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37656B -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37656B
CN113737656B CN202111079988.1A CN202111079988A CN113737656B CN 113737656 B CN113737656 B CN 113737656B CN 202111079988 A CN202111079988 A CN 202111079988A CN 113737656 B CN113737656 B CN 1137376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tressed steel
pair
stay cables
row
tens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99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37656A (zh
Inventor
冯四超
赵斌
邓富敏
徐宏
夜卫平
顾波
杜强
沈捷
宣鑫鹏
林久伟
邢僚
陈清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7998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376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37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7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37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7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1/00Suspension or cable-stayed bridges
    • E01D11/04Cable-stayed brid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2Piers; Abutments ; Protecting same against drifting i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16Suspension cables; Cable clamps for suspension cables ; Pre- or post-stressed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1/00Material constitution of bridges
    • E01D2101/20Concrete,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
    • E01D2101/24Concrete
    • E01D2101/26Concrete reinforced
    • E01D2101/28Concrete reinforced prestres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盖梁中预应力钢束的施工及标记;二、梁体和桥塔的施工;三、斜拉索的安装;四、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以使盖梁中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调进行张拉,梁体荷载集中至球铰传递给盖梁中央,进而与盖梁预应力进行抵消,使结构受力更合理,从而进一步减少盖梁变形、盖梁中央球铰变形、转体桥梁体姿态不平稳、桥塔垂直度偏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斜拉索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预应力盖梁转体斜拉桥施工,从成本、进度方面来考虑多采用预应力盖梁施工完成后再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最后完成斜拉索的张拉,按照先下部结构施工再上部结构施工一次性完成斜拉桥的施工,分节段施工完成等优点,因此用途广泛。但是,盖梁预应力施工完成后,上部结构荷载无法一次性与盖梁垂直向上的预应力进行平衡,导致盖梁混凝土所承受的荷载与盖梁预应力无法同步抵消从而产生变形,导致盖梁中央球铰产生变形,进一步导致球铰转轴垂直度偏差大于2‰,进一步导致转体桥转体姿态不平稳等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桥塔垂直度超出规范设计允许偏差。
因此,需要一种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的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以使盖梁中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调进行张拉,梁体荷载集中至球铰传递给盖梁中央,进而与盖梁预应力进行抵消,使结构受力更合理,从而进一步减少盖梁变形、盖梁中央球铰变形、转体桥梁体姿态不平稳、桥塔垂直度偏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以使盖梁中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调进行张拉,梁体荷载集中至球铰传递给盖梁中央,进而与盖梁预应力进行抵消,使结构受力更合理,从而进一步减少盖梁变形、盖梁中央球铰变形、转体桥梁体姿态不平稳、桥塔垂直度偏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盖梁中预应力钢束的施工及标记:
步骤101、在墩柱上进行盖梁施工,形成盖梁;其中,盖梁中心位置设置球铰;
步骤102、在盖梁中穿设预应力钢束,并从上至下将预应力钢束标记为第1排预应力钢束,...,第i排预应力钢束,...,第I排预应力钢束;其中,i和I均为正整数,且1≤i≤I,第1排预应力钢束靠近盖梁顶面,I=4;
步骤103、将第i排预应力钢束按照盖梁宽度方向依次标记为第i排第1个预应力钢束,...,第i排第j个预应力钢束,...,第i排第J个预应力钢束;其中,j和J均为正整数,且1≤j≤J,当i取1~3时,J=8;当i取4时,J=7;
步骤二、梁体和桥塔的施工;
步骤201、搭设多排多列底部支架;
步骤202、在底部支架上进行梁体施工,形成梁体;其中,梁体的底部和底部支架顶部之间设置有调节件,调节件的顶部相齐平,梁体的底部和球铰中上转盘固连,位于球铰一侧的梁体长度小于位于球铰另一侧的梁体长度;
步骤203、在梁体上进行桥塔施工,形成桥塔;其中,位于桥塔一侧的梁体长度小于位于桥塔另一侧的梁体长度;
步骤三、斜拉索的安装:
在桥塔和梁体之间由内至外依次安装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其中,第K对斜拉索位于梁体端部和桥塔顶部之间,第k对斜拉索包括位于桥塔两侧的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且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的上端均与桥塔中上部锚固连接,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的下端穿设在梁体中的锚具部件中,k和K均为正整数,1≤k≤K,且K=9;
步骤四、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
步骤40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1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σ;
步骤40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1对斜拉索至第3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步骤40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4对斜拉索至第6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步骤40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7对斜拉索至第9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02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1对斜拉索至第3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2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1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1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1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1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40%σ;
步骤402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2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2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2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2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75%σ;
步骤402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3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3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3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3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03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4对斜拉索至第6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3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4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4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4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4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35%σ;
步骤403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5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5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5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5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5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70%σ;
步骤403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6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6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6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6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6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04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7对斜拉索至第9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4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7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7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7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7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7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30%σ;
步骤404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8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8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8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8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8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65%σ;
步骤404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9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9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9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9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9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下端分别安装有磁通量传感器,以使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下端张拉过程中,磁通量传感器对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索力进行检测,确保第k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k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1个预应力钢束,所述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2个预应力钢束,所述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3个预应力钢束,所述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4个预应力钢束,第4个预应力钢束的数量小于第3个预应力钢束的数量,且第4个预应力钢束和第3个预应力钢束错位布设,所述第1个预应力钢束、第2个预应力钢束、第3个预应力钢束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贯穿盖梁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1个预应力钢束、第2个预应力钢束、第3个预应力钢束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的两端均高于第1个预应力钢束、第2个预应力钢束、第3个预应力钢束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的中间位置;
第1个预应力钢束、第2个预应力钢束、第3个预应力钢束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的中间位置为最低点;
第1个预应力钢束最低点、第2个预应力钢束最低点、第3个预应力钢束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的最低点沿盖梁厚度方向的高度依次减少,第3个预应力钢束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应变计和第二应变计,所述第一应变计和第二应变计靠近球铰布设;
在步骤四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的过程中,第一应变计和第二应变计对盖梁的顶面的应力进行检测,以使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完成之后,第一应变计和第二应变计检测到的应力值满足应力设计要求值。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2中所述调节件包括焊接在底部支架顶部的工字钢和竖向焊接在工字钢顶部的调节钢管,通过调节钢管以使梁体底部呈水平布设。
上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排预应力钢束、第2排预应力钢束、第3排预应力钢束和第4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时,均是沿盖梁宽度方向由中间至两端张拉。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操作简便,确保梁体荷载集中至球铰传递给盖梁中央,进而与盖梁预应力进行抵消。
2、本发明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效果好,首先是盖梁中预应力钢束的施工及标记,其次是梁体和桥塔的施工,接着是斜拉索的安装,最后是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以使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交替张拉,有效确保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保证结构受力满足要求。
3、本发明大大的降低了盖梁内力,进一步减小盖梁的截面尺寸,解决了盖梁预应力张拉后,为保证盖梁稳定其截面尺寸设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的问题。
4、本发明采用智能张拉设备精准预应力钢束的张拉,由于智能张拉设备的高精度和稳定性,能排除人为因素干扰,有效确保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使结构受力更为合理,大大的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5、本发明可实现减少盖梁变形;进一步的使球铰中心转轴竖直度偏差不大于2‰,桥梁水平转体更平稳;结构受力更合理,桥塔垂直度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以使盖梁中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调进行张拉,梁体荷载集中至球铰传递给盖梁中央,进而与盖梁预应力进行抵消,使结构受力更合理,从而进一步减少盖梁变形、盖梁中央球铰变形、转体桥梁体姿态不平稳、桥塔垂直度偏差的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盖梁中预应力钢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墩柱; 2—盖梁; 2-1—第1个预应力钢束;
2-2—第2个预应力钢束; 2-3—第3个预应力钢束;
2-4—第4个预应力钢束; 3—球铰;
4—底部支架; 5—调节件; 5-1—工字钢;
5-2—调节钢管; 6—梁体; 7—桥塔;
8—第一应变计; 9—第二应变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盖梁中预应力钢束的施工及标记:
步骤101、在墩柱1上进行盖梁施工,形成盖梁2;其中,盖梁2中心位置设置球铰3;
步骤102、在盖梁2中穿设预应力钢束,并从上至下将预应力钢束标记为第1排预应力钢束,...,第i排预应力钢束,...,第I排预应力钢束;其中,i和I均为正整数,且1≤i≤I,第1排预应力钢束靠近盖梁2顶面,I=4;
步骤103、将第i排预应力钢束按照盖梁2宽度方向依次标记为第i排第1个预应力钢束,...,第i排第j个预应力钢束,...,第i排第J个预应力钢束;其中,j和J均为正整数,且1≤j≤J,当i取1~3时,J=8;当i取4时,J=7;
步骤二、梁体和桥塔的施工;
步骤201、搭设多排多列底部支架4;
步骤202、在底部支架4上进行梁体施工,形成梁体6;其中,梁体6的底部和底部支架4顶部之间设置有调节件5,调节件5的顶部相齐平,梁体6的底部和球铰3中上转盘固连,位于球铰3一侧的梁体6长度小于位于球铰3另一侧的梁体6长度;
步骤203、在梁体6上进行桥塔施工,形成桥塔7;其中,位于桥塔7一侧的梁体6长度小于位于桥塔7另一侧的梁体6长度;
步骤三、斜拉索的安装:
在桥塔7和梁体6之间由内至外依次安装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其中,第K对斜拉索位于梁体6端部和桥塔7顶部之间,第k对斜拉索包括位于桥塔7两侧的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且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的上端均与桥塔7中上部锚固连接,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的下端穿设在梁体6中的锚具部件中,k和K均为正整数,1≤k≤K,且K=9;
步骤四、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
步骤40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1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σ;
步骤40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1对斜拉索至第3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步骤40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4对斜拉索至第6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步骤40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7对斜拉索至第9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本实施例中,步骤402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1对斜拉索至第3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2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1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1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1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1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40%σ;
步骤402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2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2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2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2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75%σ;
步骤402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3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3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3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3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本实施例中,步骤403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4对斜拉索至第6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3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4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4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4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4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35%σ;
步骤403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5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5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5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5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5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70%σ;
步骤403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6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6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6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6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6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本实施例中,步骤404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7对斜拉索至第9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4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7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7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7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7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7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30%σ;
步骤404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8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8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8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8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8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65%σ;
步骤404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9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9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9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9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9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下端分别安装有磁通量传感器,以使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下端张拉过程中,磁通量传感器对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索力进行检测,确保第k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k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1个预应力钢束2-1,所述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2个预应力钢束2-2,所述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3个预应力钢束2-3,所述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4个预应力钢束2-4,第4个预应力钢束2-4的数量小于第3个预应力钢束2-3的数量,且第4个预应力钢束2-4和第3个预应力钢束2-3错位布设,所述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贯穿盖梁2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两端均高于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中间位置;
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中间位置为最低点;
第1个预应力钢束2-1最低点、第2个预应力钢束2-2最低点、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最低点沿盖梁2厚度方向的高度依次减少,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梁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所述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靠近球铰3布设;
在步骤四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的过程中,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对盖梁2的顶面的应力进行检测,以使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完成之后,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检测到的应力值满足应力设计要求值。
本实施例中,步骤202中所述调节件5包括焊接在底部支架4顶部的工字钢5-1和竖向焊接在工字钢5-1顶部的调节钢管5-2,通过调节钢管5-2以使梁体6底部呈水平布设。
本实施例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排预应力钢束、第2排预应力钢束、第3排预应力钢束和第4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时,均是沿盖梁2宽度方向由中间至两端张拉。
本实施例中,第i排中相邻两个预应力钢束的间距相同,相邻两排位于盖梁2端面处的间距相同。
本实施例中,盖梁2的宽度为7m,盖梁2的长度为17.6m,盖梁2的最大厚度为3.5m。
本实施例中,I=4,且相邻两排预应力钢束位于盖梁2端面处的间距为55cm,第1排预应力钢束位于盖梁2端面处的中心距离盖梁2顶面的间距为85cm,所述第4排预应力钢束位于盖梁2端面处的中心距离盖梁2底面的间距为100cm。
本实施例中,第1排预应力钢束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均包括8个预应力钢束,第4排预应力钢束包括7个预应力钢束。
本实施例中,每排预应力钢束中相邻两个预应力钢束位于盖梁2端面处的间距为50cm,每排预应力钢束中位于端部的预应力钢束与盖梁2侧面之间的间距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贯穿盖梁2均呈样条曲线布设。
本实施例中,第1个预应力钢束2-1最低点和第2个预应力钢束2-2最低点之间的竖向间距为20cm;第2个预应力钢束2-2最低点与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最低点之间的竖向间距均为20cm;第1个预应力钢束2-1最低点距离盖梁2顶面的间距为290cm,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最低点距离盖梁2底面的间距为20cm。
本实施例中,磁通量传感器可参考CCT18磁通量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均可参考表面型智能弦式应变计JMZX-212HAT。
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σ、第k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第k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均为施工设计值,根据施工设计图纸获取。
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k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k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时,通过锚固部件临时锚固。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以使盖梁中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调进行张拉,梁体荷载集中至球铰传递给盖梁中央,进而与盖梁预应力进行抵消,使结构受力更合理,从而进一步减少盖梁变形、盖梁中央球铰变形、转体桥梁体姿态不平稳、桥塔垂直度偏差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盖梁中预应力钢束的施工及标记:
步骤101、在墩柱(1)上进行盖梁施工,形成盖梁(2);其中,盖梁(2)中心位置设置球铰(3);
步骤102、在盖梁(2)中穿设预应力钢束,并从上至下将预应力钢束标记为第1排预应力钢束,...,第i排预应力钢束,...,第I排预应力钢束;其中,i和I均为正整数,且1≤i≤I,第1排预应力钢束靠近盖梁(2)顶面,I=4;
步骤103、将第i排预应力钢束按照盖梁(2)宽度方向依次标记为第i排第1个预应力钢束,...,第i排第j个预应力钢束,...,第i排第J个预应力钢束;其中,j和J均为正整数,且1≤j≤J,当i取1~3时,J=8;当i取4时,J=7;
步骤二、梁体和桥塔的施工;
步骤201、搭设多排多列底部支架(4);
步骤202、在底部支架(4)上进行梁体施工,形成梁体(6);其中,梁体(6)的底部和底部支架(4)顶部之间设置有调节件(5),调节件(5)的顶部相齐平,梁体(6)的底部和球铰(3)中上转盘固连,位于球铰(3)一侧的梁体(6)长度小于位于球铰(3)另一侧的梁体(6)长度;
步骤203、在梁体(6)上进行桥塔施工,形成桥塔(7);其中,位于桥塔(7)一侧的梁体(6)长度小于位于桥塔(7)另一侧的梁体(6)长度;
步骤三、斜拉索的安装:
在桥塔(7)和梁体(6)之间由内至外依次安装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其中,第K对斜拉索位于梁体(6)端部和桥塔(7)顶部之间,第k对斜拉索包括位于桥塔(7)两侧的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且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的上端均与桥塔(7)中上部锚固连接,第1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第K对斜拉索的下端穿设在梁体(6)中的锚具部件中,k和K均为正整数,1≤k≤K,且K=9;
步骤四、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
步骤40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1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σ;
步骤40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1对斜拉索至第3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步骤40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4对斜拉索至第6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步骤40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7对斜拉索至第9对斜拉索协同张拉;
步骤402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1对斜拉索至第3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2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1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1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1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1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40%σ;
步骤402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2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2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2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2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75%σ;
步骤402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3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3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3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3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2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2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步骤403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4对斜拉索至第6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3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4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4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4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4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35%σ;
步骤403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5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5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5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5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5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70%σ;
步骤403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6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6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6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6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6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3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3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步骤404中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以及第7对斜拉索至第9对斜拉索协同张拉,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4041、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7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7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7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7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7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2、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30%σ;
步骤4043、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8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8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8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8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8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4、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65%σ;
步骤4045、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9对斜拉索同步张拉,直至第9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9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9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9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步骤4046、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4排预应力钢束继续进行张拉,直至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张拉至100%σ。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下端分别安装有磁通量传感器,以使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下端张拉过程中,磁通量传感器对第k对左斜拉索和第k对右斜拉索的索力进行检测,确保第k对左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左初张索力设计值和第k对右斜拉索张拉至第k个右初张索力设计值。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1个预应力钢束(2-1),所述第2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2个预应力钢束(2-2),所述第3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3个预应力钢束(2-3),所述第4排预应力钢束中各个预应力钢束记作第4个预应力钢束(2-4),第4个预应力钢束(2-4)的数量小于第3个预应力钢束(2-3)的数量,且第4个预应力钢束(2-4)和第3个预应力钢束(2-3)错位布设,所述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贯穿盖梁(2)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两端均高于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中间位置;
第1个预应力钢束(2-1)、第2个预应力钢束(2-2)、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中间位置为最低点;
第1个预应力钢束(2-1)最低点、第2个预应力钢束(2-2)最低点、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最低点沿盖梁(2)厚度方向的高度依次减少,第3个预应力钢束(2-3)和第4个预应力钢束(2-3)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所述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靠近球铰(3)布设;
在步骤四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的过程中,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对盖梁(2)的顶面的应力进行检测,以使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的协同张拉完成之后,第一应变计(8)和第二应变计(9)检测到的应力值满足应力设计要求值。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2中所述调节件(5)包括焊接在底部支架(4)顶部的工字钢(5-1)和竖向焊接在工字钢(5-1)顶部的调节钢管(5-2),通过调节钢管(5-2)以使梁体(6)底部呈水平布设。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对第1排预应力钢束、第2排预应力钢束、第3排预应力钢束和第4排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时,均是沿盖梁(2)宽度方向由中间至两端张拉。
CN202111079988.1A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Active CN1137376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9988.1A CN113737656B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9988.1A CN113737656B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7656A CN113737656A (zh) 2021-12-03
CN113737656B true CN113737656B (zh) 2023-03-31

Family

ID=78739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9988.1A Active CN113737656B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3765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0663B (zh) * 2016-04-25 2017-09-12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大跨径盖梁预制拼装方法及其大跨径盖梁
CN205999769U (zh) * 2016-08-01 2017-03-08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铁路钢混组合独塔部分斜拉桥
CN111893861A (zh) * 2020-07-10 2020-11-06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梁的部分斜拉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12211114A (zh) * 2020-10-20 2021-01-12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塔梁固结体系斜拉桥的悬臂拼装施工方法
CN112663507B (zh) * 2020-12-23 2022-11-15 浙江省大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矮塔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7656A (zh) 2021-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7210C (zh) 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施工工艺
CN111119494B (zh) 一种超大跨度张弦拱形钢结构的高空原位施工方法
CN110804952B (zh) 一种悬索桥横梁预制拼装施工工艺
CN107290234B (zh) 测定腐蚀钢丝疲劳寿命的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12320615B (zh) 一种宽幅缆索吊机的安装方法
CN110206366A (zh) 一种拱形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737656B (zh) 一种盖梁预应力钢束与斜拉索协同张拉的施工方法
CN214271702U (zh) 一种基于悬索桥空中纺线法架设主缆的猫道垂度调整装置
CN107829444B (zh) 风电机组预应力基础结构
CN210140764U (zh) 一种拉索加劲的双折线形桥跨组件
CN117026789A (zh) 一种自复位桥墩
CN108678161B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排架柱及施工方法
CN102418329A (zh) 大型水工弧门快速安装方法
CN214832022U (zh) 一种用于箱梁下挠防治的支撑装置
CN213805357U (zh) 一种对钢绞线进行张拉锁定的定位支架
CN114855639A (zh) 高空索塔横梁施工托架预压组件
CN110175389B (zh) 一种斜拉桥主、边跨恒载配置方法
CN207376640U (zh) 风电机组预应力基础结构
CN220318342U (zh) 一种桥梁抗倾覆结构
CN203373662U (zh) 一种组合式钢绞线限位装置
CN216414227U (zh) 一种用于柔性支架光伏的中部支撑结构
CN107476181A (zh) 一种公铁两用桁外锚固斜拉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14960627B (zh) 一种超长缓粘结预应力灌注桩施工方法
CN116044179B (zh) 一种用于大跨度拱形管桁架安装的施工方法
CN219382742U (zh) 一种漂浮方阵的锚固系泊结构及水上光伏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