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2306A - 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2306A
CN113792306A CN202110951198.1A CN202110951198A CN113792306A CN 113792306 A CN113792306 A CN 113792306A CN 202110951198 A CN202110951198 A CN 202110951198A CN 113792306 A CN113792306 A CN 113792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eal
equipment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511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振翔
夏凡
谭玉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Dingtalk Holding Caym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92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23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04Tools and structures for managing or administering access control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02Providing cryptographic facilities or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Bioeth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客户端;其中,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服务端和智能印章设备;包括:获取与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并基于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采集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基于身份信息和设备标识确定用户是否具有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在接收到服务端在确定用户具有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指示允许使用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时,将通知消息发送至智能印章设备,以由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Description

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如今,由于电子印章的使用范围有限,仅能用于对电子文档进行盖章,因此各个组织(可以将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等统称为组织)所使用的印章,例如:单位公章、财务印章、发票专用章、合同章、法人章等,通常仍然是实体印章,而相应地就需要对这些实体印章进行人工监管。由于人工监管的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实体印章而言,极易出现盗用或滥用印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实体印章使用的安全性,也就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提出一种印章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客户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服务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并基于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在接收到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时,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以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可选地,所述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包括:
响应于用户发起的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输出的图形编码的图像扫描操作,对所述图形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
可选地,所述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包括:
获取用户输入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数字编码,并基于预设的数字编码规则对所述数字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其中,所述数字编码为基于所述数字编码规则对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的数字编码。
可选地,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NFC连接。
可选地,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将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接收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进行存储。
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印章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服务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客户端基于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了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
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如果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则向所述客户端发送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可选地,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NFC连接。
可选地,所述服务端存储了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
所述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包括:
基于所述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确定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是否一致;
如果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一致,则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可选地,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客户端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发送的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
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向所述客户端发送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存储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其中,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印章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客户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服务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连接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并基于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解锁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时,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以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可选地,所述连接模块具体用于:
响应于用户发起的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输出的图形编码的图像扫描操作,对所述图形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
可选地,所述连接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用户输入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数字编码,并基于预设的数字编码规则对所述数字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其中,所述数字编码为基于所述数字编码规则对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的数字编码。
可选地,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NFC连接。
可选地,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关联模块,用于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将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进行存储。
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印章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服务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客户端基于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了无线通信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如果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则向所述客户端发送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可选地,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NFC连接。
可选地,所述服务端存储了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确定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是否一致;
如果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一致,则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可选地,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客户端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发送的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向所述客户端发送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存储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其中,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另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另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对需要使用智能印章设备用户进行验证,以在确定该用户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允许该用户使用该智能印章设备,即由该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解锁操作,使用户可以使用解锁后的该智能印章设备进行盖章,可以为用户使用属于实体印章的智能印章设备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保证智能印章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使用界面的示意图;
图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身份信息采集界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身份信息录入界面的示意图;
图6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印章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装置所在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图;
图8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装置的框图;
图9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印章管理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请参考图1,图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印章管理系统可以包括:服务端、客户端和至少一个智能印章设备。其中,该客户端和该服务端之间建立了通信连接;该客户端可以部署在某个组织内的成员使用的电子设备上,该电子设备具体可以是手机、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PDAs,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而这至少一个智能印章设备则可以是归属于该组织的智能印章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印章设备具体可以是具有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存储器、显示屏等电子元器件,并且可以实现盖章功能的电子设备;也即,智能印章设备属于实体印章。
请结合图1,参考图2,图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方法的流程图。该印章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印章管理系统中的客户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并基于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步骤202,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步骤203,在接收到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时,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以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归属于某个组织的某个智能印章设备而言,首先可以将该智能印章设备与该组织进行关联。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上述组织的组织信息(例如:组织名称、组织内的成员总人数等)与该组织内的各个成员的用户信息(例如:成员姓名、成员的人脸信息或指纹信息、成员在客户端上进行登录操作时使用的用户账户的账户名称等)的关联关系存储在服务端。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服务端存储的为归属于该组织的某个智能印章设备设置的管理员的用户信息进行标记,以指示与该用户信息对应的用户为该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上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在该管理员使用的客户端和该智能印章设备之间建立无线通信连接,并在客户端上将该智能印章设备与上述组织进行关联。客户端可以响应于该管理员针对该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管理操作,将该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该组织的组织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从而使服务端可以存储该设备标识和该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在需要使用如图1所示的印章管理系统中的智能印章设备时,可以在智能印章设备与用户使用的客户端之间建立无线通信连接。其中,该无线通信连接具体可以是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连接。
具体地,客户端可以先获取与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再基于该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带有显示屏的智能印章设备可以在其显示屏上输出通过对该智能印章设备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的图像编码(例如:二维码)。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发起针对该图形编码的图像扫描操作,客户端可以响应于该图像扫描操作,对该图像编码进行解析,从而可以获取到该智能印章设备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并基于该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该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在示出的另一种方式中,带有显示屏的智能印章设备可以在其显示屏上输出数字编码;其中,该数字编码可以是基于预先设置的数字编码规则,对该智能印章设备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的数字编码。用户可以在客户端上输入该数字编码,客户端可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该数字编码,并对该数字编码进行解析,从而可以获取到该智能印章设备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并基于该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该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为了使用智能印章设备对相应的文件进行盖章,用户可以通过其使用的客户端发起针对智能印章设备的印章使用操作。客户端可以响应于该印章使用操作,采集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采集到的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和该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从而使服务端可以基于该身份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在实际应用中,客户端可以向用户输出印章使用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该印章使用界面,发起针对智能印章设备的印章使用操作。
以图3所示的印章使用界面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印章使用界面中的“盖章”按钮,发起印章使用操作。客户端可以响应于该印章使用操作,将该用户的用户标识(例如:用户在客户端上进行登录操作时所使用的用户账户的账户名称)发送至服务端。
服务端在接收到该用户的用户标识时,可以先根据该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该用户所属的组织,再确定归属于该组织的智能印章设备。服务端可以进一步地根据该用户的用户标识、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待盖章的文件的文件类型,或者为归属于该组织的各个智能印章设备设置的印章属性,确定与该用户对应的至少一个默认的智能印章设备,并将该默认的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信息发送至客户端。
客户端可以将该默认的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信息展示在该印章使用界面中,以供该用户查看,并由该用户确认是否需要使用该默认的智能印章设备。除此之外,也可以由该用户添加需要使用的智能印章设备。
用户在确认了需要使用的智能印章设备后,可以通过点击与需要使用的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盖章”按钮,发起针对智能印章设备的印章使用操作。
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
第一方面,用于验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是用户的人脸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以图4所示的身份信息采集界面为例,可以通过该身份信息采集界面提示该用户输入该用户的人脸信息。
客户端在通过调用摄像头采集到该用户的人脸信息后,可以将采集到的该用户的人脸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根据该人脸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或者,可以由智能印章设备通过调用摄像头采集该用户的人脸信息,并将采集到的该用户的人脸信息发送至客户端。客户端可以进一步地将该用户的人脸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根据该人脸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第二方面,用于验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是用户的指纹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在通过调用指纹识别模块采集到该用户的指纹信息后,可以将采集到的该用户的指纹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根据该指纹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或者,可以由智能印章设备通过调用指纹识别模块采集该用户的指纹信息,并将采集到的该用户的指纹信息发送至客户端。客户端可以进一步地将该用户的指纹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根据该指纹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第三方面,用于验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是用户的语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在通过调用麦克风采集到该用户的语音信息后,可以将采集到的该用户的语音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根据该语音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或者,可以由智能印章设备通过调用麦克风采集该用户的语音信息,并将采集到的该用户的语音信息发送至客户端。客户端可以进一步地将该用户的语音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根据该语音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由服务端存储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组织内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将该成员的身份信息存储至服务端,并由服务端存储该身份信息和该成员所述的组织的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以图5所示的身份信息录入界面为例,客户端可以通过该身份信息录入界面提示该用户录入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图5中示出的身份信息为人脸信息)。后续,客户端可以将该用户录入的身份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从而使服务端可以存储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和该用户所述的组织的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并将该关联关系用于后续的身份信息验证。
在进行身份信息验证时,服务端可以基于存储的组织信息和用户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确定与客户端发送的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客户端发送的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是否一致。如果这两者一致,则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即可以确定该用户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由智能印章设备通过调用摄像头对该用户的工牌进行扫描,并对扫描得到的该用户的工牌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以获取该用户的工牌上展示的该用户的员工信息,并将获取到的该用户的员工信息发送至客户端。客户端可以进一步地将该用户的员工信息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服务端根据该员工信息和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服务端可以基于存储的组织信息和用户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员工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该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是否一致。如果这两者一致,则可以确定该用户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端在确定该用户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可以向客户端发送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从而使客户端可以基于该通知消息生成解锁指令,并将该解锁指令发送至智能印章设备,由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智能印章设备而言,锁定状态下的目标智能印章设备的印章盖处于关闭状态,即无法使用智能印章设备进行盖章;在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解锁指令时,智能印章设备可以执行设备解锁操作,即可以自动开启印章盖,从而使用户可以使用智能印章设备进行盖章。
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一方面,服务端在确定该用户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可以将与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发送给客户端,并由客户端将该用印信息发送至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另一方面,智能印章设备可以在被使用后更新存储的用印信息,并将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发送给客户端,以由客户端将该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进行存储,用于后续对与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的溯源。
具体地,该用印信息可以包括可使用次数、使用用户、使用时间和使用地点等信息。除此之外,智能印章设备还可以将当前状态(例如:闲置状态、正在盖章状态等)发送给服务端,以对盖章流程进行同步。
以智能印章设备的可使用次数为例,客户端可以将该用户的用户标识(例如:用户在客户端上进行登录操作时所使用的用户账户的账户名称)和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则可以统计存储的与该用户标识或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电子文件的数量,并将该数量确定为该用户可以使用智能印章设备的次数(即与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可使用次数)。
后续,服务端可以将该可使用次数发送至客户端,并由客户端将该可使用次数发送给智能印章设备,以由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分别将该可使用次数展示给该用户,供该用户查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子文件可以由该用户预先在客户端上创建,并由客户端将该用户创建的电子文件上传至服务端;或者,上述电子文件可以由其他用户预先创建,并在将创建的电子文件上传至服务端时,指定与该电子文件对应的用户。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每个电子文件,服务端可以存储该电子文件和与该电子文件对应的用户的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存储该电子文件和对该电子文件进行盖章所需使用的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的对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时,可以对存储的可使用次数进行更新,并将更新后的可使用次数发送至客户端,以由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分别将该更新后的可使用次数展示给该用户,供该用户查看。
具体地,智能印章设备每次在被使用时,可以将存储的可使用次数减1,以对该可使用次数进行更新,并将更新后的可使用次数发送至客户端,以由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分别将该更新后的可使用次数展示给该用户,供该用户查看。
而在完成使用智能印章设备后,智能印章设备可以将此次使用过程中,每次被使用时生成的使用用户、使用时间和使用地点等用印信息,以及最终的更新后的可使用次数发送给服务端,以由服务端对该用印信息进行验证,例如:验证最终的更新后的可使用次数与实际使用次数之和是否等于原先的可使用次数。如果该用印信息未通过验证,则可以由服务端针对目标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告警。
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用户在接近智能印章设备时,智能印章设备可以通过文本或语音的方式,向用户输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可以使用智能印章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对需要使用智能印章设备用户进行验证,以在确定该用户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允许该用户使用该智能印章设备,即由该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解锁操作,使用户可以使用解锁后的该智能印章设备进行盖章,可以为用户使用属于实体印章的智能印章设备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保证智能印章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请结合图1,参考图6,图6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方法的流程图。该印章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印章管理系统中的服务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
步骤602,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步骤603,如果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则向所述客户端发送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对本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本说明书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对需要使用智能印章设备用户进行验证,以在确定该用户具有该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允许该用户使用该智能印章设备,即由该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解锁操作,使用户可以使用解锁后的该智能印章设备进行盖章,可以为用户使用属于实体印章的智能印章设备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保证智能印章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与前述印章管理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说明书还提供了印章管理装置的实施例。
本说明书印章管理装置的实施例可以应用在电子设备上。装置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以软件实现为例,作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装置,是通过其所在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将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读取到内存中运行形成的。从硬件层面而言,如图7所示,为本说明书印章管理装置所在电子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图,除了图7所示的处理器、内存、网络接口、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之外,实施例中装置所在的电子设备通常根据该印章管理的实际功能,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对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8,图8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印章管理装置的框图。该印章管理装置80可以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上可以部署印章管理系统中的客户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服务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装置80包括:
连接模块801,用于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并基于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采集模块802,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解锁模块803,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时,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以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模块801具体用于:
响应于用户发起的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输出的图形编码的图像扫描操作,对所述图形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模块801具体用于:
获取用户输入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数字编码,并基于预设的数字编码规则对所述数字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其中,所述数字编码为基于所述数字编码规则对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的数字编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NFC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80还包括:
关联模块804,用于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将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805,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第二接收模块806,用于接收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进行存储。
请参考图9,图9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印章管理装置的框图。该印章管理装置90可以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上可以部署印章管理系统中的服务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客户端基于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了无线通信连接;所述装置90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901,用于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
确定模块902,用于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第一发送模块903,用于如果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则向所述客户端发送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红外连接或NFC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服务端存储了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
所述确定模块902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确定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是否一致;
如果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一致,则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90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904,用于接收所述客户端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发送的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
存储模块905,用于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906,用于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向所述客户端发送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第三接收模块907,用于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存储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其中,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上述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说明书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量子存储器、基于石墨烯的存储介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印章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客户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服务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服务端、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通过网络保持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并发送至所述服务端,获取所述服务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对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使用权限的通知消息;
当接收到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使用权限的通知消息时,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发起的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输出的图形编码的图像扫描操作,对所述图形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或者,
获取用户输入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数字编码,并基于预设的数字编码规则对所述数字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其中,所述数字编码为基于所述数字编码规则对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的数字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将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接收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进行存储。
5.一种印章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服务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客户端基于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了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
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如果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则向所述客户端发送指示允许使用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通知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服务端存储了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
所述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包括:
基于所述组织信息和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组织信息和设备标识的关联关系,确定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是否一致;
如果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组织信息和与所述设备标识关联的组织信息一致,则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客户端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发送的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
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向所述客户端发送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以由所述客户端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存储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其中,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由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9.一种印章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印章管理系统中的客户端;其中,所述印章管理系统还包括服务端和智能印章设备;所述服务端、客户端和智能印章设备通过网络保持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获取所述服务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和所述设备标识对所述用户是否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使用权限的通知消息;
解锁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使用权限的通知消息时,将所述通知消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所述智能印章设备执行设备解锁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连接模块,用于响应于用户发起的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输出的图形编码的图像扫描操作,对所述图形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或者,
获取用户输入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数字编码,并基于预设的数字编码规则对所述数字编码进行解析,以获取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其中,所述数字编码为基于所述数字编码规则对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的数字编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关联模块,用于在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之后,响应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管理员针对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组织关联操作,将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设备标识和待关联的组织的组织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以由所述服务端存储所述设备标识和所述组织信息的关联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用户具有所述智能印章设备的使用权限时返回的与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对应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印章设备进行存储;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智能印章设备在被使用后发送的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并将所述更新后的用印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进行存储。
CN202110951198.1A 2020-08-18 2021-08-18 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7923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335545 2020-08-18
CN202010833554 2020-08-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2306A true CN113792306A (zh) 2021-12-14

Family

ID=78876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51198.1A Pending CN113792306A (zh) 2020-08-18 2021-08-18 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923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30693A (zh) * 2023-02-15 2023-03-21 北京惠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印章视频交互式安全审批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30693A (zh) * 2023-02-15 2023-03-21 北京惠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印章视频交互式安全审批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42288B (zh) 业务授权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EP2748781B1 (en) Multi-factor identity fingerprinting with user behavior
US9600657B2 (en) Dynamic security question generation
CN107169499B (zh) 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及装置
US11645412B2 (en) Computer-bas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building and managing privacy graph databases
CN112819617B (zh) 数据上链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US11721116B2 (en) Managing camera actions
CN105100029A (zh) 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的方法和装置
CN110032846B (zh) 身份数据的防误用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US10007716B2 (en) System for decomposing clustering events from managed infrastructures coupled to a data extraction device
CN109684863B (zh) 数据防泄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53176A (zh) 一种查询区块链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CN113792307A (zh) 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792306A (zh) 印章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66680A (zh)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签约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906064B (zh) 生成描述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3591079A (zh) 获取异常应用安装包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036564A (zh) 一种隐私数据衍生图的构建方法
Lee Mobile digital forensics framework to increase security level of for smartphone user
Kaur et al. Digital forensics: implementation and analysis for google android framework
US2015014956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st Item and Product Alerts, Notifications, and Messaging Communications
Cahyani et al. Event Reconstruction of Indonesian E-Banking Services on Windows Phone Devices
RU2774217C2 (ru) Способ выборочного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и на основании кодированной метки
Kamaruzaman et al. Supervisory mobile application for GuardExpert PRO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US2024010691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and selective remote mobile device data extra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