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9938A - 临床用针灸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临床用针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9938A
CN113749938A CN202110988575.9A CN202110988575A CN113749938A CN 113749938 A CN113749938 A CN 113749938A CN 202110988575 A CN202110988575 A CN 202110988575A CN 113749938 A CN113749938 A CN 113749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clamping
clamping flap
flap
driv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885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云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9885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499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49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99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9/00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specific reflex points of the body for physical therapy, e.g. acupuncture
    • A61H39/08Devices for applying needles to such points, i.e. for acupuncture ; Acupuncture needl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H39/086Acupuncture 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临床用针灸装置,其包括针体和持针夹,持针夹包括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内部各安设有压辊,夹持端则开设有置针槽;第一夹瓣中安设有驱动电机和控制器,驱动电机与一压辊传动连接,控制器设有按钮,按压按钮驱动电机将往复旋转;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闭合时两置针槽扣合而能够容纳针体中后部,两压辊将针体夹紧,此时按压按钮,压辊将带动针体往复旋转。本临床用针灸装置操作顺手,便于施力,进针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等参数容易精准控制,运针操作省力便捷,更有利于对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进行良好把控;针体简易小巧,制作成本低廉,降低了治疗成本并减少了废弃造成的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临床用针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在中医针法临床上使用的针灸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中医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中,针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灸针(针具)按照特定的方式刺入患者体内,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等病症具有显著疗效,加之其为纯物理疗法而无副作用,较为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推崇。目前的针灸针通常由针体和针柄构成,整体呈细长型,不利于医生进行稳定的抓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便于施力,操作不够顺手,医生长时间操作手部容易颤抖,尤其徒手运针更为费力且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难以把控,从而影响了中医针法的临床操作效率甚至是医疗效果。
不可否认,在现有技术中,不乏有配合针灸针使用的持针器或进针器等辅助装置出现,这类辅助装置通常仅具备持针或进针功能,仅有助于完成进针穿刺环节的操作,不便于进行提插和捻转等运针操作,仍需徒手进行运针,在临床上的综合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尤其现有辅助装置与针灸针的组合与分离并无法十分便捷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针灸的实际操作效率。基于以上原因,现有的上述辅助装置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普及。
此外,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提升,更为安全卫生的一次性针灸针在临床上逐步被推广使用,现有的一次性针灸针多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通体较长且具有柄部,制作成本较高,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用完即弃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医生握持,操作顺手,尤其运针精准省力,使用成本较为低廉,能够有效改善针灸操作效率甚至针灸效果的临床用针灸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临床用针灸装置,其包括针体和持针夹,针体呈细长柱状且前部具有尖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持针夹包括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两者的后端经弹性部连接,使得持针夹整体呈镊状且自然状态呈张开状态,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两者的前部设有相互配合以用于夹持物品的夹持端,两个夹持端向对的端面上各开设有一条呈凹槽状且前后延伸的置针槽;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中各安设有一压辊,压辊的侧壁伸入对应的置针槽内;第一夹瓣中安设有一驱动电机、一控制驱动电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器及一为驱动电机提供工作电流的蓄电池,所述的驱动电机与第一夹瓣中的压辊传动连接,所述的控制器设置有一按钮且按压位于第一夹瓣的中前部,按压按钮时,控制器将使驱动电机往复旋转;当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闭合时,两置针槽扣合而形成一能够容纳针体中后部的柱腔,两压辊将针体夹紧且两压辊均与针体趋于平行,此时按压按钮,第一夹瓣中的压辊将由驱动电机驱动而带动置针槽内的针体往复旋转。
本临床用针灸装置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为:
在临床针灸时,以握笔的姿势握持持针夹,将针体放置于两置针槽之间,利用手指挤压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驱使两者向中间靠拢,待第一夹瓣与第二夹瓣两者的夹持端闭合时,两夹持端的置针槽扣合而形成一柱腔,针体的中后部被收纳和限定于上述柱腔中,此时两压辊分别从针体相对的两侧将针体夹紧,使得针体固定于置针槽中而无法移动,通过上述方式可将针体稳定的固定于持针夹的前部,此后便可握持持针夹方便快捷的进行进针、起针以及运针中的提插等操作;在握持持针夹进行针灸的过程中,利用手指按压按钮,驱动电机将在控制器的调控下进行往复的旋转,第一夹瓣中的压辊将由驱动电机驱动而带动置针槽中的针体往复旋转,即实现进针过程中和运针过程中的“捻转”操作;待针灸操作完成后,减小对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的挤压力度,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将基于弹性部的弹性势能而逐渐的远离,最后便可将针体从持针夹中取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生握持持针夹来完成进针穿刺操作,相比徒手持针穿刺,操作更为顺手,更加便于施力,进针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等参数更容易精准控制;在运针时,握持持针夹可对针体进行提插,按压按钮驱动电机将驱动针体在特定的角度内往复旋转,即实现“捻转”,相比以往的徒手运针,上述运针操作方式更为省力、便捷,更有利于对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进行良好把控;同时,由于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基于针体与持针夹的配合完成操作,持针夹通常不会与患者身体产生接触,按消毒规范进行必要消毒即可循环使用,而针体无需设置用于手持的柄部,进而结构更为简易小巧,制作成本较为低廉,更加适合一次性使用,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并减少了废弃造成的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持针夹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1中持针夹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1中持针夹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实施例1中持针夹局部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持针夹与针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持针夹与针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中安置夹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实施例3中安置夹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实施例3中安置夹在初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安置夹的展开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3中安置夹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为实施例3中安置夹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夹持端,2、第一夹瓣,3、电池仓,4、扣盖,5、计时装置,6、弹性部,7、第二夹瓣,8、压辊,9、按钮,10、置针槽,11、防滑部,12、锯齿纹,13、限位台阶,14、驱动电机,15、蓄电池,16、辊座,17、轴销,18、轴座,19、针体,20、防滑套,21、防滑纹,22、安置夹,23、卡头,24、折痕,25、后板体,26、拱起部,27、前板体,28、第二卡孔,29、第一卡孔,30、卡固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临床用针灸装置由针体19和持针夹构成;
其中,参看图5所示,所述的针体19为细长柱状,针体19的前部具有尖端,其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优选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的针体19为一次性使用器具;
其中,参看图1-4所示,所述的持针夹包括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所述的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两者的后端经弹性部6连接,使得持针夹整体呈镊状且自然状态下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呈张开状态,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前部能够基于弹性部6的弹性变形而进行靠近与远离;所述的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两者的前部均设有尖嘴状的夹持端1,两个夹持端1配合能够用于夹持物品;两夹持端1向对的端面上各开设有一条呈凹槽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置针槽10,所述的置针槽10的截面呈劣弧状;所述的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中各安设有一能够进行旋转的压辊8,所述压辊8的侧壁伸入对应的置针槽10内;所述的第一夹瓣2中安设有一驱动电机14、一控制器及一蓄电池15,所述的驱动电机14与第一夹瓣2中的压辊8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该压辊8旋转,所述的蓄电池15用于为驱动电机14提供工作电流,所述的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4的工作状态,控制器设置有一按钮9且按压位于第一夹瓣2的中前部,按压按钮9时,控制器将使驱动电机14往复旋转;
参看图1-5所示,当所述的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闭合时,两置针槽10扣合而形成一柱腔,该柱腔能够容纳针体19的中后部,当针体19的中后部位于上述柱腔中时,两压辊8将针体19夹紧且两压辊8均与针体19趋于平行,此后如按压按钮9,第一夹瓣2中的压辊8将由驱动电机14驱动而带动置针槽10内的针体19往复旋转。
本临床用针灸装置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为:
参看图1、4、5所示,在临床针灸时,以握笔的姿势握持持针夹,将针体19放置于两置针槽10之间,利用手指挤压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驱使两者向中间靠拢,待第一夹瓣2与第二夹瓣7两者的夹持端1闭合时,两夹持端1的置针槽10扣合而形成一柱腔,针体19的中后部被收纳和限定于上述柱腔中,此时两压辊8分别从针体19相对的两侧将针体19夹紧,使得针体19固定于置针槽10中而无法移动,通过上述方式可将针体19稳定的固定于持针夹的前部,此后便可握持持针夹方便快捷的进行进针、起针以及运针中的提插等操作;在握持持针夹进行针灸的过程中,利用手指按压按钮9,驱动电机14将在控制器的调控下进行往复的旋转,第一夹瓣2中的压辊8将由驱动电机14驱动而带动置针槽10中的针体19往复旋转,即实现进针过程中和运针过程中的“捻转”操作;待针灸操作完成后,减小对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的挤压力度,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将基于弹性部6的弹性势能而逐渐的远离,最后便可将针体19从持针夹中取下。
如图1、2所示,在上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中,所述的第一夹瓣2、第二夹瓣7及弹性部6三者一体成型,优先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参看图4、5所示,在本临床用针灸装置中,两个压辊8配合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第一夹瓣2与第二夹瓣7的夹持端1闭合时,两个压辊8能够从两侧将置针槽10中的针体19夹紧,以避免针灸过程中针体19从持针夹中移出,另一方面,驱动电机14旋转时,第一夹瓣2中的压辊8可驱动针体19旋转,而第二夹瓣7中的压辊8则可随着针体19的旋转而进行相应的旋转,以此大大降低针体19旋转过程中的旋转阻力;采用现有技术,两个压辊8具有多种安置方式,优选的实施方式为:
所述的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中各开设有一个辊座16,所述的辊座16与对应的置针槽10相通,压辊8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轴座18,两压辊8分别安设在两辊座16中,压辊8的两端分别设有与轴座18配合的轴销17。
参看图4、5所示,在本临床用针灸装置中,两个置针槽10配合用于容纳和限定针体19的中后部,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置针槽10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一方面需保证,两置针槽10扣合时能够为针体19提供良好的限位作用,使针体19与持针夹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减少操作过程中针体19弯曲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需保证,两置针槽10扣合时与针体19的接触不会过于紧密,以保证针体19旋转时置针槽10不会对其产生过大的阻力;为了更好的满足上述技术要求,本实施例公开的临床用针灸装置中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置针槽10中分别设有限位台阶13,两置针槽10扣合时,两置针槽10通过限位台阶13为针体19提供限位作用;由此一来,置针槽10只需具备容纳针体19中后部的功能,而对针体19进行限位的功能主要由限位台阶13去实现,使得置针槽10的加工更为容易,并可更好的满足前述所述的技术要求。
参看图5所示,在本临床用针灸装置中,当第一夹瓣2与第二夹瓣7接触时,持针夹整体呈笔形;由此一来,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生可采用握笔的姿势握持持针夹进行针灸操作,更加便于握持,并可满足不同医生的使用操作习惯;同时,所述的第一夹瓣2和第二夹瓣7上设置有便于稳定握持的防滑部11,提高握持持针夹进行针灸操作时的手感。
针灸临床上,对于捻转运针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通常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对本临床用针灸装置进行实施时,可根据针体19的尺寸对驱动电机14的旋转速度、往复旋转角度、压辊8尺寸等参数进行综合调试,使针体19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符合临床捻转运针的要求;此外,临床上对于不同的病症所采用的捻转方式往往不同,为此,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控制器对于驱动电机14具有多种控制模式,不同控制模式下驱动电机14的旋转速度以及往复旋转角度分别存在差异,控制器设置有与每种控制模式一一对应的按钮9,按压按钮9时控制器能够以对应的控制模式控制驱动电机14运行,由此使得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具备多种捻转方式以更好的适用于临床上的不同病症,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参看图1、5所示,在本临床用针灸装置中,所述的按钮9为自复位常闭按钮9,仅在按压按钮9时控制器使驱动电机14运行,停止按压按钮9时,按钮9自动复位至关闭状态使驱动电机14停止运行,由此使得本临床用针灸装置的使用更加便捷。
在临床针灸过程中,对于留针时间通常具有特定的要求,医生完成进针后通常需记录时间点,操作较为麻烦,因难对留针时间进行精准把控;为此,本实施例中的临床用针灸装置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如图1、2所示,在本临床用针灸装置中,所述的第一夹瓣2上设有一计时装置5,医生可利用计时装置5进行定时、计时来更为精准的控制针灸时的留针时间;所述的计时装置5可与驱动电机14共用一蓄电池15,同时由于计时装置5耗电量较小,亦可为其设置单独的电源。
参看图2、4、5所示,在本临床用针灸装置中,所述的第一夹瓣2中设有一电池仓3,所述的蓄电池15安设在电池仓3内,所述的电池仓3设有开口且开口处设有扣盖4。
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生握持持针夹来完成进针穿刺操作,相比徒手持针穿刺,操作更为顺手,更加便于施力,进针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等参数更容易精准控制;在运针时,握持持针夹可对针体19进行提插,按压按钮9则可使针体19在特定的角度内往复旋转,即实现“捻转”,相比以往的徒手运针,上述运针操作方式更为省力、便捷,更有利于对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进行良好把控。
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基于针体19与持针夹的配合完成操作,持针夹并不会与患者身体产生接触,按消毒规范进行必要消毒即可循环使用,而针体19无需设置用于手持的柄部,进而结构更为简易小巧,制作成本较为低廉,更加适合一次性使用,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并减少了废弃造成的资源浪费。
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由于第一夹瓣2与第二夹瓣7两者前端为呈尖嘴状的夹持端1,从而使得持针夹具备普通医用镊的夹持功能,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可利用持针夹夹取物品,比如可在针灸前利用持针夹夹持酒精棉对针灸部位进行消毒,使得临床操作更为方便快捷,尤其在起针时,可直接利用第一夹瓣2与第二夹瓣7两者的夹持端1将针体19后端夹紧,然后将针体19从人体中拔出,操作省时省力;进一步而言,为了提高两夹持端1配合所具备的夹持效果,如图8所示,所述的第一夹瓣2与第二夹瓣7两者夹持端1的向对面上均开设有锯齿纹12。
综上所述,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基于精妙的结构设计,临床使用方便快捷,操作顺手,利于施力,尤其可更为省力和精准的完成运针操作,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针灸效率甚至针灸效果;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基于组合式的设计,大大的降低了针灸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本临床用针灸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整体成本低廉;基于以上使得本临床用针灸装置具有极大的推广前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公开的临床用针灸装置的结构基础之上,进行如下改进:
参看图6所示,所述的压辊8外套设有防滑套20,所述的防滑套20可由胶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的针体19后部的外侧壁上设有防滑纹21,当第一夹瓣2与第二夹瓣7两者夹持端1夹持针体19时,压辊8的防滑套20与针体19的防滑纹21抵顶;采用上述设计,一方面,利用持针夹夹持针体19时,两压辊8配合可为针体19提供更佳的固定效果,避免针体19前后移动,另一方面,在捻转运针时,防滑套20与防滑纹21配合可避免压辊8与针体19打滑,使压辊8可为针体19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使捻转运针稳定进行。
实施例3
在目前临床上,针体19通常放置于无菌器械盒或常规的一次性包装中,取拿不够便捷,更是无法快捷的将针体19与持针夹进行组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针灸的临床操作效率。
为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公开的临床用针灸装置的结构基础之上,另增设了一用于放置与收纳针体19的安置夹22,具体方案为:
参看图7-10所示,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包括一安置夹22,该安置夹22包括一呈长条状的柔性板体,所述的柔性板体上设有一经弯折形成的呈拱桥状的拱起部26,所述的拱起部26沿柔性板条的宽度方向延伸,拱起部26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卡孔29;所述的拱起部26上设有若干沿柔性板体宽度方向并排均布的卡固孔30,针体19穿过卡固孔30并被卡固孔30卡持固定,针体19的前后两端分别位于拱起部26的前后两侧;所述的柔性板体以拱起部26为界被划分为前板体27和后板体25,所述的前板体27上开设有第二卡孔28,前板体27从上侧向后折叠且端部与拱起部26连接;所述后板体25上预制有一条沿柔性板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折痕24,后板体25的端部设有能够分别与第一卡孔29和第二卡孔28进行插接配合的卡头23;如图8、9所示,当安置夹22在初始状态时,后板体25从上侧沿折痕24向前折叠并将卡头23插入第一卡孔29中后,安置夹22呈矩形薄片状,针体19的前端位于前板体27折叠形成的夹层中,针体19的后端位于后板体25折叠形成的夹层中;如图11、12所示,将后板体25从下侧沿折痕24翻折并将卡头23插入第二卡孔28中后,安置夹22为趋于三棱柱的形状,此时为安置夹22的使用状态,将卡头23所在的一面朝下放置时,针体19呈倾斜状且中后部处于悬空状态。
当临床用针灸装置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实施时,可利用安置夹22作为针体19的包装,初始状态下,如图7、8所示,后板体25从上侧沿折痕24向前折叠并将卡头23插入第一卡孔29中,此时安置夹22呈矩形薄片状,具有便于运输和存放等特点,采用现有技术比如在安置夹22外套设塑封袋等手段,可轻易的保证针体19在未使用前无菌卫生;如图11、12所示,对针体19进行使用时,将卡头23从第一卡孔29中拔出,将后板体25从下侧沿折痕24翻折,而后将卡头23插入第二卡孔28中,调整安置夹22的摆放状态,使卡头23所在的一面朝下,此时拱起部26位于安置夹22的上端,针体19呈倾斜状且中后部处于悬空状态,此时持持针夹可较为轻松的使针体19从置针槽10前端穿入,即完成针体19与持针夹的组合,最后利用持针夹将针体19夹紧并将针体19从卡固孔30中拔出,即可进行后续的针灸临床操作,方便快捷,可显著提供针灸的临床操作效率。
此外,如图9、10所示,在对安置夹22进行加工制作时,安置夹22基于一块板材加工而成,即所述的柔性板体、第一卡孔29、第二卡孔28、卡头23、折痕24、拱起部26、卡固孔30、折痕24等部件均可由一整块板材作为原材料,经裁切、预弯、压制等常规方式进行处理制得,由此使得安置夹22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制造成本非常低廉。
进一步而言,参看图7、8所示,在上述临床用针灸装置中,安置夹22在初始状态下,后板体25从上侧沿折痕24向前折叠并将卡头23插入第一卡孔29中,安置夹22外套设塑封袋(未示出),以此保证在使用前,安置夹22及其内部安置的针体19卫生无菌。
进一步而言,在上述临床用针灸装置中,所述的柔性板体采用塑料板或硬纸板。
进一步而言,如图9、10所示,在上述临床用针灸装置中,所述的卡头23与柔性板体为一体结构。

Claims (10)

1.一种临床用针灸装置,其包括针体和持针夹,针体呈细长柱状且前部具有尖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持针夹包括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两者的后端经弹性部连接,使得持针夹整体呈镊状且自然状态呈张开状态,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两者的前部设有相互配合以用于夹持物品的夹持端,两个夹持端向对的端面上各开设有一条呈凹槽状且前后延伸的置针槽;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中各安设有一压辊,压辊的侧壁伸入对应的置针槽内;第一夹瓣中安设有一驱动电机、一控制驱动电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器及一为驱动电机提供工作电流的蓄电池,所述的驱动电机与第一夹瓣中的压辊传动连接,所述的控制器设置有一按钮且按压位于第一夹瓣的中前部,按压按钮时控制器将使驱动电机往复旋转;当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闭合时,两置针槽扣合而形成一能够容纳针体中后部的柱腔,两压辊将针体夹紧且两压辊均与针体趋于平行,此时按压按钮,第一夹瓣中的压辊将由驱动电机驱动而带动置针槽内的针体往复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体采用金属材质制成,针体为一次性使用器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瓣、第二夹瓣及弹性部三者一体成型,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瓣和第二夹瓣中各开设有一个辊座,所述的辊座与对应的置针槽相通,压辊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轴座,两压辊分别安设在两辊座中,压辊的两端分别设有与轴座配合的轴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置针槽中分别设有限位台阶,两置针槽扣合时,两置针槽通过限位台阶为针体提供限位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夹瓣与第二夹瓣接触时,持针夹整体呈笔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对于驱动电机具有多种控制模式,不同控制模式下驱动电机的旋转速度以及往复旋转角度分别存在差异,控制器设置有与每种控制模式一一对应的按钮,按压按钮时控制器能够以对应的控制模式控制驱动电机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钮为自复位常闭按钮,仅在按压按钮时控制器使驱动电机运行,停止按压按钮时,按钮自动复位至关闭状态使驱动电机停止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瓣与第二夹瓣两者夹持端的向对面上均开设有锯齿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瓣中设有一电池仓,所述的蓄电池安设在电池仓内,所述的电池仓设有开口且开口处设有扣盖。
CN202110988575.9A 2021-08-26 2021-08-26 临床用针灸装置 Pending CN1137499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8575.9A CN113749938A (zh) 2021-08-26 2021-08-26 临床用针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8575.9A CN113749938A (zh) 2021-08-26 2021-08-26 临床用针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9938A true CN113749938A (zh) 2021-12-07

Family

ID=78791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88575.9A Pending CN113749938A (zh) 2021-08-26 2021-08-26 临床用针灸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4993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34865A (ja) * 2010-08-06 2012-02-23 Yoshihiko Koido 鍼治療具
CN102846466A (zh) * 2011-06-28 2013-01-02 重庆融海超声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数控针刺模拟手法治疗仪
CN104274905A (zh) * 2014-09-30 2015-01-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模拟人工针灸手法的电针灸治疗仪及其捻转针灸夹
CN206183658U (zh) * 2016-08-09 2017-05-24 徐其涛 一种中医临床针灸装置
CN208942858U (zh) * 2018-04-24 2019-06-07 李敬权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辅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34865A (ja) * 2010-08-06 2012-02-23 Yoshihiko Koido 鍼治療具
CN102846466A (zh) * 2011-06-28 2013-01-02 重庆融海超声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数控针刺模拟手法治疗仪
CN104274905A (zh) * 2014-09-30 2015-01-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模拟人工针灸手法的电针灸治疗仪及其捻转针灸夹
CN206183658U (zh) * 2016-08-09 2017-05-24 徐其涛 一种中医临床针灸装置
CN208942858U (zh) * 2018-04-24 2019-06-07 李敬权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针灸辅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49938A (zh) 临床用针灸装置
CN203208351U (zh) 一种连续自动针灸进针器
CN113749939A (zh) 一种针灸组件
CN113768784A (zh) 一种临床针灸组件
CN2880053Y (zh) 一种体内或体外振动型安全指套
CN114533546A (zh) 中医针灸装置
CN114533545A (zh) 中医临床用针灸装置
CN107865769A (zh) 一种辅助针灸针手法进针的一次性无菌包装
CN206482852U (zh) 一种辅助针灸针手法进针的一次性无菌包装
CN114533547A (zh) 中医针灸组件
CN205729475U (zh) 一种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器
CN214049733U (zh) 一种非接触式针灸针把持装置
CN116421870B (zh) 一种皮肤创面上药器
CN211705306U (zh) 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
CN2870823Y (zh) 套管式针灸针
CN218833163U (zh) 盒装医用针灸针
CN2391606Y (zh) 穴位埋线器
CN217697286U (zh) 一种针灸针
CN107174520B (zh) 一种用于针灸的进针器
CN105455857A (zh) 一种骨穿针辅助穿刺装置
CN112244926A (zh) 一种用于输液拔针后的压迫止血装置
CN205867204U (zh) 一种输液辅助用具
CN220110091U (zh) 一种针灸针的进针辅助装置
CN216877182U (zh) 一种非接触针灸手握器
CN215022301U (zh) 一种特种针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