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6128A -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6128A
CN113746128A CN202010459236.7A CN202010459236A CN113746128A CN 113746128 A CN113746128 A CN 113746128A CN 202010459236 A CN202010459236 A CN 202010459236A CN 113746128 A CN113746128 A CN 113746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
optimal
line loss
photovoltaic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92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子阔
陈刚
吴建军
陶煜
曾光
王刚
王阳
史可鉴
孟祥飞
张慧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OIN BRIGHT DIGITAL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OIN BRIGHT DIGITAL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OIN BRIGHT DIGITAL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OIN BRIGHT DIGITAL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592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461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46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61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3Resource planning in a project enviro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并分别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规划策略。该方法利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深入分析配网线损在不同光伏电源接入点下的最优值,实现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的目的,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线损综合评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分布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不合理的分布式电源并网位置及并网规模也会给电网带来严重扰动,从而危及电网安全性。
因此,在配电网规划工作中,如何实现分布式电源最优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其需要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进行求解,为各个分布式光伏接入方案进行定量评估提供了理论计算基础,同时为配电网降损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参考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的目的,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根据所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并分别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规划策略。
本发明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以配电网线损最优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进行求解,利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深入分析配网线损在不同光伏电源接入点下的最优值,实现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的目的,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包括: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一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一接入容量;根据所述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所述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二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二接入容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为:
f=minΔPpv,loss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净线损净增量。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包括: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
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包括:利用首推回代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并判断潮流是否收敛,其中,若收敛,则计算配线线损计算,否则继续设置节点电压重复计算,直至潮流收敛;当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后,计算接入每一个节点时的注入电流;根据所述注入电流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量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为最优接入点;计算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并且重新计算分布式光伏接入后的潮流大小,并判断节点电压是否越限,其中,若越限,则返回重新计算,否则结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包括:建立模块,用于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获取模块,用于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规划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并分别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规划策略。
本发明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以配电网线损最优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进行求解,利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深入分析配网线损在不同光伏电源接入点下的最优值,实现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的目的,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一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一接入容量;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所述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二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二接入容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为:
f=minΔPpv,loss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净线损净增量。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规划模块包括:计算单元,用于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
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利用首推回代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并判断潮流是否收敛,其中,若收敛,则计算配线线损计算,否则继续设置节点电压重复计算,直至潮流收敛,并且当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后,计算接入每一个节点时的注入电流,并根据所述注入电流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量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为最优接入点,以及计算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并且重新计算分布式光伏接入后的潮流大小,并判断节点电压是否越限,其中,若越限,则返回重新计算,否则结束。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网馈线等值单线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首先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该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01中,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为:
f=minΔPpv,loss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净线损净增量。
具体而言,以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其中,考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模型,以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如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
f=minΔPpv,loss, (1-1)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净线损增加量,其节点电压限值约束条件可以如下:
Vk,min≤|Vk|≤Vk,max, (1-2)
其支路电流限值约束条件可以如下:
|Ik|≤Ik,max, (1-3)
其发电负荷平衡约束条件可以如下: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51
在步骤S102中,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方法:由于配电网一般呈辐射状,对一条配电线路来说,当分布式光伏发电由任意一条母线k接入电网时,由于末端负荷不变,因此,可以近似认为母线k至末端负荷节点电流基本不变,受影响的电流仅为配电线路源端至母线k之间的线路,从而分别计算出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每一个节点k时的注入电流与线损电量减少量,进而得到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接入点与最优接入容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包括: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一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一接入容量;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二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二接入容量。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首先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光伏电站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其次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本文以两个分布式光伏变电站为例计算,得到最优的光伏电站接入点和接入容量。
举例而言,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最优规划策略。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如何计算△Ppv,loss是关键。相比于现有技术主要利用启发式算法,对分布式光伏电站不同接入位置及不同接入容量分别进行潮流计算,然后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优的接入方案,但是计算效率较低,且结果难以复现,同时也难以保证结果的最优性,而本发明实施例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方法进行求解,具体如下。配电网馈线等值单线如图2所示。
其中,由于配电网一般呈辐射状,对一条配电线路来说,当单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由任意一条母线k接入电网时,由于末端负荷不变,因此,可以近似认为母线k至末端负荷节点电流基本不变,受影响的电流仅为配电线路源端至母线k之间的线路。因此,在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后,配电线路线损电量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分段形式: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1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后的电网有功损失,Iaj、Irj分别为基态下的配线电流实部及虚部,IPV,k为分布式光伏注入电流,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2
为分布式光伏出力的功率因数角。因此,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线损电量减少量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3
按照现场实际运行方式,假定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4
对上式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即可求出极值点,也即线损功率最大减少点: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5
由上式可以求出当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每一个节点k时的注入电流IPV,k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6
将该电流值带入式线损电量减少量公式可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即为最优接入点。相对应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7
又例如,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最优规划策略。上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情况可以扩展至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情况,以接入2个光伏电站为例,其接入位置未知,则在其接入后配电线路线损电量可以表示为如以下公式的分段形式: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68
其中,k0为为两个光伏电站接入节点至源端节点的最大编号公共节点,k1、k2分别为光伏电站接入节点。由以上公式可知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线损电量减少量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71
对上式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即可求出极值点,也即线损功率最大减少点,公式可以如下: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72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73
由上式可以求出当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每一个节点k时的注入电流IPV,k,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74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75
将该电流值带入线损电量减少量公式可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即为最优接入点。相对应的,可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76
Figure BDA0002510400720000077
在步骤S103中,根据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并分别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规划策略。
也就是说,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图,以IEEE-33节点系统为算例系统,分别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的有效性。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在一次基态潮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直接对各个分布式光伏接入方案进行定量评估,而不必进行多次重复计算。同时本文方法可以考虑多个分布式电源容量及位置,一次性给出多个分布式电源的最优位置及最优容量大小,不仅能够改善配电网电压质量,而且能够显著降低线损水平。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包括: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
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包括:利用首推回代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并判断潮流是否收敛,其中,若收敛,则计算配线线损计算,否则继续设置节点电压重复计算,直至潮流收敛;当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后,计算接入每一个节点时的注入电流;根据注入电流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量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为最优接入点;计算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并且重新计算分布式光伏接入后的潮流大小,并判断节点电压是否越限,其中,若越限,则返回重新计算,否则结束。
具体而言,将分布式光伏电站最优规划策略应用到配电网线损计算中,设计出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流程图。配电网潮流计算与输电网潮流计算方法相比,主要区别在于配电网属于低压电网,其导线电阻与电抗比R/X要明显大于输电网;同时,配电网电压水平也往往低于输电网。因此,对配电网来说,现有技术的牛顿-拉夫逊或快速分解法等输电网潮流计算方法难以适用,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配电网潮流计算。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步骤如下:
步骤S1:根据客户提供的数据、资料读取线路与配变的参数,利用首推回代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然后判断潮流是否收敛,收敛则进行配线线损计算,不收敛则继续设置节点电压重复计算直至潮流收敛。
步骤S2:当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后,根据公式(3-5)和(3-6)计算接入每一个节点k时的注入电流IPV,k
步骤S3:将该电流值带入公式(3-2)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即为最优接入点。
步骤S4:根据公式(3-7)和(3-8)计算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
步骤S5:重新计算分布式光伏接入后的潮流大小,并判断节点电压是否越限,越限则返回重新计算,反之则结束流程。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以配电网线损最优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进行求解,其中,考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模型建模,以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以IEEE-33节点系统为算例系统,分别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的有效性,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以配电网线损最优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进行求解,利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深入分析配网线损在不同光伏电源接入点下的最优值,实现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的目的,不仅能够改善配电网电压质量,而且能够显著降低线损水平,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性。
其次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10包括:建立模块100、获取模块200和规划模块300。
具体地,建立模块100,用于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为:
f=minΔPpv,loss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净线损净增量。
获取模块200,用于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200包括:第一获取单元和第二获取单元。
其中,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一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一接入容量。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二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二接入容量。
规划模块300,用于根据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并分别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规划策略。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规划模块300包括:计算单元。其中,计算单元,用于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
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单元具体用于利用首推回代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并判断潮流是否收敛,其中,若收敛,则计算配线线损计算,否则继续设置节点电压重复计算,直至潮流收敛,并且当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后,计算接入每一个节点时的注入电流,并根据注入电流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量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为最优接入点,以及计算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并且重新计算分布式光伏接入后的潮流大小,并判断节点电压是否越限,其中,若越限,则返回重新计算,否则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结合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以配电网线损最优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进行求解,利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深入分析配网线损在不同光伏电源接入点下的最优值,实现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的目的,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性。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
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以及
根据所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并分别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规划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包括:
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一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一接入容量;
根据所述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所述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二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二接入容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为:
f=minΔPpv,loss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净线损净增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包括:
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包括:
利用首推回代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并判断潮流是否收敛,其中,若收敛,则计算配线线损计算,否则继续设置节点电压重复计算,直至潮流收敛;
当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后,计算接入每一个节点时的注入电流;
根据所述注入电流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量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为最优接入点;
计算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并且重新计算分布式光伏接入后的潮流大小,并判断节点电压是否越限,其中,若越限,则返回重新计算,否则结束。
6.一种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模块,用于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系统线损净增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
获取模块,用于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以及
规划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和接入容量建立基于配电网线损最优策略的分布式光伏最优规划方法的流程,并分别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和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前后的有功损耗值和电压幅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规划策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单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一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一接入容量;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配电网辐射状结构特点,采用所述基于支路电流变化的部分线损计算策略对所述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的线损净增量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第二光伏电站接入点和第二接入容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最优规划模型为:
f=minΔPpv,loss
其中,△Ppv,loss为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净线损净增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划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潮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利用首推回代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并判断潮流是否收敛,其中,若收敛,则计算配线线损计算,否则继续设置节点电压重复计算,直至潮流收敛,并且当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后,计算接入每一个节点时的注入电流,并根据所述注入电流得到相应的线损减少量,其中,线损减少量最多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点为最优接入点,以及计算最优的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并且重新计算分布式光伏接入后的潮流大小,并判断节点电压是否越限,其中,若越限,则返回重新计算,否则结束。
CN202010459236.7A 2020-05-27 2020-05-27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37461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9236.7A CN113746128A (zh) 2020-05-27 2020-05-27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9236.7A CN113746128A (zh) 2020-05-27 2020-05-27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6128A true CN113746128A (zh) 2021-12-03

Family

ID=78723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9236.7A Pending CN113746128A (zh) 2020-05-27 2020-05-27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46128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3157A (zh) * 2017-02-17 2017-06-06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压配电网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电能质量改善方法
CN108629499A (zh) * 2018-04-25 2018-10-0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二阶锥理论的配电网光伏电站选址定容方法
CN109888817A (zh) * 2018-12-20 2019-06-14 青海大学 对光伏电站和数据中心进行位置部署和容量规划方法
CN110189061A (zh) * 2019-06-24 2019-08-3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的大规模分散光伏接入规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3157A (zh) * 2017-02-17 2017-06-06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压配电网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电能质量改善方法
CN108629499A (zh) * 2018-04-25 2018-10-0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二阶锥理论的配电网光伏电站选址定容方法
CN109888817A (zh) * 2018-12-20 2019-06-14 青海大学 对光伏电站和数据中心进行位置部署和容量规划方法
CN110189061A (zh) * 2019-06-24 2019-08-3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的大规模分散光伏接入规划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洪志 等: "考虑网损和电压的多分布式电源最优选址和定容研究", 《电气工程学报》, vol. 10, no. 9, 30 September 2015 (2015-09-30), pages 79 - 8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18255B (zh) 一种适用于含高渗透率新能源的特高压直流外送电网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2564175B (zh) 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计算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736926A (zh) 一种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配电网区间仿射潮流动态优化方法
CN108023364A (zh) 基于凸差规划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最大接入能力计算方法
CN103208797A (zh) 一种基于智能优化技术的含新能源配电网状态估计方法
Oladeji et al. Security constrained optimal place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distributed generation for modern grid operations
CN105741016B (zh) 一种用于中期电网规划的静态可靠性概率指标获取方法
CN105186586B (zh) 一种提高交直流混联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方法
CN110661250B (zh) 含风光储发输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4491886A (zh) 含多类型分布式新能源的主动配电网通用建模方法和装置
CN112039119B (zh) 一种含光伏接入的配电网电压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7732972A (zh) 一种地区电网风电接纳能力评估方法
CN107134783B (zh) 一种基于灵敏度快速筛选的母线电压优化调整方法
Liu et al. Sensitivity Region-Based Optimization for Maximizing Renewable Generation Hosting Capacity of an Islanded Microgrid
CN110768285A (zh) 一种交直流混联直流多馈入受端电网强度获得方法
CN107634536B (zh) 一种交直流混合系统的最大输电能力的计算方法和系统
CN113746128A (zh) 考虑配电网线损最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13224788B (zh) 含有风电接入的交直流混联电网静态电压稳定评估方法
Abadi et al. A combined central-local volt/VAR approach in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high PV uptake
Davda et al.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Distributed Generation in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loss Reduction: A case study
CN109474027B (zh) 一种下垂控制方法、装置及变流器
Yadav et al. Voltage profile analysi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for allowable hosting capacity from PV integration
CN118100179B (zh) 一种分布式电源的承载力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06549412B (zh) 针对风电场并网的供电效益评估方法
CN117833334A (zh) 一种新能源场站计划出力选定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