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2726B - 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2726B
CN113872726B CN202110714606.1A CN202110714606A CN113872726B CN 113872726 B CN113872726 B CN 113872726B CN 202110714606 A CN202110714606 A CN 202110714606A CN 113872726 B CN113872726 B CN 113872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receiving
physical layer
transmission
s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146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72726A (zh
Inventor
王伟
邵熠阳
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EP2183255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161141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3498 priority patent/WO202200212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872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2726A/zh
Priority to US18/147,509 priority patent/US2023018823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72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2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5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with rate being modified by the source upon detecting a change of network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75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to or through Device to Device [D2D] links, e.g. direct-mode lin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29Packet loss
    • H04L43/0841Round trip packet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64Round trip d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在近场通信场景中提升速率调整方案的性能。该方法用于数据的发送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连接的传输层信息、所述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根据传输层信息、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调整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其中,上述连接是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该方法应用于在近场通信场景中调整发送速率的流程中。

Description

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6月30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010624214.1、发明名称为“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持有的电子产品数据激增,对电子产品的通信要求也有所提升。在近场网络环境中,电子产品之间可以实现智能联动,比如将手机播放的视频内容智能的切换至电视机播放。通常电子产品之间需交互一些消息,以便于实现电子产品之间的智能联动。在智能联动场景中,电子产品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随着用户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导致通信信道质量发生变化,并且,电子产品之间很可能竞争无线信道导致整体通信效率低下。
为了提升近场环境中电子产品间的通信效率,提升近场无线通信的数据传输能力,目前提出了多种技术,比如基于丢包率的拥塞控制,基于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的拥塞控制,在网络层实施的网络辅助拥塞控制。上述拥塞控制技术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发送端的传输层发送速率,但是,近场无线通信场景下,无线信道时变性明显,发送端很难准确的增加发送窗口,以调节至合适的传输层发送速率,具体的,如果传输层发送速率慢,吞吐量会受到影响,无法充分利用链路带宽;如果传输层发送速率快,会导致较大的排队延迟甚至丢包。
可见,在近场无线通信场景下,目前的传输层发送速率调整方案,传输层发送速率调整的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能够在近场无线通信场景下提升发送速率调整的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该方法由数据的发送设备或发送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或者其他支持发送设备功能的组件执行。该方法包括:
获取连接的传输层信息、所述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其中,近场通信环境,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无线网络直接相连,比如接收端和发送端通过无线保真直连(wireless fidelity direct,Wi-Fi-direct)通信,或者,发送端和接收端仅通过1跳的无线转发设备相连。该无线转发设备可以是非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设备,比如Wi-Fi设备,无线转发设备还可以是3GPP设备,比如是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技术基站,或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技术基站。
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指的是发送设备与一个设备直接通信的链路。该发送设备与该设备可以称作发送链路的两个接入设备。该设备可能是接收设备,也可能是其他网络设备,如转发设备。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指的是接收设备与一个设备直接通信的链路。该接收设备与该设备可以称作接收链路的两个接入设备。该设备可能是发送设备,也可能是其他网络设备,如转发设备。物理层信道信息能够表征物理信道的真实状态。链路(link),通常指的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线路,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可选的,传输层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丢包率、RTT。传输层信息能够反映网络状态变化,比如背景流量(cross traffic),即其他用户流量的情况。
连接(connection),是指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该连接可用于在发送设备(简称发端,sender)与接收设备(简称收端,receiver)之间传输数据。在网络中,一个连接使用网络拓扑中的一条或者多条路径(path)传输数据。路径包括sender与receiver所在的端设备,以及二者之间的网络设备。示例性的,以图3的(b)为例,在近场环境中,发送设备(手机A)与接收设备(手机B)之间的连接可通过诸如路径1传输数据。路径1包括手机A,手机B,以及二者之间的接入点。
在网络的分层模型中,传输层的发送速率,可以指传输层向其下层(比如图1A所示OSI模型中的网络层)发送信息的速率。
采用上述发送速率调整方法,基于物理层信道信息进行速率调整,首先,一方面,能够结合上层的传输层信息以及底层的物理层信息,能够尽可能匹配通信链路的真实物理层速率,降低因发送速率与通信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不匹配导致丢包或排队的概率。另一方面,在近场网络中,通常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直接相连,或仅通过一跳转发设备相连,发送设备不仅能够获取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还能通过共享机制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即发送设备能够获知近场网络的全局物理层信道信息,基于该全局物理层信道信息计算的发送速率更为精准。基于该精准的发送速率传输数据,能够提升传输效率,降低数据发送时间。
其次,协议栈的高层(比如传输层)能感知提取到底层信息(比如物理层信道信息),如此,后续能够综合高层信息(传输层)以及底层信息(物理层信道信息)调整诸如传输层的发送速率,由于考虑多层信息,因此,能够提升速率调整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获取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具体实现为:发送设备通过系统接口或网卡驱动采集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示例性的,以应用在安卓(android)系统,且获取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为物理层速率为例,发送设备定时调用getLinkSpeed(可能有其他名称)接口,获取所连接链路的(比如Wi-Fi链路)物理层速率。后续,可根据获取的物理层速率信息调整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接收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方法还包括:向转发设备发送第三报文,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该方法由转发设备或转发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或者其他支持转发设备功能的组件执行。该方法包括:获取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连接的传输层信息,并向数据的发送设备发送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传输层信息。
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可选的,转发设备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可以是转发设备从接收设备获取,也可以是转发设备获取本地存储的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转发设备获取传输层信息,可以是转发设备从接收设备获取传输层信息,或者,转发设备从本地获取存储的传输层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报文,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其中,第一报文还包括转发设备标识位;转发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转发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转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方法还包括: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该方法由接收设备或接收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或者其他支持接收设备功能的组件执行。该方法包括: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报文,第二报文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其中,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接收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方法还包括: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方法还包括:数据的接收设备获取与数据的发送设备之间的连接的传输层信息,并向发送设备发送该传输层信息。可选的,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报文,在报文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传输层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上述发送设备或发送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或者其他支持发送设备功能的组件。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连接的传输层信息、数据的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接收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设备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发装置,该转发装置可以是上述转发设备或转发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或者其他支持转发设备功能的组件。该转发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获取连接的传输层信息;所述连接是所述数据的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发送模块,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传输层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报文,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其中,第一报文还包括转发设备标识位;转发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转发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转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转发设备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可以是上述接收设备或接收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或者其他支持接收设备功能的组件。该接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报文,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其中,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接收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设备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连接的传输层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发送模块,还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传输层信息。可选的,通过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传输层信息。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转发设备,用于向数据的发送设备发送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连接的传输层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所述发送设备,用于获取所述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从所述转发设备接收所述传输层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转发设备,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用于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报文还包括转发设备标识位;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转发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转发设备,还用于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接收设备,用于向数据的发送设备发送所述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转发设备,用于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连接的传输层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所述发送设备,用于获取所述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所述传输层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转发设备,用于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连接的传输层信,包括:从接收设备接收该传输层信息,并向发送设备发送该传输层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或者,转发设备从本地获取存储的上述传输层信息,并向发送设备发送该传输层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设备,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所述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用于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接收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设备,还用于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RSSI、所述发送链路的信噪比SNR、所述发送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带宽、所述发送链路的信道质量指示CQI、所述发送链路的资源;
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RSSI、所述接收链路的SNR、所述接收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带宽、所述接收链路的CQI、所述接收链路的资源。
其中,发送链路带宽,指的是发送链路的带宽资源,具体的,指均值发送方向上路径的最大带宽。接收链路带宽,指的是接收链路的带宽资源,均值接收方向上路径的最大带宽。
实际业务速率,可以指应用程序的发送速率。
帧聚合信息,比如可以但不限于是在物理层,聚合为聚合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aggregate-media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AMPDU)的MAC帧的数量。
示例性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可以指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协议类型。比如,可以是802.11a/b/g/n/ac协议。接入设备的类型,可以使接入设备的芯片品牌、芯片型号等。
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层信息包括丢包率和/或往返时延RTT。
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小于等于速率上限;所述速率上限与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和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有关。
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满足如下关系:Sendrate=Vmax*ftrans+Ra;其中,Sendrate为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Vmax为所述速率上限,ftrans与所述传输层信息有关,Ra为第一偏差因子。
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发送链路和所述接收链路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速率上限为Vmax=V1*V2/(V1+V2);或者,在所述发送链路和所述接收链路不存在干扰的情况下,所述速率上限为Vmax=min(V1,V2);
其中,V1=C1*r1*I1±D1;V2=C2*R2*I2±D2;V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最大速率,R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干扰因子,D1表示第二偏差因子;I1与发送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发送链路接入设备的流量有关;
V2表示接收链路的最大速率,R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干扰因子,D2表示第三偏差因子;I2与接收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接收链路接入设备的流量有关。
上述干扰因子,偏差因子,均可视为均值系统带来的误差。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链路和接收链路之间存在干扰,指的是发送链路(比如发送手机到AP的链路)与接收链路(比如AP到接收手机的链路)之间争抢信道,因此产生的相互干扰。
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报文还包括转发设备标识位;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转发设备。
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请求标识位被置位,表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请求标识位为0,表示发送设备不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或者,在上述任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报文不包括请求标识位,即请求标识位缺省,该种情况,也表示发送设备不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发送装置的功能,或者,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转发装置的功能,或者,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接收装置的功能。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该通信装置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并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之后,根据指令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为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描述方法的功能。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为电路系统,电路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系统包括第四方面任一项的发送装置和第五方面任一项的转发装置,或者包括第四方面任一项的发送装置以及第六方面任一项的接收装置,或者包括第四方面任一项的发送装置、第五方面任一项的转发装置以及第六方面任一项的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到端速率调整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到端速率调整方法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协商的流程示意图;
图8-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的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场景的示意图;
图14-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
“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
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英文:of)”,相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模型定义了网络互连的分层架构。以图1A所示的开放式系统互连(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OSI)模型为例,该模型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架构。七层架构由上到下可包括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其中,可以通过调整传输层发送速率,来提升数据传输能力,进而提升通信效率。目前,为了调整传输层的发送速率,存在如下几种拥塞控制方案:
(1)传输层的端到端(end-to-end)拥塞控制算法
算法本质:是基于网络侧反馈信息的负反馈控制。
算法原理:参见图1B,首先,算法对网络做出模型假设,该模型假设通常保证了算法在某种数学意义上可收敛至平衡点。之后,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数据,算法持续对观测到的信号反馈调整速率,具体的,当发送端没有接收到接收端的信号反馈时,算法按照其假设模型规定的方式增加发送窗口(或称拥塞窗口),以调节发送速率;当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信号反馈时,算法按照模型规定的方式降低发送速率。发送端的拥塞控制算法不断迭代上述流程,从而探测到通信链路的可用容量。
基于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的Reno是一种典型的端到端拥塞控制方案。按照Reno对网络做出的模型假设,参见图2,Reno算法分为四个阶段: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
慢启动阶段:该阶段开始并未发送大量数据。而是需要先探测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也就是说,在没有出现丢包时,发送端每收到一个确认消息(acknowledge,ACK),就将拥塞窗口(CWND)增加一个单位,每RTT拥塞窗口可以增加一倍,呈指数增长。若出现丢包,则发送端将拥塞窗口大小减半,并进入拥塞避免阶段。或者,当拥塞窗口大小达到慢启动阈值,则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其中,拥塞窗口大小的单位是最大单个报文段长度(max segment size,MSS)。
拥塞避免阶段:在该阶段,拥塞窗口大小每RTT增加一个单位,拥塞窗口大小呈线性增长。当发送端收到对一个报文的三个重复的ACK(triple duplicate acknowledgment,TD)时,认为这个报文的下一个报文丢失,将进入快重传阶段。
快重传阶段:在该阶段,发送端立即重传丢失的报文,而不是等待超时重传。该阶段完成后进入快恢复阶段。
快恢复阶段:在该阶段,发送端将慢启动阈值修改为当前拥塞窗口值的一半,同时拥塞窗口值等于慢启动阈值,然后进入拥塞避免阶段,重复上述过程。
可选的,当ACK确认超时(timeout,TO),发送端可以进入慢启动阶段。
基于端到端拥塞控制的近场传输速率调节方案,发送端按照预估模型增减发送窗口,以调节传输速率。但是,近场无线环境下,通信信道时变性显著,丢包率等指标的抖动较大,丢包率的统计情况可能并不准确。如此,基于不准确的丢包率等指标计算发送速率,导致计算的发送速率也不够精准。可见,在近场无线通信场景下,端到端拥塞控制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案,发送速率调整的性能较差。
(2)网络层的网络辅助拥塞控制
在网络辅助的拥塞控制中,网络转发设备(例如无线接入点)向发送方提供拥塞指示信息,指示网络的具体拥塞状态。网络转发设备通常通过带外(out-band)方式或带内(in-band)方式向发送方发送拥塞指示信息。带外方式,即由网络转发设备采用一种阻塞分组的形式,直接向发送方发送拥塞指示信息。带内方式中,网络转发设备标记或更新从发送方流向接收方的分组中的某个字段,接收方一旦收到一个标记的分组后,接收方会向发送方发送拥塞指示信息。
显式拥塞通知(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ECN)是一种典型的采用带内方式的网络辅助拥塞控制方案。路由器在发往接收端的数据包中封装并置位拥塞标识(congestion experienced,CE)位。接收端收到CE位被置位的数据包之后,向发送端发送数据包,其中,携带被置位的CE位。发送端接收到CE位被置位的数据包后,获知网络发生拥塞,从而减小发送速率。
在网络辅助拥塞控制的传输速率调节方案中,要求网络转发设备支持网络辅助相关功能,网络转发设备实现复杂度高,部署成本较高。
可见,目前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性能均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近场无线网络环境的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调整传输层发送速率。具体的,应用在发送设备在向接收设备传输数据的过程中,传输的数据括但不限于文件、视频等。文件比如但不限于手机克隆数据。其中,近场无线网络环境,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无线网络直接相连,比如接收端和发送端通过无线保真直连(wireless fidelity direct,Wi-Fi-direct)通信,或者,发送端和接收端仅通过1跳的无线转发设备相连。该无线转发设备可以是非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设备,比如Wi-Fi设备,无线转发设备还可以是3GPP设备,比如是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技术基站,或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技术基站。数据发送端通过近场无线网络向数据接收端发送数据。
如图3的(a)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所适用的一种近场网络的系统架构。该近场网络系统包括发送设备(手机A)和接收设备(手机B)。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直接相连,并直接通信。
如图3的(b)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所适用的另一种近场网络的系统架构。该近场网络系统包括发送设备(手机A)、接收设备(手机B),以及转发设备(接入点)。在图3的(b)所示场景中,发送设备可以直接与接收设备之间交换数据,比如,发送设备可以通过数据热点连接接收设备,并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发送设备还可以通过转发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通信设备,或是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或芯片系统,或者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其他组件。包括桌面型、膝上型、手持型、车载型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设备等,例如智能手机、蜂窝电话、智能手表、台式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盒,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PMP)、专用媒体播放器、消费类通信设备、可穿戴设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设备等其他类型的通信设备。
上述转发设备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是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或芯片系统,或者是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其他组件。该转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如家庭网关、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网桥等,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具有基站功能的路边单元(road sideunit,RSU)等。
本申请描述的系统架构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唯一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系统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转发设备可以通过具有图4所描述结构的通信设备来实现。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4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01,存储器4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404。其中,存储器403还可以包括于处理器401中。
处理器40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构成,处理单元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在上述组件之间存在通信线路,用于在各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404,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可以是模块、电路、接口或者其它能实现通信功能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可选的,该通信接口可以为独立设置的发送器,该发送器可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该通信接口也可以为独立设置的接收器,用于从其他设备接收信息。该通信接口也可以是将发送、接收信息功能集成在一起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通信接口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存储器4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存储模块,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动态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存储模块,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光盘、磁盘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403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计算机执行指令可以由处理器401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调用以执行下述实施例提供的各个方法中的相应步骤。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指令、计算机程序或者其它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设备4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4中的处理器401和处理器4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设备40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405和输入设备406。输出设备405和处理器4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40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406和处理器4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406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如图4所示为通信设备的示例性结构图。应该理解的是,图示通信设备仅是一个范例,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通信设备可以具有比图4中所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
上述的通信设备400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通信设备400的类型。发送设备或者接收设备或者转发设备可以为具有图4类似结构的设备。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
如下实施例均以应用在图3的(a)或图3的(b)所示系统,即手机A作为发送设备,手机B作为接收设备为例,来说明发送速率调整的具体流程,手机A作为接收设备、手机B作为发送设备时,手机B的发送速率调整流程,可参见手机A作为发送设备时的流程。
参见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601、发送设备获取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连接之间的传输层信息。
其中,连接是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3的(b),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指的是发送设备(手机A)直接连接的链路。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指的是接收设备(手机B)直接连接的链路。
可以理解,不同物理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可能不同。本申请实施例的近场网络可以为非3GPP标准网络,比如,Wi-Fi网络,此种情况下,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转发设备(若存在)需支持非3GPP标准。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链路的RSSI、链路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链路的接入设备数、各接入设备的流量、链路的帧聚合信息、链路带宽。
近场网络还可以为3GPP标准网络,比如4G/5G无线网络。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转发设备(若存在)需支持3GPP标准。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链路的物理层速率、链路的帧聚合信息、链路的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indicator,CQI)、链路带宽、链路的接入设备数、各接入设备的流量、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各接入设备的类型。物理层信道信息表征物理信道的真实状态。
传输层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任一种或多种信息:丢包率(lossrate)、RTT、吞吐量。传输层信息能够反映网络状态变化,比如背景流量(cross traffic),即其他用户流量的情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物理层信道信息共享的概念。发送设备、接收设备、转发设备之间可以共享物理层信道信息。具体的,各设备采集所连接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可以将采集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发送给其他设备。
可以理解,为了实现物理层信道信息共享,发送设备、接收设备、转发设备的协议栈需支持读写物理层信道信息的功能。
基于上述物理层信道信息共享机制,参见图6,对于发送设备来说,S601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6011、发送设备采集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S6012、发送设备从转发设备或接收设备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S6013、发送设备获取传输层信息。其中,发送设备从转发设备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可以指发送设备获取转发设备采集的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发送设备从接收设备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可以指获取接收设备采集的接收链路懒得物理层信道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S6011和S6012之间的执行先后顺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设备采集所直接连接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具体可以是该设备通过系统接口或者网卡驱动采集所连接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即上述S6011可以具体实现为:发送设备通过系统接口或网卡驱动采集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示例性的,以应用在安卓(android)系统,且获取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为物理层速率为例,发送设备定时调用getLinkSpeed(可能有其他名称)接口,获取所连接链路的(比如Wi-Fi链路)物理层速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获取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可以用于本设备的发送速率调整。可选的,该物理层信道信息也可以被封装在报文中,并提供给对端设备,用于该对端设备的发送速率调整。
可选的,设备实时采集物理层信道信息。或者,可选的,设备周期性采集物理层信道信息。其中,采集周期可灵活设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物理层信道信息共享,可选的,各设备之间可以提前完成信息共享协商流程。参见图7的(a)和图7的(b)和图7的(c),信息共享协商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701、发送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第一协商消息。
其中,第一协商消息用于确定转发设备是否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即是否支持向其他设备共享转发设备获取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也可称为支持信息订阅。
通常情况下,相比于接收设备,转发设备采集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较多,比如,转发设备可以采集所连接链路的设备数、设备流量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协商流程中,发送设备优先向转发设备发起协商,以便于获取更多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发送设备在接入转发设备时,向转发设备发送第一协商消息。
可以理解,转发设备在接收到第一协商消息之后,判断是否支持向发送设备提供物理层信息,若支持,则执行图7中(a)所示的S702a;若不支持,则执行图7中(b)所示的S702b。
S702a、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一协商响应。
第一协商响应用于指示转发设备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
S702b、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二协商响应,或者不响应上述第一协商消息。
第二协商响应用于指示转发设备不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
可以理解,当转发设备不支持提供物理层信息,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执行信息共享协商流程,以使得发送设备获知接收设备是否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具体的,参见图7的(b)和图7的(c),在S702b之后,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商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703、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协商消息。
第二协商消息用于确定接收设备是否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
若接收设备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则执行图7中(b)所示的S704a,若接收设备不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则执行图7中(c)所示的S704b。
S704a、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三协商响应。
第三协商响应用于指示接收设备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
S704b、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四协商响应或不响应上述第二协商消息。
第四协商响应用于指示接收设备不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
可见,通过上述协商流程,设备之间能够协商得到物理层信息的提供者,其中,优先采用转发设备提供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便能够较快的获得对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当转发设备不支持时,采用端侧(这里是接收设备侧)提供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当转发设备和端侧均不支持提供物理层信道信息,则发送设备利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发送速率。
可见,在多种场景中,例如无线直连、终端设备之间通过比如AP连接,接收设备和转发设备均可能不支持信息订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修改设备以支持相关功能,设备复杂度较高,导致应用范围受限,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上述协商流程协商物理层信道信息的提供者,当多个设备(转发设备和接收设备)均不支持信息订阅,发送设备仍然可以利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发送速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即便不修改设备,也可以确定发送速率,应用范围并不受限。
基于上述协商机制,设备可以从其他设备获取其他链路(即与该设备非直连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如下以发送设备从其他设备(即转发设备或接收设备)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为例,说明设备获取其他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的具体过程。
以转发设备和接收设备均支持信息订阅为例,具体的,参见图8,上述S6012可以实现为如下步骤:
S6012a1、发送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第三报文。
相应的,转发设备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
其中,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在安卓(android)系统中,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系统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相关功能,需定义新的报文格式。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对传输层协议进行改进,包括改进传输层报文的格式。具体的,参见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的格式。在传输层的封装处理过程中,该报文中封装进传输层信息(比如但不限于丢包率、RTT等),并封装进物理层的相关信息。
物理层的相关信息包括自定义报文头,自定义报文头包括请求标志位(用D表示),转发设备标志位(用F表示),接收设备标志位(用R表示)。物理层的相关信息还可包括类型长度值(type-length-value,TLV)Number、物理层信道信息等。
可以理解,为了适应上述新报文,发送设备、接收设备、转发设备的协议栈需支持读写相关标志位功能。
其中,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转发设备标识位F用于指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是否来自转发设备。接收设备标识位R用于指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是否来自接收设备。在请求标识位被置位的情况下,表示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转发设备标识位F被置位,表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转发设备。接收设备标识位R被置位,表示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接收设备。
请求标识位D、转发设备标识位F、接收设备标识位R的默认状态为缺省或置0。
当有业务需求时,发送设备可以向接收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报文。发送设备可以借助该一个或多个报文中的某个或某些报文,向接收设备或转发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示例性的,手机A在开始向手机B发送大文件时,将发送的报文头中的请求标志位置1,表示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其中,报文中类型长度值(type-length-value,TLV)Number字段置0,表示当前没有物理层信道信息。TLV Number字段的具体介绍可参见下述实施例。
当需要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时,发送设备在待发送报文中封装请求标志位D,并将该请求标识位置位(即请求标识位置1),形成第三报文,并经由转发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该第三报文。该置位的请求标识位D,用以告知通信路径上的设备,比如转发设备(如有),接收设备,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反之,在无需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时,发送设备经由转发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携带业务数据的报文。该携带业务数据的报文的实现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对诸如传输层或者上层协议的改进,传输层能感知提取到底层(比如物理层)信息,如此,后续能够基于诸如物理层信息计算诸如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S6012b1、转发设备创建第五报文。
其中,第五报文携带转发设备标识位F,且该转发设备标识位F置1。
可以理解,转发设备接收并解封第三报文之后,可以获知第三报文中的请求标志位D被置1,这说明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若第三报文中转发设备标识位F默认为缺省,则转发设备在第三报文中添加转发设备标识位F,并将该转发设备标识位置1,形成第五报文。若第三报文中转发设备标识位F默认为置0,则转发设备将该转发设备标识位置1,形成第五报文。该转发数据标识位用于表明转发设备支持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相应的,后续由该转发设备将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发送给发送设备。
S6012c1、转发设备更新请求记录表。
其中,设备中维护请求记录表。该请求记录表存储在转发设备的存储器中。请求记录表中记录发送设备、接收设备、请求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可以为0或1。请求标记为1,说明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请求标记为0,说明发送设备不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如下表1为请求记录表的一种示例性结构。
表1
发送设备标识 接收设备标识 请求标记
A B 1
C B 0
可以理解,转发设备接收并解封第三报文之后,可以获知第三报文中的请求标志位D被置1,这说明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转发设备将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标识为A)对应的请求标记置位(即置1),该置1的请求标记用于表明发送设备A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S6012d1、转发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五报文。
相应的,接收设备从转发设备接收第五报文。
S6012e1、接收设备确定转发设备标识位F有效。
其中,转发设备标识位F有效,指的是转发设备标识位F置1。
可以理解,接收设备接收并解封第五报文,并获取转发设备标志位F的具体情况。接收设备根据转发设备标识位F的具体情况,判断所需执行的操作。具体的,如果该转发设备标志位F有效,即该转发设备标识位F置位,说明转发设备支持信息订阅,则由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S6012f1、接收设备确定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未置位。
接收设备的请求记录表的具体实现可参见转发设备的请求记录表相关描述。当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且需由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该物理层信道信息的情况下,接收设备将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置1。
S6012g1、接收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第四报文。
相应的,转发设备从接收设备接收第四报文。
其中,第四报文是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回复的报文。
本申请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反馈报文时,查询本地请求记录表,当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未置1,说明由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不需由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因此,接收设备确定在向发送设备回复报文时,需发送未封装物理层信道信息的第四报文。接收设备将待回复数据封装在第四报文的报文体中,并向转发设备发送该第四报文。
S6012h1、转发设备创建第一报文。
其中,第一报文包括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转发设备根据本地请求记录表判断是否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具体的,在上述S6012c1步骤,如上述表1所示,转发设备已将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置位,则在本步骤S6012h1中,转发设备确定需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则转发设备在第四报文中封装进该物理层信道信息,形成第一报文,并向发送设备发送该第一报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物理层信道信息以类型长度值(type-length-value,TLV)格式进行编码封装,并发送给对端设备。每个物理层信道信息对应一个TLV结构,多个物理层信道信息组成信息向量<TLV1,TLV2,TLV3…>。其中,Type指信息类型或信息名称,可以是物理层信道信息的任意类型,示例性的,Type字段占4bits。Value表示该物理层信道信息的值,示例性的,Value字段的字节数最大为16字节。Length指该物理层信道信息的Value字节数,示例性的,Length字段占4bits。TLV Number表示当前封装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对应的TLV数量。
上述一个或多个物理层信道信息可以封装在报文的报文头或者报文体中。例如IP报文的Option字段、TCP报文的Option字段、基于UDP的自定义协议的报文体或报文头(如图12)、其他私有协议报文、其他网络字段。
以物理层信道信息是物理层速率为例,转发设备将获取的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封装在第一报文。其中,第一报文中的TLV Number,即当前封装的物理层速率的TLV数量,当前设置为1。物理层速率对应的TLV结构中Type字段值是物理层速率(编码为001),Length字段值是4(表明Value部分占4Bytes),Value字段值是物理层速率,单位可以比如是Kbps。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转发设备根据第四报文中的接收设备标识位R判断是否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具体的,接收设备标识位R置0或者缺省,说明接收设备未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则转发设备需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则转发设备在第四报文中封装进该物理层信道信息,形成第一报文,并向发送设备发送该第一报文。
S6012i1、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报文。
相应的,发送设备从转发设备接收第一报文。
示例性的,转发设备的传输层接收来自上一层(比如会话层)的信息,并在传输层进行处理,具体的,转发设备在会话层信息的基础上封装传输层信息(比如丢包率、RTT)、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比如物理层速率),并将封装得到的信息发往传输层的下一层协议栈(比如网络层)进行处理,以此类推,发送设备通过层层协议栈处理,封装得到第一报文,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传输层信息以及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如此,发送设备接收并解封该第一报文,可以获取到第一报文中携带的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示例性的,发送设备接收第一报文后,在传输层解封装第一报文,可获取传输层信息以及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图8对应的实施例主要以转发设备通过带外方式向发送设备发送物理层信道信息为例,来说明发送设备从转发设备获取物理层信道信息的具体实现流程。可以理解,转发设备还可以通过带内方式向发送设备发送物理层信道信息,通过带内方式发送的方式,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以转发设备支持信息订阅,接收设备不支持信息订阅为例,具体的,参见图9,上述S6012可以实现为如下步骤:
S6012a2、发送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第三报文。
相应的,转发设备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第三报文携带请求标识位D,且该请求标识位D置1。
S6012b2、转发设备创建第五报文。
其中,第五报文携带转发设备标识位F,且该转发设备标识位F置1。
S6012c2、转发设备更新请求记录表。
其中,转发设备的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标识为A)对应的请求标记被置位(即置1),该置1的请求标记用于表明发送设备A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S6012d2、转发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五报文。
相应的,接收设备从转发设备接收第五报文。
其中,S6012a2-S6012d2的具体实现原理可参见上述S6012a1-S6012d1,这里不再赘述。
S6012e2、接收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第四报文。
其中,第四报文是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回复的报文。
可以理解,在接收设备不支持信息订阅的情况下,接收设备接收并解封第五报文之后,向发送设备发送未封装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的第四报文。
S6012f2、转发设备创建第一报文。
其中,第一报文包括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这里,S6012f2的具体实现可参见上述S6012h1,这里不在赘述。
S6012g2、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报文。
相应的,发送设备从转发设备接收第一报文。
如此,发送设备接收并解封该第一报文,可以获取到第一报文中携带的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以转发设备不支持信息订阅,接收设备支持信息订阅为例,具体的,参见图10,上述S6012可以实现为如下步骤:
S6012a3、发送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第三报文。
相应的,转发设备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第三报文携带请求标识位D,且该请求标识位D置1。
其中,S6012a3的具体实现原理可参见上述S6012a1。
S6012b3、转发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报文。
相应的,接收设备从转发设备接收第三报文。
可以理解,在转发设备不支持信息订阅的情况下,其具体实现可参见现有技术,比如其执行透传或称转发动作,直接转发第三报文。此种情况下,由于转发设备并未将第三报文中的转发设备标识位F置位,该转发设备标识位F是默认状态,即缺省或为0。
S6012c3、接收设备确定请求标识位D置位,转发设备标识位F无效,并将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置位。
其中,转发设备标识位F无效,指的是该转发设备标识位F缺省或置0。
可以理解,接收设备接收并解封第三报文,获取转发设备标志位F和请求标识位D,并根据转发设备标识位F和请求标识位D,判断所需执行的操作。具体的,当请求标识位D置位,且转发设备标志位F置0或缺省,说明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但转发设备并不支持信息订阅,则需由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则接收设备将本地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置位,该置位的请求标记用于表明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且表明该物理层信道信息是由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的。
接收设备的请求记录表的具体实现可参见转发设备的请求记录表相关描述。
S6012d3、接收设备创建第二报文。
其中,第二报文携带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可选的,该第二报文中接收设备标识位R被置位。
接收设备在向发送设备反馈报文时,先查询本地请求记录表,若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被置位,说明发送设备请求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且需由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该物理层信道信息。则接收设备在回复报文(即第二报文)中置位接收设备标志位R,并在该第二报文中封装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该置位的接收设备标志位R用于表明该物理层信道信息是由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提供的。示例性的,在传输层的处理过程中,接收设备封装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传输层信息,并将封装得到的信息发往下层(比如网络层)处理,最终,接收设备通过层层协议栈处理得到第二报文。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传输层信息以及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示例性的,第二报文中的部分内容可参见图12。
S6012e3、接收设备将请求记录表中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置0。
可以理解,为了避免接收设备持续向发送设备反馈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接收设备将发送设备对应的请求标记清0。
S6012f3、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报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接收设备经由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反馈第二报文。可选的,接收设备通过带内方式经由转发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报文。
当转发设备、接收设备均不支持信息订阅的情况下,发送设备获取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基于该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发送速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可以依据预设策略执行图8或图9或图10对应的实施例,以便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预设策略可能为:间隔固定时间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在某次发送报文(该报文携带的请求标识位D置1)的时刻开启定时器,定时器超时之前,发送设备再发送的报文中请求标识位D缺省或置0,定时器超时之后,发送设备再发送的报文中请求标识位置1。即每间隔一定时长,开启定时器,发送设备将请求标识位D置1,并向接收设备发送携带有置1的请求标识位D的报文,以触发从接收设备或转发设备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的流程。开启定时器的时刻、定时时长等,可以另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制。
或者,预设策略还可以是间隔固定个数报文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或者,还可以是间隔一个或多个平滑RTT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预设策略还可以为其他,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制预设策略的具体设计。
可见,在近场无线通信中,通过上述物理层信道信息共享或交换方法,发送设备可以获取通信路径上所有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即,发送设备掌握中间网络的全局视图,这样一来,后续根据该全局视图信息计算的发送速率更加精准。
S602、发送设备根据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传输层信息,调整该发送设备的发送速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1,S602可以具体实现为:S602a1、发送设备根据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速率上限;S602a2、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层信息以及速率上限,确定传输层的发送速率,传输层的发送速率小于或等于速率上限。
S602a1中用于确定速率上限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可以是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即不基于上述信息共享机制)。
或者,S602a1中用于确定速率上限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和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即基于上述信息共享机制)。如此,发送设备掌握全局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根据该全局信息计算的速率上限更加精准。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信道状态可能对应不同速率上限。
具体的,在发送链路和接收链路存在干扰竞争的情况下,发送设备可以按照如下公式(1)计算速率上限:
Vmax=V1*V2/(V1+V2) (1)
或者,在发送链路和接收链路不存在干扰竞争的情况下,发送设备可以按照如下公式(2)计算速率上限:
Vmax=min(V1,V2) (2)
其中,V1=C1*R1*I1±D1;V2=C2*R2*I2±D2
V1表示发送链路的最大速率,R1表示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1表示发送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1表示发送链路的干扰因子。发送链路的干扰因子I1由该发送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各设备的流量有关。D1表示第二偏差因子。D1与设备运行的协议类型、设备类型,或其他因素有关。
V2表示接收链路的最大速率,R2表示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2表示接收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2表示接收链路的干扰因子。接收链路的干扰因子I2与该接收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各设备的流量有关。D2表示第三偏差因子。
上述用于计算速率上限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层速率、链路接入设备、各设备的流量、物理层帧聚合个数。
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由链路中有效数据与总数据的比例关系确定,总数据包括有效数据和控制信息。可选的,发送设备可以按照如下公式(3)计算发送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
Figure BDA0003134370810000201
其中,Tdata1表示有效数据的发送时长,N1表示发送链路的物理层帧聚合个数;DataSize1表示最大传输单元MTU大小,R1表示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Tcontrol1表示发送链路传输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时长。控制信息的发送时长可参见现有技术。
以采用帧聚合技术以及CTS/RTS机制为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Tcontrol1
Tcontrol1=DIFS+backoff+RTS+SIFS+CTS+DIFS+SIFS+ACK+t1+Δt;
其中,DIFS是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隔(distributed inter-frame spacing),SIFS是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backoff是回退时长,ACK是确认消息的时长,t1是物理层汇聚协议(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tocol,PLCP)头部等字段的时长(可以为5或另行设定),RTS为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帧时长,CTS是清除发送(clear tosend)帧时长,Δt是补偿时长(可以设为30us或其他值)。
可选的,发送设备可以按照如下公式(4)计算接收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
Figure BDA0003134370810000202
其中,Tdata2表示有效数据的发送时长,N2表示发送链路的物理层帧聚合个数;DataSize2表示最大传输单元MTU大小,R2表示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Tcontrol2表示发送链路传输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时长。
N1、N2可以根据当前发送速率设置(比如设置为2、4、8、16等)。DataSize比如但不限于设置为1400Bytes。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AP根据其运行的协议版本,判断发送链路和接收链路之间是否存在干扰,进而采用上述计算方式计算速率上限。
上述实施例已指出,在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通信的过程中,发送设备可以周期性或按照其他预设策略获取物理层信道信息,相应的,发送设备可以周期性或按照其他预设策略计算速率上限,以便更新速率上限。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速率上限可以是端粒度。具体的,以通信源端(即发送设备)与目的端(即接收设备)为控制粒度,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速率上限设置为Vmax
或者,速率上限可以以数据流为粒度,即当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有多条数据流时,可以按照数据流的带宽需求和/或优先级,和/或其他参数,对速率上限Vmax进行分配。分配算法可以灵活设计。比如,对于多个数据流中带宽需求最高的数据流(数据流1),设置其速率上限为Vmax,对于该多个数据流中除数据流1之外的其他数据流,设置上限速率均为f(bandwidth)*Vmax。bandwidth指需求带宽,f(bandwidth)为bandwidth的函数,函数值通常小于或等于1。或者,全部流的速率上限均设置为f(bandwidth)。或者,有其他设置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或者,当数据流的优先级或带宽需求不确定或相等时,可以将速率上限Vmax作为拥塞控制算法的输入,即输入拥塞控制的速率上限,并结合现有技术中基于流的端到端拥塞控制算法,对各个流进行速率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近场无线通信环境中真实带宽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物理信道的真实状态准确估计通信路径的速率上限。
发送设备在根据公式(1)、(3)或者(2)、(4)计算出速率上限之后,就可以根据速率上限以及一个或多个传输层信息,确定发送速率。
传输层的发送速率满足如下关系:Sendrate=Vmax*ftrans+Ra;其中,Sendrate为传输层的发送速率,Vmax为上述速率上限,ftrans与传输层信息有关。可选的,ftrans是以传输层信息为自变量的函数,Ra为第一偏差因子。Ra的数值可以是正值,负值,或者为0。
以根据速率上限Vmax以及丢包率确定发送速率为例,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丢包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发送设备确定发送速率(Sendrate)为Vmax*f(lossrate);或者,丢包率小于第一阈值,发送设备确定发送速率为Vmax。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灵活设定,比如,根据经验值或统计值确定。示例性的,丢包率设定为10%,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数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f(lossrate)为以丢包率为自变量的函数,函数值通常小于1。可选的,丢包率越大,函数值越小。
示例性的,发送设备在计算出上述速率上限Vmax之后,开始传输时,先将速率上限Vmax设置为发送速率。之后,在向接收设备发送报文的过程中,发送设备可以周期性或实时检测丢包率,并根据丢包发送端计算的丢包率,动态调整发送速率。具体的,当发送设备检测到丢包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说明很可能是当前速率较大导致丢包严重,则发送设备将发送速率降低,以避免导致严重丢包。当发送设备检测到丢包率小于第一阈值,发送速率可以设置为速率上限Vmax,这样一来,即保证发送速率,又不致严重丢包。
当然,根据丢包率和速率上限,确定发送速率的具体方式还可能为其他,本申请实施例不再一一穷举。
现有技术中,传输层的速率调整需考虑端到端的传输层信息,比如,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接收端是否反馈,时延是多少。当传输层的发送速率较快,很可能导致丢包。并且,因为传输层信息通常是端到端的信息,该端到端信息需要收发端之间进行发送、反馈等流程之后获取,导致传输层的速率调整往往不够及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基于物理层信道信息进行速率调整,通过物理层信道信息,发送设备可以获知中间网络包括几跳,并能推知中间网络的带宽等情况。一方面,能够匹配通信链路的真实物理层速率,降低因发送速率与通信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不匹配导致丢包或排队的概率。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带宽,提升传输效率,降低数据发送时间。
此外,发送设备不仅能够获取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还能通过共享机制获取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使得发送设备能够获知中间网络的全局信息,基于该全局信息计算的发送速率更为精准。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联合更加准确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和传输层网络状态信息(表征即时网络状态),从而更加准确、及时的进行速率调节,提升网络QOS。QOS包括吞吐、延时等。
示例性的,如图13的(b)所示,为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实施近场通信的传输速率。与图13中(a)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传输速率均值11.8MB/S),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传输速率均值有所提升(大致能达到16.7MB/S)。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发送设备、转发设备、接收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上述通信设备(即发送设备或转发设备或接收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4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可以是上述发送设备或发送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或其他支持发送设备功能的组件。该通信设备1500包括:获取模块1510、调整模块1520。
其中,获取模块1510,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1,S6011,S6012,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调整模块1520,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2,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获取模块1510,还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702a、S702b、S704a,S702b、S6012i1、S6012g2、S6012f3、S1101。
调整模块1520,还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2a、S602a1、S602a2。
进一步的,上述通信设备1500还可以包括:发送模块1530,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701,S703,S6012a1,S6012a2,S6012a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可选的,该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并未在图中示出)。
图15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可以指上述转发设备或转发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或其他支持转发设备功能的组件。该通信设备1600包括:获取模块1610、发送模块1620。
其中,获取模块1610,用于支持通信设备采集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发送模块1620,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702a,S702b,S6012d1,S6012i1,S6012d2,S6012g2,S6012b3,S6012f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进一步的,上述通信设备1600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并未在图中示出),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701,S6012a1,S6012g1,S6012a2,S6012e2,S6012a3,S6012f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进一步的,上述通信设备1600还可以包括:创建模块和更新模块(并未在图中示出)。创建模块,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12b1,S6012h1,S6012b2,S6012f2,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更新模块,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12c1,S6012c2,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可选的,该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并未在图中示出)。
图16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是上述接收设备或接收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或其他支持接收设备功能的组件。该通信设备1700包括:获取模块1710、发送模块1720。
其中,获取模块1710,用于支持通信设备采集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发送模块1720,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704a,S704b,S6012g1,S6012e2,S6012f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进一步的,上述通信设备1700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并未在图中示出),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703,S6012d1,S6012d2,S6012b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进一步的,上述通信设备1700还可以包括:创建模块、更新模块和确定模块(并未在图中示出)。
创建模块,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12d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确定模块,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12e1,S6012f1,S6012c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更新模块,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6012e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可选的,该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并未在图中示出)。
在采用集成单元的情况下,上述除发送模块、接收模块之外的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实现。该处理模块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上述接收模块、发送模块可以是通信设备(如手机)的通信模块,如RF电路、WiFi模块或者蓝牙模块、图4所示通信接口。
例如,当上述处理模块是图4所示的处理器,存储模块是图4所示的存储器403,通信模块为图4所示的通信接口404时,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设备可以为图4所示的通信设备400。其中,上述接收模块、发送模块不仅可以包括射频电路,还可以包括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射频电路、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等通信模块可以统称为通信接口。其中,上述处理器、通信接口和存储器可以通过总线耦合在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应用于上述通信设备。该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从所述通信设备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所述处理器发送所述信号。该信号包括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时,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转发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转发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转发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执行的所述方法。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芯片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或者计算机程序产品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5)

1.一种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数据的发送设备,包括:
获取连接的传输层信息、所述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的速率上限,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RSSI、所述发送链路的信噪比SNR、所述发送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带宽、所述发送链路的信道质量指示CQI、所述发送链路的资源;
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RSSI、所述接收链路的SNR、所述接收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带宽、所述接收链路的CQI、所述接收链路的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信息包括丢包率和/或往返时延RTT。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小于等于速率上限;所述速率上限与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和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有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满足如下关系:Sendrate=Vmax*ftrans+Ra;其中,Sendrate为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Vmax为所述速率上限,ftrans与所述传输层信息有关,ftrans是以所述传输层信息为自变量的函数,Ra为第一偏差因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链路和所述接收链路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速率上限为Vmax=V1*V2/(V1+V2);或者,在所述发送链路和所述接收链路不存在干扰的情况下,所述速率上限为Vmax=min(V1,V2);
其中,V1=C1*R1*I1±D1;V2=C2*R2*I2±D2;V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最大速率,R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干扰因子,D1表示第二偏差因子;I1与发送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发送链路接入设备的流量有关;
V2表示接收链路的最大速率,R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干扰因子,D2表示第三偏差因子;I2与接收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接收链路接入设备的流量有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还包括转发设备标识位;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转发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接收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标识位被置位,表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12.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发设备,用于向数据的发送设备发送所述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连接的传输层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所述发送设备,用于获取所述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从所述转发设备接收所述传输层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的速率上限,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RSSI、所述发送链路的信噪比SNR、所述发送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带宽、所述发送链路的信道质量指示CQI、所述发送链路的资源;
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RSSI、所述接收链路的SNR、所述接收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带宽、所述接收链路的CQI。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设备,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用于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报文还包括转发设备标识位;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转发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设备,还用于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标识位被置位,表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17.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设备,用于向数据的发送设备发送所述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转发设备,用于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连接的传输层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所述发送设备,用于获取所述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并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从所述转发设备接收所述传输层信息;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的速率上限,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RSSI、所述发送链路的信噪比SNR、所述发送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带宽、所述发送链路的信道质量指示CQI、所述发送链路的资源;
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RSSI、所述接收链路的SNR、所述接收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带宽、所述接收链路的CQI。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所述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用于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接收设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用于从发送设备接收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标识位被置位,表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22.一种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连接的传输层信息、数据的发送设备所在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数据的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其中,所述连接是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连接;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层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确定的速率上限,调整所述发送设备的传输层的发送速率。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RSSI、所述发送链路的信噪比SNR、所述发送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发送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发送链路的带宽、所述发送链路的信道质量指示CQI、所述发送链路的资源;
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RSSI、所述接收链路的SNR、所述接收链路的实际业务速率、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数、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流量、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协议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接入设备的类型、所述接收链路的帧聚合信息、所述接收链路的带宽、所述接收链路的CQI、所述接收链路的资源。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信息包括丢包率和/或往返时延RTT。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小于等于速率上限;所述速率上限与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和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有关。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满足如下关系:Sendrate=Vmax*ftrans+Ra;其中,Sendrate为所述传输层的发送速率,Vmax为所述速率上限,ftrans与所述传输层信息有关,ftrans是以所述传输层信息为自变量的函数,Ra为第一偏差因子。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链路和所述接收链路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速率上限为Vmax=V1*V2/(V1+V2);或者,在所述发送链路和所述接收链路不存在干扰的情况下,所述速率上限为Vmax=min(V1,V2);
其中,V1=C1*R1*I1±D1;V2=C2*R2*I2±D2;V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最大速率,R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1表示所述发送链路的干扰因子,D1表示第二偏差因子;I1与发送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发送链路接入设备的流量有关;
V2表示接收链路的最大速率,R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速率,C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有效数据占比,I2表示所述接收链路的干扰因子,D2表示第三偏差因子;I2与接收链路接入设备数以及接收链路接入设备的流量有关。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一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还包括转发设备标识位;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转发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转发设备。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获取接收设备所在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包括: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封装有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所述第二报文中对应传输层的部分还封装有所述传输层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报文还包括接收设备标识位;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被置位,被置位的所述接收设备标识位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信道信息来自所述接收设备。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包括请求标识位,所述请求标识位用于表示所述发送设备是否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标识位被置位,表示所述发送设备请求所述接收链路的物理层信道信息。
33.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
34.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芯片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电路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
35.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
CN202110714606.1A 2020-06-30 2021-06-25 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38727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832552.0A EP4161141A4 (en) 2020-06-30 2021-06-30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THE TRANSMITTER RATE IN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CENARIO
PCT/CN2021/103498 WO2022002120A1 (zh) 2020-06-30 2021-06-30 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8/147,509 US20230188230A1 (en) 2020-06-30 2022-12-28 Method for Adjusting Sending Rate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cenario, Apparatus,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4214 2020-06-30
CN2020106242141 2020-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2726A CN113872726A (zh) 2021-12-31
CN113872726B true CN113872726B (zh) 2023-03-03

Family

ID=78990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14606.1A Active CN113872726B (zh) 2020-06-30 2021-06-25 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8230A1 (zh)
EP (1) EP4161141A4 (zh)
CN (1) CN113872726B (zh)
WO (1) WO20220021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5911B (zh) * 2022-01-20 2022-05-03 深圳维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网路由器nfc带宽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4499762A (zh) * 2022-02-11 2022-05-13 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5g网络下的多路转发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5883478B (zh) * 2023-02-21 2023-07-25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多标识网络体系中安全高效的传输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3229A (zh) * 2015-12-04 2018-07-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基于数据通信量速率选择外部电子设备的方法
CN10921797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3718B2 (en) * 2012-11-04 2016-02-02 Kt Corporation Establishing wireless connection based on network status
US9591513B2 (en) * 2012-08-06 2017-03-07 Vid Scale, Inc. Rate adaptation using network signaling
CN103051558B (zh) * 2012-12-06 2016-06-1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近场通信软件栈逻辑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方法
JP6494535B2 (ja) * 2016-01-04 2019-04-03 Kddi株式会社 近距離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の輻輳に応じて広域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への制御信号を抑制する無線ゲートウェイ、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US20170303276A1 (en) * 2016-04-15 2017-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ofdma rate adaptation
US20190215729A1 (en) * 2018-03-15 2019-07-11 Intel Corporation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mechanisms for signaling radio access network capabilities in multimedia telephony sessions
CN111919423B (zh) * 2018-04-06 2022-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通信中的拥塞控制
CN110708721A (zh) * 2019-09-05 2020-01-1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065120B (zh) * 2019-12-24 2022-02-1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蜂窝网络上行链路ecn机制的增强方法、设备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3229A (zh) * 2015-12-04 2018-07-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基于数据通信量速率选择外部电子设备的方法
CN10921797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节点位置的功率控制算法;文凯等;《仪器仪表学报》;20080215(第0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2726A (zh) 2021-12-31
EP4161141A1 (en) 2023-04-05
US20230188230A1 (en) 2023-06-15
WO2022002120A1 (zh) 2022-01-06
EP4161141A4 (en) 2023-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72726B (zh) 近场通信场景下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665577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10014157A1 (en) Quality-of-Service Monito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1735031B1 (ko) 전체 링크 품질에 기초하여 엔티티를 선택하기 위한 방법
CN110086578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910231B2 (en) Dela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04463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data sending rate of terminal
WO2016155292A1 (zh) 一种获取接入技术网络间传输时延的方法及装置
US967486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aggregation scheduling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WO2016029362A1 (zh) 网络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8027674A1 (zh) 传输状态报告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Vanhatupa Wi-fi capacity analysis for 802.11 ac and 802.11 n: Theory & practice
EP2875616B1 (en) Content optimization based on real time network dynamics
EP415677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KR101461345B1 (ko) 액세스 포인트 선택 장치 및 방법
WO2023207970A1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KR102179212B1 (ko) 제어 정보에 대한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28681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状态的报告、确定传输数据量的方法及装置
JP697351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60119801A1 (en) Network based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to add a device to a system using CSMA
EP4333497A1 (en) Data flow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9179792A1 (en) Application notifications from network for throughput and flow control adaptation
US20240031861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3853026B (zh) Wlan中的低延迟通信
WO202312531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