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1276A - 可再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可再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1276A
CN113841276A CN202080036945.2A CN202080036945A CN113841276A CN 113841276 A CN113841276 A CN 113841276A CN 202080036945 A CN202080036945 A CN 202080036945A CN 113841276 A CN113841276 A CN 113841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uncoated portion
tab
rechargeable battery
ta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69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陞熙
鱼秀美
李济玩
曺英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41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12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减小未涂覆部与引线接线片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电阻以便实现电极组件中的高输出的可再充电电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通过在电极之间设置隔膜而卷绕;引线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以及壳体,容纳电极组件且具有引出到外部的引线接线片,其中,引线接线片包括: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的未涂覆部且形成有第一宽度和第一厚度;以及第二接线片,连接到第一接线片且形成有小于或等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和大于或等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Description

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将连接到电极的未涂覆部的引线接线片拉到壳体的外部的可再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的提高和对移动装置的需求的增大,对作为能量源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需求正在急速地增大。不同于一次电池,可再充电电池是重复地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电池。
小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用于可便携的小型电子装置(诸如移动电话、膝上型计算机和摄像机)中,大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可以用作用于驱动用于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辆的马达的电源。
例如,可再充电电池包括进行充电和放电操作的电极组件、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以及将电极组件引到壳体的外部的引线接线片。电极组件通过将引线接线片焊接到未涂覆部并卷绕电极和隔膜而形成。
然而,在电极组件中,电阻在未涂覆部和引线接线片连接的部分处增大,而干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面将提供一种通过减小未涂覆部和引线接线片的连接部分处的电阻来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的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通过在电极之间布置隔膜而卷绕;引线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以及壳体,容纳电极组件,并且引线接线片被引到壳体的外部,并且引线接线片包括:第一接线片,形成有第一宽度和第一厚度且连接到电极的未涂覆部;以及第二接线片,形成有等于或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和等于或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并且连接到第一接线片。
第二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厚度。
第一接线片可以通过与一个表面表面接触连接到未涂覆部,并且部分地突出到未涂覆部的外部,并且第二接线片可以通过表面接触连接到第一接线片的一个表面。
第二接线片可以以与侧表面分开状态或部分接触状态连接到未涂覆部的侧端。
第二接线片还可以通过与侧表面表面接触连接到未涂覆部的侧端。
第一接线片可以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例如,正极)的末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例如,负极)的末端未涂覆部。
第一接线片可以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例如,正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并且连接到第二电极(例如,负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
第一接线片还可以连接到第一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并且还可以连接到第二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
第一接线片可以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例如,正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例如,负极)的末端未涂覆部。
第一接线片可以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例如,正极)的末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例如,负极)的前端未涂覆部。
第一接线片可以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例如,正极)的中间未涂覆部以及第二电极(例如,负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
第一接线片可以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例如,正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并且还可以连接到第二电极(例如,负极)的中间未涂覆部。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引线接线片由第一接线片和第二接线片(内接线片和外接线片)形成,并且第一接线片形成有第一宽度和第一厚度,第二接线片形成有等于或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和等于或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第一接线片(内接线片)连接到未涂覆部,并且第二接线片(外接线片)连接到第一接线片,因此可以在未涂覆部和引线接线片的连接部分处减小电阻。即,可以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此外,根据实施例,第二接线片(外接线片)的侧表面以分开状态或部分接触状态进一步连接到未涂覆部的侧端,以促进工作工艺。此外,根据实施例,由于第二接线片(外接线片)的侧表面通过表面接触进一步连接到未涂覆部的侧端,因此可以在未涂覆部和引线接线片的连接部分处进一步减小电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图1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电极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的另一形式。
图7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图8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图9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图10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图11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图12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在全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附图和说明书本质上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整个说明书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参照图1和图2,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充入和释放电流的电极组件110、连接到电极组件110的引线接线片以及容纳电极组件110和电解质的壳体(作为示例,被称为“袋120”)。引线接线片被引到袋120的外部。
通过在两侧上布置和卷绕电极(即,第一电极(为了方便起见,被称为“正极”)11和第二电极(为了方便起见,被称为“负极”)12)并且隔膜13置于其间,然后按压卷绕的外周表面,电极组件110形成为容纳在袋120的内部空间中。
引线接线片包括第一引线接线片(为了方便起见,被称为“正极接线片”)14和第二引线接线片(为了方便起见,被称为“负极接线片”)15。正极接线片14电连接到正极11,并且负极接线片15电连接到负极12。
图3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图1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图4是图3中所示的电极的侧视图。为了方便起见,在图3和图4中省略隔膜13。
参照图3和图4,正极11包括第11涂覆部11a和第12涂覆部11b以及第一未涂覆部11d和第二未涂覆部11e(作为示例,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第11涂覆部11a和第12涂覆部11b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施涂到金属薄板的集流体11c的两个表面上而形成,因为未施涂正极活性物质,所以第一未涂覆部11d和第二未涂覆部11e被设定为暴露于集流体11c的前端和末端的集流体11c。例如,正极11的集流体11c可以由铝(Al)制成,并且连接到正极11的正极接线片14也可以由铝(Al)制成。
负极12包括第21涂覆部12a和第22涂覆部12b以及第三未涂覆部12d和第四未涂覆部12e(作为示例,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第21涂覆部12a和第22涂覆部12b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施涂到金属薄板的集流体12c的两个表面上而形成,因为未施涂负极活性物质,所以第三未涂覆部12d和第四未涂覆部12e被设定为暴露于集流体12c的前端和末端的集流体12c。例如,负极12的集流体12c可以由铜(Cu)制成,并且连接到负极12的负极接线片15也可以由铜(Cu)制成。
正极接线片14和负极接线片15包括第一接线片(为了方便起见,被称为内接线片141和151)和第二接线片(为了方便起见,被称为外接线片142和152)。
内接线片141和151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连接到正极11和负极12,并且被引到电极组件110的外部且布置在袋120内部。
外接线片142和152在电极组件110外部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连接到内接线片141和151,并且被拉到袋120的外部。即,外接线片142和152在袋120内部和外部延伸。
图5是沿着图3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参照图1至图5,在正极接线片14和负极接线片15中,内接线片141和151被焊接到正极11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和负极12的末端未涂覆部12e且被引到电极组件110的外部,并且外接线片142和152被焊接到电极组件110外部的内接线片141和151。
为了方便起见,未示出负极接线片15,并且示出了正极接线片14。内接线片141和151形成有第一宽度W1和第一厚度t1,并且连接到正极11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和负极12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内接线片141和151通过表面接触连接到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中的每个的一个表面,并且部分地突出到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外部。
外接线片142和152形成有等于或小于第一宽度W1的第二宽度W2(W2≤W1)和等于或大于第一厚度t1的第二厚度t2(t1≤t2),并且连接到内接线片141和151。外接线片142和152通过表面接触连接到内接线片141和151中的每个的一个表面。为了减小电流的阻力,第二厚度t2也可以大于第一厚度t1(t1<t2)。
由于内接线片141和151通过表面接触以足够尺寸的第一宽度W1焊接到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因此可以减小在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与内接线片141和151之间流动的电流的阻力。
另外,由于外接线片142和152通过表面接触以等于或大于第一厚度t1的第二厚度t2(t1≤t2)焊接到内接线片141和151,因此可以减小在内接线片141和151与外接线片142和152之间流动的电流的阻力。即,由于外接线片142和152将外表面面积增大第二厚度t2,因此减小电流的阻力。
这样,由于减小在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内接线片141和151与外接线片142和152的连接部分以及外接线片142和152本身的电阻,因此可以实现电极组件110的高输出。
同时,外接线片142和152通过与侧表面表面接触进一步连接到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的侧端。即,由于外接线片142和152与内接线片141和151表面接触(内接线片141和151与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表面接触)且与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的侧表面表面接触,因此外接线片142和152与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的接触面积增大。
因此,在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与内接线片141和151以及外接线片142和152之间流动的电流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并且此外,可以进一步实现电极组件110的高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以及内接线片141和151与外接线片142和152的连接部分通过隔膜13电绝缘。另外,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以及内接线片141和151彼此焊接,结果,也可以牢固地形成相互接触。
图6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的另一形式。当通过参照图3和图6进行描述时,外接线片142和152还可以进一步以与侧表面分开状态或部分接触状态连接到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的侧端。在这种情况下,连接任务工艺变得比上述外接线片142和152与末端未涂覆部11e和12e的侧端以与侧表面表面接触的情况容易。
虽然未示出,但是外接线片可以与内接线片的相对表面表面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接线片和末端未涂覆部的侧表面彼此不表面接触,因此在末端未涂覆部与外接线片之间形成的接触面积小于图5中形成的接触面积。
返回参照图1和图2,袋120容纳电极组件110,并且热熔合外部部分以形成可再充电电池。在这种情况下,正极接线片14的外接线片142和负极接线片15的外接线片152被绝缘构件143和153覆盖,并且穿过熔合的部分被引到袋120的外部。
即,绝缘构件143和153使正极接线片14的外接线片142和负极接线片15的外接线片152电绝缘,并且使正极接线片14的外接线片142和负极接线片15的外接线片152与袋120电绝缘。
袋120可以形成为覆盖电极组件110的外部的多层片结构。例如,袋120包括聚合物片121、尼龙片122和金属片123。
聚合物片121形成袋120的内表面,并且绝缘且热熔合,尼龙片122形成袋120的外表面且执行保护作用,金属片123为袋120提供机械强度。
尼龙片122也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或PET-尼龙复合片形成。金属片123置于聚合物片121与尼龙片122之间,并且作为示例也可以由铝片形成。
此外,袋120包括第一外壳201和第二外壳202。第一外壳201和第二外壳202可以由相同层结构的聚合物片121、尼龙片122和金属片123形成。
例如,第一外壳201形成为凹形结构,以容纳电极组件110。第二外壳202覆盖容纳在第一外壳201中的电极组件110,并且平行形成,以被热熔合到在电极组件110外部的第一外壳201。
虽然未示出,但是第二外壳可以在平面上在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与第一外壳一体地连接,并且在剩余的三个方向上分开,因此,可以在一个连接方向上进一步增强密封性。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为了方便起见,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例和之前描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的描述,并且将描述不同的构造。
图7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参照图7,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正极61的正极接线片14和16中,内接线片141和161分别连接到正极61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和前端未涂覆部11d。即,正极接线片14和16形成多个接线片。另外,在负极62的负极接线片15和17中,内接线片151和171分别连接到负极62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和前端未涂覆部12d。即,负极接线片15和17形成多个接线片。
这样,两个正极接线片14和16分别连接到正极61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和前端未涂覆部11d,并且两个负极接线片15和17分别连接到负极62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和前端未涂覆部12d。因此,由于正极接线片14和16以及负极接线片15和17中的每个设置为两个,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进一步减小电阻而更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即,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由于进一步减小在前端未涂覆部11d和12d、进一步设置的内接线片161和171与外接线片162和172的连接部分以及外接线片162和172本身的电阻,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图8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参照图8,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正极61和负极62的结构相比,正极71和负极72还包括中间未涂覆部11f和12f。
在正极71的正极接线片14、16和18中,内接线片141、161和181分别连接到正极71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前端未涂覆部11d和中间未涂覆部11f。另外,在负极72的负极接线片15、17和19中,内接线片151、171和191分别连接到负极72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前端未涂覆部12d和中间未涂覆部12f。
因此,三个正极接线片14、16和18分别连接到正极71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前端未涂覆部11d和中间未涂覆部11f,并且三个负极接线片15、17和19分别连接到负极72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前端未涂覆部12d和中间未涂覆部12f。
因此,由于正极接线片14、16和18以及负极接线片15、17和19中的每者设置为三个,因此与第二实施例相比,减小电阻而更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即,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由于进一步减小在中间未涂覆部11f和12f、内接线片181和191与外接线片182和192的连接部分以及外接线片182和192本身的电阻,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图9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参照图9,在第四实施例中,在正极63的正极接线片16中,内接线片161连接到正极63的前端未涂覆部11d。另外,在负极64的负极接线片15中,内接线片151连接到负极64的末端未涂覆部12e。
因此,一个正极接线片16连接到正极63的前端未涂覆部11d,并且一个负极接线片15连接到负极64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因此,正极接线片16和负极接线片15中的每者设置为一个,并且正极接线片16和负极接线片15布置为在前端和末端交叉,结果,与第二实施例(见图7)相比,容易地布置正极接线片16和负极接线片15,像第一实施例(见图3)一样减小电阻而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即,减小在正极63中的前端未涂覆部11d、内接线片161与外接线片162的连接部分、外接线片162本身以及负极64中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内接线片151与外接线片152的连接部分以及外接线片152本身的电阻,结果,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图10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参照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在正极65的正极接线片14中,内接线片141连接到正极65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另外,在负极66的负极接线片17中,内接线片171连接到负极66的前端未涂覆部12d。
这样,一个正极接线片14连接到正极65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并且一个负极接线片17连接到负极66的前端未涂覆部12d。因此,正极接线片14和负极接线片17中的每者设置为一个,并且正极接线片14和负极接线片17布置为在终端和末端交叉,结果,与第二实施例(见图7)相比,容易地布置正极接线片14和负极接线片17,像第一实施例(见图3)一样减小电阻而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即,减小在正极65中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内接线片141与外接线片142的连接部分、外接线片142本身以及负极66中的前端未涂覆部12d、内接线片171与外接线片172的连接部分以及外接线片172本身的电阻,结果,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图11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参照图11,在第六实施例中,在正极73的正极接线片18中,内接线片181连接到正极73的中间未涂覆部11f。另外,在负极74的负极接线片15和17中,内接线片151和171分别连接到负极74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和前端未涂覆部12d。
这样,一个正极接线片18连接到正极73的中间未涂覆部11f,并且两个负极接线片15和17分别连接到负极74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和前端未涂覆部12d。因此,由于存在一个正极接线片18,并且存在两个负极接线片15和17,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进一步减小负极74的电阻而更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即,减小在正极73中的中间未涂覆部11f、内接线片181与外接线片182的连接部分、外接线片182本身以及负极74中的末端未涂覆部12e和前端未涂覆部12d、内接线片151和171与外接线片152和172的连接部分以及外接线片152和172本身的电阻,结果,可以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图12是展开且示出了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的两个表面的平面图。参照图12,在第七实施例中,在正极75的正极接线片14和16中,内接线片141和161分别连接到正极75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和前端未涂覆部11d。另外,在负极76的负极接线片19中,内接线片191连接到负极76的中间未涂覆部12f。
这样,两个正极接线片14和16分别连接到正极75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和前端未涂覆部11d,并且一个负极接线片19连接到负极76的中间未涂覆部12f。因此,由于存在两个正极接线片14和16,并且存在一个负极接线片19,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进一步减小正极75的电阻而更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即,减小在正极75中的末端未涂覆部11e和前端未涂覆部11d、内接线片141和161与外接线片142和162的连接部分、外接线片142和162本身以及负极76中的中间未涂覆部12f、内接线片191与外接线片192的连接部分以及外接线片192本身的电阻,结果,可以有效地实现电极组件的高输出。
虽然已经结合目前被认为是实际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将理解的是,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发明旨在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符号的描述-
10:电极组件 11:第一电极(正极)
11a、11b:第11涂覆部、第12涂覆部 11c:集流体
11d:第一未涂覆部(前端未涂覆部) 11e:第二未涂覆部(末端未涂覆部)
11f:中间未涂覆部 12:第二电极(负极)
12a、12b:第21涂覆部、第22涂覆部 12c:集流体
12d:第三未涂覆部(前端未涂覆部) 12e:第四未涂覆部(末端未涂覆部)
12f:中间未涂覆部 13:隔膜
14、16、18:正极接线片(第一引线接线片) 15、17、19:负极接线片(第二引线接线片)
61、63、65、71、73、75:正极 62、64、66、72、74、76:负极
120:壳体(袋) 121:聚合物片
122:尼龙片 123:金属片
141、151、161、171、181、191:内接线片(第一接线片)
142、152、162、172、182、192:外接线片(第二接线片)
143、153:绝缘构件 201:第一外壳
202:第二外壳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W1:第一宽度
W2:第二宽度

Claims (19)

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通过在电极之间布置隔膜而卷绕;
引线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以及
壳体,容纳电极组件,并且引线接线片被引到壳体的外部,
其中,引线接线片包括:
第一接线片,形成有第一宽度和第一厚度且连接到电极的未涂覆部,以及
第二接线片,形成有等于或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和等于或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并且连接到第一接线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通过与一个表面表面接触连接到未涂覆部,并且部分地突出到未涂覆部的外部,
第二接线片通过表面接触连接到第一接线片的一个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二接线片以与侧表面分开状态或部分接触状态连接到未涂覆部的侧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并且连接到第二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还连接到第一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并且还连接到第二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并且连接到第二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并且还连接到第二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二接线片通过与侧表面表面接触进一步连接到未涂覆部的侧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并且连接到第二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还连接到第一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并且还连接到第二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末端未涂覆部和第二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并且连接到第二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第一接线片连接到电极之中的第一电极的前端未涂覆部和末端未涂覆部,并且还连接到第二电极的中间未涂覆部。
CN202080036945.2A 2019-05-21 2020-05-20 可再充电电池 Pending CN1138412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59610 2019-05-21
KR1020190059610A KR20200134062A (ko) 2019-05-21 2019-05-21 이차 전지
PCT/KR2020/006579 WO2020235927A1 (ko) 2019-05-21 2020-05-20 이차 전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1276A true CN113841276A (zh) 2021-12-24

Family

ID=73458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6945.2A Pending CN113841276A (zh) 2019-05-21 2020-05-20 可再充电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31321A1 (zh)
KR (1) KR20200134062A (zh)
CN (1) CN113841276A (zh)
WO (1) WO2020235927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48470A (ko) * 2009-11-02 2011-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를 이용한 전지 팩
CN102842735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夏普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43093A (ko) * 2013-10-14 2015-04-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리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US20160218386A1 (en) * 2015-01-23 2016-07-28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KR20160118582A (ko) * 2015-04-02 2016-10-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4036B2 (ja) * 2006-09-08 2013-01-09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160059748A (ko) * 2014-11-19 2016-05-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102459618B1 (ko) * 2015-09-23 2022-10-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48470A (ko) * 2009-11-02 2011-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를 이용한 전지 팩
CN102842735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夏普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43093A (ko) * 2013-10-14 2015-04-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리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US20160218386A1 (en) * 2015-01-23 2016-07-28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5826509A (zh) * 2015-01-23 2016-08-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KR20160118582A (ko) * 2015-04-02 2016-10-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134062A (ko) 2020-12-01
WO2020235927A1 (ko) 2020-11-26
US20220231321A1 (en)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1095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current collecting plates coupled with uncoated regions of electrodes
KR100627313B1 (ko) 이차 전지
US7273679B2 (en) Secondary battery
JP5186529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878791B2 (ja) 二次電池
JP4484782B2 (ja) 二次電池
US10601081B2 (en) Battery pack
US8372536B2 (en) Battery module
US20120225336A1 (en) Battery unit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employing the same
KR101784743B1 (ko) 이차 전지
CN113330631A (zh) 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645010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10024179A (zh) 袋型二次电池
JP4358789B2 (ja) 二次電池
CN212676424U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US1017735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EP4007026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9565070B (zh) 可再充电电池
KR20160052252A (ko) 이차 전지
CN113841276A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9716574B (zh) 可再充电电池
KR102356496B1 (ko) 이차 전지
KR100599694B1 (ko) 이차 전지
US2011019528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24018666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