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52165A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52165A
CN113852165A CN202111136224.1A CN202111136224A CN113852165A CN 113852165 A CN113852165 A CN 113852165A CN 202111136224 A CN202111136224 A CN 202111136224A CN 113852165 A CN113852165 A CN 1138521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plate
wireless transmission
plug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362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52165B (zh
Inventor
冯国良
辜国栋
崔超
万世铭
张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3622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521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52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2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52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2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接收极板、充电控制电路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壳体设置有充电插孔,充电插孔贯穿壳体并用于供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插头设置有发射极板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接收极板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当插头插入充电插孔,接收极板与发射极板相对设置。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于接收极板,以向电池充电。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第二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避免充电插孔被腐蚀或磨损导致的接触不良。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而言,多是采用外设的充电线进行充电,这类充电线通常在端部设置一个金属材质的接头结构,接头内设置有多根pin针,由于连接线除充电作用外,还兼具数据传输作用,因此接头内设置的pin针除了充电pin针外还会有数据传输pin针。同时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与接头配合的连接座,在接头与连接座多次插拔的过程中,金属接头会逐渐磨损,导致接触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短路、甚至起火现象,不利于设备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以改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接收极板、充电控制电路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壳体设置有充电插孔,充电插孔贯穿壳体并用于供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插头设置有发射极板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电池设置于壳体内,接收极板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当插头插入充电插孔,接收极板与发射极板相对设置,且用于与发射极板耦合。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接收极板,以向电池充电。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第二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线,包括插头、发射极板、第二无线传输装置、发射电路以及导线,插头包括连接部,连接部适于插接于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充电插孔内设置有接收极板和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发射极板埋设于连接部,且当连接部插入充电插孔时,发射极板与接收极板相对设置,并用于与接收极板耦合。第二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第二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插头。发射电路设置于插头,发射电路与发射极板电性连接,以通过发射极板传输电能。导线的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另一端连接插头,且与发射电路电性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组件,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以及上述的充电连接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不需要在电子设备或者充电连接线的接头设置pin针结构,避免了被腐蚀导致的接触不良。通过电子设备内的接收极板以及充电连接线的插头上的发射极板,进行无线充电,同时,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向充电连接线传输数据。由于发射极板和接收极板直接无需直接接触,因此在插拔的过程中,不会剧烈的摩擦产生磨损,可以避免因磨损造成的设备寿命缩短、以及由此带来的短路、自燃等风险。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沿A-A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连接线中插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充电插孔时的状态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充电插孔时接收极板和发射极板的耦合状态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充电插孔时的状态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相关技术中,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而言,多是采用外设的充电线进行充电,这类充电线通常在端部设置一个金属材质的接头结构,接头结构例如可以是Micro USB接头、Type-c接头、Lighting接头等。这类接头内设置有多根pin针,由于连接线除充电作用外,还兼具数据传输作用,因此接头内设置的pin针除了充电pin针外还会有数据传输pin针。同时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与接头配合的连接座,连接座同样设置pin针结构,而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是开放的,因此存在水进入连接座的可能,在充电过程中,水发生电解对pin针造成腐蚀,引起接触不良。同时在接头与连接座多次插拔的过程中,金属接头会逐渐磨损,也会导致接触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短路、甚至起火现象,不利于设备的寿命。
基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以期改善上述缺陷。以下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的各实施例。
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组件10,包括电子设备100和充电连接线200,其中充电连接线20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连接,以对电子设备100进行充电,或者与电子设备100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2以及图3,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10、显示屏120、主板130、电池140、接收极板160、充电控制电路150(图7中示出)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图5中示出)等。主板130、电池140设置于壳体110内,接收极板160以及充电控制电路150与电池140电性连接以接收外部电能向电池140充电,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壳体110包括中框111、前壳112以及后盖113,中框111包括中板1111和边框1112,边框1112围设于中板1111的边缘,边框1112突出于中板1111,并且边框1112在中板1111的相背的两侧均突出于中板1111。前壳112和后盖113分别装配于中板1111的相背的两侧,且前壳112和后盖113均与边框1112装配固定,其中显示屏120装配于前壳112;后盖113与中框111以及前壳112共同形成容纳腔102,容纳腔102内可以设置主板130、摄像头、天线、处理器等各类元器件。边框1112具有相背的内表面1114和外表面1113,外表面1113可以外露作为电子设备100的部分外观面,内表面1114朝向容纳腔102,内表面1114和外表面1113大致呈相互平行的结构。
中框111的边框1112开设有充电插孔101,充电插孔101贯穿边框1112并连通容纳腔102,具体地,充电插孔101贯穿外表面1113和内表面1114。充电插孔101具有插孔轴线X,且插孔轴线X大致垂直于外表面1113以及内表面1114。充电插孔101可以被配置为各种形状,在此不做限定,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可以为长圆形、即腰形。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矩形、圆形等,在此不做限定。
边框1112还包括位于充电插孔101内的第一内壁103和第二内壁104,其中第一内壁103和第二内壁104相对设置,且第一内壁103和第二内壁104位于充电插孔101的插孔轴线X的两侧,第一内壁103靠近中板1111,第二内壁104位于第一内壁103的远离中板111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孔101开设于边框1112的靠近后盖113的部分,即充电插孔101位于中板1111的靠近后盖113的一侧。边框1112包括相对的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可以位于整个电子设备100的短边方向,也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的长边方向,上侧边框通常用于设置受话器,充电插孔101可以开设于下侧边框上,这样利于避开电器设备的其他元器件,同时也方便用户边充电边使用电子设备100。充电插孔101贯穿边框1112,边框1112的厚度即为充电插孔101的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插孔10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定。
显示屏120可以采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LCD屏可以为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屏幕或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屏幕或SLCD(Spl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拼接专用液晶显示)屏幕。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0可以采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有机电激光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OLED屏可以为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屏幕或Super AMOLED(Super 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超级主动驱动式有机发光二极体)屏幕或SuperAMOLED Plus(Super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Plus,魔丽屏)屏幕,此处不再赘述。
电池140和主板130均设置于容纳腔102内,并承载于中板1111,且由后盖113遮盖形成保护。电池140与主板130电性连接,以控制电池140向其他功能元件供电或者获取电池140的电量等信息。
如图3和图5所示,接收极板160设置于壳体110内的容纳腔102中,并靠近充电插孔101设置。其可以被配置为具有连续面积的板体,参阅图6,接收极板160包括封装体161以及彼此电绝缘的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封装于封装体161内,封装体161可以是塑料材质,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可以埋设于封装体161,并可以外露于封装体161的表面。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保护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避免与水汽接触,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均可以埋设于封装体161内。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均与充电控制电路150电性连接,且在电子设备100的平面方向上相互错开,电子设备100的平面方向是指电子设备100的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也即是主板130所在平面的方向。特别的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还可以共面设置,并具有间隔。封装体161可以由绝缘塑料材质制成。
接收极板160例如可以是矩形板、圆形板或者其他形状的板体。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封装体161为矩形板,封装体161包括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以及第三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对设置,第三边缘连接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第三边缘邻近于边框1112的内表面1114设置,并且还可以与内表面1114贴合,且接收极板160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内表面1114垂直。充电插孔101位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插头210在进入容纳腔102时,就可以与接收极板160正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请再次参阅图5,接收极板160可以与第二内壁104平齐,使得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可以直接与接收极板160贴合。当然,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接收极板160也可以与第二内壁104不平齐,且位于第二内壁104的远离第一内壁103的一侧。
接收极板160与充电控制电路150电性连接,接收极板160可以与充电连接线200上的发射极板240进行耦合,以接收发射极板240传输的电能。为了便于接收极板160的设置,接收极板160可以直接贴设于主板130,也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172等结构连接在主板130,在此不做限定。
充电控制电路150用于在接收极板160与插头210的发射极板240耦合,输送电能的过程中,将电能输送至电池140进行存储。作为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充电控制电路150包括接收控制电路153、整流电路152和充电电路151,其中接收控制电路153电性连接接收极板160,整流电路152连接于接收控制电路153与充电电路151之间,充电电路151连接电池140。当传输到接收极板160的高频交流电先经过接收控制电路153,被送入整流电路152,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经过充电电路151,将直流电输送入电池140进行存储。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5,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于壳体110内并靠近充电插孔10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其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通过AP热点、蓝牙、红外、ZigBee等方式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的速率,采用激光或者毫米波方式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由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在容纳腔102内的靠近充电插孔101的位置,因此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与插头210的位置较近,因此可以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不易受到其他障碍物的阻挡。
由于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接收极板160接收电能的过程中,会在接收极板160的周围形成磁场,因此为了避免接收极板160形成的磁场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形成干扰,影响数据传输的速率,可以将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与接收极板160保持一定的间距,这样可以降低磁场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产生的干扰。例如本实施例中,接收极板160和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分别位于插孔轴线X的相对的两侧,这样接收极板160和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不仅可以保持一定的间距,同时,由于在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后,插头210可以位于接收极板160和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之间,形成一定的遮挡,因此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的干扰。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极板160可以位于插孔轴线X的靠近第二内壁104一侧,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位于插孔轴线X的靠近第一内壁103一侧。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电子设备100的平面方向的尺寸,而不必额外增加电子设备100的厚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包括电路板172和无线收发装置171,无线收发装置17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无线收发装置171设置于电路板172,电路板17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172或者印刷电路板172等,其中电路板172电性连接至主板130。为了进一步地降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受到干扰的可能性,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位于电路板172的远离接收极板160的一侧,并可以固定于中板1111,这样电路板172可以起到一定的屏蔽磁场的作用,降低干扰。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电路板172的朝向接收极板160的表面设置屏蔽层(图未示出),屏蔽层例如可以是塑料材质,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在此不做限定。屏蔽层还可以是防静电漆形成的漆层。通过设置屏蔽层,可以进一步降低接收极板160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的干扰。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中板1111可以开设通孔1116,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嵌设于通孔1116内,电路板17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电路板172连接无线收发装置171并走线连接至主板130,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的空间。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收发装置还可以部分的伸入到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形成的缝隙中,电路板172通过通孔1116走线连接至主板130。这种设置方式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空间,避免因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导致电子设备100的厚度过厚,同时由于无线收发装置171不会受到中板1111的遮挡,还可以提高无线收发装置171的射频效果。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无线收发装置171还可以全部设置在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电路板172经过通孔走线后与主板130电性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压缩厚度方向占用的尺寸,同时由于中板1111阻隔于第一无线收发装置171与接收极板160之间,利用中板1111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进而提高通信效果。
通常为了增加电子设备100的外观的光泽,边框1112通常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但这对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不利,为了避免边框1112产生信号屏蔽,如图10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金属边框1112的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对应的位置开设断缝105,断缝105内填充塑胶,以使得无线射频信号可以从断缝105处向外辐射,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边框1112也可以整体由塑胶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适配多种数据传输形式,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还可以包括协议转换模块,协议转换模块用于转换数据传输协议,协议转换模块可以进行一种或多种不同协议的转换,以使得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支持USB3.0/DP/USB2.0/数字耳机/模拟耳机等常用的标准协议和设备。协议转换模块与主板130电性连接,并在主板130上的处理器控制下进行对应的协议转换。
充电连接线20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可拆卸的连接,以使充外部电源向电子设备100充电。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充电连接线200包括插头210、发射极板240、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发射电路250(图12示出)、导线220以及连接头230,插头210和连接头230连接于导线220的两端,发射极板240、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发射电路250均设置于插头210。
连接头230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例如与家用电源(220V)连接,或者与其他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连接,例如与电脑上的USB接口进行连接、与充电宝进行连接等。连接头230可以被配置成多种形式,例如连接头230可以被配置成USB接头、Micro USB接头、Type-c接头等,连接头230还可以被直接配置成适配器结构,在此均不做限定。导线220可以设置成任意长度,并由塑料绝缘件制成的外包层包覆。
插头210被配置为适于插入充电插孔101的形式,以便从插头210可以至少部分的插入充电插孔101中。本实施例中,插头210包括连接部211和固定部215,连接部211适于插接于电子设备100的充电插孔101,固定部215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2151和第二表面2152,连接部211连接于第一表面2151,且连接部21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表面2151的表面积,这样当连接部211插入充电插孔101时,固定部215可以抵接在边框1112的外表面1113上,形成一定的定位作用。导线220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可以理解的是导线220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是指导线220的外包层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
具体地,连接部211可以被配置为与充电插孔101的结构相匹配的形式。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11被配置为类似于Type-c充电端口的结构。且连接部211在插入充电插孔101时,连接部211可以与围成充电插孔101的内壁过盈配合实现相对固定,例如与第一内壁103和第二内壁104过盈配合。连接部211的外表面1113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制成,以增大耐磨性,同时防止漏电,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连接部211在多次反复的插入或取出充电插孔101的过程中,能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而不会磨损,也避免充电插孔101内进液后出现电解腐蚀的问题。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11可以全部由非金属材质制成。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11也可以由金属或者其他材质制成,并在外面包覆一层非金属材料。当然,连接部211的外表面1113也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
发射极板240是与电子设备100内的接收极板160相互耦合的,且埋设于连接部211内,即发射极板240设置于连接部211内部,且完全被连接部211包覆。当连接部211插入充电插孔101时,发射极板240与接收极板160相对设置,当发射极板240通电时,发射极板240与接收极板160之间可以形成等效电容。
发射电路250设置于插头210,并与发射极板240电性连接,以通过发射极板240传输电能。作为一种方式,发射电路250可以设置于固定部215内,这样为连接部211留出足够的空间,以设置更大面积的发射极板240。同样的,发射电路250可以埋设于固定部215内,避免外露。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3,发射电路250可以包括滤波电路251、发射谐振电路253以及逆变电路252,其中滤波电路251与连接头230电性连接,发射谐振电路253电性连接发射极板240,逆变电路252连接于滤波电路251以及发射谐振电路253之间,其中滤波电路251将外部输入(连接头230一端输入)的工频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转换为直流电,逆变电路252将直流电再次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发射谐振电路253对高频交流电进行升压,通过对外部的交流电进行升压,可以使得充电效率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发射电路250仅作为一种示例,发射电路250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其中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通过AP热点、蓝牙、红外、ZigBee等方式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的速率,采用激光或者毫米波方式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通过无线方式建立连接,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是双向的,即数据可以从电子设备100经充电连接线200传输到其他设备,也可以是从其他设备经充电连接线200传输到电子设备100内。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在第一次靠近时建立连接,并存储连接信息,以使得后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在靠近时,可以自动地建立连接,当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直接进行,进而缩短数据传输时间。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在建立连接时可以向用户进行询问,在获取授权后方能建立连接。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同样通过导线220与连接头230电性连接,连接头230可以设置与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对应的Pin针或者金手指等结构,当连接头230与其他电子设备100连接时,其他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连接头230、导线220将数据传输至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例如: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包括电路板262和无线收发装置261,无线收发装置26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无线收发装置261设置于电路板262,电路板26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者印刷电路板等,电路板262与导线220电性连接,在充电连接线200连接外部电源时通过导线220为无线收发装置261供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收发装置261可以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设置,更为具体地,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的未设置连接部211的部分。这样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外表面1113,且第一表面2151抵接于外表面1113,则无线收发装置261和无线收发装置261之间的间距很小,因此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之间的通信速率可以提高,通信更为稳定。
为了适配多种数据传输形式,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还可以包括协议转换模块,协议转换模块用于转换数据传输协议,协议转换模块可以进行一种或多种不同协议的转换,以使得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支持USB3.0/DP/USB2.0/数字耳机/模拟耳机等常用的标准协议和设备。协议转换模块与主板130电性连接,并在主板130上的处理器控制下进行对应的协议转换。这样当连接头230连接不同接口时,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通过协议转换模块转换通信协议,进而适配不同的信号类型。
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4和15,为了使得发射极板240和接收极板160之间能够形成充电回路。发射极板240包括彼此电绝缘的第三金属板242和第四金属板243,第三金属板242和第四金属板243封装于连接部211内。第三金属板242和第四金属板243均与发射电路250电性连接,且第三金属板242和第四金属板243相互错开,特别的第三金属板242和第四金属板243还可以共面设置,并具有间隔。
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内时,第一金属板162与第三金属板242相对形成一个耦合电容,第二金属板163与第四金属板243相对形成一个耦合电容,两个耦合电容相当于连通了充电控制电路150和发射电路250,相当于火线和零线,因此,在发射电路250的交流电作用下,通过发射极板240传输到接收极板160上,在充电控制电路150上形成电流,进而为电池140充电,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上述方式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充电充电效果,可以在发射极板240端加大电压值,以使得接收极板160端的充电功率更大。同时还可以使得接收极板160的第一金属板162和第二金属板163的板面积大于第三金属板242和第四金属板243的板面积,这样也可以增大接收极板160一端的充电功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组件10的工作原理是:
当需要进行充电时,将充电连接线200的连接头230与外部电源连通,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此时,发射极板240与接收极板160相对形成耦合电容,接收极板160一侧的充电控制电路150形成电流,并向电池140充电。由于耦合电容处产生的热量很小,因此在充电插孔101处不会大量发热,有利于保护电池140,以及防止连接部211的非金属材料熔融。
当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连接头230一端连接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外部设备,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建立通信连接,此时数据可以从外部设备传输到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从电子设备100传输到外部设备。
受限于电子设备100中的各类元器件的安装,充电插孔101的孔径不能开设得过大,因此发射极板240以及接收极板160的板面积都不可能设置得很大,因此在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充电功率,需要使得接收极板160与发射极板240能够精确的相对,因此为了提高连接部211与接收极板160的定位精度,在另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参阅图16,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定位板180,定位板180设置于壳体110内,且定位板180包括邻近于充电插孔101的抵接面181,抵接面181用于与插头210的连接部211抵接。抵接面181可以大致与内表面1114或外表面1113大致平行,这样在插入插头210的过程中,如图17所示,当固定部215的第一表面2151抵接于外表面1113时,连接部211的端面可以刚好与抵接面181抵接,这样形成一个平行四边结构,可以使得发射极板240与接收极板160精确的对准,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功率稳定。
进一步地,接收极板160的面积可以大于发射极板240的面积,定位板180可以与至少部分的接收极板160相对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通过增大接收极板160,可以提高接收极板160端的充电功率,同时由于接收极板160更大,因此可以提高对于发射极板240的位置的容错率,保证发射极板240能够与接收极板160始终处于相对位置。
为了提高定位板180的定位效果,如图18所示,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抵接面181设置卡槽182,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至少部分插头210的连接部211可以嵌入卡槽182内,此时卡槽182可以从至少三个方向对连接部211形成定位,因此可以对连接部211提供更好的定位效果。并且卡槽182可以设置成与连接部211过盈配合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得在整个充电过程中,连接部211均能始终定位,发射极板240与接收极板160始终处于相对状态,保证充电功率的稳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充电连接线200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10,通过无线充电方式对电池140蓄电,同时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进行数据传输,不需要在充电插孔101内或者在插头210设置裸露的金属,克服了相关技术中水汽腐蚀导致接触不良的缺陷。并且在插头210多次插拔过程中,由于发射极板240埋设于连接部211内,与接收极板160之间不会直接摩擦,因此不会产生磨损,可以使使用寿命大幅延长。
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100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 TM,基于Android 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 DS TM,PlayStation Portable TM,Gameboy Advance TM,iPhone 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手表、耳机、吊坠、耳机等,电子设备10010还可以为其他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眼镜、电子衣服、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纹身、电子设备10010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
电子设备100还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100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车辆运输仪器、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打印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充电插孔,所述充电插孔贯穿所述壳体并用于供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所述插头设置有发射极板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
接收极板,所述接收极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靠近所述充电插孔,当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充电插孔时,所述接收极板与所述发射极板相对设置,且用于与所述发射极板耦合;
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接收极板,以向电池充电;以及
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靠近所述充电插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极板包括封装体、第一金属板以及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均埋设于所述封装体内,且彼此电性绝缘,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相互错开,并均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外表面,所述充电插孔贯穿所述外表面,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邻近于所述外表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孔具有一插孔轴线,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和所述接收极板位于所述插孔轴线的相对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包括电路板和无线收发装置,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设置于所述电路板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远离所述接收极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所述接收极板的表面设置有屏蔽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边框和中板,所述边框围设于所述中板的边缘,所述中板开设有通孔,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至少部分嵌入所述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位板包括邻近于所述充电插孔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用于与所述插头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设置有卡槽,当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充电插孔时,至少部分所述插头嵌入所述卡槽。
10.一种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所述插头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插接于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所述充电插孔内设置有接收极板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
发射极板,所述发射极板埋设于所述连接部,且当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充电插孔时,所述发射极板与所述接收极板相对,并用于与所述接收极板耦合;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所述第二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所述插头;
发射电路,所述发射电路设置于所述插头,所述发射电路与所述发射极板电性连接,以通过所述发射极板传输电能;以及
导线,所述导线的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插头,且与所述发射电路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板包括第三金属板以及第四金属板,所述第三金属板和第四金属板均埋设于所述连接部内,且彼此电性绝缘,所述第三金属板和所述第四金属板相互错开,所述第三金属板和所述第四金属板均与所述发射电路电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由非金属材质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发射电路设置于所述固定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且当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充电插孔时,所述第一表面抵接所述电子设备的外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线还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连接于所述导线的远离所述插头的一端,并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16.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0-15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极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发射极板的面积。
CN202111136224.1A 2021-09-27 2021-09-27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Active CN113852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6224.1A CN113852165B (zh) 2021-09-27 2021-09-27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6224.1A CN113852165B (zh) 2021-09-27 2021-09-27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2165A true CN113852165A (zh) 2021-12-28
CN113852165B CN113852165B (zh) 2024-05-03

Family

ID=78980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36224.1A Active CN113852165B (zh) 2021-09-27 2021-09-27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5216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95451A1 (en) * 2011-05-20 2012-11-22 Smart Power Solutions, Inc Magnetic connecting device
CN104283262A (zh) * 2014-09-30 2015-01-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电场耦合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方法与装置
CN105048223A (zh) * 2015-07-06 2015-11-11 苏州市英富美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数据传输的usb数据线
WO2016062219A1 (zh) * 2014-10-22 2016-04-28 深圳沃鹏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架式无线充电器
US20160204659A1 (en) * 2013-08-30 2016-07-14 Showa Denko K.K. Power transmission sheet,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O2018019306A1 (zh) * 2016-07-29 2018-02-01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和头戴显示供电系统
CN107707000A (zh) * 2017-11-16 2018-02-16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otg供电与无线充电兼容电路及相关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943501A (zh) * 2018-09-25 2020-03-31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95451A1 (en) * 2011-05-20 2012-11-22 Smart Power Solutions, Inc Magnetic connecting device
US20160204659A1 (en) * 2013-08-30 2016-07-14 Showa Denko K.K. Power transmission sheet,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4283262A (zh) * 2014-09-30 2015-01-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电场耦合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方法与装置
WO2016062219A1 (zh) * 2014-10-22 2016-04-28 深圳沃鹏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架式无线充电器
CN105048223A (zh) * 2015-07-06 2015-11-11 苏州市英富美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数据传输的usb数据线
WO2018019306A1 (zh) * 2016-07-29 2018-02-01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和头戴显示供电系统
CN107707000A (zh) * 2017-11-16 2018-02-16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otg供电与无线充电兼容电路及相关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943501A (zh) * 2018-09-25 2020-03-31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2165B (zh) 2024-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89282B1 (en) Connector
US9478901B2 (en) Electronic product and its cable set
TWI403028B (zh) High-frequency socket connector with plug detection
TWM484832U (zh) 通用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US7527525B2 (en) Jack connector
TW201210150A (en) Standard connector with socket detecting function and sinking plate type connector with socket detecting function
KR20160064788A (ko) 전자기기의 인터페이스용 디바이스
TW201312879A (zh) 通用串列匯流排應用裝置以及通用串列匯流排應用裝置之組裝方法
EP3483985B1 (en) Power adapter, mobile terminal, power interfa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3852165B (zh)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CN113852166B (zh)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CN218783940U (zh) 一种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966118B (zh)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EP3483986B1 (en) Power interface, mobile terminal and power adapter
CN113966117B (zh)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电子设备组件
US8877368B2 (en) Thin battery
CN205622695U (zh) 一种磁力360度无线充电数据底座
CN105577865A (zh) 多充电/数据接口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及与其匹配的插接件
CN219717316U (zh) 一种连接器、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5141277U (zh) 电连接器
CN112350081B (zh) 接地线夹、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379521U (zh) 一种可收纳的集线器
CN212013013U (zh) 耳机组件及音频充电线
CN209250637U (zh) 一种改善射频空间的结构
CN210535883U (zh) 一种type-c母座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