。
3)精细相干断裂技术利用相干数据体、方差数据体,研究层间断层、砂体尖灭等地质现象,并根据切片或立体显示的断裂展布样式,进行断裂的平面和空间组合。提高受断裂控制的牵引背斜、断层遮挡型圈闭的落实精度。
在断裂解释中,利用沿层相干切片、并结合偏移体时间切片、偏移地震剖面等资料进行断裂综合解释,开发应用多种方法识别断层,如常规相干、体属性相干+倾角方位角检测、高分辨率本征值相干、“智能”蚂蚁追踪技术、可视化等技术方法,对处理参数、多种相干算法进行大量试验对比,总结分析精细相干处理中常用的几种相干算法,如本征值、中值、加权、二进制相干算法在塔河油田南部阿克亚苏地区三叠系断裂解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一些新算法如结构熵、浮雕等对塔河油田东部西达里亚地区地震资料进行重新相干处理,在沿层相干切片上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断层和细微的沉积现象,落实了多个与断层有关微构造圈闭。
4)精细速度分析研究通过对影响速度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掌握速度空间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建立能够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时—深转换关系,以保证既不会漏掉实际存在构造,也不会因速度参数的不准确而造成的假构造。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有:①利用VSP资料和声波测井数据计算平均速度;②利用钻井深度和标定的反射时间,反算平均速度;③利用叠加速度谱求得平均速度。前期勘探成果表明本区速度横向变化较复杂。仅用井的VSP、声波测井资料求得的平均速度,或只用叠加速度计算的平均速度建立的界面平均速度场,都很难满足本区构造成图精度要求;利用钻井反算的速度,虽然纵向精度高,但不能合理控制本区速度的平面变化规律。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各井点平均速度垂向精度高,叠加速度求得的地震平均速度对横向速度变化规律控制较好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得到符合本区地质规律的平均速度场。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工区具体情况,主要采用平均速度法、层位控制法、模型层析法进行速度分析和建立速度模型:
①平均速度拟合法
依据地震处理中的叠加速度谱资料,利于DIX公式将其转换成层速度,计算平均速度,再经测井速度和标定速度校正后,用于构造转换。Dix公式是在地下为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或具有相同倾角的层状介质、射线垂直入射的假设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速度关系式[3],因此,针对塔河中生界碎屑岩地质情况简单、地层倾角变化不大的地区,用该方法建立的速度场精度尚可满足变速成图的精度要求。
②层位控制法
主要利用钻井时深曲线、地质分层、叠加速度、地震解释层位、分析速度函数等建立速度模型,该方法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时深曲线、解释成果与钻井分层来构建三维速度场,比较适合应用于地震勘探程度高,速度变化无规律的地区。
③模型层析法
基于射线追踪方法的模型层析法和模型反演法成图技术,能较好解决陡倾地层的高点偏移移问题,应用于山前高陡构造。其工作原理是:模型层析法是利用射线传播理论,以地震波作自激自收为切入点,在建立TO及速度场的空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曲面x,y方向求导,得出折射点的出射角和反射点偏离入射点的空间偏移量,从而求取各层的层速度和确定反射界面;其层速度计算摈弃了Dix公式,解决了倾斜地层和速度倒转等问题。利用模型层析法求取层速度,在计算出层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同时,也计算出了反射点偏离入射点的水平距离,也就是空间偏移量。从而可以由反射界面和时间模型求出反射层之上的平均速度,即在已知第n一1层的层速度和反射界面时,通过迭代求取第n层的层速度和确定n个反射界面,最终建立工区的各反射层位控制的平均速度场。
经实践证明,前两者的方法简单,且能满足塔河油田超低幅度构造及隐蔽型圈闭的成图精度要求。
5)成果图件的编制及精度
塔河地区三维地震共反射面元为25m×25m~25m×75m,主要目的层位解释密度达50m×50m(构造部位达25m×25m)。在精细构造解释、速度分析、时深转换的基础上,在平面图(t0、构造图)编制中,选择合适的网格化参数,如采样点距100m×100m,扫描半径2000m,制作了t0等值线间隔为2ms、深度等值线间隔为5m的t0、深度图。成果图件满足大比例尺1∶1万成图精度的要求。
6)地震属性提取
利用高保真的地震数据,沿地震解释层位进行属性提取,包括振幅、频率、反射强度等,利用已知井的储层、油气层标定结果、统计分析,并结合模型正演分析结果,建立储层及油气的响应特征,从而利用聚类分析技术,对有利的砂体展布特征及含油气性进行预测。
通过钻探井分析,三叠系隐蔽圈闭与地震振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低幅度构造与地震的强振幅相对应,低幅度构造闭合面积与强振幅异常的分布范围基本相同,振幅异常的分布范围约束了低幅度构造的面积。
总之,在低幅度构造识别与评价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①地震隆起T0形态与构造形态相似;②断裂对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因此断裂地质模式的分析总结与解释精度(平面、空间组合)对提高圈闭发现概率很重要;③利用平均速度求取的构造幅度与T0幅度具有如下关系:1ms相当于1.6-1.8m。④大于含油气门槛值的地震振幅属性形态与构造形态相匹配,与含油气分布范围相匹配。
4.探索建立了以沉积相分析、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波形分析技术、地震属性提取、测井标定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谱分解技术、多参数交会分析、模式识别油气预测等为主要技术的碎屑岩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方法。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各类数据体(振幅属性数据体、相干数据体)进行透视图体元追踪,通过调节色块、透过限制、种子点追踪、层位自动追踪解释等方法,进行地下地质体解释,并结合地震属性特征、地震反演等结果,确定砂岩体展布空间形态、尖灭线位置,绘制砂层段的顶、底板构造图、砂层厚度图等,进行圈闭的描述与落实。
5.开展油气检测技术研究
通过地震振幅、模式识别、多参数聚类等技术,直接检测圈闭的含油气性。
1)建立、并不断提高地震振幅与含油气关系的认识,建立了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的量化标准,与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为油气预测提供依据。
①横向上分三维工区(或再细分为小的圈闭区块)、纵向上分油组建立三叠系含油气振幅门槛值量化标准。通过正演模型分析及三叠系中油组186口、下油组141口井的地震振幅值和储层含油气性的定量统计,确定了九联片三维工区内,三叠系中油组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为180(无量纲),地震振幅值大于18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下油组含油气的地震振幅门槛值为240(无量纲),大于24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为九联片工区内利用振幅属性进行三叠系储层含油气预测,提供了定量依据。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地震振幅属性的提取时窗,必须通过合成地震记录,由砂体的厚度或砂体中含油气厚度来决定。利用本区保幅地震资料进行振幅参数的提取,沿T46s〔三叠系上油组上砂顶面〕、T46s1〔三叠系上油组主砂体顶面〕反射界面上6ms至下12ms时窗提取的平均绝对振幅属性,沿T46z〔三叠系中油组顶面〕界面向上6ms至向下12ms时窗提取了平均绝对振幅属性,沿T46x〔三叠系下油组顶面〕界面向上6ms至向下20ms时窗提取了平均绝对振幅属性。
在井点进行地震振幅取值时,为防止地震振幅的畸变,采用选取井周50m范围内的振幅平均值作为该井点的振幅幅值,参与地震振幅的统计。
本次统计的地震振幅门槛值只是统计了储层含油气预测中“二值”问题,即有和无的问题,还没有具体研究含油层厚度与地震振幅值的确切关系,总体规律是油层越厚,振幅值越大。
不同三维工区地震采集参数、激发能量、处理软件和流程参数的不同,振幅保真度的不同,都会影响振幅的数值大小。因此,不同三维之间,砂体含油气性的地震振幅门槛值有所不同,
储层厚度、孔隙度、充填油、气、水等流体的不同都会对振幅值有影响,因此,不是振幅大于门槛值的区域,都含有油气,要结合沉积环境、构造、断裂等进行系统分析,减少地震振幅预测的多解性,进一步扩大三叠系油气勘探开发成果。
当砂体厚度接近地震反射波的四分之一波长时,会产生调谐作用,产生强振幅。当砂体厚度大于地震反射波的四分之一波长时,如果砂体中有薄层钙质胶结的高速砂岩存在,会产生复合波,产生相干干涉作用,也会产生较强的振幅,因此,强振幅不一定是油气的反应,存在多解性,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别。
②在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统计的基础上,结合与局部构造、断裂等地质条件的配合关系,总结确定了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具体可分为五个级别:第一级为地震振幅异常与背斜、断背斜等低幅度构造相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最大;第二级与砂岩尖灭线、非构造圈闭相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较大;第三级为与上述二者(局部构造或岩性圈闭)均不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低。第四、第五为衍生的分级类型,即低幅度构造无强振幅异常相匹配的,有不出油和钻获油气的两种情况,且前者不出油的概率较大。钻探进一步证实三叠系振幅异常分级标准的正确性。
以上振幅信息的分析总结,为利用地震振幅进行油气预测奠定了定量分析依据和地质、构造综合评价依据,是利用地震振幅识别碎屑岩油气藏的核心技术之一。
2)利用模式识别、多参数分析油气预测技术,预测在三叠系碎屑岩储层的含油气性,取得较好效果。利用三维地震模式识别技术进行了中油组含油气预测,首先,选择塔河油田1区的已知油井和干井样本,然后选择合适的时窗、敏感参数,进行训练,建立分类器,当预测结果使得已知样本的吻合率达到80%以上时,预测未知样本的含油气性。
第四步,总结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及效果:
1)以精细构造解释、地震振幅提取、多参数储层含油气预测为主要技术的低幅度构造油气藏识别技术新发现、落实一批与断裂有关的牵引背斜、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并首次提出了在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利用与含油气性敏感的地震属性约束圈闭形态及闭合高度的观点和依据(正演模型与钻井地质统计),并通过了钻井验实。此项发明成果扩大了盐边构造带含油气面积,实现了盐上阿克亚苏低幅度构造圈闭群的油气突破。
2)通过与振幅识别油气技术相配套的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利用中油组沿层振幅属性与精细相干分析,并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手段,确定中油组砂岩展布范围和尖灭线,配合砂岩顶面构造图,发现落实岩性圈闭,并利用大于含油气振幅门槛值的振幅异常范围及分级标准进行岩性圈闭进行油气预测。发现、落实多个岩性圈闭,实现河道砂岩性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型油气藏的新圈闭类型油气突破,扩大了勘探领域。
3)建立了地震振幅识别碎屑岩油气藏的量化标准,与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通过振幅属性的分析认识为利用地震振幅进行油气预测奠定了定量分析依据和地质构造综合解释依据,是振幅异常进行油气预测的重要应用条件,减少地震预测的多解性,进一步扩大三叠系油气勘探开发成果。
最后,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实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以振幅找油为核心的三叠系油气藏识别技术的研究内容,为碎屑岩各类圈闭的发现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对国内外类似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推动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不断向前发展。
与原有技术相比,不仅在塔河碎屑岩油气藏的成因机理、勘探理论和技术手段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外,而且针对不同圈闭类型、碎屑岩油气藏隐蔽性强等难题,完善、细化技术对策,使塔河油田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上一个新台阶,具体包括:1)利用振幅识别碎屑岩油气藏技术与低幅度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重新落实、扩大三叠系9区桑东3号断背斜含油气面积,并在断层下盘发现并证实存在含油气低幅度圈闭;发现、落实1区和9区之间的S41-1井区、T903井低幅度构造,2005、2006年在盐边构造带实现新增探明储量约2130万吨油当量。在塔河南一阿克亚苏盐上地区,新发现、落实多个背斜、断背斜圈闭,发现并拓展了阿克亚苏三叠系低幅度含油气圈闭群,如阿克亚苏1号断背斜油气藏(AT1井区)、塔河南2号南高点断背斜油气藏(GP4井区)、阿克亚苏5、6、9号断背斜油气藏(KZ1、KZ2)、7号背斜油气藏(AT7井)、阿克亚苏11、12号断背斜油气藏(AT11、AT12井,不断实现了盐上领域油气突破。其中AT1、GP4、KZ1、KZ2等井区2006、2007年提交新增石油探明储量约1950万吨油当量。2)通过与振幅识别油气技术相配套的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发现、落实多个岩性圈闭及线索,实现新圈闭类型的油气突破,发现塔河南7(YT1井区)、8号(THN1井区)中油组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AT2井区上油组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YT2河道砂岩性油气藏等。06年THN1、YT1、YT2井区提交新增石油探明储量约756万吨油当量。总之利用地震振幅属性识别碎屑岩油气藏技术,提高了隐蔽性油气圈闭发现落实精度,实现了盐上低幅度构造、地层岩性圈闭、河道砂圈闭、透镜体圈闭的突破,2005年~2007年利用发明成果完成的探明储量比2004年以前探明储量的总和还要多。3)利用该套技术方法评价开发了S41-1、T903、T901、THN1、YT1、AT1、GP4、KZ1、KZ2、YT2等十余个三叠系油气藏,新增开发储量1680万吨,天然气95亿方;新建产能原油75万吨,天然气6亿方。4)利用地震振幅属性识别碎屑岩油气藏技术的成功应用,推动了阿克亚苏盐上白垩系、石炭系类似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2008年针对白垩系构造—岩性复合圈闭钻探的GK3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AT10石炭系钻获工业油气流,显示了除三叠系外,塔河油田白垩系、石炭系油气良好勘探前景。上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科研成果及时投入工业应用,2005~2007年三叠系砂岩油气藏年产量占塔河油田比例逐年升高,新建产能比例由2004年的6.3%上升到2007年的43%。科研技术为西北油田分公司储、产量任务的完成及产能建设阵地的有效接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地震数据提取测试对象的地震振幅;
利用所述地震振幅以地震振幅识别油气藏的量化标准和地震振幅异常分级标准为依据对测试对象进行油气预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标准是分区建立的三叠系含油气振幅门槛值量化标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是横向上分三维工区或再细分为小的圈闭区块、纵向上分油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标准是:三叠系中油组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为180无量纲,地震振幅值大于18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下油组含油气的地震振幅门槛值为240无量纲,大于240(无量纲)的为含油气分布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常分级标准是以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为基础结合与地质条件的配合关系建立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条件包括局部构造和断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常分级标准具体包括:第一级,地震振幅大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与低幅度构造相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最大;第二级,地震振幅大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与砂岩尖灭线、非构造圈闭相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较大;第三级,地震振幅大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与局部构造或岩性圈闭均不匹配,钻获油气的概率低。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常分级标准还包括:低幅度构造但地震振幅小于含油气地震振幅门槛值的,有不出油和钻获油气的两种衍生的分级类型。
CN201010534853.5A 2010-11-08 2010-11-08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Active CN1024668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34853.5A CN102466815B (zh) 2010-11-08 2010-11-08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34853.5A CN102466815B (zh) 2010-11-08 2010-11-08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6815A true CN102466815A (zh) 2012-05-23
CN102466815B CN102466815B (zh) 2014-01-22

Family

ID=46070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4853.5A Active CN102466815B (zh) 2010-11-08 2010-11-08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66815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1984A (zh) * 2012-05-28 2012-10-1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预测碎屑岩隐蔽储层的方法
CN103675906A (zh) * 2012-09-19 2014-03-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高复杂碎屑岩储层预测精度的多控储层预测方法
CN104698497A (zh) * 2015-04-09 2015-06-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砂泥岩薄互层层位的精细标定方法
CN104932014A (zh) * 2015-06-02 2015-09-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的识别方法
CN105445799A (zh) * 2015-11-13 2016-03-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控藏主元叠合勘探目标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6546367A (zh) * 2016-10-20 2017-03-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应力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6646594A (zh) * 2016-09-09 2017-05-1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基于“断‑砂”耦合关系的浅层岩性油气藏定量预测方法
CN108415077A (zh) * 2018-02-11 2018-08-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的边缘检测低序级断层识别方法
CN110244363A (zh) * 2018-03-09 2019-09-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预测缝洞型储集层资源量的方法
CN111856572A (zh) * 2020-07-06 2020-10-3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断层破碎带宽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558156A (zh) * 2019-09-25 2021-03-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地震强振幅异常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CN113267812A (zh) * 2021-05-20 2021-08-17 电子科技大学 点控制的连续断层追踪方法
CN116027419A (zh) * 2023-01-16 2023-04-28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利用地震波形特征识别与判定含气砂岩储层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4534A (zh) * 2015-10-21 2016-02-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构造模式指导下的低序级断层解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40996A1 (ru) * 1960-09-24 1960-11-30 С.И. Антоно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 поперечной и продольной коррекцией гировертикали
SU800932A1 (ru) * 1979-03-29 1981-01-30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Институт Физики Землиим. O.Ю.Шмидта Ah Cccp Способ сейсмической разведки
WO2001090783A1 (en) * 2000-05-25 2001-11-29 Petrecon Australia Pty Ltd Method for detecting direction and relative magnitude of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in earth's crust
CN101520517A (zh) * 2008-02-25 2009-09-0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能准确评价碎屑岩盆地含油气目标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40996A1 (ru) * 1960-09-24 1960-11-30 С.И. Антоно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 поперечной и продольной коррекцией гировертикали
SU800932A1 (ru) * 1979-03-29 1981-01-30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Институт Физики Землиим. O.Ю.Шмидта Ah Cccp Способ сейсмической разведки
WO2001090783A1 (en) * 2000-05-25 2001-11-29 Petrecon Australia Pty Ltd Method for detecting direction and relative magnitude of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in earth's crust
CN101520517A (zh) * 2008-02-25 2009-09-0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能准确评价碎屑岩盆地含油气目标的方法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1984B (zh) * 2012-05-28 2014-07-2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预测碎屑岩隐蔽储层的方法
CN102721984A (zh) * 2012-05-28 2012-10-1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预测碎屑岩隐蔽储层的方法
CN103675906A (zh) * 2012-09-19 2014-03-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高复杂碎屑岩储层预测精度的多控储层预测方法
CN103675906B (zh) * 2012-09-19 2016-05-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高复杂碎屑岩储层预测精度的多控储层预测方法
CN104698497A (zh) * 2015-04-09 2015-06-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砂泥岩薄互层层位的精细标定方法
CN104698497B (zh) * 2015-04-09 2015-10-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砂泥岩薄互层层位的精细标定方法
CN104932014A (zh) * 2015-06-02 2015-09-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的识别方法
CN105445799A (zh) * 2015-11-13 2016-03-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控藏主元叠合勘探目标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6646594A (zh) * 2016-09-09 2017-05-1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基于“断‑砂”耦合关系的浅层岩性油气藏定量预测方法
CN106546367B (zh) * 2016-10-20 2019-04-0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应力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6546367A (zh) * 2016-10-20 2017-03-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应力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415077A (zh) * 2018-02-11 2018-08-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的边缘检测低序级断层识别方法
CN108415077B (zh) * 2018-02-11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边缘检测低序级断层识别方法
CN110244363A (zh) * 2018-03-09 2019-09-1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预测缝洞型储集层资源量的方法
CN110244363B (zh) * 2018-03-09 2020-10-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预测缝洞型储集层资源量的方法
CN112558156A (zh) * 2019-09-25 2021-03-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地震强振幅异常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CN111856572A (zh) * 2020-07-06 2020-10-3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断层破碎带宽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856572B (zh) * 2020-07-06 2021-07-2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断层破碎带宽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3267812A (zh) * 2021-05-20 2021-08-17 电子科技大学 点控制的连续断层追踪方法
CN116027419A (zh) * 2023-01-16 2023-04-28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利用地震波形特征识别与判定含气砂岩储层的方法
CN116027419B (zh) * 2023-01-16 2023-09-29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利用地震波形特征识别与判定含气砂岩储层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6815B (zh) 201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6815B (zh) 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识别方法
CN101158724B (zh) 基于偶极小波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
Zeng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geomorphology and analysis of the Ordovician paleokarst drainage system in the central Tabei Uplift, northern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Naseer Seismic attributes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application to image the shallow-marine reservoirs of Middle-Eocene carbonates, SW Pakistan
Naeem et al. Seismic and well log driven structural and 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Lower Goru Formation in the Lower Indus Basin, Pakistan
Longde et al. Innovation and prospect of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the explor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
Xia et al. Application of 3D fin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in Dawangzhuang area, Bohai Bay Basin, Northeast China
Kianoush et al. Application of pressure-volume (PV) fractal models in modeling formation pressure and drilling fluid determination in an oilfield of SW Iran
Edigbue et 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Keke” field, Niger Delta using 3D seismic and petrophysical data
Bruno et al. Groundwater characterization in arid regions using seismic and gravity attributes: Al Jaww Plain, UAE
Oyeyemi et al.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fshore Niger Delta
Liu* et al. Seismic lithofacies computation method based on deep learning
Liu et al.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fault and fractures in deep buried carbonate reservoirs using CNN-LSTM based deep neural networks
Baruch et al. Seismic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he Barnett Shale and Ellenburger unconformity southwest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Newark East field, Fort Worth Basin, Texas
Kha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Modeling (3D SM) and Joint Ge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JGC)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the Kadanwari field in Middle Indus Basin (MIB), Southeastern Pakistan
Abe et 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Formation Evaluation of Some Part of Niger Delta Using 3D Seismic and Well Log Data
Deng et 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ke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PL 19–3 oilfield
Naseer Seismic attributes and quantitative reverse reservoir simulations of shallow-marine eocene sedimentary fairways, extensional rifting Indus onshore petroleum system, southern Pakistan: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Li et al.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ultra-deep strike-slip fault-damaged zone constrained with local seismic anomaly data
Sun et al. Architectural analysis of subsurface meander-belt sandstones: A case study of a densely drilled oil field, Zhanhua sag, east of Bohai Bay Basin
Li et al. Seismic-based identification and stage analysis of overlapped compound sedimentary units in rifted lacustrine basins: An example from the Bozhong sag, Bohai Bay Basin, China
Wu et al. Combination of seismic attributes using clustering and neural networks to identify environments with sandstone-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Zhao et al. Tidal sand ridges seismic identif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enlightenment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bu-El Ata et al. Geologic Causatives and Seismic Attributes Heterogeneities for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Interplays, Sitra Area, North Western Desert, Egypt
CN110941029B (zh) 一种涉及地质戴帽的速度建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