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0357A -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0357A
CN113790357A CN202110814653.3A CN202110814653A CN113790357A CN 113790357 A CN113790357 A CN 113790357A CN 202110814653 A CN202110814653 A CN 202110814653A CN 113790357 A CN113790357 A CN 113790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ing
piece
mobile terminal
suppor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146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90357B (zh
Inventor
杨德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1465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903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90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0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90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03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16M11/10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around a horizontal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4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 F16M11/38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by folding, e.g. pivoting or scissors tong mechanism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支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支撑板。第一支撑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和第二端。第二支撑件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端、中部及第二端。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支撑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支撑端。支撑板的连接端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在本申请中,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支撑板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从而能够为移动终端提供稳定的支撑环境。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支撑件和支撑板收容于第一支撑件内侧。

Description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移动终端关联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背景技术
便携式移动终端便于携带和收纳,难以独立支撑。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时需要双手或单手去支撑,导致手被占据,难以同时进行打字、绘画等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支架能够为移动终端提供平稳的支撑环境,使得移动终端能够独立放置,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使得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打字、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支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支撑板。第一支撑件用于安装移动终端。第一支撑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和第二端。第二支撑件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端、中部及第二端。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支撑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支撑端。支撑板的连接端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
在本申请中,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夹角,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及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用于接触支撑台,支撑板与第二支撑件之间及与第一支撑件之间均形成夹角,支撑板的支撑端能够用于放置输入装置。此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支撑板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从而能够为移动终端提供稳定的支撑环境,使得移动终端能够独立放置,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从而使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打字、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支撑件和支撑板收容于第一支撑件内侧。此时,支架的整体性好、且占据空间小,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为框架结构,第一支撑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用于放置移动终端,且使移动终端的中部相对第一支撑件露出。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用于放置移动终端,且使移动终端的中部相对第一支撑件露出,从而使得支架在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不会对移动终端的散热性能造成影响。此外,移动终端的底部也相对第一支撑件露出,使得位于移动终端底部的扬声孔、耳机接口、Type-C接口等第一支撑件露出,避免对扬声孔的声音传递效果,以及耳机接口、Type-C接口等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功能造成影响,从而使得移动终端放置于支架上时也能够与外界连接,避免对移动终端的运行造成影响,提升产品体验。
此外,本申请的支架的结构简单且轻便,便于用户携带,从而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位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和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支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第三支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另一端转动连接支撑板的中部;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与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和支撑板通过第三支撑件间接连接,将第一支撑件和支撑板之间的连接功能分散到第三支撑件的两端,减小了每个连接处的承重和疲劳损伤,使支架的结构更加稳定,并延长支架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三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转动连接,以便支架收拢时,第三支撑件能够相对支撑板和第一支撑件运动,并收拢于第一支撑件的内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第一阻尼件,第一阻尼件连接支撑板的连接端与第二支撑件的中部。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阻尼件可以为支撑板相对第二支撑件的转动提供阻尼力,阻尼力能够克服支撑板的自重使得支撑板的支撑端相对支撑台悬空,用户可以自行调整支撑板相对支撑台的倾斜程度。第一阻尼件的阻尼力还能够阻碍支撑板相对第二支撑件的转动,避免支撑板的支撑端受力晃动,从而提供稳定的支撑,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此外,第一阻尼件还能够在支架打开的过程中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与支架的交互体验。在本实现方式中,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的支撑端悬空或搭设于支撑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的支撑端搭设于支撑台。
在本实现方式中,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而不是通过支撑件间接连接,简化了支架结构,节约了成本并减轻了支架自重,更方便用户携带。此外,支架可以直接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简化交互过程,提升交互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支架还包括第一阻尼件,第一阻尼件连接支撑板的连接端与第二支撑件的中部;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的支撑端悬空或搭设于支撑台。
在本实现方式中,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而不是通过支撑件间接连接,简化了支架结构,节约了成本并减轻了支架自重,更方便用户携带。此外,支架可以直接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简化交互过程,提升交互体验。
此外,第一阻尼件可以为支撑板相对第二支撑件的转动提供阻尼力,阻尼力能够克服支撑板的自重使得支撑板的支撑端相对支撑台悬空,用户可以自行调整支撑板相对支撑台的倾斜程度。第一阻尼件的阻尼力还能够阻碍支撑板相对第二支撑件的转动,避免支撑板的支撑端受力晃动,从而提供稳定的支撑,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此外,第一阻尼件还能够在支架打开的过程中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与支架的交互体验。在本实现方式中,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的支撑端悬空或搭设于支撑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位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和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支撑板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支撑板的中部与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转动连接,而不是通过支撑件间接连接,简化了支架结构,节约了成本并减轻了支架自重,更方便用户携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位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和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支撑件包括凸出设置且位于第二位置的支撑块;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中部,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的中部搭设于支撑块。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的支撑块能够为支撑板的支撑端提供稳定支撑,便于用户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位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的第一滑槽,第二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能够沿第一滑槽滑动,支架包括滑动阻尼件,滑动阻尼件连接第一滑槽的槽壁和第一连接部,滑动阻尼件用于在第二支撑件相对第一支撑件滑动时提供阻尼力。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的滑动受到第一滑槽的限制,从而限定了第二支撑件相对第一支撑件的打开程度,以及第一支撑件相对支撑台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设计第一滑槽沿第一支撑件的延伸范围,调整第一支撑件相对支撑台的倾斜程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容置槽,容置槽的槽口位于第一支撑件的上表面,第一支撑件的上表面背向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设置,容置槽自第一支撑件的上表面向靠近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容置槽具有靠近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的前侧壁,当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的方向上,支撑板与容置槽的前侧壁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现方式中,移动终端的置于容置槽,以避免移动终端受力晃动,提升支架的支撑稳定性。此外,支撑板与容置槽的前侧壁之间形成间隙,避免支撑板对移动终端造成压迫,导致移动终端变形或损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容置槽,容置槽自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向靠近第一支撑件的后表面的方向凹陷,当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的方向上,容置槽的底壁与支撑板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从位于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放入容置槽,操作更加简便;并能避免插入过程中槽壁对移动终端的外观面的影响。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连接件也可以用作把手。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连接件来挪动支架,便于用户携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输入装置,输入装置用于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还用于接收输入数据和/或指令。
在本申请中,支架可以为输入装置提供放置平台,便于用户拿取、或便于输入装置接收来自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应用场景;
图2为图1所示支架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支架在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支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支架从打开状态收拢至闭合状态的运动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支架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的运动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第一支撑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支架沿A-A处剖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所示第一支撑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包括如图11所示第一支撑件的支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5所示支架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5所示支架在还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17为图5所示支架在再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应理解,当部件A通过部件B与部件C固定连接时,允许由于部件A、部件B及部件C本身的形变而产生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转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转动。“滑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滑动。“铰接”是指彼此通过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等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转动。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支架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应用场景。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100,用于架设便携式的移动终端2。支架100能够为移动终端2提供平稳的支撑环境,使得移动终端2能够独立放置,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使得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2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打字、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2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可以包括手机、平板(平板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行车记录仪等电子产品。移动终端2可以包括显示屏201,当移动终端2架设于支架100上时,显示屏201面向用户。用户可以观看移动终端2的显示屏201上显示的图像。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显示屏201还可以集成触控模组(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触控模组与移动终端2进行交互,以输入指令或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或按压触控模组与触控模组进行交互,也可以借助手写笔等设备与触控模组进行交互。
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还可以包括按键202。按键202可以位于移动终端2的显示屏201的下方,用户可以通过与按键202交互,控制移动终端2执行预设的相关程序,实现相关功能。按键202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控按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例如,按键202可以为home键。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还可以包括音量键、电源键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的底部可以设有扬声孔、耳机接口以及Type-C接口。其中,扬声孔用于将声音信息传递至移动终端2外部。耳机接口以及Type-C接口用于与移动终端2的外部器件进行连接。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的底部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的接口,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在本申请中,移动终端2的底部为移动终端2靠近按键202的一侧,移动终端2的顶部为移动终端2远离按键202的一侧。可理解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顶”、“底”、“前”、“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用于放置输入装置3。示例性的,输入装置3可以是键盘、手写输入板、绘画板、鼠标等设备,支架100能够为输入装置3提供支撑,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或者,输入装置3也可以游戏杆、摄像头、扫描仪、语音输入装置等设备,支架100可以为输入装置3提供放置平台,便于用户拿取、或便于输入装置3接收来自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信息。其中,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示例性的,输入装置3可以与架设在支架100上的移动终端2通信连接。输入装置3可以用于与用户和/或移动终端2的外部环境可以进行交互,接收来自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原始数据和/或指令,并将原始数据和/或指令传送至移动终端2,由移动终端2按照指令执行相应程序,和/或对原始数据进行存储、计算或输出等处理过程。
示例性的,输入装置3和移动终端2之间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通信连接,例如传输线等;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连接,例如WIFI、蓝牙、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等。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图2为图1所示支架100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支架100在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架1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110、第二支撑件120、第三支撑件130和支撑板140。其中,第一支撑件11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111、第二位置112和第二端113,第二位置112位于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位置111和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端113之间。第二支撑件120可以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端121、中部122及第二端123。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活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位置111。支撑板14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141及支撑端142。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可以连接第二支撑件120的中部122。第三支撑件130的一端可以连接支撑板140的中部143,另一端可以连接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位置112,支撑板140通过第三支撑件140与第一支撑件110连接。可理解地,支撑板140的中部143位于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和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之间。
在本申请中,支架100可以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如图2所示,支架100可以打开至打开状态;如图3所示,支架100还可以收拢至闭合状态。
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支撑件120与第一支撑件110之间形成夹角。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二端122及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端113用于接触支撑台1000。支撑板140与第二支撑件120之间及与第一支撑件110之间均形成夹角。此时,第一支撑件110、第二支撑件120以及支撑板140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从而能够为移动终端2提供稳定的支撑环境,使得移动终端2能够独立放置,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从而使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2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打字、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2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支撑件120、第三支撑件130以及支撑板140均收容于第一支撑件110内侧,也即第二支撑件120、第三支撑件130以及支撑板140收容于第一支撑件110的前表面1100和后表面(图未示)之间。在本申请中,当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0的前表面1100为面向用户的表面,后表面为与前表面1100相对的一侧的表面。在本申请中,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支架100的整体性好、且占据空间小,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示例性的,当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端113及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二端122可以与支撑台1000接触。在本申请中,支架100可以架设于支撑台1000,支撑台1000可以是实体的桌子、展台等结构,也可以是其他虚拟的结构。可理解地,支撑台1000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或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10和/或第二支撑件120可以包括阻尼件(图未示)。阻尼件可以包裹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端113和/或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二端122,以增大第一支撑件110和/或第二支撑件120与支撑台1000间的摩擦力,从而提升支架100的支撑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图4为图2所示支架1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10可以相对支撑台1000倾斜,且与支撑台1000之间形成夹角α。示例性的,夹角α可以是135°,150°等,通过调整夹角α,能够改变移动终端2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10用于安装移动终端2。当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移动终端2可以放置于第一支撑件110,以架设于支架100。此时,移动终端2可以相对支撑台1000倾斜,且与支撑台1000之间形成夹角α,便于用户观看显示屏201上显示的图像。
示例性的,当用户想要将支架100由打开状态收拢时,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2从第一支撑件110上取下再收拢支架100,以分别收纳移动终端2和支架100;也可以将移动终端2放置在第一支撑件110上并收拢支架100,从而能够同时携带和收纳移动终端2和支架100,并且,当用户想要使用移动终端2时,只需再次打开支架100,从而减少用户的交互步骤,提升产品体验感。此外,支架100也可以起到保护移动终端2的作用,避免移动终端2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碰撞等造成损害。
示例性的,支撑板140可以大体平行于支撑台1000,为输入装置3提供支撑。也即,支撑板140背向支撑台1000的表面与支撑台1000之间的夹角可以是0°,也可以相对0°存在少许偏差,例如1°、5°或者15°等。
示例性的,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能够用于放置输入装置3。当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相对第一支撑件110伸出。输入装置3可以放置在支撑板140伸出的前部,避免输入装置3受到第一支撑件110的遮挡,也可以避免用户在输入装置3上操作时,用户的手部或其他部位与第一支撑件110发生碰撞,从而有利于用户的操作,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观看移动终端2的显示屏201的同时,能够通过输入装置3输入指令或信息,从而控制移动终端2将输入的信息显示在显示屏201上或通过音频设备输出、或控制移动终端2依据指令执行相应功能。
请参阅图5,图5为图2所示支架100的分解示意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10包括位于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位置111的第一滑槽114。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可以滑动连接与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位置111。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可以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120的中部122。第三支撑件130的一端可以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位置112,另一端可以转动连接支撑板140的中部143。第三支撑件130的两端可以相对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140滑动,以便支架100收拢时,第三支撑件130能够相对支撑板140和第一支撑件110运动,并收拢于第一支撑件110的内侧。
示例性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铰接等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同轴转动等方式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140通过第三支撑件130间接连接,将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140之间的连接功能分散到第三支撑件130的两端,减小了每个连接处的承重和疲劳损伤,使支架100的结构更加稳定,并延长支架100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三支撑件1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140转动连接,以便支架100收拢时,第三支撑件130能够相对支撑板140和第一支撑件110运动,并收拢于第一支撑件110的内侧。
示例性的,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的滑动受到第一滑槽114的限制,从而限定了第二支撑件12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的打开程度,以及第一支撑件110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设计第一滑槽114沿第一支撑件110的延伸范围,调整第一支撑件110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
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可以包括滑动阻尼件1201。滑动阻尼件1201可以连接第一滑槽114的槽壁和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滑动阻尼件1201可以用于在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相对第一支撑件110滑动时提供阻尼力。示例性的,滑动阻尼件1201的其中一部分1201a可以固定于第一滑槽114的槽壁,另一部分1201b可以固定于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当滑动阻尼件1201的两个部分接触时,两部分之间产生阻尼力。可理解地,“滑动阻尼件1201的两个部分接触”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之间不存在间隙的情况,也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之间存在微小间隙,但仍可产生阻尼力的情况,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当用户施加的作用力小于或等于阻尼力时,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与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滑槽114之间不滑动;当用户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阻尼力时,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与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滑槽11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相对第一滑槽114向下滑动,第二支撑件12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打开越大,第一支撑件110越靠近支撑台1000、且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越小。用户能够通过滑动阻尼件1201的阻尼力控制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与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滑槽114之间的相对滑动,从而控制第二支撑件12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打开的程度,以及第一支撑件110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具体地,当用户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阻尼力时,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与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滑槽11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用户可以改变第一支撑件110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当用户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时,撤去作用力,即可将支架100保持在合适的打开状态,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产品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阻尼件1201的其中一部分1201a可以连续地分布于第一滑槽114的槽壁,以便于用户能够随时暂停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与第一滑槽114之间的滑动,以改变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抵持第一滑槽114的位置,从而改变第二支撑件120与第一支撑件110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一支撑件110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
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滑动阻尼件1201的其中一部分1201a也可以间隔地分布于第一滑槽114的槽壁,当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与滑动阻尼件1201接触时,第二支撑件120与第一支撑件110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用户可以通过施加较大的作用力,才能推动第二支撑件120克服阻尼力继续沿第一滑槽114滑动,从而控制第二支撑件120与第一滑槽114之间的相对滑动。
示例性的,滑动阻尼件1201的两部分可以分别是磁铁件和铁磁件、或均为磁铁件。可以理解地,磁铁件本身就具有磁矩,且能够产生磁力以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铁磁件为能够被磁铁件的磁力吸引的物质,铁磁件可以包括铁、镍、钴等金属。
示例性的,滑动阻尼件1201的其中一部分1201a也可以包括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可以沿第一滑槽11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当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连接部1201能够停留于凹槽,且在多个凹槽间滑动。
请参阅图6,图6为图2所示支架100从打开状态收拢至闭合状态的运动示意图。
示例性的,支架100可以从打开状态收拢至闭合状态,具体过程如下:
对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施加朝向第一支撑件110的作用力。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在力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支撑件110的方向运动,会带动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相对第二支撑件120转动、并拉动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向靠近第一支撑件110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支撑板140收拢于第一支撑件110内侧。
此外,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向靠近第一支撑件110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带动第二支撑件120绕第一支撑件110转动,并带动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沿第一滑槽(图未示)向下滑动,也即沿第一支撑件110向靠近支撑台1000的方向滑动,以使第二支撑件120收拢于第一支撑件110内侧。
另,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向靠近第一支撑件110的方向运动,又会带动第三支撑件130绕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位置112转动,使得第三支撑件130收拢于第一支撑件110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可以包括扭簧、弹簧等第一阻尼件1401。第一阻尼件1401可以连接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与第二支撑件120的中部122,用于在支撑板140相对第二支撑件120转动时提供阻力,以提供阻尼手感。此外,当支架收拢为闭合状态时,阻尼力还可以使支撑板140与第二支撑件120保持相对静止,以使支架100维持闭合状态,避免用户携带支架100的过程中,支架100受外力影响而打开,便于用户携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包括卡扣结构或磁吸结构等固定件(图未示)。固定件可以连接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和第一支撑件110,以使支架100维持收拢状态。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图7为图2所示支架100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的运动示意图。
示例性的,支架100也可以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支架100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的过程与支架100从打开状态收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相反,具体地:
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受力向远离第一支撑件110的方向运动,使得支撑板140绕第二支撑件120的中部122转动,并推动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向远离第一支撑件110的方向运动。接着,支撑板140的连接端141带动第二支撑件120绕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一位置111转动,并推动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一端121沿第一滑槽(图未示)向上滑动,也即沿第一支撑件110向远离支撑台1000的方向滑动,使得第二支撑件12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打开、并和第一支撑件110一同支撑于支撑台1000。
另,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向远离第一支撑件110的方向运动,又会带动第三支撑件130绕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位置112转动,以使第三支撑件130支撑于支撑板140和第一支撑件1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件1401可以为支撑板140相对第二支撑件12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阻尼力能够克服支撑板140的自重使得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相对支撑台1000悬空,用户可以自行调整支撑板140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第一阻尼件1401的阻尼力还能够阻碍支撑板140相对第二支撑件120的转动,避免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受力晃动,从而提供稳定的支撑,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此外,第一阻尼件1401还能够在支架100打开的过程中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与支架100的交互体验。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也可以接触支撑台1000。此时,支撑台1000为支撑板140提供稳定支撑,以提升支撑板140的支撑稳定性,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感。
示例性的,支架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阻尼件1401。支架100可以直接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简化交互过程,提升交互体验。此时,支撑板140相对第二支撑件120打开,直至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接触支撑台1000,由支撑台1000为支撑板140提供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130可以通过铰接等方式与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140连接。示例性的,支架100可以包括第二阻尼件1301和第三阻尼件1302。其中,第二阻尼件1301连接第三支撑件130的一端和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位置112,用于在第三支撑件13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转动时提供阻尼力。第三阻尼件1302连接第三支撑件130的另一端和支撑板140的中部143,用于在第三支撑件130相对支撑板140转动时提供阻尼力。第二阻尼件1301和第三阻尼件1302的阻尼力能够阻碍第三支撑件13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140转动。用户可以通过施加作用力,从而克服阻尼力使得第三支撑件13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和支撑板140转动,以改变调节支撑板140与第一支撑件110之间的夹角,并灵活调节支撑板140相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用户可以根据习惯或应用场合对支撑板140对支撑台1000的倾斜程度进行调节,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此外,阻尼力也可以阻碍第三支撑件130相对支撑板140和第一支撑件110的转动,以增强第三支撑件130对支撑板140的支撑稳定性,从而提升支架100的支撑稳定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二阻尼件1301和第三阻尼件1302。此时,支撑板140相对第二支撑件120打开,直至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接触支撑台1000,由支撑台1000为支撑板140提供支撑。支架100可以直接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简化交互过程,提升交互体验。
请参阅图8,图8为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110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10可以是框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以及连接件1130。连接件113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可以用于放置移动终端2,以使移动终端2的中部相对第一支撑件110露出,从而使得支架100在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不会对移动终端2的散热性能造成影响。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8,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10可以包括用于放置移动终端2的容置槽116。容置槽116的槽口1161可以位于第一支撑件110的顶面1160。容置槽116自第一支撑件110的顶面1160向靠近第一支撑件110的第二端113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可以从第一支撑件110的顶面1160的槽口1161插入容置槽116。此时,移动终端2的中部相对第一支撑件110露出,避免支架100对移动终端2的散热造成影响,保证移动终端2的散热性能。此外,在本申请中,移动终端2的底部也相对第一支撑件110露出,使得位于移动终端2底部的扬声孔、耳机接口、Type-C接口等第一支撑件110露出,避免对扬声孔的声音传递效果,以及耳机接口、Type-C接口等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功能造成影响,从而使得移动终端2放置于支架100上时也能够与外界连接,避免对移动终端2的运行造成影响,提升产品体验。此外,本申请的支架100的结构简单且轻便,便于用户携带,从而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16的槽壁可以覆有保护件,例如硅胶件、橡胶件、PU件等,避免移动终端2在插入第一支撑件110的过程中,移动终端2的外观面被槽壁划伤,从而影响移动终端2的美观性,甚至损伤移动终端2的显示屏201等元件。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13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1131和第一连接件1132。第一连接件1131和第一连接件1132间隔设置,且第一连接件1132位于第一连接件1131远离第一支撑杆110的第二端113的一侧。其中,第一连接件1131可以与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滑动连接、且沿第一支撑件110的延伸方向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2放置于第一支撑件110上时,移动终端2的上边框可以置于第一连接件1131内侧,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和第一连接件1131共同为移动终端2提供支撑,限定移动终端2与第一支撑件110的相对位置,避免移动终端2受力晃动,从而提高第一支撑件110的支撑稳定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31也可以与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固定连接,以提升第一支撑件11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32可以用作把手。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连接件1130来挪动支架100,便于用户携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130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连接件1130可以与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固定连接,以提升第一支撑件110的结构稳定性;连接件1130也可以与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滑动连接,提高连接件1130位置的灵活性。此外,连接件1130也可以用作把手。用户可以通过握持连接件1130来挪动支架100,便于用户携带。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10也可以不包括连接件1130,以简化第一支撑件110的结构,并减少第一支撑件110的自重和占据空间,更便于用户的携带和收纳。
示例性的,第一滑槽11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杆1110和第二支撑杆1120。两个第一滑槽114可以分别设置于容置槽116背向第一支撑件110的前表面1100的一侧,避免第二支撑件120相对第一支撑件110收拢时受到置于容置槽116的移动终端2的干涉。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9,图9为图8所示第一支撑件11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槽116也可以均包括位于第一支撑件110的前表面1100的开口118,能够在为移动终端2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为显示屏201提供更大的露出范围,以适应窄边框的电子产品。
请参阅图10,图10为图3所示支架100沿A-A处剖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容置槽116可以具有靠近第一支撑件110的1100前表面的前侧壁1160。当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第一支撑件110的前表面1100的方向上,支撑板140与容置槽116的前侧壁1160之间可以形成间隙,避免支撑板140对移动终端2造成压迫,导致移动终端2变形或损坏。
示例性的,支撑板140还可以包括位于支撑板140的支撑端142的放置槽(图未示)。放置槽可以用于放置输入装置(图未示),避免输入装置受力晃动,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感。当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输入装置放置于放置槽,能够避免输入设备挤压移动终端2,有利于输入设备和移动终端2收纳于支架100,便于用户携带。
请参阅图11,图11为图8所示第一支撑件11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0所包括的构件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件21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区别: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0可以包括用于放置移动终端2的容置槽216。容置槽216可以自第一支撑件210的前表面2100向靠近第一支撑件210的后表面(图未示)的方向凹陷。此时,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图未示)从位于第一支撑件210的前表面2100放入容置槽216,操作更加简便;并能避免插入过程中槽壁对移动终端的外观面的影响。
示例性的,容置槽216还可以包括避让槽219。避让槽219的开口位于第一支撑件210的前表面2100。避让槽219的开口设置于容置槽216的边缘且与容置槽216连通。避让槽119用于在用户将移动终端2放入容置槽216的过程中避开用户的手指,更易于用户的放置操作。示例性的,避让槽219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分布于容置槽216的一侧或多侧。其中,“多侧”是指两侧及两侧以上。
示例性的,避让槽219的开口可以是如图11所示的半圆形。可理解地,图11只是示意出了避让槽219的开口的一种可能的形状,并不能理解为对避让槽219的开口形状的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避让槽219的开口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方形、六边形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2,图12为包括如图11所示第一支撑件210的支架2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当支架200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第一支撑件210的前表面2100的方向上,容置槽216的底壁2161与支撑板240之间可以形成间隙。
示例性的,容置槽216的底壁2161与支撑板240之间的间隙大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设计。现有的移动终端2的厚度一般可以为7.5mm,则容置槽216的底壁2161与支撑板240之间的间隙可以为8mm、8.5mm或10mm等,此时,支架200可以适用于多种移动终端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00也可以用于匹配特定型号的移动终端2,并根据特定产品的厚度设计容置槽216的底壁2161与支撑板240之间的间隙大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0也可以不包括容置槽216,移动终端2可以和第一支撑件210采用磁吸连接等连接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3和图14,图13为图5所示支架10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支架100的分解示意图。
在第三实施例中,支架300包括的构件以及各个构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中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将说明支架300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区别。
示例性的,支架3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310、第二支撑件320和支撑板340。其中,第一支撑件31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311及第二端313。第二支撑件320可以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端321、中部322及第二端323。支撑板34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341及支撑端342。支撑板340的连接端341可以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320的中部322。第二支撑件320的第一端321可以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310的第一位置311。
在第三实施例中,支架3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340的支撑端342搭设于支撑台3000。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40的连接端341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320的中部322,而不是通过支撑件间接连接,简化了支架300结构,节约了成本并减轻了支架300自重,更方便用户携带。此外,支架300可以直接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简化交互过程,提升交互体验。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00可以包括扭簧、弹簧等第一阻尼件3401。第一阻尼件3401可以为支撑板340相对第二支撑件32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阻尼力能够克服支撑板340的自重使得支撑板340的支撑端342相对支撑台3000悬空,用户可以自行调整支撑板340相对支撑台3000的倾斜程度。第一阻尼件3401的阻尼力还能够阻碍支撑板340相对第二支撑件320的转动,避免支撑板340的支撑端342受力晃动,从而提供稳定的支撑,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此外,第一阻尼件3401还能够在支架300打开的过程中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与支架300的交互体验。在本实施例中,支架3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340的支撑端342悬空或搭设于支撑台3000。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6,图15为图5所示支架100在还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支架100的分解示意图。
在第四实施例中,支架400包括的构件以及各个构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中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将说明支架400在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区别。
示例性的,支架4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410、第二支撑件420和支撑板440。其中,第一支撑件41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411、第二位置412及第二端413。第二位置412位于第一支撑件410的第一位置411和第一支撑件410的第二端413之间。第二支撑件420可以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端421、中部422及第二端423。支撑板44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441及支撑端442。支撑板440的连接端441可以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420的中部422。支撑板440的中部443可以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410的第二位置412。支撑板440的中部443位于支撑板440的连接端441和支撑板440的支撑端442之间。第二支撑件420的第一端421可以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410的第一位置411。
在第四实施例中,支撑板440的中部443与第一支撑件410的第二位置412转动连接,而不是通过支撑件间接连接,简化了支架400结构,节约了成本并减轻了支架400自重,更方便用户携带。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410可以包括转轴、铰链、合页等连接结构4101,用于转动连接支撑板440的中部443和第一支撑件410的第二位置412。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00可以包括扭簧、弹簧等第一阻尼件4401。第一阻尼件4401可以为支撑板440相对第二支撑件420的转动提供阻尼力,阻尼力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此外,第一阻尼件4401还能够在支架400打开的过程中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与支架400的交互体验。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440的支撑端442悬空或搭设于支撑台4000。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40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阻尼件4401。此时,支架400可以直接从闭合状态打开至打开状态,简化交互过程,提升交互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17和图18,图17为图5所示支架100在再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所示支架100的分解示意图。
在第五实施例中,支架500包括的构件以及各个构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中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将说明支架500在第五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区别。
示例性的,支架5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510、第二支撑件520和支撑板540。其中,第一支撑件51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511、第二位置512及第二端513。第二位置512位于第一支撑件510的第一位置511和第一支撑件510的第二端513之间。第二支撑件520可以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端521、中部522及第二端523。第一支撑件510包括凸出设置且位于第二位置512的支撑块514。支撑板54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541及支撑端542。支撑板540的连接端541可以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520的中部522。第二支撑件520的第一端521可以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510的第一位置511。
在第五实施例中,支架5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540的中部543可以搭设于支撑块514,以使支撑板540的支撑端542悬空。支撑板540的中部543位于支撑板540的连接端541和支撑板540的支撑端54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510的支撑块514能够为支撑板540的支撑端542提供稳定支撑,便于用户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5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540的支撑端542悬空或搭设于支撑台5000。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所述支架包括:
第一支撑件,用于安装所述移动终端,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和第二端;
第二支撑件,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端、中部及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以及
支撑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支撑端,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
所述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夹角,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用于接触支撑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均形成夹角,所述支撑板的支撑端能够用于放置输入装置;
所述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支撑板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用于放置所述移动终端,且使所述移动终端的中部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
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中部;
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
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与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件连接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
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
所述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支撑板的支撑端搭设于所述支撑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件连接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
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
所述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支撑板的支撑端悬空或搭设于所述支撑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
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所述支撑板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
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凸出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支撑块;
所述支撑板的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
所述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支撑板的中部搭设于所述支撑块。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位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能够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所述支架包括滑动阻尼件,所述滑动阻尼件连接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滑动阻尼件用于在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滑动时提供阻尼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移动终端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上表面背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设置,所述容置槽自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上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
所述容置槽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的前侧壁,当所述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容置槽的前侧壁之间形成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用于放置所述移动终端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自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后表面的方向凹陷,
当所述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前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容置槽的底壁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输入装置,所述输入装置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通信连接,还用于接收输入数据和/或指令。
CN202110814653.3A 2021-07-19 2021-07-19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Active CN1137903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4653.3A CN113790357B (zh) 2021-07-19 2021-07-19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4653.3A CN113790357B (zh) 2021-07-19 2021-07-19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0357A true CN113790357A (zh) 2021-12-14
CN113790357B CN113790357B (zh) 2022-09-27

Family

ID=79181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14653.3A Active CN113790357B (zh) 2021-07-19 2021-07-19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9035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7451A1 (en) * 2002-04-17 2003-10-23 Gregory Michael Flip down monitor with retractable keyboard tray
US20100072342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Hannspree, Inc. Retractable support and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201851851U (zh) * 2010-10-27 2011-06-0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支撑机构及其可携式电子模组
CN202884400U (zh) * 2012-09-03 2013-04-17 奉化市增辉建筑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
CN108039079A (zh) * 2018-02-05 2018-05-15 李东风 一种主管检验师用培训教学装置
CN208993593U (zh) * 2018-09-17 2019-06-1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支架、座椅及车辆
CN209960169U (zh) * 2019-05-21 2020-01-17 河南良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式笔记本电脑支架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7451A1 (en) * 2002-04-17 2003-10-23 Gregory Michael Flip down monitor with retractable keyboard tray
US20100072342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Hannspree, Inc. Retractable support and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TW201014505A (en) * 2008-09-22 2010-04-01 Hannspree Inc Retractable support and monitor having the same
CN201851851U (zh) * 2010-10-27 2011-06-0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支撑机构及其可携式电子模组
CN202884400U (zh) * 2012-09-03 2013-04-17 奉化市增辉建筑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
CN108039079A (zh) * 2018-02-05 2018-05-15 李东风 一种主管检验师用培训教学装置
CN208993593U (zh) * 2018-09-17 2019-06-1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支架、座椅及车辆
CN209960169U (zh) * 2019-05-21 2020-01-17 河南良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式笔记本电脑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0357B (zh)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38829B1 (en) Protection cover for portable terminal
JP6207155B2 (ja) 支持板を設ける携帯用端末機
US909219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8665589B2 (en) Peripheral input device
US20150338884A1 (en) Asymmetric Computer Tablet And Docking System
US20090261216A1 (en) Support mechanism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1844183B2 (en) Low profile computer support
KR20130104137A (ko) 휴대 단말기의 유니버셜 도크
KR20130094402A (ko) 데스크 탑 유형 유니버셜 도크
CN113790357B (zh)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US2014002120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ular and interchangable human interface solution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13757521B (zh)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CN113676583B (zh)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CN212966089U (zh) 一种带独立支架功能的键盘
JP6054937B2 (ja) カバースタンド及びカバースタンド付き電子機器
TW201305479A (zh) 兼具懸掛、支撐及握持結構之裝置
US2016022406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 main housing of a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in a supported operative orientation
US20150144672A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004073A (ja) 無線入力装置
WO2016057340A1 (en) Protective cas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KR102371463B1 (ko) 모바일 단말기 케이스
CN220770685U (zh) 支架保护壳
CN217137115U (zh) 一种智能台式化妆镜
KR102367415B1 (ko)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가 구비된 접이식 멀티미디어 단말기
KR20150021740A (ko) 거치 겸용 외장 커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3

Address after: No. 9, Xingyao Road, Chang'an District,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000

Patentee after: Xi'an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