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2735B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72735B CN113872735B CN202010612360.2A CN202010612360A CN113872735B CN 113872735 B CN113872735 B CN 113872735B CN 202010612360 A CN202010612360 A CN 202010612360A CN 113872735 B CN113872735 B CN 1138727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data transmission
- retransmission
- data packet
- instr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3—Formatting with frames or packets; Protocol or part of protocol for 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涉及通信领域,可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接收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在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并将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发送至所述通信对端设备,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所述第一队列的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或者电脑等,越来越智能化,功能更加多样化,并且不同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共享资源也越来越普及。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可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接收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在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并将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发送至所述通信对端设备,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所述第一队列的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所述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包括: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包括所述目标数据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存入所述第一队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还包括目标数据的第一校验值。判断任一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包括: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中的数据,计算得到第二校验值;判断所述第二校验值与所述第一校验值是否相同;若是,则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正确;若否,则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包括:在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之后且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前,从第1个数据包开始,依次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包括:在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后,依次判断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在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所述N个数据包之前,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请求传输指令,所述请求传输指令被配置为指示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目标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包括: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指示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停止接收数据的传输结束指令;根据所述传输结束指令,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判断所有第一重传数据包传输正确:接收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所述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所述目标数据,将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作为所述数据包;M为正整数;
按M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M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二队列;在判断所述M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二重传指令,并将所述第二重传指令发送至所述通信对端设备,所述第二重传指令包括所述第二队列的信息;若所述第二重传指令中包括P个第一示信息,将P值赋予M,执行下一次循环;P为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是否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若是,则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重传请求指令;其中,所述重传请求指令被配置为指示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S个数据包;在所述S个数据包发送结束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一重传指令,在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包括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M为正整数。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向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一重传指令,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K1个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0≤K1≤N,且K1为整数;
在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的K1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按照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所述M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所述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M为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在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包括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根据M个标识,获取每个标识对应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根据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生成所述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在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所述N个数据包之前,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指示发送目标数据的请求传输指令。所述向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包括:根据所述请求传输指令,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在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之前,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指示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的重传请求指令。所述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根据所述重传请求指令,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二重传指令,所述第二重传指令包括K2个所述第一指示信息;0≤K2≤M,且K2为整数;在判断所述第二重传指令中的K2个第一指示信息为P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按照所述第二重传指令中所述P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P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所述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P为正整数。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发送单元、存储单元和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和所述存储单元耦接。所述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并且,在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所述第一队列的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发送所述第一重传指令至所述通信对端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单元还被配置为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S个数据包,S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接收单元还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一重传指令;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K1个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0≤K1≤N,且K1为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被配置为在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的K1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按照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所述M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所述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M为正整数。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装置和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与所述存储装置耦接。所述存储装置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装置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所述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通信对端设备连续发送个数据包,数据传输装置连续接收个数据包,通信对端设备在发送一个数据包之后,无需在接收到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指示数据包传输正确的应答指令之后才发送下一个数据包,在N个数据包发送结束后通信对端设备才会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这样,减少了数据传输装置和通信对端设备在协议层的交互次数,精简传输协议通讯交互过程,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避免了数据包传输过程中频繁中断和恢复,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并且,数据传输装置和通信对端设备的数据传输过程具有验证机制,可以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对数据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通信场合,更适用于突发大数据量的传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3为本公开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4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公开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公开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8为本公开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对于面向可靠连接的数据传输,例如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协议自带校验功能,可以判断传输的数据是否出现错误。例如,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一个数据包,接收端设备在判断该一个数据包出现传输错误的情况下,会请求发送端设备重传该数据包中的数据,直至该一个数据包中的数据传输正确。在该一个数据包传输正确之后,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指示数据包传输正确的应答指令,发送端设备才会向接收端设备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包。在此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在协议层的交互次数较多,导致数据传输速度比较低。
对于突发大数据量的传输,例如,在视频图像的传输系统中,由于高清视频图像的数据量大于普通视频图像的数据量,因此,传输系统对传输高清视频图像的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在此情况下,若采用TCP传输普通视频图像,那么在突发传输高清视频图像的过程中,由于传输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较慢,无法快速地传输突发大数据量的数据,因此,很容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也很容易因缓存有限而导致数据丢失。而且,如果数据传输过程频繁中断和恢复,也会导致传输效率降低,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300,如图1所述,该数据传输系统300包括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二者相互耦接。
示例性地,数据传输装置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例如,Wi-Fi、蓝牙等)与通信对端设备200建立连接。例如,通信对端设备200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或有线通信方式连接无线路由器或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数据传输装置100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无线路由器或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进而与通信对端设备200通信连接。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不限于这种通信连接方式,例如,通信对端设备200与数据传输装置100还可以通过有线通信方式建立连接。
例如,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之间可以采用UDP(User 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其中,发送端设备连续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包,相应的接收端设备不断接收数据包,发送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速度由发送端设备自身决定,接收端设备接收数据的速度也由自身决定,该传输协议相对简单,数据传输速度相对较高。
其中,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数据传输装置10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个人数字助理掌上电脑(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嵌入式设备等。通信对端设备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
如图2所示,数据传输装置100包括接收单元101、发送单元102、存储单元103和处理单元104。处理单元104与接收单元101、发送单元102和存储单元103耦接。
示例性地,接收单元101、发送单元102、存储单元103和处理单元104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接收单元101和发送单元102为数据传输装置100与通信对端设备200进行信息交互的器件。例如,接收单元101可以接收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的数据或命令,发送单元102可以在处理单元104的控制下向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数据或命令。
示例性地,接收单元101可以为接收器或者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102可以为发送器或者发送电路等,例如可以是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网)装置、蓝牙装置等无线通信器件,也可以是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等有线通信器件。其中,Wi-Fi装置为数据传输装置100提供遵循Wi-Fi相关标准协议的网络接入。蓝牙装置可以是集成电路或者蓝牙芯片等。
处理单元104可以为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公开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存储单元103可以是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通过图1和图2中的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之间传输正常数据量的情况下,待传输的数据量相对较小,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可以采用TCP、UDP或者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突发传输大数据量的情况下,待传输的数据量相对较大,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可以采用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数据传输。
以下,结合附图3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数据传输系统300包括两个数据传输装置,分别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相互通信。其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可以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的通信对端设备200,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可以作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的通信对端设备200。
参考图4,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请求传输指令。
其中,请求传输指令被配置为指示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目标数据。例如,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和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互为通信对端设备200。在此情况下,接收到该请求传输指令的通信对端设备200(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发送该请求传输指令的通信对端设备200(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目标数据。
S101、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其中,每个数据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相应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该N个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采用TCP或者UDP进行正常数据量传输的情况下,若突发大数据量传输,那么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可以在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之前,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为大数据量,若是,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将采用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大数据量的数据传输。其中,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之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判断待发送的数据量是否为大数据量,示例性地,判断一次待发送任务中数据量大小,如果超过预设字节数据(如15MByte),则判断待发送的数据量为大数据量,预设字节数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若待发送的数据量为大数据量,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根据待发送的数据量中的数据,生成N个数据包。
示例性地,数据包可以为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例如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的缓冲能力、或者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的网卡大小等,对二者之间传输的数据包的长度进行设计,本公开在此不作限定。例如,数据包的长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65536个字节。
示例性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可以将一帧图像数据分为N个数据包依次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
其中,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作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通信对端设备200,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通信对端设备200。
示例性地,目标数据的数据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数据内容可以包括数字、文本等类型。
此外,通信对端设备200可以向与数据传输装置100发送加密的目标数据。例如,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可以通过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对目标数据进行加密后发送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当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还可以通过其他加密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加密传输,本公开实施例不限定加密的具体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之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会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传输请求指令,以指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N个数据包,之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会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传输确认指令,以指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开始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
示例性地,在正式传输N个数据包之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传送用作握手同步的传输请求指令,通知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将要用突发传输模式传输数据。此传输请求指令的信息包含:突发传输模式标识字段、数据包数量字段、单包数据数量字段、总数据量字段和发送方向字段。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的握手信息(即传输请求指令)后,进入大数据量快速接收模式,并将收到的握手数据包(即传输请求指令的信息),修改发送方向字段(如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的发送方向字段为0,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修改的发送方向字段为1)后,发送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作为确认快速传输请求指令的传输确认指令。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收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的传输确认指令后,才正式开始传输N个数据包。
S102、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按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
其中,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的情况下,不存储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而将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
另外,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数据包传输正确的情况下,可以仅将传输正确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进行存储,或者,在存储目标数据的同时,也可以将指示数据包传输正确的第二指示信息存入确认接收队列。其中,确认接收队列和第一队列的存储位置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目标数据和第一队列的存储位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存储器,其中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传输正确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另一个存储器中包含第一队列。或者,目标数据和第一队列可以存储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中的同一个存储器中的不同存储空间。
示例性地,数据包还包括目标数据的第一校验值。
在此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判断任一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如图5所示,包括:
S1021、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数据,计算得到第二校验值。
S1022、判断第二校验值和第一校验值是否相同。若是,则判断数据包传输正确;若否,则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数据指的是,对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的数据包,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实际接收到的数据。其中,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数据可以是目标数据,可以是目标数据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不是目标数据。
例如,第一校验值可以为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的校验和(Checksum)。在此情况下,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到来自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的数据包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数据,计算得到第二校验值,该第二校验值可以为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数据的校验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将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的校验和与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数据的校验和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不相同,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没有接收到正确的数据包的目标数据,该数据包的传输失败。
示例性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其中,标识为数据包的识别信息,例如,数据包的传输序号,通过标识可以找到该标识所在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例如,该标识的类型可以为数字或者字符串。
在此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如图5所示,包括:
S1023、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存入第一队列。
此时,第一指示信息即为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N个数据包全部传输错误的情况下,第一队列包括N个第一指示信息,即,N个标识。在N个数据包全部传输正确的情况下,第一队列中无第一指示信息,此时,第一队列的信息可以为无效字符串或空字符串,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识别无效字符串时不会将其识别为标识,无效字符串的数据内容与标识的数据内容不同。
另外,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数据包传输正确的情况下,可以传输正确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存入确认接收队列。
示例性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按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如图5所示,包括:
S1024、在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之后且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前,从第1个数据包开始,依次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在此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可以在接收到一个数据包之后就判断该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并且在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同时可以接收下一个数据包,例如,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接收到第1个数据包之后,判断第1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并且,在判断第1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同时,接收第2个数据包。
或者,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可以在接收到F个数据包之后,从第1个数据包开始,依次判断第1个到第F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F为大于1且小于N的整数,并且,在判断第1个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同时,接收第(F+1)个数据包,例如,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也可以在接收到3个数据包之后,从第1个数据包开始,依次判断第1个到第3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并且,在判断第1个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同时,接收第4个数据包。
这样,数据传输装置100可以同时进行接收数据包和判断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缩短了数据传输装置100生成第一队列的时间,使得通信对端设备200可以更快地向数据传输装置100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装置100与通信对端设备200的数据传输速率,节省了数据传输时间。并且,在数据包的数量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节省对所有数据包判断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时间,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传输装置100在每接收一个数据包后就判断该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情况下,数据传输装置100将传输正确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进行存储,将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存储位置进行保留。例如,若第1个数据包传输正确,则将第1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存入第1个数据包的存储位置,若第2个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对存储第2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的位置进行保留,若第3个数据包传输正确,则留出第2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的存储位置,将第3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存入第3个数据包的存储位置。之后,如果通信对端设备200根据第2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发送待重传的第2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至数据传输装置100,若数据传输装置100判断传输正确,则将待重传的第2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存入第2个数据包的存储位置。
或者,如图6所示,S1025、在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后,依次判断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在此情况下,由于数据传输装置100接收数据包和判断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是分开进行的,因此,可以避免判断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过程对接收数据包的过程的干扰,避免接收数据包的过程对判断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过程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传输装置100在接收到F个数据包后或者接收到N个数据包后,才判断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数据进行存储,例如依次存储第1个至第F个数据包的数据,或者依次存储第1个至第N个数据包的数据,在依次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过程中,若出现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例如,第3个数据包和第F-1个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存储的第3个数据包和第F个数据包的数据删除,并保留第3个数据包的存储位置和第F个数据包的存储位置。之后,如果通信对端设备200根据第3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和第F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发送待重传的第3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和待重传的第F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至数据传输装置100,若数据传输装置100判断二者均传输正确,则将第3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存入第3个数据包的存储位置,将第F个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存入第F个数据包的存储位置。
S103、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N个数据包发送结束之后,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传输结束指令。其中,该传输结束指令指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停止接收数据。相应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根据传输结束指令,判断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数据包或者发送重传的数据包结束之后,均会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传输结束指令。
S104、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并发送第一重传指令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第一重传指令包括第一队列的信息。
其中,第一重传指令包括K1个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0≤K1≤N,且K1为整数。
示例性地,第一重传指令的类型可以为数据包,此时,第一队列的信息可以作为数据包所包含的数据。该数据包也可作为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若N个数据包均传输正确,则第一重传指令不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若N个数据包均传输错误的情况下,则第一重传指令仅包括第一指示信息,且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为N个;在N个数据包中的一部分的数据包传输正确,另一部分的数据包传输错误,则第一重传指令所包括的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为传输错误的数据包的个数。
S105、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的K1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M为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的K1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即K1=M),也即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不为零的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进行重传,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无第一指示信息,即,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为零(即K1=0)的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不会进行重传,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结束传输。
S106、按照第一重传指令中M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其中,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的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不为零后,才会发送第一重传数据包,M小于等于N。其中,M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指的是,M个传输错误的数据包的判断顺序。
例如,在判断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的过程中,若第2个数据包、第4个数据包和第6个数据包出现传输错误,其余数据包均传输正确,则第一重传指令包括3个第一指示信息,3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为第2个数据包、第4个数据包和第6个数据包的判断顺序,即,3个第一指示信息中的第1个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是第2个数据包传输错误,第2个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是第4个数据包传输错误,第3个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是第6个数据包传输错误。之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3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即,第1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第1个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第2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第2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第2个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第4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第3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第3个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第6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
示例性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在此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包括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S107、根据M个标识,获取每个标识对应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S108、根据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生成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M个标识为传输的N个数据包中的M个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根据M个标识,获取M个传输错误的数据包对应的目标数据,即,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之后,在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需要发送的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根据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生成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待重传的目标数据对应的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与包含该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的第一重传数据包中的标识是不同的,但这两个不同的标识均对应相同的目标数据。
S109、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判断第一重传指令是否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若是,则根据第一重传指令,发送重传请求指令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相应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接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的指示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的重传请求指令。
其中,重传请求指令被配置为指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即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在此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
S110、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根据重传请求指令,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的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根据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生成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并按照M个标识的顺序,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其中,M个标识的顺序可以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对传输错误的M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或者,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对传输错误的M个数据包的判断顺序,或者,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对传输错误的M个数据包的发送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之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会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传输请求指令,以指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之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会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传输确认指令,以指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开始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第一重传指令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有M个第一指示信息之后,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相应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依次发送的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在此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无需根据第一重传指令,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重传请求指令,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也无需根据重传请求指令,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可以缩短数据传输时间,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判断所有第一重传数据包传输正确:
S111、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的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将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作为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M为正整数。
S112、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按M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M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二队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将包含第一队列的信息的第一重传指令发送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后,可以删除第一队列的信息,之后,第二队列的信息可以存入第一队列所在的存储位置,即,将第一队列的信息更新为第二队列的信息。
S113、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M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二重传指令,并发送第二重传指令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第二重传指令包括第二队列的信息。相应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接收第二重传指令。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发送结束后,会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传输结束指令,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根据传输结束指令,判断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接收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重传指令中不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即,所有第一重传数据包传输正确,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为零,则结束循环,不再重传数据,此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到正确的N个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
S114、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接收来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的第二重传指令,第二重传指令包括K2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0≤K2≤M,且K2为整数。
S115、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的K2个第一指示信息为P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按照第二重传指令中P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依次发送P个第一重传数据包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其中,P为正整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在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的K2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即K2=M),也即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不为零的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进行重传,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在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无第一指示信息,即,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为零(即K2=0)的情况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不会进行重传,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结束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重传指令中包括P个第一指示信息,将P值赋予M,循环执行步骤S111至步骤S115,直至在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为零之后,或者直至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无第一指示信息之后,结束循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第一重传数据包之前,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的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不为零后,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重传请求指令。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根据重传请求指令,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第一重传数据包。并且,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判断P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传输正确的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的第二重传指令中不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第二重传指令的信息可能为无效字符串或者空字符串,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不会识别出第一指示信息,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结束重传。此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也不会识别出第一指示信息,因此,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也不会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发送重传请求指令。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100接收通信对端设备200依次发送的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依次判断N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在判断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并将第一重传指令发送至通信对端设备200,第一重传指令包括第一队列的信息。并且,使得通信对端设备200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包含第一指示信息后,向数据传输装置100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因此,相比于面向可靠连接的数据传输,本公开中的通信对端设备200连续发送N个数据包,数据传输装置100连续接收N个数据包,通信对端设备200在发送一个数据包之后,无需在接收到数据传输装置100发送的指示数据包传输正确的应答指令之后才发送下一个数据包,在N个数据包发送结束后通信对端设备200才会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这样,减少了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在协议层的交互次数,精简传输协议通讯交互过程,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避免了数据包传输过程中频繁中断和恢复,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并且,相比于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没有验证机制的数据传输(例如面向非可靠连接的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进行重传,很容易导致数据传输出现错误,导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低。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的数据传输过程具有验证机制,可以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对数据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通信场合。因此,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更适用于突发大数据量的传输。
此外,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100对数据接收和判断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可以并行执行,提高了数据传输装置100的处理速度,减少了数据传输装置100的缓存和内存资源开销,提高了数据传输装置100和通信对端设备200的数据传输速度。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数据传输系统300还包括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和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相互通信。在此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可以作为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的通信对端设备200,且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可以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的通信对端设备200。
以下,结合附图7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向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依次发送S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括目标数据,S为大于1的正整数。其中,S与N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均以S与N相等的情况为例描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与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之间的数据传输方法。
参考图8,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00、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请求传输指令。
其中,请求传输指令被配置为指示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目标数据。例如,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互为通信对端设备200,在此情况下,接收到该请求传输指令的通信对端设备200(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向发送该请求传输指令的通信对端设备200(即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发送目标数据。
S201、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向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相应的,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接收该N个数据包。
S202、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按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
示例性地,数据包还包括目标数据的第一校验值。
在此情况下,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判断任一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参考图5,包括:
S1021、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数据,计算得到第二校验值。
S1022、判断第二校验值和第一校验值是否相同。若是,则判断数据包传输正确;若否,则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
示例性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在此情况下,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参考图5,包括:
S1023、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存入第一队列。
示例性地,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按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参考图5,包括:
S1024、在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之后且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前,从第1个数据包开始,依次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或者,参考图6,S1025、在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后,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依次判断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在此情况下,如图8所示,S203、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N个数据包发送结束之后,发送传输结束指令至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其中,该传输结束指令指示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停止接收数据。相应的,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根据传输结束指令,判断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
S204、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在判断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并发送第一重传指令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第一重传指令包括第一队列的信息。
其中,第一重传指令包括K1个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0≤K1≤N,且K1为整数。
S205、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的K1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M为正整数。
S206、按照第一重传指令中M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向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其中,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示例性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在此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包括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S207、根据M个标识,获取每个标识对应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S208、根据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生成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S209、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判断第一重传指令是否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若是,则根据第一重传指令,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重传请求指令。相应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发送的指示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的重传请求指令。
在此情况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向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
S210、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根据重传请求指令,向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判断所有第一重传数据包传输正确:
S211、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接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发送的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其中,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将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作为数据包。
S212、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按M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M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二队列。
S213、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在判断M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二重传指令,发送第二重传指令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第二重传指令包括第二队列的信息。
S214、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接收来自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的第二重传指令,第二重传指令包括K2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0≤K2≤M,且K2为整数。
S215、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在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的K2个第一指示信息为P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按照第二重传指令中P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向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依次发送P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其中,若第二重传指令中包括P个第一指示信息,将P值赋予M,循环执行步骤S111至步骤S115,直至在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第一指示信息的个数为零之后,或者直至判断第二重传指令中无第一指示信息之后,结束循环。P为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和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之间的数据传输方法和上述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之间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既可以发送数据,也可以接收数据,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00B可以作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00A的接收端设备,也可以作为第三数据传输装置100C的发送端设备。因此,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100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既可以作为发送端设备,也可以作为接收端设备。
其中,上述数据传输装置和通信对端设备均可以称为电子设备。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电子设备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公开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的范围。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电子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如图2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100。数据传输装置100包括接收单元101、发送单元102、存储单元103和处理单元104。处理单元104与接收单元101、发送单元102和存储单元103耦接。
其中,接收单元101被配置为接收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的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处理单元104被配置为按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若判断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并且,在判断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其中,第一重传指令包括第一队列的信息。
发送单元102被配置为发送第一重传指令至通信对端设备200。
其中,处理单元104还被配置为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是否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若是,则通过发送单元102向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请求重传指令,以指示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并且,接收单元101接收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的传输结束指令,处理单元104根据传输结束指令,判断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停止接收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02还被配置为向通信对端设备200依次发送S个数据包。S为大于1的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S与N相等,或者,S与N不相等。
其中,接收单元101接收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的请求传输指令后,发送单元102向通信对端设备200依次发送S个数据包。
接收单元101还被配置为接收来自通信对端设备200的第一重传指令。其中,第一重传指令包括K1个指示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0≤K1≤N,且K1为整数。
处理单元104还被配置为,在判断第一重传指令中的K1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按照第一重传指令中M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通过发送单元102向通信对端设备200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M为正整数。
其中,接收单元101接收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的重传请求指令之后,发送单元102向通信对端设备200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此外,在发送单元102向通信对端设备200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结束后,发送单元102向通信对端设备200发送的传输结束指令,以指示通信对端设备200停止接收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传输装置100的有益效果和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400,如图9所示,数据传输设备400包括存储装置401和处理装置402。
其中,存储装置401与处理装置402耦接。
存储装置401中存储可在处理装置402上运行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
处理装置402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示例性地,上述处理装置402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该处理装置402可以是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例如,处理装置4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每个CPU可以支持多个虚拟CPU,虚拟CPU又称VCPU。
上述存储装置401可以是一个存储器,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元件的统称,且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等。且存储装置401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闪存(Flash)等。
其中,存储装置401用于存储执行本公开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装置402来控制执行。处理装置402用于执行存储装置401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控制数据传输设备400实现本公开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传输设备400的有益效果和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例如,数据传输装置)执行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示例性的,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CD(Compact Disk,压缩盘)、DVD(Digital VersatileDisk,数字通用盘)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本公开描述的各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术语“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例如,数据传输装置)上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时,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例如,数据传输装置)上执行时,该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及计算机程序的有益效果和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接收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通过所述标识可以找到所述标识所在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将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一队列;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一重传指令,并将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发送至所述通信对端设备,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所述第一队列的信息;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是否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若是,则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重传请求指令;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M个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所述重传请求指令被配置为指示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待重传的目标数据;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根据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对应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生成;所述待重传的目标数据对应的所述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与包含所述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的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中的标识不同;
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判断所有第一重传数据包传输正确: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所述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所述目标数据,将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作为所述数据包;M为正整数;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按M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M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若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则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存入第二队列;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判断所述M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后,生成第二重传指令,并将所述第二重传指令发送至所述通信对端设备,所述第二重传指令包括所述第二队列的信息;
若所述第二重传指令中包括P个第一指示信息,将P值赋予M,执行下一次循环;P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还包括目标数据的第一校验值;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判断任一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中的数据,计算得到第二校验值;
判断所述第二校验值与所述第一校验值是否相同;
若是,则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正确;
若否,则判断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依次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之后且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前,从第1个数据包开始,依次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所述N个数据包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的接收顺序,判断每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之后,依次判断第1个到第N个数据包是否出现传输错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所述N个数据包之前,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请求传输指令,所述请求传输指令被配置为指示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目标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指示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停止接收数据的传输结束指令;
根据所述传输结束指令,判断所述N个数据包接收结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S个数据包; S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所述S个数据包发送结束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一重传指令,在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包括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M为正整数。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向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通过所述标识可以找到所述标识所在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N个数据包之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一重传指令,所述第一重传指令包括K1个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错误的第一指示信息;0≤K1≤N,且K1为整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判断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的K1个第一指示信息为M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根据M个标识获取每个标识对应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根据M个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生成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按照所述第一重传指令中所述M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所述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M为正整数;所述待重传的目标数据对应的所述传输错误的数据包中的标识,与包含所述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的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中的标识不同;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之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二重传指令,所述第二重传指令包括K2个所述第一指示信息;0≤K2≤M,且K2为整数;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判断所述第二重传指令中的K2个第一指示信息为P个第一指示信息后,按照所述第二重传指令中所述P个第一指示信息的顺序,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P个第一重传数据包,每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与第一指示信息对应的所述数据包中的待重传的目标数据;P为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所述N个数据包之前,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指示发送目标数据的请求传输指令;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向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根据所述请求传输指令,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N个数据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在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之前,接收所述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指示发送待重传的目标数据的重传请求指令;
所述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包括: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根据所述重传请求指令,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第一重传数据包。
11.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通信对端设备发送的N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数据包还包括标识,通过所述标识可以找到所述标识所在的数据包中的目标数据;
发送单元;
存储单元;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和所述存储单元耦接;
所述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所述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发送所述第一重传指令至所述通信对端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被配置为,向所述通信对端设备依次发送S个数据包,S为大于1的正整数;
所述接收单元还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对端设备的第一重传指令。
13.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装置;
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与所述存储装置耦接;
所述存储装置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装置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12360.2A CN113872735B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US17/795,804 US11770212B2 (en) | 2020-06-30 | 2021-05-14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s,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es |
PCT/CN2021/093859 WO2022001416A1 (zh) | 2020-06-30 | 2021-05-14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12360.2A CN113872735B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72735A CN113872735A (zh) | 2021-12-31 |
CN113872735B true CN113872735B (zh) | 2023-10-24 |
Family
ID=78981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12360.2A Active CN113872735B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70212B2 (zh) |
CN (1) | CN113872735B (zh) |
WO (1) | WO202200141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98651B (zh) * | 2022-02-15 | 2024-04-09 |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
CN114915382B (zh) * | 2022-05-16 | 2024-03-2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agv无线通信掉线重传及数据粘包处理方法 |
CN115567510B (zh) * | 2022-09-13 | 2024-04-26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一种提高在轨文件上注有效性的方法 |
CN116193511B (zh) * | 2023-04-21 | 2023-07-21 | 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5g数据流量乱序处理方法和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15934A (zh) * | 2009-03-24 | 2009-08-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转发可伸缩视频编码数据报文的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
US7991750B1 (en) * | 2008-06-10 | 2011-08-02 | Network Appliance, Inc. | Application recovery from network-induced data corruption |
CN102281121A (zh) * | 2010-06-13 | 2011-12-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文件传输和校验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4113403A (zh) * | 2014-07-23 | 2014-10-22 | 深圳市邦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半双工通信方法及系统 |
CN104768081A (zh) * | 2015-04-17 | 2015-07-08 | 武汉兴图新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流量控制的丢包重传方法 |
WO2018103637A1 (zh) * | 2016-12-07 | 2018-06-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
CN110830182A (zh) * | 2018-08-09 | 2020-02-2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83884B (zh) | 2011-09-05 | 2016-03-30 |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磁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 |
US9954643B2 (en) * | 2012-06-22 | 2018-04-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epeat-response combi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
CN106561014A (zh) | 2015-11-18 | 2017-04-12 |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主通讯设备和从通讯设备 |
CN106559186A (zh) * | 2016-03-21 | 2017-04-05 |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主通讯设备和从通讯设备 |
EP3633897B1 (en) * | 2017-05-22 | 2023-07-05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8988995B (zh) * | 2017-06-02 | 2020-07-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802800B (zh) * | 2017-11-17 | 2020-12-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
CN108279910B (zh) | 2018-01-17 | 2021-04-13 |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程序代码烧写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09120385B (zh) | 2018-08-15 | 2021-08-17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数据传输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9932966B (zh) | 2019-03-07 | 2020-04-14 | 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lvds总线实时高效数据传输方法 |
CN111211879B (zh) * | 2019-12-25 | 2023-08-15 | 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 北斗报文传输方法及机载北斗系统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10612360.2A patent/CN113872735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14 US US17/795,804 patent/US11770212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5-14 WO PCT/CN2021/093859 patent/WO202200141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91750B1 (en) * | 2008-06-10 | 2011-08-02 | Network Appliance, Inc. | Application recovery from network-induced data corruption |
CN101515934A (zh) * | 2009-03-24 | 2009-08-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转发可伸缩视频编码数据报文的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
CN102281121A (zh) * | 2010-06-13 | 2011-12-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文件传输和校验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4113403A (zh) * | 2014-07-23 | 2014-10-22 | 深圳市邦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半双工通信方法及系统 |
CN104768081A (zh) * | 2015-04-17 | 2015-07-08 | 武汉兴图新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流量控制的丢包重传方法 |
WO2018103637A1 (zh) * | 2016-12-07 | 2018-06-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
CN110830182A (zh) * | 2018-08-09 | 2020-02-2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01416A1 (zh) | 2022-01-06 |
US11770212B2 (en) | 2023-09-26 |
US20230090831A1 (en) | 2023-03-23 |
CN113872735A (zh) | 2021-12-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872735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07835040B (zh) | 一种基于蓝牙的数据通讯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EP3751929A1 (en) | User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er-user-device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positioning signal | |
KR20200003101A (ko) | 업링크 데이터 압축 해제 및 압축 방법과 그 장치 | |
EP3941137A1 (en) | User equipment assistance for resource selection in new radio vehicle to everything | |
EP3079287A1 (en) | Polar cod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 |
TWI526019B (zh) | 用於在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中處理封包之方法及裝置 | |
US20100202451A1 (en) | Modified internet protocol (ip) data packet for asynchronous ip communications | |
US20150381763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application server, and device | |
CN109428853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相关设备 | |
CN109150413B (zh) |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EP3490293B1 (en) | Data receiving method, data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and system | |
US11855924B2 (en) | Parameter options for custom downlink search spaces in 5G or 6G | |
CN112653668B (zh) | 数据交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1641565B (zh) | 一种以太网报文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KR102487367B1 (ko) | 동기화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160261719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control program, and control method | |
KR20150105013A (ko) | 블루투스 기반 데이터 전송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그리고 이에 적용되는 장치 | |
CN115982090B (zh) | 软硬件协同实现远端内存访问的方法和装置 | |
US9313086B2 (en) | Creating packet flows to reduce redundancy | |
CN117751592A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8449653A (zh) | 一种异构数据流式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6055571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