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5489A -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5489A
CN113775489A CN202010516571.6A CN202010516571A CN113775489A CN 113775489 A CN113775489 A CN 113775489A CN 202010516571 A CN202010516571 A CN 202010516571A CN 113775489 A CN113775489 A CN 113775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eat
branch
water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65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丁会
刘军卫
高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1657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7548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13947 priority patent/WO2021248715A1/zh
Priority to AU2020452191A priority patent/AU2020452191A1/en
Priority to CA3177575A priority patent/CA3177575A1/en
Priority to EP20939641.5A priority patent/EP4130468A4/en
Priority to BR112022022712A priority patent/BR112022022712A2/pt
Priority to US17/997,676 priority patent/US20230349365A1/en
Publication of CN113775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5489A/zh
Priority to CL2022003278A priority patent/CL2022003278A1/es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60Cooling or heating of wind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3/00Assembly, mounting or commissioning of wind motors;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ing wind motor components
    • F03D13/20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or supporting wind motors; Masts or towers for wind motors
    • F03D13/25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or supporting wind motors; Masts or towers for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ffshore instal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60Cooling or heating of wind motors
    • F03D80/602Heat transfer circuits; Refrigeration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80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 F03D80/8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10Liquid cooling
    • H01F27/16Wate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45Thermal management, e.g. inverter temperatur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20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20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 F05B2260/205Cooling fluid recirculation, i.e. after having cooled one or more components the cooling fluid is recovered and used elsewhere for other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23Rotary generator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urbines or similar engines
    • H02K7/183Rotary generator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urbines or similar engines wherein the turbine is a wind turbine
    • H02K7/1838Generators mounted in a nacelle or similar structure of a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该冷却系统包括用于冷却第一发热部件的第一冷却回路、用于冷却第二发热部件的第二冷却回路、用于冷却第三发热部件的第三冷却回路、用于冷却第四发热部件的第四冷却回路、泵站单元和散热单元,泵站单元包括泵组、分水器和集水器,泵组与分水器之间设置有总供水管,泵组与集水器之间设置有总回水管;泵组通过分水器为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及第四冷却回路提供冷却介质;第一冷却回路直接与分水器和集水器连通;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第四冷却回路分别经由散热单元与集水器连通。本发明可以将多个冷却回路集中控制,简化管路配置,减少散热部件的数量。

Description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 机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风力发电机组逐渐向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机组本身的损 耗随之增加,同时需要进行散热的零部件数量也随之增加。发电机、轴系、 变桨、机舱柜、机舱、变流柜、变压器等发热部件都需要进行必须的散热 冷却处理才能实现各发热部件的正常运行,尤其对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采用将各发热部件均布置于机舱的E-TOP结构,导致机组整体的冷却系统 在机舱内的构成和布局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在机舱的有限空间内设计更加紧凑的冷却系统结构布局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该冷却系统 可以将多个冷却回路集中控制,简化管路配置,减少散热部件的数量。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用于冷却第 一发热部件的第一冷却回路、用于冷却第二发热部件的第二冷却回路、用 于冷却第三发热部件的第三冷却回路、用于冷却第四发热部件的第四冷却 回路、泵站单元和散热单元;泵站单元包括泵组、分水器和集水器,泵组 与分水器之间设置有总供水管,泵组与集水器之间设置有总回水管;泵组 通过分水器为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及第四冷却回 路提供冷却介质;第一冷却回路直接与分水器和集水器连通;第二冷却回 路、第三冷却回路、第四冷却回路分别经由散热单元与集水器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冷却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第二冷却回路与 第三冷却回路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热耦合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三冷却回路包括旁路,当第二发热部件的 温度低于预定温度时,冷却介质由第三冷却回路的旁路流入热交换器,与 流入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发热部件的发热量最小,第三发热部件 的发热量最大,第二发热部件与第四发热部件的发热量分别介于第一发热 部件与第三发热部件的发热量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热交换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热通道和第 二导热通道;第二供水管包括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第一分段的一端与第 一导热通道的入口连接,第二分段的一端与第一导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旁 路的供水旁管与第二导热通道的入口连接,旁路的回水旁管与第二导热通 道的出口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泵组包括个泵体或者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泵 体;泵组的入口设置有过滤器和稳压装置,泵组的出口设置有安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泵组的入口设置有总流量传感器,泵组的出 口设置有总温度传感器;泵组的入口和出口还分别设置有总压力监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冷却回路包括第一流体管路,第一流体 管路的第一供水管与分水器连通,第一流体管路的第一回水管与集水器连 通;第一流体管路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一发热部件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流体 支路,多个第一流体支路的一端汇流至第一供水管,另一端汇流至第一回 水管;第一供水管与分水器连通,第一回水管与集水器连通;或者,第一 流体管路包括与多个第一发热部件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流体支路,每个第一流体支路的一端与分水器连通,每个第一流体支路的另一端与集水器连 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每个第一流体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支路散热器 和位于各第一流体支路的下游的第一支路调节阀、第一支路温度传感器和 第一支路流量传感器;监测各第一支路温度传感器和各所述第一支路流量 传感器的测量值,根据各第一发热部件的目标温度值,通过控制各第一支 路调节阀的开度调节各第一流体支路的实际流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各第一支路散热器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有 第一压力监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冷却回路包括第二流体管路,第二流体 管路的第二供水管与分水器连通;第三冷却回路包括第三流体管路,第三 流体管路的第三供水管与分水器连通;第四冷却回路包括第四流体管路, 第四流体管路的第四供水管与分水器连通;第二流体管路的第二回水管、 第三流体管路的第三回水管及第四流体管路的第四回水管分别经由散热单 元与集水器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冷却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第三供水管上设 置有旁路,第二供水管与旁路通过热交换器相互隔离地热耦合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旁路上设置有旁路调节阀,热交换器构造为 当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旁路调节阀打开,以 使第三冷却回路的冷却介质通过旁路与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 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供水管的第一分段上设置有加热器,当 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且第三发热部件未启动时, 启动加热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供水管的第二分段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二 发热部件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流体支路,每个第二流体支路上设置有第二 支路散热器,每个第二流体支路的下游设置有第二支路调节阀、第二支路 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支路流量传感器;第二分段的上游还设置有第二中总温 度传感器;监测各第二支路温度传感器和各所述第二支路流量传感器的测 量值,根据各第二发热部件的目标温度值,通过控制各第二支路调节阀的 开度调节各第二流体支路的流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根据第二中总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控制加热 器的开启/关闭及旁路调节阀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加热器的下游、 第二分段的上游及各第二流体支路的上游和下游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二 阀门;第一分段设置有第二排液阀;第二回水管还设置有第二排气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分段的下游、第二分段的上游及各第二 流体支路的上游和下游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二压力监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三流体管路上设置有与第三发热部件对应 的多个第三流体支路,旁路设置于多个第三流体支路的下游,每个第三流 体支路上设置有第三支路散热器;第三流体管路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三供水 管的下游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流量传感器,旁路的回水旁管设置有第 三旁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旁流量传感器;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与第三旁温度 传感器的温度差值及第三旁流量传感器的流量,获得从旁路传递至第二冷 却回路的余热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三供水管的上游和下游、旁路的供水旁管 和回水旁管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三压力监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各第三流体支路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双 向切断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四流体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散热器,第四回 水管上设置有第四调节阀、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流量传感器;监测第四 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流量传感器的测量值,根据第四发热部件的目标温度值, 通过控制第四调节阀的开度调节第四流体管路的流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四供水管和第四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四 压力监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散热单元包括多个散热支路,每个散热支路 上设置有第五散热器;第二冷却回路的第二回水管、第三冷却回路的第三 回水管及第四冷却回路的第四回水管分别与散热单元的第五供水管连通, 散热单元的第五回水管与集水器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散热单元包括多个散热支路,每个散热支路 的第五供水支管与第五回水支管之间设置有第五散热器;第二冷却回路的 第二回水管、第三冷却回路的第三回水管及第四冷却回路的第四回水管分 别与各自对应的散热支路的第五供水支管连通,各散热支路的第五回水支 管分别与集水器连通。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第一发热部件, 包括轴系、电缆、变桨机构、机舱、机舱柜体、机舱底座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发热部件,包括变流器;第三发热部件,包括发电机;第四发热部件, 包括变压器;以及如前所述的任一种冷却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将与各发热部件分别对应的第一冷却回 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和第四冷却回路集成至一个系统中,并 将泵站单元作为整个冷却系统的核心动力单元,为整个冷却系统提供动力。 由于第一冷却回路中承担的冷却负荷较小,其进出口直接通过短路接入泵 站单元,在不会对整个系统冷却介质的温升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简化管 路的布局。第二冷却回路、第三冷却回路、第四冷却回路具有较大的损耗 量,从泵站单元泵出的冷却介质经过上述三个冷却回路后升温,进入散热 单元,在其作用下冷却介质温度降低,再次进入泵站单元形成闭路循环, 简化管路配置,减少散热部件的数量,提高了系统冷量的利用率。另外,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采用如前所述的冷却系统,可以有效地 统计系统损耗及机组运行过程中热量传递方向,同时结合环境温度,可摸 索出更加合理的零部件选型,为后续评估风力发电机组的可靠性提供充足 的数据统计依据。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 制。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的简化结构 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泵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一种第一冷却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另一种第一冷却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第二冷却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第三冷却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第四冷却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一种散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中的另一种散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的简化结 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发热部件100;第二发热部件200;第三发热部件300;
第一冷却回路1;第一供水管11;第一流体支路13;第一供水管11; 第一回水管12;第一支路散热器13a;第一回水管12;第一支路调节阀 VV1;第一支路温度传感器TT1;第一支路流量传感器FF1;第一阀门V1; 第一排液阀LV1;第一压力监测装置P1;第一排气阀AV1;第一柔性管 14;
第二冷却回路2;第二供水管21;第一分段211;第二分段212;第二 回水管22;加热器H;第二流体支路2121;第二支路散热器2122;第二 支路流量传感器FF2;第二支路温度传感器TT2;第二中总温度传感器T2; 第二支路调节阀VV2;第二阀门V2;第二排液阀LV2;第二排气阀AV2; 第二压力监测装置P2;第二柔性管24;
第三冷却回路3;第三供水管31;第三流体支路311;第三支路散热 器312;第三回水管32;旁路33;供水旁管331;回水旁管332;旁路调 节阀33a;第三流量传感器F31;第三温度传感器T31;第三流量传感器 F31;第三旁温度传感器T32;第三旁流量传感器F32;第三阀门V3;第 三排液阀LV3;第三排气阀AV3;双向切断阀DV;第三压力监测装置P3; 第三柔性管34;
第四冷却回路4;第四供水管41;第四回水管42;第四散热器43;第 四调节阀VV4;第四温度传感器TT4;第四流量传感器FF4;第四阀门V4; 第四排液阀LV4;第四排气阀AV4;第四压力监测装置P4;第四柔性管 44;
泵站单元5;分水器51;集水器52;泵组53;总供水管54;总回水 管55;泵体Pu;泵体调节阀PV;止回阀SV;稳压装置SP;泵体排气阀 AV;过滤器Fi;安全装置SF;总流量传感器FF;总温度传感器TT;总 压力监测装置P;总阀门V;排液阀LV;
热交换器6;第一入口端61a;第一出口端61b;第二入口端62a;第 二出口端62b;
散热单元7;散热支路7a;第五散热器7b;第五供水管71;第五回 水管72;第五阀门V5;第五排液阀LV5;第五排气阀AV5;第五供水支 管711;第五回水支管7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 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 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 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 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 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 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具 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 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 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 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 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的快速发展,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加,一方面机 组本身的损耗随之增加,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散热的零部件数量也随之增 加。尤其随着海上大容量机组的发展,采取E-TOP布局结构(发电机、轴 系、变桨系统、机舱柜、变流柜、变压器等发热部件均布置于机舱内)相 对于海上的环境因素,具有明显改善综合性能的优势;但当这些发热部件 均布置于机舱内时,它们本身都需要独立进行的散热冷却处理,所有的冷 却子系统均布置在机舱内,导致机舱内零部件数量越来越多,布局越来越 复杂。鉴于各发热部件的控制策略、工艺及布局位置等的不同,各冷却子 系统的管路复杂、散热器数量增多,控制逻辑复杂,导致系统的故障发生 率提高,因此,亟需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各发热部件的冷却子系统进行整体 布局、结构优化,以实现集中冷却。
本发明旨在构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集中冷却系统,尤其适用于海上 大功率的E-TOP布局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对于并非采用E-TOP布局 的机组,即各主要发热部件并非都位于机舱内的机组,若不考虑管路的长 度成本以及布局复杂性,也可以采用本申请的集中冷却系统,即可以根据 各发热部件的实际位置采用同样的布局思路对各自的冷却子系统进行布局, 从整体上对各发热部件的冷却子系统进行优化布局。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 明,下面结合图1至图10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进行 详细描述。
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第一发热 部件100、第二发热部件200、第三发热部件300、第四发热部件400和冷 却系统。
第一发热部件100为发热量较小的部件的组合,其散热损耗也较小, 可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将各发热部件的散热子系统整合于一个冷却回路或几 个冷却支路内,达到各个发热部件的散热需求。可选地,第一发热部件 100可以包括轴系、电缆、变桨、机舱、机舱柜体、机舱底座中的至少一 者。
第二发热部件200为发热量较大的部件的组合,其相应的散热损耗需 求也较大。可选地,第二发热部件200包括变流器。并且,该第二发热部 件200一般需要维持最低温度需求,且其散热损耗的增减与发电机为例的 第三发热部件300的散热损耗呈正比例关系,即二者相向运行。
第三发热部件300为发热量最大的部件的组合,其相应的散热损耗需 求也最大。可选地,第三发热部件300可以包括发电机。并且以发电机为 例的第三发热部件300不仅发热量大,其产生的余热还可在低温环境时提 供给其他发热部件,从而满足低温情况下其他发热部件的最低温度运行要 求。
第四发热部件400为发热量较大的部件的组合,其相应的散热损耗需 求也较大。可选地,第四发热部件400包括变压器。并且,该第四发热部 件400的散热损耗的增减与以发电机为例的第三发热部件300的散热损耗 呈正比例关系,即二者相向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运行和设计中,本发明可以根据各发热部件的 具体数量及不同的冷却形式和冷却要求,对各冷却回路进行相似的设置及 耦合设置,形成一个整体的冷却系统。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以用 于冷却第一发热部件100的第一冷却回路1(即小容量冷却系统,例如机 舱冷却系统)、用于冷却第二发热部件200的第二冷却回路2(即变流器 冷却系统)、用于冷却第三发热部件300的第三冷却回路3(即发电机冷 却系统)、用于冷却第四发热部件400的第四冷却回路4(即变压器冷却 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包括:用于冷却第一发热部件100 的第一冷却回路1、用于冷却第二发热部件200的第二冷却回路2、用于冷 却第三发热部件300的第三冷却回路3、用于冷却第四发热部件400的第四 冷却回路4、泵站单元5和散热单元7。其中,第一发热部件100的发热量 最小,第三发热部件300的发热量最大,第二发热部件200与第四发热部 件400的发热量分别介于第一发热部件100与第三发热部件300的发热量 之间。
泵站单元5作为整个冷却系统的核心动力单元,为整个冷却系统提供 动力。泵站单元5包括泵组53、分水器51和集水器52,泵组53与分水器 51之间设置有总供水管54,泵组53与集水器52之间设置有总回水管55。
泵组53通过分水器51为第一冷却回路1、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 回路3及第四冷却回路4提供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可以为例如水、油等液 态介质。第一冷却回路1直接与集水器52连通,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 却回路3、第四冷却回路4分别经由散热单元7与集水器52连通。
泵站单元5在总供水管54上设置分水器51,在总回水管55上设置集 水器52,用以确保系统供水稳压性。通过泵组53和分水器51上的供水管 路向各个发热部件提供冷却介质,并通过集水器52上的回水管路完成第一 冷却回路1、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第四冷却回路4的回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将与各发热部件分别对应的第一 冷却回路1、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和第四冷却回路4集成至一 个系统中,并将泵站单元5作为整个冷却系统的核心动力单元,为整个冷 却系统提供动力。由于第一冷却回路1中承担的冷却负荷较小,其进出口 直接通过短路接入泵站单元5,在不会对整个系统冷却介质的温升造成较 大影响的情况下简化管路的布局。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第四 冷却回路4具有较大的损耗量,从泵站单元5泵出的冷却介质经过上述三 个冷却回路后升温,进入散热单元7,在其作用下冷却介质温度降低,再 次进入泵站单元5形成闭路循环,简化管路配置,减少散热部件的数量, 提高了系统冷量的利用率。
图2示出了泵站单元5的具体结构。泵站单元5包括泵组53、各功能 阀、各传感器、稳压装置以及过滤器,来实现整个冷却系统的正常、稳定、 可维护地运行。
泵组53可以包括一个泵体Pu或者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泵体Pu。当泵 组53包括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泵体Pu时,可以采用至少两个泵体Pu并联 运行,也可采用部分运行、部分备用的形式,根据空间布置尺寸、系统容 量情况、可靠性与性价比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实现节能及容错运行,即在一 个泵体Pu出现故障后,其余泵体Pu仍然能够满足系统的全部或75%以上 的性能。同时,为进一步实现系统能效最优,每个冷却子系统S的泵组53 可以采用定频运行、高低速运行、变频运行或至少两个泵体Pu容错运行等 控制方式,满足整个风力发电机组的冷负荷运行需求,提高系统的容错性 及有效的节能策略。
泵体Pu设置有排气阀AV,在系统运行中排出气体,从而保护泵组53 的安全运行。泵体Pu的出口分别设置有止回阀SV,用于保护泵体Pu;泵 体Pu的入口分别设置有泵体调节阀PV,在其中任何一个泵体Pu出现泄漏 问题时,对应的泵体调节阀PV快速关闭;通过止回阀SV和泵体调节阀 PV切断对应的泵体Pu。如采用泵体Pu为非机封形式,可省略泵体调节阀PV的设置。
可选地,泵组53的入口设置有过滤器Fi,用于保证系统的洁净度。另 外,过滤器Fi具有排液功能,可作为泵组53的局部排液点。
可选地,总回水管55上设置有稳压装置SP,用于系统随温度变化造 成系统压力波动产生报警及对系统造成危害,可采用高位水箱或膨胀罐形 式。可选地,泵组53的出口设置有安全装置SF,在系统超过特定压力情 况下泄压以实现保护。
可选地,泵组53的入口和出口还分别设置有总压力监测装置P,可选 地,总压力检测装置P包括压力变送器和压力显示装置,总压力变送器用 于本地及远程对系统运行状况的监控,总压力显示装置用于本地注液及运 维观察。
可选地,总供水管54和总回水管55上分别设置有总阀门V,集水器 52及分水器51上分别设置有排液阀LV。通过总阀门V的启闭,实现集水 器52及分水器51的切出,从而便于二者的更换及维护。
可选地,泵组53的入口设置有总流量传感器FF,泵组53的出口设置 有总温度传感器TT。总温度传感器TT作为各个冷却回路的入口温度取值, 结合各个冷却回路及散热单元7上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及各个冷却支路上设 置流量传感器,便于计算各个冷却回路在逻辑控制过程中实际的散热损耗 量,从而结合环境温度、机组负荷、系统流量等参数,统计各个冷却回路 及系统整个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系统控制逻辑的优化及零部件选型的优 化。
下面结合附图1、3~7进一步详细说明各个冷却回路的具体结构。
图3示出了一种第一冷却回路1的具体结构。第一冷却回路1为用于 冷却第一发热部件100的小容量冷却系统,第一发热部件100包括轴系、 电缆、变桨、机舱、机舱柜体、机舱底座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冷却回路1 包括第一流体管路、用于冷却多个第一发热部件100的多个并联的第一支 路散热器13a,还包括多种功能阀和多种传感器,来实现第一冷却回路1的 正常、稳定、可维护地运行。
冷却介质通过泵站单元5的分水器51流入第一供水管11,并输送至多 个并联的第一支路换热器13a,各支路换热器与各第一发热部件100热交 换后汇流至第一回水管12,然后通过集水器52直接流回至泵站单元5。
具体来说,第一冷却回路1包括第一流体管路,第一流体管路的第一 供水管11与分水器51连通,第一流体管路的第一回水管12与集水器52 连通。第一流体管路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一发热部件100一一对应的多个第 一流体支路13,例如,有些第一流体支路13用于冷却轴系,有些第一流 体支路13用于冷却变桨,还有些第一流体支路13用于冷却电缆等。多个 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一端汇流至第一供水管11,另一端汇流至第一回水管 12;第一供水管11与分水器51连通,第一回水管12与集水器52连通。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流体支路13上设置有第一支路散热器13a和位于 各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下游的第一支路调节阀VV1、第一支路温度传感器 TT1和第一支路流量传感器FF1。监测各第一支路温度传感器TT1和各第 一支路流量传感器FF1的测量值,根据各第一发热部件100的目标温度值, 通过控制各第一支路调节阀VV1的开度调节各第一流体支路13的流量。
每个第一流体支路13上设置第一支路调节阀VV1,可以根据各个发 热部件的负荷需求调节各第一流体支路13的流量,从而根据环境边界变化 动态调整各个散热部件的冷量配置,实现冷量在其他散热部件的调节。
为了减少管路的数量,来自于泵站单元5的分水器51的管路采用汇集 第一供水管11至各第一支路散热器13a附近实现分支,类似的,汇集第一 回水管12直接接入集水器52后进入泵站单元5。由于第一冷却回路1的各 第一支路散热器13a承担损耗量相对较小,为了简化及缩短管路的布局, 第一冷却回路1的第一供水管11直接进出集水器52,第一回水管12直接 进出分水器51,避免走向散热器过多的其它冷却回路,从而有效简化管路 布局,优化管路布置。
由于环境温度不断变化,随着风况变化机组负荷不断变化,根据各个 第一发热部件100的特性不同,以其温度限制为逻辑控制对象,对第一流 体支路13上的第一支路调节阀VV1进行动态调节,通过流量的调节为各 个第一发热部件提供足够冷负荷的同时实现冷负荷的均衡,同时为其他冷 却回路提供足够冷负荷,或通过调整泵组53的负荷,实现系统响应的节能。
可选地,第一支路散热器13a前后分别设置第一柔性管14,便于管路 与第一支路散热器13a的连接及设备的减振。在第一流体支路13上设置第 一支路温度传感器TT1,同时结合泵站单元5上的总温度传感器TT及第一 支路流量传感器FF1,可得出各个第一流体支路13的实际散热量,通过数 据统计与分析,可有效得出环境边界、机组负荷、调节阀开度等因素之间 的逻辑关系,从而可有效提高各个散热部件的优化及机组的逻辑控制。
由于各个第一流体支路13上布置有相应的零部件,为了减少对整个系 统的影响,第一供水管11和第一回水管12、各第一支路散热器13a的入口 和出口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一阀门V1。通过第一阀门V1的启闭,可以 对第一流体支路13上的传感器、零部件进行更换及维护。
可选地,第一流体管路、各第一支路散热器13a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 第一排液阀LV1。通过启闭第一排液阀LV1,可实现相应第一流体支路13 的切断及局部位置的排液。
根据散热部件的不同及散热形式的不同,第一流体支路13上设置的第 一支路散热器13a可以为空-水换热形式,水-油换热形式或其他形式。第一 支路散热器13a上设置有第一排液阀LV1,便于第一支路散热器13a及第 一流体支路13的局部排液。
为了防止注液过程中局部高点集气,可选地,各第一支路散热器13a 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气阀AV1,便于局部排气。
可选地,各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监测装 置P1。可选地,第一压力监测装置P1包括压力变送器和压力显示装置, 用于远程及本地监控系统的压力变化。
图4示出了另一种第一冷却回路1的具体结构。该第一冷却回路1与 图3所示的第一冷却回路1的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冷却介质通过泵 站单元5的分水器51流入第一冷却回路1中各个第一流体支路13,流经各 第一支路换热器13a后,分别以各自独立的管路通过集水器52流回泵站单 元5,实现闭路循环。
具体来说,第一流体管路包括与多个第一发热部件100一一对应的多 个第一流体支路13,每个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一端与分水器51连通,每个 第一流体支路13的另一端与集水器52连通。
本实施例中,泵站单元5的分水器51以支管的形式引出,且进入集水 器52也以各个支管形式进入,在各个第一流体支路13上设置第一排液阀 LV1,从而满足各个第一流体支路13的排液。
再次参阅图1,第二冷却回路2包括第二流体管路,第二流体管路的 第二供水管21与分水器51连通。
第三冷却回路3包括第三流体管路,第三流体管路的第三供水管31与 分水器51连通。
第四冷却回路4包括第四流体管路,第四流体管路的第四供水管41与 分水器51连通。
第二流体管路的第二回水管22、第三流体管路的第三回水管32及第 四流体管路的第四回水管42分别经由散热单元7与集水器52连通。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6,第三供 水管31上设置有旁路33,第二供水管21与旁路33通过热交换器6相互隔 离地热耦合设置。
具体来说,旁路33上设置有旁路调节阀33a,热交换器6构造为当第 二冷却回路2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旁路调节阀33a打开, 以使第三冷却回路3的冷却介质通过旁路33与第二冷却回路2的冷却介质 进行热交换。由此,在极低温的条件下,通过热交换器6,发电机冷却系 统通过旁路33的冷却介质将一部分损耗产生的热负荷传递给变流器冷却系 统,既合理利用了发电机的余热,又满足变流器冷却系统等发热部件的最 低运行温度要求。
可选地,热交换器6为液-液两路换热器。热交换器6包括间隔设置的 第一导热通道和第二导热通道。第一导热通道包括第一入口端61a和第一 出口端61b,第二导热通道包括第二入口端62a和第二出口端62b。
第二供水管21包括第一分段211和第二分段212,第一分段211的下 游与第一入口端61a连接,第二分段212的上游与第一出口端61b连接;
旁路33的供水旁管331与第二入口端62a连接,旁路33的回水旁管 332与第二出口端62b连接。
由此,热交换器6上共设置四个接口,第三流体管路的旁路33进入到 热交换器6后流经第二导热通道,第二流体管路进入到热交换器6后流经 第一导热通道,各导热通道通过密封结构形成,第二流体管路内的冷却介 质和第三流体管路内的冷却介质在热交换器6内以顺流或错流的方式实现 热量的传递,从而实现两路冷却回路热量的彼此传递及均衡。该四个接口 可以设置于热交换器6的同一侧,也可以设置于热交换器6的两侧。
图5示出了第二冷却回路2的具体结构。第二冷却回路2为变流器冷 却系统,包括第二流体管路、用于冷却第二发热部件200的多个并联的第 二支路散热器2122,还包括加热器H、多种功能阀和多种传感器,来实现 第二冷却回路2的正常、稳定、可维护地运行。
在泵站单元5的作用下,冷却介质由分水器51流入第二供水管21,流 经热交换器6的第一导热通道后输送至多个并联的第二支路换热器2122, 各支路换热器与第二发热部件200热交换后,汇流进入第二回水管22,然 后流经散热单元7后通过集水器52流回泵站单元5,实现闭路循环。
具体来说,第二冷却回路2的第二供水管21的第二分段212上设置有 与多个第二发热部件200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流体支路2121,每个第二流 体支路2121上设置有第二支路散热器2122,每个第二流体支路2121的下 游设置有第二支路温度传感器TT2和第二支路流量传感器FF2。监测各第 二支路温度传感器TT2和各第二支路流量传感器F22的测量值,根据各第 二发热部件200的目标温度值,通过控制各第二支路调节阀VV2的开度调 节各第二流体支路2121的流量。
另外,根据散热部件的不同及散热形式的不同,每个第二流体支路 2121的下游还设置有第二支路调节阀VV2,根据第二流体支路2121容错 运行中智能关闭其中故障的第二支路调节阀VV2,从而减小系统流量阻力 要求,实现泵站单元5的节能。
可选地,第二供水管21的第一分段211上设置有加热器H,当第二冷 却回路2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且第三发热部件300未启动时, 启动加热器H。
由于第二发热部件200即变流器在极低温下无法启动,需要通过第二 冷却回路2中的冷却介质进行预热。如果第三发热部件300即发电机没有 启动运行,变流器可以通过启动加热器H来加热冷却介质,以满足变流器 启动前的预热要求。如果在此期间发电机启动,则关闭加热器H,并打开 旁路调节阀33a,发电机产生的余热可以加热第三冷却回路3中的冷却介 质,并通过旁路33进入热交换器6。第二冷却回路2的低温冷却介质在热 交换器6中与第三冷却回路3中的高温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直至达到能 够启动变流器的预设温度。当第二冷却回路2的冷却介质的温度达到预设 温度时,变流器开始运行,关闭旁路调节阀33a。通过发电机余热的再利 用及尽可能少地启动加热器H,可以节省系统的自耗电,降低系统能耗。
可选地,第二分段212的上游还设置有第二中总温度传感器T2,根据 第二中总温度传感器T2的测量值控制加热器H的开启/关闭及旁路调节阀 33a的开度。通过控制旁路调节阀33a的开启度,调节进入旁路33的高温 冷却介质的流量,从而逐渐加热第二冷却回路2中的冷却介质。
另外,根据第二冷却回路2的容错要求,第二供水管21的第二分段 21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流体支路2121,热交换器6前后分别设置第二柔性 管24,便于管路的连接及减振。
可选地,第一分段211的下游、第二分段212的上游及各第二流体支 路2121的上游和下游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二压力监测装置P2。可选地, 第二压力监测装置P2包括压力变送器和压力显示装置。第二压力监测装置 P2用于本地及远程监控热交换器6在第二冷却回路2上的阻力变化及堵塞 更换情况。各个第二支路散热器2122前后分别设置第二压力监测装置P2, 用于远程及本地监控系统的压力变化。
可选地,第二供水管21和第二回水管22、加热器H的下游、第二分 段212的上游及各第二流体支路2121的上游和下游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 二阀门V2。在第二供水管21和第二回水管22上分别设置第二阀门V2, 可以对第二流体管路的传感器、零部件进行更换及维护。根据维护和更换 需求,任意两个第二阀门V2关闭后可对内部的传感器、管件、传感器进 行相应的操作。
可选地,第一分段211上设置有第二排液阀LV2,从而有效实现局部 排液,减小零部件更换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可选地,第二回水管22还设置有第二排气阀AV2,在系统注液过程 中可有效实现系统及支路部分的有效排气。
图6示出了第三冷却回路3的具体结构。第三冷却回路3为发电机冷 却系统,包括第三流体管路、用于冷却第三发热部件300的多个并联的第 三支路散热器312,还包括多种功能阀和多种传感器,来实现第三冷却回 路3的正常、稳定、可维护地运行。
在泵站单元5的作用下,冷却介质由分水器51流入第三供水管31,并 输送至多个并联的第三支路换热器312,各支路换热器与第三发热部件300 热交换后进入第三回水管32,然后流经散热单元7后通过集水器52流回泵 站单元5,实现闭路循环。
具体来说,第三流体管路上设置有与第三发热部件300对应的多个第 三流体支路311,旁路33设置于多个第三流体支路311的下游,每个第三 流体支路311上设置有第三支路散热器312。
第三流体管路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三供水管31的下游的第三温度传感器 T31和第三流量传感器F31,旁路33的回水旁管332上设置有第三旁温度 传感器T32和第三旁流量传感器F32。
冷却介质通过泵站单元5的分水器51沿第三供水管31进入第三冷却 回路3中,并从第三供水管31分为多个第三流体支路311,均匀的进入各 个第三支路散热器312中,第三支路散热器312可以为热沉模块或空-水换 热器。当旁路调节阀33a打开时,经过换热后的各个冷却介质经过第三流 体支路311汇流到第三回水管32,其中一部分冷却介质将沿着旁路33的供 水旁管331进入热交换器6的第二导热通道中,与第二冷却回路2热交换 后,最终与第三回水管32的主路汇集到第三回水管32中,然后流经散热 单元7后通过集水器52流回泵站单元5。
其中,通过控制旁路调节阀33a的开度调节进入热交换器6的冷却介 质的流量。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T31与第三旁温度传感器T32的温度差值 及第三旁流量传感器F32的流量,获得从旁路33传递至第二冷却回路2的 余热热量。结合泵站单元5中的总温度传感器TT及第三流量传感器F31, 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可以得知第三冷却回路3的散热量与环境边界、机 组负荷、系统流量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选地,第三供水管31的上游和下游、旁路33的供水旁管331和回 水旁管33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三压力监测装置P3。可选地,第三压力 监测装置P3包括压力变送器和压力显示装置。第三供水管31的上游和下 游分别设置第三压力监测装置P3,可以远程和本地监控经第三支路散热器 312前后的压力值。
可选地,第三流体管路的第三供水管31的上游和下游、旁路33的供 水旁管331和回水旁管332及第三回水管3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三阀门 V3。可选地,第三供水管31的上游和下游、各第三支路散热器312中的至 少一者设置有第三排液阀LV3。可选地,各第三支路散热器312及第三回 水管3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三排气阀AV3。
第三供水管31的上游和下游上分别设置有第三排液阀LV3,通过第三 阀门V3的启闭,实现第三冷却回路3的排液。同时在第三回水管32上设 置第三排气阀AV3,便于系统在注液及运行过程中有效排气。
第三支路散热器312上分别设置第三排液阀LV3,实现第三支路散热 器312的有效排液和排气。
可选地,各第三流体支路311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双向切断阀DV, 便于在带液工况下实现第三支路散热器312的拆解及更换。同时第三流体 支路311及第三回水管32上分别设置第三柔性管34,便于第三支路散热器 312的安装。
另外,热交换器6在第三冷却回路3一侧同样设置第三压力监测装置 P3,且在该侧管路两端同样设置第三柔性管34,以及热交换器6前后分别 设置第三阀门V3,可以远程和本地监控热交换器6前后的压力值。同时, 在回水旁管332上设置第三旁流量传感器F32以及第三旁温度传感器T32, 同时结合第三温度传感器T31,可得知经过热交换器6的热交换量,从而 对系统可实现精细化管理,便于系统的优化升级。
图7示出了第四冷却回路4的具体结构。第四冷却回路4为变压器冷 却系统,包括第四流体管路、用于冷却第四发热部件400的第四散热器43, 还包括多种功能阀和多种传感器,来实现第四冷却回路4的正常、稳定、 可维护地运行。
在泵站单元5的作用下,冷却介质由分水器51流入第四供水管41,并 输送至第四换热器43,第四换热器43与第四发热部件400热交换后进入第 四回水管42,然后流经散热单元7后通过集水器52流回泵站单元5,实现 闭路循环。第四散热器43可以为空-水换热器,也可为油-水换热器。
具体来说,第四流体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散热器43,第四回水管42上 设置有第四调节阀VV4、第四温度传感器TT4和第四流量传感器FF4。
监测第四温度传感器TT4和第四流量传感器FF4的测量值,根据第四 发热部件400的目标温度值,通过控制第四调节阀VV4的开度调节第四流 体管路的流量。第四回水管42上设置的第四温度传感器TT4和第四流量传 感器FF4,结合泵站单元5中的总温度传感器TT,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可 得知,第四冷却回路4的散热量与环境边界、机组负荷、系统流量等之间 的逻辑关系。
可选地,第四供水管41及第四回水管42分别设置有第四阀门V4。可 选地,第四供水管41和第四散热器43分别设置有第四排液阀LV4。可选 地,第四散热器43还设置有第四排气阀AV4。可选地,第四供水管41和 第四回水管42上分别设置有第四压力监测装置P4。
第四散热器43上设置的第四排气阀AV4及第四排液阀LV4,便于第 四流体管路的排气及注液排气。第四散热器43前后分别设置第四柔性管44, 便于第四散热器43的安装。类似地,第四散热器43前后分别设置第四压 力监测装置P4,从而可通过本地和远程对第四冷却回路4实现压力的有效 监控。第四供水管41设置有第四排液阀LV4,通过关闭第四供水管41及 第四回水管42上的第四阀门V4,可以实现对第四冷却回路4上的设备、 传感器等更换及维护。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单元7,包括多 个散热支路7a,每个散热支路7a上设置有第五散热器7b。第二冷却回路2 的第二回水管22、第三冷却回路3的第三回水管32及第四冷却回路4的第 四回水管42分别与散热单元7的第五供水管71连通,散热单元7的第五 回水管72与集水器52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中的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 第四冷却回路4汇集后进入散热单元7内,散热单元7以汇集管的形式进 入到泵站单元5中。为了减少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第四冷却 回路4进入散热单元7内的管路数量,在系统整体损耗适中、管路尺寸走 向及加工满足工艺要求情况下,三路管路并入一路进入第五供水管71,通 过各个第五散热器7b实现冷却介质的降温。同样地,第一冷却回路1也可 以采用图3所示的相似的汇集形式进出泵站单元5,从而减少整个管路在 风力发电机组上的布置数量。
可选地,第五供水管71和第五回水管72、各散热支路7a的上游及下 游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五阀门V5。可选地,第五供水管71及各第五散 热器7b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五排液阀LV5。可选地,各第五散热器7b 上还设置有第五排气阀AV5。
第五散热器7b上设置第五排液阀LV5及第五排气阀AV5,通过关闭 第五供水管71和第五回水管72上的第五阀门V5,实现第五散热器7b的 更换,同时方便局部排液及与其他部件切出。闭合第五供水管71和第五回 水管72上的第五阀门V5,可通过第五排液阀LV5进行散热单元7的排液。 各散热支路7a最终汇集到第五回水管72,通过总回水管55进入到泵站单 元5内,形成整个冷却系统的闭路循环。
参阅图1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散热单元7,其与图9所示 的散热单元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当系统整体损耗过高,管路尺寸走向 及加工无法满足工艺要求情况下,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第四 冷却回路4进入散热单元7内为三路管路,三路管路分别经过各自的第五 供水支管711进入到第五散热器7b内,并通过各自的第五回水支管721分 别进入到泵站单元5内。
具体来说,散热单元7包括多个散热支路7a,每个散热支路7a的第五 供水支管711与第五回水支管721之间设置有第五散热器7b。
第二冷却回路2的第二回水管22、第三冷却回路3的第三回水管32及 第四冷却回路4的第四回水管42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散热支路7a的第五供 水支管711连通,各散热支路7a的第五回水支管721分别与集水器52连 通。
可选地,各第五供水支管711和各第五回水支管721、各第五散热器 7b的入口和出口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五阀门V5。可选地,各第五供水 支管711、各第五散热器7b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五排液阀LV5。可选地, 各第五散热器7b还分别设置有第五排气阀AV5。通过各散热支路7a的第 五供水支管711和第五回水支管721上设置的第五排液阀LV5的启闭,有 效实现各散热支路7a的排液。
参阅图1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的 简化结构示意图,其与图1的工作原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图10所 示的散热单元7及图4所示的第一冷却回路1,即第一冷却回路1中各个第 一流体支路13及散热单元7分别以各自独立的管路进入泵站单元5,第二 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和第四冷却回路4也分别以各自独立的管路进 入散热单元7中。当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容量达到一定程度,为了便于管 路的走向、布置及制造工艺等要求,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将与各发热部件分别对应的第一 冷却回路1、第二冷却回路2、第三冷却回路3和第四冷却回路4分别以各 自独立的管路集成至一个系统中,各个发热部件的损耗量与冷却回路热交 换后,进行直接回路设置及进入散热单元7循环设置,进一步简化了管路 配置,减小散热部件数量,提高系统冷量的利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中冷却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旋转部件 (例如泵组)数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故障发生率;通过旋转 部件数量优化,有效降低冷却系统运行过程的能耗,提高整个冷却系统的 能效比;并且通过旋转部件的容错设计,在保持冷却冷量合理分配的情况 下,实现整个冷却系统的容错性及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中冷却系统,可以有效地进行损耗统计及 机组运行中热量传递方向的设置,同时结合环境温度,可选用更加合理的 零部件,为后评估提供充足的数据统计依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中冷却系统,可以动态调节小容量发热量 部件的冷量配置,减小管路布局的复杂性;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大容量发热 量部件的余热资源,实现系统冷热需求的合理分配。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采用如前所述的冷却 系统,可以有效地统计系统损耗及机组运行过程中热量传递方向,同时结 合环境温度,可摸索出更加合理的零部件选型,为后续评估风力发电机组 的可靠性提供充足的数据统计依据。
此外,根据以上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冷却系统可以被应用到各种需 要设置散热的电气设备中,例如但不限于风力发电机组。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 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 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 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 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3)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冷却第一发热部件(100)的第一冷却回路(1)、用于冷却第二发热部件(200)的第二冷却回路(2)、用于冷却第三发热部件(300)的第三冷却回路(3)、用于冷却第四发热部件(400)的第四冷却回路(4)、泵站单元(5)和散热单元(7);
所述泵站单元(5)包括泵组(53)、分水器(51)和集水器(52),所述泵组(53)与所述分水器(51)之间设置有总供水管(54),所述泵组(53)与所述集水器(52)之间设置有总回水管(55);
所述泵组(53)通过所述分水器(51)为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及所述第四冷却回路(4)提供冷却介质;
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直接与所述分水器(51)和所述集水器(52)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所述第四冷却回路(4)分别经由所述散热单元(7)与所述集水器(5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6),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与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通过所述热交换器(6)热耦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包括旁路(33),当所述第二发热部件(200)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时,冷却介质由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的所述旁路(33)流入所述热交换器(6),与流入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100)的发热量最小,所述第三发热部件(300)的发热量最大,所述第二发热部件(200)与所述第四发热部件(400)的发热量分别介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100)与所述第三发热部件(300)的发热量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6)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热通道和第二导热通道;
所述第一导热通道包括第一入口端(61a)和第一出口端(61b),所述第二导热通道包括第二入口端(62a)和第二出口端(62b);
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的第二供水管(21)包括第一分段(211)和第二分段(212),所述第一分段(211)的下游与所述第一入口端(61a)连接,所述第二分段(212)的上游与所述第一出口端(61b)连接;
所述旁路(33)的供水旁管(331)与所述第二入口端(62a)连接,所述旁路(33)的回水旁管(332)与所述第二出口端(62b)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53)包括一个泵体(Pu)或者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泵体(Pu);
所述泵组(53)的入口设置有过滤器(Fi)和稳压装置(SP),所述泵组(53)的出口设置有安全装置(SF)。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53)的入口设置有总流量传感器(FF),所述泵组(53)的出口设置有总温度传感器(TT);所述泵组(53)的入口和出口还分别设置有总压力监测装置(P)。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包括第一流体管路,所述第一流体管路的第一供水管(11)与所述分水器(51)连通,所述第一流体管路的第一回水管(12)与所述集水器(52)连通;
所述第一流体管路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发热部件(100)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流体支路(13),多个所述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一端汇流至所述第一供水管(11),另一端汇流至所述第一回水管(12);所述第一供水管(11)与所述分水器(51)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12)与所述集水器(52)连通;
或者,所述第一流体管路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发热部件(100)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流体支路(13),每个所述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一端与所述分水器(51)连通,每个所述第一流体支路(13)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器(5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流体支路(13)上设置有第一支路散热器(13a)和位于各所述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下游的第一支路调节阀(VV1)、第一支路温度传感器(TT1)和第一支路流量传感器(FF1);
监测各所述第一支路温度传感器(TT1)和各所述第一支路流量传感器(FF1)的测量值,根据各所述第一发热部件(100)的目标温度值,通过控制各所述第一支路调节阀(VV1)的开度调节各所述第一流体支路(13)的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流体支路(13)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监测装置(P1)。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包括第二流体管路,所述第二流体管路的所述第二供水管(21)与所述分水器(51)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包括第三流体管路,所述第三流体管路的第三供水管(31)与所述分水器(51)连通;
所述第四冷却回路(4)包括第四流体管路,所述第四流体管路的第四供水管(41)与所述分水器(51)连通;
所述第二流体管路的第二回水管(22)、所述第三流体管路的所述第三回水管(32)及所述第四流体管路的第四回水管(42)分别经由所述散热单元(7)与所述集水器(52)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水管(21)的所述第二分段(212)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二发热部件(200)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流体支路(2121),每个所述第二流体支路(2121)上设置有第二支路散热器(2122),每个所述第二流体支路(2121)的下游设置有第二支路调节阀(VV2)、第二支路温度传感器(TT2)和第二支路流量传感器(FF2);
监测各所述第二支路温度传感器(TT2)和各所述第二支路流量传感器(F22)的测量值,根据各所述第二发热部件(200)的目标温度值,通过控制各所述第二支路调节阀(VV2)的开度调节各所述第二流体支路(2121)的流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水管(21)的所述第一分段(211)上设置有加热器(H),当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且所述第三发热部件(300)未启动时,启动所述加热器(H)。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段(212)的上游还设置有第二中总温度传感器(T2),根据所述第二中总温度传感器(T2)的测量值控制所述加热器(H)的开启/关闭及所述旁路调节阀(33a)的开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211)的下游、所述第二分段(212)的上游及各所述第二流体支路(2121)的上游和下游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二压力监测装置(P2)。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体管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发热部件(300)对应的多个第三流体支路(311),所述旁路(33)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三流体支路(311)的下游,每个所述第三流体支路(311)上设置有第三支路散热器(312);
所述第三流体管路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供水管(31)的下游的第三温度传感器(T31)和第三流量传感器(F31),所述旁路(33)的所述回水旁管(332)上设置有第三旁温度传感器(T32)和第三旁流量传感器(F32);
根据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T31)与所述第三旁温度传感器(T32)的温度差值及所述第三旁流量传感器(F32)的流量,获得从所述旁路(33)传递至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的余热热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供水管(31)的上游和下游、所述旁路(33)的所述供水旁管(331)和所述回水旁管(33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三压力监测装置(P3)。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三流体支路(311)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双向切断阀(DV)。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流体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散热器(43),所述第四回水管(42)上设置有第四调节阀(VV4)、第四温度传感器(TT4)和第四流量传感器(FF4);
监测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TT4)和所述第四流量传感器(FF4)的测量值,根据所述第四发热部件(400)的目标温度值,通过控制所述第四调节阀(VV4)的开度调节所述第四流体管路的流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供水管(41)和所述第四回水管(42)上分别设置有第四压力监测装置(P4)。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7)包括多个散热支路(7a),每个所述散热支路(7a)上设置有第五散热器(7b);
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的第二回水管(22)、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的第三回水管(32)及所述第四冷却回路(4)的第四回水管(42)分别与所述散热单元(7)的第五供水管(71)连通,所述散热单元(7)的第五回水管(72)与所述集水器(52)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7)包括多个散热支路(7a),每个所述散热支路(7a)的第五供水支管(711)与第五回水支管(721)之间设置有第五散热器(7b);
所述第二冷却回路(2)的第二回水管(22)、所述第三冷却回路(3)的第三回水管(32)及所述第四冷却回路(4)的第四回水管(42)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所述散热支路(7a)的所述第五供水支管(711)连通,各所述散热支路(7a)的所述第五回水支管(721)分别与所述集水器(52)连通。
23.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热部件(100),包括轴系、电缆、机舱、变桨机构、机舱柜体、机舱底座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发热部件(200),包括变流器;
第三发热部件(300),包括发电机;
第四发热部件(400),包括变压器;以及
如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
CN202010516571.6A 2020-06-09 2020-06-09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Pending CN1137754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6571.6A CN113775489A (zh) 2020-06-09 2020-06-09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PCT/CN2020/113947 WO2021248715A1 (zh) 2020-06-09 2020-09-08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AU2020452191A AU2020452191A1 (en) 2020-06-09 2020-09-08 Cooling system and wind power generator set
CA3177575A CA3177575A1 (en) 2020-06-09 2020-09-08 Cooling system and wind power generator set
EP20939641.5A EP4130468A4 (en) 2020-06-09 2020-09-08 COOLING SYSTEM AND WIND POWER GENERATOR KIT
BR112022022712A BR112022022712A2 (pt) 2020-06-09 2020-09-08 Sistema de refrigeração e conjunto gerador de energia eólica
US17/997,676 US20230349365A1 (en) 2020-06-09 2020-09-08 Cooling system and wind power generator set
CL2022003278A CL2022003278A1 (es) 2020-06-09 2022-11-22 Sistema de enfriamiento y grupo electrógeno de energía eólic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6571.6A CN113775489A (zh) 2020-06-09 2020-06-09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5489A true CN113775489A (zh) 2021-12-10

Family

ID=78834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6571.6A Pending CN113775489A (zh) 2020-06-09 2020-06-09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9365A1 (zh)
EP (1) EP4130468A4 (zh)
CN (1) CN113775489A (zh)
AU (1) AU2020452191A1 (zh)
BR (1) BR112022022712A2 (zh)
CA (1) CA3177575A1 (zh)
CL (1) CL2022003278A1 (zh)
WO (1) WO20212487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8456A (zh) * 2022-03-29 2022-07-01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液体分配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及操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2941B (zh) * 2021-12-20 2023-08-08 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邮轮冷饮用水分配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1863A (zh) * 2012-07-02 2014-01-22 苏州益茂电动客车有限公司 动力锂电池均匀水冷系统
CN103696910A (zh) * 2013-12-24 2014-04-02 无锡风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风电机组热回收式冷却系统及用其的风电机组
EP2803855A1 (en) * 2013-05-16 2014-11-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Cooling system with two bridged cooling circuits, wind turbine with such a cooling system
CN206785568U (zh) * 2017-05-31 2017-12-22 何宗源 一种风力发电机水冷装置
CN109441740A (zh) * 2018-12-29 2019-03-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725779A (zh) * 2019-11-01 2020-01-24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冷却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冷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27648B2 (en) * 2011-04-19 2015-09-08 Gamesa Innovation & Technology, S.L. System to cool the nacelle and the heat generating components of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US8992171B2 (en) * 2011-09-01 2015-03-31 Gamesa Innovation & Technology, S.L. Energy efficient climate control system for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US9091249B2 (en) * 2012-06-05 2015-07-28 Games Innovation & Technology, S.L. Integrated cooling and climate control system for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CN104457394A (zh) * 2013-09-23 2015-03-25 山东能源机械集团大族再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水冷系统
CN205876628U (zh) * 2016-08-16 2017-01-11 三一重型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系统及风力发电机水冷系统
CN106939877B (zh) * 2017-03-16 2019-05-17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6707945U (zh) * 2017-04-28 2017-12-05 大唐山东烟台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发电机组的散热系统
CN108955081A (zh) * 2018-06-28 2018-12-07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1863A (zh) * 2012-07-02 2014-01-22 苏州益茂电动客车有限公司 动力锂电池均匀水冷系统
EP2803855A1 (en) * 2013-05-16 2014-11-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Cooling system with two bridged cooling circuits, wind turbine with such a cooling system
CN103696910A (zh) * 2013-12-24 2014-04-02 无锡风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风电机组热回收式冷却系统及用其的风电机组
CN206785568U (zh) * 2017-05-31 2017-12-22 何宗源 一种风力发电机水冷装置
CN109441740A (zh) * 2018-12-29 2019-03-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725779A (zh) * 2019-11-01 2020-01-24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冷却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冷却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8456A (zh) * 2022-03-29 2022-07-01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液体分配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及操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177575A1 (en) 2021-12-16
BR112022022712A2 (pt) 2023-03-28
EP4130468A4 (en) 2023-09-27
CL2022003278A1 (es) 2023-01-13
US20230349365A1 (en) 2023-11-02
WO2021248715A1 (zh) 2021-12-16
AU2020452191A1 (en) 2022-12-15
EP4130468A1 (en) 2023-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75488B (zh)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13775489A (zh)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5841408A (zh) 闭式循环冷却水节能驱动系统及方法
CN204598537U (zh) 一种机柜的散热系统
US11885310B2 (en) Cooling system and wind power generator set
CN110996617B (zh) 具有冗余相变传热元件的服务器水冷散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653291A (zh) 一种利用日夜温差对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冷却的系统
CN113775490B (zh) 风力发电机组集中式水冷系统设计方法
CN206602008U (zh) 一种利用日夜温差对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冷却的系统
CN211557802U (zh) 一种服务器用的双路水冷散热系统
WO2021248723A1 (zh) 冷却系统
AU2020452476B2 (en) Cooling system and wind power generating set
RU59789U1 (ru) Коллектор с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ым смесительным узлом
CN220307069U (zh) 氢气冷却器冷却系统和循环水冷却系统
CN220818144U (zh) 一种工程机械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16052768U (zh) 自动调温系统
CN218172016U (zh) 一种变流量液冷系统及充电桩
CN110296627B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智能管理系统其及应用
CN218953419U (zh) 一种用于核电站柴油发电机组的冷却水循环结构
CN113864020B (zh) 一种锅炉连续排污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L239733B1 (pl) Instalacja odzysku ciepla z ukladu chlodzenia hydrozespolu elektrowni wodnej
CN117545233A (zh) 一种能自动调节流量的水冷方法及水冷系统
WO2023194362A1 (en) 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cooling module
CN115628129A (zh) 一种核电站用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冷却水系统
CN115915731A (zh) 一种海上风电机组变频器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pplicant after: Ji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pplicant befor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