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6118B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66118B CN113966118B CN202111235738.2A CN202111235738A CN113966118B CN 113966118 B CN113966118 B CN 113966118B CN 202111235738 A CN202111235738 A CN 202111235738A CN 113966118 B CN113966118 B CN 1139661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harging
- disposed
- wall
-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lephon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连接座、充电控制电路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壳体设置有适于供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的充电插孔,插头设置有连接触点以及第二无线传输装置。连接座包括外壳和和用于与连接触点电性接触的触点,外壳设置于壳体内并围成连接腔,连接腔连通充电插孔,触点包括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以及第三触点设置于外壳的内壁,且环绕插孔轴线。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降低充电插孔被腐蚀或磨损导致的接触不良的概率。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而言,多是采用外设的充电线进行充电,这类充电线通常在端部设置一个金属材质的接头结构,接头内设置有多根pin针,由于连接线除充电作用外,还兼具数据传输作用,因此接头内设置的pin针较多,pin针除了充电pin针外还会有数据传输pin针。同时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与接头配合的连接座,连接座上设置与插头的pin针对应的pin针机构,由于pin针数量较多,且裸露在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处,外部的水汽一旦进入,pin针结构存在电解腐蚀的可能性,导致接触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短路、甚至起火现象,不利于设备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以改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连接座、充电控制电路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壳体设置有适于供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的充电插孔,插头设置有连接触点以及第二无线传输装置,充电插孔限定插孔轴线。电池设置于壳体内,连接座包括外壳和用于与连接触点电性接触的触点,外壳设置于壳体内并围成连接腔,连接腔连通充电插孔,触点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以及第三触点设置于外壳的内壁,且环绕插孔轴线。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于触点,以在触点与连接触点接触时向电池充电。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第二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线,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电子设备包括连接座和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连接座包括外壳和触点,外壳围成连接腔,触点设置于外壳的内壁。充电连接线包括插头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插头包括连接部,连接部限定插接方向,连接部适于沿插接方向插接于电子设备的连接腔,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触点电性接触的连接触点,连接触点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第三连接触点,第一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第三连接触点环绕插接方向设置。第二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第二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插头。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组件,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以及上述的充电连接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在电子设备充电插孔或者充电连接线的接头仅需设置数量较少的触点,降低了被腐蚀导致的接触不良的概率。通过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与充电连接线的第二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并且,由于触点的数量少,因此在插拔充电连接线的过程中,不易产生磨损,也可以避免因磨损造成的设备寿命缩短。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设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沿A-A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连接线中插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连接线中连接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连接线中连接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相关技术中,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而言,多是采用外设的充电线进行充电,这类充电线通常在端部设置一个金属材质的接头结构,接头结构例如可以是Micro USB接头、Type-c接头、Lighting接头等。这类接头内设置有多根pin针,由于连接线除充电作用外,还兼具数据传输作用,因此接头内设置的pin针除了充电pin针外还会有数据传输pin针。同时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与接头配合的连接座,连接座同样设置pin针结构,而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是开放的,因此存在水进入连接座的可能,在充电过程中,水发生电解对pin针造成腐蚀,引起接触不良。同时在接头与连接座多次插拔的过程中,金属接头会逐渐磨损,也会导致接触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短路、甚至起火现象,不利于设备的寿命。
基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以期改善上述缺陷。以下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的各实施例。
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组件10,包括电子设备100和充电连接线200,其中充电连接线20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连接,以对电子设备100进行充电,或者与电子设备100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2以及图3,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10、显示屏120、主板130、电池140、连接座160、充电控制电路(图7中示出)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图5中示出)等。主板130、电池140设置于壳体110内,连接座160以及充电控制电路与电池140电性连接向电池140充电,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壳体110包括中框111、前壳112以及后盖113,中框111包括中板1111和边框1112,边框1112围设于中板1111的边缘,边框1112突出于中板1111,并且边框1112在中板1111的相背的两侧均突出于中板1111。前壳112和后盖113分别装配于中板1111的相背的两侧,且前壳112和后盖113均与边框1112装配固定,其中显示屏120装配于前壳112;后盖113与中框111以及前壳112共同形成容纳腔102,容纳腔102内可以设置主板130、摄像头、天线、处理器等各类元器件。边框1112具有相背的内表面1114和外表面1113,外表面1113可以外露作为电子设备100的部分外观面,内表面1114朝向容纳腔102,内表面1114和外表面1113大致呈相互平行的结构。
中框111的边框1112开设有充电插孔101,充电插孔101贯穿边框1112并连通容纳腔102,具体地,充电插孔101贯穿外表面1113和内表面1114。充电插孔101具有插孔轴线X,且插孔轴线X大致垂直于外表面1113以及内表面1114。充电插孔101可以被配置为各种形状,在此不做限定,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可以为长圆形、即腰形。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矩形、圆形等,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为长圆形,且长边方向与电子设备100的平面方向同向,短边方向与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同向,这样有利于利用电子设备100的平面方向的空间,降低对电子设备100厚度的影响。更为具体的,充电插孔101可以被配置为与Type-c接口匹配的形状。
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孔101开设于边框1112的靠近后盖113的部分,即充电插孔101位于中板1111的靠近后盖113的一侧。边框1112包括相对的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可以位于整个电子设备100的短边方向,也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的长边方向,上侧边框通常用于设置受话器,充电插孔101可以开设于下侧边框上,这样利于避开电器设备的其他元器件,同时也方便用户边充电边使用电子设备100。充电插孔101还可以贯穿边框1112,边框1112的厚度即为充电插孔101的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插孔10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定。
显示屏120可以采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LCD屏可以为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屏幕或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屏幕或SLCD(Spl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拼接专用液晶显示)屏幕。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060可以采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激光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OLED屏可以为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屏幕或Super AMOLED(Super Active 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超级主动驱动式有机发光二极体)屏幕或Super AMOLED Plus(Super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Plus,魔丽屏)屏幕,此处不再赘述。
电池140和主板130均设置于容纳腔102内,并承载于中板1111,且由后盖113遮盖形成保护。主板130与电池140电性连接,以控制电池140向其他功能元件供电或者获取电池140的电量等信息。
请继续参阅图5,连接座160设置于壳体110内的容纳腔102中,并靠近充电插孔101设置。连接座160包括外壳161和触点165,触点165可以用于与充电连接线200上的连接触点240电性接触,外壳161设置于壳体111内并靠近充电插孔10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外壳161大致为筒状结构,且外壳161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置,第一开口邻近于充电插孔101,第二开口位于第一开口的远离充电插孔101的一侧。外壳161围成连接腔163,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连通连接腔163,连接腔163经第一开口连通充电插孔101。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外壳161可以抵接于边框1112的内表面1114,使得第一开口与充电插孔101之间形成连续的通道。在另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外壳161可以部分伸入充电插孔101中,其连接腔163直接连通充电插孔101。
外壳161可以是由金属材质形成的,例如通过钣金压铸等方式制备得到。外壳161也可以是由塑料等绝缘体形成的,在此不做限定。外壳161包括位于连接腔163内的内壁162,内壁162的横截面为环形,且内壁162可以是光滑内壁162,以减小插接充电连接线200的过程中的阻力。内壁162也可以是粗糙内壁162,以使得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后,可以与连接座160过盈卡合。
本实施例中,外壳161的横截面为大致的长方形或长圆形,如图5和图6所示,内壁162包括相对的第一内壁1621和第二内壁1622,以及相对的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连接于第一内壁1621和第二内壁1622之间,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沿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设置,第一内壁1621和第二内壁1622沿电子设备100的平面方向设置,第一内壁1621、第二内壁1622、第三内壁1623以及第四内壁1624首尾连接围成环状的连接腔163。
作为一种方式,第三内壁1623与第四内壁1624的间距大于第一内壁1621与第二内壁1622的间距,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连接腔163的横截面大致与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适配,便于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在插入充电插孔101后插入连接腔163内。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触点165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和第三触点1653,其中第一触点1651为接地信号对应的触点(GND),第二触点1652为检测信号对应的触点(DETECT),第三触点1653为电源信号对应的触点(VBUS)。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中的任一者可以是点状、线状或者面状结构,在此均不作限定。且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中的每一者的数量均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
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设置于内壁162,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插入连接腔163内时,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与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上的连接触点电性接触,实现充电。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环绕于插孔轴线,即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围绕插孔轴线的外侧设置,且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彼此是相互间隔的,以避免相互之间造成短路。
例如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分布于第一内壁1621、第二内壁1622、第三内壁1623或者第四内壁1624中的任一者。较佳的,为了提高电性隔离度,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分别分布于第一内壁1621、第二内壁1622、第三内壁1623或者第四内壁1624中的一者。
本实施例中,第三触点1653为两个,两个第三触点1653分别设置于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且彼此是电性隔离的,设置两个第三触点1653,可以提高充电时的充电功率,提高充电速率。将两个第三触点1653分布于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的好处在于:由于两个第三触点1653在连接电源后,具有较大的电压,因此将两者设置在间距更大的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上,可以拉大两个第三触点1653的距离,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电性隔离。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两个第三触点1653分别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和第二内壁1622;或者将两个第三触点1653分别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第二内壁1622、第三内壁1623或第四内壁162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触点1653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以上,此时,第三触点1653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三内壁1623或第四内壁1624,或者同时设置于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在此不做限定。
第一触点1651和第二触点1652均为一个,第一触点1651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第二触点1652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第一触点1651和第二触点1652分隔开来,提高电性隔离度,同时由于第二触点1652和第一触点1651与第三触点1653的距离均较远,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第三触点1653形成干扰,提高电性隔离度。进一步地,第一触点1651可以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的中部位置,第二触点1652可以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的中部位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触点1651和第二触点1652也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或者第二内壁1622。
第一触点1651和第二触点1652的数量也可以仅为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方式,如图7所示,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是凸出于内壁162的点状结构,此时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从外壳161走线,并与充电控制电路电性导通。并且进一步地,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共面于一个与插孔轴线垂直的平面,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插入连接腔163时,插头上的连接触点可以同时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电性接触,尤其是对应于电源信号的第三触点1653和对应于接地信号的第一触点1651可以同时连接,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第三触点1653连通时,未接地。
请继续参阅图7,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均可以为弹片,弹片可以是长条状结构,每个弹片构成一个触点165,弹片包括本体部1659以及连接于本体部1659两端的第一端1655和第二端1656,本体部1659贴设于内壁162,第一端1655电连接充电电路,第二端1656沿插孔轴线方向延伸并突出于内壁162设置,第二端1656的端部可以设置凸点1657,起到与连接部211上的连接触点240的弹性连接作用。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1656也可以与内壁162平齐,仅凸点1657突出于内壁162。
作为另一种方式,参阅图8,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均可以为弹片,弹片可以是长条状结构,每个弹片构成一个触点165,弹片包括本体部1659以及连接于本体部1659两端的第一端1655和第二端1656,本体部1659贴设于内壁162,第一端1655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第二端1656沿插孔轴线方向延伸,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1656可以突出于内壁162设置,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从充电插孔101插入时,插头上的连接触点可以与第二端1656电性接触导通。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1656也可以与内壁162平齐。
第二端1656可以与内壁162具有一些间隔,使得第二端1656具有弹性形变的空间1658,当插头挤压第二端1656时,第二端1656可以向内壁162方向变形,便于插头210插入。在插头210插入后,第二端1656恢复形变,压抵在插头210上,并与连接触点保持接触导通。第一触点1651的弹片、第二触点1652的弹片以及第三触点1653的弹片均可以是沿插孔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的,且大致相互平行延伸。
第一端1655可以通过外壳161走线与充电控制电路连接,也可以从第二开口伸出外壳161,而后连接至主板130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充电控制电路。
充电控制电路用于将触点162接收的电能输送至电池140进行存储,充电控制电路可以直接设置于主板130上,用于在触点160与连接触点240电性接触时向电池140充电。
请再次参阅图5,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于壳体110内并靠近充电插孔10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其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通过AP热点、蓝牙、红外、ZigBee等方式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的速率,采用激光或者毫米波方式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由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在容纳腔102内的靠近充电插孔101的位置,因此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与插头210的位置较近,因此可以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不易受到其他障碍物的阻挡。
由于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且连接座160接收电能的过程中,会在连接座160的周围形成磁场,因此为了避免连接座160形成的磁场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形成干扰,影响数据传输的速率。可以将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与连接座160保持一定的间距,这样可以降低磁场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产生的干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包括电路板172和无线收发装置171,无线收发装置17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无线收发装置171设置于电路板172,电路板17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172或者印刷电路板172等,其中电路板172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至主板130。电路板172可以抵接于连接座160,无线收发装置171位于连接座160的远离充电插孔的一侧,第一端1655在伸出第二开口后可以直接电性连接至电路板171,并通过电路板与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并可以向无线收发装置171供电。或者,第一端1655也可以直接连接至主板130,在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中板1111可以开设通孔1116,无线收发装置171还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电路板17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电路板172连接无线收发装置171并经过通孔1116走线连接至主板130,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压缩厚度方向占用的尺寸,同时由于中板1111阻隔于无线收发装置171与连接座160之间,利用中板1111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进而提高通信效果。此外,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与连接座160叠置,即无线收发装置171在中板上的正投影与连接座160在中板1111上的正投影大致相互重合,或者至少部分重合。使得无线收发装置171更靠近边框1112,便于在进行无线通信时与充电连接线200上的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更近,进而提高通信速率。
通常为了增加电子设备100的外观的光泽,边框1112通常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但这对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不利,为了避免边框1112产生信号屏蔽,请继续参阅图9,还可以在金属边框1112的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对应的位置开设断缝105,断缝105内填充塑胶,以使得无线射频信号可以从断缝105处向外辐射收发,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边框1112也可以整体由塑胶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收发装置171也可以嵌设于通孔内,或者还可以部分的伸入到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形成的缝隙中,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直接连接至主板130。
为了适配多种数据传输形式,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还可以包括协议转换模块,协议转换模块用于转换数据传输协议,协议转换模块可以进行一种或多种不同协议的转换,以使得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支持USB3.0/DP/USB2.0/数字耳机/模拟耳机等常用的标准协议和设备。协议转换模块与主板130电性连接,并在主板130上的处理器控制下进行对应的协议转换。
充电连接线20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可拆卸的连接,以使从外部电源向电子设备100充电。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充电连接线200包括插头210、连接触点240、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发射电路(图未示出)、导线220以及连接头230,插头210和连接头230连接于导线220的两端,连接触点240、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发射电路均设置于插头210。
连接头230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例如与家用电源(220V)连接,或者与其他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连接,例如与电脑上的USB接口进行连接、与充电宝进行连接等。连接头230可以被配置成多种形式,例如连接头230可以被配置成USB接头、Micro USB接头、Type-c接头等,连接头230还可以被直接配置成适配器结构,在此均不做限定。导线220可以设置成任意长度,并由塑料绝缘件制成的外包层包覆。
插头210被配置为适于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的形式,以便从插头210可以至少部分的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中。本实施例中,插头210包括连接部211和固定部215,连接部211适于插接于电子设备100的充电插孔101,固定部215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2151和第二表面2152,连接部211连接于第一表面2151,且连接部21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表面2151的表面积,这样当连接部211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时,固定部215可以抵接在边框1112的外表面1113上,形成一定的定位作用。导线220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可以理解的是导线220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是指导线220的外包层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
具体地,连接部211可以被配置为与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的结构相匹配的形式。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11被配置为类似于Type-c充电端口的结构。且连接部211在插入充电插孔101时,连接部211可以与围成充电插孔101的壁过盈配合实现相对固定,并且可以伸入至连接腔163内,与第一内壁1621和第二内壁1622、第三内壁1623以及第四内壁1624过盈配合。连接触点240设置于连接部211的外表面,使得当连接部211插入连接腔163时,连接触点240可以与触点160电性接触,实现充电。
具体的,参阅图12,连接触点240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其中第一连接触点241为接地信号对应的触点(GND),且可以与第一触点1651电性导通;第二连接触点242为检测信号对应的触点(DETECT),且可以与第二触点1652电性导通;第三连接触点243为电源信号对应的触点(VBUS),且可以与第三触点1653电性导通。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的设置位置分别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的位置对应,且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的数量分别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的数量相互匹配。
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环绕插接方向设置,插接方向是指连接部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的方向,其与插孔轴线X方向同向,且插接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表面2151。
连接触点240可以与连接部211的外表面平齐的方式设置,这样使得整个连接部的表面较为光滑,不出现凸起等结构,同时也便于将连接部211插入连接腔163内,使得插接过程更为顺畅。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11的外表面包括第三表面2111、第四表面2112、第五表面2113以及第六表面2114,其中第三表面2111和第四表面2112相对设置,第五表面2113和第六表面2114相对设置,且第五表面2113和第六表面2114连接于第三表面2111和第四表面2112之间。第一连接触点241和第二连接触点242均为一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三表面2111和第四表面2112。第三连接触点243为两个,且两个第三连接触点243设置于第五表面2113和第六表面2114。当连接部211插入连接腔163时,第三表面2111可以与第一内壁1621贴合,且第一连接触点241与第一触点1651电性接触,第四表面2112可以与第二内壁1622贴合,且第二连接触点242与第二触点1652电性接触,第五表面2113可以与第三内壁1623贴合,第六表面2114可以与第四内壁1624贴合,两个第三连接触点243与两个第三触点1653电性接触。
发射电路设置于插头210,并与连接触点240电性连接,以通过连接触点240传输电能。作为一种方式,发射电路可以设置于固定部215内,这样为连接部211留出足够的空间,以设置更大面积的连接触点240。同样的,发射电路可以埋设于固定部215内,避免外露。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其中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通过AP热点、蓝牙、红外、ZigBee等方式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的速率,采用激光或者毫米波方式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通过无线方式建立连接,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是双向的,即数据可以从电子设备100仅充电连接线200传输到其他设备,也可以是从其他设备经充电连接线200传输到电子设备100内。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在第一次靠近时建立连接,并存储连接信息,以使得后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在靠近时,可以自动的建立连接,当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直接进行,进而缩短数据传输时间。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在建立连接时可以向用户进行询问,在获取授权后方能建立连接。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同样通过导线220与连接头230电性连接,连接头230可以设置与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对应的Pin针或者金手指等结构,当连接头230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时,其他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连接头230、导线220将数据传输至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例如: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包括电路板262和无线收发装置261,无线收发装置26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无线收发装置261设置于电路板262,电路板26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者印刷电路板等,电路板262与导线220电性连接,在充电连接线200连接外部电源时通过导线220为无线收发装置261供电,连接触点240可以直接连接至电路板262通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收发装置261可以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设置,更为具体地,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的未设置连接部211的部分。这样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外表面1113,且第一表面2151抵接于外表面1113,则无线收发装置261和无线收发装置261之间的间距很小,因此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之间的通信速率可以提高,通信更为稳定。
为了适配多种数据传输形式,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还可以包括协议转换模块,协议转换模块用于转换数据传输协议,协议转换模块可以进行一种或多种不同协议的转换,以使得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支持USB3.0/DP/USB2.0/数字耳机/模拟耳机等常用的标准协议和设备。协议转换模块与主板130电性连接,并在主板130上的处理器控制下进行对应的协议转换。这样当连接头230连接不同接口时,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通过协议转换模块转换通信协议,进而适配不同的信号类型。
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内时,连接触点240和连接座160上的触点电性连通,实现充电。
上述方式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充电效果,可以在连接触点240端加大电压值,以使得连接座160端的充电功率更大。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组件的工作原理是:
当需要进行充电时,将充电连接线200的连接头230与外部电源连通,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此时,连接触点240与触点接触导通向电池140充电。由于连接座160内设置的触点160的数量较少,因此被水汽腐蚀造成接触不良的情况的可能性低,并且由于触点160的数量少,每个触点160的面积可以设置得更大,因此更不容易导致接触不良,因此设备使用寿命更长。
当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连接头230一端连接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外部设备,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建立通信连接,此时数据可以从外部设备传输到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从电子设备100传输到外部设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充电连接线200以及充电设备组件10,通过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进行数据传输,同时金属的触点数量少,不易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形,可以使使用寿命大幅延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触点165可以包括两个第一触点1651、两个第二触点1652以及两个第三触点1653,其中两个第三触点1653分别设置于第三内壁1623和第四内壁1624,两个第一触点1651分别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和第二内壁1622,两个第二触点1652分别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和第二内壁1622,且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的第一触点1651和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的第二触点1652相对设置,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的第一触点1651和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的第二触点1652相对设置。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的第一触点1651在第二内壁1622的正投影可以与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的第二触点1652重合,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的第二触点1652在第二内壁1622的正投影可以与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的第一触点1651重合。
此时,如图14所示,连接部211上的连接触点240的设置方式与触点165的设置方式相同,连接触点240包括两个第一连接触点241、两个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两个第三连接触点243,两个第一连接触点241分别设置于第三表面2111和第四表面2112,两个第二连接触点242分别设置于第三表面2111和第四表面2112,且设置于第三表面2111的第一连接触点241和设置于第四表面2112的第二连接触点242相对设置,设置于第四表面2112的第一连接触点241和设置于第三表面2111的第二连接触点242相对设置。两个第三连接触点243分别设置第五表面2113和第六表面2114,当连接部211插入连接腔时,每个第一连接触点241与一个第一触点1651电性接触,每个第二连接触点242与一个第二触点1652电性接触,每个第三连接触点243与一个第三触点1653电性接触。
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不论是连接部211以正插的方式插入连接腔内,还是以反插的方式插入连接腔163内,都可以实现充电,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加方便,不需对方向进行辨认,也不需要在连接部211设置防呆设计,提示用户插入方向。其中:“正插”是指第三表面2111与第一内壁1621贴合的插入方式,“反插”是指第三表面2111与第二内壁1622贴合的插入方式。
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 TM,基于Android 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 DS TM,PlayStation Portable TM,Gameboy Advance TM,iPhone 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手表、耳机、吊坠、耳机等,电子设备还可以为其他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眼镜、电子衣服、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纹身、电子设备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
电子设备还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车辆运输仪器、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打印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适于供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的充电插孔,所述插头设置有连接触点以及第二无线传输装置,所述充电插孔限定插孔轴线;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外壳和用于与所述连接触点电性接触的触点,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围成连接腔,所述连接腔连通所述充电插孔,所述触点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所述第一触点、所述第二触点以及所述第三触点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且环绕所述插孔轴线;
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于所述触点,以在所述触点与所述连接触点接触时向电池充电;以及
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所述第二触点以及第三触点共面于一个垂直于所述插孔轴线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包括相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以及相对的第三内壁和第四内壁,所述第三内壁和所述第四内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之间,所述第三内壁和所述第四内壁沿所述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三内壁与所述第四内壁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触点为电源信号对应的触点,所述第三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三内壁和所述第四内壁中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触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内壁和第四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为接地信号对应的触点,所述第二触点为检测信号对应的触点,所述第一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壁,所述第二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为接地信号对应的触点,所述第二触点为检测信号对应的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两个所述第二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壁的所述第一触点与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壁的所述第二触点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壁的所述第一触点与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壁的所述第二触点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为弹片,所述弹片包括本体部和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本体部贴设于所述内壁,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端沿所述插孔轴线方向延伸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包括PCB板和设置于所述PCB板的无线收发装置,所述充电电路电性连接所述PCB板,所述第一端伸出所述连接腔并电性连接所述PCB板以向所述无线收发装置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边框和中板,所述边框围设于所述中板的边缘,所述中板开设有通孔,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至少部分嵌入所述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开设有断缝,所述断缝内填充有塑胶,所述无线收发装置透过所述断缝收发射频信号。
12.一种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连接座和第一无线传输装置,所述连接座包括外壳和触点,所述外壳围成连接腔,所述触点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充电连接线包括:
插头,所述插头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限定插接方向,所述连接部适于沿所述插接方向插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连接腔,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触点电性接触的连接触点,所述连接触点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第三连接触点,所述第一连接触点、所述第二连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三连接触点环绕所述插接方向设置;以及
第二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所述第二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所述插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连接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连接触点设置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连接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中的至少一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所述连接触点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触点、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触点以及两个所述第三连接触点,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且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所述第一连接触点和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的所述第二连接触点相对设置,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的所述第一连接触点和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所述第二连接触点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三连接触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装置包括电路板以及无线收发装置,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所述充电连接线还包括导线,所述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连接触点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以通过所述导线供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且当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时,所述第一表面抵接所述电子设备的外表面。
17.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2-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时,所述连接触点与所述触点电性接触,所述充电连接线用于向所述电池充电,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装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35738.2A CN113966118B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35738.2A CN113966118B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66118A CN113966118A (zh) | 2022-01-21 |
CN113966118B true CN113966118B (zh) | 2023-07-21 |
Family
ID=79466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35738.2A Active CN113966118B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966118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13255A (zh) * | 2005-08-11 | 2007-02-14 |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用途插座 |
CN107492741A (zh) * | 2017-08-10 | 2017-12-19 | 牛睦元 | 一种防尘式电脑usb数据插口结构 |
CN108701927A (zh) * | 2017-05-19 | 2018-10-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插头、插座和终端设备 |
CN109995110A (zh) * | 2019-03-29 | 2019-07-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211930833U (zh) * | 2020-04-10 | 2020-11-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线耳机的充电装置及无线耳机组件 |
CN214154595U (zh) * | 2021-01-29 | 2021-09-07 | 赵国强 | 一种电子设备的保护壳和电子设备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14310B2 (en) * | 2007-10-29 | 2011-03-29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antenna capabilities |
KR20100069746A (ko) * | 2008-12-17 | 2010-06-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인터페이스 커넥터 및 그 제어 방법 |
CN103051011A (zh) * | 2011-10-14 | 2013-04-17 | 成都锐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便于安放的多面充电无线定位终端 |
US9130289B2 (en) * | 2012-08-02 | 2015-09-08 | Google Inc. | Power connector |
CN203103687U (zh) * | 2013-01-16 | 2013-07-31 | 上海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数据线 |
CN105826747A (zh) * | 2016-05-09 | 2016-08-03 | 深圳黑鱼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电子产品组合构造 |
CN105978083A (zh) * | 2016-06-16 | 2016-09-28 |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的充电方法和终端 |
US10128608B2 (en) * | 2016-09-06 | 2018-11-13 | Apple Inc. | Sealed electronic connector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CN108321866B (zh) * | 2017-01-16 | 2020-10-09 | 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 |
CN207320865U (zh) * | 2017-08-21 | 2018-05-04 | 欧阳亮 | 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装置 |
CN207320460U (zh) * | 2017-10-16 | 2018-05-04 | 深圳匡合智能有限公司 | 一种带fpc的充电头 |
CN207968584U (zh) * | 2018-03-20 | 2018-10-12 | 湖南中科特种陶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机陶瓷骨架 |
CN108539457A (zh) * | 2018-04-03 | 2018-09-14 | 陈茂清 | 手机充电接头 |
CN108767919B (zh) * | 2018-05-25 | 2021-05-2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装置、终端设备及充电方法 |
US11011945B2 (en) * | 2018-12-21 | 2021-05-18 |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harging and wired data transfer |
CN210692830U (zh) * | 2019-09-27 | 2020-06-05 | 河南森源重工有限公司 | 充电接口结构 |
CN210576595U (zh) * | 2019-11-28 | 2020-05-19 | 东莞市广业电子有限公司 | 充电插头、充电线及充电器 |
-
2021
- 2021-10-22 CN CN202111235738.2A patent/CN1139661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13255A (zh) * | 2005-08-11 | 2007-02-14 |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用途插座 |
CN108701927A (zh) * | 2017-05-19 | 2018-10-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插头、插座和终端设备 |
CN107492741A (zh) * | 2017-08-10 | 2017-12-19 | 牛睦元 | 一种防尘式电脑usb数据插口结构 |
CN109995110A (zh) * | 2019-03-29 | 2019-07-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211930833U (zh) * | 2020-04-10 | 2020-11-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线耳机的充电装置及无线耳机组件 |
CN214154595U (zh) * | 2021-01-29 | 2021-09-07 | 赵国强 | 一种电子设备的保护壳和电子设备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66118A (zh) | 2022-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216141A1 (zh) | 一种无线耳机及耳机盒 | |
TWI586049B (zh) | 屏蔽接地之插頭電連接器 | |
US9537250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8155713B2 (en) | Mobile phone ha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entertainment system detachably connected to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TWM501006U (zh) | 電子產品及其導線組 | |
US9685737B2 (en) | Standing-type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20080057791A1 (en) | Jack connector | |
WO2022135324A1 (zh)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KR20160142720A (ko) | 이동 단말기 | |
CN113966118B (zh)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 | |
CN113966117B (zh)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电子设备组件 | |
WO2020093982A1 (zh) | 柔性屏组件、移动终端和柔性显示装置 | |
CN113852166B (zh)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 |
CN113852165B (zh) | 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无线充电设备组件 | |
CN114665319A (zh) | 连接器、电子设备及连接线 | |
JP2013240034A (ja) | 保護カバー | |
CN112350081B (zh) | 接地线夹、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1812964A (zh) | 可穿戴设备 | |
KR20200002620U (ko) | 휴대용 이동전원장치 | |
CN20514127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20755014U (zh) | Tws游戏蓝牙耳机套件 | |
CN217768851U (zh) | 插接端口结构及电子设备系统 | |
CN115036675B (zh) | 终端配件及移动终端 | |
CN221768510U (zh) | 中框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19286695U (zh) |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