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3308B -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83308B
CN113783308B CN202010526252.3A CN202010526252A CN113783308B CN 113783308 B CN113783308 B CN 113783308B CN 202010526252 A CN202010526252 A CN 202010526252A CN 113783308 B CN113783308 B CN 1137833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housing
bracket
transmitting coil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262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83308A (zh
Inventor
左州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262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833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83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3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83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33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能够为电子设备充电,电子设备包括接收线圈,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外壳。发射线圈,位于外壳内,发射线圈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移动。及托架,至少部分结构凸出于外壳,以承载电子设备,托架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异。通过发射线圈和托架的移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能够相互对应。发射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托架承载电子设备并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上对准,即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上大致重合,以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自动对准,从而能够提升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无线充电设备通过将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置于在摆放位置,以进行无线充电。但电子设备型号或尺寸不同时,或者用户将电子设备放偏时,容易使得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不对正,而使得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以解决上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容易不对正而使得充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能够为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接收线圈,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
外壳;
发射线圈,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发射线圈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移动;及
托架,至少部分结构凸出于所述外壳,以承载所述电子设备,所述托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异;
通过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托架的移动,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能够相互对应。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发射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上对准。托架能够承载电子设备并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二方向上的对准,从而使得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上对准,即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上大致重合,以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自动对准,从而能够提升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感应元件;
在所述电子设备置于所述托架的状态下,所述感应元件能够控制所述托架移动,使得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感应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设置;
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中轴,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二中轴;
在所述电子设备置于所述托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中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感应元件能够计算所述第二中轴的位置,并控制所述托架移动,使得所述第二中轴与所述第一中轴相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呈对称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发射线圈距离所述外壳的两侧的距离相等;所述接收线圈距离所述电子设备的相背的两侧的距离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第一运动机构和第二运动机构;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运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运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蜗杆,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一蜗杆转动,使得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的第一承载部,所述发射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
所述第一蜗杆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第一蜗杆穿设所述第一承载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承载部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承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运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蜗杆,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二蜗杆转动,使得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架包括与所述第二蜗杆配合的第二承载部;
所述第二蜗杆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第二蜗杆穿设所述第二承载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承载部转动,以使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电路板,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与所述外壳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能够支撑所述外壳,使得所述外壳侧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在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相互对应的状态下,所述支架能够转动,以使所述外壳由侧立状态切换为卧式状态。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以解决上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容易不对正而使得充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能够为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接收线圈,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外壳、发射线圈和托架,所述发射线圈位于所述外壳内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托架凸出于所述外壳,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异;
所述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电子设备置于所述托架,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对应;
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接收线圈所述发射线圈相对应;及
所述无线充电设备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发射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上对准。托架能够承载电子设备并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二方向上的对准,从而使得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上对准,即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上大致重合,以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自动对准,从而能够提升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感应元件;
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步骤包括:
所述感应元件控制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接收线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发射线圈相对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感应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中轴,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二中轴;
所述感应元件控制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置于所述托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中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感应元件计算所述第二中轴的位置,并控制所述托架移动,使得所述第二中轴与所述第一中轴相对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为电子设备充电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壳被去除;
图4为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为电子设备充电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壳被去除;
图5为图3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图6为图3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托架和第二运动机构的装配图;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10,该无线充电设备10能够为电子设备20充电。电子设备20可以为手机、平板、手表或电脑等。无线充电设备10包括外壳100和连接于外壳100的支架200,支架200使得外壳100能够侧立,方便充电。可以理解的是,支架200不是必须的。无线充电设备10还包括发射线圈400和托架300。发射线圈400位于外壳100内,托架300的部分结构位于外壳100内,部分结构凸出于外壳100,电子设备20能够置于托架300上,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0能够为电子设备20充电。
如图2和图4所示,电子设备20包括接收线圈21,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上时,托架300能够带动电子设备20移动,且发射线圈400能够在外壳100内移动,直至接收线圈21和发射线圈400的位置相互对应。托架300带动电子设备20移动以及发射线圈400在外壳100内的移动,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中心能够自动重合,提升无线充电设备10的充电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第一方向为无线充电设备10的高度或长度方向,第一方向沿Y方向设置;第二方向为无线充电设备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沿X方向设置;第三方向为无线充电设备10的厚度方向,第三方向沿Z方向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发射线圈400能够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移动,托架300能够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移动,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XY平面上能够重合,从而提升无线充电设备10的充电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以不垂直,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为锐角。则通过发射线圈400沿第一方向移动,托架300沿第二方向移动,同样能够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XY平面的某一位置重合,从而能够提高无线充电设备10的充电效率。本申请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00呈圆盘状结构,即外壳100相对于第一方向即Y方向呈对称结构,使得外壳100具有第一中轴11,第一中轴11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设置,且位于外壳100的第二方向即X方向的中间位置。外壳100包括第一壳110和第二壳120。第一壳110盖设第二壳120,使得外壳100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发射线圈400位于容纳空间内,且发射线圈40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距离外壳100的两侧的距离相等,即发射线圈400相对于第一中轴11对称设置。托架300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设置,托架300的部分结构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一壳110开设有通槽111,托架300的部分结构穿设通槽111凸出于第一壳110,托架300的凸出于外壳100的部分形成平台状结构,能够支撑电子设备20,使得电子设备20侧立于托架300并倚靠外壳100,从而使得电子设备20能够静置于无线充电设备10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外壳100可以为方形结构或多边形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包括第一运动机构500。第一运动机构500能够驱使发射线圈400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移动。无线充电设备10为高度不同的电子设备20充电时,通过改变发射线圈400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的位置,能够调整发射线圈400的高度,从而使得发射线圈400能够对应不同高度的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21,从而能够为不同高度的电子设备20进行高效率的充电。即通过第一运动机构500驱使发射线圈400在Y方向上的移动,能够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相对应,即二者高度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为对称的圆形或方形或多边形结构,电子设备20具有第二中轴22,电子设备20相对于第二中轴22呈对称结构。接收线圈21距离电子设备20的相背的两侧的距离相等,即第二中轴22经过接收线圈21的中心。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中轴22可以沿电子设备20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电子设备2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无线充电设备10侧立状态下,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上时,电子设备20的长度沿第一方向设置时,则电子设备20的长度即为电子设备20的高度,第二中轴22沿电子设备20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设置;电子设备20的宽度沿第一方向设置时,则电子设备20的宽度即为电子设备20的高度,第二中轴22沿电子设备20的宽度方向即第一方向设置。本申请以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上时,电子设备20的长度沿第一方向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无线充电设备10包括第二运动机构800,托架300安装于第二运动机构800。第二运动机构800能够驱使托架300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移动。将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时,电子设备2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相对于外壳100存在偏移,即电子设备20的第二中轴22与无线充电设备10的第一中轴11不对应,即第二中轴22和第一中轴11之间存在间距。则无线充电设备10能够控制托架300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移动,使得接收线圈21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与发射线圈400相对应,即接收线圈21的中心和发射线圈400的中心的连线垂直或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或二者的中心重合。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运动机构500包括第一驱动件510和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设置的第一蜗杆520。第一蜗杆520的数量为2个。无线充电设备10还包括第一承载部530,发射线圈400固定于第一承载部530。2个第一蜗杆520相互平行且均穿过第一承载部530,使得第一蜗杆520与第一承载部530相配合。第一驱动件510能够驱使第一蜗杆520正转或反转,使得第一承载部530以及发射线圈400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靠近第二运动机构800或远离第二运动机构80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510驱使第一蜗杆520正转,则第一承载部530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靠近第二运动机构800,则第一驱动件510驱使第一蜗杆520反转,则第一承载部530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远离第二运动机构800。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蜗杆520正转,第一承载部530也可以远离第二运动机构800,则第一蜗杆520反转,第一承载部530靠近第二运动机构80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510为微型电机。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蜗杆520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则无线充电设备10还包括第一限位部(图未示)。第一限位部可以为轨道,第一承载部530的部分结构位于轨道内,使得第一承载部530能够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滑动,且避免第一承载部530随着第一蜗杆520的转动而转动。从而能够将第一蜗杆520转动转化为第一承载部530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的移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也可以为轨道以外的其它结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蜗杆520的数量也可以为N个,N不小于2,且N个第一蜗杆520相互平行并均穿过第一承载部530。本申请以第一蜗杆520的数量为2个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运动机构800包括第二驱动件810和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设置的第二蜗杆820。第二蜗杆820的数量为2个。托架300包括第二承载部310,第二承载部310位于容纳空间内。可以理解的是,托架30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托架300也可以为通过机械方式或粘结方式进行组合的结构。2个第二蜗杆820相互平行且均穿过第二承载部310,使得第二蜗杆820与第二承载部310相配合。第二驱动件810能够驱使第二蜗杆820正转或反转,使得托架300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810驱使第二蜗杆820正转,则托架300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移动,则第二驱动件810驱使第二蜗杆820反转,则托架300沿相反的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510为微型电机。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蜗杆820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则无线充电设备10还包括第二限位部(图未示)。第二限位部可以为轨道,第二承载部310的部分结构位于轨道内,使得第二承载部310能够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滑动,且避免第二承载部310随着第二蜗杆820的转动而转动。从而能够将第二蜗杆820转动转化为第二承载部31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的移动,以调整第二中轴22的位置,使得第二中轴22与第一中轴11重合或大致重合。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也可以为轨道以外的其它结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二蜗杆820的数量也可以为N个,N不小于2,且N个第二蜗杆820相互平行并均穿过第二承载部310。本申请以第二蜗杆820的数量为2个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还包括电路板600和感应元件700。电路板600固定于外壳100内,具体的,可以固定于第一壳110的内表面,也可以固定于第二壳120的内表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电路板600可以为PCB板,也可以为FPC板,在此不做限定。发射线圈400、第一驱动件510和第二驱动件810均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发射线圈400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使得电路板600能够控制发射线圈400的工作。第一驱动件510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电路板600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510工作,从而控制第一蜗杆520正转或反转,进而控制发射线圈400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靠近或远离第二运动机构800。第二驱动件810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电路板600可以控制第二驱动件810工作,从而控制第二蜗杆820正转或反转,进而控制托架30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移动,以调整第二中轴22的位置,使得第二中轴22与第一中轴11重合或大致重合,使得电子设备2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位于外壳100的中间位置。
感应元件7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感应元件700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排列设置。感应元件700靠近托架300,且一列感应元件700与托架300大致平行。感应元件700能够发射光线,光线能够穿过第一壳110,并传导至无线充电设备10外,感应元件700通过接收反射回的光线判断托架300上是否存放置电子元件。当电子设备20感置于托架300上时,部分感应元件700因接收到电子设备20反射回的光线而触发,发出指令并将指令信号传递至电路板600。电路板600控制第二驱动件810工作,使得托架300进行小距离的初始位移,并根据托架300运动过程中各个感应单元的触发状态配合移动的距离,使得感应元件700能够计算出电子设备2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的边界,进而计算出电子设备20的第二中轴22的位置。然后,感应元件700再次发出指令至电路板600,电路板600控制第二驱动件810工作,使得托架30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移动,使得第二中轴22与第一中轴11对准,即第二中轴22和第一中轴11重合或大致重合,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的对准,即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中心的连线垂直或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即X方向,或二者的中心重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810可以直接与感应元件700进行电性连接,使得感应元件700能够直接控制第二驱动件810的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110的材质为玻璃,第一壳110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设有涂层(图未示),避免第一壳110为透明结构无线充电设备10内部的零部件外露而影响外观,且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涂层设计,以提升无线充电设备10的外观表现力。感应元件700可以为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能够通过发射和是否接收到反射回的光线判断电子设备20是否置于托架300上,且能够判断电子设备20的第二中轴22,并控制托架300移动,以使第二中轴22与第一中轴11对准。
在一实施例中,感应元件700的数量为4~8个,感应元件700的数量越多,则托架300的位移量越小,感应元件700识别和计算第二中轴22的位置所需的时间越小。即感应元件700数量较多时,能够较快的识别第二中轴22的位置。感应元件700的可以为红外线感应元件700,也可以为其它形式的感应元件700,如光电感应元件700,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7所述,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10的充电方法。将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上,电路板600控制第一驱动件510工作,使得发射线圈400沿第一方向即Y方向移动。无线充电设备10根据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之间的磁场的强弱判断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之间距离最小的位置,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位置的对准,即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
多个感应元件700通过发射光线和接收到电子设备20反射回的光线而触发,发出指令并将指令信号传递至电路板600。电路板600控制第二驱动件810工作,使得托架300进行小距离的初始位移,并根据托架300运动过程中各个感应单元的触发状态配合移动的距离,使得感应元件700能够计算出电子设备2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的边界,进而计算出电子设备20的第二中轴22的位置。然后,感应元件700再次发出指令至电路板600,电路板600控制第二驱动件810工作,使得托架300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上移动,使得第二中轴22与第一中轴11相对应,即第二中轴22和第一中轴11重合或大致重合,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的相对应,即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中心的连线垂直或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即X方向,或者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中心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上后,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可以首先实现第一方向上的对准,即通过第一运动机构500使得发射线圈400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移动,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高度相同。然后再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二方向上的对准,即通过第二运动机构800使得托架300移动,使得第二中轴22和第一中轴11重合或大致重合,则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中心重合。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上后,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可以首先实现第二方向上的对准,即通过第二运动机构800使得托架300移动,使得第二中轴22和第一中轴11大致重合,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二方向即X方向的相对应,则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中心的连线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然后再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一方向上的对准,即通过第一运动机构500使得发射线圈400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移动,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高度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00能够相对于外壳100旋转,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对准后,电路板600能够控制支架200自动旋转,使得外壳100贴合于支架200,从而使得外壳100由侧立状态切换为卧式状态。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架200可以采用电动升降形式,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实现对准后,电路板600控制支架200自动收回,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0由侧立状态切换为卧式状态。
本申请的无线充电设备10,通过设置第一运动机构500、第二运动机构800以及感应元件700,使得电子设备20置于托架300上后,第一运动机构500能够驱使发射线圈400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移动,使得发射线圈400和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21高度大致相同,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一方向上对准。感应元件700能够计算电子设备20的边界从而获得第二中轴22的位置,并控制第二运动机构800工作,驱使托架300沿第二方向即X方向移动,使得第二中轴22和无线充电设备10的第一中轴11大致重合,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第二方向上的对准,从而使得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XY所在平面上的对准,即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在XY平面上大致重合,以实现发射线圈400和接收线圈21的自动对准,从而能够提升无线充电设备10的充电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能够为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
外壳;
发射线圈,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发射线圈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移动;
托架,至少部分结构凸出于所述外壳,以承载所述电子设备,所述托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及
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多个感应元件,多个所述感应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设置;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中轴,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二中轴;在所述电子设备置于所述托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中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感应元件能够计算所述第二中轴的位置,并控制所述托架移动,使得所述第二中轴与所述第一中轴相对应;通过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托架的移动,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能够相互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呈对称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发射线圈距离所述外壳的两侧的距离相等;所述接收线圈距离所述电子设备的相背的两侧的距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运动机构和第二运动机构;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运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蜗杆,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一蜗杆转动,使得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的第一承载部,所述发射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
所述第一蜗杆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第一蜗杆穿设所述第一承载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承载部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承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蜗杆,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二蜗杆转动,使得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与所述第二蜗杆配合的第二承载部;
所述第二蜗杆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第二蜗杆穿设所述第二承载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承载部转动,以使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外壳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能够支撑所述外壳,使得所述外壳侧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在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相互对应的状态下,所述支架能够转动,以使所述外壳由侧立状态切换为卧式状态。
1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能够为电子设备充电,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外壳、发射线圈、托架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感应元件,所述发射线圈位于所述外壳内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托架凸出于所述外壳,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多个所述感应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中轴,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二中轴;
所述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电子设备置于所述托架,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对应;
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接收线圈所述发射线圈相对应;及
所述无线充电设备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所述托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置于所述托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中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感应元件计算所述第二中轴的位置,并控制所述托架移动,使得所述第二中轴与所述第一中轴相对应。
CN202010526252.3A 2020-06-09 2020-06-09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Active CN1137833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6252.3A CN113783308B (zh) 2020-06-09 2020-06-09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6252.3A CN113783308B (zh) 2020-06-09 2020-06-09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3308A CN113783308A (zh) 2021-12-10
CN113783308B true CN113783308B (zh) 2024-01-02

Family

ID=78835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6252.3A Active CN113783308B (zh) 2020-06-09 2020-06-09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8330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04934B1 (ko) * 2015-11-25 2017-02-23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최대수신전력 자동 위치정렬을 이용한 무선충전패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충전방법
CN208508575U (zh) * 2018-07-24 2019-02-15 深圳市博益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
CN208608760U (zh) * 2018-08-15 2019-03-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位置自对准无线充电装置及移动设备
CN110225171A (zh) * 2019-07-08 2019-09-10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重力夹紧手机的联动型支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8673B (zh) * 2014-01-02 2016-04-01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基座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04934B1 (ko) * 2015-11-25 2017-02-23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최대수신전력 자동 위치정렬을 이용한 무선충전패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충전방법
CN208508575U (zh) * 2018-07-24 2019-02-15 深圳市博益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
CN208608760U (zh) * 2018-08-15 2019-03-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位置自对准无线充电装置及移动设备
CN110225171A (zh) * 2019-07-08 2019-09-10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重力夹紧手机的联动型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3308A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30142973A1 (en) Turntable device and optical apparatus
CN111131674B (zh)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441579A (zh) 无线充电能量发射装置
CN211902199U (zh) 一种用于安装激光雷达的云台装置
CN110989123B (zh) 一种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307178A (zh) 车辆举升装置、车辆举升系统及车辆举升方法
CN113783308B (zh) 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14614629B (zh)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786925B (zh) 天线定位器、测定不必要的电磁辐射的系统及方法
CN110638219A (zh) 无线充电桌
CN116945205B (zh) 一种基于视觉辅助的tr机器人工作站及其使用方法
CN212572666U (zh) 一种电子产品的测试装置
CN109895642B (zh)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定位系统及方法
US11050276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111323211A (zh) 屏幕测试装置
WO2021127921A1 (zh)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090044170A (ko) 자기회로 측정장치
CN117616764A (zh) 转动机构及其摄像模组、驱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KR20110131789A (ko) 3차원 공간인식센서
CN108448751B (zh) 一种具有自动定位功能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11491090A (zh) 摄像装置及智能设备
CN220172929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12531917A (zh)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和一种电子设备
CN112152274A (zh) 无线充电底座及无线充电底座控制方法
CN117103236B (zh) 圆柱坐标机器人及飞行器机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