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9801A -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9801A
CN113709801A CN202010437538.4A CN202010437538A CN113709801A CN 113709801 A CN113709801 A CN 113709801A CN 202010437538 A CN202010437538 A CN 202010437538A CN 113709801 A CN113709801 A CN 1137098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lc
status report
rlc sdu
sdu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75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强
娄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3753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980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3516 priority patent/WO2021233192A1/zh
Priority to EP21808531.4A priority patent/EP4145899A4/en
Publication of CN113709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9801A/zh
Priority to US17/991,280 priority patent/US2023009024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用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方法包括:发送侧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其中,RLC状态报告中包含至少一个状态信息,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若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则发送侧根据RLC状态报告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收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背景技术
为提高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尽可能避免数据丢失,新无线(new radio,NR)用户面协议栈中的RLC层提供确认模式(acknowledge mode,AM)传输模式,该AM模式的主要内容为:接收侧的AM RLC实体在接收数据之后可以向发送侧发送RLC状态报告,指示哪些数据包接收成功,哪些数据包接收失败,使得发送侧的AM RLC实体可以基于该RLC状态报告对传输失败的数据包进行重传。
接收侧在填写RLC状态报告时,是按照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升序的顺序依次指示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直到填充满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为止,所以存在以下情况:接收侧在填写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时,由于RLC状态报告可用空间受限,只能填写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而剩余的其它信息则无法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但是对于发送侧,并不清楚该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的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是否完整,进而误认为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SDU未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的其他数据部分都已接收成功,并将认为接收成功的数据部分从缓存中清除,从而导致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用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链路控制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包括:
发送侧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其中,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含至少一个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若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则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本实施方式中,发送侧在确定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时,根据RLC状态报告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直接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则所述发送侧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本实施方式中,只要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第一RLC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发送侧就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直接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RLC状态报告中还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本实施方式中,发送侧根据RLC状态报告中的第一指示信息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直接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若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与所述第一RLC SDU的SN相同,则所述发送侧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本实施方式中,发送侧根据RLC状态报告中的ACK_SN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直接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且所述第一RLC SDU中位于所述一个RLC SDU分段之后的数据在传输时被封装在多个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则所述发送侧确定所述第一RLC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本实施方式中,如果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第一RLC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则发送侧进一步根据第一RLC SDU中位于一个RLC SDU分段之后的数据在传输时的封装情况(即是否被封装在多个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来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直接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发送侧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进行重传;或者,所述发送侧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重传;或者,所述发送侧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保存在缓存中;或者,所述发送侧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保存在缓存中。
本实施方式中,为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将未传输成功的数据重新传输或者保存在缓存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链路控制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包括: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所述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所述RLC状态报告。
本实施方式中,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后向发送侧发送RLC状态报告,可以使得发送侧基于RLC状态报告了解接收侧的接收情况,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所述接收侧不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填写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或者,所述接收侧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全部数据丢失的状态信息。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接收侧填写状态信息的方式进行约束,使得生成的RLC状态报告中如果最后指示的是一个RLC SDU的分段,则该分段之后的数据部分一定是接收成功的,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所述接收侧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本实施方式,接收侧通过在RLC状态报告中携带第一指示信息,使得发送侧接收RLC状态报告后,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直接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将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设置为所述第一RLC SDU的SN。
本实施方式,接收侧通过在RLC状态报告中将ACK_SN设置为第一RLC SDU的SN,使得发送侧接收RLC状态报告后,可以根据ACK_SN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直接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收侧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或者,所述接收侧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SDU中的全部数据。
本实施方式中,接收侧可以重新接收未传输成功的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上的装置,或者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上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的模块。
示例性的,该装置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其中,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含至少一个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时,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RLC状态报告中还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与所述第一RLC SDU的SN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且所述第一RLC SDU中位于所述一个RLC SDU分段之后的数据在传输时被封装在多个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进行重传,或者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重传;或者,
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保存在缓存中,或者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保存在缓存中。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上的装置,或者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上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的模块。
示例性的,该装置可以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发送模块,用于向发送侧发送所述RLC状态报告。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不在所述状态报告填写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或者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全部数据丢失的状态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将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设置为所述第一RLC SDU的SN。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或者用于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通信接口;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可选的,所述存储器位于所述装置之外。
可选的,所述装置包括所述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相连,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装置,以及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装置。
上述第三方面至第九方面中各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参见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对应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新无线(new radio,NR)用户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2A、图2B为RLC状态报告的格式示意图;
图3为一种SDU传输场景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另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A、图6B为第一字段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A、图10B为第一RLC SDU的分段情况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3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新无线(new radio,NR)用户面协议栈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NR用户面协议栈包括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DataAdaptationProtocol,SDAP)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layer,MAC)层和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层。
其中,RLC层位于PDCP层和MAC层之间。RLC层通过服务接入点(service accesspoint,SAP)或RLC信道与PDCP层进行通信,通过逻辑信道与MAC层进行通信。RLC层与PDCP层传输的数据称为RLC业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SDU)或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RLC层可以对RLC SDU进行分段、串联、重组、重分段等操作。
一个RLC实体可以从下层(MAC层)接收RLC SDU,并向上层(PDCP层或RRC层)提交RLC PDU,也可以从上层接收RLC PDU并向下层递交RLC SDU。该RLC PDU可以是RLC数据PDU或者RLC控制PDU。一个RLC实体通过自身和上层协议层实体之间的RLC信道,从上层接收RLCSDU,并组成RLC数据PDU;RLC实体将组成的RLC数据PDU通过其和MAC层之间的逻辑信道传递给MAC层进行进一步处理。相应的,一个RLC实体可以通过逻辑信道从MAC层接收到RLC数据PDU,并根据RLC数据PDU组成RLC SDU;RLC实体将所组成的RLC SDU通过RLC信道递交给上层实体进行进一步处理。RLC实体只有在MAC层指示传输机会时,才会向MAC层递交所生成的RLC PDU,所递交的一个或多个RLC PDU的总大小需要与MAC层所指示的数据包大小相匹配。未匹配MAC层所指示的传输机会大小,一个RLC SDU可能会被分成多个分段,并组成多个RLCPDU进行传输。
为适应不同类型业务数据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RLC层提供三种传输模式:透明模式(transparent mode,TM)、无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和确认模式(acknowledge mode,AM)。
TM模式用于传输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0的数据、寻呼数据、广播系统消息。在TM模式下,RLC实体不对这类消息的RLC SDU进行分段和串联,只提供数据的透传功能。
UM模式通常用于服务时延要求很高但可靠性要求一般的业务,一个数据包经过UMRLC实体传输出去之后即认为传输结束,即使该数据包在空口传输丢失,RLC层也不会对其进行重传。
AM模式通常用于服务可靠性要求很高的业务,该类业务需要尽可能避免数据传输丢失。AM RLC实体采用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机制保证数据的无损传输。ARQ的基本思想是数据接收侧(简称接收侧)可以向数据发送侧(简称发送侧)发送RLC状态报告(RLC status report),指示哪些数据包接收成功,哪些数据包接收失败,发送侧可以基于该RLC状态报告对传输失败的数据包进行重传。
接收侧在满足如下任意一个条件时会触发RLC状态报告:
1)接收侧的重组定时器(t-Reassembly)超时。
2)接收侧的AM RLC实体接收到一个RLC PDU,该RLC PDU中的状态报告发送请求比特(Polling bit)置为1。
Polling bit包含在RLC PDU的包头中。Polling bit=1表示请求RLC状态报告,Polling bit=0表示不请求RLC状态报告。当发送侧发送RLC PDU给接收侧时,接收侧根据该RLC PDU的包头中的Polling bit值判断是否需要发送RLC状态报告给发送端,例如Polling bit=1时,接收侧可以触发发送RLC状态报告,例如Polling bit=0时,接收侧不需要触发发送状态报告。
当有RLC状态报告被触发,且当状态禁止定时器(t-StatusProhibit)不在运行时,如果接收侧的MAC层向RLC层指示了传输机会,则RLC层会生成一个RLC状态报告,RLC状态报告又可称为RLC状态PDU(RLC status PDU)。
具体的,接收侧的AM RLC实体从第一个未按序完整接收到的第一个RLC SDU开始,按照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升序的顺序依次指示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的信息,直到填充满MAC层所指示的可生成RLC status PDU的大小(即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为止。
在RLC状态报告中,对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的指示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如果一个RLC SDU完全没收到,则在RLC状态报告包括一个否定确认_序列号NACK_SN,其值为该RLC SDU对应的SN;
2)如果一个RLC SDU的分段没收到,则在RLC状态报告中除了包括一个NACK_SN外,还包括分段偏移起始位置(Sostart)和分段偏移结束位置(Soend),其中NACK_SN为该RLCSDU的NACK SN,SOstart为丢失分段的第一个字节在原RLC SDU中的相对位置,SOend为丢失分段的最后一个字节在原RLC SDU中的相对位置。原RLC SDU的第一个字节可以用2字节长度的全0值表示,原RLC SDU的最后一个字节可以用2字节长度的全1值表示。应理解,如果一个RLC SDU有多个分段丢失,则每个分段对应一组NACK_SN、SOstart和SOend。为了便于描述,接下来的实施例中,一个RLC SDU分段所对应的一组NACK_SN、SOstart和SOend,可以用NACK_SN+SOstart+SOend来表示。
3)如果一组连续的RLC SDU没接收到,则在RLC状态报告包括一个NACK_SN和否定确认范围(NACK range),其中NACK range的值为从NACK_SN对应的RLC SDU开始连续丢失的RLC SDU的个数。特殊的,如果一组连续RLC SDU没收到,且在该组连续RLC SDU之前和/或之后还紧跟着一个RLC SDU分段没收到,则除了NACK_SN和NACK range外还包括一个SOstart和SOend。
图2A为RLC状态报告的格式示意图,图2A中NACK_SN的长度以为12比特(bit)为例,各字段的解释如下:
D/C:用于指示PDU的类型。具体的,该字段取值为1,表示该PDU是数据PDU,如果该字段取值为0,表示该PDU是控制PDU。
CPT:用于指示控制PDU的具体类型。CPT=0时,表示当前PDU是RLC status PDU(即RLC状态报告),即当前PDU用于反映数据的接收情况。
ACK_SN:下一个未接收到且未在生成的RLC状态报告中指示丢失的RLC SDU对应的SN。
E1:用于指示后续是否跟随有一组NACK_SN,E1,E2,E3。如果E1取值为0,表示后续没有跟随有一组NACK_SN,E1,E2,E3;如果E1取值为1,表示后续跟随有一组NACK_SN,E1,E2,E3。
E2:用于指示后续跟随有一组SOstart,SOend。E2取值为0表示后续没有跟随一组SOstart,SOend;E2取值为1表示后续跟随有一组SOstart,SOend。
E3:用于指示后续是否跟随有连续RLC SDU未接收到的信息。E3取值为0表示当前NACK_SN后未跟随有NACK range字段;E3取值为1表示当前NACK_SN后跟随有NACK range字段。
R:为预留字段。
另外,NACK_SN、SOstart、SOend以及NACK range的解释参考上文,这里不再赘述。
RLC状态报告通过ACK_SN、NACK_SN、SOstart、SOend、NACK range等信息来表示在ACK_SN之前的所有SN对应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即:
在ACK_SN之前的所有SN对应的RLC SDU的数据中,除以下数据之外的其它数据都已成功接收成功:NACK_SN、NACK_SN+SOstart+SOend、NACK_SN+NACK range,NACK_SN+SOstart+SOend+NACK range等指示的丢失的RLC SDU和/或RLC SDU分段。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RLC状态报告来说明RLC状态报告的格式。
如图2B所示,RLC状态报告中包含一系列的状态信息,图2B中NACK_SN的长度以为12比特(bit)为例。其中ACK_SN=71,即这个状态报告表示SN为0~70之间的RLC SDU接收成功,除了以下RLC SDU或RLC SDU分段:
SN=1的RLC SDU;
SN=18的RLC SDU从偏移(offset)1到offset 2的分段部分;
从SN=20开始的3个连续RLC SDU,即SN=20,21,22的3个RLC SDU;
从SN=30开始的3个连续RLC SDU和分段,即:SN=30的RLC SDU从offset 3到SN=30的RLC SDU结束位置的分段部分,SN=31的整个RLC SDU,SN=32的RLC SDU从开始位置到RLC SDU的offset 4位置的分段部分。
由于接收侧的AM RLC实体在填写RLC状态报告时,是按照SN(sequence number,序列号)升序的顺序依次指示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直到填充满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为止,所以存在以下情况:接收侧在填写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时,由于RLC状态报告可用空间受限,只能填写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而剩余的其它信息则无法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但是对于发送侧,并不清楚该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的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是否完整,会误认为最后一个NACK_SN对应的RLC SDU未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的其他数据部分都已接收成功。接收侧可能将认为接收成功的数据部分从缓存中清除,从而导致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
以下图3为例进行说明,接收侧的AM RLC实体按照SN升序的顺序依次指示了SN为0至69中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对于SN=70的RLC SDU,接收到第2,4,6个分段,第1,3,5,7分段未接收到,SN=71的RLC SDU未接收到。由于受RLC状态报告可用空间限制,接收侧的AM RLC实体只能指示SN=70的RLC SDU的第1,3个分段丢失的信息,无法容纳第5,7分段丢失的信息。按照RLC状态报告的填写规则,ACK_SN会填为71。在这种情况下,发送侧的AMRLC实体接收到该RLC状态报告后,会误认为SN=70的RLC SDU的第5,7分段已被接收侧接收成功。
综上,受限于RLC状态报告的大小限制,对于RLC状态报告中的最后一个NACK_SN对应的RLC SDU可能只能指示部分分段丢失的信息,而其他部分分段丢失的信息无法体现在状态报告中时,接收到状态报告的RLC实体会基于ACK_SN取值和状态报告中的内容,误认为最后一个NACK_SN对应的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其他分段都接收成功。接收侧RLC实体可能将认为接收成功的数据部分从缓存中清除,从而导致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多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案。例如,接收侧按照填满RLC STATUS PDU可用空间的原则来生成RLC状态报告,当最后一个NACK_SN对应的RLC SDU可能只能指示部分分段丢失的信息时,接收侧通过在RLC状态报告中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RLC状态报告中的最后指示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或者,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指示该RLC SDU的接收情况为全部未接收成功;或者,接收侧仍按照填满RLC状态报告可用空间的原则来生成RLC STATUSPDU,发送侧接收到RLC STATUS PDU后,对于最后一个NACK_SN对应的RLC SDU,发送侧根据之前发送该RLCSDU时所采用的封装方式,来判断该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具体方案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第四代(4thgeneration,4G)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第六代(6thgeneration,6G)通信系统或未来的其他演进系统、或其他各种采用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等,只要该通信系统中存在发送RLC状态报告的需求,则均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例如,图4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终端设备、V2X终端设备、机器到机器/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2M/MTC)终端设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移动装置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或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
其中,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设备,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口的属性管理。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ved Node B),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下一代演进型基站(next generationevolved nodeB,ng-eNB)、en-gNB(enhanced 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增强的下一代基站;也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 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或者还可以包括中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核心网设备,核心网设备例如包括对用户的信令和数据进行处理和转发的网络设备。在4G系统中,一种核心网设备例如为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MME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协议所定义的LTE系统的接入网络的关键控制节点,它负责空闲模式的终端设备的定位和传呼过程等,包括中继。简单地说,MME是负责信令处理部分的核心网设备。或者,在5G系统中,核心网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或用户面网关等核心网设备。用户面网关可以是具有对用户面数据进行移动性管理、路由、转发等功能的服务器,一般位于网络侧,如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或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或用户面网元功能实体(user planefunction,UPF)。
本申请实施例除了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外,还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例如,图4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另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其中,终端设备有多个,例如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之间可以基于侧行链路(sidelink)相互发送数据,还可以发送用于指示接收情况的RCL状态报告。
应理解,图4A和图4B中仅仅示意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几个功能或设备,通信系统架构中还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功能或设备。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架构并不局限于图4A和图4B所示,能够实现图4A和图4B所示各个设备的功能的通信系统架构均适用于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
以及,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例如,第一优先级准则和第二优先级准则,只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准则,而并不是表示这两种准则的内容、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等的不同。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不是排他的。例如,包括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还可以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模块。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将该方法应用在图4A或图4B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
S501、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
其中,接收侧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该接收侧在接收来自发送侧的数据后,会根据接收情况填写RLC状态报告并向发送侧发送RLC状态报告,以向发送侧反馈数据的接收情况。其中,发送侧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侧可以是图4A或图4B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图4A或图4B中的终端设备,这里不做限制。接收侧可以是图4A或图4B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图4A或图4B中的终端设备,这里不做限制。
该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接收侧在填写RLC状态报告时,按照SN升序的顺序依次填写未被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状态信息,直到填充满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为止。
1、对于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状态信息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状态信息包括一个NACK_SN。表示:SN为NACK_SN的RLC SDU全部数据均未被接收侧成功接收。
2)状态信息包括一个NACK_SN,和SOstart和SOend。表示:SN为NACK_SN的RLC SDU中从SOstart位置到SOend位置的分段未被接收侧成功接收。SOstart为分段的第一个字节在该RLC SDU中的相对位置,SOend为分段的最后一个字节在该RLC SDU中的相对位置。应理解,如果一个RLC SDU有N个分段未被成功接收,则有对应的N组NACK_SN+SOstart+SOend。
2、对于状态信息用于指示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状态信息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状态信息包括一个NACK_SN和一个NACK range。表示:从NACK_SN对应的RLC SDU开始,连续NACK range个RLC SDU未被接收侧成功接收。
2)状态信息包括一个NACK_SN和一个NACK range,和SOstart和SOend,SOstart和SOend与NACK range的相对位置如图2A所示。表示:从NACK_SN对应的RLC SDU开始,连续NACK range个RLC SDU未被接收侧成功接收;以及,在该连续NACK range个RLC SDU中第一个RLC SDU从SOstart到结束位置的分段部分未接收成功和/或最后一个RLC SDU从开始位置到SOend的分段部分未接收成功。
S502、若该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时,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
由于接收侧在填写RLC状态报告时,是按照SN升序的顺序依次填写未被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状态信息,直到填充满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为止,所以接收侧在填写最后一个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第一RLC SDU)的状态信息时,由于RLC状态报告可用空间受限,不能将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在这种情况下,接收侧在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用以指示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RLC状态报告中的最后一个状态信息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1种、包括一组NACK_SN+SOstart+SOend。在这种情况下,RLC状态报告中的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为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
示例性地,设SN为0~70的RLC SDU中,仅有SN=10、20、70的RLC SDU的数据未被成功接收:其中SN=10、20的RLC SDU的数据为全部丢失(即全部数据未被成功接收),SN=70的RLC SDU的数据为分段丢失(以图3为例,SN=70的RLC SDU一共有7个分段,接收侧只接收到第2,4,6个分段,未接收到第1,3,5,7分段)。则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依次填写:
SN=10的RLC SDU所对应的状态信息:NACK_SN=10;
SN=20的RLC SDU所对应的状态信息:NACK_SN=20;
在填写到SN=70的RLC SDU所对应的状态信息时,RLC状态报告可中剩余的可用空间只能填写SN=70的RLC SDU的第1,3个分段对应的丢失信息,无法容纳第5,7个分段对应的丢失信息。在这种情况下,SN=70的RLC SDU即为第一RLC SDU,接收侧在状态报告中仅填写SN=70的RLC SDU的第1,3个分段对应的丢失信息(包括:第一RLC SDU对应的NACK_SN(值为70)+第1个分段对应的SOstart1和SOend1;以及第一RLC SDU对应的NACK_SN(值为70)+第3个分段对应的SOstart3和SOend3)。将ACK_SN字段的值填写为71,并在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用以指示SN=70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应理解,上述例子仅为示例而非限定,本申请实施例对RLC报告的可用空间大小不做限定。
第2种、包括一组NACK_SN、NACK range、SOstart和SOend。在这种情况下,RLC状态报告中最后需要填写的状态信息包括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但除了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外还有其它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
示例性地,设SN为0~70的RLC SDU中,仅有SN=10、68、69、70的RLC SDU的数据未被成功接收:其中SN=10、68、69的RLC SDU的数据为全部丢失(即全部数据未被成功接收),SN=70的RLC SDU的数据为分段丢失(SN=70的RLC SDU一共有7个分段,接收侧只接收到第2,4,6个分段,未接收到第1,3,5,7分段)。则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依次填写:
SN=10的RLC SDU所对应的状态信息:NACK_SN=10;
在填写SN=68~70的RLC SDU所对应的状态信息时,受限于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只能填写:NACK_SN=68、SOstartX和SOendY、NACK range=3,其中SOstartX为SN=68的RLC SDU的开始位置(值为0),SOstartY为SN=70中第1个分段的结束位置。可见,对于SN=70中的丢失的第3,5,7分段不能在RLC SDU中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将ACK_SN字段的值填写为71,接收侧在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用以指示SN=70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应理解,上述例子仅为示例而非限定,本申请实施例对RLC报告的可用空间大小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第一指示信息具体为RLC状态报告中的第一字段。当第一字段的值为第一预设值时,表示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当第一字段的值为第二预设值或者第一字段的值为空时,表示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已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第一字段的值可以为RLC状态报告中的预留字段。
示例性的,如图6A所示,用I表示第一字段,利用当前RLC STATUS PDU的第一个预留bit作为第一字段I。
示例性的,如图6B所示,用N表示第一字段,利用当前RLC STATUS PDU的最后一个预留bit作为第一字段N。
当然,以上仅为示例而非限定,还可以有其它实现方式,例如利用多个预留bit作为上述第一字段等。
可选的,当I=1时表示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当I=0时表示ACK_SN之前的所有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都体现在当前RLC STATUSPDU中;或者,当I=0时表示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当I=1时表示ACK_SN之前的所有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都体现在当前RLC STATUS PDU中。
可选的,第一字段可以复用已有的字段。
例如,第一字段是CPT字段。CPT该字段原本用于指示RLC控制PDU的类型,CPT=0表示当前控制PDU是STATUS PDU,其他取值为预留值。因此,可以设置CPT为除0之外的其它值来表示第一指示信息。例如,CPT=1表示当前PDU是STATUS PDU,但是其中最后一个指示丢失的RLC SDU分段之后的数据部分未体现在当前RLC STATUS PDU中。
S503、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RLC状态报告,发送侧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
接收侧向发送侧传输RLC状态报告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相关技术,这里不详细介绍。
S504、发送侧确定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RLC状态报告中携带有第一指示信息,则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示例性的,发送侧通过RLC状态报告中I字段的取值,或N字段的取值或CPT字段的取值获知该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所指示的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进一步的,若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如第一分段,则发送侧可以确定接收情况未完整地现在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部分为第一RLC SDU中位于第一分段之后的数据部分。
例如,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的是SN=70的RLC SDU的第3个分段对应的丢失信息,而根据之前的数据传输情况发现SN=70的RLC SDU一共有7个分段,那么发送侧可以认为数据部分为SN=70的RLC SDU中的第4,5,6,7个分段的接收情况未完整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发送侧在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之后,还可以执行以下操作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对第一RLC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进行重传;或者,对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重传;或者将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保存在缓存中,等接收到后续其它RLC状态报告到来后再确定该部分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以及哪些数据部分需要进行重传;或者,发送侧将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保存在缓存中,等接收到后续其它RLC状态报告到来后再确定该部分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以及哪些数据部分需要进行重传。
沿用上述例子,假设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的是SN=70的RLC SDU的第3个分段对应的丢失信息,而SN=70的RLC SDU一共有7个分段,那么发送侧可以对SN=70的RLC SDU中的第4,5,6,7个分段的数据进行重传;或者,对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重传;或者将SN=70的RLC SDU中的第4,5,6,7个分段的数据保存在缓存中,等接收到后续其它RLC状态报告到来后再确定该部分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以及哪些数据部分需要进行重传;或者,发送侧将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保存在缓存中,等接收到后续其它RLC状态报告到来后再确定该部分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以及哪些数据部分需要进行重传。
S504的一种可替换的方式是,发送侧根据RLC状态报告中携带有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也即,发送侧收到RLC状态报告后,可以不用判断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是否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而直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通过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在填写RLC状态报告时,当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时,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使得发送侧通过RLC状态报告可以获知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误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如图7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将该方法应用在图4A或图4B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
S701、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
步骤S701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图5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501的具体实现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S702、若该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时,接收侧将RLC状态报告中的ACK_SN的值填写为第一RLC SDU的SN。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该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可以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则ACK_SN的值是下一个未接收到且未在生成的RLC状态报告中指示丢失的RLCSDU对应的SN。但如果该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则ACK_SN的值是第一RLC SDU的SN。
仍以图3为例,RLC状态报告用于指示SN为0~70的RLC SDU数据丢失情况,接收侧的AM RLC实体按照SN升序的顺序依次填写了SN为0至69中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后,在填写SN=70的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时,发现SN=70的RLC SDU共有7个分段,实际接收到第2,4,6个分段,第1,3,5,7分段未接收到,但是由于受RLC状态报告可用空间限制,接收侧的AM RLC实体只能指示第1,3个分段丢失的信息,无法容纳第5,7分段丢失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本实施例方式,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只填写的是SN=70的RLC SDU的第1,3个分段丢失的信息,且将RLC状态报告中ACK_SN的值设置为70。这样,通过将RLC状态报告的ACK_SN设置地与第一RLC SDU的SN相同,来隐性地指示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S703、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RLC状态报告,发送侧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
接收侧向发送侧传输RLC状态报告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相关技术,这里不详细介绍。
S704、发送侧确定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RLC状态报告的ACK_SN与第一RLC SDU的SN相同,则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沿用步骤S502中的例子,发送侧确定RLC状态报告指示了SN为0~70的RLC SDU数据丢失情况,而RLC状态报告中最后指示的是SN=70的RLC SDU的第3个分段丢失的信息,则发送侧可以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进一步的,发送侧还可以根据之前的数据传输情况确定SN=70的RLC SDU原本一共有7个分段,那么发送侧可以认为接收情况未完整地现在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部分为SN=70的RLC SDU中的第4,5,6,7个分段。
S704的一种替换方式是,发送侧可以根据RLC状态报告的ACK_SN与第一RLC SDU的SN相同,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也即,发送侧收到RLC状态报告后,可以不用判断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是否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而直接根据RLC状态报告的ACK_SN与第一RLC SDU的SN相同确定第一RLC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对于发送侧在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之后所执行的操作(如重传或缓存),可以参考上述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在填写RLC状态报告时,当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时,接收侧将RLC状态报告中ACK_SN的值填写为第一RLC SDU的SN,进而使得发送侧通过RLC状态报告可以获知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而不是误认为第一RLC SDU未体现在状态报告中的数据都接收成功,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进而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如图8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将该方法应用在图4A或图4B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
S801、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
步骤S801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图5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501的具体实现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S802、若该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RLC状态报告中时,接收侧不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或者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用于指示第一RLC SDU的全部数据丢失的状态信息,或者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将最后一个SOend字段设置为第一RLC SDU的结束位置。
以下对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1)接收侧不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
仍以图3为例,接收侧在生成RLC状态报告时,将ACK_SN设置为70,并且RLC状态报告中不包含SN=70的RLC SDU的任一分段丢失的信息。
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在后续RLC状态报告中指示,保证每个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的每个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都是完整的。
2)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第一RLC SDU的全部数据未接收到,并进一步指示后续RLC SDU的接收情况,直至填满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
仍以图3为例,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直接指示SN=70的RLC SDU的全部数据未接收到,那么只需要填写该RLC SDU对应的NACK_SN为70,并进一步指示后续RLC SDU的接收情况,直至填满RLC状态报告的可用空间。例如,最终生成的RLC状态报告中指示SN=70,71对应的RLC SDU整个未收到,SN=72对应的RLC SDU的第一个分段未收到,ACK_SN=73。
这种方式,可以使得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的每个RLC SDU的未接收成功的数据部分均能被体现,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RLC状态报告的空间利用率。
3)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将最后一个SOend字段设置为第一RLC SDU的结束位置。
示例性的,接收侧的AM RLC实体按照SN升序的顺序依次指示了SN为0至69中未接收成功的RLC SDU的信息,对于SN=70的RLC SDU,接收到第2,4,6个分段,第1,3,5,7分段未接收到。由于受RLC状态报告可用空间限制,接收侧的AM RLC实体在RLC状态报告中最后只能指示到SN=70的RLC SDU的第3个分段丢失的信息(第3个分段在原始RLC SDU中的相对位置为第A个字节到第B个字节),无法容纳第5,7分段丢失的信息。则接收侧填写RLC状态报告时,可以将SN=70的RLC SDU的第3个分段的丢失信息填写为SOstart=A,SOend=全1值(即SN=70的RLC SDU对应RLC SDU结束位置)。
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得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的每个RLC SDU的未接收成功的数据部分均能被体现,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RLC状态报告的空间利用率。
对于发送侧接收到RLC状态报告后所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根据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接收侧填写状态信息的方式进行约束,使得生成的RLC状态报告中如果最后指示的是一个RLC SDU的分段,则该分段之后的数据部分一定是接收成功的,可以提高RLC状态报告的可靠性,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以上图5~图8所示的实施例是接收侧按照预设策略填写RLC状态报告的方式来解决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即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即图5所示方案)、或者改进RLC状态报告中ACK_SN的填写规则(即图7所示方案)、或者对接收侧填写状态信息的方式进行约束(即图8所示方案)。
除了以上方案之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案,与图5~图8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不用改进接收侧生成RLC状态报告的方法,而是根据第一RLC SDU的发送情况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如图9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将该方法应用在图4A或图4B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
S901、发送侧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
其中,RLC状态报告中包含至少一个状态信息,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RLC状态报告的格式、生成方式、传输方式等可以参考相关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S902、若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则发送侧根据第一RLC SDU的发送情况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方式1、若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则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也即,发送侧根据之前的数据传输情况,确定发生侧在发送第一RLC SDU时,是将第一RLC SDU进行分段处理(即封装在多个RLC PDU中)后发送给接收侧,则发送侧认为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
例如,RLC状态报告中最后指示的是SN=70的RLC SDU的第1个分段丢失的信息,则发送侧确定SN=70的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不管SN=70的RLC SDU具体有多少个分段。
此方式判断方法简单,效率高,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方式2、若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为便于描述,这里将其称为第一分段),且第一RLC SDU中位于第一分段之后的数据在传输时被划分为至少两个分段(即封装在多个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则发送侧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更具体的,发送侧可以认为第一分段之后的第一个分段接收成功,而第一分段之后的其它分段的接收情况未体现在当前RLC状态报告中。
以下结合图10A和图10B对方式2进行举例说明。
发送侧接收到的RLC状态报告中ACK_SN=71,且其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SN=70的RLC SDU的第一个分段,例如NACK_SN=70,SOstart=0,SOend=X。
如下图10A所示,如果发送侧AM RLC实体在发送时,对SN=70的RLC SDU只分了两段,则发送侧可以确定第二个分段肯定接收成功,否则SN=70的RLC SDU在RLC状态报告中应该指示的是SN=70的RLC SDU的全部数据未接收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发送侧只需要对第一个分段进行重传即可,无需对第二个分段进行重传。
如图10B所示,如果发送侧在发送SN=70的RLC SDU时,对SN=70的RLC SDU分了三段,此时发送侧可以确定的是第二个分段肯定接收成功,因为如果第二个分段未接收成功,则SOend应为Y而非X。对于第三个分段,发送侧无法确定其是否接收成功,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会认为第三个分段未接收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发送侧需要对第一个分段进行重传,第二个分段无需重传,对第三个分段可以进行重传,也可以依旧保存在当前RLC缓存中,等到接收到后续RLC状态报告再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重传。
此方式准确性高,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数据重传或缓存。
对于发送侧在确定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之后所执行的操作(如重传或缓存),可以参考上述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侧在接收到RLC状态报告后,如果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的是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则发送侧可以根据第一RLCSDU的发送情况判断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未完整地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可以避免发送侧将未传输成功的数据部分从缓存中清空的问题,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发送侧接收到RLC状态报告后,针对RLC状态报告中所指示的每个RLC SDU,只有在RLC状态报告中指示了该RLC SDU完整的接收情况时,发送侧才可以从RLC缓存中将该RLC SDU清空掉或释放掉。即如果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的任意一个RLC SDU存在分段丢失的信息,则该任意一个RLC SDU的任何数据部分不可以被清空或释放。这样,可以避免实际未传输成功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例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可以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结合实施,即发送侧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以及第一RLC SUD的发送情况来判断第一RLC SUD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得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以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又或者,图9所示的实施例可以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结合实施,也即发送侧根据ACK_SN的值以及第一RLC SUD的发送情况来判断第一RLC SUD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得体现在RLC状态报告中,以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结合实施的方案,这里不一一例举。
以上结合图5~图10B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下面结合图11~13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1100,该装置1100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上的装置,或者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上的装置,该装置1100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图5、图7、图8或图9中由接收侧所执行的方法的模块。
例如,参见图11,该装置1100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1101,用于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其中,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含至少一个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处理模块1102,用于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时,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1102具体用于:
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RLC状态报告中还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所述处理模块11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1102具体用于:若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与所述第一RLC SDU的SN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1102具体用于: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且所述第一RLC SDU中位于所述一个RLC SDU分段之后的数据在传输时被封装在多个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装置1100还包括:
发送模块1103,用于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进行重传,或者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重传;或者,
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保存在缓存中,或者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保存在缓存中。
其中,图11中的虚线框用于表示发送模块1103对于装置1100来说是可选的。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通信装置1200,该装置1200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上的装置,或者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上的装置,该装置1200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图5、图7、图8或图9中由发送侧所执行的方法的模块。
例如,参见图12,该装置1200可以包括:
处理模块1201,用于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发送模块1202,用于向发送侧发送所述RLC状态报告。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1201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不在所述状态报告填写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或者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全部数据丢失的状态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1201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1201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将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设置为所述第一RLC SDU的SN。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所述装置1200还包括:
接收模块1203,用于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或者用于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
其中,图12中的虚线框用于表示接收模块1203对于装置1200来说是可选的。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1300,参见图13,装置1300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通信连接通信接口1303;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通过执行存储器1302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装置1300执行图5、图7、图8或图9所示的方法。
可选的,所述存储器1302位于所述装置1300之外。
可选的,所述装置1300包括所述存储器1302,所述存储器1302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相连,所述存储器13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执行的指令。附图13用虚线表示存储器1302对于装置1300是可选的。
其中,所述处理器1301和所述存储器1302可以通过接口电路耦合,也可以集成在一起,这里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处理器1301、存储器1302以及通信接口1303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3中以处理器1301、存储器1302以及通信接口1303之间通过总线1304连接,总线在图13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
示例性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E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图5、图7、图8或图9中所述的方法。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图5、图7、图8或图9中所述的方法。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使得如图5、图7、图8或图9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图5、图7、图8或图9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装置1100和装置1200。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上述通信装置1100、通信装置1200以及通信装置1300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100、通信装置1200以及通信装置1300可用于执行图5、图7、图8、图9中相应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8)

1.一种无线链路控制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侧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其中,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含至少一个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若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则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
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则所述发送侧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状态报告中还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
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
若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与所述第一RLC SDU的SN相同,则所述发送侧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括:
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且所述第一RLC SDU中位于所述一个RLC SDU分段之后的数据在传输时被封装在多个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则所述发送侧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侧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进行重传;或者,
所述发送侧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重传;或者,
所述发送侧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保存在缓存中;或者,
所述发送侧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保存在缓存中。
7.一种无线链路控制RLC状态报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侧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所述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所述RLC状态报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所述接收侧不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填写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或者,所述接收侧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全部数据丢失的状态信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所述接收侧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将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设置为所述第一RLC SDU的SN。
11.如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侧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或者,
所述接收侧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
1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接收侧的RLC状态报告;其中,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包含至少一个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最后一个状态信息指示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时,根据所述RLC状态报告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LC状态报告中还包含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判断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是否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与所述第一RLC SDU的SN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最后一个状态信息中最后指示丢失的是所述第一RLC SDU中一个RLC SDU分段,且所述第一RLC SDU中位于所述一个RLC SDU分段之后的数据在传输时被封装在多个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则确定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17.如权利要求12-1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进行重传,或者对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重传;或者,
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保存在缓存中,或者将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保存在缓存中。
1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RLC状态报告中填写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每个状态信息用于指示一个或连续多个未被成功接收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接收情况,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按照RLC SDU序列号SN升序的顺序依次排列;
发送模块,用于向发送侧发送所述RLC状态报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不在所述状态报告填写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或者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全部数据丢失的状态信息。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填写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状态信息中的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RLC SDU的部分数据丢失且所述第一RLC SDU对应的状态信息不能完整地填写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时,将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肯定应答_序列号ACK_SN设置为所述第一RLC SDU的SN。
22.如权利要求19-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RLC SDU的接收情况未完整地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则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接收情况未体现在所述RLC状态报告中的数据,或者用于接收所述发送侧重传的所述第一RLC SDU中的全部数据。
2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至17、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8至22、24、2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CN202010437538.4A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Pending CN1137098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7538.4A CN113709801A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PCT/CN2021/093516 WO2021233192A1 (zh) 2020-05-21 2021-05-13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EP21808531.4A EP4145899A4 (en) 2020-05-21 2021-05-13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ING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US17/991,280 US20230090249A1 (en) 2020-05-21 2022-11-21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7538.4A CN113709801A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9801A true CN113709801A (zh) 2021-11-26

Family

ID=78645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7538.4A Pending CN113709801A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对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90249A1 (zh)
EP (1) EP4145899A4 (zh)
CN (1) CN113709801A (zh)
WO (1) WO20212331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96568A1 (en) * 2021-09-24 2023-03-30 Apple Inc. Truncation of a Packet Data Unit (PDU)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1516B (zh) * 2009-06-25 2013-03-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确认模式下快速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US8473825B2 (en) * 2009-08-13 2013-06-2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acknowledged mode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 for segmented protocol data units
KR20150090804A (ko) * 2014-01-29 2015-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캐리어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961581B2 (en) * 2014-10-31 2018-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atus prohibition timer disabling for partial status report
KR102262269B1 (ko) * 2017-04-26 2021-06-0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rlc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US10880222B2 (en) * 2017-04-28 2020-12-29 K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RLC layer status report
CN108809526B (zh) * 2017-05-05 2020-11-2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Rlc层的状态报告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用户设备
CN108809528A (zh) * 2017-05-05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5899A1 (en) 2023-03-08
EP4145899A4 (en) 2023-10-25
WO2021233192A1 (zh) 2021-11-25
US20230090249A1 (en) 2023-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19852A1 (en) Provid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by a Wireless Device
US11283554B2 (en) Method for partial retransmission
US10602400B2 (en) Enhancement of PDCP status report
US11129047B2 (en)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ing
JP6772296B2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送信方法、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7959555B (zh) 一种基于lwaap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220278774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517957A (zh) 一种harq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221247A1 (zh) 一种发送、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12583532B (zh) 一种harq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US20230090249A1 (en)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CN109756306B (zh) 信息传输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8934044B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设备
EP419191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indication information
US20220311539A1 (en)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and ran retransmission
CN112369101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72736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0051835A1 (zh) 确定harq-ack码本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2237608A1 (zh)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246825A1 (zh) 混合自动重传反馈码本的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09336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5865282A (zh) 数据重传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728922A (zh) 重复传输方法、接收端设备、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