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6577A -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6577A
CN113766577A CN202010483765.0A CN202010483765A CN113766577A CN 113766577 A CN113766577 A CN 113766577A CN 202010483765 A CN202010483765 A CN 202010483765A CN 113766577 A CN113766577 A CN 113766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bearer
plane entity
user terminal
core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37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森
孙震强
张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837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66577A/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46480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17891A/ko
Priority to US17/922,114 priority patent/US20230189089A1/en
Priority to JP2022574175A priority patent/JP2023536679A/ja
Priority to PCT/CN2021/088835 priority patent/WO2021244177A1/zh
Priority to EP21818443.0A priority patent/EP4132101A4/en
Publication of CN113766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6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58Transmission of hand-off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e.g.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第一基站的CU‑CP在接收到用户终端上报的测量信息后,根据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和第一基站的CU‑UP支持的连接模式,确定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基站后采用的连接模式,并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CU‑CP在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辅基站添加请求后,根据辅基站添加请求中包括的承载配置信息指示CU‑UP进行承载配置更新;CU‑CP根据CU‑UP的承载配置更新结果生成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并将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基站;CU‑CP在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根据切换请求响应中包括的承载配置信息指示CU‑UP进行承载配置更新。本公开能够实现核心网连接模式的正确配置,在用户连接模式转换过程中,保持承载数据的连续性。

Description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5G作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主要技术,具有支持超宽带、大连接等技术特征。目前在无线网络架构上,基站侧采用基于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和DU(DistributedUnit,分布单元)的架构。CU和DU之间采用F1接口来传输控制面和用户面的信息,其中CU实体主要负责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SDAP(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服务数据适配协议)和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协议功能,而DU实体主要负责物理层、MAC(Media Access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层功能,并由部分RRC层ASN.1的编解码功能。根据目前协议规定,基站的物理层参数都由DU来产生和配置,并通知给CU实体,小区高层的参数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参数配置由CU产生。
为了进一步支持基站侧的虚拟化功能,在目前架构中基站侧CP(Control Plane,控制面)实体仅有一个,UP(User Plane,用户面)实体可以有多个。用户面和控制面之间通过E1接口进行连接。当UP和CP建立E1接口时,用户面实体需要把有关信息通知给控制面实体以进行相关的配置设置,其中包括UP可以支持的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的列表,以及用户面实体可以连接到的核心网类型,如连接到4G核心网,5G核心网和同时连接4G核心网和5G核心网。控制面实体基于该能力为具有相应终端能力的用户终端配置的网络连接模式。
当UP的配置发生变化的时候,UP通过E1信令给控制面实体通知新的UP配置信息。在该过程中,当用户面配置发生变化时,仅通知控制面关于用户面容量、支持的PLMN等发生变化,但是如核心网连接模式变化,相关技术中并不通知CP关于UP所连接的核心网配置发生的变化。
此外,当承载配置发生变化时,CP需要通知UP进行承载相关配置参数的调整,其中指示了基于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的陆地无线接入网)的DRB(Data Resource Bearer,数据资源承载)或基于NR(New Radio,新空口)的PDU会话配置信息的更新。
考虑到NR基站中因为模式的配置变化,需要支持从NSA(Non-Stand Alone,非独立组网)单模到NSA/SA(Stand Alone,独立组网)双模的演进。
目前协议中支持了SA到NSA间的切换,一种特别的场景就是NR侧在切换前后保持原有节点的不变。在切换请求过程中,源侧基站gNB需要通知目标侧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基站关于该用户终端的在基站中的UE NGAP(Next GenerationApplication Protocol,下一代应用协议)IE(Information Element信息单元),基于该信息,源侧基站在收到X2接口上的辅基站添加请求(SgNB Addition Request)消息后,根据该信息来判断是否是同一个用户终端发送的建立请求,并基于此保持用户终端的上下文不变。
发明内容
发明人注意到,基于目前支持NSA部署向SA或者双模方向的演进方向,在用户在当前SA和NSA切换模式下,在NR基站采用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架构时,现有技术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控制面实体无法了解用户面实体的模式更新情况:当用户面支持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发生变化或者不同的PLMN配置的连接情况不同时,相关技术中用户面实体无法为控制面实体指示其核心网连接能力的更新信息以及每个PLMN所配置的连接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面缺少对于用户面连接能力的了解,导致为不同能力的用户终端或者支持不同PLMN的用户终端配置错误的网络连接,从而导致用户终端掉话或者切换失败。
-无法保持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传输连续性:目前NR用户面侧,当承载从SA状态转变成NSA状态,需要采用两条终端上下文修改(UE Context Modification)过程来进行,第一条过程需删掉之前的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承载,第二条过程消息是重新建立基于E-UTRAN的DRB承载,该方式将导致因为模式转换而将之前的接收数据和缓存信息被清空,从而引发了用户传输恢复时间较长。
-无法关联E-RAB(Evolved Radio Access Bearer,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和PDU会话之间关系:由于需要采用两条承载上下文修改(Bearer Context Modification)过程,用户面无法了解到需要保留的PDU会话和后续建立的E-RAB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用户面实体无法恢复被挂起传输的承载,仅能基于新建的E-RAB承载重新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导致了用户传输恢复时间较长。
-承载配置的误删除:在NR基站切换后若继续作为NSA的辅节点时,目前在切换过程中控制面收到邻基站发送的切换完成消息时,一般采用终端上下文释放(UE ContextRelease)消息去删掉本小区中所有的承载配置信息,但是该用户面仍然需作为用户的辅连接使用时,上述方案将导致用户的数据中断。
据此,目前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LTE和NR的协议都无法满足需求,需要通过新的方式来进行增强以满足网络部署和优化的需求。
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连接模式配置方案,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模式的配置方法,所述配置方法由第一基站执行,包括: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用户终端上报的测量信息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和所述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用户面实体支持的连接模式,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基站后能够采用的连接模式,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辅基站添加请求后,根据所述辅基站添加请求中包括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承载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生成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并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承载配置更新结果生成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根据所述切换请求响应中包括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生成用于对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承载配置的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并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切换到所述第二基站后能够采用的连接模式包括:在所述用户终端仅支持单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单连接;在所述用户终端支持双连接、且所述用户终端选择的公共陆地移动网所对应的用户面实体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为支持5G核心网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仅建立单连接;在所述用户终端支持双连接、且所述用户终端选择的公共陆地移动网所对应的用户面实体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为支持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和5G核心网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单连接,或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请求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地址信息和切换辅助信息,其中所述切换辅助信息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的下一代应用协议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仅能建立单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切换请求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基站所使用的无线接入技术相关联的测量结果;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能够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切换请求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站所使用的无线接入技术相关联的测量结果,和与所述第二基站所使用的无线接入技术相关联的测量结果;在所述切换原因是演进的分组系统回落的情况下,且所述控制面实体所述切换请求中不包括测量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结果包括测量小区的标识,以及与所述测量小区的标识相关联的信号强度或信号质量中的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强度包括长期演进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或新空口小区的同步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的至少一项,所述信号质量包括长期演进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或新空口小区的同步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实体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包括:所述控制面实体通过与所述第一基站相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以及与所述第二基站相对应的第二核心网,将所述切换请求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承载配置包括: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根据所述下一代应用协议标识判断所述用户终端已在所述第一基站配置上下文、并正执行切换操作的情况下,判断在所述第一基站的承载中,是否包括与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其中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服务质量信息与所述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的服务质量信息相同;若存在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则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需要保持在所述用户面实体中,并建立所述控制面实体与所述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的映射关系;若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没有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则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需要删除;若所述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没有相匹配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则为所述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添加相匹配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实体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包括:所述控制面实体向所述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中包括的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承载配置更新,并停止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包括需要删除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需要修改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和需要添加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其中所述需要删除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包括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和挂起操作指示,所述需要修改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包括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与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具有映射关系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和对应的承载类型,所述需要添加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信息包括需要添加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和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相应的承载更新操作后,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响应,所述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响应包括成功添加的承载列表,成功删除的承载列表,成功修改的承载列表或无法成功接纳的成功列表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实体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包括:所述控制面实体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封装在无线资源控制容器中,并通过所述控制面实体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用户面实体成功添加的承载列表,成功删除的承载列表,或无法成功接纳的成功列表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包括:所述控制面实体向所述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二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其中所述第二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中包括第四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配置需要添加的承载以用于上行业务和下行业务传输,删除需要删除的承载的标识和全部缓存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后,向所述用户面实体发送接入指示信息;所述用户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后,利用所配置的承载处理所述用户终端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其中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控制面实体分配的控制面用户标识、所述用户面实体分配的用户面用户标识和接入完成指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触发信息确定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并将所述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面实体;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用户面实体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确定用户终端的连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用户面实体的公共核心网支持能力,以及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的公共陆地移动网列表,其中所述公共陆地移动网列表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标识及每个公共陆地移动网的核心网支持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面实体在一个或多个公共陆地移动网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更新后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面实体,以便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更新后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连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演进的分组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所述用户终端仅能配置非独立组网模式;在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5G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所述用户终端仅能配置独立组网模式;在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所述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和所述5G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所述用户终端能够根据需要配置所述非独立组网模式或所述独立组网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指令;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连接模式的配置方法,所述配置方法由第二基站执行,包括:在接收到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控制面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后,判断是否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在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辅基站的情况下,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辅基站添加请求,其中所述辅基站添加请求中包括与需要由所述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相关联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的第一接入配置信息,生成所述用户终端用于接入所述第二基站的第二接入配置信息,并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其中所述切换请求响应包括用于描述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承载配置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是否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包括:在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不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的情况下,确定不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在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且所述切换原因是演进的分组系统回落、没有任何测量结果的情况下,确定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在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且在所述测量结果中所述第一基站所属小区的信号强度最高的情况下,确定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列表和所述第一核心网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的下一代应用协议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列表包括每个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的标识及对应的服务质量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所述第二接入配置信息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放入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容器中,以便指示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过程中接入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二接入配置信息放入第二无线资源控制容器中,以便指示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过程中接入所述第二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能够接纳的承载列表、所述第二基站能够接纳的承载列表、所述第一基站不能接纳的承载列表和所述第二基站不能接纳的承载列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包括:通过与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二核心网、以及与所述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将所述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指令;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基站,为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基站;第二基站,为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与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二核心网;所述第一核心网将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中包括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映射为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信息,记录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和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所述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信息写入所述切换请求中,以便更新所述切换请求,并将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发送给第二核心网;所述第二核心网将所述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核心网将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所述第一核心网;所述第一核心网根据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和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所述切换请求响应中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中包括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转换为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以生成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响应;所述第一核心网将所述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列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由第一基站执行。
在步骤101,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用户面实体CU-UP根据触发信息确定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并将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控制面实体CU-CP。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信息可以为网管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CU-UP可通过GNB-CU-UP E1 SETUP REQUEST消息或GNB-CU-CPE1SETUP RESPONSE消息将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CU-CP。
在一些实施例中,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包括:
-CU-UP的公共核心网支持能力:采用枚举类型,包括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的分组核心网),5GC(5G核心网)或者Both三个选项,表示该CU-UP可以连接的核心网用户面的软件支持能力
-CU-UP支持的PLMN列表: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11
PLMN标识:如TS38.463中所定义的PLMN信息,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12
每个PLMN的核心网支持能力:当该信息不配置时,表示该PLMN支持与公共核心网支持能力具有相同的核心网能力,若进行了配置,则表示该PLMN将应用本信息所定义的能力。
在步骤102,CU-CP根据CU-UP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确定用户终端的连接模式。
例如,在CU-UP支持EPC的情况下,选择CU-UP的用户终端仅能配置NSA模式;在CU-UP支持5G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CU-UP的用户终端仅能配置SA模式;在CU-UP支持EPC和5G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CU-UP的用户终端能够根据需要配置NSA模式或SA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CU-UP在一个或多个PLMN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更新后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CU-CP,以便CU-CP根据更新后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确定用户终端的连接模式。
例如,CU-UP通过GNB-CU-UP 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或者GNB-CU-CPCONFIGURATION UPDATE ACKNOWLEDGE消息,将更新后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CU-CP。
由此,CU-CP可根据CU-UP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为用户确定相应的网络接入模式。
图2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列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由第一基站执行。
在步骤201,第一基站的CU-CP在接收到用户终端上报的测量信息后,根据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和第一基站的CU-UP支持的连接模式,确定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基站后能够采用的连接模式,并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以便第二基站判断是否将第一基站作为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CU-CP确定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基站后能够采用的连接模式包括:在用户终端仅支持单连接的情况下,CU-CP确定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第二基站建立单连接;在用户终端支持双连接、且用户终端选择的PLMN所对应的CU-UP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为支持5G核心网的情况下,CU-CP确定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第二基站仅建立单连接;在用户终端支持双连接、且用户终端选择的PLMN所对应的CU-UP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为支持EPC和5G核心网的情况下,CU-CP根据信号强度确定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第二基站建立单连接,或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请求包括第二基站的地址信息和切换辅助信息,其中切换辅助信息包括与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为用户终端分配的NGAP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第二基站仅能建立单连接的情况下,切换请求中还包括与第二基站所使用的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无线接入技术)相关联的测量结果。在用户终端在切换后能够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情况下,切换请求中还包括与第一基站所使用的RAT相关联的测量结果,和与第二基站所使用的RAT相关联的测量结果;在切换原因是演进的分组系统回落(EPS Fallback)的情况下,CU-CP切换请求中不包括测量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量结果包括测量小区的标识,以及与测量小区的标识相关联的信号强度或信号质量中的至少一项,信号强度包括LTE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新空口小区的同步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S-RSRP中的至少一项,信号质量包括LTE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或新空口小区的同步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SS-RSRQ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CU-CP通过与第一基站相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以及与第二基站相对应的第二核心网,将切换请求发送给第二基站。
在步骤202,CU-CP在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辅基站添加请求后,根据辅基站添加请求中包括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对CU-UP进行承载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生成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并指示CU-UP根据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
在一些实施例中,CU-CP根据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对CU-UP进行承载配置包括:CU-CP在根据NGAP标识判断用户终端已在第一基站配置上下文、并正执行切换操作的情况下,判断在第一基站的承载中,是否包括与PDU会话相匹配的E-RAB,其中PDU会话的QoS信息与相匹配的E-RAB的QoS信息相同;若存在与PDU会话相匹配的E-RAB,则CU-CP确定PDU会话在用户终端在切换后需要保持在CU-UP中,并建立CU-CP与相匹配的E-RAB的映射关系;若PDU会话没有相匹配的E-RAB,则CU-CP确定PDU会话在用户终端在切换后需要删除;若E-RAB没有相匹配的PDU会话,则为E-RAB添加相匹配的PDU会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CU-CP指示CU-UP根据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包括:CU-CP向CU-UP发送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CU-UP根据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中包括的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承载配置更新,并停止向用户终端发送数据。其中,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包括
-需要删除的PDU会话信息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41
PDU会话标识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42
挂起操作指示:枚举型,指示该PDU会话准备删除,暂停数据发送
-需要修改的PDU会话信息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43
PDU会话标识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44
承载类型:枚举型,当需要从PDU会话转换为E-RAB DRB时指示该字段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45
与PDU会话具有映射关系的E-RAB:控制面为该PDU会话分配的E-RAB标识
-需要添加的E-RAB,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46
需要添加的E-RAB标识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47
承载的QoS信息。
在步骤203,CU-CP根据CU-UP的承载配置更新结果生成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并将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基站,以便第二基站生成用户终端用于接入第二基站的第二接入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CU-UP进行相应的承载更新操作后,向CU-CP发送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响应,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响应包括:
-成功添加的承载列表:相关的E-RAB承载标识
-成功删除的承载列表:相关的PDU会话标识
-成功修改的承载列表:相关的PDU会话标识,以及与PDU对应的E-UTRAN标识
-无法成功接纳的成功列表:相关的E-RAB承载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CU-CP将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基站包括:CU-CP将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封装在RRC容器中,并通过CU-CP和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发送给第二基站。
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包括CU-UP成功添加的承载列表,成功删除的承载列表,或无法成功接纳的成功列表中的至少一项。
在步骤204,CU-CP在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根据切换请求响应中包括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生成用于对CU-UP进行承载配置的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并指示CU-UP根据第四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
在一些实施例中,CU-CP指示CU-UP根据第四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包括:CU-CP向CU-UP发送第二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其中第二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中包括第四承载配置信息。CU-UP根据第四承载配置信息,配置需要添加的承载以用于上行业务和下行业务传输,删除需要删除的承载的标识和全部缓存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CU-CP在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后,向CU-UP发送接入指示信息。CU-UP在接收到接入指示信息后,利用所配置的承载处理用户终端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其中接入指示信息包括CU-CP分配的控制面用户标识、CU-UP分配的用户面用户标识和接入完成指示。
图3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基站包括存储器31和处理器32。
存储器31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32耦合到存储器31,处理器3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图1或图2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如图3所示,该基站还包括通信接口33,用于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同时,该装置还包括总线34,处理器32、通信接口33、以及存储器31通过总线3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31可以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31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31还可能被分块,并且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
此外处理器32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本公开同时还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1或图2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图4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列的连接模式配置方法由第二基站执行。
在步骤401,在接收到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CU-CP发送的切换请求后,判断是否将第一基站作为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判断是否将第一基站作为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包括:在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不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的情况下,确定不将第一基站作为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在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且切换原因是EPSFallback、没有任何测量结果的情况下,确定将第一基站作为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在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且在测量结果中第一基站所属小区的信号强度最高的情况下,确定将第一基站作为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在步骤402,在将第一基站作为辅基站的情况下,向CU-CP发送辅基站添加请求,其中辅基站添加请求中包括与需要由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相关联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列表和第一核心网为用户终端分配的NGAP标识,其中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列表包括每个E-RAB的标识及对应的QoS配置信息。
在步骤403,根据CU-CP发送的第一接入配置信息,生成用户终端用于接入第二基站的第二接入配置信息,并向CU-CP发送切换请求响应,其中切换请求响应包括用于描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承载配置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生成第二接入配置信息后,还将第一接入配置信息放入第一RRC容器中,以便指示用户终端在切换过程中接入第一基站;将第二接入配置信息放入第二RRC容器中,以便指示用户终端在切换过程中接入第二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基站能够接纳的承载列表、第二基站能够接纳的承载列表、第一基站不能接纳的承载列表和第二基站不能接纳的承载列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向CU-CP发送切换请求响应包括:第二基站通过与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二核心网、以及与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将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第一基站。
图5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图5包括存储器51、处理器52、通信接口53和总线54。处理器5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图4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本公开同时还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4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图6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基站61和第二基站62。第一基站61为图3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基站,第二基站62为图5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基站。
图7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与图6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通信系统还包括与第一基站61对应的第一核心网63,与第二基站62对应的第二核心网64。
在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的过程中,第一核心网63将第一基站61发送的切换请求中包括的PDU会话映射为E-RAB信息,记录PDU会话标识和E-RAB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将E-RAB信息写入切换请求中,以便更新切换请求,并将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发送给第二核心网64。第二核心网64将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发送给第二基站62。
在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响应的过程中,第二核心网64将第二基站62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第一核心网63。第一核心网63根据PDU会话标识和E-RAB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将切换请求响应中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中包括的E-RAB标识转换为PDU会话标识,以生成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响应。第一核心网63将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第一基站61。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面所描述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公开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基站(NR基站)中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在配置E1接口过程中,支持PLMN1和PLMN2两个网号,其中两个网号的用户面实体都仅支持连接到EPC由于用户面实体软件升级支持同时连接到5GC,但是网管仅配置PLMN1支持5G核心网5GC。该更新过程由用户面实体进行触发。如图8所示:
在步骤801,gNB-CU-CP根据网管配置确定每个PLMN所支持的第一核心网连接能力,并在将第一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包含在E1接口建立请求(GNB-CU-UP E1SETUPREQUEST)中发送给gNB-CU-UP。其中第一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包括:
-公共核心网支持能力:EPC
-该用户面实体所支持的PLMN列表: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81
PLMN1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82
PLMN2
在步骤802,gNB-CU-UP储存该用户面实体所支持的第一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根据公共核心网支持能力确定所有用户都仅能采用NSA的接入方案。
在步骤803,gNB-CU-CP中PLMN1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变为支持5GC和EPC,gNB-CU-CP将更新后的第一核心网连接能力通过配置更新消息(GNB-CU-UP 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发送给gNB-CU-UP,配置信息为:
-公共核心网支持能力:EPC
-该用户面实体所支持的PLMN列表: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91
PLMN1
●每个PLMN核心网支持能力:both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192
PLMN2
在步骤804,gNB-CU-CP收到配置更新消息后,更新存储的第一核心网连接能力,并基于新的第一核心网连接能力为用户确定网络接入模式。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描述一个从SA切换到NSA的过程,其中涉及由于EPS Fallback触发的语音互操作过程,且无任何测量报告信息在其中。切换前仅有一个默认承载业务和一个FTP下载业务维持在NR侧。用户面实体支持了PLMN1和PLMN2两个网号,其中两个网号的用户面实体都仅支持连接到EPC,由于用户面实体软件升级支持同时连接到5GC,但是网管仅配置PLMN1支持5GC。如图9所示:
在步骤901,gNB-CU-CP根据用户的UE能力以及用户面所支持的连接模式确定用户切换到第二基站eNB后可采用的连接模式,目前该用户支持NSA/SA模式以及SA到NSA的直接切换,且用户终端选择PLMN1。根据用户面的指示信息,gNB-CU-CP确定用户可以支持NSA/SA模式。
在步骤902,gNB-CU-CP由于用户是基于EPS Fallback触发的切换且目前尚未收到的UE的测量报告,因此确定仅携带切换原因值。gNB-CU-CP将测量结果和切换辅助信息发送给gNB所连接的AMF。
并且测量结果包括如下信息:
-切换的原因值:EPS Fallback
其中切换辅助信息包括如下:
-UE NGAP标识:
在步骤903,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根据切换请求消息携带的中目标基站地址信息,确定eNB所属接入方式以及对应的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将切换消息中携带的PDU会话信息映射成为E-RAB信息后放入切换请求消息中,并记录该用户的PDU会话标识和E-RAB的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切换请求消息转发给MME。
在步骤904,MME在接收到AMF转发的切换请求消息后,根据切换消息携带的目标地址信息确定切换消息的接收方,并将该消息发送到eNB。
在步骤905,eNB接收到gNB-CU-CP的切换请求后,根据切换原因为EPS Fallback且无测量结果,确定添加gNB作为用户的辅连接。
在步骤906,eNB根据预配置信息确定哪些业务需要由gNB进行承载,并通过X2接口发送包含第一承载配置信息的辅基站添加请求(SgNB Addition Request)消息给gNB-CU-CP。第一承载配置信息中包括如下配置信息:
-由gNB承载的业务列表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01
每种承载的E-RAB的标识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02
每种承载的QOS配置信息
-UE NGAP标识
在步骤907,gNB-CU-CP根据UE NGAP标识确定用户是否已在gNB配置了上下文,且正执行切换操作。若已经配置了上下文,且正执行切换操作,则gNB-CU-CP保留用户的上下文信息,PDU会话1和会话2采用相同的QOS值,因此同时映射到E-RAB 1中。gNB-CU-CP发送包括第二承载配置信息的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BEARER CONTEXT MODIFICATION REQUEST)消息给gNB-CU-UP。其中第二承载配置包括如下信息:
-需要修改的PDU会话: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11
包括该PDU会话的标识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12
承载类型:枚举型,E-RAB,当需要从PDU会话转换成E-RAB DRB时指示该字段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13
PDU会话映射到的E-RAB会话:控制面为该PDU会话分配的E-RAB ID
在步骤908,gNB-CU-UP完成PDU承载的更新和添加操作,并且停止向终端发送任何数据。
在步骤909,gNB-CU-UP通过承载上下文修改响应(BEARER CONTEXT MODIFICATIONRESPONSE)消息指示gNB-CU-CP承载配置情况信息。其中承载配置情况信息包括如下:
-成功修改的承载列表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14
PDU会话标识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15
与PDU对应的E-UTRAN标识
在步骤910,gNB-CU-CP生成第一承载配置完成信息,并将接入配置信息封装在RRC容器中,并通过X2接口发送辅连接更新响应消息给eNB,以通知其承载更新结果和用户参数配置信息。其中第一承载配置完成信息:
●添加成功的E-RAB列表:E-RAB DRB1
在步骤911,eNB根据gNB-CU-CP发送的辅连接更新响应消息,生成eNB为用户生成的接入配置信息,并将收到的gNB为用户生成的接入配置信息放入到两个独立的RRC容器中用于指示用户在切换过程中分别接入到gNB和eNB。
在步骤912,eNB根据gNB-CU-CP发送的辅连接更新响应消息,生成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并同时将gNB和eNB分别生成的接入配置信息放置在切换响应消息发送给MME。其中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信息:
-可以接纳的承载信息: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21
eNB可以接纳的承载列表:每个承载的E-RAB ID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22
gNB可以接纳的承载列表:第一承载配置完成信息中“添加成功的E-RAB列表”
在步骤913,MME根据切换响应消息中携带的目标基站标识信息确定切换响应消息的接收方为AMF,并将其转发到的AMF。
在步骤914,AMF对于切换响应中第三承载配置信息中承载信息,根据储存的E-RAB和PDU会话的标识的映射关系,转换第三承载配置中的E-RAB标识为PDU会话标识,并根据切换响应消息中携带的目标基站标识,将切换响应消息发送给gNB-CU-CP。
在步骤915,gNB-CU-CP收到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后,生成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并通过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BEARER CONTEXT MODIFICATION REQUEST)消息发送给gNB-CU-UP。其中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需要添加的承载列表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23
PDU Session 1
Figure BDA0002518374150000224
PDU Session 2
在步骤916,gNB-CU-UP收到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BEARER CONTEXT MODIFICATIONREQUEST)消息后,针对第四承载配置信息中的需要添加的承载,gNB-CU-UP配置可以执行上下行传输业务,针对需要删除的承载,gNB-CU-UP删除该承载的标识和所有缓存数据。
在步骤917,gNB-CU-CP收到用户随机接入请求后,通过E1接口发送指示接入完毕指示信息给gNB-CU-UP。其中接入指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控制面用户标识:控制面分配的用户标识
-用户面用户标识:用户面分配的用户标识
-接入完成指示:完成
在步骤918,gNB-CU-UP在接收到接入完毕指示信息消息后,开始传输和接收处理该用户的上下行数据。
通过实施本公开的方案,能够得到以下有益效果:
1)本公开方案可以支持网络连接模式发生变化时,自动通知控制面不同PLMN的连接模式配置情况,从而避免了在CP/UP分离架构中,控制面为用户配置连接模式时,对于归属不同PLMN的用户配置错误的网络连接模式而带来的用户体验下降的问题。
2)在从SA到NSA切换时,本公开通过引入挂起指示信息,可以避免现有方案中承载先被删除再建立而带来的时延和中断问题,降低了用户面时延改善了用户的感知。
3)本方案对终端改动较小,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和部署可行性。本方案是在现有协议上进行增强,没有引入新的协议过程,实现难度较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本公开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公开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28)

1.一种连接模式的配置方法,所述配置方法由第一基站执行,包括:
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用户终端上报的测量信息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和所述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用户面实体支持的连接模式,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基站后能够采用的连接模式,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
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辅基站添加请求后,根据所述辅基站添加请求中包括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承载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生成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并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
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承载配置更新结果生成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后,根据所述切换请求响应中包括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生成用于对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承载配置的第四承载配置信息,并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切换到所述第二基站后能够采用的连接模式包括:
在所述用户终端仅支持单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单连接;
在所述用户终端支持双连接、且所述用户终端选择的公共陆地移动网所对应的用户面实体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为支持5G核心网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仅建立单连接;
在所述用户终端支持双连接、且所述用户终端选择的公共陆地移动网所对应的用户面实体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为支持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和5G核心网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单连接,或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
所述切换请求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地址信息和切换辅助信息,其中所述切换辅助信息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的下一代应用协议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
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与所述第二基站仅能建立单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切换请求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基站所使用的无线接入技术相关联的测量结果;
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能够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切换请求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站所使用的无线接入技术相关联的测量结果,和与所述第二基站所使用的无线接入技术相关联的测量结果;
在所述切换原因是演进的分组系统回落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实体所述切换请求中不包括测量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
所述测量结果包括测量小区的标识,以及与所述测量小区的标识相关联的信号强度或信号质量中的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强度包括长期演进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或新空口小区的同步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的至少一项,所述信号质量包括长期演进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或新空口小区的同步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中的至少一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所述控制面实体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包括:
所述控制面实体通过与所述第一基站相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以及与所述第二基站相对应的第二核心网,将所述切换请求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承载配置包括:
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根据所述下一代应用协议标识判断所述用户终端已在所述第一基站配置上下文、并正执行切换操作的情况下,判断在所述第一基站的承载中,是否包括与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其中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服务质量信息与所述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的服务质量信息相同;
若存在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则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需要保持在所述用户面实体中,并建立所述控制面实体与所述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的映射关系;
若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没有相匹配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则所述控制面实体确定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在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后需要删除;
若所述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没有相匹配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则为所述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添加相匹配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所述控制面实体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控制面实体向所述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
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中包括的第二承载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承载配置更新,并停止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包括需要删除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需要修改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和需要添加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其中所述需要删除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包括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和挂起操作指示,所述需要修改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信息包括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与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具有映射关系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和对应的承载类型,所述需要添加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信息包括需要添加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和对应的服务质量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面实体进行相应的承载更新操作后,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响应,所述第一承载上下文修改响应包括成功添加的承载列表,成功删除的承载列表,成功修改的承载列表或无法成功接纳的成功列表中的至少一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所述控制面实体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包括:
所述控制面实体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封装在无线资源控制容器中,并通过所述控制面实体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用户面实体成功添加的承载列表,成功删除的承载列表,或无法成功接纳的成功列表中的至少一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指示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进行承载配置更新包括:
所述控制面实体向所述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二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其中所述第二承载上下文修改请求中包括第四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所述第四承载配置信息,配置需要添加的承载以用于上行业务和下行业务传输,删除需要删除的承载的标识和全部缓存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后,向所述用户面实体发送接入指示信息;
所述用户面实体在接收到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后,利用所配置的承载处理所述用户终端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接入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控制面实体分配的控制面用户标识、所述用户面实体分配的用户面用户标识和接入完成指示。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面实体根据触发信息确定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并将所述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面实体;
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用户面实体自身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确定用户终端的连接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
所述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用户面实体的公共核心网支持能力,以及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的公共陆地移动网列表,其中所述公共陆地移动网列表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标识及每个公共陆地移动网的核心网支持能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配置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面实体在一个或多个公共陆地移动网的核心网连接能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更新后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面实体,以便所述控制面实体根据所述更新后的核心网连接能力信息,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连接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
在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演进的分组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所述用户终端仅能配置非独立组网模式;
在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5G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所述用户终端仅能配置独立组网模式;
在所述用户面实体支持所述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和所述5G核心网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用户面实体的所述用户终端能够根据需要配置所述非独立组网模式或所述独立组网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17.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指令;
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连接模式的配置方法,所述配置方法由第二基站执行,包括:
在接收到第一基站集中单元的控制面实体发送的切换请求后,判断是否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在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辅基站的情况下,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辅基站添加请求,其中所述辅基站添加请求中包括与需要由所述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相关联的第一承载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的第一接入配置信息,生成所述用户终端用于接入所述第二基站的第二接入配置信息,并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其中所述切换请求响应包括用于描述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承载配置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所述判断是否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包括:
在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不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的情况下,确定不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在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且所述切换原因是演进的分组系统回落、没有任何测量结果的情况下,确定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在所述用户终端的终端能力支持在切换过程中添加辅连接、且在所述测量结果中所述第一基站所属小区的信号强度最高的情况下,确定将所述第一基站作为所述用户终端的辅基站。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列表和所述第一核心网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的下一代应用协议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承载的业务列表包括每个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的标识及对应的服务质量配置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生成所述第二接入配置信息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接入配置信息放入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容器中,以便指示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过程中接入所述第一基站;
将所述第二接入配置信息放入第二无线资源控制容器中,以便指示所述用户终端在切换过程中接入所述第二基站。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
所述第三承载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能够接纳的承载列表、所述第二基站能够接纳的承载列表、所述第一基站不能接纳的承载列表和所述第二基站不能接纳的承载列表。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配置方法,其中,向所述控制面实体发送切换请求响应包括:
通过与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二核心网、以及与所述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将所述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
24.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指令;
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18-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基站,为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
第二基站,为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核心网,与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二核心网;
所述第一核心网将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中包括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映射为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信息,记录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和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所述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信息写入所述切换请求中,以便更新所述切换请求,并将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发送给第二核心网;
所述第二核心网将所述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核心网将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所述第一核心网;
所述第一核心网根据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和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所述切换请求响应中的第三承载配置信息中包括的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标识转换为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以生成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响应;
所述第一核心网将所述更新后的切换请求响应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6、18-23中任一项涉及的方法。
CN202010483765.0A 2020-06-01 2020-06-01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Pending CN1137665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3765.0A CN113766577A (zh) 2020-06-01 2020-06-01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KR1020227046480A KR20230017891A (ko) 2020-06-01 2021-04-22 연결 모드 구성 방법, 기지국 및 통신 시스템
US17/922,114 US20230189089A1 (en) 2020-06-01 2021-04-22 Connection mode configur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2574175A JP2023536679A (ja) 2020-06-01 2021-04-22 接続モードの構成方法、基地局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PCT/CN2021/088835 WO2021244177A1 (zh) 2020-06-01 2021-04-22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EP21818443.0A EP4132101A4 (en) 2020-06-01 2021-04-22 CONNECTION MODE CONFIGUR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3765.0A CN113766577A (zh) 2020-06-01 2020-06-01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6577A true CN113766577A (zh) 2021-12-07

Family

ID=78782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3765.0A Pending CN113766577A (zh) 2020-06-01 2020-06-01 连接模式配置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9089A1 (zh)
EP (1) EP4132101A4 (zh)
JP (1) JP2023536679A (zh)
KR (1) KR20230017891A (zh)
CN (1) CN113766577A (zh)
WO (1) WO202124417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6384A (zh) * 2022-01-07 2022-05-10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双模基站的配置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5038132A (zh) * 2022-08-15 2022-09-09 武汉世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的daps切换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79777B2 (en) * 2021-12-16 2024-05-07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us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WO2023179019A1 (zh) * 2022-03-23 2023-09-2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低时延业务的用户面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434695T3 (es) * 2008-10-20 2013-1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Gestión de QoS en LTE para una estación base de auto retroceso
CN103582054B (zh) * 2012-07-27 2017-08-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166247A1 (zh) * 2016-03-31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用户终端
CN116419349A (zh) * 2017-08-11 2023-07-1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支持切换的方法及相应设备
US11863372B2 (en) * 2018-09-27 2024-0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6384A (zh) * 2022-01-07 2022-05-10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双模基站的配置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5038132A (zh) * 2022-08-15 2022-09-09 武汉世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的daps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5038132B (zh) * 2022-08-15 2022-11-22 武汉世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的daps切换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32101A4 (en) 2023-09-20
US20230189089A1 (en) 2023-06-15
KR20230017891A (ko) 2023-02-06
EP4132101A1 (en) 2023-02-08
WO2021244177A1 (zh) 2021-12-09
JP2023536679A (ja)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75396B2 (en) Session management method, interworking method, and network apparatus
US10945179B2 (en) Communication path switch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1240699B2 (en) Insufficient resources in the UE during 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cedure
US11343699B2 (en) EPS bearer context status synchronization upon inter-system change from 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 to fifth generation system (5GS)
EP4132101A1 (en) Connection mode configur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925932B (zh) Lte-wlan聚合切换期间的控制和用户计划的划分方法、通信设备和通信装置
US11729693B2 (en) Method for supporting handover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US20210250409A1 (en) Handling of Multi-Access PDU Session Upgrade
CN113507734A (zh) 无线接入网节点、核心网节点及其方法
CN110519777A (zh) 一种双连接下主服务小区变更方法、主节点及辅节点
CN112637963B (zh) 多址接入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释放的方法及其用户设备
CN114071788A (zh) Ue和网络之间的多接入pdu会话状态同步方法及相关用户设备
US20240107599A1 (en) Ma pdu session and user plane resource establishment for data transmission
CN112262594B (zh) 处理pdn连接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8617028B (zh)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和系统
TWI817461B (zh) Ma pdu會話之處理方法及其使用者設備
TWI805328B (zh) 處理ma pdu會話釋放過程的衝突的方法及使用者設備
US20220201537A1 (en) Se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TW202333530A (zh) 無線通信方法和相應的用戶設備
CN115348626A (zh) 支持会话连续性的方法及其用户设备
CN116074911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6390269A (zh) 处理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建立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7479255A (zh) 执行系统间改变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