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4365A -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84365A
CN113784365A CN202111049475.6A CN202111049475A CN113784365A CN 113784365 A CN113784365 A CN 113784365A CN 202111049475 A CN202111049475 A CN 202111049475A CN 113784365 A CN113784365 A CN 113784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ntum
marine
internet
predator
th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94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84365B (zh
Inventor
张世铂
高洪元
苏雨萌
杜亚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0494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843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84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4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84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43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2Traffic simulation tools or mod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建立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模型;初始化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及参数,经映射得到量子海洋捕食者量子位置;计算量子海洋捕食者适应度,得到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根据探索和捕食策略更新量子海洋捕食者量子位置;对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量子位置进行映射,得到量子海洋捕食者位置并计算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适应度,更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全局最优量子位置至最大迭代次数,输出全局最优量子位置,得到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案。本发明提升物联网通信系统网络能量效率,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协作通信领域,涉及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特别是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5G通信网络的推广与物联网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化、普适化、智能化的信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产业变革。协作物联网通信技术作为通信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种协作通信手段,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协作通信物联网的系统容量,增加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对于提升物联网的能量效率及用户服务质量与服务体验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智能反射面由多个被动反射元组成,这些反射元会通过特定的控制链路连接到一个中心控制器。中心控制器可以实时决策并调整智能反射面每个被动反射元的相移,这些相移决策结果组成了智能反射面的相移矩阵。通过智能反射面的辅助信息传输过程,物联网系统可以极大地提升信息传输速率并可实现远距离信息传输,进而改善网络边缘用户的信息传输质量及服务质量。针对现有的协作智能反射面通信系统,目前研究对智能反射面的协作通信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提出不同通信场景的系统应用模型,例如Qin Tao等在《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20,vol.24,no.11,pp.2464-2468)上发表的“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Aided Communication Systems”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网络通信模型;Shuowen Zhang等在《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20,vol.38,no.8,pp.1823-1838)上发表的“CapacityCharacterization for IntelligentReflecting Surface Aided MIMO Communication”针对智能反射面协作MIMO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种交替优化机制来调整智能反射元的增益以提升系统容量。然而,由于智能反射面由多个反射元组成且智能反射面的资源管理属于非凸优化问题,当其反射元数目急剧增大时,现有的资源管理办法很难找到最优的资源管理方法,适用性较差。此外,现有关于智能反射面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物联网多资源能效管理的研究较少,相关的通信网络模型及资源管理方法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改善现有协作物联网的通信质量并提升系统吞吐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模型;
步骤二:初始化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及参数,经映射规则,得到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
步骤三: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得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步骤四:根据探索和捕食策略更新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
步骤五:对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进行映射,得到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并计算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根据适应度大小更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步骤六:如果迭代次数小于预先设定的最大迭代次数,令t=t+1,返回步骤四;否则,终止迭代,输出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根据映射规则可得到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案。
步骤一中建立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模型具体为:
物联网通信结构由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物联网设备接收端、中心控制器及智能反射面组成,智能反射面由K个智能反射元组成,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和物联网设备接收端均由一根单天线组成,定义从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状态信息为λ=[λ12,...,λK]T,智能反射面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为g=[g1,g2,...,gK],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21
采用K×K维矩阵表示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元的相移控制矩阵,相移控制矩阵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22
η为反射系数,矩阵内包含的元素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23
αk为相移控制角,定义域为[0,2π),中心控制器对相移控制角进行调整,用x表示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的归一化发射信号,经过智能反射面协作传输后,物联网设备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24
式中n为复合高斯白噪声向量,w是功率为N0的高斯白噪声,在智能反射面协作通信的场景下,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噪比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1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2
为复合高斯白噪声功率,整个网络的吞吐量为RS=log2|1+γ|;
以物联网最大网络效率为优化目标的智能反射面资源配置问题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3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4
是智能反射面工作时消耗的功率,约束条件为:δk∈[ej·0,ej·2π),k=1,2,...,K,P∈(0,Pmax];Pmax是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允许发射的最大功率。
步骤二中初始化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及参数,经映射规则,得到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具体为:
设定第t代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U(t)包含M个量子海洋捕食者,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维数为D,表示待优化问题的维数,设置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最大迭代次数tmax,固定比率τ1和τ2作为划分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不同演进阶段的门限阈值,第t代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5
其中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6
初始时,令t=0,此时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7
记为它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的初值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8
通过对量子位置进行映射可以得到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9
映射规则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10
其中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11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12
分别表示待解决问题第d维搜索区间的上界和下界,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对应一种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案。
步骤三中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得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具体为:
将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代入适应度函数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13
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适应度越大表示物联网的网络能量效率越大,将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直到第t代为止搜索到的适应度最大的量子位置记为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14
将直到第t代为止适应度最大的量子海洋捕食者记为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U(t)的顶级猎手,它的量子位置记为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315
步骤四中根据探索和捕食策略更新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具体为:
每一个量子海洋捕食者根据自身和种群顶级猎手的量子位置,通过探索、捕食和探索并行以及捕食等三个阶段对种群进行更新,对于第t代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如果t≤τ1·tmax,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进行探索来搜寻猎物,在探索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1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2
其中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3
表示更新后的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第d维量子旋转角,i=1,2,…,M,d=1,2,...,D,c1为影响因子,表示在探索阶段顶级猎手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4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abs(.)表示取绝对值;
如果τ1·tmax<t≤τ2·tmax,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捕食和探索并行,在捕获猎物的同时搜寻猎物更加丰富的区域,在这一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5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6
其中c2、c3和c4为影响因子,c2表示在捕食和探索并行阶段顶级猎手与其他量子海洋捕食者对量子旋转角的联合影响程度,c3和c4分别表示在捕食和探索并行阶段顶级猎手和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r1和r2表示其他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序号,r1∈{1,2,...,M}且r1≠i,r2∈{1,2,...,M}且r2≠i,r1≠r2;ε为控制因子,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7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8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9
为服从Levy分布的随机数;
如果τ2·tmax<t≤tmax,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根据已获得的猎物信息进行捕食来捕获猎物,在捕食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10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11
其中c5和c6为影响因子,分别表示在捕食阶段顶级猎手和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12
为服从Levy分布的随机数,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413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
本发明改善了现有协作物联网的通信质量并提升系统吞吐量,该方法通过利用所设计的量子海洋捕食者(Quantum Marine Predators,QMP)这一资源管理机制,对物联网通信系统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物联网系统的网络能量效率,进而提升物联网通信性能与服务质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解决了现有智能反射面物联网协作通信的多资源配置问题,设计了基于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求得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的最优发射功率及智能反射面的最优相移控制矩阵,极大地提升物联网通信系统的网络能量效率,所设计的方法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强,可以短时间内实现物联网资源管理。
(2)对于现有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在超远距离信息传输情形下网络能量效率不高的问题,本发明设计的基于量子海洋捕食者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远距离数据传输能量效率低的问题,节省了硬件资源,提升了物联网通信系统的服务质量。
(3)本发明将量子演进理论与海洋捕食者智能搜寻机制进行有机地融合,设计了多重演进策略对实际智能反射面物联网多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求解,突破了现有方法的应用局限,为其他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示意图。
图2为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和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的能量效率随迭代次数变化的曲线。
图3为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和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的能量效率随智能反射元数目变化的曲线。
图4为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和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的能量效率随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允许发射最大功率变化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的基于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模型
考虑一个由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物联网设备接收端、中心控制器及智能反射面所组成的物联网通信结构。智能反射面由K个智能反射元组成。考虑实际通信场景大多数的情况,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和物联网设备接收端均由一根单天线组成。定义从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状态信息为λ=[λ12,...,λK]T,智能反射面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为g=[g1,g2,...,gK],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1
用一个具体的K×K维矩阵来表示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元的相移控制矩阵,相移控制矩阵具体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2
η为反射系数,矩阵内包含的元素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3
k=1,2,...,K,αk为相移控制角,定义域为[0,2π),中心控制器可以对相移控制角进行调整。用x表示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的归一化发射信号,经过智能反射面协作传输后,物联网设备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4
式中n为复合高斯白噪声向量,w是功率为N0的高斯白噪声。在智能反射面协作通信的场景下,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噪比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5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6
为复合高斯白噪声功率。整个网络的吞吐量为RS=log2|1+γ|。
针对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网络,提出以物联网最大网络效率为优化目标的智能反射面资源配置问题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7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8
是智能反射面工作时消耗的功率,约束条件为:δk∈[ej·0,ej·2π),k=1,2,...,K,P∈(0,Pmax]。Pmax是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允许发射的最大功率。
步骤二,初始化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及参数
设定第t代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U(t)包含M个量子海洋捕食者,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维数为D,表示待优化问题的维数。设置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最大迭代次数tmax,固定比率τ1和τ2作为划分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不同演进阶段的门限阈值。第t代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9
其中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10
初始时,令t=0,此时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11
记为它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的初值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12
通过对量子位置进行映射可以得到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13
映射规则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14
其中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615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1
分别表示待解决问题第d维搜索区间的上界和下界,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对应一种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案。
步骤三,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
将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代入适应度函数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2
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适应度越大表示物联网的网络能量效率越大。将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直到第t代为止搜索到的适应度最大的量子位置记为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3
将直到第t代为止适应度最大的量子海洋捕食者记为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U(t)的顶级猎手,它的量子位置记为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4
步骤四,根据探索和捕食策略更新量子海洋捕食者
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中的每一个量子海洋捕食者根据自身和种群顶级猎手的量子位置,通过探索、捕食和探索并行以及捕食等三个阶段对种群进行更新。对于第t代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如果t≤τ1·tmax,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进行探索来搜寻猎物,在探索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5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6
其中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7
表示更新后的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第d维量子旋转角,i=1,2,...,M,d=1,2,...,D,c1为影响因子,表示在探索阶段顶级猎手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8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abs(.)表示取绝对值。
如果τ1·tmax<t≤τ2·tmax,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捕食和探索并行,在捕获猎物的同时搜寻猎物更加丰富的区域,在这一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9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10
其中c2、c3和c4为影响因子,c2表示在捕食和探索并行阶段顶级猎手与其他量子海洋捕食者对量子旋转角的联合影响程度,c3和c4分别表示在捕食和探索并行阶段顶级猎手和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r1和r2表示其他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序号,r1∈{1,2,...,M}且r1≠i,r2∈{1,2,...,M}且r2≠i,r1≠r2;ε为控制因子,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11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712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81
为服从Levy分布的随机数。
如果τ2·tmax<t≤tmax,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根据已获得的猎物信息进行捕食来捕获猎物,在捕食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82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83
其中c5和c6为影响因子,分别表示在捕食阶段顶级猎手和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84
为服从Levy分布的随机数,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85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
步骤五,对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进行映射,得到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并计算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根据适应度大小更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步骤六,如果迭代次数小于预先设定的最大迭代次数,令t=t+1,返回步骤四;否则,终止迭代,输出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根据映射规则可得到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案。
通过仿真实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针对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系统,K=50,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距离为240m,非视距传输信道衰落系数为3.7,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智能反射面的距离为150m,信道衰落系数为2.5,智能反射面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距离为160m,信道衰落系数为2.5,所有信道均为瑞利衰落信道。莱斯因子均等于1,Pmax=35dBm,η=1,高斯噪声功率为-60dBm。对于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通信资源管理方法,设置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规模M=10,最大迭代次数tmax=500,影响因子c1=0.3,c2=0.25,c3=0.3,c4=0.1,c5=0.3,c6=0.1,控制因子ε=0.5。为了获得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的最优发射功率及每个智能反射元的最优相移,量子海洋捕食者的维数D=K+1,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86
Figure BDA0003252366670000087
为了便于比较所提出的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性能,将海洋捕食者机制应用到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中,并将二者的种群规模和最大迭代次数均设为相同值,所有实验结果均为200次仿真实验的均值。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其他参数设置参考AfshinFaramarzi等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20,vol.152,Art no.113377)上发表的文献“MarinePredators Algorithm:A Nature-inspiredMetaheuristic”。
图2~图4给出了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和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的能量效率随迭代次数、智能反射元数目和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允许发射的最大功率变化的结果。
图2为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和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的能量效率随迭代次数变化的曲线。从仿真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收敛性能和寻优能力均优于海洋捕食者机制,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得到的智能反射面协作的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可以获得更大的能量效率,提升物联网通信网络的整体性能。
图3为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和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的能量效率随智能反射元数目变化的曲线。仿真中智能反射元数目从10增加到200,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智能反射元数目,相比于海洋捕食者机制,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能获得最大的能量效率。
图4为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和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的能量效率随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允许发射最大功率变化的曲线。仿真中发送端允许发射的最大功率从10dBm增加到35dBm,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物联网通信网络的能量效率随着发送端允许发射的最大功率增加而增加,随着发送端允许发射的最大功率增加到30dBm,能量效率趋于平稳。此外,图4还可以看出对于采用量子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其能量效率始终优于采用海洋捕食者机制的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证明了所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Claims (5)

1.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模型;
步骤二:初始化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及参数,经映射规则,得到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
步骤三: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得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步骤四:根据探索和捕食策略更新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
步骤五:对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进行映射,得到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并计算更新后的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根据适应度大小更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步骤六:如果迭代次数小于预先设定的最大迭代次数,令t=t+1,返回步骤四;否则,终止迭代,输出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根据映射规则可得到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建立基于智能反射面协作机制的物联网通信模型具体为:
物联网通信结构由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物联网设备接收端、中心控制器及智能反射面组成,智能反射面由K个智能反射元组成,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和物联网设备接收端均由一根单天线组成,定义从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状态信息为λ=[λ12,...,λK]T,智能反射面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为g=[g1,g2,...,gK],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到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11
采用K×K维矩阵表示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元的相移控制矩阵,相移控制矩阵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12
η为反射系数,矩阵内包含的元素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13
αk为相移控制角,定义域为[0,2π),中心控制器对相移控制角进行调整,用x表示物联网设备发送端的归一化发射信号,经过智能反射面协作传输后,物联网设备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14
式中n为复合高斯白噪声向量,w是功率为N0的高斯白噪声,在智能反射面协作通信的场景下,物联网设备接收端的信噪比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1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2
为复合高斯白噪声功率,整个网络的吞吐量为RS=log2|1+γ|;
以物联网最大网络效率为优化目标的智能反射面资源配置问题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3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4
是智能反射面工作时消耗的功率,约束条件为:δk∈[ej·0,ej·2π),k=1,2,...,K,P∈(0,Pmax];Pmax是物联网设备发送端允许发射的最大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初始化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及参数,经映射规则,得到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具体为:
设定第t代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U(t)包含M个量子海洋捕食者,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维数为D,表示待优化问题的维数,设置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最大迭代次数tmax,固定比率τ1和τ2作为划分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不同演进阶段的门限阈值,第t代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可以表示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5
其中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6
初始时,令t=0,此时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7
记为它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的初值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8
通过对量子位置进行映射可以得到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9
映射规则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10
其中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11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12
分别表示待解决问题第d维搜索区间的上界和下界,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对应一种协作智能反射面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所述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得到每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和顶级猎手对应的全局最优量子位置具体为:
将量子海洋捕食者的位置代入适应度函数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13
计算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适应度,适应度越大表示物联网的网络能量效率越大,将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直到第t代为止搜索到的适应度最大的量子位置记为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14
将直到第t代为止适应度最大的量子海洋捕食者记为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U(t)的顶级猎手,它的量子位置记为全局最优量子位置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2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根据探索和捕食策略更新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位置具体为:
每一个量子海洋捕食者根据自身和种群顶级猎手的量子位置,通过探索、捕食和探索并行以及捕食等三个阶段对种群进行更新,对于第t代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如果t≤τ1·tmax,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进行探索来搜寻猎物,在探索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1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2
其中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3
表示更新后的第i个量子海洋捕食者的第d维量子旋转角,i=1,2,…,M,d=1,2,…,D,c1为影响因子,表示在探索阶段顶级猎手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4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abs(.)表示取绝对值;
如果τ1·tmax<t≤τ2·tmax,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捕食和探索并行,在捕获猎物的同时搜寻猎物更加丰富的区域,在这一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5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6
其中c2、c3和c4为影响因子,c2表示在捕食和探索并行阶段顶级猎手与其他量子海洋捕食者对量子旋转角的联合影响程度,c3和c4分别表示在捕食和探索并行阶段顶级猎手和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r1和r2表示其他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序号,r1∈{1,2,…,M}且r1≠i,r2∈{1,2,…,M}且r2≠i,r1≠r2;ε为控制因子,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7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8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9
为服从Levy分布的随机数;
如果τ2·tmax<t≤tmax,量子海洋捕食者种群的所有量子海洋捕食者根据已获得的猎物信息进行捕食来捕获猎物,在捕食阶段,量子海洋捕食者的量子旋转角和量子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10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11
其中c5和c6为影响因子,分别表示在捕食阶段顶级猎手和量子海洋捕食者的历史最优量子位置对量子旋转角的影响程度,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12
为服从Levy分布的随机数,
Figure FDA00032523666600000313
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
CN202111049475.6A 2021-09-08 2021-09-08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Active CN1137843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9475.6A CN113784365B (zh) 2021-09-08 2021-09-08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9475.6A CN113784365B (zh) 2021-09-08 2021-09-08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4365A true CN113784365A (zh) 2021-12-10
CN113784365B CN113784365B (zh) 2023-07-21

Family

ID=78841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9475.6A Active CN113784365B (zh) 2021-09-08 2021-09-08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8436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46919B1 (en) * 2010-03-30 2013-01-01 Chelsio Communications, Inc. Failover and migration for full-offload network interface devices
CN110233755A (zh) * 2019-06-03 2019-09-13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物联网中雾计算的计算资源和频谱资源分配方法
CN111447618A (zh) * 2020-03-13 2020-07-24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安全通信的智能反射面能效最大资源分配方法
CN112073102A (zh) * 2020-09-08 2020-12-11 郑州大学 一种基于irs的安全波束成形方法与装置
CN113163500A (zh) * 2021-02-24 2021-07-2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通信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46919B1 (en) * 2010-03-30 2013-01-01 Chelsio Communications, Inc. Failover and migration for full-offload network interface devices
CN110233755A (zh) * 2019-06-03 2019-09-13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物联网中雾计算的计算资源和频谱资源分配方法
CN111447618A (zh) * 2020-03-13 2020-07-24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安全通信的智能反射面能效最大资源分配方法
CN112073102A (zh) * 2020-09-08 2020-12-11 郑州大学 一种基于irs的安全波束成形方法与装置
CN113163500A (zh) * 2021-02-24 2021-07-2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通信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4365B (zh) 2023-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01862B (zh) 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的用户分簇与功率分配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13543176B (zh) 基于智能反射面辅助的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卸载决策方法
CN110968426B (zh) 一种基于在线学习的边云协同k均值聚类的模型优化方法
CN112105062B (zh) 时敏条件下移动边缘计算网络能耗最小化策略方法
CN110233755B (zh) 一种物联网中雾计算的计算资源和频谱资源分配方法
CN114528987A (zh) 一种神经网络边缘-云协同计算分割部署方法
CN112469103A (zh) 基于强化学习Sarsa算法的水声协作通信路由方法
CN114615730A (zh) 回程受限密集无线网络面向内容覆盖的功率分配方法
CN108667498A (zh) 反馈受限下多天线传输的有效容量优化方法
Chen et al. Profit-Aware Cooperative Offloading in UAV-Enabled MEC Systems Using Lightweight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N110505293A (zh) 一种雾无线接入网中基于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的协作缓存方法
CN113784365A (zh) 一种物联网通信资源管理方法
CN115942494A (zh)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多目标安全Massive MIMO资源分配方法
Toorchi et al. Fast and low-complexity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delay-sensitive energy harvesting wireless visual sensing systems
Li Optimization of task offloading problem based on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in MEC
CN115499876A (zh) Msde场景下基于dqn算法的计算卸载策略
CN113395757B (zh) 基于改进回报函数的深度强化学习认知网络功率控制方法
CN114364034A (zh) 基于drl的ris辅助用户中心化去蜂窝系统中资源管理半并行方法
CN112996118A (zh) Noma下行链路用户配对方法和存储介质
Li et al. Piecewise-DRL: Joint Beamforming Optimization for RIS-assisted MU-MIS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158123B (zh) 一种智能反射面Massive MIMO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Gao et al.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Rendering Service Placement for Cloud Gaming in Mobile Edge Computing Systems
CN116614826B (zh) 一种同时传输和反射表面网络的覆盖和容量优化方法
CN114389784B (zh) 基于迁移学习的下行miso-ofdma协作传输方法
CN115915278B (zh) 一种面向车联网的任务卸载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