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38350A -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38350A
CN113738350A CN202010473893.7A CN202010473893A CN113738350A CN 113738350 A CN113738350 A CN 113738350A CN 202010473893 A CN202010473893 A CN 202010473893A CN 113738350 A CN113738350 A CN 113738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well
gas
reservoir
area
coal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38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国
晁巍巍
张聪
乔茂坡
崔新瑞
张武昌
郝晓锋
李俊
张金笑
曹永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738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383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38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83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6Production of coal-bed methan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30Specific pattern of wells, e.g. optimising the spacing of w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属于高阶煤层气藏开发技术领域。获取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再获取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根据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气井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气井动用面积的边界。最后根据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气井动用面积的边界,可以得到煤层气藏内剩余资源分布区域。引入了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对气井动用面积的边界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得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避免后续部署的气井部署在已部署的气井的采出煤层气边界的位置,提高煤层气藏内气井的产量。

Description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煤气藏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阶煤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煤层气藏是蕴藏于煤层可供开采的煤层气资源。在煤层气藏的开发过程中,通常会在煤层气藏所在地区设置多个气井,再通过水力压裂使煤层中以吸附气为主存在的气体解吸渗流至气井,以从气井内开采煤层气。由于煤层气藏的储层存在低渗的情况,所以在气井的开发过程中,部分煤层气资源未被波及导致储层压力难以降低,煤层气难以解吸,而难以从已设置的气井中开采出来。也因此在煤层气藏开发至中后期时,通常会需要在煤层气藏内重新部署气井,以进一步开采煤层气藏。
在煤层气藏内重新部署气井时,需要确定已部署的气井所开采的煤层气区域的范围,以将气井部署在除已部署的气井控制之外的煤层气藏内的区域。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将已部署的气井的井口作为中心,确定一个椭圆区域作为该气井所开采的煤层气区域的范围。例如:以监测得到的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作为气井内地层的裂缝的长度方向,将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作为椭圆区域的长轴方向,以此确定一个气井的采出煤层气的椭圆区域,最后得到煤层气藏内除椭圆区域的边界以外的其他位置为具有煤层气资源的、可进行气井部署的区域。但这种方式中得到的椭圆区域的边界不够准确,导致后续部署气井时气井可能部署在已部署的气井控制的开采煤层气区域的范围,影响煤层气藏的开发。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气井的采出煤层气的边界,避免后续部署的气井部署在已开发区域,提高煤层气藏内气井的产量。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所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所述总面积区域为所述煤层气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
获取所述煤层气藏内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为气井开采时涉及到的所述煤层气藏内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面积;
获取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
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根据所述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得到所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
可选地,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单斜构造、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
所述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包括:
根据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
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每个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以及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可选地,所述每个所述气井所处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单斜构造、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确定每个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包括: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单斜构造地层,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单斜构造地层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平行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轴向;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轴向;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经过所述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带,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相交或平行;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经过所述断裂构造地层的非断层带,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非断层带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确定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包括: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平行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轴向,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2~4;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6。
可选地,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确定所述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包括: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轴向,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7;
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6。
可选地,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主裂缝的长度方向,所述根据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包括:
以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作为长轴,以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的长度方向作为短轴;
根据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一个面积等于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椭圆区域,所述椭圆区域的边界为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可选地,所述获取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包括:
若所述气井的产能低于开采产能阈值,则获取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若所述气井的产能高于开采产能阈值,则获取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根据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与所述气井的气井递减开发模型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所述气井的天然气动用面积。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与所述气井的产气趋势推导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包括:
获取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与检测日产气量;
若所述气井的检测日产气量大于200立方米,且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在500万立方米~800万立方米的范围内,则将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1%~2%的速度双曲递减n年,直至所述气井的产能低于所述开采产能阈值,其中,n≥0.1,将所述气井的n年的年产量气量之和加上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
若所述气井的检测日产气量大于200立方米,且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小于500万立方米,
则将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5%~9%的速度指数递减3~5年,继续将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1%~2%的速度双曲递减n年,直至所述气井的产能低于所述开采产能阈值,将所述气井的3~5年与n年的年产量气量之和加上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
可选地,所述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包括:
以极限产气量依次除以煤层气储层密度、煤层气储层厚度、煤层气储层含气量,得到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可选地,所述获取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
获取体现所述煤层气藏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地质影像,所述地质影像上具有每个所述气井的位置;
根据所述地质影像确定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地层的地质构造特征。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对煤层气藏内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进行确定时,先获取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总面积区域为煤层气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获取煤层气动用面积为气井开采时涉及到的煤层气藏内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总面积,再获取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根据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最后根据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可以得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在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时,引入了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对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得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避免后续部署的气井部署在已部署的气井采出煤层气的区域,提高煤层气藏内气井的产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此处提供图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参考图1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包括:
S101:获取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总面积区域为煤层气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
S102:获取煤层气藏内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煤层气动用面积为气井开采时涉及到的煤层气藏内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总面积。
S103:获取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
S104:根据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S105:根据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得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在对煤层气藏内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进行确定时,先获取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总面积区域为煤层气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获取煤层气动用面积为气井开采时涉及到的煤层气藏内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总面积,再获取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根据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最后根据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可以得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在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时,引入了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对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得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避免后续部署的气井部署在已部署的气井采出煤层气的区域,提高煤层气藏内气井的产量。
且本公开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的分布特征,可操作性强。煤层气藏内后期部署的气井可以与已部署的气井之间形成面积降压,后期部署的气井是已部署的气井同期产量的两倍,能够有效提高采气速度和经济效益,也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煤层气藏中,每个气井在开采时均仅经过一个储层。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参考图2可知,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还可包括:
S201:获取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总面积区域为煤层气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
可选地,步骤S201中,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可人为根据经验进行确定。
例如,可获取煤层气藏的地质资料,根据地质资料获得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分布的区域,将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分布的区域汇总,得到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
S202:获取煤层气藏内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煤层气动用面积为气井开采时涉及到的煤层气藏内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总面积。
可选地,步骤S202可包括:
若气井的产能低于开采产能阈值,则获取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根据每个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若气井的产能高于开采产能阈值,则获取气井的累积产气量,根据气井的累积产气量与气井的气井递减开发模型得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根据每个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在气井的产能低于开采产能阈值时,煤层气难以从气井中继续开采出来,可将气井看作废井,气井历年所产出的煤层气的产量之和即为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气井的产能高于开采产能阈值时,气井还处在开发过程中,能够继续开采出煤层气,需要根据气井的气井递减开发模型推导得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最后通过每个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这种方式能够相对准确地得到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以更为准确地得到最终每个气井煤层气动用面积对应的边界。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气井的极限产气量,为气井从开始开发直至成为废井期间,理论上会产出的总产气量。
可选地,气井递减开发模型可为Arps递减开发模型。根据Arps递减开发模型得到的气井的极限产气量较为准确。
可选地,步骤S202中,根据气井的累积产气量与气井的产气趋势推导得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可包括:
获取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与检测日产气量。
若气井的检测日产气量大于200立方米,且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在500万立方米~800万立方米的范围内,则将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1%~2%的速度双曲递减n年,直至气井的产能低于开采产能阈值,其中,n≥0.1,将气井的n年的年产量气量之和加上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得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
若气井的检测日产气量大于200立方米,且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小于500万立方米。则将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5%~9%的速度指数递减3~5年,继续将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1%~2%的速度双曲递减n年,直至气井的产能低于开采产能阈值,将气井的3~5年与n年的年产量气量之和加上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得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
采用以上方式,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进而更为准确地得到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最终得到每个气井煤层气动用面积对应的边界。
需要说明的是,气井的检测日产气量小于或等于200立方米,则气井的产能实际应已低于气井的开采产能阈值,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即为气井的极限产气量。
可选地,根据每个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可包括:
以极限产气量依次除以煤层气储层密度、煤层气储层厚度、煤层气储层含气量,得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以极限产气量依次除以煤层气储层密度、煤层气储层厚度、煤层气储层含气量即为采用容积法确定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能够相对容易的得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煤层气藏的储层密度、储层厚度与储层含气量均为测量值,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得到。
S203:获取体现煤层气藏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地质影像,地质影像上具有每个气井的位置;根据地质影像确定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
可选地,体现煤层气藏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地质影像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和具体井位钻探数据获取得到。
S204:根据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单斜构造、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
需要说明的是,单斜构造的地层中的岩层均朝向同一个方向倾斜。
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均属于褶皱构造,褶皱构造的岩层中均存在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褶皱构造中多个岩层共同存在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背斜构造的褶曲向上拱起,向斜构造的褶曲向下凹陷。位于褶曲最中央的岩层称为核部,核部两侧向不同方向倾斜的岩层分别称为两翼,统称为褶曲的翼部。从褶曲顶部平分褶曲的翼部的平面为轴面,平行于轴面与水平面的方向为背斜构造或向斜构造的轴向。
断裂构造的地层内的岩层存在断层,不同的岩层之间存在错位相接。
可选地,步骤S204可包括:根据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根据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每个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以及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根据每个气井所出储层地质构造特征为单斜构造、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确定每个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能够较为准确地得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进而更为准确地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可选地,获取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之后,可以基于地质构造特征相同的储层的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资料,确定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
或者,直接获取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数值,与从前设置在相同地质构造特征的储层的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气井内的裂缝的长度比。这样,能够较为准确地得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提到的气井内主裂缝的长度方向,实际为气井内主裂缝的实际长度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长度方向,同气井内次裂缝缝的长度方向。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则为气井内主裂缝的最大长度与次裂缝的最大长度的比值,次裂缝通常形成在主裂缝的边缘上,且次裂缝的长度方向通常垂直于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且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可以根据微裂缝监测技术得到。
示例性地,每个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单斜构造、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确定每个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包括:
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单斜构造地层,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单斜构造地层的主应力方向一致;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气井处于背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平行于背斜构造地层的轴向;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气井处于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气井处于向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向斜构造地层的轴向;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气井处于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气井经过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带,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相交或平行;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气井经过断裂构造地层的非断层带,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非断层带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不同,气井内的主裂缝存在不同的长度方向,采用以上对应关系考虑到了气井内的裂缝实际存在各向异性的情况,能够更准确地得到气井内的裂缝的长度方向,进而更准确地得到天然气动用总面积的边界。
进一步地,气井内的次裂缝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在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单斜构造时,若单斜构造地层与煤层气藏所处地区的重力方向的夹角小于3°,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2~4;若单斜构造地层与煤层气藏所处地区的重力方向的夹角为3°~7°,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5;若单斜构造地层与煤层气藏所处地区的重力方向的夹角大于7°,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5~7。能够更为准确地确定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示例性地,在单斜构造地层与煤层气藏所处地区的重力方向的夹角小于3°、单斜构造地层与煤层气藏所处地区的重力方向的夹角为3°~7°、单斜构造地层与煤层气藏所处地区的重力方向的夹角大于7°这三种情况时,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平均值可分别为2.8、3.8与5.5。也可以采取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平均值对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进行推导确定,便于确定位于单斜构造地层内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可选地,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气井处于背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平行于背斜构造地层的轴向,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2~4;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气井处于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方向与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6。能够更为准确地确定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示例性地,气井若处于背斜构造地层的核部、气井若处于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这两种情况时,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平均值可分别为3.1与3.5。也可以采取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平均值对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进行推导确定,便于确定位于背斜构造地层内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可选地,气井内的次裂缝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确定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包括: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气井处于向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向斜构造地层的轴向,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7;气井处于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宽比为3~6。能够更为准确地确定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示例性地,气井若处于向斜构造地层的核部、气井若处于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这两种情况时,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平均值可分别为3.8与3.6。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也可以采取平均值对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进行推导确定,便于确定位于向斜构造地层内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可选地,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气井经过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带,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可为3~7;若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气井经过断裂构造地层的非断层带,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可为3~6。能够更为准确地确定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示例性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气井经过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带、气井所所处储层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气井经过断裂构造地层的非断层带时,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平均值可分别为4与3.5。也可以采取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平均值对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进行推导确定,便于确定位于断裂构造地层内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为便于理解,此处可提供表1,
Figure BDA0002515215200000121
表1中显示了气井所在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气井内主裂缝的长度方向及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的对应关系,可根据表1及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对应得到气井内主裂缝的长度方向及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倾角即为地层中的岩层与煤层气藏所处地区的重力方向的夹角。
可选地,步骤S204中,根据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确定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可包括:
以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作为长轴,以气井内的次裂缝缝的长度方向作为短轴;根据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一个面积等于煤层气动用面积的椭圆区域,椭圆区域的边界为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这种方式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得到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也更接近真实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有利于煤层气藏内后续气井的部署。
S205:根据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得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
可选地,步骤S205中,可以用图像表示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在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内画出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内扣除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之外的位置,即为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区域,后续气井可部署在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区域。
为便于理解,此处以图3与图4为例进行说明,图3中显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藏及煤层气藏内已部署的气井示意图,图3中煤层气藏10内已部署有A、B、C、D、E、F、G这7个气井,A、B、C、D、E、F、G这7个气井构成一个井网。
确定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之后,在图4上显示出A、B、C、D、E、F、G这7个气井对应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20,扣除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20之外的位置,即为煤层气藏10内剩余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区域。煤层气藏10内剩余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区域可见图5,图5中扣除了A、B、C、D、E、F、G这7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20,图5中的空白区域即为煤层气藏10内剩余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区域。
可选地,可在部分仪器或软件上画出图3~图5,以便于观察.软件可使用geomap绘图软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通过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煤层气藏内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所述总面积区域为所述煤层气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
获取所述煤层气藏内每个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为气井开采时涉及到的所述煤层气藏内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面积;
获取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
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根据所述煤层气资源的总面积区域与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得到所述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分为单斜构造、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
所述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与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包括:
根据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每个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
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每个所述气井内所处储层主裂缝方向以及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每个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单斜构造、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确定每个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长度方向,包括: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单斜构造地层,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单斜构造地层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平行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轴向;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轴向;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位于断裂构造地层附近,且所述气井经过所述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带附近,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断裂构造地层的断层相交或平行;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断裂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经过所述断裂构造地层的非断层带,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非断层带的主应力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确定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包括: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平行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轴向,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2~4;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背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背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缝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确定所述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包括:
若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为向斜构造地层,且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核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轴向,所述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7;
所述气井处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则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向斜构造地层的翼部的主应力方向一致,所述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为3~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于所述主裂缝的长度方向,所述根据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所述气井内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所述气井的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包括:
以所述气井内的主裂缝的长度方向作为长轴,以所述气井内的次裂缝的长度方向作为短轴;
根据所述气井内的主次裂缝的长度比确定一个面积等于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椭圆区域,所述椭圆区域的边界为所述煤层气动用面积的边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每个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包括:
若所述气井的产能低于开采产能阈值,则获取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若所述气井的产能高于开采产能阈值,则获取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根据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与所述气井的气井递减开发模型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与所述气井的产气趋势推导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包括:
获取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与检测日产气量;
若所述气井的检测日产气量大于200立方米,且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大于500万立方米~800万立方米的范围内,则将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1%~2%的速度双曲递减n年,直至所述气井的产能低于所述开采产能阈值,其中,n≥0.1,将所述气井的n年的年产量气量之和加上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
若所述气井的检测日产气量大于200立方米,且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小于500万立方米,
则将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5%~9%的速度指数递减3~5年,继续将所述气井的检测年产气量按照年递减率为1%~2%的速度双曲递减n年,直至所述气井的产能低于所述开采产能阈值,将所述气井的3~5年与n年的年产量气量之和加上所述气井的累积产气量,得到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所述气井的极限产气量确定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包括:
以极限产气量依次除以煤层气储层密度、煤层气储层厚度、煤层气储层含气量,得到所述气井的煤层气动用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每个气井位于储层地质构造特征,包括:
获取体现所述煤层气藏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地质影像,所述地质影像上具有每个所述气井的位置;
根据所述地质影像确定每个所述气井所经过的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
CN202010473893.7A 2020-05-29 2020-05-29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Pending CN1137383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3893.7A CN113738350A (zh) 2020-05-29 2020-05-29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3893.7A CN113738350A (zh) 2020-05-29 2020-05-29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8350A true CN113738350A (zh) 2021-12-03

Family

ID=78724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3893.7A Pending CN113738350A (zh) 2020-05-29 2020-05-29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383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87150A (zh) * 2023-08-31 2023-12-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煤层气经济可采资源量获取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335054U (zh) * 2013-05-31 2013-12-11 华北石油管理局 一种适用于向斜构造的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系统
WO2014044192A1 (zh) * 2012-09-21 2014-03-27 新奥气化采煤有限公司 一种煤层气与煤共采方法
CN104100244A (zh) * 2013-04-12 2014-10-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煤层气联通井组布井方法及其在压裂增产中的应用
CN105672973A (zh) * 2016-01-26 2016-06-1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煤层气藏整体体积压裂优化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4192A1 (zh) * 2012-09-21 2014-03-27 新奥气化采煤有限公司 一种煤层气与煤共采方法
CN104100244A (zh) * 2013-04-12 2014-10-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煤层气联通井组布井方法及其在压裂增产中的应用
CN203335054U (zh) * 2013-05-31 2013-12-11 华北石油管理局 一种适用于向斜构造的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系统
CN105672973A (zh) * 2016-01-26 2016-06-1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煤层气藏整体体积压裂优化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晁巍巍等: "基于裂缝特征的高阶煤剩余资源分布预测", 煤炭科学技术, pages 11 *
王红岩等: "煤层气储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天然气工业, vol. 24, no. 7, pages 26 - 28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87150A (zh) * 2023-08-31 2023-12-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煤层气经济可采资源量获取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7287150B (zh) * 2023-08-31 2024-04-1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煤层气经济可采资源量获取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1595B (zh) 一种测井提取静态品质系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
CN105986817B (zh) 一种用于识别页岩地层工程甜点的方法
CN105986815A (zh) 一种用于识别页岩地层地质甜点的方法
Friedrich et al. Determining the contributing reservoir volume from hydraulically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Wolfcamp formation in the Midland Basin
CN109100790A (zh) 一种人工裂缝的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06599482A (zh) 一种非常规超压致密气有效储层的识别方法
CN105822298A (zh) 基于产气指数的页岩气层绝对无阻流量的获取方法
CN104634295B (zh) 碳酸盐岩洞穴型储层有效体积估算方法
Bi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exploration and co-production methods of Upper Permian Longtan coal measure gas in Yangmeishu Syncline,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CN113738350A (zh) 煤层气藏内剩余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域的确定方法
CN116299672A (zh) 一种缝洞型储层地质力学非均质-各向异性建模方法
CN102465700A (zh) 碳酸盐岩储层评估方法
CN110308497A (zh) 缝洞型油藏不同类型储集体模型融合方法
CN109752761A (zh) 断溶体油气藏储层特性评价方法和装置
Taixian et al. Techniques for high-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fluvial oilfields
CN106570339A (zh) 一种基于力学分析的超覆地层圈闭侧向封堵性定量评价方法
CN112012713B (zh) 一种爆燃压裂酸化选层作业方法
Choudhary et 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down-dip WAG pilot
CN112282751B (zh) 一种地质工程三维耦合的致密油气水平井开采检测方法
Lei et al. Optimization well spacing for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using integration of data analytics, geomechanics modeling, pilots, and economic analysis
CN114280676A (zh) 一种煤矿瓦斯抽放孔钻孔测井地质构造探测方法
CN106294900A (zh) 一种用于钻井的数字岩体的构建和应用方法
Zhu et 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odels for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igh-rank coalbed methane and their application–Taking the Qinshui Basin for example
CN110400093A (zh) 页岩油工业价值等级评价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Jia et al. Study on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method of gas cap reservoi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